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06.09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案一. 教材分析《核舟记》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选自清代作家魏学洢的同名文章。
文章详细记述了核舟的雕刻过程和雕刻家王叔远精湛的技艺。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核舟的寓意,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以及体会作者通过核舟这个小物品表达的对工匠精神的赞美。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核舟这样的微雕艺术可能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的帮助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反复阅读和翻译,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并能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翻译课文,理解核舟的寓意,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通过上下文和词语的搭配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核舟记,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欣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翻译课文,理解核舟的寓意,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作者通过核舟这个小物品表达的对工匠精神的赞美,学会通过上下文和词语的搭配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重要词语和句式。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翻译和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翻译和理解课文的任务。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课文图片和视频资料3.课文翻译和解释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核舟的形状和雕刻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翻译和理解课文的任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让学生进行翻译和造句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4篇)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这里是牛牛范文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4篇)。
苏教版)《核舟记》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收集我国民间艺人的故事,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教学步骤一、课前积累1、字音字形储备。
贻八分有奇黍箬篷髯虞山倚舟楫脚趾衣褶壬戌篆章矫首昂视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罔不因势像个形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高可二黍许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矫首昂视其两膝相比者与苏黄不属船背稍夷勾画了了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收集资料作业。
(1)从网上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班上交流。
(2)了解《虞初心志》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了解其特色,课外阅读《虞初心志》。
(3)从网上收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有关资料,班上交流。
二、整体感悟在师生问答中了解课文的。
主要内容及其写法: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2、文章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3、从文章中你了解了哪些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你能用自己的话准确地告诉你的同学吗?三、导读设计。
导读设计卡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2、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16字,而不刻别的字?3、记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与活动,这一段描述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4、文章是怎样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和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5、课文的分说部分不是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照船的中部、船头船尾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品味语言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四、巩固所学,延伸拓展1、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用你学习到的美术知识,展开丰富想象,画一幅核舟图,班上交流。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核舟记》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
二、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
教学设想一、重点和难点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
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
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
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
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
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
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达到当堂基本成诵。
应当说明的是,课本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但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读成涌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这样做不仅必要,而且符合教学大纲精神。
讲解的重点是文章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
三、课时安排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熟悉课文大意,讲解第一段,诵读第2.3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4段,略讲第5、6段,分析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中第1小题。
四、预习要求1、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
2、解决个别生字词的读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然后问: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谁?(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
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末尾姓、名、字并称,是正式的称法,这是雕刻家自称,但也可用于称人,如苏武《方山子传》中“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2.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4.诵读课文,感知文意,欣赏核舟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奇特技艺、巧妙构思。
教学重点:1.学习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
2.诵读课文,疏通词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3.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学难点:1.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教学方法:1.读想法;2.探究法;3.点评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示范朗读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一颗桃核,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
配《微雕欣赏》视频。
师: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
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
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板书文题、作者)二、朗读课文,疏通词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诎.右臂支船(qū)(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核舟记/魏学洢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核舟记》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文学知识。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
1. 课文教材《核舟记》。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一张核舟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核舟是什么样的工艺品,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你见过类似的工艺品吗?你觉得工艺品对人们有什么影响?
Step 2 学习课文
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Step 3 分组合作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于核舟的话题,例如:核舟的制作工艺、核舟的文化意义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展示方式。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话题的内容和观点。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初中语文年级八年级学期春季课题核舟记(第一课时)教科书书名:八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2年12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2.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征和写作顺序,体会文章语言简洁、严密、生动的特点。
3.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增强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体认以及自豪感。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语。
2.掌握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把握说明对象特征和写作顺序。
2.体会文章语言简洁、严密、生动的特点。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近年,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东坡夜游赤壁”在浙江宁波镇海发现,引起文物收藏界的高度关注。
经专家鉴定,该桃核舟乃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晚年力作,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雕刻年代最早、形体最小的果核雕刻品。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看看这只核舟具体是何模样。
[设计意图]考古新闻导入新课课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核舟记》同前面两篇文章《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一样,都以“记”为文体。
知识卡片:“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为“杂记”。
在写法上,“记”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核舟记》就是一篇介绍一枚桃核工艺品的文章。
一、诵读感核舟1.初读课文,疏通语句。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工具书解决字音、字形等问题。
教师根据学情,采取出示注音等方式进行订正。
器皿(mǐn)尝贻(yí)余核舟一八分有奇(jī)箬(ruò)篷石青糁(sǎn)之多髯(rán)衣褶(zhě)横卧一楫(jí)诎(qū)右臂支船椎(chuí)髻壬戌(rén xū)篆(zhuàn)章(2)学生在此基础上大声诵读课文,注意停顿,如: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③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④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⑤技/亦灵怪/矣哉(3)学生再次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感知文意,如: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教学设计11篇《核舟记》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想1、教材根据《核舟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阅读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也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文。
2、指导思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目的和内容中“阅读”第9条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进步自己的欣赏品位。
”《核舟记》是一篇文言文,这个要求是我们教学的理论根据。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是课程标准修订后〔20xx年〕的人教统编教材,已经使用至第5学年。
这套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构造,阅读教学构建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强调学生自主活动、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理论中获得语文才能,全面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
3、单元目的和课文目的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文章,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妙生活(《桃花记》),或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小石潭记》),或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核舟记》),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诗经)二首》)。
诵读这些诗文,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陶冶自己的情感和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核舟记》是一篇自读课文,记的是一件工艺品——核舟,其上物、人、文、景皆备,令人叹为观止,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聪明才智;按照今天的观念是一篇说明性文字,应重点关注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说明的顺序等。
其内容并不艰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根本内容,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
4、班级学情从语文才能训练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的才能,学生也应该通过这样的途径养成自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其次,要继续训练诵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学设计《核舟记》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及对象特征。
3.继续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及对象特征。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核舟记》一文说到明代人王叔远曾经雕刻了一个核舟,“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却“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一只核舟是否真能容纳如此丰富的内容。
设计意图:以数字对比引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夯实基础1.文常简介(1)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年—约1625年)字子敬,明末散文家。
魏大中(“东林六君子”之一)长子。
魏学洢一生未仕,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2)文体知识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2.课文朗读播放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听读后再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yī mǐn wǎng yí jī ruò sǎn guān魏学洢器皿罔不因势象形贻有奇箬篷石青糁之峨冠rán jiǎo qū chuí rén xū zhuàn髯矫首昂视诎椎髻壬戌篆章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视野。
进行常规字词教学,扫清学习障碍。
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一)1.探究任务自主阅读,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探究过程(1)自由朗读课文。
(2)有不懂的字词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和前后文,试着猜测意思。
(3)逐句翻译,翻译完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3.成果展示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学设计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如何掌握文言文中的“名词做动词”
鉴别名词做动词时,要从整个句子来考虑,看它充当什么成分,看它后面词的词性。
一
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代词前面的名词做动词。
如:驴不胜怒,蹄之。
蹄:用蹄子踢。
(2)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做动词。
如:二月草已芽。
芽:发芽。
(3)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做动词。
(表示可能、必要或愿意的词叫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有“可、能、愿、宜、当、欲”等。
)如: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4)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它们之间如果不是偏正、并列、同位关系,一般地说,其中一个名词会活用做动词,这种活用现象是比较常见的,在学习中应注意积累。
素材积累:
一代名匠王叔远
王叔远是明代一个手艺极为精巧奇妙的人。
他能用直径仅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房屋、器皿、人物以及鸟兽、树木、山石,无不依照木头原来的纹样,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刻得各具情态,惟妙惟肖。
王叔远生下来后,他父母根据乡村“抓周儿”的习俗在他面前摆了几件物品,叔远的小手偏偏抓住了那把小刀。
王叔远从小性格沉稳,平时沉默寡言。
他常常揣着小刀,跑到村北的森林里去,一去就是一整天。
那儿是他的天堂,他细心地观察各种鸟兽,把它们刻在树干上、石头上,他刀下的鸟兽栩栩如生,形态各异。
可是,毕竟刀法不娴熟,常常划破了手指。
每次回到家,爹娘见儿子指间有殷红的血迹,追问起来,他总是笑着告诉他们:“不用担心,是锯草划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