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
- 格式:docx
- 大小:45.58 KB
- 文档页数:17
传染病分类传染病分类传染病是指通过生物体(包括人与动物)之间的接触传播的疾病。
根据病原体类型、传播途径、临床表现等多个因素,传染病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下面将详细介绍传染病的分类。
一、按病原体分类1.性传染病:由感染引起的疾病,如流感、艾滋病等。
2.细菌性传染病: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结核病、疟疾等。
3.真菌性传染病: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念珠菌感染、皮肤癣等。
4.寄生虫性传染病: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二、按传播途径分类1.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传播,如麻疹、肺结核等。
2.经口传播:通过口腔摄入病原体引起感染,如痢疾、霍乱等。
3.经皮传播:通过病原体直接侵入皮肤引起感染,如疥疮、蜱虫传播的疾病等。
4.动物叮咬传播:通过某些昆虫或动物叮咬传播,如蚊虫传播的疾病、狂犬病等。
三、按临床表现分类1.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侵犯呼吸道引起症状的传染病,如感冒、肺炎等。
2.肠道传染病:主要侵犯肠道引起症状的传染病,如痢疾、风疹等。
3.皮肤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引起症状的传染病,如疱疹、疥疮等。
4.性传播疾病:通过性接触传播的疾病,如艾滋病、梅毒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疫情防控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传染病:指感染了病原微生物后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
3.:一类微小的病原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寄生细胞内复制繁殖。
4.细菌:一类微生物,单细胞有机体,可以孤立生活,也可以寄生在其他生物体上。
5.真菌:一类真核生物,包括发酵菌、霉菌和酵母菌等。
6.寄生虫:生活在宿主体内或外部,从中获取养份而给宿主带来损害的生物。
7.飞沫传播:指病原体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潜在的病原体携带在飞沫中,传播给周围的人。
8.动物叮咬传播:指通过某些昆虫或动物的叮咬将病原体传播给人类的方式。
9.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通过呼吸道途径感染引起的传染病。
10.肠道传染病:病原体侵入肠道引起的传染病,多由食物或水源传播。
传染病的分类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
它们通常会在人类或动物群体中传播,并且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疾病爆发。
传染病的分类可根据多个维度进行,包括病原体类型、传播方式、病程及病例数量等。
下面将对传染病的分类进行详细阐述。
1. 病原体类型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根据病原体类型的不同,传染病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类:•细菌性传染病: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如结核病、肺炎、破伤风等。
•病毒性传染病: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如流感、艾滋病、登革热等。
•真菌性传染病:由真菌引起的传染病,如念珠菌感染、鹅口疮等。
•寄生虫性传染病: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2. 传播方式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这取决于病原体的特性以及传播途径。
下面列举了常见的传播方式:•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颗粒传播,如麻疹、水痘等。
•飞沫传播:通过飞沫或喷溅的液体传播,如流感、肺炎等。
•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传播,如性传播的性病、皮肤接触的疥疮等。
•水源传播:通过污染的水源传播,如霍乱、痢疾等。
•食物传播:通过食物或饮水中的病原体传播,如肠道病毒感染、沙门氏菌感染等。
•虫媒传播:通过媒介昆虫传播,如蚊子传播的疟疾、蜱传播的萨姆彗星症等。
3. 病程根据传染病的病程表现,可以将其分为两类:急性传染病和慢性传染病。
•急性传染病:病程较短暂,通常表现为突发症状,如流感、麻疹等。
•慢性传染病:病程较长,症状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如艾滋病、乙肝等。
4. 病例数量根据传染病的病例数量,可以将其分为散发病、流行病和大流行病。
•散发病:病例数较少,单个病例通常不会引起广泛传播,如狂犬病、寨卡病毒感染等。
•流行病:某一地区或社群中病例数量的明显增加,如霍乱、肺结核等。
•大流行病:全球范围内传播并引起大量病例的传染病,如COVID-19(新冠病毒)等。
结论传染病的分类对于预防控制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染病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中国目前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3类,其中甲类2种、乙类28种,丙类11种,共41种。
一、甲类1、鼠疫鼠疫(plague)是鼠疫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多借由鼠蚤传播。
鼠疫存在于疫源地的野生啮齿动物中,是一种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
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三次大流行,自1992年全世界报告发生人间鼠疫的国家有巴西、中国、马达加斯加、蒙古、缅甸、秘鲁、美国、越南及扎伊尔共9个国家,发病总数共1582例,病人大多集中在非洲。
2、霍乱霍乱是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由O1血清群和O139 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
19 世纪初至今已引起7次世界性大流行。
近些年来,全球霍乱,尤其是在非洲、南美洲和亚洲,流行更趋严峻。
二、乙类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以下简称新冠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新冠病毒属β属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性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源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造成感染。
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国内外流行优势毒株,其潜伏期缩短,多为2-4天,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致病力减弱,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
2、猴痘猴痘是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人兽共患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
其既往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病死率为1%-10%,2022年1月以来,全球共有111个国家和地区向世卫组织报告了超过8.7万例猴痘病例,死亡病例达到140例。
2022年7月23日WHO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3年5月12日WHO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传染病分类及防治知识一、传染病的定义及特点1. 传染源:传染病的源头可以是患者、携带者或病原体所在的物体。
2. 传播途径:传染病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空气传播、食物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
3. 易感人群:未经免疫的人群对某些传染病缺乏抵抗力,容易感染。
4. 流行性:传染病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迅速传播,形成疫情。
5. 可预防性: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和发病率。
二、传染病的分类1. 消化道传染病:通过食物或水传播,如霍乱、痢疾、甲型肝炎等。
2. 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空气传播,如流感、肺结核、麻疹等。
3. 血液传染病:通过血液传播,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疟疾等。
4. 接触性传染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如皮肤病、性病、狂犬病等。
5. 体表传染病:通过生物媒介传播,如蚊媒传染病(疟疾、登革热)、蜱媒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Q热等)以及其他生物媒介传染病(如鼠疫、狂犬病等)。
6. 寄生虫病:由寄生虫引起,如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等。
三、传染病的防治措施1. 控制传染源:对患者、携带者进行隔离治疗,及时消灭病媒生物,如蚊子、老鼠等。
3. 保护易感人群:提高自身免疫力,积极参加疫苗接种,避免与患者或携带者密切接触。
4. 早期发现、早期报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的旅行史、接触史等信息,以便医生做出准确判断。
5.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四、常见传染病的防治1. 霍乱:通过食物和水传播,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水产品,发生疫情时,要遵循政府发布的防疫措施。
3. 乙型肝炎:通过血液传播,接种乙肝疫苗,避免不安全的注射行为,发生疫情时,做好个人防护。
4. 疟疾:通过蚊子传播,使用蚊帐、蚊香等防蚊措施,避免在疟疾流行区野外活动,发生疫情时,遵循政府发布的防疫措施。
传染病分类及防治知识对于保护个人和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大家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传染病的种类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通过接触、空气传播等方式传播给他人的疾病。
它们可以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发,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流感、肺结核、疟疾和艾滋病。
一、流感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它会导致高热、头痛、咳嗽、喉咙痛等症状,并可能引发并发症,如肺炎和心脏病。
流感通常通过空气传播,感染者在咳嗽或打喷嚏时释放的飞沫中携带病毒。
二、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它主要侵犯肺部,引发咳嗽、咳痰、血痰、乏力等症状。
肺结核具有很高的传染性,可以通过空气中的微小飞沫传播给他人,尤其是在密闭的环境中。
三、疟疾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通过蚊子咬人传播。
疟原虫侵入人体后在肝脏中繁殖,并攻击红细胞。
疟疾的症状包括周期性寒战、高热和出汗,严重时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疟疾主要存在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极大困扰。
四、艾滋病艾滋病是由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HIV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途径感染。
艾滋病会长期损害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各种细菌、病毒和真菌。
该病通常表现为长期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症状,并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和死亡。
总结:传染病的种类众多,每一种都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流感在冬季经常流行,肺结核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依然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疟疾主要存在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给那些地方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而艾滋病仍然是全球性的流行病,不仅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困扰。
预防传染病的关键在于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时用纸巾遮挡口鼻,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等。
此外,定期接种疫苗,倡导正确的性行为,避免与感染者的血液直接接触等也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通过充分了解传染病的种类和传播途径,我们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的传播,保障个人和社会的健康。
传染病种类引言: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
这些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
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上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染病种类。
一、呼吸道传染病1. 流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它的症状包括高烧、咳嗽、喉咙痛、头痛和肌肉疼痛。
流感的传播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当一个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周围的人们很容易被感染。
2. 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它主要影响肺部,但也可以侵害其他器官。
结核病的传播主要通过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释放的空气飞沫传播。
3. 麻疹: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呼吸道传染病。
它的症状包括高热、咳嗽、鼻塞、喉咙痛和皮疹。
麻疹的传播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
二、消化道传染病1. 腹泻病: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
它的症状包括腹泻、呕吐、腹痛和发热。
腹泻病的传播主要通过食物、饮水或接触污染物体传播。
2. 肝炎:肝炎是指肝脏发炎的疾病,可以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包括肝炎病毒、细菌和寄生虫。
肝炎的主要症状是黄疸、腹痛和肝功能异常。
肝炎的传播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感染污染水源。
3. 肠道寄生虫感染:肠道寄生虫感染主要由寄生虫引起,包括蛔虫、钩虫和弓形虫等。
它的症状包括腹泻、腹痛、恶心和体重下降。
肠道寄生虫感染的传播主要通过食物、饮水或接触污染的土壤。
三、血液传染病1. 艾滋病: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血液传染病。
它会损害免疫系统,使感染者更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艾滋病的传播主要通过通过性接触、血液接触和母婴传播。
2. 疟疾: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血液传染病。
它的症状包括高热、寒战、头痛和肌肉疼痛。
疟疾的传播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3. 乙肝: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血液传染病。
它的症状包括发热、腹痛、恶心和黄疸。
乙肝的传播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12种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由各类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并引起相应疾病的一类疾病。
这些传染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可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血液等多种途径传播。
下面将介绍12种常见的传染病及其特点。
1. 流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其特点是发热、咳嗽、咽痛、鼻塞、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
流感病毒变异较快,每年需要接种相应的疫苗。
2. 感冒感冒是由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
感冒的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喉咙痛等。
通常需要休息、补充水分和症状缓解药物治疗。
3. 结核病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通过飞沫传播。
其主要症状是慢性咳嗽、胸闷、咳痰、乏力、食欲不振等。
结核病需长期规范的抗结核治疗,以避免传播给他人。
4. 肺炎肺炎是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肺部感染,通常由细菌或病毒引起。
其特点为高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肺炎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5. 腮腺炎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典型症状包括腺体肿胀、发热、咀嚼困难、腮腺疼痛等。
腮腺炎疫苗是有效预防该病的方法。
6. 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
初期症状为高热、咳嗽、流涕,之后出现皮疹,体征明显。
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
7.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等多种类型,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典型症状为乏力、黄疸、食欲不振、恶心等。
疫苗接种和卫生习惯的培养是预防病毒性肝炎的方法。
8. 艾滋病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等途径。
该病多年无症状,晚期可出现免疫系统衰竭。
避免高危行为和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的关键。
9. 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
主要症状为皮疹、发热、咳嗽等。
常见传染病介绍xx年xx月xx日•呼吸系统传染病•消化系统传染病•泌尿系统传染病•神经系统的传染病目•血液系统的传染病•免疫系统传染病录01呼吸系统传染病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空气传播。
流行性感冒传播途径发热、头痛、咳嗽、乏力、肌肉疼痛等。
症状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者等。
预防措施症状发热、咳嗽、流鼻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等。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预防措施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者等。
麻疹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发热、咳嗽、喉咙痛、皮疹等。
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者等。
0302 01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传播途径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斑等。
症状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者等。
预防措施02消化系统传染病总结词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症状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45天,患者在潜伏期和急性期可无症状或出现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
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出现肝肿大、肝区疼痛、黄疸、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等症状。
传播途径甲型肝炎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如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或与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接触。
总结词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要点一要点二症状戊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0-60天,患者在潜伏期和急性期可无症状或出现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
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出现肝肿大、肝区疼痛、黄疸、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等症状。
传播途径戊型肝炎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如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或与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接触。
要点三总结词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症状细菌性痢疾的潜伏期为1-4天,患者在潜伏期和急性期可无症状或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出现高热、脱水、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等症状。
传播途径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如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或与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接触。
第十四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一、作业习题(一)单项选择题[A1型题]1. Option the natural disasters?A. V olcanic eruptionB. MalariaC. PoisoningD. Epidemic encephalitisE. Air crash2. 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初,最紧迫的任务是A. 搞好紧急情况下的公共卫生管理B. 对病员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救治C. 寻求合作和援助D. 稳定群众情绪E.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息后的工作3. 我国在__________颁布了《传染病防治法》A. 1988年2月B. 1989年2月C. 1990年2月D. 2003年5月E. 2003年9月4. 国务院于________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A. 1988年2月B. 1989年2月C. 2002年5月D. 2003年5月E. 2003年9月5. 实时发布预警消息,协助群众做好应对准备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期中的A. 间期B. 前期C. 打击期D. 处理期E. 恢复期6. 不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征的是A.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一般是难以预测的B. 地点分布各异C. 时间分布各异D. 有后期效应E. 具有绝对性7. 以下不属于人为事故的是A. 生物恐怖B. 校园火灾C. 毒气泄漏D. 瓦斯爆炸E. 流行性感冒8. 下列不属于疾病暴发的是A. 生物恐怖B. 性传播疾病C. 麻疹流行D. 急性血吸虫病E. 登革热9. 分析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属于暴发调查程序中的A. 暴发的核实B. 准备和组织C. 现场调查D. 资料整理E. 确认暴发终止(二)多项选择题1. 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义和重要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利用流行病学的疾病监测技术,建立突发事件监测网,对突发事件实施连续监测,有助于获得我国各类突发事件的基线资料,以了解突发事件的流行状况和把握突发事件的流行形势B. 运用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方法及分析的思维逻辑,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从宏观的角度来掌握突发事件在我国的流行特征,分析突发事件的时间分布、地点分布和影响因素C. 运用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方法及分析的思维逻辑,有助于尽快查明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发展规律,评估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及带来的需求D. 以流行病学的策略和措施指导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有助于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预防策略、应对预案和援救措施,从而提高我国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能力E. 采用流行病学方法,不但能动态观察各个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处理情况,还能够评价各个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制水平,进而调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重点2.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中,暴发调查是其中的一个基本形式,而现场调查更是核心,下列哪几项内容是现场调查的内容A.三间分布调查B.个案调查C.疾病过程的描述D.病原体检测E.物质筹备3. 卫生需求评估的信息收集来源主要经哪几个途径实现A. 空中观察B. 直接来自灾区及营救者的报告C. 宣传媒体的报道D. 常设监测机构的报道E. 实地考察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措施一般为A. 处置病员B.公共卫生管理C.稳定群众情绪D. 寻求援助E.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息后的工作(三)名词解释1. emergency events2. outbreak3. natural disaster(四)简答题1. Describ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ency events?2. Describe the general investigation steps of the emergency events?3. 简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措施或原则。
4. 我们应该如何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准备。
(五)论述题1. 1997年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温州市突然发生一批以头痛伴躯体多处游走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人,由于疫情来势凶猛,一时间引起了人们的极大恐慌。
面对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如何在紧急应对处置的同时展开调查,请结合该实例叙述调查的一般程序和步骤。
2. 如果你是国家卫生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请结合2003年SARS疫情,阐述:(1)你在疫情处理中的主要指导思想;(2)疫情过后请你对应急反应机制的不足和如何完善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A2. B3. B4. D5. B6. E7. E8. A9. D(二)多项选择题1. ABCDE2. ABD3. ABCDE4. ABCDE(三)名词解释1. 突发事件(emergency events):可被广义地理解为突然发生的事情,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的含义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第二层的含义是事件难以应对,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
狭义的突发事件又称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 疾病暴发(outbreak):是指在某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异常多的相同病例。
这些病例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对于传染病暴发来讲,大多数病人出现在该病的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内。
3. 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是指当自然因素超出特定条件下社会和人类的承受能力,产生了消极作用,便称之为自然灾害。
(四)简答题1. 时间分布各异、地点分布各异、突发性、群体性、社会危害严重、应急处理的综合征。
2. 从快速侦察、卫生需求评估和深入调查三方面拓展。
3. ①处置病员: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最初,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救治;②公共卫生管理:有助于防止疫情的蔓延或发生;③稳定群众情绪;④寻求援助;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息后的工作。
4. ①制定政策和法律;②建立信息系统;③建立预警系统;④危险评估;⑤物资储备;⑥教育培训;⑦机构建设;⑧制定预案;⑨科学研究;⑩监督评价。
(五)论述题1.(略)。
2.(略)。
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一、作业习题(一)单项选择题[A1型题]1. The report period of category B infectious diseases(exclude AIDS, Pulmonary anthrax) on Network is :A.12 hoursB. 24 hoursC. 48 hoursD. 36 hoursE. 72 hours2. During pregnancy or childbirth, pathogens transmitted from the mother to offspring are calledA. Blood-borne transmissionB. Hereditary transmissionC. Vertical transmissionD. Horizontal transmissionE. Z-spread transmission3. 在下列因素中,属于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自然因素是A. 人口密度B. 气候地理C. 宗教信仰D. 经济文化E. 生产及生活条件4. 传染源是指A. 体内有病原体的人B. 体内有病原体的人和动物C. 体内有病原体繁殖的人和动物D. 体内有病原体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E. 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5. 某年冬季,某地区居民因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而发生甲型肝炎流行,此毛蚶称为A. 传染源B. 储存宿主C. 传播因素D. 传播机制E. 病源携带者6. 确定对某传染病接触者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主要依据是该传染病的A. 传染期B. 潜伏期C. 临床症状期D. 恢复期E. 病原携带期7. 下列哪组疾病均可经水传播A. 伤寒、霍乱、钩虫病B. 血吸虫病、甲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C. 伤寒、霍乱、出血热D. 霍乱、痢疾、斑疹伤寒E. 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恙虫病8. 下列哪项不是传染源A. 病原携带者B. 传染病患者C. 受感染的动物D. 隐性感染者E. 有血吸虫尾蚴的钉螺9. 现行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儿童基础免疫)规定接种的疫苗是A. 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咳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B. 麻疹疫苗、卡介苗、百白破、乙肝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C. 乙肝疫苗、卡介苗、麻疹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D. 卡介苗、百白破、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E. 卡介苗、百白破、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10. 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这段时间为A. 病原侵入期B. 前驱期C. 潜伏期D. 传染期E. 无症状期11. 构成传染过程必须具备的因素是A. 病原体、易感机体B. 寄生虫、中间宿主、终末宿主C. 病人、污染物、易感者D.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E. 微生物、媒介及宿主12. 下列哪条不符合经空气传播的特点A. 具有冬春季节升高的现象B. 在未经免疫的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升高C. 在未经免疫预防的城市人群中,常在儿童期被感染D. 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发病呈典型的周期性现象E. 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是决定流行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13. 传播途径是指A. 病原体更换宿主在外界环境下所经历的过程B. 传染病在群体或个体间的传播C. 病原体由母亲到后代间的传播D.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的过程E. 病原体侵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14. 传染病病人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A. 潜伏期B. 潜伏期末C. 临床症状期D. 症状消失期E. 恢复期[A2型题]15. 某地发生一起疾病暴发,有8人发病,全部送医院治疗,并对其排出物进行了彻底消毒。
至此,有人认为疫源地已经消灭,针对疫源地的措施可以结束,这种说法A. 正确,因为达到了疫源地消灭的条件B. 正确,因为传染源已经消除C. 错误,因为外界环境只进行消毒不行,还要进行灭菌D. 错误,易感接触者尚未度过最长潜伏期,还有可能出现新病例,形成新的疫源地E. 以上均不对16. 某孕妇在怀孕初期因车祸进行了输血,不久后发现婴儿HBV阳性,婴儿感染的最可能传播方式A. 医源性传播B. 垂直传播C. 接触传播D. 经血液传播E. 虫媒传播[A3型题](17~18共用题干)1988年1月上海曾暴发一起因生吃鱼、贝类食物引起的甲肝大流行,后经各级部门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得以控制。
17. 下列哪项不是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A. 不食者不发病B. 病人有进食某一食物史C. 传播广泛、传播途径易实现、发病率高D. 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E. 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暴发可平息18. 下列哪项是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A. 接种甲肝疫苗B. 对疑似病人隔离治疗C. 加强被污染食物和环境的消毒D. 采取药物预防E. 对可能暴露于生物传播媒介的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品[B型题](19~22共用备选答案)A. 艾滋病B. 肝吸虫病C. 钩端螺旋体病D. 钩虫病E. 疟疾19. 经食物传播的疾病是20. 经接触传播的疾病是21. 经土壤传播的疾病是22. 经疫水传播的疾病是(23~26共用备选答案)A. 麻疹、水痘B. 结核、钩虫病C. 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D. 伤寒、白喉E. 流感、麻疹23. 病人是唯一传染源的疾病是24. 恢复期仍能排出病原体的疾病是25. 传染期较长的疾病是:26. 在潜伏期即已有较大传染性的疾病是(27~28共用备选答案)A. 传染病患者B. 病原携带者C. 慢性病原携带者D. 受感染的动物E. 暂时病原携带者27.感染了传染病病原体但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排出病原体者称28.携带病原体3个月以内者称(二)多项选择题1. 下面哪些传染病不属于乙类传染病A. 流行性感冒B. 鼠疫C. 霍乱D. 疟疾E. 百日咳2. 下面哪些属于计划免疫效果的流行病学评价指标A. 疫苗效果指数B. 疫苗保护率C. 疫苗接种率D. 抗体阳转率E. 抗体平均滴度(三)名词解释1. source of infection2. route of transmission3. infectious focus4. zoonosis5. herd susceptibility6. transmission probability7. disinfection8. planed immunization(四)论述题1. Describe epidem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latency period of infectious diseases?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by air-borne epidemic are3. 判定疫源地消除的条件是什么?4. 新发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后,我们如何研究其病因?5. How many types of vaccination?6. 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有哪些?7. 在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中,针对传染源的有哪些措施?二、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A2. C3. B4. D5. C6. B7.B8. D9. D 10. C11. D 12. D 13. A 14. C 15. D 16. B 17. C 18. C 19. B 20. A21. D 22. C 23. A 24. D 25. B 26. E 27. B 28. E(二)多项选择题1. ABC2. AB(三)名词解释1.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