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四章 十七世纪欧洲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12
《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四章第四章十七世纪的欧洲文学17世纪是近代工业革命的时代。
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国家得到发展,但各国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文学上也出现了全然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主要表现在英、法两个国家的文学中。
第一节英国清教徒革命与文学创作1640—1648年英国爆发了以“清教徒革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新加尔文教派要求清理、整顿教会,因此得名“清教徒”。
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1599—1658)出身于贵族家庭,本人是农场主,曾入剑桥大学清教神学院学习,懂法律,是一位虔诚的清教徒,后当选为议会议员。
1642—1646年,他领导英国人民武装斗争四年之久,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1649年1月30日处死在位国王查理一世,建立起共和政体,但斯图亚特王朝1660年复辟,查理二世恢复王位。
奥利弗·克伦威尔的遗体被掘出来吊在绞刑架上。
1688年,辉格党发动“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英国的这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分为“清教徒革命”和“复辟时期”与“光荣革命”三个阶段,而由清教徒革命引发的文学创作在复辟时期达到高潮,以弥尔顿为代表。
弥尔顿(1608—1674 )是革命的参加者,复辟时期写下三部长诗:《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和《力士参孙》(1671),均取材于《圣经》,表达自己坚强的革命意志。
约翰·班扬(1628-1688) 清教徒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天路历程》(1678 )。
第二节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最早出现在法国,后波及欧洲各国。
古典主义戏剧代表了17世纪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
17世纪法国封建统治达鼎盛期,是欧洲最强盛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
1635年创立法兰西学士院,专门规范文艺创作,对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发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人文主义向启蒙主义的过渡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清教徒文学)、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巴洛克文学第一节概述背景:欧洲封建社会整体处于封建专制强盛时期,但是随着资产阶级发展带来的矛盾,引起了中欧资产阶级革命。
代表国家:英国:资本主义领军国家;法国:建立欧洲最强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影响: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环境,使得社会与国家得到安定,追求理性思想发展。
一、巴洛克文学(贵族文学)起源:来源于葡萄牙的词语,之后用来形容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一种崇尚装饰与雕琢的建筑。
内容:偏重宗教狂热、对世事绝望,情绪夸张颓废,用词华丽,结构宏阔,风格扑朔迷离二、英国资产阶级文学1642年,英国资产阶级发动战争,建立共和国。
新政府妥协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产生了资产阶级文学,代表人物约翰·弥尔顿(英国古典主义的奠基人之一,理论著作《论戏剧体诗》他主张悲剧中的“三一律。
”)代表作:《失乐园》《复乐园》《士力参孙》1)《失乐园》,取材《旧约·创世记》,被认为“欧洲文学史上文人史诗的典范之人”。
(写亚当、夏娃在撒旦引诱下偷食禁果,因而被上帝逐出乐园的故事)2)《复乐园》,取材《新约·路加福音》(《圣经·新约全书》中的部分)(人子耶稣)(也是写宗教故事的长诗,诗中的撒旦不是反叛者而是诱惑者,他以金钱、荣誉、权势等引诱耶稣,企图使耶稣放弃拯救人类的理想。
这里耶稣的形象表现了复辟时期清教徒革命家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也可以说是诗人的自况)。
3)一部诗剧《力士参孙》:取材《旧约·士师记》(诗剧,民族英雄参孙是大力士)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一)古典主义文学1.背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是绝对王权用来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分立主义思想工具。
2.名词解释: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最早出现于法国。
所谓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
第四章17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许多国家普遍产生,并且有了一定的进展。
到了十七世纪,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甚为明显。
早在地理大发现时期,意大利就已丧失了商业中心的优越地位,经济急剧衰落。
它不断受到外国侵略,政治不稳定,天主教势力猖獗。
德国遭受三十年战争的浩劫,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工商业凋零,整个国家长期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在这种条件下,德国资产阶级未能形成一支有效的反封建力量。
西班牙自从“无敌舰队”被歼灭后,丧失了海上霸权,不再是欧洲强国,工商业一蹶不振,封建势力也极猖獗,进步力量受到宗教裁判所的严重打击。
俄国长期受异族侵袭,经济上极为落后,农奴制仍然在继续发展。
十七世纪后期,农民反抗沙皇和贵族的情绪日益高涨。
在十七世纪欧洲各国中,只有英法两国的资本主义大步向前发展。
在这个时期,英法两国的文学也得到了发展与繁荣。
由此可以看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文学发展的制约作用。
当然,文学发展具有自身的特性,与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不平衡性,这在下一个时期,即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启蒙主义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可以看出。
一、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潮。
它形成和繁荣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
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第一、受到王权的直接干预,在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英明的国王,把文学和现实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
布瓦洛的《诗的艺术》,是在路易十四看过以后,才公之于世的,这部诗体理论著作的题材与路易十四并不相干,可是在结尾处也要颂扬这位“太阳王”的战绩,并号召作家们加以讴歌:多少要塞摧毁了!多少城已经攻下!多少辉煌的战果我王师手到擒拿!诗人们!振发诗情!来歌颂这些战绩;像这样丰功伟烈不容许平凡手笔。
……我们在当今时代还会有什么可怕?一切的文艺事业都浴着爱的光华;我们有贤明君主,他那种远虑深谋,使世间一切才人都不受任何困苦。
第四章17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按道理讲,应该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以更加的斗志来反对封建统治反对封建教会。
但是历史大发展往往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曲折的向前推进。
从整个欧洲来看,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封建教会的斗争发展室不平衡的。
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中世纪的终结和近代史的开始。
资产阶级处死国王,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1649年宣布成立共和国。
然而后来王政复辟,几经周折,资产阶级发动政变,最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
在这次并不彻底的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国家。
然而,在欧洲大陆,封建统治达到了最高峰。
法国结束了胡格诺战争•(•1562-1598) ,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到路易十四时期最为鼎盛,•这位在位72年的“太阳王”,将自己视为上帝在尘世的代理人,公开宣布“朕即国家”。
当时,资本主义势力逐渐成长壮大,君主实际上充当了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势力表面上的调停人。
一方面,王权利用资产阶级打击封建割据势力;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则依附王权发展资本主义。
于是,法国经济日益繁荣,在欧洲大陆处于领先地位。
其他国家封建势力加强,尤其是天主教会反动势力的猖獗,给欧洲的思想界和文化界带来深重灾难,它利用宗教裁判所、禁书、火刑等来迫害新思想家,阻挠改革。
又利用耶酥会这样的机构,以新教会的面目操纵教育系统和文化思想。
历史的车轮并不是永远向前的,在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就出现了政治经济上的大倒退。
与历史情况相一致,各国文学也呈献出复杂的状况。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仍有一定影响,但基本上走向衰落,风行一时的是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
关于巴洛克(baroque)一词的词源,众说不一。
一般认为它是由西班牙语巴罗珂(barroco)一词演变而来,原意是用来称呼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含有珍奇、•奇妙的意思,引申为奇形怪状、矫揉造作。
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术语最早是指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建筑的特点,这种建筑打破了匀称、平衡、合理的规则,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引起一种运动、豪华的视觉幻象及激情、神秘的戏剧性效果。
第四章17世纪文学1.17世纪欧洲文学主要包括哪些重要的文学流派和作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作家高乃依,拉辛;喜剧作家莫里哀;寓言家拉封丹;文艺理论家布瓦洛巴洛克文学:意大利马里诺诗派,西班牙贡戈拉主义,法国矫揉造作派,英国玄学诗派西班牙:警句主义贡戈拉主义2.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是在怎样的历史文化条件下产生的?特征:a.为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b.崇尚理性c.模仿古代经典,注重艺术形式的规范化。
三一律,创作中的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完整统一条件:a.王权对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严密控制B.欧洲三大理性主义者的发现和理论给欧洲文化和思想界带来深远影响,笛卡尔的理性主义3.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不确定a戏剧方面最有成就,出现了三大戏剧家;悲剧作家有高乃依(1606--1684)和拉辛(1639-1699),喜高乃依戏剧作品剧作家是莫里哀(1622--1573),莫里哀的代表作品有《伪君子》。
《悭吝人》等,他是十七世纪最有成就的喜剧家,但并不是最典型的古典主义者。
b古典主义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是布瓦洛(1636--1711),著有《诗艺》一书C.此外,寓言诗人拉·封丹(1621--1695),著有《寓言诗》十二卷,也颇有影响。
4.分析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思想:不确定啊通过达尔杜弗一形象,莫里哀深刻地揭露了教会和贵族上流社会的伪善、狠毒、荒淫无耻与贪婪,突出地批判了宗教伪善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艺术成就:a.对古典主义原则的熟练运用。
结构严谨,矛盾冲突集中尖锐,层次分明B.对古典主义原则的突破。
突破题材的严格划分,戏剧中插入悲剧因素;吸收民间戏剧和各种喜剧题材的艺术手法第五章 18世纪文学一、如何理解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一、相同点1都注重了人的价值,都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
2.都属于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不同点1.背景不同: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简单协作时期),资产阶级力量较弱。
第四章十七世纪欧洲文学(3学时)[学习提示]学习本章,要弄清弥尔顿创作中的革命精神;要了解古典主义文艺思潮产生的原因,并切实掌握古典主义的特征、优势、缺陷以及代表作家的创作成就;应注意莫里哀的作品与专制王权的关系、与社会斗争的关系,了解他的创作概貌、重要作品和开明的资产阶级立场,重点掌握《伪君子》的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第一节概述十七世纪的欧洲处在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旧的封建制度继续斗争的时期。
各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学的发展都很不平衡。
十七世纪的欧洲文学,以英、法两国的文学成就最为突出。
一、英国文学十七世纪中叶,伴随着资产阶级反对专制制度的革命运动,英国文学迅速发展。
诗人、思想家和政论家弥尔顿(1608—1674)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代表。
《失乐园》(1667)是弥尔顿是最主要的作品。
这部长诗共十二卷,约一万一千行,题材来源于《圣经·旧约·创世纪》第二、三章及《圣经·新约·启示录》,描写的是亚当、夏娃违犯上帝禁令偷吃禁果而被赶出乐园的故事和撒旦反抗上帝遭到失败后被囚于地狱的火海中备受煎熬,但不屈服的故事。
长诗借古喻今,将《圣经》故事注入了资产阶级清教徒革命家的战斗精神,用宗教题材来为现实斗争服务。
它通过撒旦反抗上帝权威的故事,反映并歌颂了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政体的革命斗争,揭露和抨击了王政复辟时期的黑暗现实。
诗中最动人的形象是充满反叛精神的英雄撒旦。
这一形象的塑造反映了诗人清教徒与革命家的两重性:作为一个清教徒,他不得不把撒旦写成背叛上帝的堕落天使和引人堕落的恶棍,称他骄矜横蛮、野心勃勃;但作为一个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革命家,他在感情上却完全站在撒旦一方。
因为撒旦与上帝激战的场面,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革命年代革命者与敌人激战的情景;撒旦被上帝打入地狱的悲惨处境,很容易使他联想到革命者遭受复辟王朝打击迫害的现实状况。
所以他让撒旦的骄矜横蛮、野心勃勃体现了对堂堂上帝权威的抗衡,用撒旦的形象来象征生龙活虎、坚强有力、不畏专制暴政、要求自由解放的资产阶级革命战士。
撒旦反抗上帝,不屈不挠,虽然处于失败的地位,被囚于地狱的火海中备受煎熬,但仍是毫不气馁,鼓舞同伙们继续战斗。
他说:“战场虽失败,怕什么?这不可征服的意志,报复的决心,切齿的仇恨,和一种永不屈服,永不投降的意志——却都未丧失。
”从这个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年代里革命者和诗人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也可以看到他们在复辟时期坚持立场、继续战斗的崇高品德。
长诗《复乐园》(1671)取材于《圣经·新约·路加福音》,写耶稣不受撒旦的诱惑,经受住考验,在世上传经布道,为人类恢复乐园的故事。
在这部长诗里,撒旦被诗人描写成了一个反面角色,他已失去了在《失乐园》中那种造反者的灵光,成了诱惑者,成了邪恶力量的代表。
而上帝的儿子耶稣被诗人写成了一个坚强、刚毅的战士,他抵制住撒旦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对他的诱惑,也不怕撒旦暴力的威吓,始终坚持拯救人类的理想,决不堕落下去,决不背离自己的立场,坚信胜利终会到来。
这一形象高度概括了诗人和资产阶级革命战士们在革命失败之后无所畏惧、坚贞不渝、决不与复辟势力妥协的高尚情操。
诗剧《力士参孙》(1671)取材于《圣经·旧约·士师记》。
参孙的形象既是双目失明的诗人的自况,也是王朝复辟后资产阶级革命者的真实写照。
他们身受残酷迫害,内心异常痛苦,对复辟王朝刻骨仇恨,决心继续革命,渴望杀敌复仇。
诗人描写了参孙的勇敢行动,这是对复辟王朝的一个大胆的挑战,也是一声响亮的战斗号召。
弥尔顿的创作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第一,诗人批判地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先进思想,肯定人生幸福,否定无限制的享乐;肯定人的进取心、自豪感,否定由此演变出来的骄傲与野心;肯定科学,但认为只有科学而没有正义,人类不会得到和平幸福。
这就是他的革命的清教思想。
他将这种思想贯彻到了他的革命实践和创作实践之中。
他的三部作品都取材于《圣经》,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宣传革命思想以教育和鼓舞人民群众,这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披着宗教外衣,以清教教义作为思想武器向国王、国教进行斗争的反映。
诗人用激情充沛的诗句,在宏伟壮阔的背景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历史,塑造了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清教徒革命家的思想情绪和战斗精神,唱出了时代的强音。
弥尔顿以他的作品启迪了后来的革命者,是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先驱。
第二,弥尔顿的创作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作品虽然以《圣经》为题材,但在艺术加工方面向古代文学学习,依照希腊罗马史诗的体例写作长诗,依照希腊悲剧的手法写作诗剧,同时又不受清规戒律的束缚。
他的作品构思宏伟,背景壮阔,格调高昂,音调铿锵,语言典雅,句法多样,比喻丰富,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理想,在十七世纪欧洲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弥尔顿的创作也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他的作品虽然可称为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艺术记录,但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经常表现出清教徒的神学观念和力求道德改善的幻想。
第二,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有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宣扬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第三,艺术形象有些杂乱,语言有时罗嗦冗长。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660—1688),有一位进步文学的重要代表叫约翰·班扬(1628—1688)。
他写的《天路历程》(1678—1684)是一部梦境寓言小说。
这部小说的前部叙述的是名为“基督徒”的主人公抛弃家园妻子,跋涉高山深水,战胜猛兽妖魔,最后到达天国之城的经历。
后部描写的是“基督徒”的妻子,继丈夫之后寻找天国的故事。
小说带有浓厚的梦幻象征色彩,也有现实主义的描绘,善恶的梦境折射着现实世界,现实真实与天国玄想奇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二、法国文学法国是十七世纪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王权和资产阶级相妥协。
这种妥协的政治结构促成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和兴盛。
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欧洲的一种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
它首先在法国适应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而后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欧洲其它国家。
由于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强调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因而有“古典主义”之称。
它是法国资产阶级与中央王权妥协并暂时联盟的产物,是资产阶级借助王权与贵族阶级进行曲折斗争、王权利用资产阶级消灭封建割据削弱贵族势力等复杂情况在文艺上的反映。
它的基本特征是:政治上拥护王权;思想上提倡唯理主义;艺术上重视规则,模仿古代。
古典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进步性,如维护国家统一,推动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形成。
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等。
但它也有迎合宫廷和贵族趣味、保守、过分强调清规戒律等局限。
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在政治拥护王权;第二,在思想提倡唯理主义;第三,在艺术上模仿古代,重视规则。
“三一律”“三一律”也称“三整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规则。
它要求情节、地点、时间的三个整一,即一出戏只能有一个情节,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的时间不得超过一昼夜。
这是古典主义者们曲解了古希腊戏剧和亚里斯多德的论说而构想和编制出来的。
它的优点是能够使戏剧行动在时间空间方面高度集中,情节结构严密紧凑,矛盾突出,冲突能迅速展开。
但它作为一种规则,要求作家必须遵守,就大大限制和束缚了作家的创造性,影响戏剧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带来结构的绝对化、程式式以及人物的单一化、概念化等弊病,从而削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阻碍文艺创作的革新和发展。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古今之争”。
优秀的古典主义作家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有所突破。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以戏剧方面的成就最为卓著。
高乃依、拉辛的悲剧,莫里哀(第二节专论)的喜剧,达到了这一时期欧洲文学的最高水平。
彼埃尔·高乃依(1606—1684)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熙德》(1636)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作。
这部悲剧取材于西班牙历史,并参考十七世纪西班牙戏剧家卡斯特罗(1569—1631)的《熙德的青年时代》而写成。
悲剧的基本冲突是封建义务与个人感情的矛盾斗争。
作品宣扬了国家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封建义务与个人感情在这个原则的统帅下取得协调一致。
这既体现了理性原则的胜利,也满足了青年人寻求个人幸福的愿望。
剧中的国王是个贤明的统治者,而不是绝对权威。
这一形象体现了理性的原则,他对矛盾冲突的干预和解决,使作品的主题发展到对王权的歌颂。
《熙德》的演出非常成功,但这一剧本却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指责。
让·拉辛(1639—1699)是最典型的古典主义悲剧家。
他的代表作《安德洛玛刻》(1667,—译《昂朵马格》)被人们称为第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
剧本取材于古希腊欧里庇得斯的两部悲剧《安德洛玛刻》和《特洛亚妇女》写成。
这个剧本通过宫廷中通婚、情杀的事件揭露了当时法国宫廷里封建统治者的专横暴虐,荒淫无耻和贵族社会的情欲横流、腐化堕落,同时也歌颂了具有高度理性的人物忠于爱情和祖国,敢于反抗强暴的精神。
剧中希腊方面的人物都处在国家利益与个人欲望的尖锐冲突之中,他们一个个都受到情欲的驱使而不能自已,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如国王庇吕斯、希腊特使奥莱斯特、斯巴达公主爱尔米奥娜等。
安德洛玛刻则是一个将理性与感情统一起来的理想人物。
由于剧本反映了当时法国宫廷和贵族社会的黑暗现实,所以它一上演就遭到了反动贵族的攻击,他们只允许悲剧表现贵族的“崇高”和理性的胜利,而决不容忍作家对宫廷丑恶的恣意揭露。
《安德洛玛刻》一剧在艺术上有如下两点重要特色:第一,细腻入微的心理分析。
拉辛的悲剧以心理分析见长,尤其擅长刻划妇女心理。
第二,严谨自如地运用古典主义的规则。
拉辛能在古典主义的规则之内充分发挥他的艺术才能。
从“三一律”的运用来说,拉辛是最典型的古典主义悲剧家。
尼古拉·布瓦洛·德彼雷奥(1636—1711)在文学理论方面总结了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作家的经验,写成诗体的理论著作《诗的艺术》(1674)。
让·德·拉封丹(1621—1695)是享有全欧声誉的十七世纪法国寓言作家。
从文艺思想来讲,他也拥护古典主义,其创作以寓言诗的成就最为突出。
这些寓言故事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
第二节莫里哀及其《伪君子》莫里哀(1622—1673)是最优秀的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以写作和主演喜剧而闻名于世。
一、生平和创作莫里哀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的艺名,十三年流浪献艺的生活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具有深远影响。
《妇人学堂》在莫里哀创作中的重要意义:《妇人学堂》(又译《太太学堂》,1662)是莫里哀的一出五幕诗体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