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9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人文主义向启蒙主义的过渡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清教徒文学)、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巴洛克文学第一节概述背景:欧洲封建社会整体处于封建专制强盛时期,但是随着资产阶级发展带来的矛盾,引起了中欧资产阶级革命。
代表国家:英国:资本主义领军国家;法国:建立欧洲最强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影响: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环境,使得社会与国家得到安定,追求理性思想发展。
一、巴洛克文学(贵族文学)起源:来源于葡萄牙的词语,之后用来形容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一种崇尚装饰与雕琢的建筑。
内容:偏重宗教狂热、对世事绝望,情绪夸张颓废,用词华丽,结构宏阔,风格扑朔迷离二、英国资产阶级文学1642年,英国资产阶级发动战争,建立共和国。
新政府妥协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产生了资产阶级文学,代表人物约翰·弥尔顿(英国古典主义的奠基人之一,理论著作《论戏剧体诗》他主张悲剧中的“三一律。
”)代表作:《失乐园》《复乐园》《士力参孙》1)《失乐园》,取材《旧约·创世记》,被认为“欧洲文学史上文人史诗的典范之人”。
(写亚当、夏娃在撒旦引诱下偷食禁果,因而被上帝逐出乐园的故事)2)《复乐园》,取材《新约·路加福音》(《圣经·新约全书》中的部分)(人子耶稣)(也是写宗教故事的长诗,诗中的撒旦不是反叛者而是诱惑者,他以金钱、荣誉、权势等引诱耶稣,企图使耶稣放弃拯救人类的理想。
这里耶稣的形象表现了复辟时期清教徒革命家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也可以说是诗人的自况)。
3)一部诗剧《力士参孙》:取材《旧约·士师记》(诗剧,民族英雄参孙是大力士)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一)古典主义文学1.背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是绝对王权用来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分立主义思想工具。
2.名词解释: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最早出现于法国。
所谓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
第四章古典主义文学主讲教师尹振球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十七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古典主义文学,与路易十四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中一首诗⏹约翰·多恩(1572-1631)的《歌》幼年的路易十四⏹乔治·赫伯特(1591-1674)的《美德》——从文艺复兴时代对人欲的肯定,到17世纪人们对纵欲者的讽刺,时代精神又在发生变化。
第四章古典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莫里哀第一节概述⏹一、社会历史背景:政治与经济状况⏹1、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历史掀开新的篇章;⏹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特别是在英国,表现极为突出,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面临一场巨大变革;⏹3、整个欧洲呈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英国社会发展最为先进,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倒退,而在法国却表现出新旧两种力量势均力敌的状态。
二、文化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1、人文主义滑入低谷,宗教信仰回潮,社会思潮出现重大转折;⏹英国的“玄学派”诗歌与清教徒作家⏹法国的思想家帕斯卡尔和他的《思想录》约翰·弥尔顿2、巴罗克风格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巴罗克”风格:⏹“巴罗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语,本指种珍珠,后来人们用以指称一种夸饰风格,尤其是建筑、绘画、音乐中的一种风格。
他的突出特征就是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崇尚华丽与雕琢。
⏹(2)“巴罗克”风格对文学的影响:3、古典主义成为文化艺术的主流:⏹(1)古典主义产生的根源和背景:⏹——时代精神的突出体现。
(2)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路易十四画像第一、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第二、注重理性。
理性即人的良知,古典主义主张用理性克制情欲,以理性统治国家,以国家民族为重;第三、模仿古代,重视格律,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楷模。
⏹(3)“三一律”⏹这是古典主义对戏剧创作提出的一个原则性的规范,它要求一出戏只演一件事,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方,时间在一昼夜之内,即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整一,这就是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
第四章17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许多国家普遍产生,并且有了一定的进展。
到了十七世纪,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甚为明显。
早在地理大发现时期,意大利就已丧失了商业中心的优越地位,经济急剧衰落。
它不断受到外国侵略,政治不稳定,天主教势力猖獗。
德国遭受三十年战争的浩劫,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工商业凋零,整个国家长期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在这种条件下,德国资产阶级未能形成一支有效的反封建力量。
西班牙自从“无敌舰队”被歼灭后,丧失了海上霸权,不再是欧洲强国,工商业一蹶不振,封建势力也极猖獗,进步力量受到宗教裁判所的严重打击。
俄国长期受异族侵袭,经济上极为落后,农奴制仍然在继续发展。
十七世纪后期,农民反抗沙皇和贵族的情绪日益高涨。
在十七世纪欧洲各国中,只有英法两国的资本主义大步向前发展。
在这个时期,英法两国的文学也得到了发展与繁荣。
由此可以看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文学发展的制约作用。
当然,文学发展具有自身的特性,与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不平衡性,这在下一个时期,即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启蒙主义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可以看出。
一、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潮。
它形成和繁荣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
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第一、受到王权的直接干预,在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英明的国王,把文学和现实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
布瓦洛的《诗的艺术》,是在路易十四看过以后,才公之于世的,这部诗体理论著作的题材与路易十四并不相干,可是在结尾处也要颂扬这位“太阳王”的战绩,并号召作家们加以讴歌:多少要塞摧毁了!多少城已经攻下!多少辉煌的战果我王师手到擒拿!诗人们!振发诗情!来歌颂这些战绩;像这样丰功伟烈不容许平凡手笔。
……我们在当今时代还会有什么可怕?一切的文艺事业都浴着爱的光华;我们有贤明君主,他那种远虑深谋,使世间一切才人都不受任何困苦。
第四章17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按道理讲,应该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以更加的斗志来反对封建统治反对封建教会。
但是历史大发展往往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曲折的向前推进。
从整个欧洲来看,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封建教会的斗争发展室不平衡的。
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中世纪的终结和近代史的开始。
资产阶级处死国王,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1649年宣布成立共和国。
然而后来王政复辟,几经周折,资产阶级发动政变,最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
在这次并不彻底的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国家。
然而,在欧洲大陆,封建统治达到了最高峰。
法国结束了胡格诺战争•(•1562-1598) ,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到路易十四时期最为鼎盛,•这位在位72年的“太阳王”,将自己视为上帝在尘世的代理人,公开宣布“朕即国家”。
当时,资本主义势力逐渐成长壮大,君主实际上充当了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势力表面上的调停人。
一方面,王权利用资产阶级打击封建割据势力;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则依附王权发展资本主义。
于是,法国经济日益繁荣,在欧洲大陆处于领先地位。
其他国家封建势力加强,尤其是天主教会反动势力的猖獗,给欧洲的思想界和文化界带来深重灾难,它利用宗教裁判所、禁书、火刑等来迫害新思想家,阻挠改革。
又利用耶酥会这样的机构,以新教会的面目操纵教育系统和文化思想。
历史的车轮并不是永远向前的,在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就出现了政治经济上的大倒退。
与历史情况相一致,各国文学也呈献出复杂的状况。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仍有一定影响,但基本上走向衰落,风行一时的是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
关于巴洛克(baroque)一词的词源,众说不一。
一般认为它是由西班牙语巴罗珂(barroco)一词演变而来,原意是用来称呼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含有珍奇、•奇妙的意思,引申为奇形怪状、矫揉造作。
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术语最早是指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建筑的特点,这种建筑打破了匀称、平衡、合理的规则,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引起一种运动、豪华的视觉幻象及激情、神秘的戏剧性效果。
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1、社会状况17世纪的欧洲大陆处在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继续斗争并取得相对平衡的阶段。
但是,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却遇到了挫折。
英法两国异军突起。
英国在1649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
法国建立了欧洲最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
“太阳王”路易十四大权独揽,“朕即国家”。
文艺复兴时期的动荡纷争过去了,代之以相对统一安定的生活,人心思定,遵循理性与秩序的思想占了上风。
2、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它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同路易十四的爱好和政策也存在密切关系,如莫里哀由于得到他的保护而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取得《伪君子》上演的胜利,以及拉辛、布瓦洛等人在文坛获得声誉也与他的政策有关。
笛卡尔的唯理主义为古典主义提供哲学基础。
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第一,受到王权的直接干预,在政治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英明的国王,把文学和现实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
第二,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
第三,尖锐地抨击贵族的奢侈淫逸、腐化堕落,同时也批判资产阶级的愚顽、附庸风雅和想成为贵族的心理。
第四,古典主义悲剧多以帝王将相、宫闱秘事为题材,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传统。
古典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第一,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
第二,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如戏剧创作要遵守“三一律”。
第三,主张语言准确、精练、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
第四,人物塑造类型化。
古典主义文学在各国成就:法国:皮埃尔·高乃依(1606—1684)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其代表作是《熙德》。
第二个代表是让·拉辛(1639—1699)其代表作是《费得尔》。
让·德·拉封丹(1621—1695)的《寓言诗》。
尼古拉·布瓦洛(1636—1711)是古典主义的理论家,代表作是《诗的艺术》。
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一、单项选择题1.17世纪法国唯理主义的奠基人是()。
A.霍布斯B.伽桑迪C.笛卡尔D.狄德罗2.意大利的巴洛克文学代表人物是()。
A.马里诺B.贡哥拉C.约翰·多恩D.格里美尔斯豪森3.17世纪中叶英国最杰出的革命诗人是()。
A.屈莱顿B.弥尔顿C.班扬D.本·琼生4.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是()。
A.拉辛B.莫里哀C.高乃依D.拉封丹5.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性的作品是()。
A.《伪君子》B.《熙德》C.《费得尔》D.《安德洛玛克》6.法国古典主义的理论家是()。
A.笛卡尔B.伽桑迪C.布瓦洛D.黎塞留7.拉封丹是一位以写寓言诗著称的诗人,其代表作是()。
A.《拉封丹寓言》B.《丹麦寓言》C.《寓言诗》D.《寓言故事》8.1659年,莫里哀演出他到巴黎后的第一部作品是()。
A.《妇人学堂》B.《可笑的女才子》C.《冒失鬼》D.《情敌》9.莫里哀标志着古典主义喜剧形成,同时又开了欧洲近代社会问题剧之先河的剧本是()。
A.《可笑的女才子》B.《妇人学堂》C.《吝啬鬼》D.《恨世者》10.莫里哀鞭挞贵族恶习败俗的作品是()。
A.《恨世者》B.《吝啬鬼》C.《堂·璜》D.《乔治·唐丹》11.歌德所说的:“像他那样的开场是现存最伟大的最好的开场”,是指莫里哀的作品是()。
A.《吝啬鬼》B.《伪君子》C.《可笑的女才子》D.《妇人学堂》12.莫里哀的《可笑的女才子》所表现的是()。
A.青年人冲破金钱与宗教的阻力,追求爱情自由的胜利B.贵族沙龙咬文嚼字、故作风雅的丑态C.贵族勾心斗角,虚伪做作D.没落阶级腐朽堕落和资产阶级的种种丑恶二、多项选择题1.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成就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B.法国古典主义文学C.巴洛克文学D.市民世俗文学E.教会文学2.17世纪欧洲文学产生的背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法国专制王权的兴隆C.唯物主义和唯理主义思潮的出现D.对人文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反拨E.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3.弥尔顿取材于《圣经》的几部杰作是()。
A.《伊甸园》B.《失乐园》C.《复乐园》D.《力士参孙》E.《天路历程》4.古典主义的基本有()。
A.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B.思想上崇尚理性C.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D.形式上采用民间文学风格E.重视主观想象5.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代表作家有()。
A.莫里哀B.高乃依C.拉辛D.拉封丹E.布瓦洛6.《熙德》中的主要人物有()。
A.高迈斯B.杰葛C.罗狄克D.施曼娜E.阿巴贡7.《安德洛玛克》的主要人物有()。
A.赫克托耳的寡妻B.皮洛斯C.爱弥奥娜D.阿喀琉斯E.答尔丢夫8.莫里哀与教会和封建势力斗争最激烈时期所写的一系列杰出的讽刺喜剧,主要有()。
A.《伪君子》B.《堂·璜》C.《恨世者》D.《吝啬鬼》E.《情仇》9.《吝啬鬼》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有()。
A.奥尔贡B.阿巴贡C.答尔丢夫D.玛丽亚娜E.大密斯10.莫里哀晚期作品主要有()。
A.《乔治·唐丹》B.《史嘉本的诡计》C.《无病呻吟》D.《醉心贵族的小市民》E.《妇人学堂》11.《伪君子》的主要人物有()。
A.艾尔密尔B.阿巴贡C.答尔丢夫D.奥尔贡E.道丽娜12.《伪君子》中答尔丢夫的语言特点是()。
A.矫揉造作B.堆砌词藻C.长篇大论地玩弄教义D.犀利、明快、生动、朴素E.简洁、清楚三、专用术语解释1.古典主义2.“三一律”3.巴洛克文学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四、理解简答题1.17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
2.弥尔顿的长诗《复乐园》的思想内容。
3.弥尔顿的悲剧《力士参孙》的思想内容。
4.高乃依的悲剧《熙德》的思想内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为什么说拉辛的《安德洛玛克》是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6.为什么布瓦洛《诗的艺术》被称作法国古典主义的文艺法典?它提出了哪些理性原则?7.拉封丹的《寓言诗》的主要内容。
8.莫里哀的创作分期与创作特点。
9.古典主义艺术得失。
五、分析比较题试比较古典主义文学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的异同。
六、综合论述题1.古典主义文学产生的基础。
2.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3.守财奴阿巴贡的形象。
4.答尔丢夫形象。
5.弥尔顿长诗《失乐园》的思想内容。
6.《伪君子》主题和艺术特点。
第四章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 2.A 3.B 4.C 5.B6.C 7.C 8.B 9.B 10.C11.B 12.B二、多项选择题1.ABCD 2.ABCD 3.BCD 4.ABC 5.BC6.ABCD 7.ABC 8.ABCD 9.BD 10.BCD11.ACD 12.ABC三、专用术语解释1.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
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被称为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的作家、理论家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和个性差异,他们的创作也各有侧重。
法国古典主义成就是多方面的,尤以戏剧最突出,出现了以高乃依和拉辛为代表的悲剧作家,以莫里哀为代表的喜剧作家,以及文艺理论家布拉洛和寓言诗人拉封丹等。
2.古典主义戏剧把文学创作的技巧和形式加以规范化,形成一整套作家必须严格遵循的艺术规范,“三一律”就是其中主要的规则之一。
所谓“三一律”,是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一致,即剧本的情节只能有一条线索,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在24小时内完成。
3.巴洛克特指17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过分雕琢和华丽的建筑。
随着航海业和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中国的瓷器、刺绣传入欧洲,西方人惊叹中国的雕金镂玉和珠光宝气,认为这太“巴洛克”!于是,在西方建筑、音乐、文学等领域,巴洛克风格盛行一时。
巴洛克艺术从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又传到英、法,成为欧洲的一种重要艺术风格。
巴洛克文学是巴洛克艺术在文学上的表现。
巴洛克文学在内容上多写带有神秘宗教色彩的生死、哀怨。
艺术上借鉴了中古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并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
其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马里诺、西班牙的贡哥拉、英国的约翰·多恩等。
4.17世纪的英国文学,由于受到人文主义文学、巴洛克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情况比较复杂。
40年代革命时期,出现了革命诗人弥尔顿,其创作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情绪。
60年代王政复辟时期,出现了来自下层的清教徒作家班扬,在创作中继续坚持民主倾向。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这个时期的英国文学有着血肉关系,它对这个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有直接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就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四、理解简答题1.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又称清教徒文学)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此外,还有巴洛克文学、市民世俗文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代表人物有约翰·屈莱顿,代表组是理论著作《论剧体诗》;约翰·班扬,代表作是梦幻寓意小说《天路历程》;约翰·弥尔顿,重要作品有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诗剧《力士参孙》,代表作《失乐园》被认为是欧洲文学史上文人史诗的典范之一。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尤以戏剧最突出,出现了以高乃依和拉辛为代表的悲剧家,以莫里哀为代表的喜剧家,以及文艺理论家布瓦洛和寓言诗人拉封丹等。
高乃依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其代表作《熙德》被公认为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性作品。
拉辛是法国古典主义繁荣时期的悲剧家。
代表组是《安德洛玛克》和《费得尔》。
布瓦洛是古典主义的理论家,他的最大成就是诗体文艺理论著作《诗的艺术》。
拉封丹是一位以写寓言诗著称的诗人,其代表作是收有239篇寓言故事的《寓言诗》。
巴洛克文学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马里诺、西班牙的贡哥拉和卡尔德隆,德国的格里美尔斯豪森、英国的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
代表作品有卡尔德隆的小说《人生如梦》、格里美尔斯豪森的流浪汉小说《痴儿西木传》等。
市民世俗文学其风格粗犷俚俗,艺术上尚不成熟。
主要成就是市民世俗小说。
2.《复乐园》取材于《新约·路加福音》,长诗叙述耶稣不为撒旦所诱惑的故事。
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经受不住诱惑,而失掉了乐园;始祖犯罪,人类处于灾难中。
人子耶稣,抗拒了撒旦的财富、肉欲、权力、荣誉的诱惑,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从而得以布道,为人类恢复了乐园。
通过耶稣这一坚贞不屈的形象,诗人表达了资产阶级革命者坚定的意志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3.《力士参孙》取材于《旧约·士师记》,是弥尔顿的一部诗剧。
以色列民族英雄参孙是大力士,曾多次战胜敌人,他的力大无穷的秘密被情人出卖给了非利士人。
敌人将其俘获,挖掉双眼,囚于地牢之中。
参孙时刻不忘复仇,待他恢复力量后,在敌人避他演武时,他撼倒演武大厅的支柱,与三千非利士人同归于尽。
这一悲壮的史诗,表现了敌人在复辟时期所受迫害的悲愤心情,以及宁死不向复辟势力妥协的决心。
4.悲剧《熙德》主要塑造具有爱国主义倾向的理想英雄人物,表现理性对感情的胜利这一中心主题。
悲剧主人公罗狄克为维护家族荣誉,向未婚妻施曼娜之父挑起决斗并误杀了他,施曼娜请求国王惩处罗狄克以报父仇。
这时,摩尔人入侵,罗狄克受命出征,并获“熙德”(大将军)称号而荣归。
最后,在国王的精心安排下,这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当个人感情一封建家族义务发生冲突时,个人感情服从于封建义务;当封建义务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封建义务让位于国家利益。
作品通过写女主人公在爱情与荣誉、义务的冲突中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表现了理性战胜感情,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熙德》一公演,即轰动巴黎,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奠定了基础,被认为是法国第一部典范性的作品。
5.《安德洛玛克》取材于古希腊悲剧。
女主人公安德洛玛克是特洛亚英雄赫克托耳的寡妻,城破家亡之后,她成了爱庇尔国王——阿喀琉斯之子皮洛斯的女俘。
皮洛斯爱上了她,迟迟不和未婚妻爱弥奥娜(海伦之女)结婚。
这时,爱着爱弥奥娜的希腊使者奥雷斯(阿伽门农之子)来到爱庇尔,要皮洛斯命安德洛玛克交出赫克托耳的儿子,以绝后患。
安德洛玛克为保全儿子的生命,被迫答应与皮洛斯结婚,条件是要在结婚之前皮洛斯必须在神庙发誓保全她儿子并帮助儿子复国。
爱弥奥娜问询后妒恨交加,唆使奥雷斯去神庙杀了皮洛斯,随即自尽。
奥雷斯也因失去爱弥奥娜而发疯。
作品通过四个人物在国家利益与个人欲望冲突中的表现,谴责了情欲横流、反抗强暴尽忠于祖国的安德洛玛克。
由于理性与感情的高度统一,使她既保全了儿子的姓名,又保住了自己的名节。
悲剧故事情节单一集中,全部情节在希腊使者到来的一天中完成,全剧只有爱庇尔王宫一个场景,完全符合“三一律”原则。
所以这是一出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
6.布瓦洛是古典主义的理论家,他的诗体文艺理论著作《诗的艺术》,在总结了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作家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写成,并经国王路易十四审阅钦定,因而,这部著作被视为法国古典主义的美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