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唐诗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4.70 KB
- 文档页数:1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词。
第一首是总写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和第三首则是分别写对杭州和苏州的忆念、向往。
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忆江南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⑵;日出江花红胜火⑶,春来江水绿如蓝⑷。
能不忆江南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⑸,郡亭枕上看潮头⑹。
何日更重游!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⑺;吴酒一杯春竹叶⑻,吴娃双舞醉芙蓉⑼。
早晚复相逢!注释⑴忆江南: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诃体之一。
⑵谙:熟悉。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⑸“山寺”一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⑹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⑺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⑻竹叶:酒名。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⑼娃: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⑽早晚:犹言何时。
相关试题及答案1.这三首词写了什么内容结构如何答案:白居易这三首词表现了极丰富和极深厚的情感,真可谓是词短情长。
从内容方面说,第一首是总写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和第三首则是分别写对杭州和苏州的忆念、向往。
从结构方面说,这组词的写法几乎完全一致:即头两句为点题,中间两句为对胜景、胜事的描绘,末尾以呼应开头作结。
它很明显受到民歌的影响,既具有回环复沓的美,又富有清新活泼的情调。
2.三首词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答案:三首词,从今忆起往日,从洛阳到苏杭,时空都有极大的跨度。
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
白居易的《忆江南》注释及译文【导语】这里作者给大家分享一些白居易的《忆江南》注释及译文(共6篇),方便大家学习。
篇1:白居易忆江南注释及译文白居易忆江南三首注释及译文忆江南词三首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吧!忆江南三首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
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
【注释】⑴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⑵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⑸“山寺”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桂子,桂花。
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⑹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⑺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⑻竹叶:酒名。
即竹叶青。
亦泛指美酒。
忆江南赏析(5篇)忆江南赏析(5篇)忆江南赏析范文第1篇这些同学在落笔踌躇,深感犯难之时,实际上忽视了诗歌鉴赏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联想,遗忘了在诗句和诗意间搭建起一座联想之桥。
联想是审美活动中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
诗歌为了笔墨经济和表达需要,经常只写出事物的一些断面,或借助某些虚拟的形象去描摩实体形象,或借助眼前的实体形象衬托表现虚拟的形象,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架设起联想这座桥梁,把断面和断面间省略的中间部分、把虚拟形象和其后的实体形象、把眼前的实体形象和背后的虚拟形象联系起来。
通过这座桥梁,我们就可以看到那些省略的部分和背后的形象了。
也就是说,诗人通过联想和想象制造出诗歌形象,读者也就要通过联想和想象精确还原诗歌的艺术形象。
表面看来,《春日忆李白》第三联“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怪之处;所以,考生对此产生以上疑问是很自然的。
但进一步想:为什么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这首诗的解释所供应的信息是否会激起你的联想?当读罢解释,“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考生联想的翅膀可能就会扇动起来,联想之桥就可顿然落成了:这两句诗写和李白各自所在地之景,正是此时,遥望南天,惟见天涯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联想到此,便会觉得两句自然有一种奇异而紧密的联系:是杜甫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吧?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杜甫吧?“春树”“暮云”好像带着两人深重的念想,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
作如此联想,答案也就顿然生成:“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联想之桥使你安稳登陆解题之岸。
联想种类多多,鉴赏诗歌时,我们应当经常作哪些联想呢?1. 相像联想。
通过联想意在发觉与原诗全都的表现手法、情感、风格等。
读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两句,看似写水,但假如联想到李煜《虞美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横江词六首(其二)》的“一水牵愁万里长”,欧阳修《踏莎行》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红楼梦》《红豆曲》的“忘不了新愁与旧愁……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这些诗句都以水喻愁,鱼玄机诗虽无“愁”字,也定是用江水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来形容愁思的绵长。
温庭筠《忆江南》古诗原文及赏析
《忆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作者】
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
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
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
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
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
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
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
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
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
【赏析】
此首记倚楼望归舟,极尽惆怅之情。
起两句,记午睡起倚楼。
“过尽”两句,寓情于景。
千帆过尽,不见归舟,可见凝望之入、凝恨之深。
眼前但有脉脉斜晖、悠悠绿水,江天极目,情何能己。
末句,揭出肠断之意,余味隽永。
温词大抵绮丽浓郁,而此两首则空灵疏泻,别具丰神。
白居易《忆江南》古诗词赏析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1.谙:熟悉。
2.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3.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色的颜料。
[简析]
白居易先后做过杭州、苏州刺史,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回到洛阳以后,他写了不少思念旧游的诗作。
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三首《忆江南》,抒发了他对江南的赞美、忆念之情。
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首句“江南好”,开门见山,实话实说。
一个“好”字,饱含着诗人深情的赞赏。
次句“风景旧曾谙”,抚今追昔,说明江南风景之美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是非常熟悉的。
这一句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详细描写“旧曾谙”的江南春色:红日东升,阳光绚烂,在朝阳的映照下,江畔姹紫嫣红的鲜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在满地绿草的映托下,显得比蓝草还要绿。
诗人抓住了“江花”“江水”两件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对江南春光作了高度的概括,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气盎然的江南春色图。
最妙的是“红胜火”“绿如蓝”六个字,既用同色烘染的手法突出了花红、水绿,又用异色映托的手法使江花和江水互为背景,显得更加绚丽心爱。
结尾“能不忆江南”一句用反问语气,流露出强烈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忆江南》诗词鉴赏
《忆江南》诗词鉴赏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1.谙:熟悉。
2.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3.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色的颜料。
古诗赏析
白居易先后做过杭州、苏州刺史,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回到洛阳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诗作。
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三首《忆江南》,抒发了他对江南的赞美、忆念之情。
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首句“江南好”,开门见山,实话实说。
一个“好”字,饱含着诗人深情的赞叹。
次句“风景旧曾谙”,抚今追昔,说明江南风景之美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是非常熟悉的。
这一句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具体描写“旧曾谙”的江南春色:红日东升,阳光灿烂,在朝阳的映照下,江畔姹紫嫣红的鲜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在满地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比蓝草还要绿。
诗人抓住了“江花”“江水”两件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对江南春光作了高度的概括,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气盎然的江南春色图。
最妙的是“红胜火”“绿如蓝”六个字,既用同色烘染的手法突出了花红、水绿,又用异色映衬的手法使
江花和江水互为背景,显得更加绚丽可爱。
结尾“能不忆江南”一句用反问语气,流露出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小升初考试时,可以做复习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忆江南,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望江梅”、“春去也”、“梦游仙”、“安阳好”、“步虚声”、“壶山好”、“望蓬莱”、“江南柳”等。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创作背景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此词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译文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
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注释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鉴赏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诗其第一首,作者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
全词五句。
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
“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忆江南注释和诗意原文:《忆江南》唐代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注释: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
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
分单调、双调两体。
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诗意: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
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
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
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
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日出江花红胜火①?春来江水绿如蓝②?能不忆江南。
①日出句:早晨太阳出来以后,照得江边盛开的花儿,红艳得比火还要红。
②春来句:蓝,用蓝草制成的颜料,也叫靛青。
春江青碧,好像靛青的颜色一样,在阳光下泛着绿波。
这几句词是说,春日,朝阳照耀下的江畔花朵,红得胜似烈火;江水碧绿的颜色,只有蓝草可以相比。
这一切,怎能不撩起我对江南的回忆?诗人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对江南水乡的诱人春色进行了形象的描绘,红绿相映,光彩夺目,印象强烈,引人入胜。
--引自李济洲编著之《全唐诗佳句赏析》。
白居易《忆江南》赏析《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
见于《教坊记》及敦煌曲子词。
白居易则即事名篇,题为《忆江南》,突出一个“忆”字,抒发他对江南的忆恋之情。
白居易早在青年时期就曾漫游江南,行旅苏、杭。
其后又在苏杭做官: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除杭州刺史,十月到任,长庆四年五月任满离杭;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三月徐苏州刺史,五月到任,次年秋天因目疾免郡事,回到洛阳。
这时候,他五十五岁。
苏杭是江南名郡,风景秀丽,人物风流,给白居易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洛阳之后,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诗作。
这是他晚年所作。
第一首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天的景色。
全词五句。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开头是说,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一开口就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
“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到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难忘的记忆。
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中间两句是说,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日出”、“春来”,互文见义。
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
在这里,因为相同颜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
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在这里因为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
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相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
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
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末句是说,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读者如果抓住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深究,就会发现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
忆江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忆江南》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全诗总写对江南的回忆,作者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运用比喻和映衬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
忆江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忆江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怀念与喜爱之情,全诗描绘了江南充满生机的美丽春色,表现出江南在春天的迷人景色,流露出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怀念与赞叹。
《忆江南》分写江南春色、杭州秋景和苏州胜事,三首词主旨相同而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首之间,又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
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忆江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河南新郑,祖籍山西太原。
他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全诗如下: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白话译文其一: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其二: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其三:江南的回忆,接下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
什么时候能再次相逢?忆江南的创作背景《忆江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他曾漫游过江南,而且还先后担任过杭州刺史、苏州刺史。
《忆江南》唐诗赏析
《忆江南·江南好》
年代: 唐作者: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赏: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
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
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
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
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