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改造案例规划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6.38 MB
- 文档页数:41
德国鲁尔工业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典08城市规划0841502014 杨青青为了应对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导致的“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北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进行鲁尔区的经济转型和产业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改造传统工业,加大开放力度,吸引新兴产业投资,充实区域产业结构。
○1对传统的老矿区进行清理整顿:关、停、并、转那些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的煤矿企业,集中到盈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型企业中去,更新设备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对其他大型企业采取了稳定改造的政策,以避免社会动荡。
○2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工业迁入鲁尔区,优化发展这些新兴工业加入的有利条件:劳力充足,交通便利,及巨大的消费市场。
鲁尔区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扶持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科研和开发的支持力度。
政府制定了鼓励向中小科技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计划以及联合研究和创新网络计划,促进和加强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中小企业凭借自身较强的应变能力,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安置鲁尔区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失业人员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80%的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被称为德国经济的“脊梁”。
2、完善交通运输网,推动区域综合开发鲁尔区煤管协会在1968-1973年进行了交通规划中提出,有计划地对现有的线路进行技术改造,发展区内快车线。
依照规划修建了鲁尔区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多特蒙德、科隆-伍佩尔塔尔-多特蒙德两条高速公路。
区内架起了高架铁道,为解决了铁路公路交叉引起的矛盾,发挥了很高的效能。
鲁尔区在水运优势的基础上搞好水陆联运,加速南北向交通线路的建设,组成统一的运输系统,把全区彼此分隔的工业区和城市紧密地衔接起来,对全区的综合开发起了极其重要的先行作用。
3、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1加强科研界与经济界的合作。
工业遗产改造保护更新案例那我给你讲讲北京的798艺术区吧。
这798艺术区以前可是个工厂呢,正经的工业用地。
那时候厂房啊、大烟囱啊,到处都是工业的痕迹。
后来啊,一些有创意的人就瞅准了这个地方。
他们觉得那些旧厂房可不能就这么荒废着呀。
于是就开始动手改造。
保留了原来厂房那种高大宽敞的空间,还有那些带着工业风的大铁门、裸露的管道。
这些原本在工厂里普普通通的东西,现在摇身一变,成了超酷的艺术元素。
艺术家们把一间间厂房改造成了画廊、工作室、创意小店啥的。
你走在里面,一边能看到墙上挂着各种风格独特的画作,可能是抽象得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也可能是写实得像照片一样的;另一边呢,又能看到那些用废旧机器零件做成的雕塑,特别有创意。
而且那些工作室里,经常能看到艺术家们在那捣鼓自己的新作品,感觉充满了无限的活力。
还有上海的1933老场坊,这也是个超棒的工业遗产改造案例。
这地方原来是个宰牲场,听起来有点血腥哈。
但它的建筑结构那可是相当独特。
改造的时候呢,就把这种独特性保留了下来。
那些错综复杂的廊道、像迷宫一样的布局,现在成了吸引游客的亮点。
现在1933老场坊里有很多时尚的活动。
有时候会举办时装秀,模特们穿着时尚的衣服在那些带着历史感的建筑里走台步,古老和现代就这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
还有一些创意餐厅也开在里面,你坐在那吃饭,周围是老建筑的砖石,感觉特别有氛围。
再说说德国的鲁尔区,这可是工业遗产改造的一个大工程。
鲁尔区以前是德国的重工业基地,到处都是煤矿啊、钢铁厂啊。
后来随着工业转型,这些工厂很多都面临关闭。
但是德国人可没有就这么把它们抛弃。
他们把一些大的钢铁厂改造成了大型的文化公园。
比如说把原来的炼钢高炉保留下来,在旁边建了一些现代的建筑,像博物馆、剧院之类的。
你能想象吗?在巨大的钢铁架构旁边,人们在现代化的剧院里看演出,这种对比太震撼了。
而且公园里还有很多关于工业历史的展览,让人们能了解这个地方曾经辉煌的工业历史。
这些工业遗产改造保护更新的案例都告诉我们,那些老的工业建筑和设施,只要我们动点脑筋,就能让它们焕发出新的生机,变成充满魅力的地方。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典型案例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典型案例有:
1、北京798艺术区:位于北京东郊大山子地区的798艺术区,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一家大型国有工厂。
现在,这里已经演变成一个拥有国际化色彩的艺术新区,是实用和简洁完美结合的典范。
所有建筑均由德国设计师设计,窗户向北,可充分利用天光和反射光,保持光线的均匀和稳定。
2、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原为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
这个位于杨树浦路2866号的大型纺织厂,现在已经被成功转型为以时尚为核心的创意园区,集创意、文化及现代服务经济于一体,并拥有300多米的黄浦江岸线。
3、上海8号桥:2003年开始开发的上海8号桥,是一个时尚创意园区,位于上海汽车制动器厂的老厂房经过重新设计和改造后注入时尚、创意的元素。
4、云冈石窟工业文化园区:这个占地约40万平方米的园区基础材料来自当地砂岩废石或煤矿淘汰的铁矿车等废弃物,根据地形、地势,依造型不同分别打造出各种创意景观。
5、老君庙油矿:这是中国最早发现和开发的油矿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6、M50创意园:作为中国首批当代艺术园区之一,M50隶属于东方国际集团(原上海纺织集团),是上海的艺术聚集地。
这些案例都展示了我国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的创新
实践,通过重新利用和改造老旧工业设施和场地,不仅保护了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同时也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新的活力和价值。
旧工业建筑的自我更新798工厂的改造一、概述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逐渐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议题。
798工厂,作为中国近现代工业历史的见证者,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在城市更新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798工厂如何在保持其原始风貌的基础上,通过自我更新与改造,实现由废弃工业区向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华丽转身。
我们将深入分析798工厂改造过程中的设计理念、空间布局、功能定位等方面,以期为类似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798工厂的改造不仅是一次空间与功能的重塑,更是一次文化与艺术的再创造。
它成功地将工业文明与现代创意产业相结合,为城市带来了新的活力与魅力。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798工厂改造背后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也为未来的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提供借鉴与指导。
1. 介绍旧工业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价值旧工业建筑,尤其是那些承载着沉重历史痕迹的厂房和车间,不仅仅是砖石和钢铁的堆砌,更是时代的见证者,是工业文明发展历程中的活化石。
它们的历史背景深厚,社会价值独特,承载着无数劳动者的汗水与智慧,也记录了工业革命的波澜壮阔。
以798工厂为例,这座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的旧工业建筑群,始建于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重要遗产。
作为曾经的电子工业基地,它见证了中国从工业初创到蓬勃发展的历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798工厂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工业功能,面临着被废弃或拆除的命运。
正是这些看似过时、即将被淘汰的旧工业建筑,蕴含着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
它们不仅是工业历史的见证,更是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
这些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创意潜力和社区参与意义,使得它们成为城市更新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资源。
对旧工业建筑进行自我更新和改造,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保护,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这些旧工业建筑可以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地标,吸引更多的文化创意产业入驻,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电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改造案例《电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改造:那些被重塑的辉煌》我呀,一直对电厂工业遗产特别着迷。
你想啊,那些曾经轰鸣作响、为工业发展和人们生活提供无尽能量的电厂,就像一个个默默奉献的巨人。
一旦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难道就该被遗忘吗?当然不!就拿咱们城市的老电厂来说吧。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他从小就住在电厂附近。
他还记得小时候,电厂的烟囱冒出来的烟,就像巨龙吐息一样,虽然现在知道那可能对环境有影响,但在当时,那是工业强大的标志啊。
后来电厂要进行改造,很多像小李这样的居民就开始担心,怕这片充满回忆的地方变得面目全非。
可当改造计划公布出来后,大家都惊到了。
他们不是简单地把电厂推倒重建,而是精心地保留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结构。
比如巨大的发电机厂房,那庞大的空间被改造成了创意文化园区。
外观上依旧保留着原来的工业风,粗粝的墙面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里面呢?就像是一个魔法世界的大变身。
我进去过一次,遇到了一位艺术家老张,他兴奋地对我说:“你看,这以前可是机器轰鸣的地方,现在变成了我们艺术创作的乐园,就像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一样神奇。
”到处都能看到工业元素与现代创意的结合,那些巨大的齿轮成了墙上的装饰品,破旧的传输带变成了创意走廊的一部分。
这难道不是一种对旧时光的尊重吗?每个来到这里的人,在感受现代创意的同时,也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
再看看外地的一些成功案例。
有个海边的老电厂,以前的水塔孤零零地矗立着,就像一个被遗忘的士兵。
后来经过改造,水塔被融入了海边的景观区,它不再是孤独的,而是有了新的“使命”。
它被改造成了灯塔,在夜晚为出海的船只照亮回家的路,也为海边的游客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时候,你还能说工业遗产没有价值吗?我觉得电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改造就像一场生命的延续。
这些老电厂就像老去的英雄,我们不应该让他们落寞地退场,而是运用智慧和创意,给予他们第二次生命。
让他们在现代社会依然能够发挥自己独特的魅力,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摘要 德国具有悠久的工业遗产保护的历史,从政策、保护与开发的方法等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本文将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具体策略和方法,为了解和借鉴德国工业遗产保护的相关经验提供借鉴。
关键词 工业遗产;政策;策略,保护和再利用AB S T R AC T Th e r e is a lo ng his to ry of p rote c tio n ind us tr ia l he r ita g e in G e rm a ny,a n d it h a s a c c um ula te d c o n s id e r a b le德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再利用的政策和策略分析*—以北威州鲁尔区为例An a lys is on t h e P olic ie s a n d S t ra te g ie s fo r P r ot e c t io n a n d Re us e o f In d us t ria l He rit a g e s in G e rm a ny:Ruhr Are a a s a Ca s e S tud y马航1 苏妮娅2Ma Ha ngS onia S choon 德国的工业文化历史悠久,随着产业升级改造,德国采取了积极的更新改造措施,形成了独特的后工业文化景观以及丰富多样的更新改造模式,这与背后的政策、法规以及管理方式等密切相关。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提出具体的改造政策、规划体系、管理方式、资金来源等,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德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
在德国,属于保护范围内的文物主要包括三类:建筑类文物、可移动的文物与考古遗迹。
建筑类文物包括:单体建筑:城堡、教堂等,建筑构件:建筑的外墙、窗台、雕e xp e r ie nc e fr o m the a s p e c ts of p o lic y,me thods of prote c tion a nd re us e.The a rtic le a na lyz e s th e re le va nt p olic ie s,s tra teg ie s a nd s pe c ific me thods f or the p rote c tion a nd re u se of ind us tria l he rita g e ,tog e the r with a c a s e s s tud y,in orde r to c om pre h e nd the e xp e rie nc e s of prote c ting indus tria l he rita ge in Ge rm a ny.KE Y WO R DS indus tria l h e rita ge ;p olic y,stra te g y;p rote c tion a nd re use*本课题受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0KB09;德国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博士后基金项目。
国内工业遗址改造案例作为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家,中国拥有众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业遗址。
这些古老的建筑物见证了中国的工业革命历程,也承载着众多工人的艰辛汗水。
如今,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工业遗址被废弃,不再起到其原有的作用。
为此,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工业遗址的改造和利用,将其转化为现代社会的新场所,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和文化内涵。
在工业遗址改造中,南京金陵纱厂的改造是一个典型案例。
作为南京纺织工业的重要一环,金陵纱厂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建造。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纺织业的日益式微,金陵纱厂逐渐废弃。
直到二十一世纪初,南京市政府决定将其改造成创意文化园区,为城市提供一个新的文化场所。
在金陵纱厂的改造过程中,保护历史遗迹是关键步骤。
建筑师将原有的建筑结构保持原貌,并在其基础上进行空间创造和功能设计。
金陵纱厂的主体建筑物被分为两个部分:创意文化中心和创意产业园区。
创意文化中心位于原有的纱厂织布车间,通过转化为展览、表演和艺术活动的场所,使得这座古老的工业遗址焕发出新鲜生机。
同时,还规划出了创意产业园区,将文创产业和创意设计结合在一起,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充满朝气和智慧的创新创业场所。
金陵纱厂的改造不仅保留了历史的痕迹,也给南京城市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推动力。
借助于崭新的文化、商业、旅游等资源开发,金陵纱厂创意文化园区成为了南京城市的新名片和文旅融合创新的新样本。
同样,上海总工会旧址的改造也是一个成功的工业遗址改造案例。
总工会旧址兴建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曾经是上海劳动运动的重要场所。
经过充分的保护和修缮,总工会旧址恢复了上海旧建筑的光彩和历史的记忆,也成为了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场所。
总工会旧址的改造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原有的办公室被改造成为多功能的展览、会议和接待的场所,食堂则被改造成了一间光线明亮的小型剧院。
总工会旧址的改造除了展现传统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之外,更体现了社会的关怀和文化的繁荣。
国内工业遗址改造案例1. 概述工业遗址作为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遗产,代表着一段时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城市化的发展,许多工业遗址逐渐被废弃,沦为废墟。
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和有效利用资源,工业遗址改造成为一种热门的城市发展模式。
本文将介绍国内几个成功的工业遗址改造案例。
2. 北京798艺术区2.1 背景北京798艺术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占地近60万平方米。
这个区域原先是1950年代建设的军工厂,后来因为经济转型而废弃。
2002年,政府将这个废弃工厂区域改造为艺术区,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设计师和文化机构入驻。
2.2 改造方案改造过程中,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结构和工业氛围,使艺术区保持了独特的风貌。
原厂房被改造成画廊、工作室、艺术品展示空间等。
此外,还新增了咖啡馆、餐厅等配套设施,吸引了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2.3 效果如今,北京798艺术区已成为国内知名的艺术聚集地,每年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该区域的改造成功地保留了历史遗迹并且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 上海老码头3.1 背景上海老码头位于上海黄浦江滨江区域,是上世纪20年代建设的码头工业区。
随着航运技术的发展和港口功能的移动,老码头逐渐废弃。
为了保护这一重要的城市记忆和利用江岸资源,上海决定对老码头进行改造。
3.2 改造方案在改造过程中,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貌和码头设施,并将其转变为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
改造后的上海老码头成为了一个集购物、餐饮、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
在保留原有的绿化和水体的基础上,增加了公园、剧院和博物馆等文化设施。
3.3 效果上海老码头改造后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市民前来参观和娱乐。
通过保护工业遗址并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上海成功地使老码头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
4. 成都宽窄巷子4.1 背景成都宽窄巷子是成都市的传统街区,建于明清时期。
这里曾经是古代成都的商业和生活中心,后来因城市发展而逐渐被边缘化。
工业改造案例【篇一:工业改造案例】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曾经代表城市工业文明、象征城市经济发展的工厂及工厂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这些旧工厂的价值及其所蕴含的历史痕迹并未随之消失,相反,随着全新的创意产业、新兴产业等新鲜血液的注入,旧厂房的生命也通过承载功能的变化重新焕发出生机,再一次推动着城市的变迁。
本文将通过国内外旧工厂改造的发展历程及典型案例来探究成功的种种成因。
一、国外旧改成功案例分析美国纽约soho区:旧工厂变身时尚街区类别:改造街区位置:美国纽约特色:通过功能布局的整合,打成综合性的时尚街区soho是英语单词south ofhouston的缩写,指的是处于纽约下城houston街。
1850年的soho地区建起了大批铁铸的厂房,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的加工厂和艺术展览区。
60年代,一些主要由画家和雕塑家组成的艺术家陆续搬进soho区,把这些空置的工厂变成工作室。
到70年代,政府将这个地区划分成居住区并加以保护,一些商家和有经济实力的画廊也相继进入,使soho发展成集居住、商业和艺术为一身的一个完善的社区,被誉为艺术家的天堂。
今天的soho它是商业和艺术充分融合的区域,是富有个性的、有着深刻文化内涵的商业区,是时尚的代名词。
1967年美国旧金山吉拉德里广场类别:工厂改造位置:美国加州旧金山渔人码头特色:全美第一座工厂改造的露天购物中心1864年,这里叫做毛线磨坊(woolen mill);1893年,意大利移民吉拉德里(domingoghirardeli)以细火慢熬生产的意大利巧克力,推出后大受欢迎,便买下这栋大楼作为工厂;1964年,已经废弃的巧克力厂、毛纺厂等旧建筑被改建为商店及餐饮设施,成为全美第一座工厂转型的露天购物中心,并改名为吉拉德里广场。
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旧工厂改造风潮进入了延展期。
随着工业文明的衰落,越来越多的旧工厂改造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功能上的再生;同时,日本也紧跟欧美部分加入了经济转型和旧厂房改造之列,其代表项目是1974的仓敷阿依比广场项目(图示案例2)。
工业遗产景观改造案例工业遗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遗产,它不仅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发展的需要,许多工业遗产已经被废弃或者被拆除,这些工业遗产的废墟成为了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工业遗产,许多城市开始进行工业遗产景观改造。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工业遗产景观改造的案例。
一、工业遗产公园工业遗产公园是将废弃的工业遗产改造成为公园的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保护工业遗产,还可以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例如,上海的世博园区就是将原来的纺织厂改造成为的一个公园。
这个公园不仅保留了原来的厂房和机器设备,还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设施,如音乐喷泉、儿童游乐区等,成为了上海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二、工业遗产文化中心工业遗产文化中心是将废弃的工业遗产改造成为文化中心的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保护工业遗产,同时也可以为市民提供一个文化交流的场所。
例如,北京798艺术区就是将原来的电子厂改造成为的一个艺术区。
这个艺术区不仅保留了原来的厂房和机器设备,还增加了许多艺术展览和文化交流的活动,成为了北京市民文化交流的好去处。
三、工业遗产酒店工业遗产酒店是将废弃的工业遗产改造成为酒店的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保护工业遗产,同时也可以为游客提供一个独特的住宿体验。
例如,南京的金陵饭店就是将原来的纺织厂改造成为的一个酒店。
这个酒店不仅保留了原来的厂房和机器设备,还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设施,如游泳池、健身房等,成为了南京市民和游客住宿的好去处。
总之,工业遗产景观改造是一种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的好方式。
通过工业遗产公园、工业遗产文化中心和工业遗产酒店等方式,可以将废弃的工业遗产变成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同时也可以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和文化交流的机会。
工业建筑遗产改造案例
以前啊,798就是一堆老工厂厂房,到处都是那种大机器、大厂房的硬朗感觉。
厂房里都是一些工业生产留下来的痕迹,什么大烟囱啊、巨大的机器基座之类的。
但是呢,后来有一些很有创意的人就看中了这个地方。
他们觉得这些老厂房可都是宝啊,虽然工业生产不再需要它们了,但是那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空间结构可是独一无二的。
于是,他们就开始动手改造。
那些高大的厂房空间,被改成了一个个超有艺术氛围的画廊。
你想啊,在那种又高又宽敞的空间里挂着一幅幅画作,那感觉就像是艺术在大工厂里开起了派对。
而且啊,以前的大仓库被改造成了艺术工作室。
艺术家们在里面敲敲打打、涂涂画画,创作着各种奇妙的作品。
还有一些厂房被改成了创意商店,卖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又超有设计感的小玩意儿。
原本冰冷冷的工业通道呢,现在成了人们漫步欣赏艺术的走廊。
那些大烟囱啊,就像是这个艺术区的老地标,虽然不再冒烟,但却像是一个个诉说着历史的老人,见证着这里从工业基地到艺术殿堂的华丽转身。
另外一个案例就是上海的1933老场坊。
这地方以前是个宰牲场,听起来有点吓人哈。
但是它的建筑超级有特色,那种错综复杂的建筑结构,有着很多独特的廊道、牛道(以前牛走的通道)和空间布局。
后来经过改造,它变成了时尚创意的聚集地。
一些时尚秀场就设在里面,模特们在那些有着工业风格的回廊里走着猫步,古老的建筑和现代的时尚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就像穿越了时空一样。
还有很多摄影工作室也喜欢这里,因为这里独特的建筑线条、光影效果简直就是天然的摄影棚。
拍出来的照片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时尚的艺术气息。
城市更新背景下西安旧厂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城市更新背景介绍 (2)1.2 西安旧厂房工业遗产现状 (3)1.3 研究的重要性与目的 (4)二、文献综述 (5)2.1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6)2.2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8)2.3 现有研究不足及展望 (9)三、西安旧厂房工业遗产现状分析 (11)3.1 旧厂房工业遗产的分布特点 (12)3.2 旧厂房工业遗产的保存状况 (13)3.3 旧厂房工业遗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15)四、城市更新背景下西安旧厂房工业遗产保护策略 (16)4.1 政策法规保护 (17)4.2 历史文化保护 (18)4.3 城市规划保护 (19)五、西安旧厂房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研究 (21)5.1 再利用的模式与途径 (22)5.2 典型案例分析 (24)5.3 再利用的前景展望 (24)六、城市更新与旧厂房工业遗产保护的协同发展 (25)6.1 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27)6.2 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28)6.3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策略建议 (29)七、结论与建议 (30)7.1 研究结论 (32)7.2 政策建议与实践意义 (33)7.3 研究展望与未来方向 (34)一、内容简述城市更新是提升城市功能、丰富城市经济结构及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城市发展规划的核心构成要素。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这里遗留的工业遗产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见证,也是城市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面对新时代的迅猛发展,如何巧妙平衡历史保护与现代更新的关系,成为西安城市更新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
通过这一系列分析与研究,我们意在构建一个兼顾历史价值与现代功能的工业遗产利用体系,旨在为西安特大城市建设增添特有的文化印记,并提供具有广泛意义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案例和指导原则,助力走好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社会有机融合的发展道路。
1.1 城市更新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许多城市面临着空间资源紧张、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
文档
工业遗产改造案例规划分析
案例一:
以石狮为例谈转型背景下中小城市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
石狮服饰产业创意园将以建设”中国优秀服饰设计师的创业基地”为目标,以”纺织服饰设
计人才”为核心,以”纺织服饰产业链上下游的产业群聚园区”为战略定位,建设多元一体的
纺织城服饰博览城和多业态复合式开发区。
文档
空间设计方面主要工作为改造建设区域内的厂房、店面、住宅,通过进行里面景观改造、
内部精装、道路整修铺设、配套设施科学配置、绿化美化,使整体形象大为改观,吸引时尚
化、高端化的高附加值产业入住,充分提高房屋以及店面经济价值。
文档
功能业态规划:规划产业中心、商业中心、文化板块。
规划产业中心--------生产办公功能
商业中心--------商业消费功能
文档
文化中心--------体验观光功能
文档
文档
文档
案例二:
以主题产业园设计方法与策略研究
发展趋势:
由强调单一主题性行业聚集度,转变为强调横向产业间的跨界整合,强调园区自身
以及与周边区域的产业生态,上下游产业的聚集以及关联产业的融合。
文档
由注入建筑形象和环境氛围的塑造,发展为更强调内容性资源的深度挖掘与运营。
更看重产业资源的引入,培育与运营,更要求专业运营商的深度参与。
在项目规模化和功能符合化的同时,对产业之间的融合以及文化生活得需求日益提
高。
文档
文档
室内外空间的结合,大量的构筑物以及景观小品的营造,形成与建筑融合的室内外空间
环境。这样的表现形式,丰富了空间的特性,同时大量景观节点的融入增添了这个改造区域
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建筑不仅仅是建筑,更应该是与周围环境以及当地地域性结合的产物,
文档
或融合,或是对比。
文档
文档
案例三:
时尚界的创意工厂----广州TIT纺织服装创意园项目
工业遗址中保留的工业建筑或构筑物、工业机械设备或工业活动用地等,因为其特殊的
使用功能和所处的历史环境,往往具有独特的特征,给场地带来鲜明的工业历史印记。例如
场地中的遗留的庞大的工业废弃物;从事工业生产的成片厂房;荒废的铁轨道路或是人工开
采的水道等都具有强烈的景观效果,景观特征鲜明,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文档
文档
改造前场地为大片工厂区,改造的基础也是保留工厂原有建筑——仓库、烟囱、鼓风炉、
铁路、桥梁、沉淀池、水渠、起重机等庞大的设备设施,所以空间尺度上基础设施比较庞大,
树木等植被则显得较为渺小,此外形式上植被较为自然原生态,建筑较为几何机械化,因此
整体上各要素间既形成较强对比又和谐统一并存。
室内外空间的结合,大量的构筑物以及景观小品的营造,形成与建筑融合的室内外
文档
空间环境。这样的表现形式,丰富了空间的特性,同时大量景观节点的融入增添了这个改造
区域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建筑不仅仅是建筑,更应该是与周围环境以及当地地域性结合的产
物,或融合,或是对比。
文档
文档
案例四:
哈尔滨传统商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探索和实践
------以道外商市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创意产业区规划为例
文档
工业建筑的框架结构、生产线、零件、工业产品和生产标语等工业元素,用创意的手法
重新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工业建筑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发展,是延续历史记忆的最佳
载体。高大的烟囱和水塔,热火朝天的标语口号,是那个时代独特的印记和象征。重新改造
整合建筑空间的时候,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元素,可以丰富建筑语言,提高建筑品
味。在重庆的坦克库艺术区,两排仓库的外立面写着当时生产生活的口号,还有艺术区高高
耸立的工厂的烟囱,人们能够通过这些物质载体与过去的空间进行对话和思考。
文档
文档
案例五:
哈工业遗址空间的利用策略以及产业升级
----北京焦化厂工业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
文档
文档
文档
厂房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载体.主要是因为这些厂房建筑有别于我们
日常生活的建筑空间和景观感受,其不仅可以容纳各种艺术活动.为艺术家的个性设计和创
造提供非同寻常的空间;并且这些老厂房都是有历史和故事的,通过厂房这种物质的元素,
给空间带来一种非物质的氛围.并产生出一种特别的场所感,这是一个单纯的新的建筑设计
所不能带来的。
文档
案例六:
哈从工业遗存到创意产业园的规划设计探索
文档
文档
案例七: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规划设计探索
----------温州汇昌河单元区块概念性规划
文档
文档
文档
案例八:
文化历史街区的文化解读以及转译探索研究
文档
文档
案例九:
文瓦伦西雅图里亚河床公园改造及其文化再造
文档
文档
文档
案例十: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案例十一: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