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举措——党课讲稿(5页)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举措——党课讲稿(5页)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举措

(党课讲稿)

前言

一、为什么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建设

中华民族的历史一点都不保守,比如,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中华民族从来都是海纳百川的民族。什么是“中”?既要海纳百川向西方学,同时也要以我为主,自力更生,两者要维持一个“中”。

为什么要重视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现在社会有一种现象,一个人发展得好不好,很多人就看两点:金钱和权力。其实一个人真正受人尊重,与他的财富和地位并没有必然联系。比如,雷锋,他是个最普通的战士,但是他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我们不能只重视GDP的提高,文化和精神家园的建设同样重要。

当前很多社会问题的“根”就出在文化上。如果我们的文化信仰和道德建设跟上了,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常重视文化的建设,因为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就在于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国家的重要文脉。

《论语》中提到,“君子务本”,这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做好

自己的本份。比如,公务员要正确运用国家的公权力,把人民当成自己的父母,好好为人民做事;知识分子讲的话要对社会风气、百姓成长有好处,要传播正能量。

之前,由于文化建设的不到位,我们的信仰和道德被弱化了,导致了大量的社会矛盾积累,这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尽快加强文化的建设,尤其是传统文化。

大家知道,文脉关系到国基永固。北宋思想家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果前三句做到了,第四句就自然而然能做到。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大脑,如果文化建设出问题了,如果我们的文化扭曲了,价值观出问题了,这个国家必出问题。所以,一个国家真想发展好,文脉要跟上。

任何国家的发展都充满了各种挑战,中华民族的发展也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这说明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二、传统文化建设的目标

文化建设需要指导思想,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谈到

自信,我给大家分享一件事,因为我是老师,所以我会研究学生,我发现,不管一个学生是二本还是三本,或者他没有上过大学,但如果这个学生特别自信,就有很大可能获得成功。虽然这种学生天资不一定很好,但是他有不服输的劲头,如果这种学生再谦虚一些,能够接受别人的建议,应该会作出一些成绩。

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什么?目标就是文化强国,而文化强国的标志是文化振兴。文化强国可以提供向心力、凝聚力、生命力。中华民族能为人类的发展贡献智慧的时候,中国文化强国的目标就实现了。

文化建设的基础是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座的朋友,有完整读过中国古代典籍的吗?有,可能不多。现在有些人批评中医,我要问那些人有什么资格批评中医?如果你读过《黄帝内经》《伤寒论》《千金方》就会发现,这些书对中医的优点和缺点看得非常清楚,同时通过中国古代医书,也能发现现代医学的优点和缺点。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谈对中医的看法,我会给你鼓掌。但你什么都没看过,就信口开河,这是不对的。

一个民族安身立命靠什么?首先要把自己的文化学好,只有把我们的东西学好了,才有能力理解别人的文化。

三、传统文化建设的举措

第一,要夯实文化建设的根基。2017年的1月25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