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10
吉登斯的现代性信任机制思想解析现代性信任机制是吉登斯的现代性议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学研究中,对吉登斯有关现代性思想的论述有很多,但大多是以现代性的变革和对现代性的宏观研究为主,研究现代性的发展脉络及其变革的多,解析现代性中的微观议题的少。
并且很少有人从解释性和描述性的方式入手对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進行研究,本文在此方面作一尝试。
标签:信任;吉登斯;现代性;嵌入;机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的现代性发展及其迅速,经济的长足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与人们的道德水平滑坡、精神空虚和人们之间的信任程度下滑呈现出两种极端的状态。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吉登斯重点研究资本主义与现代化理论,对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进行了评论式的研究,创立了“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早年在英国莱斯特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时,主要讲授社会心理学,这对他今后现代性思想中重点研究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有着铺垫性作用。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西方社会基本处于一种稳定的持续发展的状态,吉登斯将注意力转向了现代社会及其变迁,并将其作为一个重大议题来论述。
一、“再嵌入”与现代性信任机制依照吉登斯对现代性社会中“再嵌入”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吉登斯把“再嵌入”看作是现代性信任机制中的社会关系形式。
吉登斯在谈到了“再嵌入”现象时说:“所谓再嵌入,我指的是重新转移或重新构造已脱域的社会关系,以便使这些关系(无论是局部性的或暂时性的)与地域性的时—空条件相契合。
”①也就是使时空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时空关系的条件的再度整合。
吉登斯将这种概念用“当面承诺”和“非当面承诺”来区分,他认为前者是由既定的或者说是已经形成的社会关系所维系成的体系,后者是由象征性的符号和专家系统所表述的。
依照我的理解,我国传统农村中的“族长”,作为一种大家公认的和既成事实的“权威”,村里的任何纷争都要靠这种“权威”来解决,具有延续性和稳固性,长时间维系着族群或村落内部的稳定,这和前者的功能系统是相似的。
吉登斯“反思性现代性”理论述评凿登魔犍现代犍理论逮"反思性"(reflexivity)在社会学中并非一个全新概念,自从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初创以来,它就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各派社会学理论中.然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关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激烈争论的背景下,吉登斯等人的反思性概念与以往社会学所涉及的"反思性"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和内涵.吉氏关于反思性现代性(reflexivemodernity)的理论将反思性看作晚期现代性的一个内在特征,以及试图用"反思性现代性"来化解现代与后现代之争,都为我们理解当下社会生活的性质提供了诸多新的启示.一般意义上的"反思性"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其反思性现代性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在这一理论中,他用"反思性"来描述行动与思想之间的交互关系.作为对所有人类活动的一种界定,反思性指"持续发生的社会生活流受到监控的特征"(吉登斯,1998:62).关于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反思性有如下要点:1.这种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大多发生在实践意识层面,即行动者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无需明言就知道如何行动,而只在有限的程度上体现于话语层面;但不论体现在哪个层面,反思性监控都以行动的理性化为基础.2.尽管这种反思性监控是例行性的,但它却具有典型的意义,即行动者可以借由对自己身体姿态, 律的教育,检查和监督;(4)调解处理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执业活动中发生的纠纷;(5)促进社会工作者之间的经验交流等等.(四)专业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不懈努力.专业社会工作者应积极投身到社会研究,尤其是一线实务中,加强专业自律,有效满足社区和公众的需求,提高对公众服务的专业水准,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专业实践, 从而推动社会工作注册制度和执业制度的建立,为专业的发展和成熟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口编辑/李聆(上海)张钰张襄誉衣着装饰,用语,表情和行为方式等各方面的有意控制和警觉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具有能动作用(agency) 和资格能力(competency)的正常行动者.3.这种反思性监控并非仅仅指自我意识,即它不仅指向行动者自身,还包含着对他人行动的期待以及对共同在场的互动情景的监控,二者融合在同一个过程中.4.这种反思性与实践的连续性互为前提:没有行动者对自己,他人和互动情境的从不松懈的反思性监控,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就不可能维系和延续;没有在时空向度上连续(不断重复)的社会实践及其产物——结构和制度,反思性监控就会失去中介而无所凭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吉氏说:"就社会实践循环往复的安排过程而言,最深入地卷入其中的因素,就是人类行动者认知能力所特有的反思性特征."(同上)反思性的概念在吉氏的结构化理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被不断再生产出来的规则和资源的结构,既是反思性监控的中介,又是这种连续反思性行动的结果.如果抽掉了反思性概念,那么着名的结构二重性理论也就不能成立了.因为正如上文所言,没有了反思性监控,连续的社会行动将是不可想象的,这样结构也就无从产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反思性概念视为结构二重性原理的一种动态表述,它展示了行动(实践)将能动者与结构,主体与客体联结起来的过程.参考文献:①李芹,《略论社区工作者的专业角色》,山东省社会学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②孙莹,2001,《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制度建设的政策考虑》,(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社会出版社.③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主办,2001,《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通讯》第14期.④民政部网址www.Ⅱ40?社会2002?1O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反思性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内在要素之一,与现代性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却构成了现代性的反思性的必要基础.现代性的反思性在吉氏的理论中,"反思性"的第二种涵义与现代性相联,被用来解释现代社会的制度逻辑.现代性条件下的反思性是指定期地把关于社会实践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反过来应用于基于这些知识和信息而衍生的实践,从而在结构上不断改变社会实践的特征,并由此使得知识成为制度组成和转型中的一种建构要素.如果我们把作为反思中介的规则和资源视为由某种知识构成的话,那么不论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思, 还是现代性的反思,都可以在"利用知识对社会活动进行监控"的意义上来理解.所不同的是,现代性的反思性是制度化了的反思性,它发生在跨越时空的抽象系统再生产的层面,而不仅仅是个体行动者对共同在场的互动情境的监控.在传统社会中,对行动的反思监控与社区的时一空组织融为一体.在这种社会中,时.空伸延(time-spacedistanciation)的范围极为有限,作为反思中介的所谓知识大多局限于行动者个人及其所属共同体的经验,习俗,惯例等,这些本地知识只能在特殊的情境中产生,发展和获得其有效性.尽管文字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时一空伸延的范围,使知识的跨时空传播成为可能,但反思在这时候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被用来解释传统,而非创造未来.在现代性条件下,反思性由于抽象系统的发展而得以制度化.社会功能分化和专业化的过程伴随着时.空延伸和脱域(disembedding)——社会关系日益脱离共同在场的情境而跨越时空进行重组——程度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专家系统逐渐分割了原本完整的生活世界.由这些专家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专门知识——新的理论,概念和发现,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外行大众,成为对行动进行反思性监控的中介.换言之,个体行动者或集体行动者不再以本地的经验和传统为中介,而以来自不在场的专家系统的知识为中介对社会活动进行反思性监控.与传统相比,这些专业知识具有如下特点:1.它们是脱域性的,从根本上说是非本地和去中心的(deeentered),"因为它是建立在可以脱离情境而制定和发展的客观原则之上的"(贝克,吉登斯, 拉什,2001:107).2.它们依靠程序理性和以知识的可修正性为前提的科学理性而获得其合法性,而不是依靠仪式性的语言.3.它们本身的发展和积累依赖于专家系统内部的反思性过程,因此各子系统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有点类似于卢曼(NicolasI山mann)所描述的系统的自我塑成(autopoietic)和自我参照(serf-referentia1).4.它们对任何有时间,有条件,有才能去把握它们的人都是"开放"的,而并非被具有特殊身份的人所垄断.由于不存在所谓全面的专家,所以任何专家相对于其他专家系统又都是外行,因此不仅个体行动者,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再生产在现代社会都必须以外来的专门知识的再嵌入(reernb~ding)为前提.在现代性中,几乎找不到哪一个实践领域不是由专家系统的知识参与建构的.所以我们说现代性的反思性主要体现在抽象系统层面,并且,专门知识在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嵌入还是系统有机整合的一个关键因素.正是在此意义上,吉氏把制度性的反思性(institutionalreflexivity)看作现代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现代性,是在人们反思性地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并通过这一过程)被建构起来的,……"(吉登斯. 2000:34).社会科学与反思性在现代性的反思性中.吉登斯特别强调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社会科学是对这种反思性的形式化(专业知识的一种特殊类型),而这种反思对作为整体的现代性的反思性来说,又具有根本的意义"(同上,p35).他甚至认为: "现代性,就其深刻和内在特性而言,本身就具有社会学的性质"(同上,p38).在这个问题上,吉氏引入了一个关键概念——"双重阐释"(doublehemleneu- tic),以此来说明社会生活世界与关于它的专业知识之间的交互作用.一方面,社会科学知识的发展依赖于外行行动者自己对生活世界的"理论"和"概念";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生产出来的高度抽象和专业化的理论和概念又持续不断地介入,脱离,再介入它们所由此得来并对其进行描述和解释的生活世界中去.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科学既重构着其自身的知识,又重构着作为该过程一个部分的社会生活领域.在这里,吉氏实际上是想要强调社会科学作为专业知识的一种特殊类型,作为反思性中关键的一个专家系统,在参与现代性反思的过程中,对现代性建构的深刻作用,即他所谓的社会科学的实践意涵.他曾举例说:以l7世纪欧洲思想家提出的主权理论为例.这些理论来自对社会趋势的反思与研究,又反过来卷社会2OO2?10?4l?入这些社会趋势.不借助以话语形式阐述的现代主权国家理论,就不可能产生现代主权国家.西方现代性的一个总体特征,就是国家政权在政治上"自我监督"方面明显的扩张趋势.这种趋势孕育出的社会气候与知识氛围,正是产生社会科学"专业化,职业化"话语的源泉,而后者在表述前者的同时,又推动着它们的发展(吉登斯,1998:55).同样的,如果不是所有的外行行动者都在实践意识层面掌握了诸如"资本","市场","投资","工业"等经济学概念及相关理论,并以此为中介反思性地积极建构经济活动,现代经济生活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如果普通大众对有关家庭,婚姻,财产,两性关系,性知识等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及经验研究结果一无所知的话,现代家庭生活也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了."这些话语,概念,理论和发现以此反思性地重新建构着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自身也学会了用社会学方式思考"(吉登斯,2000:38).反思性现代性的后果反思性作为现代性的一个内在特征,给现代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第一,去传统化(de~aditionalization)和全球化.在结构层面,得益于时空分离和脱域的制度化反思成为现代性的动力机制,它促使传统全面而快速地从现代生活中撤离.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毁灭传统"(贝克,吉登斯,拉什,2001:116).尽管任何人类活动由于其固有的反思性特征都具有潜在的变迁可能性,但只有当以可修正性为前提的科学知识成为反思中介的时候, 习俗和日常实践才能受到如此严重的改变,以至于日益快速地远离其地方性情境,而由不在场的抽象系统主导行动.这并不是说,在现代生活中任何意义上的传统都已经了无踪影,而是指即使现代社会生活出于合法化的目的,还在各方面依靠传统甚至不断创造出新的传统,但这时候"传统"的意义已经远异于前现代文明中的"传统".现代性中"传统"是可以并且必须不断接受质疑和推论式(discursive)证明的"传统",其权威受到民主对话的限制.如果不是'以前如此'正好与(人们根据新获知识发现的)'本当如此'在原则上相吻合.则日常生活的周而复始与过去就不会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仅仅因为一种实践具有传统的性质就认可它是不够的. 传统,只有用并非以传统证明知识来说明的时候,才能够被证明是合理的.……所谓已被证明为合理的传统.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具有虚假外表的传统,它只有从对现代性的反思中才能得到认同(吉登斯, 2000:33—34).人类学像社会学一样直接卷入了现代性的制度化反思——即使是世界上最不开化的土着文明,其传统也由于人类学家的工作而得到重新证明,表现出现代性的特征:"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如今的夸丘特尔人以博厄斯的专论为指南,忙于重建它们的传统文化,而澳洲的土着以及世界上其他的一些群落则正在根据人类学平行研究的成果争夺土地权"(贝克,吉登斯,拉什,2001:125).传统的撤离和全球化是发生在反思性现代性阶段的一个双重过程,二者依靠抽象系统的脱域而得以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全球化就是对'距离的行动';缺席主导在场,其中原因不是因为时问的积淀,而是因为空问的重构"(同上,p121).而传统则总是与"在场"和"本地"相联系.因此,现代反思性的制度化——即社会关系抽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须导致一个全球社会(迈克卢汉称之为"地球村")的出现;而跨越全球的知识传播也必须导致行动日益从其地方性传统的限制下脱离出来.具体来说:(1)抽象系统的发展随着晚期现代性的到来而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2)人类学家的工作促进了知识的跨文化传播;(3)现代电子媒介技术迅猛发展.这一切共同导致了全球性知识对本地行动情境的再嵌入——对行动和系统再产生的反思性监控在现代性条件下再也不能脱离全球背景,全球化成为内在于任何现代社会实践的显着特征.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决策,其缘由和后果都可能因跨越遥远的时空范围而难以预料和控制.第二,一个难以预料的未来.尽管现代性的反思意味着动用越来越完备的知识,对行动进行越来越严密的监控和规划,但它本身发展的逻辑却必然导向一个难以预期的未来.虽然权力,价值和未预期后果等因素在其中也起着注1.吉登斯认为,尽管全球化使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单一"的.但却被不平等的权力严重地撕裂开了;尽管知识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知识却不能自然而然地使我们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之间作出选择;由于社会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复杂性.人们借以行动的知识总是不可能尽善尽美,于是便导致预期之外的结果发生.见《现代性的后果》, 第38—39页,第135页.42?社会2002?lO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反思性本身却是导致社会发展不可预测和控制的根本原因.在现代性的条件下,新知识总是不断地被嵌入到它所由以得来的社会领域中去,因此而不断地改变着社会世界的性质,使之转向新的方向,远离我ffJ的预期.这里的重点不是今天的生活变得比从前更不可预测,而是这种不可预测性的根源变了——"今天我们所面临的许多不确定性正是由人类知识的增长创造出来的"(贝克,吉登斯,拉什,2001235).这听起来似乎匪夷所思,因为启蒙理性曾经告诉我们,确定的知识的积累能够增加行动的合理化程度,从而更好的控制自己的命运.然而,这早已被证明是一个假命题.因为不仅社会知识大量地嵌入社会生活会改变原先预期所赖以实现的条件,并且即便是社会化的自然界,也可能由于社会知识的循环通过技术构成的变化而受到影响.例如,关于地球变暖的危险是否将成为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究竟有多少人相信全球变暖这一前提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未来',在现在依据知识对其赖以发展的环境的缓慢动员中被反思性地组织起来.而就是这同样的过程,以明显悖论的方式经常挫败这种知识所昭示的期望"(吉登斯,1998:31).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知识的这种反作用.首先,知识作为现代社会最主要的一种行动资源,它往往成为行动者作出决策的基础.新增加的知识往往使个体行动者改变自己原有的行动计划,以求得利益最大化,但行动者们集体的行为转向又可能使新知识的可能增效丧失其实现的条件,导致他们的期待集体落空,这便是所谓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似乎永远难以消除的矛盾.另一方面,行动者总是依据对他人行为的预期和对他人对自己的预期的预期来作出行为决策的.知识的增加使行动者们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从而导致他们对彼此的行为预期和对预期的预期增加落空的可能性.第三,"现代专家知识的专业化本质直接导致现代性的无规律的失控品质"(同上,p33).因为知识的高度专业化很有可能使它们之间彼此矛盾,行动者只好求助于知识之外的资源——比如信念,批评进行选择. 这时就没什么确定性可言了.第三,自我的反思性规划.现代性的制度化反思不仅遍布整个社会的结构层面,而且已经延伸到自我的核心部位."在后传统秩序的场景中,自我成为反思性投射(reflexivepro- ject,本文笔者认为以译为"反思性规则"为妥)."【同上,p35)在现代性的情境下,自我认同的形成越来越成为行动主体的一种积极建构过程,他们依据大量来自抽象系统的知识以规划理想中的自我及其发展."变化的自我作为连接个人改变和社会变迁的反思过程的一部分,被探索和建构"(同上).现代社会中自我的反思性一方面意味着个人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有越来越大的责任,自我愈益成为个人关注的焦点,接近一个自我参照的系统而导致个人经验和情感的封闭.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反思性在自我层面的渗透又可以理解为日益加剧的个人化趋势.另一方面它也显示出抽象系统对生活世界入侵的分割."抽象系统主要的不仅包含在现代性的制度秩序中,而且包含在自我的形塑和连续体中"(同上,p36)."即便在最隐秘的私人领域,个人的决策和行为模式都受到专家知识的指导和干涉; 吉氏甚至还把公共领域的政治模式移植进来.指出有所谓"情感民主化"的可能性.心理学在这里同样起着异常关键的作用.现代人对"潜意识",焦虑" "自我"等心理学专业术语及其相关理沦的掌握,为他们的建构自我认同提供了参照系.吉氏甚至指出:"(心理)治疗不仅仅是应付新焦虑的手段,它也是自我反思性的表达"(同上).批评与讨论吉登斯的"反思性现代性"现论以结构和行动者之间的交互关系为核心,经验地描述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他自己称为"晚期时代性")的现实特征.以广泛的政治支点和强大的分析能力处理了当代社会的诸多重大问题【贝克,吉登斯,拉什,2001:150),同时义和日常生活的变迁联系起来,是现代西方社会理论界中不容忽视的一家之言.更为可贵的是,它出现在现代与后现代之争正炽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为化解争论提供了颇富教益的启示.现代主义者与后现代主义者之争归根结底还是对"理性"的阐释之争."在现代社会理论中,理性倾向于被概念化为社会理论的认识论基础,并作为一个超越文化的现代化工程的框架.在后现代社会理论中,理性被看作是文化的等价物,它得到权力的支持,因而它不是理论家理解世界意义的基础.而是对它的一个歪曲"(尼?多德,2002:5).而吉登斯认为,理性既不是不断增加的必然性的驱动力量,也不是完全依赖权力支持的偶然的东西,而是"一个讲究方社会2002?10?43?式方法的怀疑源"(同』二,p232).任何事物都得接受怀疑——这是一开始就包含在启蒙理性中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性条件下的日常生活的基本原则.没有什么知识能够建立在毫无疑义的基础之上;任何确定的科学知识都必须以怀疑为前提,否则它们将倒退为教义,并且恰恰与理性本身相分离."从其自身的前提出发,科学可以而且必须被视为是有问题的.'任何东西都不是神圣的'这个原则本身是具有普遍性的,科学权威也不能例外"(贝克,吉登斯,拉什,2001:ll1).吉登斯称之为"理性的自我循环",它成为吉氏现代反思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基于此,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在吉氏那里既非服从于普遍必然律的现代阶段,也非一个充斥着虚无,结构和纯粹游戏的所谓后现代,而是现代性自身的激进化,是现代性试图理解其自身,是对整个反思性的认定以及对反思性自身的反思.然而,也有不少人指出了吉氏理论的缺点:1.在拉什(ScottLash)看来,吉氏的反思性是以概念为中介的所谓"认知反思性"(cognitive flexivity),表现为自我监控;而拉什认为,随着产品越来越与形象(inmg~)联系在一起,而符号的象征意义更多地采取设计(design)而非认知的形式,因此反思除了控制以获得利益最大化这一实用主义维度之外,还增加了一个自我表现和阐释的维度,他称之为以"模拟"(allegory)为中介的美学反思性(aestheticreflexivity).2.在某些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吉氏的抽象系统和专门知识等同于具有权力效应的话语.从反思性的客体方面来说,尽管吉氏的反思现代性理论显示出个人的能动作用日益脱离社会结构的限制,行动者拥有越来越多的决策权,但这种增长了的自主权严重地依赖抽象系统的专业知识,因此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控制.用福柯的话来说,就是权力通过主宰人的心灵来控制人的肉体.从反思性的主体方面来说,抽象系统对人的心灵的占据不仅窒息了自由,而且通过瓦解生活世界中的共同体而抽空了存在的意义.3.吉氏关于有意识的反思性监控和知识在控制中的反作用的论述,模糊了他自己关于"反思性"的定义.而在这一点上,乌尔里希?贝克(UlrichBeck)曾经做过清晰的区分.他严格区分了反省(reflection)和反思性(reflexive)注2.在他看来,反省是注2.对于reflexive一词的翻译.目前国内学术界尚不统一,在<社会的构成》.《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性的后果》等书中译成"反思性",而在(自反性现代化》中译成"自反性",而把reflection译成"反思".在本文,笔者将前者译成"反思性",将后者译成"反省".指有意识,有目的的自我监控,表现为知识和科学化的增加,吉登斯的反思性(reflexive)主要是这层含义上;而反思性首先是指一种"自我对抗(self-confrontation),即"工业现代化的自我应用,自我消解和自我危害"(贝克,吉登斯,拉什,2001:。
后现代性的妖魔化——解释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
[摘要]现代性理论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之外的又一重要社会理论。
在当代关于现代性的争论中,吉登斯反对我们已经进入后现代性,而是认为我们仍然处于现代性时期,只是目前一些现代性问题已经被高度热炒。
为此,吉登斯也用“高度现代性”一词来描述我们目前所处的激烈而充满风险的“生活世界”。
这对于当下的“后现代”理论来说,无疑是一股清新的空气。
[关键词]吉登斯现代性社会理论吉登斯将现代性定义为17世纪出现在西欧并在全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一种社会生活模式或组织模式。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吉登斯对现代性的理解是局限于*一时期的独特的生活模式,从而抛弃了“宏大叙事”的论述。
他批判了所谓的“宏大叙事”,即历史可以借助一条贯穿始末的“故事主线”,将我们置于一个过去确定、未来可预见的历史之中,这也是后现代主义者所倡导的路线。
他分析说,我们之所以被“宏大叙事”所迷惑,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纠结于大量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的事件,这些事件基本上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而且,这些事件让我们怀疑自己,也就是说,不可能获得关于社会组织的系统知识。
然而,吉登斯认为,为了解释这种情况,发明一些新的术语如后现代性和其他是不够的。
相反,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代性本身的特征。
到目前为止,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整个社会科学中对现代性的理解仍然是如此肤浅,以至于有人认为现代性已经消失或者应该被后现代性所取代。
但是,吉登斯以其对现代性的独特理解,有力地驳斥了这一观点。
他认为,我们并没有进入一个所谓的后现代性时期,而是进入了一个现代性的后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和普遍的阶段。
这种全新的“后现代性”秩序轮廓,与目前很多人所说的“后现代性”截然不同,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征。
现代性特征1,现代性的断裂。
“断裂理论”无疑在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对“断裂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所谓“断裂”,是指现代社会制度在*些方面是独特的,在形式上不同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
社会学基本概念吉登斯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生活和社会变迁的学科,而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则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对社会学基本概念的阐述有着重要的贡献。
首先,吉登斯在其著作中提出了“结构化”(structuration)的概念,强调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认为社会结构不是外在于个体的束缚,而是由个体的实践不断构建和维持的。
这种双向的结构和实践的互动关系,使社会生活具有了动态性和变化性,这一概念对于理解社会的运行机制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次,吉登斯强调了社会的“现代性”(modernity)问题,认为现代社会具有一种特殊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模式。
他指出,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高度的社会分工、复杂的社会机构、个体的自由选择和社会的不确定性等。
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深刻影响了后现代社会学的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的运行机制和社会变迁的趋势。
此外,吉登斯还提出了“社会制度”(social institutions)的概念,强调社会结构的重要性和社会规范的影响。
社会制度包括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各种社会规范和社会组织形式,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吉登斯的社会制度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社会规范的变迁,从而更好地把握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未来走向。
总的来说,吉登斯的社会学基本概念对于理解社会的运行机制和社会变迁的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结构化”概念强调了社会结构和个体实践的互动关系,揭示了社会的动态性和变化性;现代性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特征和社会的运行模式;社会制度理论则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社会的规范影响。
通过学习和理解吉登斯的社会学基本概念,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社会的本质和社会的变迁规律,为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生活提供更好的参考和指导。
吉登斯的断裂现代性思想评述王李娜1摘要:“断裂”是吉登斯用以描述现代性根本特征的专门词汇,而且断裂现代性思想是吉登斯现代性理论的前提与基本假设,也是理解该理论的切入点。
本文主要从现代性的动力机制、制度维度以及现代与日常生活方式的关联性入手,展开了对吉登斯基于西方社会的断裂现代性理论的介绍,并联系中国实际作了较深入的评析。
关键词:现代性断裂评述传统现代当代西方,安东尼·吉登斯是与哈贝马斯、布尔迪厄齐名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名社会理论学家,从七十年代开始在社会科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现代性思想”。
该思想是用前期结构化理论,对现代社会趋势和制度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此思想中,吉氏不是怀疑或否定现代性本身,而是重构了以往的现代性理论体系,以回应各种反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冲击和挑战,认为现代性更为积极的一面应该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其高明之处在于,他并不否认现代性的问题与矛盾,而是在承认其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曲尽其正面积极的涵义,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他对现代性的自我理解与批判,其中的断裂的现代性的思想就是他在揭示与解释现代性问题中建构的,也是分析什么是真正的现代性的一个必要开端。
断裂的现代性思想在吉氏的《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有较为系统的阐述与诠释,此思想引发了社会科学界新的思考与争论,为人们认识现代性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视角。
一、断裂现代性思想(一)相关概念界定吉氏认为现代性是社会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所谓现代性指的是十七世纪以来在欧洲出现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组织的方式,它随之蔓延到世界各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现代性的确立与实现过程就是所谓的现代化过程。
现代社会并非传统的延续和社会组织生长的连续过程(如经典社会学家斯宾塞、帕森斯等人所认为的那样),而是一种社会延续性的断裂,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新的社会组织方式的产生,断裂或非延续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他将自己的这一观点称之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非连续主义”的解释,这就是说“现代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在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
第12卷第1期2021年2月哲学分析Philosophical AnalysisVol.12,No.1Feb.,2021吉登斯的现代性自我认同品格思想研究邢媛摘 要:自我认同品格是吉登斯用来指称现代性社会主体应该具有的保障人的本体性安全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应对并化解断裂、风险等晚期现代性社会造成的对人的安全威胁。
由于人的本体安全所植根的自我认同机制,正在由过去更多地指向外部的传统转向了指向自我内部,因此,认识自我认同品格的一般性生成结构、这种结构与自我互构的社会情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体现主体社会充分性的身份媒介,共同构成了自我认同品格塑造的主要内容,而自我认同的能力或要素更是建构自我认同品格独特性的关键。
自我认同品格蕴含了自我与外部世界联系的社会实践或实践能力,架起了本体安全与自我实现的桥梁,是自我认同实现机制的能力要素和特殊性的缘由。
关键词:现代性社会;自我认同;自我认同品格;社会情境;身份认同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47(2021)01-0138-152吉登斯是现代性社会批判思想的杰出代表,他从现代性的矛盾、风险等入手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批判。
他的关于现代性的批判性辩护理论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践的可行性。
他相信人类理智和实践的能力,人类有共同的认同基础,能够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结构化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反思的现代性社会发展进程中找到共同认同的制度形式;可以在以团结为首要价值理念的激进政治的践行中,找到共同认同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意义上,吉登斯认为现代性制度与人类认同是内在统一的,而建立二者关联的一般机制的首要问题在于解决现代性制度的哲学基础。
为此,吉登斯凭借整体主义的方法论,认为手段和结果赋予表现人作者简介:邢媛,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
·138·吉登斯的现代性自我认同品格思想研究·139·类认同的“可信性”,以超凡的价值和人自我实现的框架,体现了以自我认同品格为标志的现代性社会特征;说明了现代性制度下的自我认同品格对于人类生活的组织与秩序化安排的重要性。
第三章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作为当今著名的社会学家,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是独树一帜的。
首先,他认为现代性是一种行为制度与模式,是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并且从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和军事力量4个维度对现代性内涵进行制度性的阐释。
其次,吉登斯描绘了现代性特征的大致轮廓,即外延性与意向性的交互关联性、断裂性、全球性和双重性。
最后,吉登斯既反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全面否定,也反对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固守,走的是“第三条道路”。
一、安东尼·吉登斯其人其说吉登斯简介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年1月1 8日出生于伦敦北部的埃德蒙顿0 1 95 6年进入赫尔大学(Hull University)学习心理学和社会学。
1959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1964年硕士毕业后,任莱斯特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1966 ~1969年间,先后访问和任教于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1969年,受聘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1976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1986年,受聘为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
1987年,被任命为剑桥大学祉会学会会长。
1996年,他成为BBC莱思讲座主讲人,1997~2003年,出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
2004年,被授予“终身贵族”称号,现为英国上议院议员。
他先后出版学术著作近40部,其中许多其有世界性的影响,代表作有《资本主与现代社会理论》、《社会的构成》、《民族一国家与暴力》、《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性的后果》等。
他的著作已被译成22种语言,其主要著作大都已译成中文并在我国出版。
此外,他还是著名的政体出版社(Polity Press)的创立者之一。
吉登斯是英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现任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院长,是英国新工党最重要的智囊,曾任英国布莱尔首相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顾问。
吉登斯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领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思想的反思;对以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反思;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提出了著名的“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 theory);现代性理论范式的提出和现代性发展的反思;第三条道路等。
目前主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英国和欧洲的政治发展。
“他的著作囊括了30多年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并且一直处于80年代和90年代社会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前沿”,“他是一位划时代的社会学理论家”。
他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是对现伐性的研究,其核心问题是现代性。
从1990年以来,在其出版的很多著作中,吉登斯对现代性进行了不同方面的研究,在当今西方社会思想领域,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以其分栀的深刻性、体系的完整性和见解的独到性而广为人们所瞩目。
二、对现代性的“多元制度”分析现代性问题长期以来就是西方学者十分关注、激烈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
最早对现代性问题予以分析的是康德,正如福柯所说“康德的批判标志着我们的‘现代性’的开始,在他之后,黑格尔、马克思、韦伯、迪尔凯姆、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也对现代性进行了论述,在一定意义上讲,对现代性的论述和研究不可不谓详尽、多样和深入。
但吉登斯认为¨在20与21世纪之交,作为社会学基本问题的现代性(其过去的发展和现时的制度形式)又重新出现了”。
虽然,“社会学与现代制度出现之问的关联早已为人们所意识到,但我们今天才发现,这些关联不仅比以前所意识到的更为复杂,而且,对现代性本质的再思考必须与礼会学分析的前提之重新建构并行展开方才有效”。
何为现代性?吉登斯曾经作过多次阐释。
在1990年出版的《现代性的后果》中,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闱内产生着影响”。
在1991年出版的《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吉登斯指出:现代性“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
‘现代性’大略地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只要我们认识到工业主又并非仅仅是在其制度维度上。
”在1998年接受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克里斯多夫·皮尔森访谈时,吉登斯认为,“最简单地说,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简略表述。
说得更详尽一点儿,现代性包括:⑴一系列特定的对世界的态度,即这样一种世界观,其对于人的介入而导致的历史转变持开放的立场;⑵错综复杂的经济组织,尤其是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⑶特定领域内的政治组织,包括民族——国家和广泛民主,作为这些特性的结果,现代性与任何先前的社会秩序类型相比,更具动态性。
它是这样一种社会——或者,用更技术性的语言说,是一种复杂的组织,它与先前的文化生活形念不同,是面向未来而不是面向过去的。
”总之,在吉登斯看来,现代性实际上区别于传统农业社会的一种社会制度或社会结构模式,或者说是现代工业社会。
从上可以看出,吉登斯对现代性做出的是一种较为宏大的制度性分析,但这种宏大分析没有发展到一极独霸的“一元制度分析”,吉登斯对现代社会进行的是“多元制度分析”,是分一为众的。
他认为不应该对现代社会作某种单一的、占与主导地位的制度性阐释,不能把现代性单一地归结为资本主义或工业主义,认为每一方都包含着一种化约论。
现代性在制度性的层面上应该是多维的,每一个被各种传统详细说明的要素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应该从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军事力量4个维度对现代性进行明确区分:1.资本主义,指的是一个包含竞争性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力的商品化过程中的商品生产体系。
它是在竞争性劳动与产品市场情境下,日益从政治生活巾脱离开来的经济。
它以对资本的私人占有和无产者的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这种关系构成阶级关系的主轴线。
吉登斯认为,现代性的出现首先是一种现代经济秩序,即是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创立,他视资本主义社会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狃特的次级类型。
2.工业主义,是指蕴含于生产过程中物质力和机械的广泛应用所体现出的社会关系。
它的主要特征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对物质世界的非生命资源的利用,这种利用体现了生产过程中机械化的关键作用。
工业主义借助现代技术,不仅影响到生产,而且也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到人类与物质环境互动的一般特性。
3.监督,指的是在政治领域中,对被管辖人口的行为的指导。
它意味着对臣民的监督性控制,对信息和社会督导的控制。
监督可以是直接的,但更重要的特征是间接的,并且是建立在对信息控制的基础之上的。
4.军事力量,是指在战争工业化情境下对暴力工具的控制。
军事力量虽为前现代文明的主要特征,但在那些文明中,政治巾心从来不能长久地获得来自军方的稳固的支持,而且,在其内部,常常反倒是无法对暴力工具实施垄断性控制。
现代性的4个维度之间不是彻底地相互独立,或者相互等同的,而是相互关联、紧密联系的。
吉登斯认为,资本主义的扩展是变革的最重要的推动力,现代性的出现首先是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确立。
但是,现代社会还涉及一种独具特色的国家、独具特色的组织形成。
而监督对这些与现代性的兴起相关的所有类型的组织来说都是很根本的,特别是对在互促发展中历史地与资本主义相缠绕的民族国家来说,监督尤为重要。
同样,在民族国家实施的监督行动和在现代社会改变了性质的军事权力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实质性关联。
以现代国家名义而实现的对暴力手段的成功垄断,有赖于用世俗手段对刑法法典的维系,以及对“越轨行为”的监督性控制。
相对而言,军事则成了国家在市民权威所具有的内在霸权的一种间接性支撑。
军事权力和工业主义之间,也存在着特殊的关联,这使得军事与武装组织之间能任意渗透,主要地联系之一是战争的工业化,它急剧地改变了战争的性质,使其进入了全面战争与核战时代。
资本主义、工业主义、民族国家对信息的控制和对社会的监督,以及对暴力手段的支配和战争本身的工业化,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四个基本维度。
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织就了这个缤纷的现代社会。
它们相互渗透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化为一体。
虽然吉登斯从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和军事力量对现代性作了多维度的阐释,但是我们通过吉登斯对现代性所下定义的理解,抛开其表面看其本质,不难看出这仍然是一元的,只有欧洲这一元,是一种欧洲中心论。
在他那里,是“唯一现代性”,而不是“多种现代性”。
例如,吉登斯指出,所谓的现代性确定无疑的是指“大约在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它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始终强调欧洲作为现代性的发源地,处于中心地位,对世界起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又说“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这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
他虽认为现代性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全球化,但他的全球化明显是欧洲的全球化,把世界上更为广大的地区排除在外了。
图2.1 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资料来源:《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而且退而言之,吉登斯仅用这4个维度还是不能充分描述纷繁复杂的现代性,虽然他反对对现代性进行一元化分析,主张进行多维化的分析,但显然这是多而不充分的,他至少遗漏了精神文化这一维度。
梅泰·卡利奈斯库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现代性,其中一种是作为西方文明历史中某个阶段的现代性,即现代性的资产阶级观念,它延续了现代思想史早期的卓越传统:进步的信念、坚信科学技术技术造福人类的可能性,对时间的关注,崇拜理性,限于抽象的人道主义体系内的自由理想,还有实用主义取向,以及对行动和成功的崇拜等,福柯在《何谓启蒙》一书中认为现代性是一种态度,这个态度是指对于现时性的-种关系方式:一些人所作的自愿选择,一种思考和感觉的方式,一种行动、行为的方式,现代性也有一点像希腊人叫做ethos(气质)的东西。
西美尔认为现代性在观念上是人们对交换价值和物质主义的认可,它的实质就是现代精神品质转型以后现代生命感的形成。
无论是“观念”也好,“态度”也好,还是“认可”“生命感”也好,它们是从属于精神文化这一领域。
缺少精神文化这一维度的现代性必定是不完整的。
现代性的产生和形成离不开肩蒙思想的作用,离不开人们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创新和反思,它的发展也必将依赖于精神文化的发展,同时精神文化也必然内化为现代性的一个维度,与其他维度一一起筑建现代性这座宏伟的大厦。
以上不足,造成了吉登斯在理论上和现实中的困境,一方面,“他对现代性的这种一元论、欧洲中心论的解释,使饱很难看到欧洲以外的发展和变迁,甚至包括欧洲以外如何受到欧洲的现代性影响、并如何对欧洲的现代性进行富有意义的反应(接受,融合,怀疑,反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