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

作者:admin 时间:2006年3月20日

声明:《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报告集》(第一辑)已于2005年5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为扩大中国科学院“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巡讲报告活动的影响,特授权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在中国科学院网站上全文刊载。未经许可,其他网站和公众媒体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刊载、转载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是江泽民同志1998年在一次讲话中的精辟论述。国力竞争之所以激烈,就是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而知识经济之所以初见端倪,是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归根结底,当今时代发展的关键就是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深刻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众所周知,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与技术之源,技术的重大进展直接来自基础科学的进展,亦即来自科学文化的进展。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是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赐福于民,也可造祸于民,问题在于人如何去认识、去把握。两三百年来,科技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极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社会问题与精神问题以及科技本身发展问题。而且,科技发展的速度正越来越快,科技成果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由此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美国未来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1999年出版的《高科技•高思维——科技与人性意义的追寻》一书中忧虑此事。他在2000年此书的中文版序中明确指出:科技“给人们送来神奇的创新,然而也带来了具有潜在毁灭性的后果”。怎么办?他坚定认为要作人性思索,要呼吁人性。而人性、责任感,也正是1999年6月“世界科学大会”所最关注的问题。奈斯比特呼吁:“我们是谁?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去实现?”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至少有三点:一是要有高度的人性的结合,会高度地对社会负责;一是要有高度的灵性,能高智力地预知与控制科技成果的后效;一是要有高度的人性与灵性的结合,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以更高的科技手段去制止坏人利用高科技去干坏事。重要的是,这就需要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需要人性与灵性的交融来实现。

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有人特有的人性,人还有人特有的灵性,更有人性与灵性交融而升华成的精神境界。人性的开发与培育,主要靠人文教育;灵性的开发与培育,既要靠科学教育,也要靠人文教育。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科学教育主要是科学文化教育,人文教育主要是人文文化教育。

科学文化是关于客观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研究、认识与掌握客观事物及其本质与规律的,是求真,简而言之,就是“是什么”。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一切违背客观实际及其本质与规律的认识与活动,必然走向失败与覆灭。然而,科学文化本身不能保证科技发展的方向正确,能造福于人,有利于社会,而引导这一发展方向的是人文文化。人文文化是

关于精神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满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简而言之,就是“应该是什么”。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一切危害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活动,必须制止与消除。然而,人文文化本身也不能保证其发展的基础正确,能造福于人,有利于社会,保证这一基础正确的是科学文化。此即,人文为科学导向,科学为人文奠基;善为真导向,真为善奠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主要关系即如此。

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教育,首先是教如何做人,是要有责任感,要培育人性,健全情感,完善人格。荀子讲得对:“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正因为如此,人文文化至少严重关系到如下七个方面:

第一,民族的存亡。民族主要是人文文化的概念,而非“基因”的概念。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不如说是至今唯一幸存的古老的文明实体。罗素讲了一个事实:只有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文化,经历了人类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风风雨雨,不仅没有消灭,也从未中断,而且还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这表明:中华民族文化蕴含有深刻的、普适的、永恒的哲理,以这个文化作为民族脊梁骨的民族精神是无穷活力的源泉,以这个精神凝聚起来的中华民族具有不可压倒、不能战胜的强大生命力。江泽民同志在哈佛大学演讲中所提出而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发展的论断多么深刻与概括:“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正是中华文化哲理中整体思想在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集中体现,国重于家,家重于己,格、致、诚、正、修,为的是齐、治、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然,这也蕴涵着“协和万邦”、“四海兄弟”的人际关系。这支持着中华民族顽强地走过五千多年的风雨征程。可以说,民族的人文文化,即民族文化,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存亡。

第二,国家的强弱。国家强弱取决于综合国力。江泽民同志说过,这主要包含三个因素: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民族凝聚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民族凝聚力。“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族凝聚力是人和,其核心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无此,就无民族凝聚力。

第三,社会的进退。社会的进步是全面的进步,既包括物质文明方面的进步,又包括精神文明方面的进步。一个社会没有物质文明的进步,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野蛮、愚昧、落后;没有精神文明的进步,没有人文文化的发展,就是卑鄙、无耻、下流;但是,如果有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科学技术,而没有精神文明、人文文化,就是大灾难!

第四,人格的高低。人格是度量人性、情感、做人的尺子。一个人的品质或思想素质,可分为三个层次:最基础的是人格,中层是法纪观念,顶层是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绝对是第一位的,统领一切;方向一错,全盘皆错。但是,基础是人格。没有人格,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遵纪守法,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人格,就丧失了人应有的一切。人性贵于灵性,情感重于智力,做人先于做事。这对青少年,特别是对少儿,尤为重要。“幼而学,长而行”;苗不好,成什么材?固然,做人往往通过做事来体现;但是,做事更要做人来引导,来保证。《资治通鉴》早已明确提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应深知:人文文化基本决定着一个人的人格。人格的影响是巨大的。

第五,涵养的深浅。一个人的涵养,主要指人文文化的涵养。李岚清同志2002年3月在一次讲话中强调指出:可以断言,一个人要成就伟大的事业,没有足够的人文底蕴是决定不行的。人文涵养,包括言行的文野、度量的大小、见识的远近、待人的厚薄等等;它为事业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