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脑卒中导致患肢肌张力增高的治疗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28.40 KB
- 文档页数:2
针灸康复科中医优势病种脑卒中后遗症诊疗方案一、概述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后遗症指脑卒中发生半年后遗留的偏瘫(半身不遂)、半侧肢体障碍、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功能障碍的一类后遗症。
本病属中医“中风”范畴。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中医病名:中风病;西医病名:脑梗塞后遗症。
二、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急性期:发病1个月。
2.恢复期:发病2~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中医辨证分型】本病总的病机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变日久,因肝肾阴虚,气血亏损未复,风、火痰、瘀之邪留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仍留有半身不遂,口歪或不语等后遗症。
1.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体胖或有齿印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缓或细涩。
2.风痰瘀阻证凌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手足拘急或肢体麻木,头晕目眩。
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3.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或患肢僵硬拘挛,舌歪语蹇,心烦失眠,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三、治疗方案1.西医治疗原则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卒中分型和基础疾病等采取最适当的治疗。
整体化治疗:采取针对性治疗同时,进行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对卒中危险因素及时采取预防性干预。
(1)一般支持治疗血压、血糖、血脂调控,营养支持。
(2)改善脑血循环、抗凝治疗润坦30mg,静滴,一天1次。
阿司匹林0.1g口服,一天1次。
尼莫地平30mg,口服,一天3次。
(3)营养神经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肌内注射,一天1次;或口服10mg,一天3次。
维生素B12注射液100ug或弥可保注射液500ug,肌内注射,一天1次。
针刺外劳宫穴强刺激治疗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临床观察王晓娜;孙忠人【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年(卷),期】2015(000)011【摘要】目的:评价针刺外劳宫穴强刺激治疗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治疗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外劳宫穴强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
治疗8星期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AS(患侧肢体肌张力测定)、FMA(患侧手运动功能测定)、ADL(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评分变化。
结果两组治疗后MAS、FMA及ADL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治疗后MAS、FMA及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外劳宫穴强刺激是一种治疗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的有效方法。
【总页数】3页(P1021-1023)【作者】王晓娜;孙忠人【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 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6【相关文献】1.合谷透刺后溪穴治疗脑梗死后全手肌张力增高50例 [J], 张莉君;盛刚2.针刺治疗中风后下肢肌张力增高临床观察 [J], 何威3.合谷透三间对降低中风致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常颖慧;申鹏飞;石学敏4.针刺联合推拿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疗效评定 [J], 王亚非;兑振华;周政5.合谷透刺后溪穴治疗脑梗死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 [J], 万兆新;罗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讨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董卫华【期刊名称】《系统医学》【年(卷),期】2017(002)023【摘要】目的探讨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0月—2017年8月)收治的112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为该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差异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康复训练联合巴氯芬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进行康复训练,连续治疗4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肌张力改变程度和运动障碍程度.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上肢Ashworth 评分(28.57%、57.14%、14.29%、0.00%vs 14.29%、32.14%、50.00%、3.5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55、12.6453、29.2317、3.6349,P<0.05);两组患者下肢Ashworth(评分42.86%、39.29%、14.29%、3.57%vs 21.43%、42.86%、28.57%、7.1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73、0.2633、6.0555、1.2573,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上肢Ashworth评分(35.71%、50.00%、14.29%vs 17.86%、35.71%、46.4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237、4.1692、24.4287,P<0.05);两组患者下肢Ashworth评分(46.43%、42.86%、10.41%、0.00%vs 25.00%、46.43%、25.00%、3.5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012、0.2579、7.3048、3.6349,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Brunstrum评分(21.43%、28.57%、25.00%、7.14%、3.57%vs 32.14%、35.71%、14.29%、3.57%、0.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245、1.1687、3.6332、1.2573、3.6349,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Brunstrum评分(7.14%、10.41%、25.00%、35.71%、14.29%、7.14%vs 10.41%、25.00%、28.57%、25.00%、7.14%、3.5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6679、7.3048、0.3249、2.7129、2.6718、1.2573,P<0.05).结论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运动障碍,降低脑卒中后肌张力,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总页数】3页(P43-45)【作者】董卫华【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康复科,江苏常州 21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R746【相关文献】1.泻阴补阳合巨刺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Ashworth痉挛量表的临床疗效观察 [J], 李作伟;李平;Eudes Saturnin Régis ITOU A;Fran(c)oise NDINGA ANDELY;Donatien MOUKASSA2.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疗效观察 [J], 尹帅领;刘扬;张申;陈坤;卜淑芳3.巴氯芬治疗肌张力障碍1例 [J], 沈一峰;诸索宇;徐一峰4.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 [J], 陈坤;卜淑芳;刘喜灿5.探讨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 [J], 董卫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年9月第20卷第11期效促进痉挛肌与拮抗肌的平衡,协调患者运动功能的目的[6]。
此锻炼方式通过抑制技术能够强化患肢运动功能,降低脑卒中后运动神经元的损伤,促进患者正常运动模式的创建,可显著改善病患肢体运动功能。
脑卒中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在中医历史中,古医学家发现上肢肌张力增高大都由脑卒中所致,但并未对该病做出详细的论述与定义,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中医学理论认为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主要因素在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
因此,可采取中医针刺方式刺激穴位进行治疗[7]。
低频电针治疗通过刺激患者百会穴,能健脑益智、镇静安神;内关穴能疏通血气、安养心神;阴陵泉穴、三阴交能活血通络、强健脾胃。
通过针刺活血通络之法,帮助患者调整阴阳平衡,缓解肌肉痉挛等临床症状[8]。
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针刺可促进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的联系,降低肌张力,因此,通过低频电刺可实现交互抑制的作用,有效松弛痉挛肌。
神经促进技术诊治联合低频电针的综合康复治疗充分结合了运动训练的高效性与无副作用的优势,加强患者抗痉挛作用,有效降低肌张力,促进神经功能与肢体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临床疗效、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Fugly-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患者应用综合康复治疗效果优于康复训练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1]冯茜,周鸿飞.针刺阴阳经穴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9,35(8):37-38.[2]陶琳,傅勤慧,裴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配穴规律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3(4):23-27,47.[3]张婷,陈克军,李家蓉,等.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31):80-83.[4]曾铄淇.观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的效果[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35):75-77.[5]高海龙.分析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77):57.[6]杨沫.头针丛刺结合康复bobath技术对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的临床研究[D].云南:云南中医药大学,2019.[7]王晓颖,张海峰.电针刺激锥体交叉投影区对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8,52(11):46-49.[8]唐国华.眼针联合中药蜡疗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 %%%%%%%%%%%%%%%%%%%%%%%%%%%%%%%%%%%%%%%%%%%%%%%%%%%%%%%%%%%%%%%%%(收稿日期:2020-04-20)培元通脑胶囊联合阿司匹林、辛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疗效王保周(河南省林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内科林州456550)摘要:目的:探讨培元通脑胶囊联合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影响。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康复治疗方法进展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康复治疗方法进展。
方法分别从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中医治疗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三种方法都对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康复有效。
结论随着进展,现在的康复治疗多选择综合治疗法,这样康复率比较高。
【关键词】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康复治疗【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0-0048-02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
痉挛性偏瘫为脑卒中后恢复过程中的必然过程,但高痉挛状态是妨碍肢体功能进一步好转的最大障碍,有的甚至停留在高痉挛状态,使得患者出现无法行走,转移困难,出现异常姿势与平衡障碍。
痉挛是临床难题,亦是国际医学热点。
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很多但目前临床尚无特效疗法,因此,使偏瘫肢体增高的肌张力降低、甚至恢复正常,在卒中后遗症治疗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治疗肌痉挛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促进了康复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现将近几年来治疗肌痉挛的文献综述如下。
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利用物理学中的力、电、光、声、磁、温度等因子来帮助患者缓解病痛,恢复其身体或局部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在治疗痉挛方面,物理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痉挛所引起的疼痛,防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降低肌张力。
它分为运动疗法和一般性物理治疗两大类。
1.1 运动疗法多数学者认为脑卒中后肌痉挛首先应选择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物理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主张把治疗和功能活动特别是日常生活活动(ADL)相结合,在治疗环境中学习动作,在实际环境中使用已掌握的动作并进一步发展为技巧性动作。
在治疗时引用多种感觉刺激,包括躯体、语言、视觉等,认位重复强化训练对动作的掌握、运动控制十分重要。
早期正确的肢体功能位为患者将来出现异常的痉挛模式十分重要。
可以减轻和对抗痉挛肌肉张力。
浅谈脑卒中导致患肢肌张力增高的治疗方法
摘要] 脑卒中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循环障碍性疾病,以起病急骤、出现局灶性神
经功能缺损为特征。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半个月后易发生肌张力增高影响患肢运动
功能的恢复。予药物、理疗、运动疗法等治疗可改善肌张力增高的病情,促进患
肢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 脑卒中;肌张力;治疗方法。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多发病,其患病率及致残率均高。脑卒中后通常会
发生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中肌张力增高就是常见的一种,一般表现为以张力损
害、持续扭曲的运动为特征的运动功能亢进性障碍,严重限制了患者的活动,且
伴随不同程度的肌肉疼痛,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也影响患肢的功能锻
炼从而影响患肢功能的恢复。予肌松类等药物、经皮神经电刺激、牵伸等治疗可
以使肌张力增高的患肢肌张力降低,有利于康复训练,提高患肢运动功能,促进
偏瘫肢体的恢复。
脑卒中导致患肢肌张力增高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1.1γ-氨基丁酸(GABA)的衍生物:巴氯芬片 本品为解痉药,作用于脊髓的骨
骼肌松弛剂、镇静剂。该药通过激动GABAβ-受体而使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门
冬氨酸的释放受到抑制,从而抑制单突触和多突触反射在脊髓的传递而起到解痉
作用。
1.2 中枢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盐酸替扎尼定片。可能是通过增强运动
神经元的突出前抑制作用而降低强直性痉挛状态。替扎尼定对多突触通路的作用
最强,被认为与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易化性降低有关。
1.3中枢性肌肉松弛药: 盐酸乙哌立松片。能同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血管
平滑肌,缓和骨骼肌紧张并改善血液,通过改善各种肌紧张症状、抑制脊髓反射,
并作用于γ—系,减轻肌梭的灵敏度,从而缓解骨骼肌的紧张,并且通过扩张血
管而显示改善血流的作用,从多方面阻断肌紧张亢进→循环障碍→肌痛疼→肌紧
张亢进,这种骨骼肌紧张的恶性循环。
2、治疗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
治疗用A型肉毒毒素通过裂解SNAP-25而阻滞外周胆碱能神经末梢突触前膜
乙酰胆碱的释放。SNAP-25是一种影响 神经末梢内囊泡与突触前膜顺利结合并促
使乙酰胆碱释放的必需蛋白质。注射后的肉毒毒素与细胞表面的特殊受体迅速、
高亲和性结合,再通过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使得毒素通过胞浆膜,最后毒素被释
放到胞浆中。后一过程随着乙酰胆碱释放功能的进行性抑制,可使受累的肌肉产
生麻痹性反应,从而缓解肌张力过高。
3、牵伸。牵伸是指拉长挛缩或短缩软组织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改善或重新获
得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降低肌张力,增加或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预防或
降低躯体在活动或从事某项运动时的肌肉、肌腱损伤。当肌无力和拮抗肌紧张同
时存在时,先牵伸紧张的拮抗肌,再增强无力肌肉的力量。
4、痉挛肌电刺激疗法。以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痉挛肌的拮抗肌,引起拮抗肌收
缩;或对痉挛肌进行强刺激引起痉挛肌强制收缩,诱发抑制,或先后对一对痉挛
肌和拮抗肌进行刺激,通过肌梭和腱器官反射,发生交互抑制,即拮抗肌兴奋使
痉挛肌抑制、松弛。
5、水疗法。应用水治疗疾病、功能康复的方法称为水疗法。水的比热大、热
容量大、导热性强。静止的水通过传导传递热,流动的水通过对流传递热,因此
水疗的温热作用强。温水浴与热水浴可使血管扩张充血,促进血液循环和新城代
谢,使神经兴奋性降低,肌张力下降。
温水浴(37-38℃)与不感温水浴(34-36℃):有镇静作用,适用于兴奋过
程占优势的神经症、痉挛性瘫痪等。
水中运动:在水池中进行运动训练的方法称为水中运动。采用温热水,患肢
在水中躺(或坐)在治疗床(椅)上,或抓住栏杆进行顺浮力方向或水平面的运
动,肢体做屈伸、外展内收训练,或借助漂浮物作逆浮力方向的抗阻运动。治疗
师可在池边或水中指导患者进行运动。
6、冷疗法。利用低于体温与周围空气温度、但在0℃以上的低温治疗疾病的
方法称为冷疗法。瞬时的冷刺激可易化α运动神经元的活性,使松弛的肌肉立即
发生收缩;延长冷刺激时γ运动神经元活性降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下降,肌张
力和肌力下降,肌痉挛缓解。治疗技术:冷敷、冰水浴、冷吹风、冷气雾喷射、
冷压力疗法。
7、推拿。传统手法治疗或称按摩、推拿,是指通过手或器械,以力的形式作
用于人体,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按摩通过对皮肤、肌腱和关节等处各
种感受器的直接的力学刺激,间接的神经反射以及体液循环等来对局部及全身产
生影响。
8、其他治疗:针灸、中药熏洗治疗等。
综上所述,卒中偏瘫后患侧肌力下降同时,运动模式也会发生改变,所以在
评估患肢中枢性运动功能时,除了肌力外,还应该考虑到肌张力的维持、运动协
调、姿势控制等。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及时进行治疗,其肌张力也会相应增加,
而治疗不及时就可能会出现正常运动模式转为分离模式,致使患者活动功能严重
受限。予相关药物巴氯芬片等、牵伸、痉挛肌电刺激疗法、推拿等治疗可有效改
善运动障碍,降低脑卒中后患肢肌张力,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燕铁斌、窦祖林等 实用瘫痪康复第2版 脑卒中康复、肌张力评定
2、南登崑、王宁华等 康复医学第4版 物理治疗
3、王林、王宁 肌张力障碍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
志2017年07月20日第22卷第7期
4、农国勇、朱英等 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升高40例疗效观察。湖南
中医杂志2019年7月第35卷第7期
5、董卫华 探讨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系统医学2017
年12月第2卷第23期
6、ALBANESE A, BH ATIA K, BRESSMAN S B, et al.Phenomenology and
classification of dystonia: a consensus update [J]. Mov Disord, 2013, 28(7): 863-873.
7、 ERRO R, RUBIO-AGUSTI I, SAIFEE T A, et al. Rest and other types of tremor in
adult-onset primary dystonia [J].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14, 85(9): 965-968.
8、 DUFKE C, HAUSER A K, STURM M, et al. Mutations in CIZ1 are not a major
cause for dystonia in Germany [J].Mov Disord, 2015, 30(5): 740-743.
9、 BALINT B, BHATIA K P. Isolated and combined dystonia syndromes-an update
on new genes and their phenotypes [J]. Eur J Neurol, 2015, 22(4): 610-617.
10、 GROEN J L, ANDRADE A, RITZ K, et al. CACNA1B mutation is linked to unique
myoclonus-dystonia syndrome [J]. Hum Mol Genet, 2015, 24(4): 987-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