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及其完善
- 格式:pdf
- 大小:171.92 KB
- 文档页数:2
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探析[摘要]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婚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实行婚姻自由以及依法保护婚姻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依据。
通过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特征、构成要件以及未来建议进行了分析,它所表达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婚姻中无辜受害的弱者所给予的深切同情和真诚帮助,无不折射出法律和道德的深度追求。
[关键词]离婚损害赔偿;当事人;合法权益;构成要件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婚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修改的《婚姻法》在我国首次确立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该制度是通过对夫妻中无过错一方被侵害的婚姻权利的救济,给予受害的无过错方必要的保护和赔偿。
确立该制度的举措,不仅强化了婚姻法的精神,完善了我国婚姻制度的立法体例,而且也赋予了当事人明确的、可寻求救济的法律依据。
由于当时的立法技术水平有限和立法者一些观念的受制,该制度中有不少规定值得商榷,很多学者也密切关注该制度的适用,并且针对其完善和更科学化提出很多有益的见解。
笔者也试图通过对该制度的价值阐述和理论探究,提出自己的一点浅见,以期望对该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做一份贡献。
一、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概述(一)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概念离婚损害赔偿制度,通常是指因夫妻一方的重大过错致使婚姻关系破裂,过错方应对无过错方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予以赔偿的法律制度。
我国2001年《婚姻法》第4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特征1.法定性首先离婚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是法定的,离婚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只能是离婚当事人中的无过错一方。
此处“无过错”不能做扩大解释,应指权利主体无《婚姻法》第46条所列情形。
再者可以请求赔偿的事由也是法定的,即事由只能是《婚姻法》第46条所列举的四种情况。
国外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 引言1.1 引言离婚是一种特殊的婚姻关系解除方式,在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离婚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也逐渐增多。
为了规范离婚行为,保护婚姻关系的稳定和配偶的权益,一些国家制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调节离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纠纷,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对于我国而言,现阶段的离婚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有效的赔偿机制,导致一些离婚案件处理不公。
借鉴国外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经验,对我国的离婚制度改革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保护婚姻关系的稳定、保护配偶权益和合理规范离婚行为等方面,探讨国外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以期为我国离婚制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思路。
2. 正文2.1 国外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概述国外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指在离婚案件中,法院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对造成对方损害的一方进行赔偿的制度。
这种制度在国外主要体现在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法律体系中。
在这些国家,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一般包括对配偶财产、精神和身体等方面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
在美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主要体现在财产分割和赡养费的确定上。
法院会根据双方财产情况、婚姻持续时间、双方贡献等因素来进行公平的财产分割,并确定赡养费的金额。
在法国和德国,除了财产分割和赡养费外,还会考虑对配偶造成的精神上的损害,进行相应的赔偿。
国外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为了保护婚姻中较弱的一方,使其在离婚后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保证其生活质量不受过大影响。
这种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离婚带来的不公平现象,保护配偶的权益。
也能够合理规范离婚行为,促进家庭关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2.2 国外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保护婚姻关系的稳定在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被视为一种可以保护婚姻关系稳定的制度。
这种制度的存在可以起到激励夫妻双方保持婚姻关系的稳定,避免随意离婚的情况发生。
论我国离婚经济补偿制度1.课题主要研究内容近年来,我国离婚率不断攀升,离婚纠纷案情更加复杂,婚姻关系破裂时,在一方为了家庭付出更多精力、丧失职业发展机会时,家务贡献方就非常可能会再次陷入生存危机,这让离婚经济补偿制度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因此,如何使其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是本文研究的对象。
为了对该制度进行更好地分析和解决,本文借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离婚经济补偿制度的发展历程、理论基础、《民法典》中离婚经济补偿制度的完善内容、结合《民法典》施行后离婚经济补偿制度的案例分析,多方面的对该制度进行研究,最后结合离婚经济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该制度的建议,切实维护家务贡献者的合法权益。
2.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离婚经济补偿制度是离婚救济体系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其立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平等保护夫妻各方的利益,追求公平正义。
该制度的构建既有利于对婚姻中承担义务较多一方进行保护,还有利于保障离婚自由,使婚姻中的弱势一方不会因为害怕离婚后多面临的困境而选择在婚姻关系中继续饮气吞声,同时该制度肯定家务劳动的价值,这会让家庭中承担家务的一方感受到自己被认同,更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并且由于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一个家庭中承担家务劳动的往往都是女性,因此该制度在多数情况下也起着在离婚时维护女性权益的作用,有着极大的人文价值。
本文以《民法典》修改后的离婚经济补偿制度为例,对其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进行探讨。
使其真正在实务中得以适用,实现该制度本身的法律价值和立法目的。
离婚经济补偿制度自确立之后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目前已经形成丰硕的研究成果。
国内研究既有对离婚经济补偿制度的理论研究,也有相关司法适用研究。
对离婚经济补偿制度进行理论研究,有助于强化对制度的理解,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苑霄峰(2019)认为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也与以前不同,离婚率在我国持续上升。
离婚经济补偿制度作为一种离婚救济制度,肯定了家务的价值也保护了婚姻中弱者的合法权益。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提高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认识,为夫妻双方的权益保护提供有力的支持。
同时,本研究的结果还可以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借鉴。
总的来说,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有助于提高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实施效果,促进夫妻双方权益的保护。
2.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2.1研究主要内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立法对离婚当事人中弱势一方进行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公民权利与义务一致性在婚姻法中的具体体现。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保护了公民的人身权与婚姻家庭权,体现了对弱者的法律救济,体现了法律的正义价值。
因此,探讨和完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有着明显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历史沿革:了解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历程,以便更好地了解其现状。
2.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了解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以便更好地了解其特点。
3.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了解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以便更好地了解其特点。
4.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制度设计:了解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制度设计,以便更好地了解其特点。
5.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执行情况:了解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执行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其特点。
6.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存在问题:了解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其特点。
7.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改革建议:了解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改革建议,以便更好地了解其特点。
2.1 研究预期目标本研究将从法律、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个角度,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进行研究。
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案例和数据的分析,了解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实际情况和效果。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实施对于保护夫妻双方的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它的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因此,本研究还将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探讨,并。
2001年4月28日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中新增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即第46条之规定。
该规定提出:“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而导致离婚的。
”同年1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以下简称《司法解释一》),以及2003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司法解释二》)中就如何适用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作了具体规定。
《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对离婚赔偿制度的明确规定,是在充分考虑我国婚姻家庭现状,为维护健康的婚姻家庭关系而做出的,对制裁离婚过错方,保护无过错方,维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立法意义。
在审判实践中,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这些规定,是当前应该注意的问题,本文试就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相关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又称离婚救济制度。
通常指配偶一方违反婚姻义务,实施法定违法事由致婚姻关系破裂时,无过错配偶方或非主要过错方有权在离婚时诉请损害赔偿的制度。
①对我国婚姻法律制度来讲,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无疑是一种崭新制度。
那么,确定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是决定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构成要件和适用方式的先决条件,必须予以优先考虑。
目前,有关离婚损害赔偿责任法律属性的学说主要有两种学术观点,即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之争论。
违约责任论的主要依据缘于婚姻契约说,认为婚姻本身是通过符合相关法定要件的当事人的充分意思自治,并经过一定的法定形式(结婚登记)所确立的一种具有合同性质的法律关系。
在契约说的支配下,离婚损害赔偿正是配偶一方对配偶另一方违反双方的同居义务、忠实义务、相互扶助义务而致使其受到损害而承担的一种违约责任。
浅谈离婚损害赔偿[摘要]我国现行《婚姻法》确立了婚姻家庭生活中因一方的过错导致离婚的,无过错的一方依法享有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有过错一方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但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应在离婚损害赔偿的主体,赔偿范围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等方面有所突破,以适应当代我国社会关系的复杂变化。
[关键词]损害赔偿;赔偿主体;赔偿范围在婚姻家庭中,夫妻是最重要的主体,发生冲突和矛盾是正常而普遍的现象。
依传统观点,家庭矛盾一般由家庭内部协商解决,正所谓“法不入家门”,除非超过必要限度致使夫妻双方无法容忍,进而导致离异,无过错方才能得到民事救济。
然而,这与婚姻的本质相违背。
此时,为防患于未然,制止侵权行为,就得对夫妻间的侵权行为给予及时的民事救济。
作为民事责任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的损害赔偿原则,在婚姻家庭中应该且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
从而体现制裁、保护、弥补与救济的功效。
因此,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一、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指离婚夫妻,配偶一方由于过错行为侵害了另一方的合法权益,并其过错问题是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离婚时无过错一方对由此所受的损害,过错的一方配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民事法律制度。
[1]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最早于19 世纪登上人类历史舞台,是由于该制度发展了平等的婚姻精神,体现了惩罚、保护与补偿的功效。
[2]该制度在国外或其他地区立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我国则由新婚姻法首次进行确立。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指因夫妻一方的重大过失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有过错方对其所受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失予以物质赔偿的法律制度。
我国2001 年 4 月28 日通过的新《婚姻法》中新增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即第46条之规定。
该规定提出:“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而导致离婚的。
浅谈我国现行离婚纠纷中的损害赔偿制度; 我国于2001年4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正案中新增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即第46条之规定。
该规定提出:“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而导致离婚的。
”同年1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一)》中就如何适用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作了具体规定。
《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对离婚赔偿制度的明确规定,是在充分考虑我国婚姻家庭现状,为维护健康的婚姻家庭关系而做出的,对制裁离婚过错者,保护无过错方,维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人身、精神权益,具有重要的立法意义。
在实践中,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这些规定,是当前应该注意的问题,本文试就离婚赔偿制度建议的意义、内容、存在的缺陷及完善等问题作出粗浅探讨。
一、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意义; (一)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意义; 对我国婚姻法律制度来讲,离婚赔偿制度无疑是一种崭新制度。
所谓离婚损害赔偿,是指因夫妻一方的重大过错致使婚姻关系破裂的,过错方应对无过错方的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失予以赔偿的法律制度。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之所以引起人们关注,是因为该制度体现了惩罚、保护与补偿的功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1、确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婚姻关系中的法定义务的内在要求。
婚姻是男女双方为共同生活之目的而依法结成的以人身和财产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种民事行为,这种行为必须严格依照婚姻法规定进行。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婚姻法充分强调权利与义务的高度统一,并明确予以具体规定。
如《婚姻法》第3条规定了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的义务;第4条规定了配偶双方必须履行相互忠诚、相互扶助等义务。
当一方不履行上述义务时,如虐待、遗弃、通奸等,必然会导致对方的财产或精神损害,而这种损害又不能通过离婚得到补救。
中国离婚经济帮助制度
中国离婚经济帮助制度
离婚经济帮助制度是中国婚姻家庭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保障了离婚当事人在分割财产不足以维持生活时,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获得经济帮助。
以下是关于中国离婚经济帮助制度的三个方面:
一、经济补偿请求权
经济补偿请求权是指离婚时,一方因照顾家庭、抚养子女、协助另一方工作等原因,导致其负担较重的经济责任,有权请求另一方给予经济补偿的权利。
这种权利的行使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存在照顾家庭、抚养子女、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经济责任的事实;
2.当事人在离婚时提出请求,或者在离婚后一年内提出;
3.对方存在负担较轻经济责任的事实,且具备给予经济补偿的能力。
二、经济帮助请求权
经济帮助请求权是指离婚时,一方因生活困难,无法维持正常生活,有权请求另一方给予经济帮助的权利。
这种权利的行使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存在生活困难的事实,如无固定住所、无生活来源等;
2.当事人在离婚时提出请求,或者在离婚后一年内提出;
3.对方具备给予经济帮助的能力。
三、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
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是指离婚时,一方因对方的过错导致夫妻感情破裂,有权请求对方给予损害赔偿的权利。
这种权利的行使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存在过错行为,如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等;
2.当事人在离婚时提出请求,或者在离婚后一年内提出;
3.对方存在过错行为的事实,且导致夫妻感情破裂。
需要注意的是,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行使主体只能是遭受损害的一方。
此外,在离婚时已经对财产进行了分割的,不能就财产分割问题再提出损害赔偿请求。
如果需要提出赔偿请求的,应当在离婚后一年内提出。
国外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发展的加速,婚姻家庭关系问题频繁出现并引起社会关注。
离婚成为了社会现实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处理离婚问题时,不仅关注夫妻双方的权益,更加注重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这种制度对我国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一、背景介绍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已经成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制度主要是指在离婚过程中,因婚姻关系破裂导致一方或双方受到了经济和精神上的损害,从而通过法律手段要求对方给予相应的赔偿。
这种制度的出现是为了保护弱势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离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而在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尚未被纳入法律体系,当夫妻关系破裂时,往往只能通过财产分割和抚养费等方式来解决分手后的经济问题。
借鉴国外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对我国的婚姻家庭法治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国外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特点1. 保护弱势群体在国外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中,往往更多地考虑到了家庭中的弱势群体,如家庭主妇、低收入群体等。
一方面,这些人因婚姻而放弃了事业发展,成为了家庭的支持者;一旦离婚则面临严重的经济和精神上的困境。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能够更好地保护这些弱势群体的权益,使他们在离婚后能够得到一定的经济上的补偿。
2. 弥补因离婚带来的损失在离婚过程中,双方可能会因为婚姻破裂带来的心理和经济上的损失。
通过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可以对这些损失进行一定的赔偿,使离婚过程中的不利影响得到一定的弥补。
这不仅有助于减轻离婚对当事人的影响,更能够减少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
3. 促进夫妻协商解决离婚问题由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出现,使得双方在离婚过程中更加注重协商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自己的利益。
这也有助于减少离婚诉讼的发生,减少司法资源的浪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 建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我国的婚姻家庭法律体系尚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对于离婚问题的处理也需要更加细化和完善。
收稿日期:2012-10-28作者简介:刘金凌(1970-),女,辽宁辽阳人,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学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年第6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62012(总84期)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General No.84完善我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思考刘金凌(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辽阳111004)摘要: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是我国离婚立法改革的突出成就,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相关法律规定得比较简单,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应从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条件、适用范围、赔偿义务主体、归责原则、赔偿数额等方面加以完善。
关键词:离婚精神损害赔偿;赔偿范围;赔偿义务主体;归责原则;赔偿数额中图分类号:D9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012)06—0138—03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对有效保护婚姻中受害方的合法权益,纠正侵害方的违法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这一制度仍有疏漏之处,需要进一步补充、修改和完善。
一、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必要条件的修正根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的司法解释(一)》第二十九、三十条之规定,无过错配偶一方只有先行起诉离婚,才可能请求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因此,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特殊要件必须要以离婚的发生为前提。
而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如果公民因身份权遭到侵害导致其精神受到严重损害的,可以单独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诉讼。
根据这个规定,精神损害赔偿似乎可以不受必须以离婚为条件的限制。
然而,相对于侵犯配偶权的法律规定,《侵权责任法》属于一般法,但是新法。
而《婚姻法》属于特别法,但是旧法。
因此,在法律适用上,究竟应该遵循新法优先旧法的原则,还是应遵循特别法优先一般法的原则,当前仍存在很大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