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25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练习题Ⅰ、课前预习,找出重点难点。
1.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 )A.云贵高原B.巴西高原C.黄土高原D.青藏高原2.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主要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3.黄土高原跨越了我国的_________等省级行政区。
4.你能说出水土流失的含义吗?5.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雨带移动规律看,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________月份,而且多______雨。
6.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______。
7.黄土高原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_______频繁发生。
8.黄土高原要想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________,改善_______。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而后者更为突出。
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
黄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极易受流水侵蚀;人为原因是历史上长期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使得高原表面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地面缺少植被保护,水土流失日益加剧。
为了治理水土流失,为农牧业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地人们正在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以工程措施治标,以生物措施治本。
工程措施主要是在河流干支流修建水库蓄水,在沟道上筑坝淤地,在缓坡上修水平梯田,蓄水保土。
生物措施是种草种树,使土不下坡。
为了提高水土保持的效益,还必须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林牧用地结构,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区,应以牧业为主,农牧业相结合,同时要重视发展经济林木,提高经济效益。
(1)通过阅读,你能简要说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表现吗?答:。
(2)结合对课文的预习,谈谈应该怎样解决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
答:。
Ⅱ、定学习目标,梳理知识结构。
(2分钟)基本学习目标见前面,个人学习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结构Ⅲ、合作探究突破难点:(20-25分钟)1.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教案示例3——“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成因及治理的途径;3.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教学难点】1.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2.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教学方法】导学法、讨论法、讲述法四【教学准备】黄土高原相关图片、视频资料【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设问导入: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景观差异很大,下面我们看一段录像(或黄土高原的图片资料),看一看这反映的是哪个地形区的景观特征?(讲授研讨新课)(出示地图)黄土高原的位置。
(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在图上确认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三个方面进行描述;2.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教师简要介绍)(图片展示)深厚的黄土层(设疑思考)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有的地区黄土的厚度甚至超过300米,是全世界黄土分布最高、最厚的地区。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理解讨论发言(教师总结)1.引导同学阅读教材资料,理解风成说;2.强调科学假设,激励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承转过渡)你对黄土高原地表形态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展示图片)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简要介绍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设问质疑)黄土高原上不同的地貌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活动)1.阅读分析教材提供的水土流失活动题;(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四点:①三个实验中反映出的植被状况差异;②烧杯内水量多少;③坡度的倾斜角度;④烧杯内沙土的情况。
从而得出:坡度越缓、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越弱。
)2.在理解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通榆十中潘树军教材简析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是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
教材共包括四部分内容: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严重的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
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并未涉及到黄土高原的人文方面,其目的是要突出黄土高原的自然特征,使学生认识到它在中国和世界上的特殊地位。
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1、运用地图说明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2、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3、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学情分析通过八年级上册的地理学习,学生对黄土高原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也有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
但是当前初中地理学科一直仍处于与中考无关的边缘学科地位,因而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不高。
针对这种现状,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依据多元智能理论,面向各种学习类型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视频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以及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人类造成的一系列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第八章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环境区域;知道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初步掌握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区域发展问题。
2.通过对黄土高原自然灾害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环境,而具有独特的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以及人地关系的矛盾与协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意义。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人地关系的矛盾和协调。
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法、讨论法。
2020届中考地理复习讲解: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知识讲解1、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⑴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
⑵黄土地形的分类:黄土原、黄土峁、黄土梁。
⑶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⑷成因:风吹来的高原。
2、严重的水土流失⑴形成原因自然因素:①地形:坡度较陡,地面较长,冲刷侵蚀力强。
②植被: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
③土质: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裂隙。
④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
人为因素: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表植被。
②开矿、修路使地表疏松。
⑵影响①带动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②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③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造成河道整治和防洪困难。
3、脆弱的生态环境⑴地形破碎,气候干旱。
⑵自然灾害频繁: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还有旱、涝灾,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
⑶环境容易遭到破坏,而且破坏之后很难恢复。
4、生态建设⑴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⑵水土流失的治理: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②工程措施:修梯田;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避免超载放牧。
二、跟踪训练1.“就在这大自然无数黄色的褶皱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者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哪一条‘皱纹’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议”(引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据此,对文中“黄土地”所在地形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位于第三阶梯上,流水侵蚀严重B.熔面比较平坦,适宜耕种C.传统民居是窑洞,民歌是信天游D.采取生物、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治理生态环境2.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生态环境脆弱。
读黄土高原图,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与其特征对应,正确的是()A.①秦岭一长江、黄河的分水岭B.②太行山—一、二级阶梯分界线C.③贺兰山一黄土高原西部边界D.④长城一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3.能够正确反映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的示意图是( )①农作物产量下降,再扩大荒地开垦②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③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A. B. C. D.4.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植树种草修梯田堤坝②退耕还林还草③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④开垦坡地扩大耕地面积⑤把地承包给个人栽培果树建立水果基地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5.黄土高原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是()A.土质疏松,降水集中B.耕作技术落后,农业产量不高C.历史悠久,战争破坏D.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尖锐6.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根本措施()A.在下游加高、加固黄河大堤 B.在上游进行梯级开发C.在中游植树造林,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D.在下游多开挖几条入海河道7.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验证在同等降水强度、同等土质条件下,地表植被、地形坡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1、范围: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属于北方地区。
主要跨山西(晋)、陕西(陕、秦)、宁夏(宁)、甘肃(甘、陇)小部分位于青海(青)、内蒙古、河南(豫)。
黄土厚度一般超过1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2、黄土成因:“风成说”中亚、蒙古地区戈壁和沙漠的黄土被西北风吹到现在的黄土高原位置,受太行山、秦岭阻挡,降落形成黄土高原。
3、主要地形:黄土塬(耕地、聚落(窑洞)集中分布地区)、黄土梁、黄土峁4、地形特点: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原因:水土流失。
5、严重的水土流失:⑴自然原因:①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②黄土结构疏松,抗侵蚀能力差。
③温带季风气候7、8月降水集中多暴雨④多斜坡地形⑵人为原因:修路、开矿、陡坡开垦,破坏植被,使地表疏松。
⑶后果:①带走了肥沃土壤,农作物产量下降②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导致耕地面积减少③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⑷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有: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南方山区、华北和东北山区大多位于第二阶梯自然原因:(1)地形—山区、坡度较大;(2)降水—降水量较大、季节差异大6、脆弱的生态环境:破坏后很难恢复。
⑴自然原因:①地形破碎②气候干旱③水土流失严重④自然灾害频繁,主要是旱灾和洪涝⑵人为原因: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恶性循环。
⑶生态环境脆弱区还有:云贵高原和广西的西北部,石灰岩成土速度慢,土层贫瘠,地表蓄水能力低,植被一旦被破坏,土壤极易流失,石灰岩裸露成为寸草不生的“白色沙漠”。
7、生态建设:重点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①植树种草、退耕还林———生物措施②缓坡修筑梯田、打坝淤地、修建水库———工程措施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数量。
8、其它:①黄土高原传统民居窑洞。
②主要作物谷子(小米)、高粱、小麦、杏。
初二地理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试题答案及解析1.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有①旱涝灾害②台风③滑坡④泥石流⑤火山爆发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④⑤D.③④⑤【答案】A【解析】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这里的气候干旱,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减少,造成人们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等现象时有发生,旱涝灾害是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致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泥石流、滑坡、塌陷等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于是,人们又想方设法扩大耕地开垦面积,进而加剧了环境破坏,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2.下列地区中属于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是()A.黄土高原B.珠江三角洲C.长江中下游平原D.东南丘陵【答案】A【解析】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暴雨多,因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该区域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考点】该题考查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关于黄土高原形成的学说有多种。
目前,“风成说”得到科学界最为广泛的支持。
“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主要是盛行风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的沙漠和戈壁搬运来的黄土堆积而成的,被称为“风神捏就的土地”。
材料二黄土高原景观图。
(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到乌鞘岭,北起古长城,南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请你说出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特征____________。
(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答其中两点)(2分);人为原因有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任答其中两点)(2分)。
(3)如何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西部大开发中,黄土高原地区必须坚持()A.跨流域调水B.修建水库C.退耕还林还草D.大力发展交通【答案】(1)秦岭(2)千沟万壑,支离破碎(3)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增长过快(4)把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4)C【解析】(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到乌鞘岭,北起古长城,南至秦岭,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覆盖区;从图中看出,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第一节第二课时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课标要求》*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并对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在地形图上识别黄土高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描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
*举例说明黄土高原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该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举例说明黄土高原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做出简要的评价,熟悉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
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讨论导致的严重后果,使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和人地关系。
从而了解生态建设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小组进行活动,引导学生质疑、概括、反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悟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高分析能力。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鉴别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黄土高原》的一段无声录像(20秒)。
配以朗诵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师问:同学们能否说出录像来自我国的哪个地形区?生答:黄土高原师问:那么黄土高原有多大?人们在那里过着怎样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对黄土高原进行一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看录像:《黄土高原》教新课教师:从录像中我们知道了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板书: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教师:哪个小组能够帮助老师将录像中提供的关于黄土高原的数据整理出来?教师:如果我们从北京出发,往什么方向走可以到达黄土高原?需要穿过哪座山脉?首先进入哪个省?教师:哪个小组的同学到过山西和陕西?能否根据所见、资料和图8.2描述黄土高原的景观特征。
学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第八章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目标导航】:2、黄土高原地貌景观有哪三种?聚落和耕地分布在_____(地貌)。
这反映出黄土高原 、 的地表景观。
3、小组合作完成79页活动2。
我来总结:关于黄土高原的黄土的来历,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假说,其中__________说得到广泛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________、_________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探究获知二:严重的水土流失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5、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后果有哪些?6、我国除了黄土高原外,还有哪些地方水土流失严重?分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探究获知三:脆弱的生态环境7、 黄土高原面临哪些自然灾害(通过图8.11和8.12,分析延安的气候特点,然后进行总结。
) 8、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探究获知四:生态建设9、面对如此脆弱的生态环境,黄土高原地区 10、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解决这种问题的措施有哪些?【达标检测】1、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 )A华北平原B黄土高原C内蒙古高原D青藏高原 2、黄土高原最主要是自然灾害是( )A旱涝灾害B沙尘暴C台风D地震 3、黄土高原主要的气候类型是A 温带大陆性气候B 温带季风气候C 高原山地气候D 亚热带季风气候 4、关于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 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B 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治理水土流失C 、 在缓坡地建水平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D 、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在陡坡地建土坝、护坡 5、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在图中填注:太行山、秦岭 (2)写出图中河流的名称: 。
(3)写出黄土高原所跨省级行政区的简称: A B C D (4)黄土高原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造成该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和 。
(5)该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 。
(6)由于长期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黄土高原的地面形态是 景象。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节是地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八章第一节内容,也是本册教材中第二个要研究的跨省区域,不同点在于,它的划分是以自然特征为依据,这也是教材中重点分析的我国的一个地形区,教材从黄土高原的位置入手,接着是特有地貌和严重的水土流失,进而讨论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使重点内容一气哈成。
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核心进行设计。
二、学情分析: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区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二学生来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生活环境、媒体频道、互联网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人地关系、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
三、设计思路:(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
3.能够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并能够通过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整理学习内容,使学生认识到“黄土”是黄土高原的中心事物,认识到区域的中心事物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重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三)教学难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演示法。
(五)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歌曲《黄土高坡》、《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视频、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3-4人)收集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图片。
四、教学设计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教师:哪个位同学能够帮助老师将视频中提供的关于黄土高 原的数据整理出来?(教师提供一个表格,让学生填写数据)学生:加强印象突 出黄土高原 的特点。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教材内容本节为新知识传授课,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惟一的一个地形区,从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对学生的今后理论与实践活动会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占据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一)认知与技能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在地图上)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依据新课标,本节重点是黄土高原所面临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脆弱的生态环境,难点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及成因和人地关系的矛盾与协调。
二、说学生由于本校的学生底子普遍不太好,知识面比较窄,但思维比较敏捷,所以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有难有易,让学生多一些思考、讨论的空间。
三、说教学法(说学法)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我主要采用设问,读图、讨论的教学方法,同时为了更好的让生突破重难点,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多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说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设问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段内容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地形景观等,更是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这段内容的教学做一个铺垫。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这段内容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是本节课最主要的一部分,在时间安排上也是最多的。
在教学时,将课程内容的顺序做了一些调整,以让教学过程更为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