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植物线虫的生物学
- 格式:pdf
- 大小:727.24 KB
- 文档页数:22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植物病害基本知识一、植物病害的概念1. 定义: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生物因素(如病原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环境、营养等)的影响,导致植物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结构损伤、生长发育受阻、产量降低和品质变劣的现象。
2. 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重大影响。
它们可以导致农作物减产、品质下降,甚至绝收,对粮食安全、经济收入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1. 病状:(1)变色:- 黄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失去绿色,变为黄色。
- 红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变为红色。
- 褐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变为褐色。
- 紫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变为紫色。
(2)坏死:- 病斑:植物组织局部死亡,形成明显的坏死区域。
- 枝枯:枝条或整株植物死亡。
(3)腐烂:- 软腐:植物组织软化和腐烂,常见于果实和块茎。
- 湿腐:植物组织因水分过多而腐烂。
(4)萎蔫:- 因病原生物侵害或水分供应不足导致的植物组织失去膨压,表现为叶片下垂、枯萎。
(5)畸形:- 肿瘤:植物组织异常增生,形成肿瘤状结构。
- 丛生:植物生长点异常分裂,导致植株矮小、分枝增多。
- 矮化:植物生长受阻,植株矮小。
2. 病征:(1)霉状物:- 菌丝体:病原真菌在病部表面形成的细丝状结构。
- 孢子:病原真菌产生的繁殖体,形态多样。
(2)粉状物:- 孢子堆:病原真菌在病部表面形成的粉末状结构。
(3)颗粒状物:- 菌脓:病原细菌在病部表面形成的粘稠颗粒状物质。
(4)絮状物:- 菌丝体和孢子的集合体,常见于某些真菌病害。
3. 症状的变化:植物病害的症状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环境条件、病原生物的侵染阶段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了解症状的变化有助于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三、植物病害的类型及划分方法1. 按病原生物分类:(1)真菌性病害: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如霜霉病、白粉病等。
(2)细菌性病害:由细菌引起的病害,如软腐病、青枯病等。
名词解释植物病原线虫:有些线虫可侵染植物并寄生在植物体内,使植物不能正常生长而导致病害,该类线虫称为植物病原线虫。
植物病原线虫:有些线虫可侵染植物并寄生在植物体内,使植物不能正常生长而导致病害,该类线虫称为植物病原线虫。
角质层:由下皮层分泌物形成,无细胞结构,含蛋白质(角蛋白、胶原蛋白)、碳水化合物及少量类脂等化学成分。
下皮层:紧贴在角质层下面,是一层界限不清的合胞体或多核体组织组成,含有大而圆的细胞核和大量的细胞内含物,这些内含物是线虫贮存营养物质的地方。
肌肉层:体壁的最内层是肌肉层,由一层纵行肌肉构成。
体腔:由角质层、下皮层和肌肉层所组成的体壁围成的一个空隙就是体腔。
体部:从虫体的头部以后到肛门处为体部。
尾部:虫体肛门以后的部分为尾部食道:口腔的后面是食道,位于口针基部球至食道一肠瓣之间,是一条圆筒形的小管,由发达的辐射肌组成,食道腔的横切面常是三角辐射形。
食道瓣:在食道与肠交界处有瓣膜结构直肠瓣:在肠与直肠连接处有瓣膜结构,称为直肠瓣鉴定:研究区分和确定植物线虫的各个种类,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予以命名,并加以描述,提供正确识别和辨别线虫种类的知识和资料。
分类:根据线虫种类之间的异同及亲缘关系,确定其所属的分类阶元层次,制定分类系统。
系统学:探寻线虫种类的起缘及其之间的亲缘关系,追溯其进化过程。
分类学:狭义的植物线虫分类学是研究植物线虫分类的方法和理论,广义的植物线虫分类学就是研究上述诸内容的一门科学。
植物线虫分类学:是运用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方法,依据线虫表达系统发育关系的性状或性状组合,对植物线虫进行鉴定、命名和排序,制定可以反映植物线虫进化过程或阐明各类群内在关系的分类系统,进而揭示植物线虫的起源及各种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同时不断探索新的分类方法和理论。
卵裂:卵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便开始分裂,这种分裂叫卵裂分裂球:受精卵首先横裂成两个大小相等的细胞,每个细胞叫分裂球中胚层、囊胚腔、囊胚:在卵裂末期,分裂球聚集成1个中空桑椹形结构。
植物线虫的基本介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线虫的基本介绍(1)植物病原线虫的发现和线虫学的发展(2)植物线虫病害概况(3)植物线虫的形态与结构(4)植物线虫的分类(1)植物病原线虫的发现和线虫学的发展1743年:Needham从病瘪的小麦粒里发现了小麦粒线虫(Anguina tritici),是第一次在植物上发现的寄生线虫。
(1)植物病原线虫的发现和线虫学的发展1855年:Berkeley在黄瓜上发现了根结线虫(Meloidogyne)是世界危害最大的一类线虫。
分布广, 寄主范围广泛。
1859年:Schacht发现甜菜胞囊线虫是欧洲当时最重要的有害生物。
(1)植物病原线虫的发现和线虫学的发展1865年,Bastian 出版了第一本关于线虫的专著, 是植物线虫学诞生的标志, 与上述三项发现并称早期线虫学发展史上的四个里程碑。
19世纪末发现水稻干尖线虫病, 腐烂茎线虫病, 50年代穿孔线虫造成柑桔速衰病,椰子红环腐线虫病, 马铃薯金线虫病是欧洲另一类毁灭性病害。
70年代松村萎蔫线虫病在日本、美国、加拿大发生危害。
日本黑松几乎被毁灭。
20世纪初,美、加、英、荷、苏相继成立专门的线虫学实验室。
1943年,Carter发明D-D熏蒸性杀线虫混剂。
1953年:欧洲线虫学家学会成立,出版线虫学期刊,61年美国线虫学家学会成立,69年出版专刊,此后,法、日、印度也成立相应学会和专业刊物。
我国1916年报道了小麦粒线虫,1940年朱风美研制出小麦粒线虫虫瘿汰选机。
1946年证明是小麦蜜穗病介体。
70年代以来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
◆因植物线虫①体积小(0.2~2 x 0.01~0.05 mm); ②造成与其它植物病原物相似的症状。
故传统上将线虫及其危害归植物病理学范畴。
◆15-20%的植物病害;◆全球每年粮食和纤维作物造成的损失高达800亿美元(11%-14%),美国估计损失80亿美元。
与其它病原物协同为害或作为传播载体,或寄生植物不造成特异性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