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罐术 刺络拔罐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16.59 KB
- 文档页数:2
拔罐技术操作流程拔罐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理疗方法,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用空气压力刺激皮肤和穴位,调节体内气血流动,达到解疲痛、活血化瘀的良好效果。
拔罐前的准备拔罐前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如准备好拔罐器、火机、酒精棉、消毒棉球以及一些开水等物料。
还需对工具进行消毒处理,以避免感染。
同时,按摩师也需要和患者多一些交流,了解病情和身体情况。
拔罐的具体步骤1.擦拭皮肤在进行拔罐操作前,必须清洁和擦拭患者的皮肤,以确保皮肤干燥和清洁。
然后再进行消毒工作。
这样可以防止皮肤受到传染,及减轻疼痛。
2.点火烤罐先点燃火柴,然后转移到罐子的底部烤几秒钟,直到罐子里面被烤的干燥。
通常应该烤30到50秒。
然后将火熄灭,并放置在消毒好的化龟纹、穴位或筋膜上,使罐子可以真空吸住皮肤。
3.等待几分钟拔罐静置时间在5-15分钟左右。
这里需要注意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感受以及罐子是否又气体流通。
用温度掌握。
4.拿出罐子在静置好之后,应该使用一个透明的工具提取罐子,以避免皮肤组织受到损伤。
患者需要多注意休息和按摩。
预防感染的注意事项拔罐处不再使用放射性、有害物质或添加苯酚、酒精类成份,而且随着罐子近年来生产工艺的提高,瓷罐和玻璃罐等材质逐步取代以前的铜罐和铁罐,保证其卫生和质量的稳定性。
同时,患者在进行拔罐后,应更多地进行休息和饮食上的调整,避免污染和混些浊气。
结语拔罐是一种古老、有效的中医理疗方法,可以缓解许多身体不适症状。
但是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必须按规定来进行,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同时还要注意卫生,防止感染,进一步提高效果和稳定性。
刺络放血拔罐治疗肩周炎108 例裴景春辽宁中医学院(沈阳110032)上官毅福建省光泽县中医院(光泽354100)笔者在意大利腊维那针灸中心工作期间,运用刺络放血拔罐法治疗肩周炎108 例,取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08 例均经西医明确诊断和治疗无效后来诊。
其中男59 例,女49 例; 年龄34~69 岁,平均52. 4 岁,其中以46~57 岁居多,共78 例占72. 2 %;病程最短27 天,最长20年;发病部位左肩46 例,右肩53 例,双肩9 例。
初期表现患肩酸痛,夜间为重,局部有明显压痛,但无功能障碍29 例;中期除肩部疼痛及压痛等症状外,出现明显的功能障碍,肩关节活动受限,影响上举、外展、内外旋转功能57 例;晚期肩部肌肉组织产生粘连,患肩活动固定在一定范围内22 例,其中有5 例是经手术治疗无效者。
2 .1治疗方法取患肩部最明显的压痛点1~2 处,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在压痛处叩刺,每个点叩刺5~10 分钟,初期病人宜中等刺激,中晚期宜强刺激,以局部皮肤明显发红湿润并有轻度出血为度,然后用贴棉法或闪火法在叩刺部位加火罐,留罐15~20 分钟,以局部呈现紫色或黯紫色并拔出1~2ml 血水为宜,取下火罐,用无纱布擦去血水,常规消毒即可。
每隔3~4天治疗1 次,每次都要重新寻找压痛点。
6 次为1 疗程,1 疗程未愈者,休息1 周,进行下一疗程。
2 个疗程后,总结疗效。
2.2 瑶金堂系列中药颈肩松按摩膏:使用时,取颈肩松按摩膏适量即可.涂于使用部位后,顺时针按摩使其吸收。
按摩切勿过度用力。
按摩3-5min,至皮肤微微泛红,油膏完全吸收即可。
3 治疗结果显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完全恢复正常74 例;有效:肩部疼痛基本消失,肩关节活动明显恢复24 例; 好转: 疼痛减轻,肩关节功能障碍有改善10 例;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总有效率为100 %。
4 讨论肩关节周围炎,是极为常见的中老年疾病之一。
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5部分:小儿拔罐疗法1 范围GB/T ×××××本部分规定了小儿拔罐疗法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与禁忌。
本部分适用于小儿拔罐疗法技术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21709.4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4部分:三棱针GB/T 21709.5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5部分:拔罐GB/T 21709.7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7部分:皮肤针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 ×××××的小儿拔罐疗法部分。
3.1拔罐 cupping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穴位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以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方法。
3.2火罐 fire cupping通过燃烧罐内空气造成负压的方法用来拔罐的器具。
3.3水罐 liquid cupping利用空气膨胀原理,通过蒸汽、水煮等造成负压的方法用来拔罐的器具。
3.4抽气罐 suction cupping由一种特制的罐具和一套抽气装置构成,通过抽吸空气方法造成负压用来拔罐的器具。
3.5针罐法 needle-cupping针刺与拔罐相配合的治疗方法。
4 操作步骤与要求4.1 施术前准备4.1.1 罐具根据小儿年龄大小,病症、操作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材质、大小的罐具。
罐体应完整无损,罐口光滑无毛糙,罐的内壁擦拭干净。
常用罐的种类参见附录C。
4.1.2 消毒4.1.2.1 罐具对不同材质、用途的罐具可用不同的消毒方法。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针灸2018年01月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图1-1指切进针法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图1-1)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图10-69)2.进针角度和深度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拔罐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凝血现象的一种技术操作.具有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
注:拔罐包括火罐、水罐、药罐3种疗法。
罐的种类有竹罐、陶罐、玻璃罐、负压吸引罐等。
拔罐的方法有坐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和刺血拔罐法。
投火的方法有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
一、目标:1、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2、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3、调节机体功能起到温经通络、祛湿逐寒、行气活血、止痛消肿.二、适应症:治疗风寒湿痹、外感风寒、咳嗽、喘逆、跌打损伤、胃肠功能失调及神经、血液、妇科等疾病.如肩胛上背痛、腰痛、腿痛、头痛、感冒、发烧、腹泻、腹胀、消化不良、小儿疳积、腹痛、咳嗽、哮喘、脐部疾病、毒蛇咬伤等.三、禁忌症: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缺陷障碍患者;2、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3、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四、注意事项:1、拔罐时患者体位应舒适持久。
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隆突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2、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勿强拉。
4、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5、起罐时,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洗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五、告知:1、个别患者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收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
1、接到医嘱双人核对2、到患者床前核对姓名、诊断,告知患者并解释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过敏史实施拔罐出的皮肤情况凝血机制是否正常女性患者是否处于妊娠期年龄、体质及心理情况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用物准备治疗盘、火罐(根据病情选择大、中、小型火罐,罐口平滑)95%酒精棉球、火柴或打火机、止血钳、纱布、污杯、弯盘、屏风、小口瓶、执行单、快速手消毒液。
拔罐法技术操作规范l、准备材料:玻璃火罐二个(备用一个),根据部位,选择号型,镊子一把,95%酒精一小瓶(大口的),棉花球一瓶,火柴一合,新毛巾一条,香皂一块,脸盆一个。
2、术前检查:检查病情,明确诊断,是否合乎适应症。
检查拔罐的部位和患者体位,是否合适。
检查罐口是否光滑和有无残角破口。
3、操作方法:先用干净毛巾,蘸热水将拔罐部位擦洗干净,然后用镊子镊紧棉球稍蘸酒精,火柴燃着,用门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闪,迅速将罐子扣住在皮肤上。
4、留罐时间:过去留罐时间较长,有从10分钟留到30分钟以上的,这种长时间留罐,容易使局部黑紫一片,郁血严重,增加吸收困难,因此,现在留罐时间一般较前缩短了,根据身体强弱的浅层毛细血管渗出血液情况,可以考虑改从3分钟到6分钟比较合适。
5、起罐:左手轻按罐子,向左倾斜,右手食、中二指按准倾斜对方罐口的肌肉处,轻轻下按,使罐口漏出空隙,透入空气,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脱落。
6、火力大小:火力大小,也要掌握好。
酒精多,火力大则吸拔力大;酒精少,火力小则吸拔力小。
还有罐子叩得快则吸力大;叩得慢则吸力小。
这些都可临时掌握。
7、间隔时间;可根据病情来决定。
一般讲来,慢性病或病情缓和的,可隔日一次。
病情急的可每日一次,例如发高烧,急性类风湿,或急性胃肠炎等病,每卧一次、二次,甚至三次,皆不为过,但留罐时间却不可过长。
8、疗程。
一般以12次为一疗程,如病情需要,可再继续几个疗程。
9、部位:肩端、胸、背、腰、臀、肋窝以及颈椎、足踝、腓肠肌等肌肉丰厚、血管较少的部位,皆可拔罐。
另外还可根据病情,疼痛范围,可拔l~2个火罐,或4~6个甚至10个玻璃火罐。
拔罐注意事项1、体位须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体位移动等,火罐易脱落。
2、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
应用投火法拔罐时,火焰须旺,动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倾斜,避免火源掉下烫伤皮肤。
应用闪火法时,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烧伤皮肤。
第一章刺络拔罐技术
拔罐技术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相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外治方法。
刺络拔罐疗法是将放血与拔罐相结合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常用于感冒、肩凝症、腰痛病、项痹病等疾病。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器具
玻璃罐、竹罐、陶罐和抽气罐等。
(二)拔罐的方法
1.火罐法
(1)闪火法:以持针器或血管钳夹住95%的乙醇棉球,一手持点火工具,一手持罐,罐口朝下,点燃后将火迅速深入罐内旋转一周退出,迅速将罐扣在选定部位。
特别提示:嘱患者保持体位相对固定;保证罐口光滑无破损;拔罐时要防止点燃后乙醇下滴烫伤皮肤;点燃乙醇棉球后,切勿较长时间停留于罐口及罐内,以免将火罐烧热烫伤皮肤。
(2)投火法:用乙醇棉球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火罐吸拔在选定部位。
特别提示:因罐内有燃烧物质,火球落下易烫伤皮肤,故只适宜身体侧面横拔。
(3)贴棉法:用1~2cm大小乙醇棉片,贴在罐内壁的中下段或罐底,点燃后,将火罐迅速吸拔在选定部位上。
提别提示:棉花浸乙醇不宜过多,以免烫伤皮肤。
2.煮罐法
此法一般使用竹罐,将竹罐倒置在沸水或药液中,煮沸1~2分钟,用镊子夹住罐底,提出后用毛巾吸去表面水分,趁热按在皮肤上。
所用药液,可根据病情决定。
3.抽气罐法
用抽气罐置于选定部位上,抽出空气,使其产生负压而吸于体表。
(三)刺络拔罐法的操作
消毒皮肤后,用三棱针点刺或用皮肤针叩刺出血,然后将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
适应症:发热、乳腺炎、急性腰扭伤、带状疱疹、周围性面神经炎、踝关节扭伤、软组织扭挫伤、急性中暑、腰椎间盘突出、流行性感冒、腱鞘囊肿等。
特别提示:检查针具,排除针尖有钩毛或缺损、针锋参差不齐;针具及针刺局部皮肤严格消毒;重刺后,局部皮肤须用酒精棉球消毒,并应注意保持针刺局部清洁,以防感染;24小时内不要沐浴;疗程视病情轻重和病人体质而定,通常隔天1次。
(四)起罐方法
起罐时,右手拇指或食指在罐口旁边轻轻按压,使空气进入罐内,顺势将罐取下。
不可硬行上提或旋转提拔。
二、常见疾病的刺络拔罐疗法
(一)蛇串疮(带状疱疹)
本病是以呈簇水疱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且疼痛剧烈为特征的皮肤病,春秋季多发。
多因肝脾内蕴湿热、兼感邪毒所致。
其前驱症状可表现为患部灼热、疼痛等,继而皮肤出现簇集成群、累累如串珠的红斑、水疱,伴剧烈疼痛,多发生于腰胁部,亦可见于头面、下肢等处,可伴有全身症状。
日久不愈者,局部经脉气血瘀滞,可遗留不同程度的疼痛。
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清热解毒,祛湿通络。
【操作步骤】局部取穴为主,采用刺络拔罐法。
【取穴】龙头、龙尾、阿是穴。
【注意事项】操作完毕后,嘱患者避免摩擦患处,勿洗浴。
注意火罐的清洁消毒。
(二)腰痛病(腰背肌筋膜炎)
肌筋膜炎是由于外伤、劳损或外感风寒等原因,导致筋膜、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发生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变化。
局部可见疼痛、僵硬、活动受限和软弱无力等症状。
急性损伤后未能及时治疗,肌肉筋膜组织逐渐纤维化,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慢性劳损,肌肉筋膜组织产生粘连,迁延而致慢性疼痛。
或外受风寒,经筋气血运行不畅,也可致本病形成。
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舒筋活血,通络止痛。
【操作步骤】取背部督脉和膀胱经经穴为主,采用刺络拔罐法。
【取穴】大肠俞、腰眼、肾俞、阿是穴。
(三)面瘫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面瘫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发病急速,为单纯的一侧面颊筋肉迟缓,无半身不遂及神志不清等症状。
本病多因汗出受风或劳累后面部着凉,以致外寒之邪乘虚而入,客于面部阳明经脉,经络空虚,气血运行异常而出现口眼斜。
外感风寒不解,入里化热而出现阳明郁热或素体气血亏虚,邪气乘虚而入导致阳明失畅,经络受阻,亦可发为此病。
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疏风通络,调和气血。
【操作步骤】采用刺络拔罐法。
【取穴】地仓、颊车、阳白。
三、禁忌症
1.精神过于紧张、醉酒、过饥、过饱、过劳、抽搐不合作者。
2.重度心脏病、呼吸衰竭、皮肤局部溃烂或高度过敏、活动性肺结核、全身消瘦以致皮肤失去弹性、全身高度浮肿者及恶性肿瘤患者。
3.有出血性疾病者。
4.妊娠妇女腹部,腰骶部及五官部位、前后二阴等,面部及儿童禁用重手法。
5.局部有疝疾病(如脐疝、腹壁疝、腹股沟疝等)、静脉曲张、癌肿等。
四、注意事项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宜。
2.拔罐时要根据不同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拔罐的吸附力度应视病情而定,身体强壮者力量可稍大,年老体弱及儿童力量应小。
3.拔罐和留罐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患者如有不适感应立即取罐;严重者可让患者平卧,保暖并饮热水或糖水,还可揉内关、合谷、太阳、足三里等穴。
4.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水泡勿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
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5.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高热抽搐者和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不宜拔罐。
6.拔罐时应注意防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