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基于地方高校特点的几点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306.65 KB
- 文档页数:3
一、引言为解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在全国各地所有高校及所有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将课程思政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基于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不断提高课程思政融入的有效度,对新时代落实课程立德树人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理解能力。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宏观经济学流派林立,与中国经济改革的现实环境存在较大差异,若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不利于学生建立宏观经济思维。
因此,立足课程思政目标对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这将有利于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的目标。
然而,宏观经济学课程的逻辑条件以及案例背景多以西方为主,在日常教学中,常出现课本结论与中国经济实践不相符的情况,这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
有学者指出,目前宏观经济学课程融入思政存在散、乱、差问题,即教师队伍建设不足、思政教材缺乏统一规范,思政教育效果不理想。
同时,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和方法过于单一,主课程思政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以交通特色型高校为例◎殷霄雯〔内容提要〕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对大学生经世济民的培养、价值观正确引导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对于交通特色型高校,继承和弘扬“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是课程思政需要重点诠释的内容。
为此,本文以交通特色型高校为例,旨在对课程思政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进行深入研究。
论文首先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厘清课程思政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现状及问题,进而为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推动人才培养提出对策建议,包括规划好思政教育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和考核引导、做好宏观经济学课程与“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有机融合等。
应用型民办院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探索刘院丽摘要:应用型民办院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承载了来自社会和学生两方面的需要,对于它的教学改革从来都是必要的。
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创新、在线平台的建设、考评机制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的研究着手,探索应用型民办院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在线平台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20.23.064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把经济学作为一种工具,用它的基本思维和分析方法去分析现实社会。
郑州西亚斯学院是一所新独立不久的应用型、地方性高等院校,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此,作为这样一种定位的学校,这都要求我们不能再以以往单纯的讲授模式来传授知识,而应该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平台的搭建、考评机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互相配合来进行教学改革。
1《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1.1教材选择应因材施教学习一门课程,首先是教材的选择,目前我国已经出版的经济学教材数量庞杂,质量良莠不齐。
但我校本科生在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使用中,在2021年之前使用的都是高鸿业主编的《本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之后开始全面启用“马工程”《西方经济学》(下册)。
两种教材各有特点:首先,对于高鸿业主编的《宏观经济学》,之前不光我校,国内很多高校都在使用,目前该教材已经修订至第七版,有很完善的配套资源,多年来各高校老师甚至在自己作为学生的时候就是用的这种教材,对这套教材比较熟悉,这套教材本身知识点严谨,相对于马工程教材来说,运用了较多的数学工具,比較直观的分析经济学知识。
同时社会上各种考研辅导班也大都运用这套教材为模板进行讲解、练习等,它的广泛性深入人心。
不足之处就是本套教材主要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为主要内容,很少涉及其它不同派系的理论,同时本套教材因涉及较多数学工具,而显得有些枯燥,让数学基础不好的同学学习起来多了些迷茫。
对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思考的论文当前高校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的宏观经济案例教材;忽视综合案例和创新实验案例的教学研究;案例教学忽视定量分析;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手段落后。
为此,本文提出完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点建议:组织选编我国本土化的宏观经济案例;根据教学需要,开展不同层次的案例教学;加强案例教学教师的培训;有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案例教学活动。
一、宏观经济学开展案例教学的重要性1.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教师在课堂中更多地扮演了“灌输者”的角色,而学生在课堂中更多地扮演了“倾听者”的角色,由于双方缺乏充分的交流,因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而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及时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案例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因而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2.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与当众演说的能力。
案例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与当众演说的能力。
要想成为优秀人才,“口头表达”能力不容忽视。
有的学生可以写一手漂亮的好文章,但是让他站在讲台前把他的想法讲给全班同学听,他就显得很紧张,说话断断续续,不敢正视观众,浑身冒冷汗,有的学生甚至压根就不敢登台。
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古板,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上讲台发言的机会。
因此,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课等形式,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训练学生口头表达和当众演说的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3.帮助学生增强经济学理论的现实感。
与其他经济学课程相比,宏观经济学理论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感到离现实太远,非常枯燥。
因此,通过在教学中增加宏观经济理论的案例分析,例如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近年来贸易逆差的原因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抽象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学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经济学理论的现实感。
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精选3篇)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一: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体会首先,感谢教育部提供这次学习机会,短短的三天的学习,不仅聆听到了叶航老师深入浅出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同时丰富了一些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历史,和宏观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
现将主要收获总结如下:一、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教学。
宏观经济学课程与微观经济学最大的区别就是微观经济学体系比较严谨和完整,而宏观经济学观点庞杂,学派林立,争论较大。
如何准确把握这些观点的分歧,向学生们呈现学派之间的差异很是关键。
叶航老师主要介绍了索罗模型和哈罗德-多玛模型关于经济收敛性问题的分歧,在分歧点介绍和明晰的过程中,不仅促使自己深入思考这些模型的出发点和假设前提,而且还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比较,培养学生们求异思维。
此外,宏观经济学与现实经济现实联系比较密切,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剖析现实经济运行,也是课堂教学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平时我们学校经济系教研室老师也很注重这一点,关注现实发生的事情,讲述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从书本知识走出来,将书读薄,将书读活。
以叶航老师在串讲《我国宏观调控30年》为例,叶航老师以前后15年来对比分析了我国30年宏观调控的历史演进,坚信了宏观经济学必须有微观基础,不同的微观基础—--居民偏好和企业约束---将成为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和抓手。
关于教学课件方面,叶航老师也给了很好的启示。
以介绍菲利普斯曲线为例,结合弗里德曼的铅笔商的故事,配合课件动画效果,绝妙的展示了货币主义学派的通胀现象归根结底就是货币发行的这一观点。
二、宏观经济方面的研究体会在课堂上,叶航老师在串讲《我国宏观调控30年》过程中,体会到叶老师对经济运行把握的独到之处。
将gdp和cpi波动曲线放在一起,看到许多有趣的现象。
第一是gdp和cpi 高度相关,还没有出现西方国家的滞涨现象,并根据gdp波动将趋于收敛而cpi波动趋于发散的现象,大胆提出了滞涨是一国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的假设。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来自课堂外的思考 ◆陈银娥,王毓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摘 要] 根据发达国家《宏观经济学》本科课程设置的实际,目前,在我国《宏观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注意加强教材建设,选择适合中国学生学习和阅读的教材,而且要配合一定量的课外阅读资料,包括引进版的教材;同时,应适当增加课堂教学时数,布置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安排测验,以巩固学生学习成果;此外,还需要有数学、经济学基本原理等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理论支持。[关键词] 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课堂外思考[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227(2010)02-0107-04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进行研究。其研究对象是经济总量,如一国GDP、就业和价格水平等。《宏观经济学》也是我国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前提条件。因而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与《微观经济学》等其他同类课程相比,《宏观经济学》理论更加抽象,传统教学方法效果不佳。如何对《宏观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就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理论界关于《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大多是针对《宏观经济学》本科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和方法,即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些研究包括张宝贵(2006),欧阳强(2007),李新宇(2009)等。也有一些成果主要研究某种具体的教学方式的应用,如李艳丰(2009)具体分析了研讨式教学在本科《宏观经济学》课堂中的应用。笔者认为,《宏观经济学》本科课程改革,不仅仅只是课堂上45分钟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材选择、课程安排等课堂之外的内容。同时,《宏观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兼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实的情况下,重点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院校《宏观经济学》本科的教学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本文将从课堂之外教学安排的角度,结合“MIT开放式课程”中本科《宏观经济学原理》的课程设置,对我国《宏观经济学》本科课程改革进行研究。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特点及方法探讨【摘要】宏观经济学,是普通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及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也是其他经济专业课程的基础。
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
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特点及问题出发,根据实际教学体会,对其教学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教学特征教学方法宏观经济学,是普通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及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也是其他经济专业课程的基础。
通过对宏观经济学中的重点理论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精华,并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正确运用所学到的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
理解实际生活中经济现象的内在规律和各种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
但是,由于宏观经济课程理论性较强。
教师教学比较困难,学生学习较为吃力。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中的体会,对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探讨。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典型特征及问题1.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基本上是围绕着一个总量(GDP)、三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和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来进行教学的体系。
虽然其体系较为清晰,但是,目前国内的宏观经济学的教材大多是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基础上编写的,而宏观经济学的许多规律主要隐藏在大量的数据之中。
很多原理在经过归纳总结后,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目前,宏观经济学这门课主要是给大学二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此时的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还没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对于这种纯理论性的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
另一方面,课时安排比较紧凑,一般只有40到50课时。
而且内容相对较多,再加上学生对西方经济发展本身就缺乏了解,给教学上带来困难。
2.宏观经济学中对不同模型的分析学习,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的宏观经济教学基本上是以老师讲授为主,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大都是被动的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
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分析的能力差。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导言: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既关乎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制定,也涉及到个体和企业的决策过程。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如何将宏观经济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综合素养,是一个需要我们探索与实践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和实践提供一些建议与借鉴。
一、课程目标的确立1.1 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宏观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应当通过引导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深刻理解,促使其培养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课程中,可以通过引入国家经济政策、宏观调控措施等案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担当,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1.2 培养合理的价值观念宏观经济学课程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倡追求共同的价值目标。
通过对不同经济制度的比较和分析,使学生思考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平衡,自觉遵守诚信原则,培养健康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使其发展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1.3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宏观经济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宏观经济学实践活动、模拟决策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2.1 宏观经济理论与国情相结合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宏观经济理论与国情相结合。
通过国家经济政策、宏观调控案例的引入,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中了解到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挑战,理解与国家经济政策相适应的宏观经济学理论。
2.2 引入跨学科的内容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课程设计中,可以引入跨学科的内容,如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加深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acroeconomics teaching reform Shao Wei, Feng Cheng(School of Economic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angzhou 310018, Zhejiang,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croeconomics teaching reform, and tries to find out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innovation of macroeconomics education at present, and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acroeconomics, in order to promote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entrepreneurial spirit of students.1.引言?S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才培养,在201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又提出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些意见都提出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经济学理论知识和经济学专业分析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现阶段高等教育中宏观经济学的教授多以理论传输为主,使得学生们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分析问题思路狭隘。
因此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到宏观经济学综合分析、归纳演绎的逻辑思维。
关于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向丽【期刊名称】《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4)004【摘要】Macroeconomics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 in undergraduate colleges. Combining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s of macroeconomics: increase of case analysis in teaching contents; guide to students' diversified and divergent thinking in teaching ideas;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classroom discussion and classroom in teaching forms; popularization and visualizing of expertise and professional terms in teaching language%宏观经济学是财经类本科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核心课程。
结合实际教学中的体会,对如何提高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在授课的内容上,加大案例分析的比重;在授课的思路上,引导学生多样性和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在授课的形式上,要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和课堂习题相结合;在授课的语言上,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要通俗化和形象化。
【总页数】3页(P79-81)【作者】向丽【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41【相关文献】1.开启学生心智提高教学实效--关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J], 司可大;胡艳华;史宝麟2.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兴趣是开启宏观经济学大门的钥匙 [J], 康爱香3.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兴趣是开启宏观经济学大门的钥匙 [J], 康爱香;4.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J], 赵桂珍5.提高动物繁殖学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J], 茆达干;王子玉;杭苏琴;张艳丽;万永杰;王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