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内科上课教学提纲
- 格式:ppt
- 大小:978.00 KB
- 文档页数:44
肠结核一、授课对象:全科医师二、讲授时数:1学时三、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
2.熟悉其病因。
3.了解其发病原理。
四、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㈠定义 2分钟㈡病因和发病机制 3分钟㈢病理5分钟㈣临床表现 10分钟㈤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0分钟㈥诊断 5分钟㈦治疗和预防 5分钟五、讲授难点:临床表现中的肠道局部症状。
六、讲授重点: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七、教学方法:讲解配合启发式提问,举出临床病例加以说明。
八、思考题:1.为什么肠结核好发于回盲部?2.为什么增生型肠结核多有便秘?九、教具:多媒体课件、幻灯。
十、参考书:《内科学》(第6版)叶任高陆再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
《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第12版。
十一、讲授内容:肠结核一、病因人型结核病分枝杆菌和牛型结核分枝杆菌。
二、感染途径经口感染、血行播散、邻近脏器和组织直接曼延三、病理特点1.好发部位回盲部2.全层性炎症3.常有闭塞性动脉内膜炎4.大量结核性肉芽肿和纤维组织增生四、临床表现1.腹痛多发于右下腹、多见隐痛、钝痛、便前痛便后缓解、肠梗阻时绞痛、肠穿孔时持续性疼痛。
2.大便溃疡型肠结核常见腹泻、增生型肠结核常见便秘、胃肠功能紊乱常见便秘腹泻交替。
3.腹部肿块常见于增生型肠结核、肠穿孔、包裹性脓肿、瘘管形成。
4.全身表现低热、盗汗、倦怠、贫血、体重下降等。
5.肠梗阻6.肠穿孔7.瘘管形成五、实验室检查1.一般检查;血象有贫血、血沉增高、结核菌素试验阳性、PPD皮试阳性。
2.肠镜检查: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形成、息肉样隆起、炎性息肉、肠腔变形变窄。
3.病理检查:结核杆菌和干酪性坏死。
4. X 线检查:激惹征象、粘膜皱襞粗乱、中断、不规则、肠腔变窄。
六、诊断1 肠外结核2 右下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结核毒性症状等临床表现3 X 线检查4 肠镜检查5 血沉增高、PPD 皮试阳性、抗结核治疗有效七、鉴别诊断1.Crohn 病无结核依据、自行缓解和复发、节段性分布、抗结核治疗无效、病检肉芽肿。
授课教案治疗过程中。
二、腹泻与便秘:腹泻:是溃疡型肠结核的主要临床表现。
其病理基础为溃疡炎症使肠蠕动增速,小肠分泌增加,结肠吸收水分发生障碍。
次数:2-4次/天,重者可达10余次/天。
性状:糊状,不含粘液,脓血或少。
里急后重:无。
便秘:呈羊粪样,肠结核患者往往腹泻便秘交替,过去常被强调为本病主要特点,实际上,这是肠功能紊乱的一种临床表现。
增生型肠结核以便秘为主要表现。
三、腹块:主要见于增生型肠结核,溃疡型肠结核若病变肠曲和周围组织粘连,或同时有肠系膜淋巴结结核,也可出现腹部肿块。
大小:不等。
质地:中等。
部位:右下腹为多。
压痛:有。
活动度:固定。
四、结核毒性反应潮热:表现为低热,不规则热,弛张热或稽留窗热。
伴盗汗、消瘦、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等,以溃疡型肠结核多见,增生型多不明显。
六、体征:仅右下腹或脐周轻压痛,若有肠穿孔则表现为明显压痛,肠梗阻则表现为腹胀,肠型,肠呜元进。
并发症:肠梗阻,屡管形成,肠出血,急性穿孔少见。
[实验室检查]一、血象:轻一中度贫血,WBC一般正常。
6分钟血沉:增快。
结核菌素试验:若呈强阳性反应,诊断有参考价值。
二、大便常规:仅少数可见脓细胞和红细胞。
大便浓缩找结核杆菌:可阳性,但阳性者,需痰液浓缩找结杆菌,只有痰液阴性者,大便才有意义。
三、X线钢剂检查:主要以下改变:(1)运动过度:铁剂在24小时内全部或近乎全部排空。
(2)激惹征:钦剂在病变段排空很快,充盈不佳,而在病变上下肠段的钦剂则充盈良好,称为X线领影跳跃征象(stierlinsign)。
(3)病变肠段如能充盈,表现为粘膜皱裳粗乱,边缘不规则呈锯齿状,肠腔变窄,肠短缩短,回肠盲肠正常角度消失。
(4)增生型者病变部位钢剂充盈缺损,狭窄,肠壁僵硬,结肠袋消失。
对于不全梗阻者,因全消化道钢餐可加重梗阻,应选用钢剂灌肠。
对盲肠以下病变,需用消化道银餐加钢灌肠。
四、纤维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病变部位,并取活检。
病变部位肠粘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环形溃疡),活检如能找到干酪样肉芽肿或结核杆菌具确诊意义。
肠道结核教案教案标题:肠道结核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肠道结核的病因、传播途径和症状。
2. 掌握肠道结核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3. 培养学生正确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什么是肠道结核?a. 定义:肠道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
b. 病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c. 传播途径:食物、水源、空气传播等。
d. 症状:腹痛、腹泻、消瘦、贫血等。
2. 肠道结核的预防和控制方法:a. 个人卫生习惯:- 经常洗手,特别是接触食物前后。
- 饮食卫生,避免生吃或未煮熟的食物。
- 饮用安全水源。
b. 公共卫生措施:- 提供清洁饮水和食品。
- 健全污水处理系统,防止污水污染食品和水源。
- 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引起学生对肠道结核的兴趣,并了解他们对该疾病的初步认识。
2. 知识讲解:向学生介绍肠道结核的定义、病因、传播途径和症状,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3. 案例分析:给学生提供一些肠道结核的真实案例,让他们分析病例中可能存在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提出预防肠道结核的具体措施,并向全班汇报。
5.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成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医生、患者、卫生工作者等),通过模拟情境演示如何预防和控制肠道结核。
6. 总结归纳: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强调正确的卫生习惯和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肠道结核预防控制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小结测验:布置一份简短的选择题测验,检验学生对肠道结核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医生或卫生工作者来学校进行讲座,深入讲解肠道结核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卫生机构,了解卫生设施和措施的实际应用情况。
3. 鼓励学生在家庭和社区中宣传肠道结核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含肠道结核的相关知识和图片资料。
肠结核大纲:肠结核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真题回顾(2004)下列关于肠结核腹泻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腹泻是溃疡型结核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B一般不含黏液或脓液C腹泻可与便秘交替D常伴里急后重E便血极少见答案D解析:可见课本379页,溃疡型肠结核常伴腹泻,粪便呈糊状,多无脓血,不伴里急后重,有时腹泻与便秘交替。
课本380页,并发症见于晚期患者,以肠梗阻及合并结核性腹膜炎多见,瘘管、腹腔脓肿、肠出血少见。
定义肠结核是结核分支杆菌(主要人型,少数牛型)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
常继发于肺结核。
多数起病缓慢。
病因和发病机制多因患开放性肺结核或喉结核而吞下含菌痰液,或常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共餐而忽视餐具消毒等而被感染(1992)。
该菌为抗酸菌,多在回盲部引起病变,原因:①含结核杆菌的肠内容物在回盲部停留较久,增加局部黏膜感染机会②该菌易侵犯淋巴组织,回盲部富有淋巴组织临床表现本病一般见于中青年(1992)(一)腹痛多位于右下腹(1995)或脐周(1995),间歇发作,餐后加重,常伴腹鸣,排便或肛门排气后缓解。
(二)大便习惯改变溃疡型肠结核常伴有腹泻,粪便呈糊样,多无脓血,不伴里急后重。
有时腹泻与便秘交替。
增生型肠结核以便秘为主。
(1990/2004)因溃疡基底多有阻塞性动脉内膜炎,故较少发生大出血,即便血少见。
(2004)(三)腹部肿块多位于右下腹。
多见于增生型肠结核(1992),而溃疡者亦可因病变肠段和周围肠段、肠系膜淋巴结粘连形成腹块。
(四)全身症状和肠外结核表现结核毒血症状多见于溃疡型肠结核,为长期不规则低热。
增生型者全身情况一般较好,无明显结核毒血症状。
(1990)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是指体温常在39℃,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1℃,但最低气温仍高于正常体温。
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但24h内波动幅度不超过1℃,可持续数天或数周。
结核毒血症常见,主要是发热和盗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