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中医诊疗技术汇总表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18
妇产科诊疗技术项目
妇科诊疗技术项目:
1.外阴、、宫颈活组织检查术
2.诊断性刮宫术、分段诊刮术、经后穹隆穿刺术、经腹壁腹腔穿刺术、腹腔穿刺及灌注化疗
3.前庭大腺造口术、前庭大腺囊肿剥除术、膜造口术、宫颈光疗术、宫颈环形电切术、诊断性宫颈锥切术、宫颈息肉切除术、宫颈聚焦超声治疗、外阴聚焦超声治疗、清宫术(含葡萄胎吸刮术)、外阴异物切除术、外阴血肿清除术、膜及小整形术、经子宫粘膜下肌瘤切除、经后穹窿盆腔脓肿穿刺引流术
产科: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肝内胆汁淤积症、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羊水过少、胎膜早破、疤痕子宫、妊娠合并内科疾病、妊娠合并外科疾病、产后出血、羊水栓塞、正常分娩、早产的诊治规范,经腹剖宫产术操作规范、产钳助产术操作规范、毁胎术及穿颅术操作规范
计生科:
1.宫、腹腔镜治疗不孕症、显微输卵管吻合术、宫、腹腔镜检查术、中期妊娠引产术。
妇产科十项中医诊断操作规范目录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20二、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30三、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四、推拿技术操作规程30,40,50五、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20六、刮痧技术操作规程30七、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30八、中药外敷技术操作规程九、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规程十、穴位敷贴操作规程10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旳】采用不同样型号旳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旳腧穴, 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抵达扶正祛邪、防治疾病旳目旳。
合用于多种急、慢性疾病。
【适应症及选穴】参照针灸国标《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一般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中医妇科学》制定。
1.痛经: ①气滞血瘀: 太冲曲泉三阴交②寒凝血瘀: 中极三阴交地机③湿热瘀阻: 太冲次髎中极三阴交④气血亏虚: 气海足三里脾俞三阴交子宫2.崩漏: ①血热内扰: 三阴交血海隐白曲池②气不摄血: 气海脾俞百会足三里隐白③肾气亏虚: 肾俞关元子宫三阴交④瘀滞胞宫: 中极气冲隐白三阴交血海膈俞3.带下: ①脾虚湿困: 气海带脉白环俞脾俞三阴交②肾阴亏虚: 肾俞太溪次髎三阴交③肾阳亏虚: 关元命门肾俞带脉次髎足三里④湿热下注: 中极阴陵泉带脉次髎4.阴挺: ①气虚: 百会关元气海维道足三里②肾虚: 关元大赫照海子宫5.滞产: ①气血虚弱: 足三里三阴交复溜至阴②气滞血瘀: 合谷三阴交独阴6.胞衣不下: ①气虚: 关元三阴交独阴②血瘀: 中极气海合谷三阴交肩井独阴7.产后腹痛: ①血虚腹痛: 关元气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②寒凝腹痛: 关元肾俞气海三阴交③血瘀腹痛: 中极归来膈俞血海太冲【用物准备】治疗盘, 毫针盒(内备多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旳毫针, 0.5%碘伏, 棉签棉球, 镊子, 弯盘, 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 携至床旁, 做好解释, 获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 按针刺部位, 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 先用拇指按压穴位, 并问询患者有无感觉。
妇产科中医特色诊疗项目
2013年妇产科中医特色诊疗项目
1、中药熏洗
(1)定义:中药熏洗疗法,以药物加水煮沸或用散剂冲泡,先熏后洗。
(2)操作规程:
①、物品准备:熏洗药物、浴具。
热水约1500ml左右。
②、患者准备:排净大小便。
③、一般在药中加水1500ml左右,沸后20分钟,在将芳香药物加入,煎沸后即可使用。
④、将煎好的药汤趁热倒入浴具内,暴露患者臀部,先用药热气熏蒸患处约5~10分钟,再用毛巾浸汁热敷局部,带药液温度降到40℃左右时,嘱患者将臀部坐与浴具内,药液泡洗患处约15分钟。
⑤、无菌纱布擦干。
⑥、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
以7~10天为1疗程。
病情较重者可酌情增加熏洗次数。
(3)适应症:痛经、妇科带下症、阴痒等症
(4)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收敛止血。
(5)禁忌症:
1.妇女月经和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不宜使用熏洗和坐浴。
2.伴有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脑血管疾病者禁用。
3.严重出血者
4.缝合伤口术后禁用。
(6)不良反应:
①、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必要时外用可外涂抗过敏药膏,口服抗过敏药物。
②、对于烫伤后皮肤局部出现水疱或溃烂者患者,应避免抓挠,
保护创面或涂烫伤软膏、万花油、红霉素软膏等。
2、。
【复试硬知识】中医妇科学辨证论治超全表格(附常用54方)中医妇科辨证论治表黄色部分是病+方速记歌诀最后还有妇科病常用方歌汇总,记得去看!01月经病02带下病03妊娠病04产后病05妇科杂病中医妇科常用方剂歌诀1、一贯煎(《柳州医话》):一贯煎用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泻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2、四物汤:四物归芍与地芎,血家百病此方宗;妇女经病凭加减,临症之时可变通。
3、八珍汤: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4、大补元煎(《景岳全书》):大补元煎景岳方,淮山杜仲熟地黄,人参当归枸杞子,枣仁甘草共煎尝。
5、失笑散:失笑灵脂蒲黄同,等量为散酽醋冲;瘀滞心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有奇功。
6、活络效灵丹:活络效灵主丹参,当归乳香没药存;癥瘕积聚腹中痛,煎服此方可回春。
7、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苓专。
8、金铃子散:金铃子散止痛方,玄胡酒调效更强;疏肝泄热行气血,心腹胸肋痛经匡。
9、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泄热逐瘀自能康。
10、开郁种玉汤(《傅青主女科》):开郁种玉傅氏方,归芍茯苓丹皮藏,白术香附天花粉,舒肝解郁功效彰。
11、止带方(《世补斋》):止带泽泻猪茯苓,茵陈赤芍丹皮寻,车前黄柏牛膝栀,清热利湿止带灵。
12、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13、少腹逐瘀汤:少腹茴香与炒姜,元胡灵脂没芎当;蒲黄官桂赤芍药,调经种子第一方。
14、膈下逐瘀汤: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15、逍遥散(《和剂局方》):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疏肝养血兼理脾,肝郁血虚脾气弱。
16、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艾附暖宫四物配,吴萸续断芪肉桂,温经养血暖宫寒,止带调经腹痛退。
17、左归丸(《景岳全书》):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妇产科中医医疗技术目录21项
中医医院中医医疗技术目录妇产科已开展21项中医医疗技术项目填报人:
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2种)
1.毫针技术;2.耳针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5种)
1. 直接灸技术;
2. 隔物灸技术;
3. 悬灸技术;
4. 天灸技术;5.温针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3种)
1.刮痧技术;2. 撮痧技术; 3. 放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2种)
1. 留罐技术;2.刮痧拔罐技术。
五、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4种)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
2.关节运动推拿技术;
3.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4.经穴推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3种)
1.穴位敷贴技术;2.中药熨敷技术;3.足浴疗法。
八、其他类技术目录(2种)
1.立体旋转综合温灸技术;2低频脉冲电治疗技术。
妇产科开展的中医特色项目妇产科十二项中医特色项目(一)1.病名:盆腔炎、附件炎2.特色项目:中药外敷、灌肠3.部位:腹部直肠4.原理:灌肠药物直接溶于直肠分泌液中,通过肠道黏膜吸收。
给药深度20---25cm、药液量150---200ml、药物温度38---40度(二)1.病名:尿潴留、痛经2.特色项目:针灸、艾灸3.取穴:腰夹脊穴、关元穴、气海穴、中极穴、三阴交穴、4.部位:自制艾盒对下腹部进行大面积艾灸,以腹部潮红为度。
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5.原理:针灸:调节神经功能、艾灸:补肾气。
理三焦6.定位:腰夹脊穴---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左右共34穴。
关元穴--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气海穴---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三阴交穴---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三)1.病名:乳汁淤积、乳腺炎2.特征工程:按摩理疗3.部位:顺方向按摩理疗原理:清除淤积乳汁,消乳散结(四)1.病名:宫缩乏力2.特色服务:穴位注射3.取穴:合谷4.原理:平静止痛、通经活络5.定位:合谷穴---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五)1.病名:改正胎位2.特征工程:艾灸3.取穴:至阴穴4.原理:表里经络相平衡,调节胎位功能5.定位:至阴穴---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六)1.病名:炎2.特色项目:熏洗3.部位:外阴4.原理:清热解毒(七)1.病名:预防静脉栓塞2.特征工程:氛围压力波3.取穴:患侧肢体4.原理:通过多腔气囊有顺序的反复充放气,形成了对肢体和组织的循环压力,对肢体的远端到肢体的近端举行匀称有序的挤压,增进血液和淋巴的活动及改良微循环的作用,加快肢体构造液回流,有助于防备血栓的构成、预防肢体水肿。
5.定位:患侧肢体(八)1.病名:痛经、月经不调2.特色项目:针灸、拔罐、微波3.取穴:XXX、肝俞、期门、中极、血海刺络拔罐法。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1. 概述
该文档旨在为中医妇科临床医生提供一份指南,以规范他们的
诊疗操作。
准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在妇科疾病的管理中至关重要。
本指南将介绍中医妇科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本原则,帮助医生提高
诊疗水平,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 诊断
2.1 主要症状和体征
2.1.1 痛经
2.1.2 月经不调
2.1.3 白带异常
2.1.4 更年期综合症
2.2 诊断方法
2.2.1 望诊
2.2.2 闻诊
2.2.3 问诊
2.2.4 切诊
3. 治疗
3.1 中药治疗
3.1.1 补气活血方剂3.1.2 清热利湿方剂3.1.3 行气解郁方剂3.1.4 其他中药方剂
3.2 针灸治疗
3.2.1 经络穴位
3.2.2 针刺技术
3.2.3 针刺频率和疗程
3.3 其他治疗方法3.3.1 推拿按摩
3.3.2 饮食调理
3.3.3 心理疏导
4. 操作规范
4.1 就诊流程
4.2 诊疗记录
4.3 保护隐私
4.4 与患者沟通
4.5 多学科合作
5. 结束语
本文档提供了中医妇科临床诊疗的基本指南和操作规范。
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治疗。
合理运用中医药和其他治疗方法,注重医患沟通和隐私保护,将有助于提高中医妇科诊疗效果。
妇产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XXX妇科在2014年推出了10种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符合XXX的要求。
这些项目包括中药熏洗法、中药灌肠法、拔罐法、塞药法、穴位注射法、艾灸法、中药外敷法、穴位敷贴法、毫针刺法和平衡针灸疗法。
这些项目的具体细则详见附录。
其中,中药熏洗法是一种外治方法,通过将药物煎煮后在患处进行熏蒸和淋洗,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的目的。
适用于阴痒、带下等症状。
但高热、出血疾患、活动性结核、妊娠、月经期以及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不宜使用。
在操作前需要准备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水温计等物品,并遵照操作规范要求,对患者进行核对、评估正确,全面。
术前一定要清点物品。
其他项目如中药灌肠法、拔罐法、塞药法、穴位注射法、艾灸法、中药外敷法、穴位敷贴法、毫针刺法和平衡针灸疗法也各有适应症和禁忌症。
在操作前同样需要准备好必要的物品,并举止端庄,态度和蔼。
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带好口罩、帽子,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卫生。
1.确认医嘱和患者信息,并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和药物过敏史、患者体质和熏洗部位的皮肤情况、以及患者是否经期或妊娠。
2.洗手并戴口罩,备齐所需用物。
按医嘱配制药液,保持水温在50-70℃之间。
3.携带用物到患者床旁,再次核对床号和姓名。
解释熏洗过程并获得患者的配合。
4.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暴露熏洗部位。
5.对于坐浴,将药液倒入盆中并协助患者脱下内裤,然后让患者坐在木盖上进行熏蒸。
待药液不烫手时,拿掉木盖,让患者坐入盆中泡洗。
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
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
在熏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6.熏洗完毕后,用小毛巾擦干皮肤,协助患者穿衣并安置在舒适的体位。
清理用物并记录并签名。
注意事项:1.熏洗药液温度适宜,以防烫伤。
冬季需注意保暖。
2.对于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应按无菌技术操作。
附件
开展中医诊疗项目(61项)
贴敷疗法、中医涂擦治疗、中药熏洗治疗、中药熏药治疗、中药塌渍治疗、赘生物中药腐蚀治疗、中药热奄包疗法、敷药法、骨折手法整复术、骨折撬拨复位术、骨折经皮夹复位术、关节脱位手法整复术、骨折外固定架固定术、骨折夹板外固定术、骨折闭合复位经皮穿刺(钉)内固定术、关节粘连传统松解术、普通针刺、温针、手指点穴、馋针、微针针刺、锋钩针、头皮针、梅花针、火针、埋针治疗、耳针、针刺运动疗法、电针、浮针、磁热疗法、放血疗法、穴位注射、穴位贴敷治疗、灸法、隔物灸法、拔罐疗法、游走罐、落枕推拿治疗、颈椎病推拿治疗、肩周炎推拿治疗、网球肘推拿治疗、急性腰扭伤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推拿治疗、内科妇科疾病推拿治疗、小儿捏脊治疗、其他推拿治疗,颈椎病电动牵引、腰椎病电动牵引,理疗牵引、功能康复训练,穴位封闭、高位复杂肛瘘挂线治疗、小针刀治疗、刮痧治疗、切口理疗、中药直肠滴入治疗、中药灌肠、中药特殊调配、辩证施膳指导。
1。
安徽省针灸医院中医综合治疗汇总表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方案一、定义子宫内膜异位症,指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面以外部位并产生症状的疾病。
异位生长的子宫内膜接受内源性或外源性卵巢激素的作用后也产生类似周期性的变化,造成局部出血和周围组织纤维化等病理改变。
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最多见于盆腔的卵巢、腹膜、韧带、子宫浆膜层等处。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中医典型的“血瘀症”之一,主要为离经之血凝结,其包括在“痛经”、“癥瘕”范围内。
二、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及《妇产科学》(乐杰主编,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痛经是本病的典型症状。
为继发性,渐进性加剧的痛经,病变逐渐加重后痛经亦加重。
2)周期性下腹坠胀、腰骶部疼痛。
3)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经期便意感明显或直肠肛门坠胀不适,里急后重或便稀,症状逐年加重,利害者周期性便秘。
4)月经不调经期延长,周期缩短或经量增多。
5)性交痛有盆底子宫内膜结节形成时,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粘连于宽韧带下部时,性交痛明显。
6)不孕与盆腔组织广泛粘连和输卵管蠕动减弱有关。
三、症候诊断3.1气滞血瘀证主证:经前后或经期少腹胀痛、便意感、重痛逐渐加剧,据按,乳房或两胁胀痛。
经量增多,或色暗,有血块。
舌紫黯或舌边有瘀血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3.2气虚血瘀证主证: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肛垂后重感,经来腹痛喜按喜温。
舌质淡胖,边有齿印,或青紫而胖大,脉细软无力。
3.3寒凝瘀阻证主证:经来腹痛,经血不畅,色暗或伴瘀块,腹部冷痛,得热痛减,或伴有恶心呕吐腹泻。
苔白润或腻,脉弦或紧或滑。
3.4热郁瘀阻证主证:喜冷据按,经期发热,口渴,烦躁,便秘。
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数或滑数。
四、治疗方案4.1针灸治疗:以通督调任,活血化瘀为大法1)耳针:子宫、内分泌、肝,用王不留行籽贴穴位,每日多次按压 2)体针:关元、中极、合谷、三阴交,每日一次,每次留针20分钟,连续从经前到月经结束。
辩证取穴:气滞血瘀加太冲、气海,以行气解郁化瘀;气虚血瘀加膻中、太渊、百会以补气活血化瘀;寒凝瘀阻加神阙、公孙以温阳散寒化瘀;热郁淤阻加曲池、大椎、合谷以清热凉血化瘀。
4.2中药治疗1)气滞血瘀证治法:理气消结,活血化瘀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2)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行气,活血化瘀方药:黄芪建中汤或当归建中汤加减3)寒凝瘀阻证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方药:少腹逐瘀汤4)热郁瘀阻治法:清热和营,活血化瘀方药:小柴胡汤何桂枝汤加减4.3中成药治疗1)复方丹参滴丸:口服,每日3次,每次10粒2)九制香附丸:口服,每日2次,每次9g3)妇科千金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6片4.4中药外治1)保留灌肠:丹参15g,丹皮10g,败酱草15g,红藤15g,三棱10g,莪术10g,紫草根10g,黄柏10g,白花蛇舌草15g,浓煎汁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1月为 1疗程2)麝香止痛膏:外贴三阴交穴,或香桂活血膏加麝香粉敷下腹,经前或行经时用五、疗效评价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1)痊愈:症状全部消失,盆腔包块等局部体征基本消失,不孕症患者在 3年内妊娠或生育;2)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盆腔包块缩小,或虽局部体征存在,但不孕患者得以受孕;3)有效:症状减轻,盆腔包块无增大或略缩小,停药3个月内症状不加重;4)无效:主要症状无变化或恶化,局部病变有加重趋势。
子宫肌瘤的诊疗方案一、概念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在30-50岁女性中发病率较高,主要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形成。
患者主要表现为月经异常,下腹部包块,邻近器官的压迫症状,白带增多,不孕,继发性贫血等等。
二、诊断标准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可做出初步诊断。
诊断标准符合《妇产科学》第七版教材主编乐杰及《中医妇科学》主编张玉珍,主要检测设备为B超和宫腔镜。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相关文献。
1 .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下腹可出现硬块,少数有疼痛及压迫症状,或伴有贫血。
2 .子宫增大,质硬。
3. 探测宫腔增长或变形。
4. 诊刮时宫腔内触及凸起面。
5. B超或宫腔镜检查可协助诊断。
三、症候诊断1.气滞血瘀型主证: 小腹包块坚硬,胀痛拒按,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量多,色紫黯有块,经前乳房胀痛,或刺痛,精神抑郁,胸闷不舒,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紫黯,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苔薄白,脉沉弦涩。
2.痰湿瘀结型主证:小腹包块,触之坚硬,固定难移,经行量多,淋沥难净,经间带下增多,胸脘痞闷,形体肥胖,嗜睡肢倦,舌淡胖紫,有瘀点瘀斑,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沉涩。
3.湿热瘀阻型主证:小腹包块,热痛起伏,疼痛拒按,痛连腰骶,经行量多,经期延长,带下量多,色黄秽臭,或赤白兼杂,兼见身热口渴,心烦不宁,溲黄便结,舌暗红,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数。
4.肾虚血瘀型主证:小腹包块,触痛,月经量多或少,经行腹痛较剧,经色紫黯,有血块,婚久不孕或曾反复流产,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夜尿频多,舌淡黯,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脉弦细。
四、治疗方案4.1针灸治疗:以活血化瘀,消癥散结为大法。
主穴:子宫,气海,关元,中极,百会。
头皮针:百会微针:子宫,气海,关元,中极体针(针刺运动疗法):三阴交,足三里,次髎,血海,阳陵泉,复溜。
4.2中药治疗1.气滞血瘀型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消癥。
方药:香棱丸或大黄蛰虫丸加减。
2.痰湿瘀结型治法:化痰除湿,活血消癥。
方药: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加减。
3.湿热瘀阻型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消癥。
方药:大黄牡丹汤加减。
4.肾虚血瘀型治法:补肾活血,消癥散结。
方药: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加减五、疗效评价标准:子宫肌瘤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卫生部制定并颁发的《中药新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标准。
1.痊愈:肌瘤消失,临床症状消失,子宫恢复正常大小。
2.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肌瘤减小1|2以上者。
3.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改善,肌瘤减小1|3,或肌瘤稳定,症状基本消失持续半年以上者。
4.无效: 症状无改善,肌瘤未见明显缩小。
异位妊娠的诊疗方案一、概念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以往习称“宫外孕”。
但两者含义稍有不同,异位妊娠包括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宫颈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
宫外孕则仅指子宫以外的妊娠,不包括宫颈妊娠和子宫残角妊娠。
因此异位妊娠含义更广。
二、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9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学院校规划教材1、有停经史及早孕反应,少部分可以无停经史,可有盆腔炎病史或不孕史;2、下腹疼痛或突然一侧下腹撕裂样疼痛,不规则阴道流血,可出现头晕,乏力;3、妇科检查:阴道后穹隆饱满,触痛,子宫颈有明显举痛和摇摆痛,子宫一侧或后方可触及肿块,边界不清,触痛明显;4、尿HCG阳性或弱阳性;B超提示宫内未见妊娠囊,于一侧附件区可见混合性包块,或包块中可见胎心搏动。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乐杰主编.—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有停经史及早孕反应,少部分可以无停经史,可有盆腔炎病史或不孕史;2、下腹疼痛或突然一侧下腹撕裂样疼痛,不规则阴道流血,可出现头晕,乏力;3、妇科检查:阴道后穹隆饱满,触痛,子宫颈有明显举痛和摇摆痛,子宫一侧或后方可触及肿块,边界不清,触痛明显;4、血β-HCG测定、超声诊断、阴道后穹窿穿刺、腹腔镜检查(目前视为异位妊娠诊断的金标准)、子宫内膜病理检查。
5、后穹隆穿刺可抽出不凝血;6、B超提示:1)宫内未见孕囊,宫外混合性包块2)子宫后方积液。
三、症候诊断1、未破损期主证:可有停经史及早孕反应,或下一侧下腹隐痛,或阴道出血淋漓;妇科检查可触及一侧附件有软性包块,有压痛,尿妊娠实验为阳性或弱阳性;舌正常,苔薄白,脉弦滑。
2、已破损期1)休克型主证:突发性下腹剧痛,肛门下坠感,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冷汗淋漓,恶心呕吐,血压下降或不稳定,有时烦躁不安,脉微欲绝或细数无力,并有腹部及妇科检查体征。
2)不稳定型主证:腹疼痛拒按,腹部有压痛及反跳痛,但逐渐减轻可触及边界不清的包块,兼有少量阴道流血或头晕神疲,血压平稳;舌正常或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2)包块型主证:腹腔血肿包块形成,腹痛逐渐消失,可有下腹坠胀或便意感,阴道流血也逐渐停止,舌质黯,脉细涩。
四、治疗方案1. 未破损期治法:活血化瘀,消癥杀胚。
方药:宫外孕Ⅱ号方(三棱、莪术、赤芍、桃仁、丹参)加天花粉、蜈蚣、血竭。
2. 已破损期1)休克型治法:益气固脱,活血祛瘀。
方药:生脉散合宫外孕Ⅰ号方(人参、麦冬、五味子、赤芍、桃仁、丹参)。
本型益中西医结合抢救。
2)不稳定型:治法:活血化瘀,消癥杀胚,佐以益气。
方药:宫外孕Ⅰ号方(赤芍、桃仁、丹参)加天花粉、蜈蚣、血竭、党参、黄芪。
2)包块型治法:活血祛瘀,消癥杀胚。
方药:宫外孕Ⅱ号方(三棱、莪术、赤芍、桃仁、丹参)加天花粉、蜈蚣、血竭。
西医治疗:可配合予以息隐或MTX杀胚。
严密监测血压及血β-HCG 情况。
五、特色疗法1、未破损型或者包块型1)中药硬膏热敷疗法:活血化瘀、消癥杀胚。
敷贴药:大黄10g、泽兰10g2)中药直肠滴入疗法:活血化瘀、消癥杀胚。
药物:毛冬青20g、大黄10g、败酱草20g、银花藤20g。
浓煎100ml)。
2、已破损型手术后1)针灸治疗主穴:足三里、关元、气海、三阴交2)中药直肠滴入疗法:活血化瘀。
药物:丹参20g、毛冬青20g、赤芍15g、桃仁10g五、疗效评价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血β-HCG小于3.1ng/ml,B超示异位妊娠包块及子宫后方积液消失或包块消失1/2以上,月经恢复。
好转:临床症状消失,血β-HCG下降15-20%以上,B超示子宫后方积液消失或异位妊娠包块消失1/3以上。
未愈:临床症状消失,血β-HCG持续上升或下降后又上升B超示异位妊娠包块增大或子宫后方积液明显增多,需要手术治疗。
盆腔炎的诊疗方案一、概念盆腔炎性疾病是指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
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以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最常见。
盆腔炎性疾病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初潮前、绝经后或未婚妇女很少发生盆腔炎性疾病。
若发生盆腔炎性疾病也往往是邻近器官炎症的扩散。
盆腔炎性疾病若未能得到及时、彻底治疗,可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以及炎症反复发作,从而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殖健康,且增加家庭与社会经济负担。
二、诊断标准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可做出初步诊断。
2006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推荐的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标准旨在提高对盆腔炎性的认识,对可疑患者做出进一步评价,及时治疗,减少后遗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