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以苏轼诗词为例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豁达篇
苏轼被誉为文学界的巨匠,他的诗词歌赋、散文随笔皆有不俗的成就,但他的人生态度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作为一个豁达的人,他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始终能够保持平静、积极和乐观的心态,这种心态在他的诗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苏轼的豁达源于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他认为人生犹如一场旅程,路途中难免会遇到风雨和坎坷,但只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便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收获。
他曾经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凝聚了他对人生最深刻的体悟,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性的鼓励。
苏轼的豁达也源于他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估。
他十分清楚自己的才华和缺陷,不以外在的成功或失败来评价自己的价值。
他在《东坡快车》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种乐观向上的态度无疑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加广阔和深刻。
苏轼的豁达还表现在对人生的态度和目标上。
他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追求真理和实现自我价值,而这种追求并不取决于外在的荣誉和地位,而是源于内心的力量和信念。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丈夫何为者?当以国士为谋,当以天下为己任。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高度认识和对自我实现的追求。
总之,苏轼的人生态度豁达、积极、乐观,对我们当代人也有着启示和借鉴意义。
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保持平
和的心态、正面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
从作品看苏轼的多情与超然苏轼是北宋文学成就最高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二千七百多首,体裁广泛,内容多样。
早年,他向前代诗人李白、杜甫、韩愈等学习,晚年尤爱陶潜诗。
他的词豪放雄奇,改变了词风,扩大了词境,开创了豪放词风。
他的散文也在唐宋八大家之中,“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内容上自由,形式上更加灵活,摆脱了形式上的种种束缚,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文章风格。
下面就让我们在他的诗文里徜徉,走近一代文化名人苏轼,领略他的多情与超然。
一、从作品中看苏轼的多情一个人要想写出不朽的作品,是离不开丰富充沛的感情的。
“感情贯穿于文学创造的全过程,是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特有内容”。
阿·托尔斯泰也说过:文学的总的目的,是要从感情上认识伟大的人。
那么,要想解读苏轼的多情,我们必须先探究他的一些诗词所反映的内容,从他的代表诗词作品中,他的多情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家乡、自然情。
苏轼常与其弟苏辙攀山涉水,流连徜徉于大自然之中,深切地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与家乡的可爱。
如他在《送运判朱朝奉入蜀》一诗中,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自己迫不及待的归乡之情。
“田霭霭青城云,娟娟峨眉月。
随我西北来,照我光不灭。
我在尘土中,白云呼我归。
我游江湖上,明月湿我衣。
岷峨天一方,云月在我侧。
谓是山中人,相望了不隔。
梦寻西南路,默数长短亭。
似闻嘉陵江,跳波吹枕屏。
”在这首诗里,家乡的白云和明月、山和水都显得那么有深情厚意,在呼唤自己归来。
实则表现出苏轼对故乡山川景物的无限眷恋和热爱。
由于热爱大自然,喜欢游山玩水,所以苏轼早期所写的山水诗有昂扬进取之精神。
晚年贬至黄州后,则寄情山水,与山川融为了一体。
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其三:新浴觉身轻,新沐感发稀。
风乎悬瀑下,却行永而归。
仰观江摇山,俯见月在衣。
步从父老语,有约吾敢违。
此诗颇有陶诗恬淡之风格,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对山水田园生活的顿悟。
对于政治上不得意的苏轼来说,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此吟歌赋诗,无疑是得到了最好的安慰。
小论苏轼的人生态度浅论苏轼的人生态度内容摘要:苏轼的豪放词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他的婉约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
而最能代表他深刻思想和宽广胸襟及性格特征的则是他的旷达词。
本文即从其旷达词来看其人生态度。
关键词:苏轼豪放旷达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可说是一个诗、词、文、书、画皆独步天下的文化巨匠。
但他的一生,却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忧患频仍,坎坷多舛。
他的人生态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乌台诗案”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前,苏轼秉持的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态度。
不过之后哪怕一再贬谪,他还是尊主泽民,忘躯为之。
而横遭贬谪的苏轼,能在人生逆旅、仕宦险境中,做到任天而动、随缘自适、超然物外,又缘于他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汲取了其中的积极因素。
正如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认为苏轼复杂思想的构成因素,除了“儒家的底子”,还有“庄子的哲学,陶渊明的诗理,佛家的解脱”。
[1]一.尊主泽民,忘躯为之。
苏轼出生于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年少时即以东汉的“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范滂为榜样激励自己,“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
仁宗嘉祐二年,二十岁的苏东坡和弟弟苏辙双双高中进士。
兄弟二人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经历极大地激发了苏轼的功业理想,他觉得“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赴密州马上寄子由》),立志要做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
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他主动请求外任。
在任职地方官期间,苏轼确实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政绩卓著。
初任凤翔签判,他为舒民困,改革“衙前役”。
任杭州通判,他访问民间疾苦,了解运河堵塞的情况。
任密州太守,他率领民众,灭蝗减灾。
任徐州太守,筑堤抗洪,“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宋史·苏轼列传》),最终取得抗洪的胜利。
他还亲身视察监狱,十分关心囚犯的健康。
浅谈宋词的生命意识—-以苏轼词为例《浅谈宋词的生命意识——以苏轼词为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古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和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而在众多宋词大家中,苏轼无疑是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他的词作不仅在文学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更蕴含着深邃的生命意识,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启示和思考。
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社会变革的时代。
他一生历经坎坷,多次被贬谪,但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这种经历和态度在他的词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苏轼的生命意识首先体现在他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
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他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这句词以一种悲凉的笔触,揭示了人生的虚幻和无常。
仿佛在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都如梦幻泡影,转瞬即逝。
然而,苏轼并非只是一味地感慨人生的悲哀,而是在这种无常中寻求一种超脱和豁达。
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风雨的侵袭,苏轼表现出了一种坦然和无畏。
他不被外界的困境所干扰,而是以一种从容的姿态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这种对困境的超越,正是他对生命无常的一种积极回应。
他明白人生充满了变数,但只要内心坚定,便能在无常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宁。
苏轼的生命意识还体现在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他善于从自然中汲取力量,感悟生命的真谛。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仰望明月,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同时也表达了对世间万物共融共生的美好愿望。
明月的阴晴圆缺,如同人生的起伏不定,而苏轼却能以一种包容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待。
他的《赤壁赋》更是将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面对浩瀚的宇宙和无尽的长江,苏轼感慨人类生命的短暂和渺小。
但他并没有陷入绝望和消沉,而是从自然的永恒中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苏轼,这位宋代的大文豪,才华横溢,一生曲折,然而却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态度,可以用“豪放通达,不屈不挠”来概括。
他一生多次遭贬,漂泊不定,但他始终以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的困难。
在面对逆境时,他总能保持冷静,泰然处之。
正如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所写:“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仅令他在当时饱受磨难的环境中得以坚韧不拔,更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体味,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他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被贬到黄州时,他发现了猪肉的美味,从而创作了著名的“东坡肉”。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我与子之所共适。
”这段话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欣赏。
苏轼的人生体味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面对挫折时,我们可以借鉴苏轼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中汲取力量。
同时,苏轼的人生体味也启示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在压力面前,我们可以尝试苏轼的“豪放通达”的人生态度,不屈不挠地向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苏轼的思想。
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和挑战,我们可以学习苏轼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在逆境中找到出路。
我们也可以从苏轼的人生体味中汲取智慧,学会欣赏生活,热爱世界。
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和精神力量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热爱生活,欣赏世界。
让我们从苏轼的人生智慧中汲取力量,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李白和苏轼,两位极具特色的诗人,各自以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展现了他们的才华。
他们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从而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苏轼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何体现其人生态度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人生经历,在诗歌创作中展现出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世界。
他的诗作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他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起伏。
他在仕途上遭遇多次贬谪,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然而,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他都能以一种豁达、乐观的态度去面对。
这种人生态度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苏轼的诗歌里,思乡之情常常流露。
比如《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 虽有对故乡的思念,但更多的是一种超脱和释然。
他没有沉浸在思乡的忧愁中无法自拔,而是以“新火试新茶”和“诗酒趁年华”的积极态度,鼓励自己珍惜当下,享受生活。
这种情感表达反映出苏轼对于人生中离别与思念的坦然接受,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把握。
苏轼的友情诗也别具韵味。
他与友人相交深厚,在诗歌中展现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的牵挂。
《和子由渑池怀旧》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用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人生无常、聚散不定的感慨。
但在这看似无奈的感叹中,又蕴含着一种豁达与洒脱。
他明白人生的相聚与分离是无法掌控的,所以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友情中的离合。
苏轼在遭遇挫折和困境时所创作的诗歌,更能凸显其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被贬黄州期间,他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风雨的侵袭,他毫不畏惧,反而以一种悠然自得的姿态前行。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词,充分展现了他对困境的蔑视和对生活的自信。
即使身处逆境,他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平静和坚定,相信自己能够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在苏轼的诗歌中,还有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西湖的美丽景色,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欣赏和敬畏。
苏轼的文学作品如何体现他的超然物外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作品犹如璀璨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诗词文赋的艺术高度上,更在于其中所蕴含的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历经坎坷。
在仕途上,他多次遭遇贬谪,命运的波折似乎从未停止过对他的考验。
然而,正是在这重重困境之中,苏轼展现出了超越常人的豁达与超脱。
他的作品中,没有对命运的哀怨和自怜,反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在他的诗词里,我们常常能看到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
比如《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这几句简单的文字,将赤壁之下宁静而壮阔的夜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苏轼并非仅仅在写景,更是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对宇宙自然的敬畏与感慨。
在这浩渺的天地之间,个人的荣辱得失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他以一种宽广的胸怀去拥抱自然,从而忘却尘世的烦恼与纷争,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苏轼的超然还体现在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上。
《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从容不迫地继续前行。
这里的“风雨”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更是人生中的挫折与磨难。
苏轼以一种淡定洒脱的态度告诉世人,不必畏惧生活中的艰难险阻,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
这种对人生的乐观态度,正是他超然物外的体现。
再看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在中秋佳节,望着天上的明月,感慨人生的无常和不完美。
但他并没有陷入悲伤和绝望之中,而是以一种理性和宽容的心态接受了这一切。
他明白,人生中的欢乐与悲伤、相聚与离别都是不可避免的,就如同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
既然如此,不如珍惜当下,心怀希望,与亲人朋友共赏这美好的月光。
这种对人生的通透理解,使他能够超越世俗的悲欢离合,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苏轼的诗作特点及人生态度苏轼的诗作特点及人生态度苏轼,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诗歌以豪放为主,兼具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等多重风格。
他的诗词中,不仅有对人生乐观的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还体现了他对哲理的独到见解和思考。
首先,从苏轼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独特的豪放风格。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雄奇壮丽的景象,如《赤壁赋》中所描述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同时,他的人物形象也显得高大雄健,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形象,以及《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狩猎者形象。
这些描绘不仅展现了苏轼的诗人气质,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除了豪放之外,苏轼的诗词也具有清秀、穠丽、温婉的特点。
他的诗歌中常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对明月的描述,以及《蝶恋花·春景》中对春天的描写。
这些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仰,同时也展现出苏轼的诗人情怀和艺术造诣。
在苏轼的诗词中,还常常体现出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建功立业的抱负,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
此外,苏轼的诗词还融入了许多哲理思考。
他在诗歌中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或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在《题西林壁》中,他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庐山的壮美景色,更表达了他对看问题角度的独到见解。
在人生态度上,苏轼虽然历经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他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人民。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例如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中,他写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表达了他对杭州西湖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总的来说,苏轼的诗歌特点及人生态度都体现出了他的才华和魅力。
简论苏轼乐观旷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作者:王利娜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0期苏轼的一生坎坷不平,遭受许多不幸和打击,尤其是后半生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生活极其的困窘,但他从未被苦难困境压倒,而是善于排解,随缘自适,随遇而安,不为世俗的祸福苦乐所拘牵,不为得失生死所烦恼,而是表现出坚定沉着、乐观旷达、超然物外的自由境界,显出其超乎异常的人生态度。
苏轼是一个“奋厉有当世之志”的文人,正如马斯洛所说:“自我实现的人的一个特点是很少有自我冲突。
他不会跟自己过不去,他的个性是统一的。
这使他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创作。
”苏轼的一生坎坷不平,遭受许多不幸和打击,尤其是后半生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生活极其的困窘,但他从未被苦难困境压倒,而是善于排解,随缘自适,随遇而安,不为世俗的祸福苦乐所拘牵,不为得失生死所烦恼,而是表现出坚定沉着、乐观旷达、超然物外的自由境界,显出其超乎异常的人生态度。
苏轼获罪贬黄州时,他却说“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黄州这座山环水绕的荒城在他笔下是“长江绕郭知鱼美,美竹连山觉笋香”,多山崎岖的坡路则被写成“莫闲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竹声”。
岭南荒远,古人莫不视为畏途。
韩愈被贬潮州,柳宗元被贬柳州,作诗多为凄苦之音,而苏轼却显旷达之气。
他在《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先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中:“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醉,野老苍颜一笑温。
己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从诗中可知诗人能随遇而安,不以之为悲,豪放旷达,没有了“闲人”伤感,现实的苦闷也在心灵中得到了净化。
又如最令苏轼津津乐道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透露出作者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虽然有来自各方面的打击,但他仍然泰然处之“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足见他的胸襟和气度。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风雨人生及诗词鉴赏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不仅是他对生活的豁达态度,更是他坎坷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映。
通过对苏轼的生平及诗词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句词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
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词,充满了无尽的韵味,既表达了他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他的人生经历。
这句词来自《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是他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创作。
在政治上,苏轼多次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
然而,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不畏强权,不随波逐流。
在生活上,他曾遭遇过多次磨难,但他总是能够以超然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雨。
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一蓑烟雨任平生”所表达的。
这句词的上句是“莫听穿林打叶声”,这是对自然风雨的描述,也是对人生困境的象征。
苏轼告诉我们,不要让这些风雨扰乱我们的内心平静,要学会在其中找到自我,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出苏轼对物质的超然态度,无论是骑马还是竹杖芒鞋,都能轻松应对。
这也是他对生活态度的体现,无论生活给予什么,他都能欣然接受,泰然处之。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对前文的总结和提升,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无论是政治上的挫折还是生活上的困难,他都不惧怕,因为他知道这是生活的一部分。
“一蓑烟雨任平生”,意味着他愿意承受这一切,因为他深知这是他的人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苏轼告诉我们,当我们回头看过去的路,无论是风雨还是晴天,都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我们无需为过去的事情感到遗憾或者后悔,因为这一切都是我们成长的过程。
总的来说,“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轼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
浅论苏轼的人生态度内容摘要:苏轼的豪放词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他的婉约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
而最能代表他深刻思想和宽广胸襟及性格特征的则是他的旷达词。
本文即从其旷达词来看其人生态度。
关键词:苏轼豪放旷达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可说是一个诗、词、文、书、画皆独步天下的文化巨匠。
但他的一生,却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忧患频仍,坎坷多舛。
他的人生态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乌台诗案”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前,苏轼秉持的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态度。
不过之后哪怕一再贬谪,他还是尊主泽民,忘躯为之。
而横遭贬谪的苏轼,能在人生逆旅、仕宦险境中,做到任天而动、随缘自适、超然物外,又缘于他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汲取了其中的积极因素。
正如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认为苏轼复杂思想的构成因素,除了“儒家的底子”,还有“庄子的哲学,陶渊明的诗理,佛家的解脱”。
[1]一.尊主泽民,忘躯为之。
苏轼出生于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年少时即以东汉的“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范滂为榜样激励自己,“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
仁宗嘉祐二年,二十岁的苏东坡和弟弟苏辙双双高中进士。
兄弟二人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经历极大地激发了苏轼的功业理想,他觉得“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赴密州马上寄子由》),立志要做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
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他主动请求外任。
在任职地方官期间,苏轼确实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政绩卓著。
初任凤翔签判,他为舒民困,改革“衙前役”。
任杭州通判,他访问民间疾苦,了解运河堵塞的情况。
任密州太守,他率领民众,灭蝗减灾。
任徐州太守,筑堤抗洪,“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宋史·苏轼列传》),最终取得抗洪的胜利。
他还亲身视察监狱,十分关心囚犯的健康。
此时的苏东坡,正实现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宏愿。
2024公司员工元宵节活动方案一、活动主题:团圆喜庆,共享美好时光二、活动时间:2024年2月15日(元宵节当天)三、活动地点:公司大会议室四、活动对象:公司全体员工1.开场热身:猜灯谜活动一开始,我们先来个猜灯谜环节,让大家脑筋急转弯,活跃一下气氛。
提前准备好一些有趣的灯谜,让员工们分组猜谜,猜中的小组可以获得精美礼品哦!2.才艺表演:展示自我,欢乐共享是才艺表演环节。
鼓励员工们自发报名,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
唱歌、跳舞、小品、相声……只要你想得到,都可以来一段。
这个环节不仅能让大家看到彼此的不同面貌,还能增进同事间的感情。
3.互动游戏:团结协作,共创佳绩(1)拔河比赛:分成两个队,进行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
这个游戏既能锻炼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又能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度过愉快的时光。
(2)接力传球:员工们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接力传球比赛。
这个游戏考验的是团队的默契和反应能力,相信大家一定能玩得开心。
4.美食分享:品尝佳肴,共享团圆元宵节当然少不了美食啦!提前准备好各式各样的汤圆、元宵,还有员工们自制的美食,让大家品尝佳肴,共享团圆。
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个美食评选环节,评选出最佳美食奖、最具创意奖等,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5.优秀员工表彰:表彰先进,激励团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要对过去一年里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表彰,感谢他们为公司做出的贡献。
同时,这也是对其他员工的激励,让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努力,共创辉煌。
6.结束语:感恩过去,展望未来五、活动预算1.灯谜奖品:1000元2.才艺表演奖品:1000元3.游戏道具:500元4.美食食材:2000元5.优秀员工表彰奖品:2000元总计:5500元六、活动筹备1.提前通知员工活动时间、地点,确保人员到位。
2.布置活动场地,提前准备好音响、投影仪等设备。
3.准备奖品,确保奖品质量。
4.做好活动宣传,营造节日氛围。
注意事项及解决办法:1.灯谜难度把握:灯谜环节得确保谜题难度适中,别太简单让人失望,也别太复杂让大家犯难。
苏轼人生态度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分析
苏轼是中国唐宋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和官吏,他彰显出一种超越时代及象征
朝代和民族特点的超凡思想和世界观。
他的人生态度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展现,无论他 id对生活未来的判断,还是他对诗歌散文的细腻描述,都体现出他的乐观主义
态度和乐观活力。
首先,苏轼是一位坚定的乐观主义者,他在《听蜀曲歌行》一文中曾说:“人
生在乎有志,死亦无悔焉。
”这句诗反映出苏轼最持久的人生态度——乐观主义,这也是他追求一份理想、自信、勇敢和豪迈的精神的体现。
同时,他还在文中写道“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若君自古稀,不肯做尔王”,暗示着他注重担当并勇于迎接挑战,同时仰望美好的未来,给世人以勇气、希望。
另外,对于苏轼而言,珍惜条趣与轮回一样重要。
他在《逢游客》一文中抒发
了对自然优越景物的遐想:“茫茫荒台芜箕斗,凉风冷月碧江头。
东西南北苍生稀,枫树叶满归未休”,意此意此写出诗人物怪异的心理和自然的繁华独秀,追寻生命一瞬间璀璨芬芳,弘扬珍惜生活宝贵瞬间的理念。
最后,苏轼凝练的文字更深刻地表达了他充满理性和信心,以及对人生的乐观
态度:《出塞》中的“晓战天台馀烟尘,回首故乡无人问。
折戟归来无功名”,意识流鲜明地抒发出苏轼对生命充满热忱和果断的乐观宿命论。
不入流的心态可以给他勇气,让苏轼凡事无望,但苏轼仍然把有限的生命奉献到勇于挑战的各个方面,以乐观的眼光远眺未来。
总而言之,苏轼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活力弥漫,洞若观火的乐观主义人生态度。
他勇于迎接挑战,无论是朝代与民族的发展,还是个人追求和把握辉煌时刻,都在他象征着天真与美好的作品中得到高度把握。
但令人饱我愁无一蓑烟雨任凭生——从苏轼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张文军指导教师:雷恩海〔内容摘要〕在中国历史上,苏轼是一位魅力四射的文化人物,他的富于戏剧性的特殊的人生际遇是一幅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缩影。
面对人生中的不幸和严峻的挑战,面对一幕幕的人生忧患,他以其独特的睿智和豪放、通达的人生理念一一化解,并在其文学创作中升华至审美的境界。
在他那丰富、传奇的人生经历中,苏轼以他那“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给后人树立了一座生命征途上的永久的丰碑。
〔关键词〕苏轼入世失意出世超然旷达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士中一位魅力四射的文化人物,他文思敏捷,多才多艺,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就文学来说,散文方面,他与北宋古文运动领袖欧阳修并称“欧苏”,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诗歌方面,一生创作2600多首,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作方面,他以“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仅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而且创造性的以诗为词,促进了词的变革,开创了豪放一派的先河,与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
在艺术上,书法方面,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擅长绘画,尤工水墨,以墨竹开文人之先河。
后人称颂他是“诗、词、文、书法、绘画”五绝。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天才人物,却是仕途不畅,屡遭横祸,人生经历充满坎坷,饱尝艰辛。
有人说:“他是在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在位期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在位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哲宗)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谪的。
”①纵观苏轼一生,从小深受儒家经世济世的熏陶和良好的家庭教养。
在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和其弟苏辙随父亲入京赶考,次年兄弟二人双双中进士,且名列前茅,一时轰动天下,“苏氏文章随擅天下”。
顺利的名动京师及进入仕途,使年轻气盛的苏轼充满了在官场一展宏图,流芳百世的积极的人生理想。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0 新乡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 清远与旷达,豪放与潇洒 ——从苏轼诗词看其人生观
姓 名 杨富霞 学 号 0902032019 所在学院名称 文学院 专 业 名 称 语文教育 年 级 09级 指导教师姓名 王建亮 指导教师职称 讲师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字 2 Abstract 2 Key word 2 一、人生的转折 3 1、早期的苏轼 3 2、不幸的开始 4 二、黄州的思索 5 1、初到黄州 5 2、思索人生 6 三、凝聚于赤壁 7 四、总结 8 参考文献 9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内容摘要: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他少年成名,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步入朝廷,踏进官场。但苏轼的仕途并不平坦,相反他在仕途中经历了许多不幸和打击,可谓是九死一生了。然而他从未被痛苦和悲伤所击倒,随缘自适,随遇而安。在他的词作中处处体现出他达观、旷放、豪迈自信的人生观,展示出他超乎常人所拥有的人格魅力。
关 键 词:坎坷 旷达 豪放 人生观 诗词 Abstract:Su shi is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a flower.He young famous, with "learning and optimal is shi" as the goal, to enter the court, and step into officialdom. But su shi's political career is not smooth, instead he has experienced many in their misfortune and strike, it may be said is dying. But he has never been the pain and sadness that down, according to situation since the comfortable, make the best of it. In his word is reflected in the desert, he take things philosophically, put the heroic confident outlook on life, showing he more than ordinary people have the personality charm.
水调歌头:揭秘苏轼的豪放诗风与人生态度引言水调歌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诗体,而苏轼则被誉为其中的代表性诗人之一。
他以其豪放自由、情感真挚与思想深刻的作品,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苏轼的豪放诗风与人生态度,从其创作背景、艺术风格和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1.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才华横溢,在诗歌、散文、绘画等多个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苏轼是北宋时期最重要的文化名流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独具一格的重要人物。
2. 起源与特点水调歌头起源于南宋时期,由宫廷音乐演变而来,在民间广泛流传,并渐次进入文学领域。
这种诗体多用来表达爱情、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等主题。
苏轼在创作中独具匠心,充分展现了水调歌头的特点。
3. 豪放自由与感性表达苏轼的诗歌作品充满豪放自由的气息。
他敢于挑战传统,以新颖的思维和超凡的才华打破了古代诗歌的局限性。
苏轼深入触摸人类情感的最深处,通过真实而直接的表达,传递自己内心世界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体验。
4. 明理豪壮与生活态度苏轼的诗歌作品中流淌出办世之志、解困之策和治乱之言。
他对社会现实有着尖锐而独到的见解,并以诗意表达出来,体现了他坚毅不屈、追求真理和宣扬公正正义的人生态度。
5. 思想境界与隐逸情怀苏轼笔下常常透露着对人生、社会问题以及宇宙万物等方面深邃思考。
他善于将个体经验与普遍人类命运融合在诗中,表达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同时,苏轼也有着隐逸之志,渴望远离尘嚣,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结论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的豪放诗风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深受后世文人所崇拜。
通过对他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和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苏轼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智慧。
苏轼以他独特的艺术才华和精神追求,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成为后世各界人士所推崇和借鉴的典范。
论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以苏轼诗词为例 庞丽 内容摘要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首屈一指的大文学家,他的处事原则,他的才华,他的哲学观,尤其令人钦佩的是源于他对生活的超然态度。作为宋代一代文豪,他的散文他的诗他的政绩更令人刮目相看。苏东坡在我国诗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词风格多样,有代表性的豪放风格是苏东坡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也最能代表其思想和性格特点。还有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的“婉约词”,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苏东坡的一生,是本性自然流露的一生,其人品与词风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正是文如其人,词风天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 关键词 苏轼词风 超然态度 一、苏轼的魅力人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首屈一指的大文学家,他的处事原则,他的才华,他的哲学观,尤其令人钦佩的是源于他对生活的超然态度。作为宋代一代文豪,他的散文他的诗他的政绩更令人刮目相看。据史料记载苏东坡是当官的,他这辈子不是官运亨通,而是官越当越小,不是他能力不及,而是怀才不遇更是奸臣排挤,他们如一丘之貉使当时有相当口碑政绩斐然的苏东坡被贬了又贬。当初贬到黄州写下《赤壁赋》之千古绝唱,然后再贬到杭州,在那里他依旧活得潇洒,他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西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水光潋艳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他把西湖比作西施,无论化浓妆还是淡妆总是那么美丽,人们说游西湖要游两次,雨中要享受,晴天更要去慢慢体会咀嚼!他所表达的意境和审美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而已。他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的豁达精神,尽管对一些事情或压力无法释怀,但能做到的就是尽力从容面对之。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是乐天派,是道德家,是百姓的好朋友……可是这些都还不足以描绘他的全貌,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广博,苏东坡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1) 二、苏轼的多样词风,突显其超然的人生态度。 苏东坡在我国诗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词风格多样,有代表性的豪放风格是苏东坡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也最能代表其思想和性格特点。还有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的“婉约词”,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人同类作品“之最”。 “苏轼是我国北宋文学家,开创一代豪放词风。第一,苏词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表现出达观情怀; 第二,苏词善于将个人的遭遇与自然环境的描写融合在一起,豪放中蕴含着凄楚。 第三,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2) 1、苏轼词豪迈的风格。苏词中流露出人生挫折时达观的情怀,积极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苏轼因直言不讳,得罪了掌权的“革新派”,而在朝廷中累遭诽谤,倍受排挤,处境颇为艰难。不得已只好自请出朝,放了个杭州通判,当他得知多年未曾谋面的胞弟苏辙(子由)在山东济南任职的消息后,思亲之情顿然而生,他向朝廷请求调任山东,与胞弟团聚。朝廷中毕竟还有同情他的人,他的请求得到恩准,宋神宗熙宁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被调任为山东密州知州。 他在密州所作的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伤。可见此时的苏轼满腔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正遭遇却丝毫不在意,即便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 2、《定风波》为例,看苏轼的词风和人格魅力 元丰二年,苏轼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王安石变法有关的诗文,被人弹劾为“包藏祸心”,于是在湖州任上被捕,入御史台狱。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定风波》这首词就是他谪居黄州时所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春天,他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相看新买的农田,路上遇雨,因为没带雨具,同行人都怨声哀叹,惟有苏轼从容不迫,泰然视之。事后,他便写了这首词来记述这次经历。词的上片开门见山,点名题目。骤雨突至,扑面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然而诗人此时却不慌不忙,漫步徐行,且吟且啸,快乐无比。夕阳西下,一抹斜阳笼罩着山顶,似乎在迎接着诗人。此时此刻,诗人原来的酒意经过风雨的洗礼。早已消散,回望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处,斜阳已收起了光辉,一切都消失了。经过阵风骤雨,得来的往往是轻松平静的惬意。自然界如此,人生路途上又何尝不是这样。这里所写的是诗人经历风雨的感受,又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经历一切政治风云的体验与反省?这是一首抒情词,更是一首哲理词,塑造出一位在烟雨中吟啸徐行的人物形象,使我们领悟到一种超然于利害得失之上的人生观与处世态度 3、苏轼“以诗为词”,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侧重表现作者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这是对词的一大解放。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感情丰富,故其词作内容广泛,风格多样:豪爽旷放者有之,婉约蕴藉者有之,清透淡逸者有之,古雅峭拔者有之,清丽回转者有之,绮丽绝艳者有之, 刚柔相济,即苏轼自谓的“刚健含婀娜”。后人认为苏词风格豪放,目之为豪放之宗,主要是指的是其能以雄放之笔遣辞驰骋,意境超脱,扩大了词境,打破了词的“法度”常规,并非专指气势豪迈、气象恢弘、笔力刚建。毫无疑问,这也确实是他的一种风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代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来的的确豪气逼人;但苏轼同样有不少言情咏物之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喋恋花•春景》是其代表。“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读来确也婀娜委婉。故苏词风格多姿多彩,确具大家风范。 三、苏轼的人品和词风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是北宋时期璀璨的明星。 苏东坡的一生,是本性自然流露的一生,其人品与词风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正是文如其人,词风天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 苏轼的人品正如他的文品一样,让人信服。他一生磊落豪放,对人从不设防,具涵养、沉稳等特点,并且高风亮节、善良有爱心。 苏轼认为王安石变法过于激进,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于是,苏轼写了很多批评变法的文章。面对苏轼犀利的批评,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被逮捕,送到汴梁受审。 史书上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苏轼在湖州任上被捕时,捕快押着苏轼将要起行还京,苏轼的妻子王氏送他出门。临行前,两人一时千头万绪,不知说什么好,唯有相对大哭。苏轼很快就镇定下来,对妻子说:“你能不能像杨朴的妻子一样,也作首诗送我?”妻子一听,顿时忍不住敛泣而失笑。苏轼随即随捕快而去。 苏轼说的是一个典故。杨朴是宋真宗时人,有才学,颇得宋真宗的欣赏,但杨朴性格怪异,不愿为官。一次,宋真宗出宫祭祀,经过杨朴所在的地方,派人把杨朴召来,想要封他一个官职。宋真宗问杨朴:“卿来,有人写诗为你送行吗?”杨朴知道宋真宗想要他入朝为官,就随口编道:“唯拙荆(妻子)写有一首。”宋真宗让杨朴念来听听,杨朴当即以妻子的口吻作了一首诗:“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宋真宗听了开怀大笑,知道勉强不得,就赏赐了杨朴一些财物,让他回家。 在生离死别之际,苏轼还不忘用幽默的话语来安慰妻子,化解悲伤,并取得了很好的现场效果,既体现了他通达脱俗的人格魅力,也反映出了他高超的语言技巧。 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诏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不计较个人恩怨,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苏轼的宽广胸怀和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 林语堂先生有句话说得很到位:“苏东坡是政治上永远的反对派。”用苏东坡的“红颜知己”王朝云的话来说,他是“满肚子不合时宜”。(3) 王安石与苏东坡是一对“政敌”,王安石出于政治需要贬谪过苏东坡,也出于道义责任援救过苏东坡。历经无数政治惊涛骇浪的王安石,深知苏东坡的性格不适宜官场,他以肺腑之言劝苏东坡求田问舍,远离政治。苏东坡从生命的谷底黄州屹立成伟大文学家后,到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