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河口概况(林炳尧)
- 格式:doc
- 大小:3.35 MB
- 文档页数:30
我国这条自西向东流的河,为何“北冲南淤"?由于地势西高东低,我国的很多大江大河都是自西向东流.由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一般北岸是沉积岸,南岸为侵蚀岸,比如长江入海口。
但有这么一条自西向东流的江河,却是北岸冲击,南岸沉积,这是哪条江呢?这条江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自源头起,流经今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流域面积55 058平方公里,经杭州湾注入东海。
钱塘江水系示意图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是钱塘江河口的水文奇观。
钱江潮与长江入海口不同,钱塘江入海口北岸岸线向陆地凹,为侵蚀岸,南岸岸线向海湾凸,为沉积岸.钱塘江入海口示意图钱塘江“北冲南淤”原因六千年前,钱塘江是从富阳入海。
之后,长江南岸的沙嘴发展很快,长江输往外海的泥沙受强潮流和东南季风等影响,折向西南推进到王盘山附近沉积最终与从杭州东伸的钱塘江北岸沙嘴相接,形成杭州湾南岸当时岸线。
同时,从杭州湾南侧山岭下来的泥沙和海潮带来的泥沙,构成钱塘江河口北岸当时岸线。
于是,五六千年前,钱塘江最具代表的喇叭形入海口基本成型。
随涨潮、落潮水流往返搬运的泥沙沉积在山水、潮流交汇的河口段,纵剖面上形成高于上下河床的沙坎。
距今约2500年前,钱塘江沙坎已初具规模,钱塘江涌潮便生成了。
钱江潮的形成不仅和天文引力有关,和地形也是密切相关。
地形对钱江潮形成的影响,一是体现在喇叭形河口上,一是体现在水下沙坎上。
钱塘江河口在平面外形上为一喇叭形的河口,在它的纵剖面上,从乍浦到闻家堰之间有着显著的隆起,好像门坎一样,称为河口沙坎。
沙坎对钱江潮形成的影响喇叭形河口,导致江面迅速缩小,加大了潮水高度;而由于沙坎的影响,水深变浅,促使潮波变形,形成涌潮。
喇叭形入海口和沙坎形成后,涌潮就一直与钱塘江相伴而生,开始了对两岸的强烈冲击。
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海浪向北偏折,所以北岸更易于遭受侵蚀。
再加上夏秋季节,盛行东南风,北岸成为迎风岸,也易遭受海浪的冲刷.受此影响,杭州湾北岸岸线北移.4世纪时,王盘山诸岛尚是东晋屯兵之处,12世纪岸线已退到海盐、金山故城之南;15世纪初期,岸线与现代岸线大体相当.由于修筑石塘和秦山以西山体的阻挡,制止了岸线侵蚀。
钱塘江河口的河槽冲淤及泥沙移运(一)河口河槽的冲淤量.钱塘江河口河槽的冲淤资料,根据1953一1958年备年河槽容积变化作冲淤数量统计,列表2.19.从表2.19所列数值中,可以看出,钱塘江河口河槽冲淤量巨大。
冲服数值在河段上的分配,有向下游增大的趋势:七格以上占9%,七格海宁间占22%,海宁以下则占总数的69%。
如果只根据上述分配现象去说明钱塘江河口段的冲淤作用以海宁以下河段最强烈,那是不正确的。
因为上表所列河段长度不同,河宽相差更大,如仅仅根据何宽增大而理解海宁以下冲淤数值所占的比重很大,也还不能取得哪一个区段冲淤作用表现最为强烈的具体概忽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对冲淤数值的分析。
我们采用了相对冲淤和冲淤指数两个概念。
前者是某一河段单位长度(取1米)的冲淤量除以河段的平均宽度,后者是指最大河槽容积和最小河槽容积的差数除以平均河槽容积的数值。
据此所得的相对冲淤数值列表2.20。
从表2.20可以看出,钱塘江河口冲淤作用最强烈的河段,是在仓前以上。
但是表2.20所刃数朗平均数值,b还不能反映冲淤变化的绝对数值。
特别是在那些年变化不明显而受多年变化控制的河S,更需要以绝对数位来表不。
友2.21所列的冲淤变阮系根据多年最大、最小河槽容积统计的冲报数值取得。
以冲淤厚度计,七格一海宁变幅最k,达到4米以上。
如上所6,冲淤量在河段上的分配,以海宁以下最大。
年平均的相对冲淤量,上最大。
而多年冲淤变化的绝对数值,则以七格一海宁最大。
(二)各区段冲淤变化的性质.钱塘江河口段根据各段动力条件不同,又可分为不同的区段,各个区段的冲淤变化又各具特色。
大体而克七格以上,山水作用强于潮人海宁以7,潮水作用为主。
七格一海宁间,为过渡段,山水、潮水交冲,动力结构更为复杂。
现就三个区段的冲淤性风分述如下:1.闸口一七格区段.其冲淤过程见图2.87,表现为一年周期变化,洪水季节显着冲刷,枯水季节随即回波。
淤变幅决定于梅季洪水的大小。
大水之年必然引起大冲,大冲之后,秋潮季节继之大淤。
钱塘江 - 浙江省最大河流免费编辑修改义项名所属类别:河流钱塘江,古称浙,全名"浙江",又名"折江"、"之江"、"罗刹江",一般浙江富阳段称为富春江,浙江下游杭州段称为钱塘江。
钱塘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因流经古钱塘县(今杭州)而得名,是吴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是宋代两浙路的命名来源,也是明初浙江省成立时的省名来源。
以北源新安江起算,河长588.73千米;以南源衢江上游马金溪起算,河长522.22千米。
自源头起,流经今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流域面积55058平方公里,经杭州湾注入东海。
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观,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编辑本段基本概述钱塘江干流在杭州市境内,建德梅城以上泛称新安江,自梅城以钱塘江下,分别称为桐江、富春江、钱塘江。
钱塘江两岸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全省最重要的旅游线。
钱塘江发源于安徽南部黄山地区的青芝埭尖,流经14个县市,注入杭州湾。
因桐江和富春江河段景色极佳,统称富春江。
闻家堰以下河口一段才称钱塘江,这段水道貌岸然曲折,形如反写的“之”字,西湖正好是反“之”上的一点,故称之江。
现丰钱塘江或之江称全江。
钱塘江河口呈巨大的喇叭形,杭州湾口南北两岸相距约100公里,至钱塘江口缩小到20公里,再上至海宁盐官,仅为2.5公里。
河床纵剖面有庞大的沙坎隆起,从乍浦起以1.5/10000的坡度向上抬起,到仓前附近达到顶点,再以0.6/10000的倒坡伸展到闻堰。
此河段受江面束窄、河床隆起的影响,潮波破裂汹涌,形成天下奇观“钱塘江潮”。
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干流依势向东北注入杭州湾。
河流呈羽状水系。
杭州湾呈喇叭状。
编辑本段河流源头最早提出钱塘江源头的是《汉书·地理志》,该书简略地提出浙江“水出丹阳黟县南蛮中”。
钱塘江河口治导线探索韩曾萃;潘存鸿【摘要】治导线的科学合理确定是河道治理成败的关键.简要论述了钱塘江强潮河口导治线应遵循缩窄固定江道、减少潮量的原则,采取适当措施,适度增加河道的弯曲程度,以达到不抬高上游洪水位、减少明清老海塘塘脚冲刷、保护涌潮景观和明清老海塘风貌、改善排涝和水资源利用条件,同时满足两岸已有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生态环境和土地需求.经过60 a资料的不断积累,不同意见的探索磨合、逐步修改完善治导线,最终达到了以上目标.【期刊名称】《浙江水利科技》【年(卷),期】2017(045)001【总页数】7页(P58-63,72)【关键词】治导线;缩窄江道;减少潮量;适度弯曲【作者】韩曾萃;潘存鸿【作者单位】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0;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8钱塘江河口的天文大潮加上风暴潮高出两岸平原3 ~ 5 m,而两岸平原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钱塘江河口潮差、流速之大为国内之首,涌潮的破坏力巨大惊人,加之河床宽浅、游荡性强,主流极不稳定,这些都造成该地区灾害频繁,成为历代当政者的心腹之患。
因此数百年来投入重金,修建了下有木桩上有条石的鱼鳞石塘数百公里。
但当时缺乏科学理论、水文数据和先进的筑堤技术,故仍常有损毁,一直处于被动抢险之中[1]。
20世纪30年代,一批国内、外专修水利工程人员开始认识到,缩窄过于宽浅、游荡的河道才是治本之策[2],但限于内战外患的政局,也无水文、地形观测资料,未能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治导线。
新中国成立后,在立即修复破损海塘的同时,组织了专业水文、地形测绘队伍,成立了专业的河口研究机构,也请了国内顶级的专家,共同研究河口的河床演变规律[7]。
20世纪6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研究河口水文水质特征(水位、流速、含沙量、涌潮、盐度、污染物浓度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3]。
从1946 — 2008年,钱塘江河口治导线规划历时60余年,编制了近10个规划,鉴于治导线涉及国计民生各个方面,加之人的认识局限性,资料的有限性和研究手段的单一性,规划过程必然存在一些争议和值得探索的问题。
钱塘江河口治江围涂后河口下移浅析曹颖【摘要】钱塘江河口是典型的喇叭形河口,其强潮动力与易于悬浮冲刷的河床底质使其河口具有淤积下移趋势,但天然状态下河口下移过程是长期的,而河口整治则强化了这一趋势,加速河口的淤积下移.【期刊名称】《浙江水利科技》【年(卷),期】2019(047)003【总页数】5页(P1-4,15)【关键词】钱塘江河口;强潮;淤积;下移;整治【作者】曹颖【作者单位】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71 问题的提出钱塘江河口从海侵时期的溺谷型河口湾,在两岸逐步发育成现代洪积—冲积平原,发育河口边滩和沙洲,使河口显著下移,富阳以上原来的河口段以及富阳至闻家堰的潮流段逐渐分别转变为河流段和河口段[1],形成喇叭口这种典型的三角江河口平面形态,湾口宽度达近百千米,湾顶澉浦宽度不足20 km,这种喇叭口外形使得外海潮汐进入河口后潮能快速辐聚,同时其河床质为细粉砂,极易悬浮冲刷,使其河口具有天然的淤积下移趋势,但这一过程在天然状态下是非常缓慢的,而人类活动则强化了这一趋势,加速了河口的淤积下移。
本文对钱塘江治江围涂后河口下移的表征进行初步分析。
2 钱塘江河口概况钱塘江自富春江电站大坝以下受潮汐影响,大坝以下的钱塘江河口按径潮流动力不同分为3段(见图1):闻家堰以上为近口段,以径流作用为主,涨潮流较弱;闻家堰至澉浦为河口段,径、潮流作用均较强;澉浦以下为口外海滨段,以潮流作用为主。
从不同河段的平面形态也可以看到这3段的不同,潮流段为开敞的喇叭口,涨潮流进入河口后喇叭口辐聚潮能作用显著;河口段则为蜿蜒河道,闻家堰弯道、珊瑚沙弯道、七堡弯道、赭山弯、老盐仓弯道以及尖山河弯均是急弯,这些弯道有效地消减了下游上溯的潮能;近口段则多分汊河道,有溜江滩、大桐洲、东洲、长安沙等众多沙洲,这些分汊河道的形成与河道出峡口之后河宽放宽以及涨、落潮流动力轴线的差异有关。
钱塘江河口两岸的海塘,是卫护太湖平原、宁绍平原免受洪、潮侵袭的屏障。
两大平原历来是国家粮食、赋税收入的主要地区,现在仍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文化重心所在,历代当政者都十分重视这一地区海塘的安危。
清高宗弘历六巡浙土,四莅海宁,专程察看海塘,躬亲擘划修筑;建国后,毛泽东主席亦亲临海宁,视察海塘。
可见历代对钱塘江海塘的重视,非同一般。
两岸海塘所承受的动力,除山洪、海潮、风浪之外,更有破坏力极大的涌潮。
河口江潮的大溜,南北摆移不定,岸滩时坍时淤。
历史上不断在两岸筑塘,屡筑屡毁,从而探索改进塘型结构,修建各类护塘建筑物。
建国后,采取多项措施,加固原有海塘,兴建保滩促淤工程,提高其防御洪、潮的能力。
随后又开展治江围涂工程,稳定河势,并在明清以来修筑的大部分主塘和支堤之外,新建围堤2~4道,形成了新的防线。
钱塘江河口两岸的海塘,按所处地域位置和历史习惯,分为钱塘江海塘、江南海塘和浙东海塘3部分。
钱塘江海塘历史悠久,代有修筑,规模宏伟,是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
钱塘江海塘形势图(清同治十三年测绘)现存明、清以来修筑的老海塘塘线总长317千米,除去山体,海塘实长280千米。
北岸海塘古有捍海塘、海晏塘、太平塘、障海塘等称谓。
清代,以仁和县乌龙庙为界,其西称江塘,其东称海塘。
近代,曾统称浙西海塘,西起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狮子口,经余杭、海宁、海盐县(市)境,东至平湖县金丝娘桥与江南海塘相接,塘线全长160千米,除去山体,海塘实长137千米。
其中,杭州、海宁段海塘(以下简称杭海段),塘线长92千米,除去山体,海塘实长82千米,侧重于防御山洪、涌潮;海盐、平湖段海塘(以下简称盐平段),塘线长68千米,除去山体,海塘实长55千米,以抗御海潮、风浪为主。
南岸以曹娥江口为界,曹娥江左岸为萧绍海塘,唐代曾称为防海塘。
明、清时期根据所处位置,又以西兴、瓜沥、宋家溇为界,自西而东分称西江塘、北海塘、后海塘、东江塘。
萧绍海塘起自萧山市临浦麻溪山,穿越绍兴县境,止于上虞县蒿坝口头山,塘线全长117千米,除去山体,海塘实长103千米。
杭州钱塘江简介门票:游艇下仓:150元(含游船讲解、小点心、矿泉水)游艇上仓:220元(含游船讲解、小点心、矿泉水)①免票政策:1.2(含)米以下儿童免票无座;②优惠政策:1.2-1.5(含)米儿童半价有座。
开放时间:晚上18:30 交通概况:乘514、504、522、308、538、324、510、K4、K599、2、游5都可以到达钱塘江大桥,桥边便是六和塔。
钱塘江简介:钱塘江是中国浙江省第一大河,发源于安徽省黄山,流经安徽、浙江二省,古名“浙江”,亦名“折江”或“之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是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河流全长688千米,流域面积5.56万平方千米,年均流量442.5亿立方米,河口潮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472万千瓦特。
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
新安江与兰江是钱塘江的源头,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和宁波市、舟山市嵊泗县之间注入东海,其中杭州附近河段,称为“之江”或“罗刹江”。
钱塘江潮首先,杭州湾呈喇叭形,口大肚小。
钱塘江河道自澉浦以西,急剧变窄抬高,使河床的容量突然缩小,大量潮水拥挤入狭浅的河道,潮头受到阻碍,后面的潮水又急速推进,迫使潮头陡立,发生破碎,出现壮不雅场面。
但是,河流入海口是喇叭形的很多,但能形成涌潮的河口却是少数,学者认为,涌潮的产生与河水流速度跟潮波速度的比值有关,如果两者的速度相近,势均力敌,有利于涌潮的产生,如果两者的速度相差很远,不能形成涌潮。
还有,杭州湾在东海的西岸,东海的潮差,西岸比东岸大。
太平洋的潮波由东北进入东海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右偏移,使西岸潮差大于东岸。
一般而言,钱塘潮在农历每月初一至初三、十五至十八出现,而农历八月十八的潮水最为壮不雅。
宋人范仲淹曾诗云:“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海宁盐官镇因有壮不雅的“一线潮”而成为不雅看钱塘江大潮的最佳地点。
而每年都有人因不雅潮而被潮水卷走丢掉性命。
“八月十八潮,壮不雅天下无”,这是苏东坡咏赞钱塘江潮的千古名句。
钱塘江的宽度
钱塘江,古称浙江、渐江、罗刹江和之江,是祖国东南名川,浙江省最大河流。
钱塘江全长605公里,流域面积48887平方公里,流经杭州市闸口以下注入杭州湾。
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成著名的“钱塘潮”。
钱塘江干流在杭州市境内,建德梅城以上泛称新安江,自梅城以下,分别称为桐江、富春江、钱塘江。
钱塘江两岸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全省最重要的旅游线。
钱塘江发源于安徽南部黄山地区的青芝埭尖,流经14个县市,注入杭州湾。
因桐江和富春江河段景色极佳,统称富春江。
闻家堰以下河口一段才称钱塘江,这段水道貌岸然曲折,形如反写的“之”字,西湖正好是反“之”上的一点,故称之江。
现丰钱塘江或之江称全江。
钱塘江河口呈巨大的喇叭形,杭州湾口南北两岸相距约100公里,至钱塘江口缩小到20公里,再上至海宁盐官,仅为2.5公里。
河床纵剖面有庞大的沙坎隆起,从乍浦起以1.5/10000的坡度向上抬起,到仓前附近达到顶点,再以0.6/10000的倒坡伸展到闻堰。
此河段受江面束窄、河床隆起的影响,潮波破裂汹涌,形成天下奇观“钱塘江潮”。
钱塘江干支流开发历史悠久,沿河两岸许多名山、秀水、奇洞、古迹。
在这辽阔的钱江流域,特产富饶,人杰地灵,风土民情,丰富有趣,被称为“黄金旅游带”。
钱塘江流域钱塘江是中国浙江省第一大河,古名“浙江”,亦名“折江”或“之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是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钱塘江全长605公里,流域面积48887平方公里,流经杭州市闸口以下注入杭州湾。
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成著名的“钱塘潮”。
钱塘江- 简介钱塘江干流在杭州市境内,建德梅城以上泛称新安江,自梅城以下,分别称为桐江、富春江、钱塘江。
钱塘江两岸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全省最重要的旅游线。
钱塘江发源于安徽南部黄山地区的青芝埭尖,流经14个县市,注入杭州湾。
因桐江和富春江河段景色极佳,统称富春江。
闻家堰以下河口一段才称钱塘江,这段水道貌岸然曲折,形如反写的“之”字,西湖正好是反“之”上的一点,故称之江。
现丰钱塘江或之江称全江。
钱塘江河口呈巨大的喇叭形,杭州湾口南北两岸相距约100公里,至钱塘江口缩小到20公里,再上至海宁盐官,仅为2.5公里。
河床纵剖面有庞大的沙坎隆起,从乍浦起以1.5/100 00的坡度向上抬起,到仓前附近达到顶点,再以0.6/10000的倒坡伸展到闻堰。
此河段受江面束窄、河床隆起的影响,潮波破裂汹涌,形成天下奇观“钱塘江潮”。
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干流依势向东北注入杭州湾。
河流呈羽状水系。
钱塘江- 水系组成钱塘江河道曲折,上游为山溪性河道。
束放相间;中游为丘陵;下游江口外呈喇叭形状,江口逐渐展宽。
主要支流有乌溪江、婺江、新安江、分水江、浦阳汀、曹娥江等。
(1)乌溪江:源出福建省浦城县东部山区。
东流经浙江省龙泉县西北部,于衢县樟潭镇入衢江。
径流全长150km,流域面积2590km2。
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0.76亿m3。
自然落差802m。
水能理沦蕴藏量18.38万kW。
河道发育,主要支流有周公源、湖山源等。
(2)新安江;源出安徽省黄山西南麓。
西南流经歙县、休宁二县,在黄山市临溪镇汇合率水之后始名新安江。
曲折东南流折向东流。
经安徽省南部边界.浙江省淳安等县境,穿行新安江水库,经建德市城西南,在梅城镇东汇合兰江水系后,东流称富春江。
钱塘江
钱塘江,古称浙,全名“浙江”,又名“折江”、“之江”、“罗刹江”,一般浙江富阳段称为富春江,浙江下游杭州段称为钱塘江。
钱塘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因流经古钱塘县(今杭州)而得名,是吴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是宋代两浙路的命名来源,也是明初浙江省成立时的省名来源。
以北源新安江起算,河长588.73千米;以南源衢江上游马金溪起算,河长522.22千米。
自源头起,流经今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流域面积55058平方公里,经杭州湾注入东海。
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观,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发源地:北源新安江、南源马金溪
全长:589km(北源);522km(南源)
流域面积:5.56万平方公里
年平均流量:442.5亿立方米
注入地:东海
交叉潮距杭州湾55公里有一个叫大缺口的地方是观看十字交叉潮的绝佳地点。
由于长期的泥沙淤积,在江中形成一沙洲,将从杭州湾传来的潮波分成两股,即东潮和南潮,两股潮头在绕过沙洲后,就交叉相抱,呈现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壮观景象。
一线潮是雾蒙蒙的江面出现一条白线,迅速西移,犹如“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
回头潮是从盐官逆流而上的潮水,将到达下一个观潮景点老盐仓。
最佳观潮地点在海宁市的盐官镇,观潮的最佳时间是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到八月十八。
钱塘江的主要支流有:休宁河、洽阳河、桂溪、练江、昌溪、寿昌溪、兰江-衢江-常山港-马金溪、金华江-东阳江、清渚港、分水江、大源溪、渌渚江、壶源溪、浦阳江、曹娥江,其中较大的有兰江、婺江、分水江、浦阳江、曹娥江、渌渚江。
钱塘潮钱塘潮指发生在浙江省钱塘江流域,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使海洋水面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的潮汐现象。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钱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
海潮来时,声如雷鸣,排山倒海,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观潮始于汉魏(一世纪至六世纪),盛于唐宋(七世纪至十三世纪),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
钱塘潮成因天时: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潮引力(月球、太阳或其他天体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和对地心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之差,或地球绕地-月(日)质心运动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与月(日)引力的合力。
)最大。
地利: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
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像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
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涌。
风势:沿海一带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
“秋满湖天八月中,潮头万丈驾西风。
云驱蛟蜃雷霆斗,水激鲲鹏渤澥空”。
钱塘江涌潮以雄伟的气势,多变的画面,迷人的景象引来了千千万万的观赏者,每个人都对他赞不绝口。
涌潮的观赏不仅在于形,又在于声,也在于势。
历代诗人、文学家对涌潮的形、声、势比喻甚多。
“漫漫平沙起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涌潮初见时,“若素练横江”,把天边露头的涌潮喻作白虹、银练、素练之类;“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雪涛千里如山摧”,把涌潮喻作霜雪;“似万群风马骤银鞍,争超越”,把涌潮喻作飞奔之马;“涌若蛟龙斗,奔如雪雹惊”,把涌潮喻作蛟龙;“潮色银河铺碧落,日光金柱出红盆”,把涌潮喻作银河;还有喻作瀑布、山岳之类。
1 钱塘江河口基本情况 1 水系概况 1.1 概况 钱塘江,古称浙江。三国时,始见“钱唐江”之名,当时仅指流经钱唐县境内的河段。民国时期方作为全江的统称。各段又有各自的名称。梅城以上北面一支为新安江;南面一支称兰江,两江汇合后称为富春江;闻家堰以下通称钱塘江。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干流从西到东,贯穿皖南、浙北,在杭州湾的湾口——上海芦潮港与我省镇海外游山的连线——汇入东海,流域跨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上海五省市。流域面积555582km,86.5%在我省境内,占我
省总面积47.2%。 发源地:历史习惯是唯长为源,但是,也有径流量大者为源之说。新安江比兰江长,但是流域面积远小于兰江。因此,现在采用“两源说”: 北源:新安江;南源:兰江。两源在建德市梅城汇合。 从北源的源头起计量,一直到杭州湾的湾口,钱塘江河长668.1km
河长 (km) 流域面积 (2km) 源头
北源:新安江 358.9 11 674.3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西南安徽、江
西交界怀玉山脉主峰六股尖的东坡
南源:兰江 302.5 19 467.5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南部的青芝棣
尖的北坡 2
新安江/兰江 1.09 0.60 梅城下游 309.2 24 416.2 钱塘江 668.1 55 558
钱塘江水系图 1.2 干流分区 按照河床特性划分,钱塘江分成山地区河床、河口平原区河床两类。换言之,钱塘江没有平原冲积性河道。
钱塘江干流两类河床 3
河床类型 地貌特点 山地区河床 峡谷与宽谷相间。 峡谷山高坡陡谷深,纵比降大,河床多由基岩、砂砾石构成,多急流浅滩,断面呈V字形。 宽谷多形成山间盆地,纵比降小,深潭与浅滩相间,河床多由砂、细砾与砾石混合构成,高漫滩和边滩发育,常有串沟、牛轭湖出现。
河口平原区河床 受潮汐影响。在流域径流、潮流作用下,泥沙上下往复搬运。河床由细粉沙组成。河道冲淤多变,主槽摆动频繁剧烈,属游荡型河口。
2 钱塘江河口 2.1 河口分区 东海潮汐的影响一直波及到富春江电站,大潮期,电站下游不远的溜江滩水位还有变动,潮汐学中称为“潮区界”,一般,将富春江电站以下称为钱塘江河口区,长281km。 河口区分成近口段、河口段、河口湾3个区段,河口区之外为口外海滨。
钱塘江河口分区 分区 分界 区段名 河段长 (km) 特点
河口区 富春江电站 ~闻家堰 近口段 89
河槽受径流控制,宽窄相间,
多江心洲河型; 4
闻家堰 ~澉浦 河口段 104 河道受径流与潮流相互作用,自然条件下,河宽水浅,冲淤
频繁剧烈,主槽游荡严重
澉浦 ~芦潮港与外游山一线 河口湾 87
杭州湾是典型的漏斗状河口湾。湾口水面辽阔,宽100km,湾顶澉浦处河宽仅20km。 口外海滨 东海 口外海滨 南部是舟山群岛。
涌潮。大潮期,涌潮在尖山下游形成,溯源推进中,逐渐壮大、衰减、湮灭,一直推进到闻家堰以上,全程90余km,涌潮的各个发展阶段均处河口段内。
2.2 概况 东海潮波传入海湾后,潮差迅速增大,潮流速不断增加,澉浦实测最大潮差达9m,是我国潮差最大的海域之一。每潮经过澉浦进入河口段的潮量在35~503810m间,平均涨潮流量195,000sm/
3
。
流域的径流经富春江电站下泄,进入河口区。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003810m,多年平均流量952sm/3。流域径流仅为涨潮流量的1/200。 通常,将反映水流输运泥沙的能力的流量称为“造床流量”,以富春江电站下游为代表的钱塘江上游的造床流量为1980sm/3。上游河流造床流量与下游涨潮平均流量的比值成为径流潮流比,这个参量反映了河口河床的特性。钱塘江河 5
口径流潮流比为0.01左右,因此造成澉浦以上河道系统的淤积。 钱塘江上游少沙,年输沙量仅6~8t
610。河口泥沙主要是通过杭州湾进入
的海域来沙。每潮进出澉浦的泥沙在10t
610上下,已大于上游一年的来沙量。
钱塘江河口三个特点 ——下游河口湾,杭州湾平面呈漏斗状 ——潮汐强径流弱 ——泥沙来自海域 潮波在杭州湾溯源传播的过程中,涨潮流速不断增强,湾顶附近河床经受冲刷,泥沙被潮流输运到上游河段。上游流量较小,泥沙无法被落潮流尽数冲刷,因此,总体看来,河口段下冲上淤。这局面形成了钱塘江两种特殊的地貌。 从近代过程看,钱塘江沙坎已经处于平衡状态,但是,一天两次潮涨潮落,泥沙不断上下来回搬运。潮强流弱时,沙坎淤积,潮弱流时冲刷。随着潮汐、径流强弱变化,河口段成为演变剧烈频繁的地段,上游近口段、下游河口湾的河床相对比较稳定。
钱塘江河口两种地貌单元 地貌单元 成因 范围 形态
涨潮冲刷槽 涨潮流冲刷形成 从杭州湾傍北海域,进入尖山河段,冲刷槽闭合线的尖端指向上游。因潮流强劲,钱塘江河口的涨潮冲刷 6
强时可延伸到盐官以上 槽规模巨大,槽形宽阔,宽深比最大可达60,平面上迅速收缩
钱塘江沙坎 河口段以内的大规模淤积形成 自闻家堰一直到乍浦,长130km 顶部在七堡、仓前一带游移,此处河床比闻家堰至乍浦的河床连线高出10m。 河床由分选良好的细粉沙组成,中径绝大多数在0.02~0.04mm间
2.3 流域径流 经富春江电站流入河口的流域年径流多年平均流量952sm3,最大洪峰流量29000sm
3(1955年6月),最小15sm3
(1934年8月),最大最小流量之比约
1930:1。
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
19401950196019701980199020002010年份
年平均流量(m3/s)
钱塘江流域年平均流量逐年变化(1947~2005年) 流域径流年际变化幅度较大。1947~2005年的59年间,平均流量982sm3, 7
均方差274sm3,为平均值的27.9%。径流的变化存在约22年的周期。1947年至今,经历了3个丰水期,2个枯水期。丰水期持续时间较枯水期略短。 受季风气候影响,流域降水多集中于每年春季,尤其梅雨期间,因此径流在年内有明显的洪、枯之分。每年3~6月或4~7月为春汛期,这4个月之间,梅城上游的径流量占全年60~65%,下游占50~55%。钱塘江一次暴雨产生的洪水总量可达全年径流量的30~40%。从6、7月到次年2、3月为枯季。每年7~10月间,下游各支流易受台风暴雨影响。 建国以来,流域兴建大中型水库55座,小型水库2000余座,总库容2833810m。多年调节的新安江水库建成于1960年,总库容178.63810m,水库建成后,梅汛期径流减少20.6%,枯水期增加22.3%。
050010001500200025003000
123456789101112新安江水库兴建前
新安江水库建成后
钱塘江各月平均流量 8
1.2 干流分区 2.4 河口潮汐特性 2.4.1 潮波 杭州湾的潮波主要是来自太平洋,经琉球群岛,进入东海前进波系的2M分
潮,另外还受到黄海旋转潮波的1K、1O分潮影响。 9
东海M2分潮传播图 杭州湾口外,南部岛屿星罗棋布,北部岛屿稀少。以2M分潮为主的东海前
进波首先抵达舟山群岛的朱家尖。受岛屿阻碍,潮波传播速度减缓;潮波在北部传播较快,到达湾口时,2M分潮同潮时线接近南北向。经湾口继续在湾内传播,
同潮时线与北岸的岸线基本垂直,抵金山嘴附近,已接近直线。 黄海潮波的1K、1O分潮从东北方向进入口外海滨,其同潮时线呈西北-东南
向,振幅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口外海滨绿华山最大涨、落潮流速出现在高、低潮时前后,最小流速出现在中潮时刻,呈前进波形态。进入杭州湾后,高潮位升高,低潮位下降,潮差渐大,澉浦潮差已增大近一倍。最大涨、落潮流速出现中潮位前后,最小流速出现在高、低潮时附近。湾顶的乍浦、澉浦两站潮位几乎同步涨落,潮波逐渐趋近驻波。 过澉浦以后,潮波以整个波形移动的形式向上游行进,同时,因潮差大,水深渐小,潮波涨潮历时迅速缩短,并在尖山下游形成涌潮,自此,潮波即以涌潮为前锋线溯源推进。大潮时,潮波的影响可达富春江电站。潮波从湾口行进到富春江电站约10h。 涌潮行经某处,该处潮位骤然上涨,落潮流随即转为涨潮流,并在5~20min
内出现最大流速,在落潮过程中,涨潮流转为落潮流。
2.4.2 潮汐类型 口外海滨及杭州湾之中,以镇海为中心,包括舟山群岛在内的局部海域比较特殊。此海域全日、半日两分潮振幅比值(211MKOHHHHR)大于5.0小
于7.0,属不规则半日潮,全日、半日分潮的相位差(112OKMgggg)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