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
- 格式:ppt
- 大小:2.75 MB
- 文档页数:20
中国古代书院概况一、何为中国古代书院书院比较正式的解释是东亚古代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教育系统。
这句话的含义是,书院主要存在于东亚地区,最早发端于中国,是古代的教育系统,并且和官学有所区别。
据我考证,书院一词有文字确切记载的时间是唐玄宗开元六年,在当时的东都洛阳,设立了丽正书院。
从唐代以后,书院的发展几起几落。
可以说中国古代书院始于唐,经五代,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
在发展的过程中,书院逐渐从地方扩展到全国,后来又走出国门,传到了当时的朝鲜和日本,再后来又发展到了欧美。
所以,书院是中国对人类文明非常有价值的贡献。
有人曾说过,书院的创立开启了教育起点公平的先河。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一般的老百姓想要受教育,难度是非常之大的,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原因,只有相当少的人才有条件接受教育。
普通老百姓想要接受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
直到书院的创立,为那些莘莘学子提供了一个窗口,所以书院还是很有意义的。
二、中国古代书院的六大职能中国古代书院究竟是干什么的?我概括了六大职能:编书、藏书、教书、印书、祭书、写书。
中国古代书院的第一大职能——编书。
编书是中国古代书院最初的职能,有文字可考的中国第一所书院叫做丽正书院,它设立于唐玄宗开元六年,也就是公元718年。
丽正书院设立的目的是唐玄宗想要编撰一些比较大的文史著作,比如,张说(音:yue)、贺知章等这些当时的大咖就被请到丽正书院参与编写大部头的著作,其中很有名的一部就是《六典》。
有朋友问我,在唐玄宗之前就没有编书的专门机构吗?这个确实有。
比如,西汉的时候,这样的机构叫做石渠。
东汉的时候叫做兰台。
可以说,唐玄宗之前都有类似的机构,只不过当时不叫书院。
在这里,我想给各位朋友分享一下有关兰台的故事。
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里有一句“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里的兰台和一个人以及一部书有关,这个人叫班固,这部书叫做《汉书》。
很多朋友不一定知道,没有兰台这个地方就不可能有《汉书》。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制度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颇具特色的教育机构。
书院发展成为集藏书、讲学和学术研究活动于一身的场所,成为古代高等学府的一个典型类别,又是推动一方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在早期的书院中,最著名的是建在庐山的白鹿洞书院,约公元800年前后,最初是洛阳人李渤兄弟读书修行的地方。
相传李渤当时随身豢养了一只白鹿,所以人们称这个地方为“白鹿洞”。
北宋时成为书院。
北宋最著名的有六大书院。
除白鹿洞书院外,还有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北宋初是书院发展的高潮时期。
到南宋时,书院再次复兴。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等一些北宋著名书院陆续修复并扩建,而且又创办了一大批新的书院。
南宋书院的数量超过了北宋。
南宋书院的复兴,主要是在理学家的推动下促成的。
在南宋书院的复兴过程中,朱熹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热心书院事业,先后主持修复并扩建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
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制定了名为《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学规,它不同于一般官学学规多为禁令惩办性质的条规,而是重在引导,指明学习和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这个学规集中体现了书院教育的特点。
书院的集体教学活动主要是讲学,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学术讲座。
书院实行“门户开放”的方针,学生可以自由前来求教听讲,这大概是学术会议最早的传统体现了。
书院搞讲学活动也不限于自己的教师,甚至可以邀请不同学派的学者来书院讲学。
书院的门户开放是古代高等教育中最有积极意义的特点之一。
元代以后,书院的发展趋势是官学化。
元代将书院纳入地方学校体系,书院的山长也纳入官吏系列,属于封建品官等级中的低级官吏。
明代不再将书院归到官学体制中,但严格加以控制,稍有失控,就下令取缔,全国性的禁止和捣毁书院就有四次,最后一次一直延续到明朝亡国。
清代前期仍不支持书院兴办,雍正以后才开始鼓励办书院。
但绝大部分书院是以学习科举之业为主的,只是官学的辅助或补充而已。
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书院注重钻研学术、涵养道德情操,保持了宋代书院的优良传统,代表了书院发展的主流。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演变研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在中国古代,书院教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教学特点刘瞻予⑴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由于书院的私立性质,中国古代书院教育体现着独立的精神,这种独立包括独立组织、独立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
组织方面,中国古代书院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完全如此),官方对其的干预相对较少。
教学方面,学生“进德广业”是书院教学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因此,老师和学生都不大受科举的影响。
老师可以自由讲学,学生可以自由读书、学习、思考、辩论。
学术研究方面,由于书院是从古代的“精舍”、“精庐”、“学馆”发展来的,本是私人读书治学的场所,以后,一直保留了这个传统。
书院里坐堂讲学、研修的学人一般都不是急功近利的人,他们奉行达则兼济天下,隐则独善其身的原则,在一个依山傍水,风景幽静的环境里,专心教学——培育人才、治学——提高修养。
况且,历代书院出任山长的人几乎都是学坛巨子,学有专长,不少人在学术上自成流派。
他们在书院里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学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样就把教学和学术研究结合了起来。
比如,被理学家奉为圭臬的《朱子语类》,就是朱熹的讲学语录。
它影响了我国思想一千余年。
反观现在我们的教学与研究,很多人的教与研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学生难以学到高深的学问,老师难以做出高深的学问。
我们的中等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本科教育围绕考研指挥棒,教材是全国通用的教材,学术是路人尽知的知识,思想像营养不良贫血病人的脸色一样苍白。
在这里,我不禁要问一句,我们大学的独立精神哪里去了?书院的兴盛与衰落过程,与我国一千多年的灿烂辉煌文化相联系,仅仅是因为我们官办,人家私立吗?同是教学治学的大学,套用范伟的话说,“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⑵学术辩论。
朱熹创立了讲会制度,即学术辩论制度。
不同学派的学者可以往来讲学,进行学术交流,使不同的思想出现在同一书院的讲坛上,体现了求是的精神。
而且,求是精神历来是书院所秉持、所追求的精神品格。
什么是求是的精神?胡适先生的解释是“只认真理,不肯调和”。
浅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制度1900年梁启超所写散文中这样写道,“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
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可见少年的强与衰将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强与衰,然而少年的强衰取决于少年接受的教育。
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国,在教育方面,从远古时期的实践教育到诸子百家到宋代书院教育再到清末的民主教育,中国从没松懈过,虽然各个时期都有利弊。
在家庭教育之外,学校教育最重要,而古代的书院教育则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教育制度,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学校”在古代被称为书院或私塾,而书院的建置始于五代而初盛于宋,书院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从宋初到清末,存在了近一千年。
书院的组织管理形式和教育教学制度、方法等方面跟官立的太学、郡县学不同,它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书院制度形成于宋代,但书院的名称早在唐代就有了,不过那时只是官方藏书、校书或私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所以,书院又可分为官方设立的书院和私人创建的书院。
官方设立的书院在我国古时历代都很注意书籍的整理和校勘工作,并设立专职官员来管理这件事,到了唐代,这种校书和藏书的地方才改称为书院,其主要职责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负责举荐贤才和提出某些建议,供皇帝选用和参考。
私人创建的书院大多是读书人自己读书治学的地方。
志书所记,“书院”这个名称最早来源于私人讲学,后经官方提倡、赞助逐步形成为书院制度,成为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
书院初成立时,组织很简单,它的主持人既要负责书院的组织管理,又担负书院的主要教学工作,一般没有其他管理人员和机构。
书院主持人的名称,各朝代、各地区有所不同,就是同一朝代、同一地区也不完全一致。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书院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封建社会的教育,除了国家办的官学之外,还有私人办的私学。
在私学的各种办学方式中,书院是其中一种具有一定规模,办学制度严密的教育组织,可以称得上是封建社会中后期私学的代表。
书院这种教育组织,荫芽于唐朝末年,兴盛于宋代,历元、明、清三代一千余年,直到清末转型为近代新式学堂,成为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讲我们就来考察书院这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一、书院产生的原因根据文献记载,唐朝时就出现了书院这个名称〖详见教材P204〗,当时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一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一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到了唐朝末期,在私人设立的书院中,出现了授徒讲学的活动,虽然没有在整个社会形成制度,规模也不大,但可以看成是书院作为教育组织的萌芽。
之所以在唐朝末年萌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官学衰落、士人失学经过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后,唐朝就不断地陷入军阀割据的境地,各节度使拥兵自重,不断地进行战争,使得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走向困顿,社会秩序紊乱,官学日趋衰弱,士人大量失学,不得不另找求学的途径。
2、书籍的积累与传播自从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发明后,书籍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民间印刷作坊林立,书籍传播迅速。
[比如元稹在给白居易的诗集——《白氏长庆集》写的序文中就说:当时人们把白居易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贩卖,到处都是这样。
从前人们把刻石称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称为”模勒“了。
这里的“模勒”两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
] 这就给书院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3、私人讲学的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虽然在秦朝曾短暂采取了禁私学的文教政策,但到了汉朝私学马上得以恢复和发展,以书馆、经馆的形式遍设于全国城乡各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又以家学的方式维系文化传承(象著名的《颜氏家训》就出现在这个时期)。
可以说,每当社会发生动乱,官学无法维持时,私学往往能以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成为维系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论古代书院的素质教育九江一中高一(16)班课题组指导教师程梦雷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中国具有教学功能书院始于中唐以后,由唐五代入宋。
此时书院发展迅速,其中著名书院,有十余所之多。
书院多属私人办学,它不以科举为目的,要少官吏的控制,教师可以自由讲学,学生学的主动活泼,它既是教育机构,又是学术研究场所,历史上有名的书院,大多是当时一方教育活动中心,又是著名学者探讨学术的圣地。
中国古代的世俗教育,从来有大、小学两个层次。
一般是七岁上学,十五、六岁升大学。
朱熹明确规定小学所学任务是学其事,学其文,大学的使命则是明其理,讲明小学所学之事,之文的所以然。
因此,在朱熹自己创办的书院中,他主张使学生“苟以右苻理这当然”,“贵其身以必然”。
不取仅为“规矩防禁之具”来束缚他们。
朱熹“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揭示之,而鼓励生徒自觉遵守而“贵之于身”。
由此可见,在朱熹看来,他所创立的精舍、书院便是实施大学教育的学校。
一、理学和书院的不解之缘。
1、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所建立的书院教学体系,是书院发展过程新的阶段。
在此过程中,教学方式由“皆用口授”向“视简而诵”的重要转变。
这是古代学校教学发展史上重要飞跃,进而对于中国人民思维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2、近几年来有一种教学论见解,认定教学是一种“三体现象”。
这种见解将教学分解为教师、学生、教学资料三种因素构成为教材、课本、书等。
这种见解认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读书,掌握教材、认识客观世界的主体。
古代具有教育功能的书院,在其教学活动中强调教师的教导,讲书和学生的读书、理会,正是把教学看作三体现象的典型模式。
这是书院教学的基本特征,他与先前以“皆用口授”为特征的学校有根本的区别,从而开辟了学校教育发展中“读书学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
3、正是书院在教学方式上的变化,促进了人们思维发展的新变化,推进了理学的产生。
不论是戚同文、胡瑗、孙复、石介,还是周敦颐、朱熹,他们从前都是在私家讲读的书院一类学校中成长起来的,似乎也可以这么说,理学本身也孕育于书院之中。
中国古代书院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分析书院是中国古代超级有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它起源于唐朝,兴盛于宋朝,衰亡于明清。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书院对中国的人材培育、学术研究、文化传播做出了重大的奉献。
书院教学最大的特点确实是注重学生的自学。
本文尝试借鉴书院教学方式,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找出一些培育学生自学试探能力的好方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师引路,学生自免教师第一要明确自己只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引路人”。
朱熹说:“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耳,假设中间三十分功夫,自用费力去做,既有以喻之于始,又自免之于中,又其后得人商量正之。
那么所益厚矣。
不尔,那么亦何补于事?”这确实是说,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应把精力放在“示之于始”和“正之于终”上,其间让学生“自免”,“自用费力去做”。
这种方式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进程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教师不能剥夺。
确信了教师是“引路人”,走路的事自然是学生自己做了。
《咬文嚼字》一课中有一个讨论题:对朱光潜(咬文嚼字)与马南饰(不求甚解)的不同观点,应该如何看?对那个问题的熟悉就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来谈,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也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和体验。
学生必需踊跃地投入学习中,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和方式体系,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二、保证时刻,充分学习课堂和课后的时刻应该尽可能给学生自己支配。
书院的课堂上,教师教学,只是每次选取一点着重发挥,提倡启发式。
朱熹就启发式教学曾提出了三点具体方法,即教师讲论要突出重点、要少而精、要发人沉思。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少讲,尽可能把时刻交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学习。
必要的教学,教师也要少讲,讲重点、难点和疑点。
此刻咱们的教学设计提倡将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别离呈现,目的确实是提示教师注意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刻,把课堂学习的时刻更多地留给学生。
我在教《故都的秋》这一课时,对两个班采取了不同方式。
一个班偏重教学,另一班偏重学生自己学习,我只做必要的要求和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