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7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美术中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在表现手法和意境上都极其精湛。
在这样的艺术形式中,可以清晰直观的感受到中国文化传统、人文特征和生活态度。
在中国文化中,山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及其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这是一种超越时间及空间的思想的呈现。
首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体现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美学。
山水画可以说是中国艺术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其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在表现手法和意境上都极其精湛。
这种艺术美学的核心是“气韵生动”,即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不仅要具有感性的美,更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体现出创作者的独特艺术表现力和对自然特别是山水的理论认识和艺术诉求。
中国山水画在传统美学中具备了平静与谦卑的特质,用虚幻的景象表达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崇,这也是中国文化传统对自然界所怀有的态度。
山水画的意境可以说是最为独特和特殊的,通过具象的自然画面和诗意悠远的人文历史图景,表现出了一种生命的真谛,一种道德的理念和意念,打动着每一个欣赏者的心灵。
因此,中国山水画被誉为“画中之诗、诗中之画”,其“气韵生动”的艺术审美效果令人陶醉。
其次,山水画的意境还表现出了一种中国哲学思想的艺术表现。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人文化表达和自然哲学的探寻。
中国山水画以自然为基础,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其作品气韵大方、宏伟浩荡、余韵无穷,表现出中国哲学思想里的“无极之境”、“不言之言”等核心概念。
山水画的意境是一种较为深邃的美学特点,其含义由虚至实,由物至境,表现了自然的玄妙和深远的哲学思想。
正如《庄子》所说:“泉涌而不止,芸枝被其下游;膝行而不倦,日星斜其阳侯。
”山水画中出现的那些山水、花草、云雾以及动物生灵,都是有意味和象征性的。
画家运用线条、墨色、布局、气息等手法,带出心灵深处的哲理,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国山水画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珍贵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其意境优美丰富、博大精深,不仅让人流连忘返,更通过艺术的手段诠释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人墨客的心灵世界。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包括自然、情感、哲学等多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所丰厚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通过画面中的意境来传达一种绵长的文化积淀,这种文化传承是一种从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之间所产生的质朴情感的表现。
中国山水画以“意境”最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人的审美观,意味着画家对于所描绘的山水之美的感悟。
画家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感悟来诠释自然之美,从而达到了更加深奥意境的效果。
这种意境主要表现在画面构思,画家通过画面创造一种清新、肃穆的感官气氛,营造出一种自然美的感觉。
同时,中国山水画中自然元素的运用也显示了画家们的意境。
画家经过深入的生活,对自然界天空云彩、景物风貌、人文景观的关注是中国山水画所表现的重要意境内涵。
同时,中国山水画意境的核心“永远不完美,却总是美丽”的表达方式是中国人对自然美的细腻敏感性的表现。
其实,中国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之美就是一种很迷人的美,包含了人生哲理、文化历程、美学思维等意识追求之美。
这种意境与中国文人对于心灵与自然之间的关联有很大关系,以及中国人与自然界相处的优美曲线等观念有关。
另外,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还描绘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山水情结”。
画家们通过对地形地貌的观察和表现,不仅揭示出了地域性的文化差异和地方特色,更重要的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和历史传承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这种情结表现在山水画中的意境可谓是接近天然、淡雅、恬静之美,它们的气场是一种从阴阳、自然和人文景观交融而来的感性情怀,具有陶醉、想象和浪漫的色彩。
总之,中国山水画雅俗共赏,在家庭收藏、博物馆展览和艺术市场之间往来自如,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其丰富的意境给我们留下了一道道美妙的光与影,直观地折射出中国书画艺术的气质和精神内含,这也是学习这门艺术的人应该关注和领会的核心精神。
对中国画山水意境美的探析中国有着积淀超过千年的传统文化,其中象形文字的发展形成了两个分支,一支是文字,另一支就是绘画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绘画艺术中的山水画逐渐脱离人物画而成为一个新的独立分支。
画家主要通过概括的写意手法来再现自然景象,表达自身的情感及精神内涵,追求心与物象相结合的境界。
中国绘画艺术有着超出形象之外的独特的意向表现,所以意境便是中国画创作的最终目的。
中国画的意境创造应当遵循“天人合一”的规律,也应当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一、意境美的思想基础意境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着相当分量的比重,是艺术创作与鉴赏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
意境主要指的是艺术作品审美境界的虚实结合与情景交融,它超越了具体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承载着画家的个人心境、人生感悟以及对自然中万物的感悟。
唐代张九龄在《宋使君写真图赞并序》中提出“意得神传,笔精形似”的主张,这里的“意”就创作对象而言是指审美客体的精神气韵与内在本质,就画家主体来说,就是画家自身的情思与实践体验,二者有机统一,形神兼备。
意境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中国画家把意境作为重要范畴提出来的时间晚于文学,是以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明确使用了“境界”一词为发端的。
在唐代以前,画家的侧重点都在绘画技法研究上,比如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南齐谢赫的“取之象外”、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凝意、得意、深奇”等,他们提出的主张都更加偏向于个人创作的主观意向方面,都未提及意境,但这都为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正式提出意境的概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唐志契认为可以通过画的意境与神韵美窥探中国山水画独有的魅力。
山水画的意境体现在对景物虚实的把控上,虚实相生、错落有致的笔法和技巧能赋予画面景有尽而意无穷的奇妙氛围。
每个画家在作画之前的立意都有所区别,将情景与意境融会贯通后便会产生不同的山水性情,形成不同的笔墨风貌。
不论是气势磅礴还是山明水秀的景象,经过不同画家诠释出或磅礴崇高之势、或锦绣典雅的意境之后,都能带给观者美的享受。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欣赏自然之美。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对美术作品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对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学会欣赏山水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山水画的美丽与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
2.难点:学会欣赏山水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中国山水画的相关图片、画作,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和分析。
2.准备与山水画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
3.准备与山水画欣赏相关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山水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美丽与意境,激发他们对山水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理论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与山水画欣赏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山水画欣赏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山水画的意境主要内容
《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重要形式,它以山峦、江河、云雾、树木等自然景物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墨色的运用和构图的安排,展现出自然风景的美感和意境。
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山水画表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在山水画中,艺术家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将自然景物的壮美、雄浑、恢宏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其次,山水画展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寄托。
在山水画中,艺术家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构图的设计,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从而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寄托。
再次,山水画反映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念。
在山水画中,艺术家通过对山水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表达了中国人对人生
的理解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从而反映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念。
总之,山水画以其独特的意境和审美情趣,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寄托,反映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念,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重要形式。
山水画的意境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最具代表性之一,以描绘山、水景色为主题,将自然界的美景呈现给观者。
山水画旨在通过艺术家的笔触和构图,表达出山水之间的和谐、平衡与美感。
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再现,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家的感悟和想象力,传达出独特的情感和内涵。
山水画的意境在于通过艺术家的诠释,唤起观者的情感共鸣,包括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深思以及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追求。
首先,山水画的意境在于展示自然之美。
中国山水以其雄浑壮丽之势和静谧深邃之美,成为了山水画的独特特征。
艺术家通过对山、水、云、石等元素的描绘,创造出一种极具审美价值的画面。
山水画往往以极简的线条和纹理展示出壮丽的山势和宁静的水面,使观者感受到大自然的浩渺无垠和宁静祥和。
这种自然之美的展示,让人们对自然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情,也唤起了人们内心对大自然的向往。
其次,山水画的意境在于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考。
在山水画中,艺术家往往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为载体,将其融入画中。
艺术家通过笔触、构图和用色等手法,展现自己的情感体验,传达出他们对自然界的感悟。
有些山水画作品通过虚实结合、草木互映、山水相通等手法,表达出艺术家对人生的思考,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生的无常变化等。
这些情感和思考的表达,让观者在欣赏山水画的同时,也深入体会到艺术家的心灵世界。
此外,山水画的意境在于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
山水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意境往往是通过触动观者的内心世界来实现的。
观者在欣赏山水画时,会感受到画中所表现的景色所带来的情感冲击。
这些情感可能是对美的赞美,也可能是对平凡生活的思考,还可能是对生命的瞬息万变的感悟。
观者在接触到山水画的时候,会被画面中强烈的情感所引发,进而引起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最后,山水画的意境在于传递一种精神境界。
山水画作为一种人文艺术,旨在通过视觉艺术手法传递一种精神境界。
艺术家通过对画面构图、笔触和用色的处理,创造出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氛围。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66f4c334-7155-11ec-9783-7cb59b590d7d 中国山水画作品,是对意境的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思想中最深刻的沉淀。
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养意识、贴近世界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是山水画解读的中轴。
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画的意境、风格、魅力和色调。
没有其他绘画分支能像山水画那样给中国人更多的情感。
中国传统绘画意境的产生,说到底是画面气与势的营造,笔与墨的经营,实与空的置换,心与物的交融。
中国画的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
《万山红遍》一反平时惯用的淡墨画法,集中突出“红色”。
这种色调的强烈转变,塑造出另一种崭新的审美境界,整幅画作构成红白黑三色的交响。
画家创作使用了名贵的上等朱砂,墨色映衬下,朱砂的红色鲜艳浓烈却沉稳凝重。
《红山》被画了很多遍。
这幅画的基本图案是一样的。
整幅画上点缀着大面积的朱砂。
就色彩表现而言,这是他作品中少有的一部辉煌的作品。
构图宽阔而雄浑,有纪念碑的重量。
现在绘画的色彩搭配20世纪后,现代绘画在西方发达。
它是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派、表现主义等的总称。
主要代表画家有塞尚、凡高、高更、马蒂斯、毕加索等,其中塞尚、凡高、高更属于印象派画家,又被奉为"后期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塞尚的画具有鲜明的特色,他强调绘画的纯粹性,重视绘画的形式构成与绘画的形式美,强调画面视觉要素的构成秩序。
被人们尊奉为“现代绘画之父”。
色彩是艺术家表达主观情感的形式语言。
艺术家用色彩主观地表达图像和情感,用色彩法则处理图像,表达色彩本身的审美力量原色:红黄蓝间色:橙绿紫补色: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非色彩色:黑、白、灰、金、银色颜色对比度(纯度、亮度、温度、色调、补色、面积等)色彩调和(渐变、对比、同种色、同类色等)现代绘画色彩打破了传统绘画完全遵循固定色彩临摹的桎梏,“大胆运用色彩本身的视觉美和结构规律组织搭配”。
中国山水画意境赏析教学设计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绘画方面更是独具一格,画面意境优美,深远。
以下是整理的中国山水画意境赏析教学设计,供您阅读,参考。
中国山水画意境赏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知识和基本技法。
2、通过指导练习和临摹、创作活动,使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步骤进行中国山水画的创作。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中国山水画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特性和技法,掌握水彩静物的干画法和湿画法。
难点: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及运用。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范画、静物、中国山水画绘画工具。
学生:教材、水彩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欣赏。
(1)展示课件中各个画种的图片,如:中国画、水彩、油画。
(2)教师选择其中一幅画,介绍中国山水画的概念、特点及起源。
(3)展示一些水彩作品,向学生提问,如:同学们能觉察出这些中国山水画都有哪些特点。
2、讲解。
(1)欣赏两幅中国山水画的作品,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对中国山水画形成感性的认识。
(2)思考练习。
设置一道配图选择题:从油画、中国山水画、中国画中选择出中国山水画。
3、分析。
(1)给学生欣赏几幅融合了部分水彩技法的作品,提出:这些画是怎么画出来的?(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结束。
4、示范。
(1)教师运用准备好的水彩工具材料,示范创作步骤。
(2)让学生欣赏范作,体会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
5、实践。
(1)同学生用已准备好的水彩绘画材料,对中国山水画技法进行实践练习。
(2)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也可以之间相互评价。
6、拓展。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其他技法,如:撒盐法、压印法等。
(2)希望学生们在中国山水画表现技法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中国山水画意境赏析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感受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能用中国画的方法,大胆表现出有远近层次的中国山水画。
《山水画的意境》课件目录•山水画基本概念与特点•意境在山水画中体现•笔墨技巧在塑造意境中运用•构图布局与意境营造关系探讨•色彩运用对意境影响研究•创作实践与体会分享山水画基本概念与特点山水画定义及发展历程山水画定义以自然山水为描绘对象,通过笔墨、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段,表现山水的意境和美感的中国画。
发展历程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历经唐、五代、宋、元等朝代的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山水画创作理念与审美标准创作理念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画家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追求笔墨与自然的融合。
审美标准以“气韵生动”为最高境界,注重画面的整体气势和神韵,追求笔墨的精妙和意境的深远。
山水画中常见元素及象征意义常见元素山石、树木、云水、点景(人物、房屋等)。
象征意义山石象征坚固、永恒;树木象征生命、成长;云水象征流动、变化;点景象征生活气息、人文情怀。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山水画丰富的意境和内涵。
意境在山水画中体现意境概念及其在艺术中作用意境定义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意境在艺术中的作用能够深化作品主题,赋予作品深刻内涵,使观者产生情感共鸣。
通过巧妙的构图和布局,营造出空间感和深远感,引导观者进入画境。
构图布局笔墨运用色彩渲染运用不同的笔墨技法,表现山水的质感和气韵,营造出特定的意境氛围。
运用色彩的冷暖、浓淡等变化,表现山水的季节、气候等特征,增强画面感染力。
030201山水画创作中意境营造方法不同风格山水画意境表现差异注重细节描绘和色彩表现,意境细腻、典雅。
注重笔墨气韵和个性表现,意境豪放、洒脱。
注重色彩运用和装饰性,意境清新、明丽。
注重水墨技法和意境表现,意境深远、空灵。
工笔山水画写意山水画青绿山水画水墨山水画笔墨技巧在塑造意境中运用笔墨基本技法介绍与示范中锋、侧锋、逆锋等笔法介绍01中锋行笔稳健,线条圆润;侧锋行笔变化丰富,适合表现山石的质感;逆锋则能产生苍劲老辣的线条,适合表现树干等粗糙的质感。
2020-05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达李文秀(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河南郑州450000)摘要:在中国古代艺术家创作过程中意境属于不懈追求,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意境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中国山水画创作人员对相应绘画手法进行合理运用,可以在纸面上将心中的物像创作出来,呈现出更加生动的画面,将笔触的节奏、韵律等充分彰显,使中国山水画创作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启迪人们的审美。
我国存在悠久的历史,存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山水画的灵魂中融入了虚实相应的绘画理念①。
意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属于一种追求,同时也是艺术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意境可以作为中国山水画价值衡量的一种重要标准,中国山水画可以作为中国画的最高成就代表,创作人员可以对水墨淡彩进行运用,利用多种方式对自身思想和情感进行传达,进一步增强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意境;表达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5-0033-02一、前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山水画属于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山水画的起源为隋唐时期,其存在多变的风格,唐代山水画富丽堂皇,宋代山水画清新典雅,而到了元代,中国山水画呈现出了空间疏朗,到了明清,又表现的更加严谨缜密②。
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与变迁,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过程中仍然贯穿了意境之美,各朝各代文人墨客不仅发掘了中国山水画的画法与表现形式,更加痴迷于对意境的追求。
在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情怀和审美特征中意境属于重要载体,一旦中国山水画中缺乏意境,就会导致其丧失审美价值,其作品也就没有了灵魂。
当前驻足于中国山水画欣赏的人数众多,他们深刻体验到了作品中的诗意与人文特点。
意境可以为人们创作出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使人们的追求与愿望得到满足。
所以在中国山水画中意境成为了最高境界③。
二、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在创作中国山水画过程中,其意境表现不仅体现在平面绘画中,更多的是一种内在表现,可以体现出深层次的构造。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画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意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自唐代以来,中国山水画便成为了文人士大才小用心灵与笔墨描述自然的标志,其画宗艺术观和传统文化观念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本文主要就是要从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文化内涵和意境特点等方面探讨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唯一一种不受现实世界局限的叙事方式,它不仅展现了自然美,也拓展了文化意蕴。
山水画融合了自然与人类文化的多重元素,极富于变幻、流动、易想象和仿若随处可见,这是它与其他文学艺术的重要区别。
中国山水画所表达的不是画家对自然界的复制和真实性,而是表现心灵和情感的表达,表现出诗意与理性共生之美,把画家的心灵投放到画中,使观赏者在欣赏时感到愉悦和舒适。
中国山水画在艺术特色上具有多重特点,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对色彩与线条的精雕细琢。
中国山水画强调画家的视觉感受和心灵感受,而非客观的真实性。
因此,在色彩的运用上,山水画家大量使用墨色和淡彩,用线条和墨渍的交融展示出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它常常被形容为“山林处墨”,墨色和线条不断地相互转化,以传递出艺术家丰富的感受,而这些感受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是无法用语言定量呈现的。
同时,在中国山水画中,山水的构图极其讲究,富有对称、对调和纵横的变化,卓越的空间处理和虚实相映成趣。
这些都对画家要求较高的审美素养和丰富的想象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文化内涵和意境上,中国山水画侧重于凝练出山水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使观众能够感知到自己心灵的深处。
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于它能够引领人们进入一个清幽的境界中,自由地追寻内在的情感和体验。
中国山水画所表现的意象多不是我人自身的感知,它展示的是以感性思维为核心的中国人的意识形态、哲学观和世界观。
山水画家往往从世界的内在构成方向出发,明确联系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让自己的情感获得一种更广泛的意义。
山水画的意境论证思路中国古代山水画是一种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绘画形式,既有千古不变的艺术创作思想,也有丰富的艺术表达形式。
它不仅仅是一幅画,而是把人们对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自然界以及精神界的感受都体现出来。
在古代山水画中,运用意境来传达艺术家的感情与思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表现手法。
意境是一种超越具体表现手法的抽象思维,有时只能勾勒出草木杂立、云雾缭绕地表现出各种艺术家的情感与思想。
在古代山水画中,艺术家运用意境来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社会以及历史文化的某种思想,例如诉说故乡之恋、感受可爱的瑰宝、唤起深沉的思绪等。
有时,古代山水画作品也抒发出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例如自由、灵活的山川地形、运动的云烟、和谐的山水景观等,都能够以某种意境来触动观者的心灵,挥洒着江湖的风情与情感。
另外,古代山水画作品中运用意境的思路并不简单,而是以细腻的画面表现出一种精神境界,一种深层次的意义。
例如《于长安公园赏荷图》,艺术家把亭台楼阁、荷塘月色、恬静宁雅等景色运用到画面之中,以一种安静而又恬静的意境表达出他的情感与思想。
《游春图》,艺术家运用悠闲的林花草,以及伴随着鸟雀翔舞的轻快意境来表达对春天喜悦的心情。
此外,古代山水画作品运用意境的思路,也会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与思想。
例如,魏晋时期的古代山水画,多以逃避城市喧嚣、逃离尘埃污浊等为主题,表达了艺术家对清净安详的思想,并以抽象的意境表达出来。
明清时期的古代山水画,则以自然美景为主,突出山水的自然美,运用意境来表达艺术家对大自然的崇敬与敬畏。
总之,古代山水画运用意境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与情感,是一种普遍的表现手法。
艺术家不仅会根据文化背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而且还会运用细腻的画面表现出一种深层次的意义。
古代山水画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抽象的意境,使观者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让古代山水画在艺术上深受人们的青睐。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
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
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那份痴
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
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
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
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
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
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
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
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认知目标: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
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②分析
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
灵魂。
(3)、能力目标: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
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
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
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
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请同学们一起有表情的背诵一遍。
师:结合词,再看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生回答略。
师:事实上,我们对画面的这种感受就是画的意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师:意境
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
景高度融合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2)学生讨论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从
透视、是否真实再现等方面来考虑)《渔庄秋霁图》和《干草车》相比较
教师总结:
中国山水画西方风景画
散点透视、远看、近看均可(画面)焦点透视(看画面)
崇高气韵生动追求光色变化(看画面)
讲究笔墨情趣(画面帮助理解)遵循自然真实
投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分,忠实再现.
中国山水画讲究人在画中游,在一幅画中同时表现可以行走,可以居住,可以浏
览,可以仰望的多种时间和空间。中国山水画有多个视点。看图
黄宾虹的《山水》讲解。西方风景画是焦点透视。
气韵生动注重表观内在的精神气质,画面才能有生动感人的艺术魅力, (提问
学生:看到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塑造了一个在漫天
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坚忍不拔的性格。流露
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整个画面寒冷、寂静。西方风景画追求光照
射到景物上的亮和暗变化。《干草车》
中国山水画讲究笔墨情趣,讲究一种趣味性,(可提问学生:你感受到画面表现
一种什么怎样的趣味性?)吴冠中的《山村》,用一块块浓墨、淡墨表示房子的屋
顶、窗户,体会一种墨的趣味。西方风景画遵循自然真实,尊重客观现实。《干草
车》中国山水画要求要投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西方风景画是物我两分,忠实地
表现客观事物,真实的再现。
(二)、学会欣赏
多媒体画面出现《渔庄秋霁图》
①画家表现了什么地方的景色?讨论分析画面的构图、空白、墨色。
②这幅作品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倪瓒:江苏无锡人,原家富足,后家道中落,遂变卖家资,浪迹太湖一带。隐居江
湖,洁身自好,过着飘逸淡泊的生活。画卷描绘江南渔村秋景及平远山水,以其独特
的“三段式”平远构图法显露个人特色。上段为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景
是一片浩翰而平静的水面,不着一笔,以虚为实;下段为近景,坡上几棵稀疏的枯树,
参差错落,枝叶疏朗,风姿绰约。他的画面冷落荒凉的情调,也表现了当时处在外族
统
治下的一部分汉族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
(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构图:“三段式”平远构图法。笔墨:浓、淡相间,
剔透松灵的笔墨。空白:国画中有“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之说。这幅画中中景空白
较大,是一片浩翰而平静的水面,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意境:整幅画不见飞鸟,不见
帆影,也不见人迹,一片空临孤寂之情。他的画面冷落荒凉的情调,也表现了当时处
在外族统治下的一部分汉族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
多媒体画面出现《万山红遍》)讨论回答问题
(1)你能从这幅山水画中感受到深秋迷人的景色吗?讨论分析画面构图、墨
色、空白。
(2)这幅作品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李可染:中国现代画家。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强调作山水画要
从无到有,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万山红遍》用全景构图描绘了
自然景色,两山之间,一股清泉顺流而下。山中小村充满宁静享和的气氛。他用浓重
的积墨法画出山的浑厚,用朱砂层层点满画面,使全画呈现出深秋迷人的景色,借毛
泽东诗词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歌颂了欣欣向荣的时代.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构图:全景构图,画面给人饱满的感受。空白:而本画面
中空白很少,给人感觉密不透风。墨色:墨色很浓,用积墨表现出山的浑厚,朱砂层层
点满画面,使画面呈现出深秋迷人的景色。本画面题目是借用毛泽东诗词中的“万
山红遍,层林劲染”,歌颂欣欣向荣的时代。呈现出浓郁醇厚、宁静享和的气氛。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两幅古今作品的欣赏,我们了解到画家的人生经历、理
想、对生活的感悟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决定画家的意境风格,画面的构图、墨色、空
白是为意境设计的。
(三)、教师当堂示范《望庐山瀑布》:画面有浓墨、淡墨、空白较多给人无限
的遐想,给人一种雄伟壮丽的感受。
(四)、学会表现
(五)、课堂作业: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画,播放《渔歌唱晚》音乐,画一幅表现
山水意境的中国画。
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参考诗句: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了关于表现山
水的古诗词。请同学们拿起毛笔来表达诗句中所表现的意境。参考的诗句:
(1)横看成岭侧成峰……
(2)独钓寒江雪……
(3)枯藤老树昏鸭……
(4)小桥流水人家……
(5)空山新雨后……
(6)日簿西山情依依……
(7)天门中断楚江开……
(8)孤帆远影碧空尽……
(9)远上寒山石径斜……
作业展示:每组推选一位同学到黑板前展示,说出是谁的诗的内容,表达的意
境。并评价自己的作品。然后让其它同学来评价。
(六)学会评价(学生讨论:怎样评价一幅山水画)
评价标准:①构图、空白、墨色的运用是否完美;③能否表现一定的意境。(4)
是否以诗入画。
七、教师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对生活
的感悟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等决定了画家的意境风格。笔墨技法是为意境而设计,画
家可以通过笔墨淋漓尽致地表现无限的精神空间,如李可染的“浓郁醇厚”的积墨
和倪瓒的“淡雅清逸,崇尚疏简”的画法。如果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到大自然中去亲
身体验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