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八纲辨证纲要详解

中医八纲辨证纲要详解

中医八纲辨证纲要详解

八纲辨证,即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辨,即辨认,辨别,也就是分析。证,即证候,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

一、八纲辨证源流:

1、《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2、《伤寒论》:“六经辨证,分三阴三阳。”

3、《景岳全书》:“阴阳篇”“六变篇。”

4、近人祝味菊《伤寒质难》:正式提出“八纲”名称,“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

二、八纲的概念: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三、八个辨证的纲领:

1、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

2、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3、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4、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第一节】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表里的相对性:↓↓ ↓ 表里的狭义性:↓↓↓

表--躯壳、腑、经络表--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

里--内脏、脏、脏腑里--脏腑、骨髓

表证:

1、概念:表证是指六淫、疫疠等外感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人体时所产生的证候。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2、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

3、表证的特点:起病急,病程较短,病位浅,病情较轻,除肺以外,一般不影响其他脏腑。

广州中医诊断学教学

里证:

1、概念: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2、里证的病因:1、表邪失治,内传入里;2、外邪直中,侵犯脏腑;

3、七情、饮食、劳倦等。

3、临床表现:无寒无热,但寒不热,但寒不热,脉沉,舌象有明显变化,有内脏症状

4、范围:凡不是表证(及半表半里)的特定证侯,一般都可属于里证的范畴,即“非表即里”

5、特点:病因复杂,病情较重,影响气血,病位深而广泛,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复杂

表证里证的鉴别↓↓↓

表证:↓↓↓里证:↓↓↓

寒热情况:恶寒发热并见但发热或单畏寒

脏腑症状:不突出突出

病程的长短:短长

舌象、脉象:舌象无明显变化,脉浮舌象有明显变化,脉沉

半表半里证:

概念:是指病邪在由表入里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又称为“少阳病证”。

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疼痛,心烦欲呕,不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第二节】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素问? 调经论》“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

①寒证

概念:寒邪偏盛或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侯。

外寒:寒邪入侵肌表所致--表寒

内寒:寒邪直中脏腑--实寒、自身阳虚----虚寒

临床表现:

1、冷:恶寒、畏寒、肢体发凉、冷痛喜温喜按

2、白:面色晃白、舌、苔、痰、带下色白

3、稀:痰、涎、唾、带下,脓液清稀,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4、润:舌苔润滑,皮肤润泽,口不渴

5、静:好卧懒动,少言寡语,脉象沉迟

②热证

概念:热邪偏盛或阴液亏虚所表现的证侯。

表热:热邪外袭肌表所致。

里热:外邪入里化热;【气郁化火,食积化火-实热】【阴虚生内热--虚热】

临床表现

热:发热,喜凉恶热

黄:痰、尿、苔、带下色黄,面、舌色赤

稠:痰、涕、涎、带下粘稠

燥:口、舌、鼻、目干燥,舌苔少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

动:躁动不安,善言好动,脉数等

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中医八钢辩证培训

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①寒热错杂:

是指在同一病人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的病理变化

1、上热下寒:肺热+胃寒:咳喘,痰黄稠,咽肿痛,腹隐痛,大便稀,小便清

如《伤寒论》中的“黄连汤”证。“ 胸中有热,腹中冷痛,黄连汤主之。”

2、上寒下热:胃寒+膀胱热: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

3、表寒里热:既有表寒证的症状,也有里热证的证侯。

即:表寒+里热:恶寒发热,烦躁口渴如:《伤寒论》中“大青龙汤”证。“发热恶寒,身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4、表热里寒:表热证+里寒证:发热,微恶风寒,咽喉肿痛,便溏尿清

如:《伤寒论》中“桂枝人参汤”证。“外证未解,而数下之,利下不止,桂枝人参汤主之。”

②寒热真假

1、真热假寒--内有真热,外现假寒。

2、产生机理: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与内而不能布达于外。

3、临床表现:四肢厥冷,恶寒或寒战(但不欲盖衣被);又见高热,胸腹灼热,口鼻气粗,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苔黄而焦干,脉沉而有力。

③证候真假

1、真寒假热--内有真寒,外现假热。即虚阳外越证,又称为阴盛格阳证、戴阳证。

2、产生机理: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盛格阳)。

3、临床表现:身热反欲近衣被,面红如妆(但并非满面红赤),神志躁扰不宁(必疲乏无力),口渴(但不欲饮或喜热饮)咽痛(但不红肿),又见下肢厥冷,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苔白。

寒热真假的鉴别

1、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假象的出现,多在头面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是如实的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二便、舌象、脉象等作为诊断的依据。

2、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白而仅在颧颊上浅红娇嫩,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寒是身蜷卧,欲得衣被。

表里与寒热的关系

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

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咽痛,流浊涕,咳黄痰

里寒证: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里热证:面红身热,喜饮冷,小便短黄,大便结

治则简介表寒证--辛温解表表热证--辛凉解表

里寒证--温里散寒里热证--清泄里热

第三节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 通评虚实论》

①虚证:

1、概念:虚证是对人体正气亏虚,邪气不盛所产生的证侯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2、成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久病耗损正气。

3、分类: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精虚、津亏

4、不同描述:不足、亏虚、虚弱、虚衰、虚脱或衰竭。

②实证:

1、概念:邪气亢盛,正气不虚,正邪剧争,病势亢奋的证侯。

2、成因:自外而来:外邪入侵人体;六淫疫疠有内而生:内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食积等。

3、临床表现: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虚证和实证鉴别表111

虚实的转化和真假

①虚实转化:

实证转虚:高热→耗气伤阴虚证转实:正虚→痰饮、血瘀

②虚实真假

1、真实假虚:本质为实证,反见某些虚羸现象。实邪裾内,耗损气血,外显虚象。“大实有羸状”(干血痨证妇人形容憔悴,身体消瘦,肌肤甲错,五心烦热,饮食少思,一片虚象显然;但舌质紫暗,

边缘有瘀点,月经停久不来,脉象涩而有力。此乃虚中挟实,瘀血耗损气血所致,当活血祛瘀,方可新生,若以补法,则效不可见)。

此乃脾虚不运,积滞内生之假实证,万不可攻伐,否则脾胃更伤,症愈甚;只能健脾消积助运化,积滞方可渐渐消散。

注:小儿疳积证:寒热如疟,腹部膨大,青筋显露,形瘦骨立,午后烦躁,贪食,舌苔厚浊,脉细弦。

虚实真假的辨别

虚实真假的辨别:杨乘六指出:“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果系实证,则脉必洪大躁疾而重按有力;果系实火,则舌必干燥焦黄而敛束且坚牢也。岂有重按全无脉者,而尚得谓之实证;满舌俱胖嫩者,而尚得谓之实火哉?” 可见,虚实真假之辨,关键在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其次是舌质的嫩胖与苍老,言语呼吸的高亢粗壮与低怯微弱。

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1、表虚证:发热,汗出,恶风

2、表实证:发热,恶寒,无汗

3、里虚证:(气血阴阳的虚损)

4、里实证:(实热、痰饮、瘀血、水肿)

5、虚寒证:畏寒肢冷,少气乏力,小便(阳虚证)清长,舌质淡嫩,脉沉迟无力

6、虚热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阴虚证)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7、实寒证:面色苍白,腹部冷痛,口淡舌苔白润,脉紧

8、实热证:壮热,满面通红,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滑数实

阴阳辨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阳证--表、热、实↔阴证--里、寒、虚①

①阴证概念:凡符合“阴”的特性的证候,称为阴证。

1、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的里、寒、虚证。

2、症状表现:向内、向下、不易发现。

3、病邪性质:阴邪

4、病情变化:变化较慢

5、临床表现:面色暗淡,精神委靡,身重蜷卧,形寒肢冷,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大便溏薄腥臭,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脉沉迟或弱或细涩

②阳证概念:是凡符合“阳”的特性的证候,称为阳证。

1、凡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的表、热、实证。

2、症状表现:向内外、向上、易发现。

3、病邪性质:阳邪

4、病情变化:变化较快

5、临床表现:面色偏红,烦躁不安,肌肤灼热,口干渴饮为热;语声粗浊,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大便秘结等为实证;舌质红绛,苔黄黑起剌,脉洪大滑实均为实热之征。

③阴虚证概念: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热证侯,属虚热证的性质。

临床表现: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口燥咽干、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④阳虚证概念:阳气亏损,机体失却温煦,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寒证侯,属虚寒证性质。

临床表现:畏寒、四肢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晃白,脉沉迟无力。伴气虚的表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亡阴证与亡阳证

①亡阳证概念:是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气欲脱的危重证候。

成因:大汗、大失血等亡阳;久病阳气衰微。

临床表现: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

②亡阴证概念:是指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而欲竭表现出的危

重证候。

成因:壮热耗津、大吐大泻等;严重烧伤。

临床表现: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唇舌干燥,脉细数疾。

亡阴亡阳鉴别表

总结:

1、阴阳是八纲的总纲,但又有具体的证候;

2、八纲不是孤立的证候,存在着相兼、挟杂、真假与转化;

3、八纲是一切辨证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课程提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课程提要细目一、概述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它六纲 阴阳是八纲的总纲 细目二、表里 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 一、表证与里证的概念 1.表证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肌表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2.里证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表——皮肤、肌腠、经络 里——气血、脏腑、骨髓 二、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1.表证--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多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 2.里证--证候特征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里证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为内伤疾病。一般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三、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主要审察寒热症状,内脏证候是否突出,舌象、脉象等变化。 起病病位病程寒热舌象脉象表证急浅短同见变化不显著浮 里证慢深长单见或不见变化显著沉 细目三、寒热 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一、寒证与热证的概念 1.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2.热证指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二、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1.寒证--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2.热证--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寒证与热证鉴别 细目四、虚实 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一、虚证与实证的概念 1.虚证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 2.实证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 二、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1.一般久病、势缓者多为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 2.一般新起、暴病者多为实证,病情急剧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由于感受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的差异,以及病邪侵袭、停积部位的不同,实证的证候表现各不相同,所以很难以哪几个症状作为实证的代表。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细目五、阴阳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阴阳是辨别证候类别的一对纲领。 一、阴证与阳证的概念 1.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或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等,均属阴证范畴。 2.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一、八纲辨证的含义 八纲的含义: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病变类型。其中,阴、阳是疾病的总纲,大凡疾病都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表、里是辨别疾病部位的大纲,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大纲,虚、实是辨别疾病正邪关系的大纲。 辨证的含义:辨是分辨、判断、区别之意,证为证候。辨证是指医师将四诊所获得的资料,根据中医学理论,加以分辨区别,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致病原因、疾病性质、病变部位、病理机制、疾病发展趋势等方面作出判断。 病、证、症的区别。病是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作出的概括(疾病的全过程),如内伤病、外感病等。症是疾病所表现的现象,如恶寒、发热等症状和舌象、脉象等体征。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病因、病性、病位以及邪正之进退等的概括(疾病的一个阶段),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脾肾阳虚、气血两燔等。 病和证的关系:病同而证异,如同是热病,早期表现为热毒炽盛证,后期可以表现为真阴不足证。病异而证同,如月经不调可以表现为肝肾阴虚证,眩晕病也可以表现为肝肾阴虚证,等等。 二、阴阳 (一) 阴阳的含义 1本义:阳指向阳的一面,阴指朝阴的一面。 2引申义: 阳:凡事物或现象的温热、向上、向外、光明、运动、亢进、发散、无形等,属于阳。 阴:凡事物或现象的寒凉、向下、向里、晦暗、静止、抑制、收敛、有形等,属于阴。 3总结:阴阳指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 阴阳对立制约 对立:即相反,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昼与夜,水与火等。 制约:阴阳相反导致阴阳的相互制约,例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凉,冰冷可以降低高温,水可以灭火,火可以使水沸腾等。阴阳双方制约的结果,使事物取得了动态平衡。张景岳:“动极者镇之以静,阳亢者胜之以阴”,张氏运用阴阳对立制约的关系,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阴阳互根互用 互根:指阴阳的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没有热,就无所谓寒,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前就无所谓后等。中医学把阴阳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之为互根。 互用:阴阳双方不断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指出阴精在内,是阳气为之保护,阳气在外,是阴精所化生的(使)。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3 阴阳消长平衡 (1)此长彼消,如阳长阴消,阴长阳消,这是由于制约较强造成的,“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第五章八纲辨证15000

第五章八纲辨证 【要点精讲】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 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是四对既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基本证候。 1.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浅深的一对纲领。表是指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在外部位;里是指血脉、脏腑、骨髓在内部位。表里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病,可以察知外感病病情的浅深轻重及病理变化的趋势,从而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治疗上的主动权,为采取解表与攻里等治法提供基本依据。表证与里证的基本内容(表5-1)。鉴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病证的寒热、内脏症状、舌象、脉象等变化(表5-2)。 表5-1表证与里证的基本内容 表证里证 概念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 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 表现的轻浅证候。疾病深入于脏腑、气血、骨髓所表现的证候。

特 点 起病急,病位浅,病情轻,病程短 可急可缓,病位较深、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形成原因 外感六淫、疫疠 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传里;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气血,或脏腑气血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 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或痛,微有咳嗽,舌苔薄白,脉浮 症状繁杂 辨证要点 新起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 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 2.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的阴阳盛衰,阴盛或 阳虚的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图5-1)。必须指出,恶寒、发热与寒证、热证的概念不同。恶寒、发热是症状,是疾病的现象,而寒证、热证则是辨证的结论,是对疾病本质的判断。寒热辨证,对于认识疾病的性质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是确定“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疗法则的依据(图5-1)。寒证与热证的基本内容(表5-3)。辨别寒证、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应通过四诊收集相应疾病所反映的各种症状、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归纳而得,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表5-4)。 寒热乃阴阳之化 阴盛或阳虚 阴盛则寒 治疗 寒证 热剂 阳虚则外寒 阳盛或阴虚 阳盛则热 治疗 热证 寒剂 阴虚则内热 图5-1寒证和热证的机理及意义示意图

八刚辩证

八刚辩证 中医辨证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精津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其中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八纲辨证就是把千变万化的疾病,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与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多方面的情况按照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加以分析,从而抓住其在表在里、为寒为热、是虚是实,属阴属阳。 一、表与里:中医根据病位的深浅,将疾病分为表证和里证。 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一般地说,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属表;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1、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 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

状。 2、里证:是疾病深入于里(脏腑、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它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疾病。里证成因大致有三:一是表邪内传入里侵犯脏腑所致;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而成;三是七情刺激、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等因素,损伤脏腑而致病。 里证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常表现为:壮热、烦躁神昏、口渴、腹痛、小便短赤、便秘或腹泻呕吐、舌苔厚、脉沉。 二、寒与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症与热症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 1、寒证:是疾病本质属于寒性的症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的阳虚或阴盛而致。《黄帝内经》把寒证分为外寒、内寒两类。外寒是外邪入侵肌表所致;内寒产生于寒邪直中脏腑,也可在肌体阳气弱的情况下出现。 常见表现有:恶寒喜暖、面色白、肢冷倦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寒证喜热。 2、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由自身阴虚阳盛而致。《黄帝内经》把热证分为表热、里热两大类。表热是热邪外袭肌表所致。当表热之

中医八纲辨证纲要详解

中医八纲辨证纲要详解 八纲辨证,即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辨,即辨认,辨别,也就是分析。证,即证候,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 一、八纲辨证源流: 1、《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2、《伤寒论》:“六经辨证,分三阴三阳。” 3、《景岳全书》:“阴阳篇”“六变篇。” 4、近人祝味菊《伤寒质难》:正式提出“八纲”名称,“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 二、八纲的概念: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三、八个辨证的纲领: 1、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 2、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3、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4、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第一节】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表里的相对性:↓↓ ↓ 表里的狭义性:↓↓↓ 表--躯壳、腑、经络表--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 里--内脏、脏、脏腑里--脏腑、骨髓 表证: 1、概念:表证是指六淫、疫疠等外感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人体时所产生的证候。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2、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 3、表证的特点:起病急,病程较短,病位浅,病情较轻,除肺以外,一般不影响其他脏腑。

广州中医诊断学教学 里证: 1、概念: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2、里证的病因:1、表邪失治,内传入里;2、外邪直中,侵犯脏腑; 3、七情、饮食、劳倦等。 3、临床表现:无寒无热,但寒不热,但寒不热,脉沉,舌象有明显变化,有内脏症状 4、范围:凡不是表证(及半表半里)的特定证侯,一般都可属于里证的范畴,即“非表即里” 5、特点:病因复杂,病情较重,影响气血,病位深而广泛,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复杂 表证里证的鉴别↓↓↓ 表证:↓↓↓里证:↓↓↓ 寒热情况:恶寒发热并见但发热或单畏寒 脏腑症状:不突出突出 病程的长短:短长 舌象、脉象:舌象无明显变化,脉浮舌象有明显变化,脉沉 半表半里证: 概念:是指病邪在由表入里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又称为“少阳病证”。 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疼痛,心烦欲呕,不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第二节】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素问? 调经论》“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 ①寒证 概念:寒邪偏盛或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侯。 外寒:寒邪入侵肌表所致--表寒

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

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 八纲辩证大全 01概念 1.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2.八纲辨证:即医生运用八纲理论,对望闻问切等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位的浅深,病性质的寒热,邪正盛衰和病证阴阳类别的辨证思维过程。 02八纲基本证候 1.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和病势进退的一对纲领。 狭义的表里 :指身体的皮毛、肌肉、经络相对为外,脏腑、骨髓相对为内。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辨病位的表里,对外感病的意义尤为重要。 1)表证:既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抗邪,卫气失宣所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皮毛的病变不一定是证,表证的病位不一定在皮毛。 临床表现:恶寒(或恶风)发热(或自觉无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或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 2)里证:泛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成因 (1)外邪袭表,内传入里,形成里证。 (2)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直中”为病。 (3)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或气血津精等受病而成。 临床表现:由于里证的病因复杂,病位广泛,故其症状表现繁多。基本特点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或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如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腹痛腹泻、呕吐便秘、舌苔厚,舌质多有变化,脉沉等。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3)半表半里证:指外感病邪既非在表,又未入里,邪正分争于表里之间,少阳枢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伤寒少阳病 湿温邪阻膜原 伏暑邪郁少阳 2.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1)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 实寒证:指外感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 虚寒证:指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而阴寒内生者,即阳虚证。 表寒证:寒邪袭于肤表者。 里寒证:寒邪客于脏腑,或因脏腑阳气亏虚所致者。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恶寒、畏冷、冷痛喜暖,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唾等分泌物清稀无臭味,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或青黑色,舌淡苔白而润,脉迟或紧等。 2)热证:指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实热证:指火热阳邪侵袭,或过服辛辣温热之品,或七情过激,郁而化热,

八纲辨证

阴阳辨证 中医术语,系八纲辨证(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为中医辨证学的基本纲领)的具体内容之一。八纲辨证的特点在于把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整体性、确定性与相关性。阴、阳则是区分疾病类别、归纳证候的总纲。 目录 1. 1 分类 2. 2 应用 3. 3 (一)阴阳是辨证的纲领 1. 4 (二)阴阳有具体的辨证内容 2. 5 阴虚证 3. 6 阳虚证 1.7 亡阴证 2.8 亡阳证 分类 阳证: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阳证,如:表证,实证,热证等为阳证。精神兴奋狂躁,面色红,壮热恶热,气粗声高,便干溲赤,口渴、喜冷饮;舌质红绛苔黄,脉洪数,滑数有力。 阴证: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如:里证,虚证,寒证等为阴证。精神萎靡,面色白,肢冷畏寒,气短声低,便溏溲清,口不渴、喜热饮;舌质淡苔白,脉沉迟细无力。 阴虚证:人体阴液不足所表现的证候。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咽干颧红,二便秘结, 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阳虚证:机体阳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畏寒肢冷,口淡不渴,神疲乏力,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脉弱. 亡阴证:汗热、味咸,四肢温和;舌红干,脉洪实或躁疾、按之无力。肌热,气粗,渴,喜冷饮。 亡阳证:汗冷、味淡,四肢厥冷;舌白润,脉浮数而空,或微细欲绝。肌冷,气微,不渴,喜热饮。 亡阴和亡阳是疾病的危险证候,辨证一差,或救治稍迟,死亡立见。 一般在高热大汗,或发汗太过,或吐泻过度,失血过多的情况下出现,特别是大汗容易亡阴;转而出现亡阳,提示病情进一步加重。 应用 阴阳学说在辨证诊断上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阴阳是辨证的纲领 由于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故疾病的性质、临床的证候,一般都可归属于阴或阳的范畴,因而阴阳辨证是基本的辨证大法。 根据阴阳学说中阴与阳的基本属性,临床上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等等,一般都可归属为阳证。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等,可归属为阴证。 由于阴阳是对各种病情从整体上作出最基本的概括,八纲中的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余六纲,所以说阴阳是证候分类的总纲,阴阳是辨证归类的最基本纲领。 (二)阴阳有具体的辨证内容 由于中医学中的阴阳不仅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且已经有了许多具体的医学内容,如阳气、阴液、心阴、脾阳等,都是有实际内容的医学概念。所以,阴阳辨证又包含有具体的辨证内容,其主要者有阳虚证、阴虚证、阴盛证、阳盛证,以及亡阳证、亡阴证等。此外,阳亢证、虚阳浮越证等,亦可是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所谓阴盛证实际是指实寒证,所谓阳盛证实际是指实热证。

中医诊断学的八纲辨证详解

一、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 (1)表证分: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 (2)表证转归:表证→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3)里证成因分三类:①表证因外感邪气太盛或误治或失治,使外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气血,邪正交争于里形成里证。 ②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直中”为病。 ③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痰饮、瘀血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使脏腑气机失调或气血津液等受病。 (4)表里证的鉴别要点:寒热、舌象、脉象。

三、虚实证 (1)虚证病因:①先天禀赋不足。②后天失养两个原因,以后天失养多见,其中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房室过度等致病因素最为常见。

(2)实证病因:①外感六淫、疫疠等邪气侵袭机体。②因精神因素、劳逸、饮食不节等使脏腑机能失调,气机郁滞,产生火热、宿食、痰瘀、水湿等邪气停聚于体内。 (3)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寒之品使阳气逐渐耗伤。+③年高体衰致阳气不足。 (2)阴虚证证候分析:阴虚证病因有四:①内伤杂病日久耗伤阴液。+②实热证中热邪伤阴或气郁化火日久耗伤阴血。+③房劳过度或过服温燥之品,耗伤阴液。+④年高体衰而阴血亏虚。 (3)阳虚证的发展与演变: ①阳虚证是气虚证演变发展来的,阳虚与气虚常常同时存在。 ②阳虚证可以发展为亡阳证、阴阳两虚证(阴阳互根,阳虚损阴)。 ③阳虚证还可以导致:气机郁滞、瘀血,水湿,痰饮停积而形成既有阳气亏虚,又有邪气盛实的证候。 (4)阴虚证的发展与演变: ①阴虚可于气虚、阳虚同时存在而形成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等(阴阳互根,阴亏 损阳)。 ②阴虚进一步发展成亡阴证及动风证。 (5)阳虚证与阴虚证的鉴别:

五、证候相兼错杂:是指疾病某一阶段的证候,不仅病变部位表现为有表又有里,而且寒热虚实相互交错,表现为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一)表里同病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为表里同病。 表里同病的原因有二类:一是外感病。由表证兼见里证,或外感病未愈,复伤于饮食劳倦等。二是内伤病未愈而又感外邪。 表里同病时,往往出现虚实寒热等,它们之间排列组合而言,可见8种情况:①表里俱寒②表里俱热③表寒里热④表热里寒⑤表里俱实⑥表里俱虚⑦表

八纲辨证详解

八纲辨证详解 八纲辨证就是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两两相对。其中阴阳辨的是体用,表里辨的是部位,虚实辨的是主客,寒热辨的是生化。 一、阴阳 很多人讲八纲辨证不讲阴阳,说阴阳是总纲,表、实、热就是阳,里、虚、寒就是阴,这是不对的。 这里的阴阳是体用的关系,阴指的就是形,比如一个人的脏腑、四肢、躯干、皮肉、血液、津液,此皆为阴,为体。阳指的就是动能,就是能量。一个人肌肉有没有力量,讲话有没有力气,脏腑功能强不强,此为阳。所谓阴阳辩证,就是看一个人是形体不足,还是阳气不足。 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叫阴虚火旺,或者叫阴虚内热,阴虚指的就是身体津液不足,涵不住热,所以热就散出来了,所以要滋阴。所谓阳虚就是一个人可能长的很壮,吃的很胖,但是没有能量,没有力气。 现代人多阳虚。一代人与一代人的体质不同,像以前五六十年代,那时物质匮乏,很多人吃不饱,阴虚的人多。现在大家都吃的好了,体内都营养过剩,人大多阳虚,所以现代人根本不需要去吃什么补品。以前补品珍贵,像鸡蛋都是坐月子才吃的,所以人才会觉得补品好。现代人吃的东西杂,体内垃圾堆积,人劳动又少,阳虚的人多,所以现在火神派的扶阳理论又开始盛行起来了。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天天吃附子也会把人的精气烧干。历史上有金元四大家,也就是四个有名的中医,形成的四个著名的流派,其中就有崇火派,补土派、滋阴派等等。这些都是因为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体质不同而形成的。黄元御生在清乾隆时期,他说世人的病偏于寒湿的十之八九,偏于温燥的百无一二,这只是针对他那个时代而言。书上还说,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放在今天,也未必都对。 要之,人要阴阳平衡。人之病,最先多是阳虚,因为如果阳不虚,人饿了自然会去吃东西。阳虚以后吃了东西不能消化,肠胃功能不够,人才会变成阴虚,人就会瘦。 阴虚久了以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会出现阴实。所谓阴实就是形体的实证,就是身体里面长出了固定的东西。因为阳不足了,身体里面的垃圾异物没法排出,或者过剩的营养堆积,人体又利用不了,就会导致阴实。像人身上的肉,如果你不想要它,对你来说,它也属于一种阴实。凡是你身上你不想要的东西,都可以称为阴实。阴实要靠阳来化开它,要让阳能够进到阴里面去。如果阴实久了,阳气进不去,阳气外浮,那个地方就会发热。 人体气血的循行,十二时辰各行一经,如果哪个脏有问题,有实证,在那个时辰人体的阳气

中医八纲辨证

中医八纲辨证 中医的八纲辨证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表里辩证 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一对纲领。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躯壳与内脏而言,躯壳为表,内脏为里;就脏与腑而言,腑为表,脏为里;就经络与脏腑而言,经络为表,脏腑为里等等。从病势深浅论,外感病者,病邪入里一层,病深一层;出表一层,病轻一层。这种相对概念的认识,在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中尤为重要。以上是广义之表里概念。狭义的表里,是指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为外,这些部位受邪,属于表证;脏腑、气血、骨髓为内,这些部位发病,统属里证。表里辨证,在外感病辨证中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察知病情的轻重,明确病变部位的深浅,预测病理变化的趋势。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了解病的轻重进退,就能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治疗上的主动权,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寒热辩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 虚实辩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而邪气也不太盛。实证反映邪气太盛,而正气尚未虚衰,邪正相争剧烈。虚实辨证,可以掌握病者邪正盛衰的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虚证宜补。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攻补适宜,免犯虚虚实实之误。 阴阳辩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在诊断上,可根据临床上证候表现的病理性质,将一切疾病分为阴阳两个主要方面。阴阳,实际上是八纲的总纲,它可概括其他六个方面的内容,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故有人称八纲为“二纲六要”。 在临床上,由于表里寒热虚实之间有时是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划分。因此,阴证和阳证之间有时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出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复杂证候。如上面几节所说的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等证型就属这类情况。

倪海厦《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一、八纲 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1、寒:也分表寒和里寒, 表寒:别人出汗你不出汗表面毛孔遇寒收宿至使汗腺闭塞。 里寒:手脚冰凉(心脏热熊受寒导致热能送达不到手脚末梢血管),脸色发白(发红为热症)!里寒表现为口渴但不想喝水,想喝也是喝热水或温水! (乳癌和红斑狼疮都是奶水逆流造成的) 口渴小便又多为消渴为糖尿病!(寒热不同处方不同),说明病人体内血液循环系统,缺水导致代谢物质浓度上升,然而拼命的喝水确小便又多导致水喝不到血液循环中去! 糖尿病人吃降血糖药烧燃西医认为过多的糖分,烧完留下的渣就沉积在脚至使双腿麻木溃烂!腿麻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药就可以了。 2、热:分为表热与里热 表热 里热:表现口渴并且想喝冰水 3、阴、阳 阴:有形体的物质即为阴! 阳:无形的东西如力量为阳 阳是热,阴是冷。阳是神、是力。阴是形、是体。神形无病,则阳可畅流无阻。 十二时辰气血流注的诊断

肺----寅 3点。膀胱----申15点 大肠—--卯肾----酉17 胃----辰心包----戌19 脾----巳三焦----亥21 心----午胆----子23 小肠----未肝----丑1点 大肠癌:问诊患者: 1、热不热? 2、大便有没有带血,大肠癌会便秘而排不出! 如大便是带鲜血为痔疮,大便以后才排血出来是内痔、大便擦干带血为外痔,大便与血混在一起且排便次数多则是大肠炎! 脑瘤症状:头部每天同一部位压力大,痛!由于阳不入阴热阳在外进不去至使头部会是热的!用药则是用去阳的药去热!用攻坚的药把阴实排出! 3、 4、虚实 虚:放松的时候为虚, 实:握紧拳头为实,持续的发生为实症 正常人是可以虚实自如!病态就要么是实要么是虚不能虚实切换自如! 肝癌:太累持续的每天晚上1点到3点准时醒来! 肿瘤就是阴实症,乳房有硬块并且硬块处是热的就是阳不入阴的阴实症!乳头内陷为 阴实症:要持续的痛并且痛疼点是热的为癌症

中医的八纲辨证

中医的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一、辨表里 1.表证:表证是指外感病邪侵入体表,引起的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舌苔薄白,脉浮等。 2.里证:里证是指病邪入侵体内,影响脏腑经络的功能。常见症状包括胸闷、腹痛、肿痛等,舌苔黄厚,脉弦等。 二、辨寒热 1.寒证:寒证是指内外寒邪引起的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寒战、畏寒、肢冷等,舌苔白,脉弱。 2.热证:热证是指内外热邪引起的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口渴、舌红等,舌苔黄,脉数。 三、辨虚实 1.虚证:虚证是指脏腑功能不足引起的症状。常见症状包括乏力、倦怠、食欲不振等,舌苔薄白,脉弱。 2.实证:实证是指有实质性病变所致的症状。常见症状包括疼痛、红肿、出血等,舌苔黄厚,脉实。 四、辨湿燥

1.湿证:湿证是指湿邪侵袭人体引起的症状。常见症状包括身重、困倦、湿痰等,舌苔厚腻,脉滑。 2.燥证:燥证是指人体津液耗损过多引起的症状。常见症状包 括干燥、口渴、便秘等,舌苔干燥,脉细数。 五、辨阴阳 1.阴证:阴证是指阴气不足引起的症状。常见症状包括烦热、 口渴、消瘦等,舌红少苔,脉细数。 2.阳证:阳证是指阳气亢盛引起的症状。常见症状包括面红、 目赤、口苦等,舌红苔黄,脉数。 六、辨内外 1.内证:内证是指疾病在体内产生的症状。常见症状包括胸闷、腹痛、尿血等。 2.外证:外证是指疾病在体表产生的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发热、皮疹、瘙痒等。 七、辨寒热虚实 1.寒实证:寒邪入侵引起的实质性病变。常见症状包括寒战、 喜温、舌苔白厚等。 2.热实证:热邪侵袭引起的实质性病变。常见症状包括发热、 口渴、舌红苔黄等。

3.寒虚证:寒邪引起的脏腑功能不足。常见症状包括畏寒、乏力、舌苔白薄等。 4.热虚证:热邪引起的虚实兼夹。常见症状包括虚热、口渴、 舌红少苔等。 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为相关的病例分析和辨证论治的案例。 法律名词及注释: 1.外感病邪:指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从外界进入人体的 病原微生物。 2.舌苔:指舌面上的一层粘液状物质,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 3.脉象:指人体脉搏的形态特征,可以辅助判断人体的病情。

中医辩证实施纲要全

八纲辨证 八纲,可以概括机体病变的性质,程度和人体自身恢复的能力,是临床辩证施治的主要依据。阴阳——八纲中的总纲,表热实为阳,里寒虚为阴。表里——指人体的病变部位。寒热——指疾病的性质。虚实——指人体正邪恶消长盛衰(虚指正气虚,实指邪气实)。 一、阴阳辩证 1、阴证,凡患者精神萎顿,语音低微,面色晦暗,目光无神,动作迟缓,身冷畏寒,近衣喜温,口中和,不渴,尿清白,便溏,苔滑,脉沉迟无力等,均属阴证。 2、阳证,凡患者精神兴奋,甚烦燥谵语,语声粗壮,面赤,发热口渴,气粗,去衣喜凉,便结溲赤,苔黄燥,脉数大有力,均属阳证。3、阴阳辩证要点A、阴阳辩证最为复杂,是八纲的根本,分得很细。如从人体部位来说,背为阳,腹为阴,上为阳,下不阴,外为阳,内为阴,从脏腑气血来说,腑为阳,脏为阴,气为阳,气为阴等。从邪气的角度来说,风暑火为阳,寒燥湿为阴等。 B人体有形物质为阴,气化功能等属阳,二者互为依存,阳亢就要伤阴,亡阴,反之,大汗阴液消失过多,不仅亡阴,还要亡阳。因此,在辩证中应注意阴阳相互承制或亢害的关系。 C要辨清真象的假象。 D要注意疾病的转化。二、表里辩证表里两纲,是指病变所在部位和病情深浅而言的,凡是外感病,病变部位位于体表者,是为表证。外邪未解,传入于脏腑时便为里证。但因七情,饮食,劳倦,洒色所伤,病自内发,脏腑先伤,也为里证。 1、表证:从病邪看,是外感六淫所致的疾病,从人体看,其病变发生于人体浅表的部位。 A、凡病人具有恶风、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头痛,脉浮,舌苔薄白者,为表证。 B表证确诊后,还须进一步辨别所感病邪的属性,与机体的反应如何等,具体了解它是表寒,表热,表虚,表实,然后方可进行治疗。C、外感病邪,虽然首侵入人体的表层,但也可侵犯身体里面而兼有里证,因此,需要结合病程,病情,作进一步鉴别。表寒和表热共有证——头痛,身痛,脉浮。表寒——明显恶寒,发热轻,脉浮紧。表热——恶寒轻,或不恶寒,发热重,脉浮数。表虚与表实共有证——恶寒,发热,脉浮。表虚——有汗,脉浮缓。表实——无汗,脉浮紧。 2、里证:凡是人体内各脏腑的病理变化所表现也不例外症状,用八纲辩证均属里证。里证见证,一般以高热,神昏、谵、烦燥、口渴、胸满、腹胀、二便闭塞,舌苔黄厚,脉沉等为代表,但是这样的里证仅属于阳明里实热证,不能包括所有的里证,由于它的范围要比表证广泛,所以除去里实热证外,还应进一步辩别里虚寒证以及病变的部位是在何脏何腑,因此,辨别里证更应结合脏腑辩证等方。兹将里证的寒热虚实,鉴别如下:里寒——不渴、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四肢冷、苔白、脉沉迟。里热——口渴、发热、烦燥、小便黄短、舌苔黄质红、脉沉数。里虚——食欲减少,疲倦懒言,心跳,头昏、苔淡白,脉沉弱。里实——便秘,腹胀满痛拒按,发热汗出或谵妄,发狂,苔黄厚,脉沉实有力。 3、表里辩证要点:A辨别表里应掌握特征,尤其应该掌握表证的特征,如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浮紧。B在辨别表里同时,还应注意是否有表里同病或兼其他纲不同之证,如表里俱寒,表里俱热,表里俱虚,表里俱实,或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或为半表半里。 3、初症表证,继而出现里证,这里就应辩认是否表证已入里,查明表证已罢或未罢。 4、凡病里证,继而出现表证,应辨别是否里证出表,或是又感表邪。 三、寒热辩证 寒热两纲,主要是辩别疾病的性质,凡由寒邪引起或因机体机能衰退所产生的症状,是为寒证,凡由热邪引起或因其他病因(如郁久化热,机能亢盛等)所产生的症状,是为热证。寒热见证,鉴别如下。1、寒证,手足冷,恶寒,面色苍白皮书,口不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稀薄不臭,舌苔白,脉迟等。 2、热证,发热,恶热,口渴,喜冷饮,面赤,烦燥,大便黄粘胶臭,小便短赤,大便闭或自利灼肛,舌苔黄,舌质红,脉数等。 3、寒热辩证要点 A 辨寒热,须分真假,如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此为热在骨髓寒在皮肤,为真热假寒症,如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此为寒在骨髓热在皮肤,为真寒假热证。B辨寒热,须分部位,即表里,上下,脏腑,气血等。C辨寒热应注意寒热夹杂,虚实的不同情况,如表热里寒,上寒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第六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 运用八纲分析综合 病位深浅——表里 各种辨证的总纲领, 四诊所获的病情 病理性质——寒热 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资料,以辨别 邪正盛衰——虚实 辨别归类 病证类别——阴阳 执简驭繁 二、八纲辨证源流 内经无“八纲”之名,但已见散在内容,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辨证关系, 伤寒杂病论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王执中伤寒正脉 张三锡医学六要, 近人祝味菊伤寒质难中正式提出“八纲”名称, 解放后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使八纲得到普及; 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一何谓表里: 表——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气血阴阳二何谓表里辨证: 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三表里辨证的意义: 1.辨别病位 表证——病较轻浅 外内浅深 里证——病较深重 2.辨别病势的进退——外感病 病邪由表入里——病渐深重,为势进; 病邪由里出表——病势减轻,为势退; 四表证: 1.定义: 六淫 疫毒 所表现出表证证候的概括,主要见于外感病初期阶段; 2.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恶寒恶风,发热①体温升高,②体温虽无升高,但自觉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

2伴有症状: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 3.病机要点: 卫气受遏,不得宣发——恶寒 外邪客于 皮毛肌腠 ,气血不行——头身疼痛 ,脉气鼓动于外——脉浮 肺气上逆—咳嗽 肺窍不利—鼻塞,喷嚏,咽痒痛; 病未入里——苔薄白 4.表证特点: 1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 2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 3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 4病多属实,较易治愈;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5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的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皮毛的病变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5.常见证型: 1风寒束表证表寒证,风寒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表热证,风热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疼痛,有汗,苔薄白黄,脉浮数; 3风湿遏表证风湿表证: 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酸痛,舌苔滑腻,脉濡缓; 4燥邪犯表证外燥证: 恶寒发热、口鼻咽干燥、干咳、痰少而粘、苔干、脉浮; 5暑湿袭表证: 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 6风袭表疏证太阳中风证、表虚证: 发热恶风,汗出,鼻塞喷嚏,咳嗽,苔薄白,脉浮缓; 五里证: 1.定义: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表现的证候; 2.成因: 1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传里;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

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 中篇辨证 绪论: 一、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是中医学应有的、独特的内容,它是治疗时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无论疾病病种是否明确,辨证论治都能够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进行灵活地处理,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学对疾病的处理能力。 二、证的内涵 “证”是中医学特有的理性概念,是哲理、医理与临床实践的结 合,是认识论、科学观与生命科学、医学实际内容的结合。 三、辨证的方法与关系 临床辨证的一般思维规律,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辨证纲领,再确定辨证具体要素,然后形成完整准确的证名。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属于纲领证;病性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性质,属于基础证;脏腑辨证是以病位为主的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也是中医学辨证分类的方法。 第七章八纲辨证

【教学目的】 熟悉八纲、八纲辨证,八纲证候相兼、错杂、转化、真假等概念;掌握八纲基本证候的临床表现,熟悉其证候分析。 【教学内容】 1.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2.表里辨证:表证(及半表半里证)、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3.寒热辨证:寒证、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4.虚实辨证:实证、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5.阴阳辨证:阴证、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6.八纲证候相兼、错杂的含义、类型;证候真假的含义、类型、证候特征、病机、辨证要点;证候转化的含义、类型、实质。 7.八纲辨证的意义。 【教学要求】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1.了解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 2.熟悉八纲辨证的概念;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的辨证意义。 二、八纲基本证候 1.熟悉表与里、表证与里证概念的相对性;表里两纲的辨证意义。熟悉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掌握表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里证的概念、形成里证的三类原因。 2.熟悉寒热辨证的意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证候分析。掌握寒证与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中医辩证实施纲要全.

八纲辨证八纲,可以概括机体病变的性质,程度和人体自身恢复的能力,是临床辩证施治的主要依据。阴阳——八纲中的总纲,表热实为阳,里寒虚为阴。表里——指人体的病变部位。寒热——指疾病的性质。虚实——指人体正邪恶消长盛衰(虚指正气虚,实指邪气实)。一、阴阳辩证 1、阴证,凡患者精神萎顿,语音低微,面色晦暗,目光无神,动作迟缓,身冷畏寒,近衣喜温,口中和,不渴,尿清白,便溏,苔滑,脉沉迟无力等,均属阴证。 2、阳证,凡患者精神兴奋,甚烦燥谵语,语声粗壮,面赤,发热口渴,气粗,去衣喜凉,便结溲赤,苔黄燥,脉数大有力,均属阳证。3、阴阳辩证要点A、阴阳辩证最为复杂,是八纲的根本,分得很细。如从人体部位来说,背为阳,腹为阴,上为阳,下不阴,外为阳,内为阴,从脏腑气血来说,腑为阳,脏为阴,气为阳,气为阴等。从邪气的角度来说,风暑火为阳,寒燥湿为阴等。 B人体有形物质为阴,气化功能等属阳,二者互为依存,阳亢就要伤阴,亡阴,反之,大汗阴液消失过多,不仅亡阴,还要亡阳。因此,在辩证中应注意阴阳相互承制或亢害的关系。 C要辨清真象的假象。 D要注意疾病的转化。二、表里辩证表里两纲,是指病变所在部位和病情深浅而言的,凡是外感病,病变部位位于体表者,是为表证。外邪未解,传入于脏腑时便为里证。但因七情,饮食,劳倦,洒色所伤,病自内发,脏腑先伤,也为里证。 1、表证:从病邪看,是外感六淫所致的疾病,从人体看,其病变发生于人体浅表的部位。 A、凡病人具有恶风、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头痛,脉浮,舌苔薄白者,为表证。 B表证确诊后,还须进一步辨别所感病邪的属性,与机体的反应如何等,具体了解它是表寒,表热,表虚,表实,然后方可进行治疗。C、外感病邪,虽然首侵入人体的表层,但也可侵犯身体里面而兼有里证,因此,需要结合病程,病情,作进一步鉴别。表寒和表热共有证——头痛,身痛,脉浮。表寒——明显恶寒,发热轻,脉浮紧。表热——恶寒轻,或不恶寒,发热重,脉浮数。表虚与表实共有证——恶寒,发热,脉浮。表虚——有汗,脉浮缓。表实——无汗,脉浮紧。 2、里证:凡是人体内各脏腑的病理变化所表现也不例外症状,用八纲辩证均属里证。里证见证,一般以高热,神昏、谵、烦燥、口渴、胸满、腹胀、二便闭塞,舌苔黄厚,脉沉等为代表,但是这样的里证仅属于阳明里实热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