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城市规划概况及介绍课件
- 格式:pdf
- 大小:5.52 MB
- 文档页数:27
结合江山市城市交通现状浅析市政道路规划【摘要】通过资料收集和交通调查数据的分析,梳理城市交通发展现状,评价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水平,识别城市交通特征和主要交通矛盾。
从协调城市规划布局和土地利用出发,分析与选择合适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提出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方向和保障策略,规划城市骨干运输系统网络构架,构建各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
【关键词】交通现状、规划、网络结构江山市交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形成以公路为基础、铁路为辅助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对外交通南北向有黄衢南高速公路、205国道,东西向有浙赣铁路、46省道等,对内交通基本形成由国省道、县乡道组成的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的公路网。
江山市城市交通现状分析江山城区道路交通系统已具备初步的规模和水平,但难以满足交通现代化的要求。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如下:(1)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经济发展和机动化水平高速增长不相适应,主城区道路的建设指标远低于国家标准,道路设施建设“欠帐”较多。
(2)城市呈分散式组团布局,受到山体、水域的阻隔,给道路网主骨架体系构建带来较大难度,客观上制约着通道间距的合理性以及贯通性。
(3)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尚未形成完善的路网体系,次干路与支路标准严重不足。
路网层次结构不清晰,各层次道路缺乏有效的衔接。
(4)老城区功能过于集中,向心交通压力较大,早晚出行必需经过老城区的鹿溪路、环城西路、江滨路等南北向路段,导致向心交通压力增强,早晚高峰的交通流量较为集中,开始呈现拥堵常态。
(5)主城区与周边组团联系通道单一。
现状主城区与上余、清湖等组团均需通过过境公路予以解决。
组团间缺乏快速便捷的通道联系。
二、江山城市道路网的规划江山城区是本次城市道路网规划的重点。
根据综合交通规划发展战略,市区道路交通规划的目标为建设城市组团间“日字型快速通道+三纵九横主干路”的骨架路网体系,引导城市土地利用开发,支撑城市各片区和组团的建设。
1、道路分级体系结构按照道路在城市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的服务功能,我国城市道路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
江山市概况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地图概况江山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三省交界处。
东经118°22′37″-118°48′48″、北纬28°15′26″-28°53′27″,中心:北纬28°44′、东经118°37′。
东邻衢江区、遂昌县,南毗福建省浦城县,西部与江西省玉山县、广丰县接壤,北连常山县。
南北长70.75千米,东西宽41.75千米,总面积2019.48平方千米。
总人口41万人(2004年)。
市人民政府驻中山路118号,邮编:324100。
代码:330881。
区号:0570。
拼音:Jiangshan Shi。
地势南高北低,仙霞岭斜贯东南,怀玉山支脉盘亘西北,最高处为南部大龙岗,海拔1500.3米,最低处北部渡船头,海拔73米。
主要河流为钱塘江水系的江山港,境内流长105千米。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17.1℃上下,年降水量1650~2200毫米。
行政区划江山市辖2个街道、13个镇、6个乡:虎山街道、双塔街道;上余镇、四都镇、贺村镇、淤头镇、凤林镇、峡口镇、长台镇、石门镇、大桥镇、清湖镇、坛石镇、新塘边镇、廿八都镇;张村乡、保安乡、碗窑乡、大陈乡、塘源口乡、双溪口乡。
虎山街道辖市心、西门、东门、江东、南门、安泰、城南7个社区,溪东、陈家安、孝子、平棋、达道、何家山、前井、江山底、店坝头、彭里、乌金山、里坞、麻车、荷塘14个村委会。
办事处驻通达路1号。
双塔街道辖城北、县后前、民声3个社区,菜农、天余、县前、新塘坞、丰足、莲塘、达岭、坳里、岩下、老虎坞、郑村、山外、赵家、何家、星火、缸甫底、五家山、上耀、黄岗、陈村、召石、姚家、金家、下路头、后垄、社后、鸭后、墩头山、杨家坞29个村委会。
办事处驻江滨路54号。
上余镇辖大溪滩、余家、航头、山头、一都江、平坦、李家、湖川头、石灰坛、大夫第、刘家山、木车、双塔底、方家、上余、七一、贺基、后庄、五程、江家、联珠、前湖、陶村、雁塘、黄陈、塘青、白鸡地、江村畲族民族村、珠丘、毛村、际头、岭阳、下西坂、下城淤、苦叶田35个村委会。
江山市清漾历史文化村保护规划第一部分:保护规划部分 ................................................................................................................... 1 第一章 总 则 ................................................................................................. 1 1.1 规划依据 ............................................................................................ 1 1.2 规划研究范围 .................................................................................... 1 1.3 规划原则 ............................................................................................ 1 1.4 规划目标 ............................................................................................ 2 1.5 规划内容 ............................................................................................ 2 第二章 保护框架规划 ..................................................................................... 2 2.1 保护框架的构成要素 ........................................................................ 2 2.2 保护框架 ............................................................................................ 3 第三章 保护等级与范围 ................................................................................. 3 3.1村落区域环境的保护 ......................................................................... 3 3.2 古村落的保护 .................................................................................... 4 3.3 古村落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 ................................................ 5 第四章 建筑保护与整治方式 ......................................................................... 6 4.1 现状建筑综合评价 ............................................................................ 6 4.2 建筑保护与整治方式 ........................................................................ 6 第五章 高度控制规划 ..................................................................................... 7 5.1 文物古迹和重要建筑(构筑)物及周边高度控制 ........................ 7 5.2 主要视廊及山体周边高度控制 ........................................................ 8 第六章 人口预测与用地控制 ......................................................................... 8 6.1产业结构分析 ..................................................................................... 8 6.2 人口预测 ............................................................................................ 8 6.3 土地规模控制 .................................................................................... 8 第七章 土地使用与功能分区 ......................................................................... 9 7.1 规划原则与功能定位 ........................................................................ 9 7.2 土地使用调整规划 ............................................................................ 9 7.3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10 第八章 道路交通规划 ................................................................................... 10 8.1 规划目标和原则 .............................................................................. 10 8.2 道路交通规划 .................................................................................. 10 8.3旅游交通和消防交通规划 ............................................................... 11 第九章 空间景观控制规划 ........................................................................... 11 9.1 自然景观环境控制规划 .................................................................. 11 9.2 村落景观环境控制规划 .................................................................. 11 第十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控制规划 ............................................................... 12 10.1古村落周边耕地农田的保护 ......................................................... 12 10.2 古村落水系的保护与整治 ............................................................ 12 10.3 古村落周边生态环境的控制 ........................................................ 13 第十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划 . (13)11.1 规划原则 (13)11.2 重要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规划 .................................................... 13 第十二章 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 (14)12.1给水工程规划 (14)12.2雨水工程规划 ................................................................................ 14 12.3污水工程规划 ................................................................................ 15 12.4电力电讯工程规划 ........................................................................ 15 12.5燃气工程规划 ................................................................................ 15 12.6综合管沟工程规划 ........................................................................ 15 12.7环卫设施工程规划 (15)12.8综合防灾规划 ................................................................................ 16 第十三章 实施与分期建设规划 .................................................................. 16 13.1 实施与分期建设原则 . (16)13.2 分期建设内容及经济测算 ........................................................... 17 第十四章 规划实施与管理策略 .................................................................. 18 14.1 行政政策 ....................................................................................... 19 14.2 法律政策 (19)14.3 经济政策 ....................................................................................... 19 14.4管理策略 ........................................................................................ 19 第二部分:村落的保护整治与建设开发导则 (19)第一章 重点历史建筑(保护建筑)的保护与整治 ................................... 19 第二章 其它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整治 .......................................................... 20 2.1针对其他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整治原则. (20)2.2 整治策略细分 ................................................................................. 20 第三章 历史环境要素的控制引导 .............................................................. 21 3.1对门的形式控制 .............................................................................. 21 3.3对墙的形式控制 (21)3.4卵石巷道的样式控制 ...................................................................... 21 3.5水系驳岸的设计引导 ...................................................................... 21 3.6村落范围内的仙霞古道保护与整治导则....................................... 21 3.7村落新建道路设计引导 (22)3.8村落道路改造方式引导 .................................................................. 22 第四章 非历史建筑的整治与改造 .............................................................. 22 第五章 新建建筑的风貌特色控制 .............................................................. 23 第三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 (23)第一章 新农村建设发展用地的选址 .......................................................... 23 1.1方案一——向西发展 ...................................................................... 23 1.2方案二——向北发展 . (23)1.3方案三——向东北发展 .................................................................. 23 1.4方案比较 .......................................................................................... 23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的人口与用地规模预测 . (24)第三章新农村建设发展用地与古村落的关系 (24)3.1空间发展的关系 (24)3.2村落各职能分布的关系 (24)第四章建设新农村,营造乡村社区 (24)4.1村规民约的重修 (24)4.2古村落产业的发展 (25)4.3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规划 (25)4.4生态景观的整治 (26)4.5提高乡村福利 (26)4.6村民自助互助 (26)第五章旅游开发与乡村社区的和谐发展 (26)5.1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26)5.2逐步提升乡村社区的环境品质 (27)5.3 注重公众参与、强化地方文化认同感 (27)5.4审视地区承载力、强化遗产保护 (27)附录 (27)附录1.问卷调查及分析 (27)附录2.保护建筑一览表 (27)附录3.历史建筑一览表 (27)第一部分:保护规划部分第一章总则江山市清漾历史文化村保护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1)为指导,通过对清漾古村落的文物古迹、传统民居及周围环境景观风貌的实地调查,在详细考察古村落的历史沿革,综合分析古村落的整体风貌特征,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与宗族特色的基础上,按建设部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2005)制定。
《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内容简介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情况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契机,如行政区划调整,原衢县撤县建区,拓展了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浙赣铁路的电气化改造使铁路南移成为现实,这将打破铁路分割城市南北两区的屏障,使老城新区连为一体;市域“井”字形高速公路框架的规划构筑,区域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衢州市政府确立了“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的发展战略等。
这些因素对城市用地布局、城市结构形态产生重大影响,因此,1996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2002年5月,市政府组织进行了新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规划编制单位为浙江省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历时两年,经过规划纲要、规划多轮方案论证完善,其间得到市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于2003年3月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并于03年5月经市人大、市政府常务会议论证通过,04年5月,省人民政府以“浙政函[2004]81号”文件,批准通过了《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至此,本轮规划修编工作顺利完成。
《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内容简介为实现衢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与发展方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期限与《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相衔接,确定本次规划的期限为:近期—2002年~2005年,中远期—2006年~2020年,远景—未来发展30~50年。
二、规划层次1、市域:为城市发展目标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性质论证的基本范围,也是衢州市行政管辖范围,面积8836.5平方公里。
2、市区:为衢江区、柯城区所管辖的行政范围,面积2357.4平方公里,是城市发展直接依托的区域,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直接依托的空间。
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衢州市是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园林城市。
为实现衢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与发展方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有关规定,于2003年12月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一、规划期限与《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相衔接,确定本次规划的期限为:近期—2001年~2005年,中远期—2011年~2020年,远景—未来发展30~50年。
二、规划层次1、市域:为城市发展目标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性质论证的基本范围,也是衢州市行政管辖范围,面积8836.5平方公里。
2、市区:为衢江区、柯城区所管辖的行政范围,面积2357.4平方公里,是城市发展直接依托的区域,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直接依托的空间。
3、城市规划区: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统一规划管理职能的地域范围,面积640公里。
其范围为:现衢州城区(包括樟潭镇)、柯城、花园、万田、浮石、云溪、姜家山、汪村、廿里镇、石室、下张、黄家、长柱、坑口、横路行政区范围以及石梁镇、高家镇、湖南镇、航埠镇的部分行政村。
4、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指具体进行城市用地布局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平衡的范围。
总面积为140平方公里。
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接轨东部,借力发展:接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省域东部的温台经济密集区,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发展开放型经济。
2、完善功能,辐射周边:完善中心城市功能,辐射赣、闽、皖等的欠发达地区,扩大经济影响腹地,实现区域资源配置。
3、工业立市,要素集聚:促进农业现代化,鼓励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聚发展;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促进生产要素集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4、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分区建设,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加强生态化建设,形成自然、社会、经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开展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完善城乡空间资源配置和管理方式的一项重要创新。
《江山市域总体规划》是政府综合协调全市发展和空间资源配置的依据和手段。
江山市分别于1988年、1996年、2002年三度编制(修编)城市总体规划,2000年编制完成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进入21世纪,江山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区位交通格局有了极大的改变,江山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迫切需要宏观层面的规划,为城乡建设提供发展蓝图和依据。
我市于2007年初开始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2007年9月《江山市域总体规划纲要》在衢州市范围内率先通过省有关部门组织的审查,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与省国土厅、市国土局等土地部门多次沟通衔接,市域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两规衔接报告于2008年6月通过省有关部门组织的审查。
为使规划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更具前瞻性,我市委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江山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对影响市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定位、空间体系、人口规模等重大课题进行专题研究,经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多次论证于2008年9月通过会审,该成果已被充分吸纳到市域总体规划方案之中。
2008年9月,江山市委组织四套班子及相关部门对《江山市域总体规划》方案进行会审,原则通过该方案。
2008年10月省建设厅组织专家组对规划方案进行全面的论证,会议认为规划方案指导思想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全面,提出的市域发展战略与空间开发、保护框架基本可行,建议修改完善后可以上报审查。
11月20日该规划已通过市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审核。
规划范围:江山市行政管辖区规划期限:2006年—2020年一、江山市总体定位江山市总体定位表述为:“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
其核心内涵包括:浙闽赣三省边际的“工业新城”:江山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新阶段,“兴工强市、借力发展、特色推进”是江山市的重要发展战略,应立足于江山独特的区位与交通优势,扎实地做强、做优产业,大力拓展外源性产业和经济,以转型提升为主线、平台建设为载体、项目投入为支撑、科技创新为动力、培育“4+X”产业为目标,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富有江山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建设三省边际的新兴工业城市。
浙江江山的发展现状
浙江江山的发展现状非常迅速。
作为浙江省丽水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城市,江山市正积极推动经济发展,不断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条件。
近年来,江山市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建设一批重点项目。
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涵盖机械、电子、建材、食品等多个领域。
一些重点企业不断壮大,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城市建设方面,江山市注重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以提升城市绿化为重点,大力推进园林景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市区的街道整洁有序,市容市貌焕然一新,给人一种宜居宜业的感觉。
同时,江山市还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
通过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乡村旅游也成为当地的一张新名片,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加强和改善。
江山市注重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提升了基础教育的水平。
医疗领域各级医疗机构设施完善,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文化设施日益完善,艺术和体育活动多元化。
总体来说,浙江江山在经济、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等方面都取
得了显著的进展。
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县级城市,江山市正在逐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