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长笛教学领域中的艺术“跨界”与文化“跨界”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长笛音乐作品的音乐表演及演奏技巧【摘要】长笛音乐作品的音乐表演及演奏技巧在音乐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长笛音乐作品在音乐界中的地位及对音乐表演的影响。
随后分析了长笛演奏技巧的要求和表演技巧,探讨了长笛演奏中的技术要点和训练方法。
还就长笛音乐作品演奏中常见问题进行了解析和解决方法的探讨。
总结了长笛音乐作品的音乐表演及演奏技巧对音乐界的重要性,并展望了长笛演奏技巧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此文的阐述,读者将对长笛音乐作品的演奏技巧有更深入的了解,为长笛演奏者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和参考资料。
【关键词】长笛音乐作品、音乐表演、演奏技巧、长笛演奏、技巧要求、表演技巧分析、技术要点、训练方法、常见问题、解决方法、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介绍长笛音乐作品的重要性长笛音乐作品在音乐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拓展了音乐的边界,同时也为长笛演奏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长笛作品的演奏不仅仅是简单的演奏技巧展示,更是对音乐情感和内涵的传达。
通过长笛音乐作品的演奏,演奏者能够展现自己的音乐理解和情感体验,与观众产生共鸣。
长笛音乐作品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其对演奏者的技巧要求上。
演奏长笛作品需要演奏者具备扎实的技术基础和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才能准确地表现作品所要传达的音乐意境。
长笛音乐作品也常常融合了丰富的音乐元素,如快速的音阶、复杂的节奏变化、优美的旋律等,这些都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巧和音乐表现力才能完美呈现出来。
1.2 概述长笛演奏技巧的影响长笛演奏技巧在长笛音乐作品的表演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演奏技巧的高超程度直接影响着演奏的质量和效果,是达成音乐作品中所要表达的音乐意境的重要保障。
长笛演奏技巧的品质不仅影响着音乐作品的演绎过程,更关乎着整个表演的艺术效果和观众的感受体验。
演奏技巧的精湛程度不仅要求演奏者对乐器的熟练掌握,更需要演奏者具备对音乐作品细致入微的理解和感悟。
优秀的长笛演奏技巧不仅要求演奏者具备准确的音准和稳定的音色,更要求演奏者能够准确把握乐曲的气质和情感表达,使得音乐作品得以生动而又真实地展现出来。
长笛音乐教育现状及其艺术的民族化我们来看一下长笛音乐教育的现状。
长笛音乐教育是指通过长笛这一乐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能力的教育活动。
长笛音乐教育在我国已经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从最初的个别培训到如今的全国普及,长笛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了音乐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笛音乐教育一般分为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阶段,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在学校或音乐培训机构进行,通过学习音乐基础知识、长笛演奏技巧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基本能力;而专业教育阶段则是在音乐学院进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和音乐才能。
长笛音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关注,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长笛音乐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孩子有了接触长笛的机会,长笛音乐教育的现状也越来越好。
尽管长笛音乐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但是目前长笛音乐教育的民族化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长笛作为西方古典音乐中的常见乐器,其音乐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着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主要以西方古典音乐为主,而对于中国本土音乐的教学和传承则相对较少。
这导致了长笛音乐教育中的民族化问题。
在长笛音乐教育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学生对中国本土音乐的兴趣和理解,提高长笛音乐教育的民族性和本土性,使学生在学习长笛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融入中国音乐文化,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那么,长笛音乐教育的民族化应该如何进行呢?我们可以通过长笛曲目的选取,来增加民族化元素。
在长笛音乐教育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曲目,比如《二泉映月》、《茉莉花》等,通过教学演奏这些曲目,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意识。
可以引入中国传统音乐演奏技巧和表现形式。
学生在学习长笛的过程中,可以渐渐地了解和掌握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技巧,如吐字、滑音等,通过这些技巧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长笛音乐教育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和比赛,如民乐演奏比赛等,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和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热情。
中西对比视角下的长笛教学问题刍议导言长笛是一种传统的西方管乐器,在中国也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喜爱。
唯有在教学实践中,教育者们始终困扰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而做出的针对性措施区别。
本文将就中西对比视角下的长笛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就教学内容、方法以及心理因素等方面分别谈谈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其中蕴含的可学习性。
教学内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在长笛教学内容中得以体现。
首先,在西方音乐中长笛的地位相对较高,长笛作为管弦乐队的主要独奏乐器,拥有较为丰富的乐曲、乐章,而在中文音乐圈则以短笛为主,长笛地位相对较低,乐曲比较单一,这就意味着中文长笛教师面对着的学生素质可能相对较低,难以直接教授西方高难度乐曲。
而在西方音乐教学中,长笛教学强调的是技巧和音乐理论的教育,注重技术的打磨,而在中文教学中则更偏重于音色和演奏技巧的教学,偏向于视听效果,缺乏对技术的深度理解。
教学方法中西文化差异也体现在长笛教学方法上。
在西方音乐教学中,老师强调学生的感性理解和自我演绎能力,通过沉浸式的体验使学生感受音乐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入体味音乐的情感表达。
而在中国的教学方法中,重视概念的教育,追求科学的教学方式,先讲解理论,再一步一步地教学生演奏。
这种被动式的教育方式过于倾向于注重在技能操作而非感性诠释和自我发掘。
心理因素中西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和方式,更包括教学中的心理因素。
在西方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更加注重个人独立性,学生通常会有更强的探究精神和自我体验的意识。
而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教师通常会传达一种“知难而退”的态度,强调的是知识的掌握和技术的熟练,没有前提的探究意识和发掘音乐内涵的精神。
应该说,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身处中文教育环境和西方教育环境下的心理素质是有差别的,这也是教师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之一。
总结本文从中西文化的角度阐述了长笛教学问题,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心理因素。
可以看出,在中西文化的差别中,存在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东西。
长笛音乐教育现状及其艺术的民族化长笛音乐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音乐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和音乐学院将长笛列为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的长笛教育和培训。
在长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学生们通常会学习到西方音乐理论、技巧、演奏曲目以及历史知识等。
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们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长笛演奏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如果我们过多地将长笛音乐教育局限于对西方音乐的学习和模仿,就可能限制了学生们对长笛音乐的视野和发展空间。
现阶段的长笛教育需要更多地关注和引导学生去了解和发现本土文化的长笛音乐艺术,为长笛音乐的本土化和民族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长笛早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演传统。
长笛在中国古代乐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可以独奏,也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
而在传统音乐中,长笛不仅被用来演奏宫廷音乐,还被广泛应用于民间音乐和戏曲伴奏中。
这些都为长笛音乐的民族化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素材和资源。
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了长笛音乐。
我们有必要在长笛音乐教育中加大对中国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的挖掘和传承力度,让学生们能够更多地接触到和了解到中国传统长笛音乐的内涵和价值。
为了促进长笛音乐本土化和民族化的发展,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开发适合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的长笛教学内容和方法。
尽管西方音乐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忽视了中国自身独特的音乐传统和审美情趣。
我们可以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的挖掘和研究,来丰富和完善现有的长笛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更多地去接触和演奏中国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情感和认同,提升他们对长笛音乐的热爱和自信心。
长笛音乐的本土化和民族化还需要得到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和推动。
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或音乐学院的事情,更需要广泛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和参与。
可以通过组织音乐比赛、音乐节等活动来推广和普及中国传统长笛音乐,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长笛音乐教育现状及其艺术的民族化长笛音乐教育已经成为学校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长笛这种乐器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然而,在长笛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民族化的问题也逐渐浮现。
在国内的学校教育中,长笛通常被视为西方音乐的代表,学生学习长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演奏西方作品,并体验其精华。
这样的教育方式虽然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西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水平,但是也忽略了中国文化在其中的地位。
因此,如何在长笛教育中体现出中国的文化元素,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长笛作为西洋乐器,虽然最初从欧洲传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被逐渐融入到中国的音乐文化中。
例如,以笛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民乐,其中大量典籍汇集的笛曲和民族独奏片段,都足以为长笛音乐教育注入新的元素和内涵。
如果在长笛教育过程中不仅仅停留在技术技能的训练上,而是注重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其中,那么长笛教育也将更具有吸引力。
此外,对于专业的长笛演奏家来说,也需要注重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作品中。
如果只是演奏一些西方作品,那么这些作品就很难打动中国观众的心。
但是,如果在演奏中注重注入一些中国元素,并且让观众感受到这些元素的独特之处,那么演奏家也将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总的来说,长笛音乐教育应该面向全球,但同时也要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长笛教育中,应该加强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学习和糅合,使得长笛这种乐器不再被视为西方音乐的代表,而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长笛演奏家而言,也应该注重在演奏中注入中国元素,让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传播力。
这是长笛音乐教育民族化的必然趋势,也是长期发展的必须选择。
长笛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研究作者:曹婧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20期【摘要】长笛音乐作为一种西方基础乐器之一,要想根植与中国这一新鲜的土壤中,必须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接,达到形、神、气、韵的完美契合,才能得到发展与创新,本文主要探讨了在长笛音乐与中古传统文化元素的相互融合与发展,更好的传承本土化的现代形式中。
【关键词】长笛音乐;传统文化元素;传承;发展在中西方民族、文化、音乐融合过程中,作为西方极具代表性的管弦乐器-长笛传入我国,长笛以其独特的音色、意境之美收到广大听众的喜爱,为我国音乐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迎合了当时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然而,在一味的追求西洋乐器演奏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形式化的、一致化的注重演奏表现力与效果,达不到人们对其多样化、生动化的期许,尤其是无法与传统的民族文化相契合匹配,在这种形势下的演奏毫无情感与生机,因此,追求融合与传承创新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何更好的加入中国当地特色传统元素,推动其发展更广大的舞台,成为一直探讨的话题。
一、长笛艺术与传统民族音乐元素的糅合长笛是具有独特艺术性的音乐乐器,长笛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其优美动听的音律、宽广的音域、独特的情感传达、使听奏者沉醉其中,这从某种程度上正好切合了我过追寻艺术的意境美,无论是中国的写意山水画、传统书法、中国民族乐器-丝、竹二胡、琵琶等,都在追寻一种意境的传递,这也形成了西方写实,中方写意的艺术分类。
长笛动听而兼具情感的曲调与独特的音色,加之追求传统的艺术特色、表现与传递方式,来更好的体现与传递意境之美,弘扬民族元素,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贺绿汀生曾提出“将中国古老的、有特色的东方音乐用新的方法、新的技巧、新的意识,发展到它最高的形式而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民族音乐……”例如我国神话故事七仙女与董永,如何将生硬的长笛嫁接在我国本土特色中?作曲家陈礼旺开始利用长笛独特的音色音律结合中国传统的戏曲黄梅戏独特的花腔,不仅更能体现与表达主人公那情深意切的情感,将初识、热恋、分离幽怨等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烘托了意境之美,营造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情节,使听众能够切身感悟其中,设身处地的体会其情感的纠缠与命运,这就是民族元素结合的典范,如何更好的实现两者的文化拼接、情境融合、表现手法、技巧气息等处理,依然是一个需要关注与值得探讨的元素。
长笛音乐教育现状及其艺术的民族化长笛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起源于西方,如今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长笛音乐教育在各国也得到了相当的重视,更是在如今这个全球化时代,受到了更多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对长笛音乐教育现状、长笛音乐艺术的民族化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对长笛音乐教育做出一些贡献。
长笛音乐教育现状长笛音乐教育在世界各国都有着一定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在西方国家,长笛音乐教育更是历史悠久,乐器制作、演奏技巧、音乐理论等方面的教育体系都非常完善。
在中国,长笛音乐教育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许多音乐学院和音乐学校都设有长笛专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长笛演奏家。
长笛音乐教育的普及化也为很多人提供了学习长笛的机会,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触到长笛音乐,乐器制作者也在不断创新,制作出更加优质的长笛乐器,为长笛音乐教育提供了更好的技术保障。
长笛音乐教育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师资力量不足、教材资源匮乏等,这些问题制约了长笛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长笛音乐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丰富教学内容,为更多的学生提供长笛音乐学习的机会。
长笛音乐艺术的民族化长笛作为西方乐器,一直以来在西方音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音乐的多元化和民族化,长笛音乐也不例外。
在民族化的过程中,长笛音乐不是简单的对西方音乐进行模仿,而是充分结合各国的音乐文化传统,融合各种音乐元素,创作出具有浓郁本土风情的长笛音乐作品。
比如中国的长笛演奏家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演奏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长笛曲目,这样的作品更能贴近中国观众,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民族化的长笛音乐也为长笛音乐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长笛音乐教育可以结合当地的音乐特色,设计更适合本土学生的教学内容;长笛音乐教育也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来进行研究,提出更好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结语长笛音乐教育现状及其艺术的民族化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长笛是一种优美的乐器,它所涵盖的音乐艺术也是博大精深的。
长笛音乐教育现状及其艺术的民族化一、长笛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长笛音乐教育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引进至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长笛音乐教育已经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在中国的音乐学院和音乐学校中,长笛专业已经成为了重要的音乐专业之一,而且在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推广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长笛音乐教育的普及率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长笛音乐家的崛起和成才也为长笛音乐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中国的长笛音乐教育已经逐渐形成了完善的体系,不仅在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而且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和探索。
长笛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有成绩和进步,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教学中,一些学校和机构对长笛音乐教育的投入和支持还不够,长笛音乐教育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一些学校和教师过分注重技术和功利,忽视了长笛音乐的艺术性和人文性,导致了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不足。
在学生培养和选拔上,一些学校和教师过分追求成绩和名次,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导致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受到了一定的压抑。
二、长笛音乐教育与民族文化的结合长笛音乐教育与民族文化的结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的学习和研究,可以为长笛音乐的演奏和创作提供更多的素材和灵感,丰富长笛音乐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
通过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的比较和交流,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和艺术情操,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通过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的传承和创新,可以促进长笛音乐的艺术传统和技术方法的更新和发展,推动长笛音乐教育朝着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方向发展。
长笛音乐教育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不仅可以为长笛音乐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而且可以为长笛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推广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丰富的资源。
在长笛音乐教育与民族文化的结合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尊重和保护长笛音乐的传统和独特性,又要开放和包容各种不同的音乐文化和审美观念,力求在保持长笛音乐的本土特色的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音乐文化的精华和成果,使长笛音乐教育更加具有世界性和时代性。
试析当代竹笛音乐语言的新趋势1. 跨界融合:当代竹笛音乐语言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其他音乐风格和元素。
竹笛与古典音乐、爵士乐、流行音乐等进行合作演出,将竹笛的独特音色与其他音乐风格的特点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音乐形式。
2. 创新演奏技巧:当代竹笛音乐语言中的新趋势之一是对演奏技巧的创新。
传统上,竹笛演奏主要以吹奏为主,但现在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开始尝试其他演奏技巧,如指法、打击乐等。
这些创新的演奏技巧不仅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还丰富了竹笛的音色。
3. 实验音乐:当代竹笛音乐语言中的另一个新趋势是实验音乐的兴起。
实验音乐是指对传统音乐形式进行突破和创新,尝试新的音乐表达方式。
在竹笛音乐中,实验音乐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音乐结构、和声运用、节奏变化等的实验和创新。
4. 多元文化融合:当代竹笛音乐语言越来越多地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和融合。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这也带来了不同文化音乐的交流和融合。
竹笛音乐家们开始借鉴其他文化音乐的元素,将其融入竹笛音乐中,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5. 科技应用:当代竹笛音乐语言中的另一个新趋势是科技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音乐创作和演奏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音乐家开始使用电子设备进行竹笛演奏,通过电子音效和处理来丰富音乐的层次和效果。
互联网的普及也为竹笛音乐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当代竹笛音乐语言的新趋势主要表现在跨界融合、创新演奏技巧、实验音乐、多元文化融合和科技应用等方面。
这些趋势的出现丰富了竹笛音乐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也拓宽了竹笛音乐的发展空间。
长笛音乐教育现状及其艺术的民族化长笛音乐教育在中国的现状相对较为薄弱,尤其是长笛在中国音乐学院和音乐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占据的地位相对较低。
笛子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一种,琴棋书画中的“琴”就是指笛子。
然而在西方音乐中,长笛却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乐器。
长笛音乐的教育体系相对完善,在各个音乐学府有着深入且系统的培训。
长笛作为西方乐器的代表之一,在中国的普及程度相对较低。
很多人对长笛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听过一些西方器乐表演或音乐会上略有耳闻,并没有深入了解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技巧。
长笛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是十分必要的。
当前,长笛音乐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师资不足。
由于长笛教育相对弱势,长期以来缺乏专业的长笛教师的培养。
学生选择学习长笛的动力也不够强烈,导致培养出的专业人才数量有限。
其次是教材不足。
长笛教材相对较少,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点的长笛教材更是稀缺。
这使得长笛学习者无法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的角度去练习和演奏。
也存在演出机会不足和宣传推广不足的问题。
长笛表演的场合和机会相对较少,这使得学习者缺乏实践的机会和舞台表演的经验,降低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推动长笛音乐教育的发展和民族化的艺术表达。
学校应该加强对长笛音乐教育的重视,增加长笛学习的课程设置,引入专业的长笛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学生的长笛演奏水平。
还可以增加与长笛相关的选修课程,如长笛教学法和长笛演奏技巧等,以提高学生对长笛的了解和兴趣。
加强对长笛教材的研发和编撰工作。
可以组织专家和长笛演奏家进行创作和指导,编写适合中国学生学习和演奏的长笛教材,既能包含西方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又能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元素。
还需要加强对长笛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可以组织长笛音乐会、比赛和演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和机会。
也可以通过媒体、网络和社交平台等渠道进行宣传,提高长笛音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试论长笛教学领域中的艺术“跨界”与文化“跨界”
作者:李炳帅
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18期
摘要:跨界是近年来在音乐领域中炙手可热的词汇,然而,音乐艺术的跨界并非轻而易举的,真正的跨界必须从多种层面努力,以行为、形态、意识层面的彻底转变才能够完成。
长笛教学领域的改革,可以以跨界为突破点,思考这一西洋乐器如何更好的融入到中国的教学领域与表演领域中,以中国的独特民族审美方式来塑造优美动听的新旋律。
本文的研究从跨界的议题出发,着眼于长笛教学改革领域的跨界可能性与可行性,以笔者个人的视角来观察其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长笛教学跨界改革方向艺术跨界文化跨界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8-0139-02
长笛是一种文化积淀深厚的西洋木管乐器,在交响乐与室内乐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乐器。
早期的长笛由椰木或乌木制作,后来在工艺的该两种逐渐以金属替代。
长笛的声音优美婉转,嘹亮空灵,在木管乐器组中独树一帜。
在交响乐队中不仅可以用于重奏声部,还可以单独以色彩乐器的表现力发挥特殊的功能。
长笛在中国的引入与教学实践并没有很长的时间,分门别类的形成独立学科只有几十年的时间。
今天,在各高等音乐学院中,长笛均设立了单独的专业门类,而在综合类院校中,长笛专业还并没有得到全面的普及发展。
由于长笛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竹笛和箫在音色、材质、造型等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社会对于长笛的认知既有易于接受的一面,也有含混不清的一面。
在具体的教学中,长笛的训练多是以技巧为主,着眼于欧洲的教学套路与教材内容,但从另一角度而言,音乐的表达是为人服务的,长笛教学的最终归宿在于表达中国审美,服务中国观众。
因此,在艺术表达方面,教学不仅要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应从当下热议的“跨界”视角思考多层面的变革问题。
一、何谓真正意义的跨界
跨界一词来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流行音乐。
当时在美国电台音乐打榜的热潮中,一些歌手为获得好成绩,尝试将不同风格的歌曲混搭在一起,比如所谓的乡村摇滚、蓝调爵士、民谣布鲁斯。
在这样的风潮驱使下,跨界的风格与内涵被最初定义下来。
近年来,跨界之风大有蔓延拓展之势,从世界三大男高音的演唱会,再到莎拉布莱曼的横跨古典与流行唱法,又到国内的谭晶、吴碧霞、廖昌永等歌手的唱法转变,跨界已经在音乐圈中炙手可热。
不止是歌唱界对跨界情有独钟,在器乐领域中,同样出现了大量新鲜的案例。
比如中国民族交响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的《拉德斯基进行曲》,西洋交响乐团在中国京剧舞台上华丽的配乐渲染。
这些来来往往的跨界尝试,都使人为之耳目一新。
但究竟何谓跨界,如何定义跨界的论域与界限,如何将跨界与简单的模仿或恶意的抄袭区分开来,这一问题在应用领域中似乎并不愿深谈,唯恐触动了个别人的利益。
但是从音乐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跨界问题的属性与特征必须得到清晰的论证。
跨界,从本质属性来说,是通过音乐人或艺术家的努力,以主动的技术转变跨越音乐的界限,从一种音乐形态转变到另一种音乐形态之中。
而在更深层次来看,跨界的内心意识层面虽表象上的技术转变而动,最终必须达到跨越文化界限的高度,才能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跨界。
在这一原理的驱动下,我们可以对跨界有一种更为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在当今音乐表演领域中随处可见的跨界乱象,其实并非跨界的本意。
绝大多数的跨界都只是一种哗众取宠的噱头,并非真材实料。
跨界的真正意义在于表演者置身于其中,保持足够的主动性,这不仅仅是一种艺术魄力,也是一种技术修炼的结果,一种对音乐执着追求的回报。
比如:吴碧霞的歌唱,可以在一场音乐会的上下半场表演不同的唱法,她可以轻松的从花腔女高音过渡到民族唱法,再转变成为湖南花鼓戏的唱腔。
这种转变并非是“玩票儿”,而是通过多年来不懈的努力达到的艺术高度。
在观察其履历时,发现吴碧霞出生在花鼓戏世家,在求学阶段学习了多年的民族唱法,又在研究生阶段和出国访学期间轉学花腔女高音。
有了多年的历练积累,才使吴碧霞的歌唱风格多元,才能够轻松的跨界至多个不同的声乐领域之中。
又如:交响乐队在中国戏曲中的伴奏融入过程也是通过漫长的求索过程才实现突破的。
早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就已经有了个别西洋乐器填充京剧伴奏乐队的实验,在七、八十年代,即便土洋之争不绝于耳,依然出现了许多西洋乐器在京剧、川剧、豫剧中的实践范例。
在今天的戏曲舞台上,交响乐队从声音的音量、配器的科学性、音色的丰富性等方面,都有了取代传统乐器的方式,并与京胡、板胡等乐器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完成了一定程度的跨界。
可见,跨界的概念并没有那么的宽泛,真正的跨界之举需要千锤百炼的历练过程,也必须完成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转变。
跨界不仅仅是一种风潮,更是一种音乐艺术水平提升的标志。
二、长笛教学中艺术“跨界”的论域
长笛的教学进程,在中国的开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最初的摸索前行到80年代具有一定作品和人才的积累,再到新世纪以来逐渐向全国大中城市综合类院校的普及,其间经过了多次教学理念与方式的创新改良。
早起的长笛教学方式借鉴了前苏联的体制,在逐步完善中,又将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教学结构借鉴应用。
直到90年代开始,长笛的教学中开始加入了中国原创的作品素材,并在练习曲、乐器、合奏曲等方面结合中国人的技巧风格与审美特质创作融合。
虽然,目前的教学进展还不足以撼动西洋教学体制的稳定结构,但是长笛在中国的教学开展已经有了在意识形态上的新思路。
所谓新思路,就是要完成一次乐器教学体制引领,传导到人才培养和表演领域的跨界行为。
因为长笛的人才培养目标,必然是中国社会大众所喜爱和认可的人才,他们的作品能够完整的表达中国人的音乐审美情怀,这才是长笛教学的最终归宿。
从教学领域而言,学生的技巧训练和表演训练中,需要加入各种中国元素的作品尝试,但是这种尝试并非是教师所强加的,而是在学生主动意识的作用下,在构建了大规模的作品体系作为支撑的条件下才能够形成的教学改变。
我们欣喜的看到,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作曲家围绕长笛的独奏、重奏、合奏、室内乐等方面,创作了许多具有中国风格的作品,这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长笛应用领域的进一步认识,另一方面也对教学提出了跨界的展望。
技巧的训练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立足于民族文化与西洋音乐的双重视野,以刻苦的训练和创作投入,才能够使学生能够突破西洋音乐的瓶颈,掌握长笛与中国乐风之间跨界结合的可能性。
三、长笛文化“跨界”的内涵与教学启示
教学技巧训练是一种表层的形态与行为改良,真正意义上的跨界离不开意识形态与文化层面的彻底转变。
长笛从属于西洋音乐领域的范畴,即便在中国有着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但是相对于欧洲几百年根深蒂固的发展历程,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因此,要将长笛的教学与人才培养形成中西合璧的跨界效应,必然要在观念上产生深刻的认识觉悟。
我们的教学领域中,时常会出现注重技轻艺的情况,技巧练习方面,无论是老师或是学生都乐此不疲,一旦学习理论知识,就会觉得比较乏味,不能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
这样的思想认识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以跨界的视角来看待长笛的教学改革,首先应当值得注意和警醒的就是它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一种乐器从无到有,绝非是偶然,而是经过呕心沥血创作与推敲而形成的。
对西洋音乐中如何认识长笛并驾驭长笛的过程进行理性的分析,是跨界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
长笛的民族化教学转变方面,首先要对文化的认同感提出要求。
中国对于吹管乐器在民间有着特殊的情感寄托,长笛在音色上与竹笛的靠近使其有了先天的优势条件,在民乐演奏中对长笛的有机融入,必须使中国的听众能够产生审美认同感,能够真正体会出长笛与国乐结合的自然融洽,这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审美感受,也是长笛能够融入民族的先决条件。
从另一角度而言,融入的过程必然需要遵循长笛所特有的技术技巧,遵循其在乐队中的角色地位和旋律声部属性,盲目的改变不仅会使其丧失主观能动性,也会在不经意之间产生文化隔阂感。
于跨界而言,文化属性的距离感跃进,其融合效果与力量感就会越发强大。
综上所述,跨界在音乐领域的风生水起,可以惠及到长笛的教学与演绎。
音乐的表现力在于特有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之际,也会使音乐的魅力被放大到極致。
在未来的长笛专业教学领域中,只有不断突破并保持单纯的艺术初衷,才能够以技巧和内涵的双重质变,完成长笛的跨界之旅。
参考文献:
[1]王安潮.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对艺术音乐创作的影响[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彭锋.美学的意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龚晓婷.熟悉中的惊奇——陈怡混合室内乐创作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4]林华,叶思敏.复调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5]李嘉.20世纪音乐创作的同构思维及其应用[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