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当前最大的红利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5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今天咱们来聊聊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件超酷的事儿。
这就像是一场超级大冒险,有着无尽的惊喜和宝藏等待我们挖掘呢。
全面深化改革就像是给一个巨大的机器进行超级升级。
咱们国家就像一个超级大的宇宙飞船,之前的改革已经让飞船成功启航,可现在要探索更深的宇宙奥秘,那就得把飞船的各个系统都进行深度优化。
这就好比飞船上的导航系统,之前能在太阳系里溜达,现在想要去银河系逛逛,那就得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导航系统,让它能精确指引方向,别把咱带到黑洞里去啦,哈哈。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呀,这就像是打造一个超级梦幻城堡。
我们不是简单地堆砌几块砖头,而是精心设计每一个角落。
它像一个超级拼图,每一块都有着独特的形状和意义。
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这些板块就像是拼图的不同部分,少了哪一块都不行。
如果把现代化比作一场华丽的舞会,那经济就是那动感的音乐,没有好的音乐,舞会可就尴尬了。
从农村到城市,全面深化改革的春风就像一阵超级魔法风。
吹到农村,让原本只能种点普通农作物的土地,变成了能种出金元宝(当然是夸张啦,就是价值很高的农产品)的神奇之地。
农民伯伯们就像魔法师的学徒,掌握了新的魔法(新技术),生活过得美滋滋。
在城市里呢,企业就像一群超级战士,全面深化改革给他们穿上了最先进的铠甲(政策支持),让他们在全球商业的战场上所向披靡。
那些高楼大厦可不只是冰冷的建筑,而是一个个装满梦想和创新的盒子,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闪闪发光。
教育领域的改革就像给每个孩子都发了一把通往未来世界的钥匙。
孩子们不再是被驱赶着学习的小绵羊,而是像好奇的小探险家,在知识的大森林里自由奔跑,寻找属于自己的宝藏。
文化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就像一场超级烟火秀。
古老的传统文化是那绚烂的烟花底色,现代的文化创新就是那五彩斑斓的火花,两者一结合,在夜空中绽放出令全世界都惊叹的美丽图案。
医疗改革呢,就像是给每个人都配备了一个私人健康小卫士。
不管大病小病,这个小卫士都能在第一时间冲出来保护我们的健康,让我们能活力满满地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中去。
论全面深化改革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但是,它仍然在面临着许多挑战。
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些挑战,并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来解决它们。
其中最重要的行动之一就是全面深化改革。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改革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改革的背景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将经济重心转向市场经济。
这一政策的成功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领导者之一。
但在新世纪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也遭遇了许多困难。
其中一些困难包括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过度依赖重工业、资源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继续推动经济增长,政府开始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的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推动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市场效率和加强监管。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
其中一些措施包括:1. 改革国有企业。
政府希望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来提高其市场效率、优化组织结构,增强盈利能力并减少浪费。
通过引入外资、推进转制、剥离非核心业务等,政府使得一些国有企业更加专业化、市场化、高效率的运作。
2. 促进创新。
改革的另一个目标是提高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政府将投资大量资金来扶持科技创新领域,并且简化了办事流程,以便更多的企业能够从中受益。
3.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政府采取了措施来简化税收制度,并且鼓励创新税收模式。
这些举措旨在提高企业的税负透明度和公平性。
改革的效果全面深化改革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首先,它促进了经济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自全面深化改革开始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中等水平以上。
其次,改革也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
政府通过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帮助国内企业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促进了经济可持续发展。
此外,改革树立了政府监管的威信,确保了市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这是政府在稳定和发展经济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使中国成为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经济体。
结论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
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意义的理解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已成为推进中国发展的重要力量。
全面深化改革是当前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更在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1.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2.加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提升国家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优化政府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
三、推动经济转型升级1.全面深化改革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2.通过放宽市场准入、降低行政审批等措施,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活力。
3.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1.全面深化改革可以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高民生水平。
3.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可以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国家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推动政治体制改革1.全面深化改革可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化政治制度。
2.通过加强法治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措施,提高政治体制的民主性、公正性和透明度。
3.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
六、总结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及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
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奋斗。
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
刘自力
【期刊名称】《考试:高考文科版》
【年(卷),期】2014(0)2
【摘要】【背景材料】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改革"一词被提及86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巨大成就。
在新的起点上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依然要靠改革开放。
这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
【总页数】4页(P54-57)
【关键词】背景材料;经济发展方式;生态文明;收入分配;政治生活;社会主义荣辱观;文化生活;政治体制改革;经济生
【作者】刘自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长阳二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2
【相关文献】
1.释放改革红利,最大障碍是什么?——“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公众认知状况调查 [J], 肖楠
2.广电改革的“红利”追问:改革才是最大的红利——新常态下中国广电传媒发展的生存法则 [J], 朱剑飞;唐鑫;
3.释放改革红利,最大障碍是什么?——“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公众认知状况调查 [J], 肖楠;
4.释放改革红利,最大障碍是什么?——“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公众认知状况调查 [J],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5.释放改革红利,最大障碍是什么?——“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公众认知状况调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经济为什么行——黄奇帆解读中国经济九大红利作者:本刊记者程冠军来源:《中国领导科学》 2020年第2期本刊记者程冠军今年,我们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过去的40余年里,中国经济长时期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
1979年中国的GDP占全球的1%。
2019年中国的GDP超过全球的16%,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
这个成绩是怎么得来的?答案就是改革开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40余年发展的核心动力,而贯穿这个核心动力的一条主线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接下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给中国经济带来诸多红利。
由此足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彰显了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力。
稳中向好的中国经济接下来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走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哪些红利?请看本刊记者对黄奇帆同志的专访。
记者:您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快推进生财型、聚财型和资源优化配置型改革,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黄奇帆: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统筹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难度很大,需要我们围绕有重大潜在红利的供给侧问题,推动一批生财型、聚财型、资源优化配置型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成效激发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红利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您如何理解金融领域改革和对外开放?金融领域改革和对外开放又会为中国经济带来哪些红利?黄奇帆: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工商产业领域引进的外资企业资产几乎等于全部工商产业资产的30%。
作者: 刘世锦[1]
作者机构: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求是
页码: 15-1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改革开放;中国;红利;世界经济增长;经济社会;国家综合实力;社会历史性;历史性变化
摘要:一、我国经济社会历史性巨变是改革红利的具体体现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变化。
经济保持了年均10%左右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从国际范围看,中国的发展改变了全球经济版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国家繁荣与人民福祉的重要手段。
全面深化则意味着在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全覆盖的,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全面深化的几个重要意义:一、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国家富强的基础,而全面深化能够解决经济体制存在的各种问题,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减少行政干预、推进市场化、促进国内外投资、鼓励创新创业等措施,能够激发市场活力,增增长动力,增强国家经济的竞争力。
二、优化社会结构全面深化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还包括教育、卫生、社保、文化等各个领域的。
通过,能够提高教育和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三、维护社会稳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而全面深化能够通过优化社会结构、减少不公正现象、改善民生等方式,提高社会公平性,促进社会和谐,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的稳定。
四、深化体制机制全面深化还包括推进政府、司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能够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平性,完善司法体系,增强法治意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五、增强国家软实力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
通过全面深化,能够提高国家的领导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
六、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深化还包括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等环境领域的。
通过,能够解决环境问题、发展问题和人口问题之间的矛盾,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全面深化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优化社会结构、维护社会稳定、深化体制机制、增强国家软实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全面深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然选择。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咱都知道,这国家就像一艘大船,在历史的长河里航行呢。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啊,就好比给这艘大船换了个超级引擎,还重新设计了航线,意义可太大啦。
你看啊,咱们中国这么大个国家,人口众多,地域又广。
以前的发展模式就像是一辆小马车拉着很多东西慢慢走,虽然也能往前走,但速度有限。
全面深化改革就像是把这小马车变成了大卡车,动力足,拉的东西更多,跑得还快。
中国式现代化呢,那就是给这辆大卡车修了一条又宽又平的高速公路,让它能更顺畅地奔驰。
就拿咱们身边的事儿说吧,以前在农村,很多人就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
现在呢?深化改革以后,农村有了各种产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啥的。
这就像原本只有一个鸡蛋,现在能做成蛋糕,还能卖个好价钱呢。
这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活力啊。
这种活力让农村的老百姓也过上了好日子,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儿吗?再说说城市,以前找个工作难啊,机会少,工资也不高。
现在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的行业不断冒出来,像互联网行业,让多少年轻人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就像打开了一扇扇新的大门,门后面是各种各样的宝藏。
年轻人可以在这个舞台上跳舞,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要是没有改革,没有向着现代化迈进,能有这样的机会吗?从大的方面看,咱们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因为这些改变而不一样了。
以前在国际舞台上,咱们说话的声音没那么响亮。
现在呢?就像一个原本有点害羞的孩子,慢慢长大了,变得自信又有力量。
咱们在科技、文化等很多领域都能和其他大国平起平坐了。
这就好比在一场比赛里,咱们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选手变成了冠军的有力争夺者。
这一切都得益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啊。
在教育方面,以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好多贫困地区的孩子得不到好的教育。
现在呢?通过改革,互联网教育、支教等多种方式,让知识的阳光洒向了更多角落。
这就像在黑暗的地方点亮了一盏盏灯,让孩子们看到了希望。
什么是中国的“最大制度红利”作者:暂无来源:《企业观察家》 2016年第5期从基本、核心的理念上讲,所谓供给侧改革,实际上强调的就是以改革为统领、结构优化为着眼点,使供给体系质量效益提升,在深化改革中解放生产力的系统工程。
经济增长中间“中高速”的直观表现到底是7%左右,还是6.5%左右,不是关键。
“供给侧改革”现已成为各方热议的一个主题词。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事关我们如何认识、适应并引领经济增长“新常态”而对接“全面小康”和“中国梦”这一全局。
从概念上讲,“需求”和“供给”是经济社会中相辅相成的一对概念,政府的调控职能,就在于怎么样实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动态平衡。
在调控的“技术路线”上,过去就已很清楚地区分为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而现实生活中经验比较丰富、比较成熟的主要是需求管理,它属于总量型,指标是单一可通约的,就是掌握整个市场中的流动性,以对银根的抽紧或者放松、总需求的抑制或刺激来实施反周期操作。
中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确立市场经济目标模式之后,也在这方面积累了相对丰富的反周期的需求管理调控经验。
然而,过去中外从理论到实践,应该讲长期忽视了供给管理,虽然必定会有所涉及,但是认识很不系统。
过去中国的政策实践中已多次强调过“定向宽松”,所谓“定向宽松”,这说的是什么?绝对不是讲需求管理,而是属于供给管理的命题。
供给管理中的结构特征是非常鲜明的,指标复杂得多,绝对不是需求管理中单一货币供应量值和有效需求量值的指标,涉及各种各样的结构问题和区别对待、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权衡问题。
尽管理论界过去的分析认识还相当薄弱,但可观察到的调控实践中间的供给管理经验总结却不可回避。
事实上,美国人在自己的金融创新走过了头,引发次贷危机、金融海啸,最后冲击全世界的金融危机之后,在应对危机中跳出主流经济学教科书框架而实行了区别对待、突出重点的供给管理措施,最关键的是运用公共资源对花旗、“两房”注资,一直走到对实体经济层面的通用汽车公司注资,极大地扭转了市场预期,带来了以后使全局稳定下来的走向复苏的新阶段。
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当前最大的红利 姓名:何晓炜 学号:201210401001 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
摘要:党的十八大闭目的第六天,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的观点,一时之间,改革红利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中国的历史出发阐述了改革曾给中国带来红利,并指出了当前中国的发展面临了各方面的问题需要改革,只有改革才能进一步带动中国经济快速稳健地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所以说改革是中国当前最大的红利。 关键词:改革 红利 问题 释放红利
一、前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增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为第一阶段,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对外开放和解除经济管制等制度大变革带来的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上世纪90年代至2008年为第二阶段,经济增长受益于中国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出口拉动,以及基于出口需求基础上的资本形成;2008年以后为第三阶段,人口红利逐渐弱化,企业生产成本快速上升,中国出口型制造业遭遇发展困境,一面要与越南、印度等成本更低的国家竞争,另一面要与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竞争,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再也难以继续大幅度提升,经济增长的源动力被倒逼转向内需和产业升级。在第三阶段,过重的“政府主导”色彩导致的国进民退和产能过剩在加重财政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同时,还会进一步抑制民间经济的内生创新活力,搞不好中国就很容易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泥潭。另外,刘易斯拐点(劳动力由过剩转向短缺的转折点)的到来也使得我们一向占有优势地位的劳动力资源正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在此阶段,只有通过改革,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新的“人才红利”就会替代旧的“人口红利”,并使我国逐渐显现出新的比较优势。:只有通过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藏富于民,才能尽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入中等收入国家。 二、从历史来看,改革曾给中国经济带来红利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变化。经济保持了年均10%左右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国际范围看,中国的发展改变了全球经济版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这些成就的取得,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充裕而低成本的劳动力,广大的市场空间,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一定的自然禀赋条件等,但最重要的还是实行了改革开放,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以往历史和有关国际经验都表明,即使经济增长的初始条件较好甚至优越,并不一定能够促成快速的经济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有一套好的体制机制,有效组合和利用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种要素,进而使社会财富充分涌流出来。改革就是要创造这样的体制机制。而开放则把发展中短缺的产品和要素,如机器设备、资金、技术、管理体制等引进来,使我们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要素走出去,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人们经常能够看到的现象是,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物质条件还是那些物质条件,体制改了,生产效率就得到极大提高。这个“多出来”的部分,正是“改革红利”。 经济学中的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体制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有关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三个时期出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提高,都与当时采取的改革开放重大举措有关。第一个时期是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着农业生产增长,一部分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进入乡镇企业,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第二个时期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邓小平南巡谈话、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后,非国有经济和对外开放取得长足发展,带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迅速提升。第三个时期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加入WTO和由此推动的国内改革,加大了企业的竞争压力,加快了技术引进和追赶的步伐,从而改进了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这三个阶段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都离不开改革,正是改革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国过去30多年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巨变,是“改革红利”的具体体现。自1978年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懈探索和艰苦努力,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大多数产品供求由市场决定,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国有经济改革逐步深化,包括个体私营经济、集体经济、外资经济和股份制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迅速发展;现代宏观经济调控架构初步形成,调控经验逐步增多和丰富;对外开放持续推进,逐步融入全球分工体系。这些巨大的体制变迁,打下了形成改革红利的基础。 三、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必须改革 1、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过度投资是以能源、资源的高耗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换取的。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必须彻底改变的时候了。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量却很少,这些年来我国一直消耗过量的能源和原材料,石油、煤炭、矿石等资源被大量过度开采,中东部大地的水系、土壤、空气大都被严重污染,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理,仅以二氧化硫的排放为例,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排放者,随之而来的酸雨问题和呼吸道疾病等问题已严重困扰着中国城市和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中国政府已意识到环境严重污染,不仅带来经济上的问题,也带来健康上的问题和政治上的问题。中国需要的是绿色GDP的增长,而不是以高耗费、高污染为代价的GDP增长。关键的问题是中国必须从投入和法规两个方面改革,双管齐下大力治理污染,否则中国经济是不可能健康持续发展的。 2、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 我国产业结构还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比例太重,而第三产业比重太轻;投资规模过大,消费总量不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投资与消费比例的严重失调;城乡差距扩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扩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很弱,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产品研发机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不足1%,由此造成中国对国外高新技术和产品品牌的过度依赖,产品技术结构不合理。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经济增长畸形,贫富差距拉大,基尼系数接近甚至超过0.4的警戒线,在高速增长的经济增长率的背后隐藏着各方面的问题,如果不改革,将会阻碍我国经济可持续稳定增长。 3、官员腐败,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矛盾激化 当前中国官员腐败,官商勾结,利用职务之便,安插亲朋好友,买官、卖官,剥夺他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大肆贪污受贿,挥霍国家巨额资财,把赃款转移到国外,使国内资金外流;大吃大喝,奢侈无度,利用公款消费各种烟酒奢侈品;利用自己的职权打压欺负老百姓,藐视法律。这些贪污腐败现象必须加以改革,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杜绝腐败,否则只会越来越激化官民矛盾。另外,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教育投入少,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无法接受公平教育;普通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房价持续飙升,有钱人投机倒房,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很多年轻人买不起房或是一辈子当房奴;收入分配体制不完善,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农村地区,人们有钱不敢消费。这些社会问题激化了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人民生活压力大,幸福感极低,必须通过改革来协调社会矛盾,从而保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虽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种传统的红利因素如人口红利正在或将要消失,中国发展也面临很多问题,但是,只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就会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红利,只要改革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缓和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矛盾,我国就能做到实现可持续发展。不管是从历史看改革带来的红利还是从现在国情出发,改革都是当前我多最大的红利,能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动力,保驾护航。 四、如何释放改革红利 1、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市场化改革 改革开放初期,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形成、企业尚未成为市场主体的情况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增长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后,经济建设的主体是企业与社会,政府的主要职能应及时转向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有效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是改变政府主导型增长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目前我国市场化潜在的红利远未释放出来,市场领域的改革还远未完成。未来5-10年市场化改革,关键在于尽快打破政府主导型的增长方式,把政府作用建立在市场的有效作用基础上,在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中理顺市场价格关系,打造真正的市场主体,在财税体制改革中结构性改革。 2、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 加强法制建设,秉执司法公正,推动政府向社会组织放权,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严厉打击腐败行为,保证公民在受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倍增,建设“橄榄型”社会,达到共同富裕。 3、充分利用城镇化进程中的改革红利,突破人口城镇化的转型与改革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将带来巨大的消费“累计效应”,城镇化将拉动消费潜力的释放,并将带来巨大的投资空间。未来5-8年,需以人口城镇化为主要载体扩大内需,以制度创新为重点释放城镇化的需求潜力,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使有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释放城镇化红利,当前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在于,尽快实现从规模城镇化的扩张向人口城镇化的发展转型,切实防止以发展城镇化的名义重蹈盲目投资、盲目扩张的老路。近期看,需要尽快制定国家层面的城镇化发展规划,明确人口城镇化转型与发展的基本目标,尽快让农民工成为历史。 4、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主导的转型与改革 尽快制定国家的消费战略,明确消费为主导的基本目标。随着我国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内涵、结构与规模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消费结构正在由生存型需求向发展型需求、由物质性消费为主向服务性消费为主转变。到2020年,城乡居民消费总量规模有望达到45万亿-50万亿左右,投资需求将达到50万亿左右,因此内需规模可能接近百万亿。巨大的内需潜力如果能够得到有效释放,将有效支撑我国未来10年7%-8%的中速增长。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尤其是消费需求潜力,是未来5-10年我国转型发展的突出优势和主要动力,并将决定未来10年的增长前景。我国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的有效释放,对我国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人口红利”、“政治红利”等中国的传统红利已经渐渐减弱甚至消失,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最终还要依靠改革,改革是中国当前最大的红利,只有充分发掘改革红利,合理释放改革红利,中国经济社会才能更加稳定和谐的发展强大,实现民族复兴,和平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