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精选15篇)《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拍摄于1999年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的便是这样一个情节简单却意味深长的故事。
在一个仅有一间教室、一个教师的乡村小学,因前任教师高教师被迫离校,一名仅小学毕业的十三岁女生魏敏芝被找来代课。
其间,她虽无上课的本事,却始终恪守规则即“一个都不能少”,所以,当学生张惠科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到城市打工时,魏敏芝只身进城,寻找这个丢失的学生……在影片里,教育被还原到最低标准:硬件设施匮乏,师资匮乏,教学工具匮乏,教师工资长期拖欠,学生因贫乏而逐日流失……在那里,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是“有几个学生还在”,这成为衡量教育价值的标准,这也成为“一个都不能少”的理论基础。
故事里有一个“学生在就是期望”的隐喻,它成为故事发展的动力,所以小小的魏敏芝并不明白,她恪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誓言,其实是对乡村教育期望的一种坚持,而她与城市的对峙和交涉,正是乡村教育寻找城市支援的一种暗喻。
本片让观众读到了一种荒诞。
荒诞得居然能够叫仅小学毕业的十三岁女孩来给小学生代课,而那个身无分文的小女孩,居然会为了一个学生进城冒险;荒诞得让三元钱一瓶可乐的时代,一元钱一盒的粉笔却如此珍贵;荒诞得看到教室的内间是寝室,教师得和住校生挤睡在一齐。
……种种荒诞让观众看得悲凉到流泪,也许并无这样一所学校,这样一群师生,可是我们也明白,在某些地方某些角度,影片离现实并不远。
它所提炼的乡村教育遇到的诸如学生流失、师资流失、资源匮乏等困境,也许没有这样离谱,但很多存在于边远山区。
教育是促进社会提高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
仅有城乡教育一齐搞好,才能更有力地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一个都不能少》将镜头聚焦于贫瘠的农村,揭露的则是中国农村难掩的隐痛——辍学,而一个自我尚还是女孩的小教师应对一群孩子“一个都不能少”的执念,以寻找自我学生而展开,既有着对现实社会残酷冷漠的展现,也有着《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2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让我是回味无穷,整部电影看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贫穷、落后,教育更落后,第二就是山区也有人才,短短的一个赛跑,讲述了山沟里有多少有用的人才。
《一个都不能少》
水泉小学唯一的老师高老师因为家中有事,不得不暂时请假回家。
村长不得不从隔壁的村子找来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魏敏芝来代替高老师上课。
高老师觉得她年纪小,可是无奈找人不容易,只好嘱咐魏敏芝每天给他们抄课文,准确点清人数,一个都不能少。
原本30多个学生,因为家里负担不起,所以只剩下了26个。
学生都觉得这个老师太年轻了,没有老师的样子便开始欺负她,整个教室都乱哄哄的。
张慧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可是家里穷,母亲又病卧在床,所以他不得不到城里打工挣钱。
魏敏芝得知情况后,呼吁同学一起凑钱去找他回来。
魏敏芝到达城里后,历经辛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找到了张慧科,而且这些山区的孩子得到了社会的很大关注...
《一个都不能少》整套电影以纯真、朴实、自然的拍摄手法,带出现今中国山区的基础教育推行的实况和问题,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动容的气氛。
片末只以学生用七彩粉笔写字的情景作结,并没有交代水泉小学的发展及高老师的复职,给现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亦正是我们该对山区教育推行问题加以正视的地方。
第1页共1页。
大学毕业话剧《一个都不能少》(注:剧本中的名字均为化名,欢迎大家踊跃参加)第一幕大一旁白:告别了高中的魔鬼生活,我们终于来到了菁菁校园,啊,美丽的重庆文理学院,我来了。
背景音乐:北京欢迎你教官:崔维华学员:岳昕魏冉杨永帅裴衍振张扬黄红敏第一场初识爱情路上杨永帅黄红敏黄红敏自己一个人搬着东西走在路上,杨永帅拖着行李箱,黄红敏叫住小帅说:“同学你能帮个忙吗,我东西太多搬不动”小帅看着黄红敏(心跳声)(背景音乐起)“同学!同学!你没事吧”黄红敏说小帅愣了愣用山东话说:“切,没问题”说完小帅搬起来就跑黄红敏还没愣过神来小帅已经走远了,他赶紧大喊说:“同学,你走错啦,我们寝室在那边....”灯光渐暗旁白:“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懵懂的我们憧憬过,向往过,追求过,怀念过”背景音乐:转了一圈第二场兄弟宿舍杨永帅张扬张扬第一个到了大学宿舍,第二个来的就是杨永帅张扬:“呀,我这还是第一个来到寝室的,恩,不错不错,虽然有些破旧但是这都是大学的气息啊,”说完张扬呼吸了两下。
看到床铺,张扬扑了上去“这就是传说中的大学的床啊,舒服,舒服啊”杨永帅拖着行李箱边打电话给他爸妈用山东话说:“爸妈,我到了,你们放心就是,行行行,我也不小哩,你们放心吧,知道了知道了,哎呀重复一遍就重复一遍,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不是这句?哦!出门要说山东话,不对,出门要说普通话,知道了知道了,我挂了哈!”小帅进门坐下用普通话问:“同学你好?”张扬前去握手说:“同学你是哪的?”小帅用普通话说:“我是山东的”张扬用山东话说:“我是山东临沂的”(背景音乐想起:睡在上铺的兄弟)小帅用山东话说:“哎呀,老乡,眼泪哇哇的啊”“你多大”“我八九年的”“哥,你是我哥”哈哈灯光渐暗....旁白:“大学的每个宿舍都是一个家,大学的每个宿舍都承载了我们过往的清春”第三场:军训操场全部教官:“集合!”小帅对张扬说:“张扬,那美女...”教官训话:“站好了!”“你们这一坨,.......”“作为一个军人就是要服从命令,干什么事情都要打报告!”裴衍振:“报告”“讲!”裴衍振“我想放屁!”“放!”“蹦”(背景音乐起)全体大笑。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5篇《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剧中讲的是水泉小学高老师的妈妈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年仅十三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前再三叮嘱她班里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但她毫无教学经验,不但不知如何教起,甚至受到学生的欺负。
但她给校长的保证是,她会在原老师回来后把班级交还给她,“一个学生都不会少”。
当班上一名学生因家计困难而必须放弃学业到城市中打工,这名代课老师想起她“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费尽千辛万苦要将他找回。
她没有钱,没有社会资源,却必须在复杂的大城市中找寻一名小孩。
尤其是当小魏老师面对着镜头,流着泪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
”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小魏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如果换在我们这儿,她应该上小学六年级。
但为了那五十块钱的代课金,为了多地老师说的“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尽艰辛。
为了能筹集到去县城的车费,她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
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
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多地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小魏代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三十多名学生,这也能算学校?难怪同学们会发出惊讶的声音。
这那像我们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那儿的条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师连粉笔头也舍不得丢掉,为了挣钱,象张巧珍小学还没毕业就得进城打工。
想想我们有好多同学平时却不懂得节约,乱用零花钱,真是不应该。
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更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合集15篇)《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星期日,爸爸给我看了一部异样感人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一个都不能少》,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那位仅仅仅有13岁的魏老师。
在一个贫困的山区,有一位高老师因家里有事需要请26天假期,在这段时间里的,他把自我的教学任务托付给一位年龄仅有13岁的小姑娘魏敏之,让她来教这些同学。
电影里关于魏老师对同学们的关心数不胜数,非常感人,比方:有一位叫张卫科的同学,由于家里贫困,心里想着到城里去打工赚钱,在没有经过老师同意的情景下,就私自离开村庄到城里去,当魏老师得知消息后,心里万分着急,她最终确定自我借钱到城里去查找张卫科。
到了生疏的城市,她呆呆地站在街道上,无助地看着繁华的街道,奔驰的车辆,拥挤的人群,她也不明白如何去查找张卫科,她绞尽脑汁地想了很多方法,可仍无济于事,最终在好心人的指教下,经过电视台最终找到失踪的张卫科同学。
看了这部电影,我内心很震撼,魏老师仅有13岁,她的年龄比我还要小,她不但承当起一个老师的职责,还能做到了一个优秀老师所做的很多感人事迹。
我想对魏老师说:“虽然您是一个代课老师,但您是一个很负责的优秀老师,同学少了一个,原来您并没有义务必需要去查找,您能够不管他的,可您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自我借钱,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地想尽一切方法把他给找回来了,这份爱心和士气很值得我学习,假如是我,我不必需做得到,我或许没有这份士气,由于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里,我会感到恐惊,寸步难行,不要说去找人了,平常我连自我也照看不好,缺乏生活的本领。
作为13岁的女孩来说,我想您也一样会有平常女孩子们通常的缺点,但您就是凭借着灼热的爱心,坚决的信念和士气,克服了这些困难,取得成功。
经过这部电影,我内心感受很大,我也悄悄地下定决心,我要向魏老师学习,学习她那份剧烈的爱心,那份坚决的信念,那份神圣的职责感,不断熬炼自我,增添信念,让自我健壮成长。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2在我二班级上品德课的时候,看过一个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可是这个电影还是让我记忆犹新。
一个都不能少(节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一个都不能少”的含义,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团队活动的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导入:讲解“一个都不能少”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 案例分享:分享有关团队合作的故事或案例,让学生感受团队合作的力量。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本节课的活动中实现团队合作,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4. 团队活动:开展团队游戏或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5. 分享感受:让学生谈谈在团队活动中的收获,以及如何将团队合作的精神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一个都不能少”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享有关团队合作的故事或案例,让学生感受团队合作的力量。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本节课的活动中实现团队合作,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4. 实践操作法:开展团队游戏或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5. 分享交流法:让学生谈谈在团队活动中的收获,以及如何将团队合作的精神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有关团队合作的故事或案例。
2. 准备团队游戏或任务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3. 准备记录学生讨论和分享的文字材料。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团队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团队合作能力和意识。
2. 收集学生的讨论观点和分享感受,评价其对团队合作精神的理解。
3. 综合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讲解“一个都不能少”的含义:详细解释“一个都不能少”的含义,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 分享案例:讲述一个有关团队合作的故事或案例,让学生感受团队合作的力量。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本节课的活动中实现团队合作,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它的叙述中,让我看到了一种“倔强美”,仅属于魏敏芝的“犟”光环。
——题记这部影片是在1999年上映,是根据施祥生小说《天上有个太阳》改编,由导演张艺谋拍摄。
它生动刻画出那个年代的“正义”与“邪恶”,“平凡”与“伟大”。
主角魏敏芝,年仅十三岁,便到水泉村水泉小学去当代课老师。
那时候的农村小学,环境是何等的恶劣,满地的黄土,简陋的教室,摇摇欲坠的桌椅,但他们并没有因为这个原因而厌学,反是更加的热爱学习,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是让我感到惭愧的。
我们有明亮宽敞的教室,结实牢固的课桌椅,先进齐全的教学设备,怎么可能没有理由去好好学习。
高老师临走时,村长的车都来到门口了,他依然对这二十八个学生放心不下,即使母亲病重在床,早已到一定回家看病的情况,还一直对魏敏芝再三叮嘱“这28个人我交给你了,要一个都不能少”并且在自己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然愿意付出五十块作为魏敏芝的代课酬劳。
这位鞠躬尽瘁,满心热挚的老师,成为了黑夜中的一线曙光。
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态度的认真,对学生就学的坚持,对山区教育的不离不弃,令所有观众无不动容。
我认为,魏敏芝的举动更是让人敬佩。
她为了遵守对高老师的承诺,“一个多不能少”,她竭力的保持着集体完整的所作所为让我敬佩。
她首先打听到张慧科家,向他母亲询问了学生辍学的原因,就在张慧科妈妈并没有觉得孩子因为生计问题辍学不是大事的前提下,她依然坚持要找回学生。
在没有足够的进城车费的情况下,为了筹集到车费,她和学生们一起想尽各种办法,先是发挥集体的力量一起去搬砖赚取廉价劳务费,然后在学生的掩护下蒙混上车,最后还是被乘务员赶下了车,这时的她并没有打退场鼓而是风尘仆仆徒步连夜走到县城。
为了在茫茫人海中尽快找到她的学生,在路人的指引下她先是请求汽车广播站的阿姨播报寻人启事,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魏老师心急如焚,用尽身上的全部积蓄买下笔墨,不吃不喝连夜在车站里跪着写了一张有一张寻人启事,当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写的寻人启事无济于事的情况后,她鼓足勇气去敲开电视台台长的大门,苦苦地央求接待员放行无果后,可怜的魏老师依然寸步不离地在电视台门口对每一位戴眼镜的叔叔、伯伯反反复复询问“请问你是台长吗?”。
一个都不能少
作者:杨明莉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6年第07期
摘要:由于所在环境可以有5%的学生成绩不计入班级成绩,许多老师心灵的天平倾斜了,不知不觉倒向95%,致使5%可有可无。
陷入沉思,发出感叹,进而对素质教育改革深化感到格外欣慰。
关键词:素质教育;借读生;茁壮成长
刚工作的时候接五年级。
那天,班里的学生来帮新老师打扫卫生。
那是两个外表看起来很憨厚的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有着农村孩子特有的朴实,其中一个很健壮,另一个较瘦弱。
或许见到新老师害羞的缘故吧,两个人只知道傻笑……站在一旁的一位老教师说:“用心教吧!这两个你就不要管了……”正当我纳闷的时候,他又补充了一句,“哎,这两个孩子都不识字,甚至考个位数……”我愕然了,五年级的学生居然都不识字,甚至考个位数,这些都是我以前所没有遇到过的。
随着时间的延续,我对工作渐渐熟悉了,对“不要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原来,在这里期末考试成绩并不是按班级内所有人数来计算的,班内5%的学生成绩是不计入班级成绩的。
原来,由于许多班级内部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没有学习能力或学习能力较低的孩子,为了不因此而“埋没”老师的成绩,领导们想出了这样的对策。
也有一部分孩子是半途转学的“借读生”,由于借读生本来学习底子不一样,无法衡量现任老师的教学效果,因此也不计入班级成绩。
应该说他们的初衷或许是好的,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在5%与95%的较量下,许多老师心灵的天平倾斜了,不知不觉倒向了那95%。
换言之,对于某些老师来说,这5%是可有可无的,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你可以专心去教剩下的95%!久而久之,从一年级就开始出现不及格,考个位数,甚至不识字的学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或许这样并“不算数”的学生不仅我们班有,我们学校有,或许中国还有许许多多正在接受教育,却“不算数”的孩子!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篇极其震撼人心的文章: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一边沿海边走着,一边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暴风雨卷上来的小鱼。
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里,虽然近在咫尺。
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
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的。
男人继续朝前走着,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
这个男人停下来,注视着这个小孩,看他拯救着小鱼们的生命。
终于,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
”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
“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多么意味深长的一则故事啊!我们做老师教书育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所教的每一位学生,可能只是班级里的三十分之一,四十分之一,六十分之一……可这就“几十分之一”对一个家庭来说,是那个家庭的希望,是未来,是全部!可能你会想班级里只有他不及格,没关系,反正不算数!可对于这个孩子、这个家庭来说他就可能一辈子不及格,不识字,这是多么残忍的事!
值得庆幸的是,工作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岁月,这短短的十几年,当地的教育状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开始深入人心,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越来越趋于完善、合理,从按95%的学生成绩计入教师的成绩考核,到按97%的学生数计入教师成绩考核,再到所有有学籍的学生成绩都计入考核成绩,再到后来,逐步取消借读生制度,最终在2015年新学期开始,当地教育部门已经接到上级部门的明确规定:所有在校新生,不管是本地生还是外来学生,只要手续齐全,必须全部录入学籍系统……这就意味着学生的考试成绩全部生效,教师不能片面为了自己的成绩而不经意地抛弃那5%、3%。
同时,教师考核制度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由一开始的成绩决定论,即只要所教班级学生成绩好,考核成绩就肯定高,拿“优秀”等次的希望就越大,转变成最近几年教师考核条例中成绩部分逐步被弱化,考核更注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日常工作,以及注重参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
至此,“5%”与“95%”的较量也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以前“不算数”的学生也终于可以吸引一下老师的注意力了。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为这些孩子感到高兴,我为看到这样的局面感到欣慰!“他们”终于可以跟其他孩子待在同一片天空下了。
愿孩子们在同一片蓝天下,沐浴着阳光和雨露,共同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黄燕.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D].四川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