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10
历史学科的教学设计简笔画标题: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及简笔画应用引言: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合适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培养其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探讨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并借助简笔画的应用来解释如何将教学设计与图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重要性1. 增强学生兴趣和参与度好的教学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
通过创设情境、引发问题、设计活动等方式,历史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历史学科教学设计应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后果及其对当时和今天的影响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提问、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养成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历史学科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历史事实的了解,更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情感教育、价值观培养等方式,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对现实的引导和启示,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简笔画在历史学科教学设计中的应用1. 图解历史事件:借助简笔画,教师可以将历史事件用图画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历史信息。
例如,可以通过绘制简笔画来向学生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或是绘制历史人物的形象,使学生在欣赏图画的同时,了解历史事件的关键节点。
2. 图解历史概念:有些历史概念对于学生而言可能较为抽象,难以理解。
通过绘制简笔画,教师可以将这些概念可视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绘制图画来解释“封建社会”、“农耕文明”等概念,以便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
3. 图解历史演变过程: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设计意图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的合理组织,达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的目标。
具体设计意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设计生动、有趣、接地气的教学活动和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
例如,可以使用图片、视频、实物等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面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2.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历史学科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和历史方法,获得的对历史事实和过程的认识、思考和理解能力。
通过设计历史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了解历史的发展变迁,掌握社会进步的规律,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和历史辩证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培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通过设计问题导向的教学活动和任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例如,可以设计历史文献分析、历史事件演绎、历史数据处理等任务,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研究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历史文化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获得的文化价值观、文化传承和文化表达能力。
通过设计带有文化内涵的历史教学活动和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例如,可以设计历史文物展览、历史文化交流活动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5. 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是指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获得的正确的历史观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通过设计历史教学案例和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价值取向,培养他们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例如,可以设计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评判等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影响,形成正确的历史判断和价值取向。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提升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历史价值观。
历史解读历史解读教学设计历史解读教学设计导言历史解读是历史学科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解读历史事件和现象,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本篇教学设计将侧重于如何通过历史解读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解读的概念和重要性;2. 学会分析历史文本和资料,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思考能力;4. 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历史解读的定义和方法;2. 历史文本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3. 解读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教学步骤与方法1. 导入(5分钟)在课堂开始前,可以播放一个与历史相关的短视频或展示一些历史图片,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历史解读的定义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解读历史的重要性。
同时,可以给出一些实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批判能力。
3. 分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给出一篇历史文本或资料,并要求他们对其中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和分析。
老师可以给予引导,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形成不同的解读。
4. 课堂展示与讨论(15分钟)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解读的展示,并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通过展示和互动,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了解历史事件,并能够学会倾听他人观点和批评。
5. 拓展学习(15分钟)在课后布置一些阅读任务,让学生自主寻找并解读一些历史文本或资料,并写下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也可以推荐一些历史书籍或电影,让学生以更多的方式了解历史,进一步提高历史解读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分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环节的表现,评价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2. 解读准确度:通过小组活动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历史文本的解读和分析是否准确,是否能够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意义。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中学历史课程,以《中国历史》为例,聚焦于中国古代史的部分,具体教学内容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社会变革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任务旨在使学生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兴趣。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为初中二年级的学生。
在这一年龄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历史事件充满好奇心,但往往缺乏深入分析和综合评价的能力。
因此,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活动设计应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和成长。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历史知识,包括诸侯争霸、百家争鸣、铁器牛耕的推广等关键事件;了解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思想家的重要主张及其影响;认识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经济发展对历史进程的作用。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文献的能力,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初步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过程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式、参与式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历史的生动性,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2)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善于从多角度、多维度审视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杜芳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培养对历史的兴趣与热爱。
2.学习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教材内容:根据教学大纲,精选相关的历史知识点,包括古代历史、近代历史、当代史等。
2.扩展资源:借助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资源,获取更多的历史资料和实例,丰富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通过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历史知识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4.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结合教材的讲解,引导学生参观实地考察,亲自体验历史文化,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段历史视频或介绍一个历史谜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知识讲授:根据教学大纲,有条理地讲解历史知识点,结合案例和实例,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所学的历史知识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见解。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或进行实地考察,亲自感受历史文化,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实际应用能力。
5.课后总结:对本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思路,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主动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合作学习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
2.作业评价:布置适当的历史作业,包括复习题、研究报告等,通过批改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
3.考试评价:定期进行历史知识的考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六、教学资源1.教材:根据教学大纲,选用权威的历史教材,包括教科书和辅助教材等。
中学历史课教学设计引言: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培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学历史课的教学设计应该具有丰富的内容形式和结构,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1. 背景介绍:历史课教学的重要性和挑战性(200字)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课程已成为中学生必修的学科。
然而,由于历史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面临一些挑战。
因此,如何设计一堂有效、有深度的历史课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2. 目标设定: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200字)在设计历史课教学时,我们应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首先,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让他们了解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
其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
最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重要事件和人物:选择合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200字)为了丰富历史课的内容,我们需要选择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教学。
这些事件和人物应该涵盖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以便学生能够了解全球范围内的历史发展。
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争议性的事件和人物,引发学生对不同观点的思考。
4. 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应用(200字)在历史课教学中,我们应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讲授历史知识时可以采用讲述、演讲、讨论等方式。
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使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5. 使用多媒体资源:利用技术手段增加教学的吸引力(200字)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历史课的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等来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历史。
此外,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课堂互动和在线学习,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6. 探索历史资源:利用实地考察和博物馆参观(200字)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我们可以组织实地考察和博物馆参观。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5篇西方的历史学开始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在《历史》(又名《希波战争史》)一书中记录了希腊与波斯之间的希波战争,历史从此自神话和文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
接下来是关于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理解拜占庭帝国对中西方文化的贡献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设置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利用材料研究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会论从史出、辩证看待问题等历史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罗马法律,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
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和作用教学难点:探讨拜占庭帝国强盛、衰亡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之后帝国不断扩张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若干年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但后来却逐渐衰落、灭亡了,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及探索的空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走近这个曾极度繁荣的古老帝国,感受它的辉煌,了解它的衰亡。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1.展示:《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2.教师提问:拜占庭盛极一时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继承和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东西文明交汇,互相影响。
3.教师讲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历史学科的大单元教学,旨在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深入剖析,使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对历史现象的深刻认识。
教学任务主要包括:引导学生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对重要历史事件的解读,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以及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面向的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在历史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知识整合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历史故事和人物有一定的兴趣,这为本教学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重大事件、关键人物及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2)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查阅历史资料、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研读水平。
2、过程与方法(1)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2)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等研究方法,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情感:通过学习历史,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对待历史问题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尊重历史事实,摒弃历史虚无主义。
(3)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以史为鉴,明辨是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科目三历史教学设计题一、教学设计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意义;- 掌握历史学科的核心概念;- 熟悉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 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思维目标:-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实践目标:- 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活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1. 教学内容:- 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意义;- 历史学科的核心概念;- 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 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教学重点:- 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意义;- 掌握历史学科的核心概念;- 熟悉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 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1.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课题相关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历史案例来理解历史学科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协作精神。
2.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并讨论历史学科的意义和特点;- 介绍:向学生介绍历史学科的核心概念,并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如档案查阅、田野调查等;-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布置相关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 介绍:向学生介绍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操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和研究,深入了解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 总结:整理学生的研究结果,共同总结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1. 教学评价方式:-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来检查对历史学科的理解和掌握;- 小组合作学习报告:学生根据研究结果,进行小组报告,并进行互评;-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测试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第5课 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 —新课程培训Ls0744025) 第一部分: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本课属于高中历史必修三 2.年级: 高二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单元(章节):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5.学时数: 45 分钟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目标制定的依据性分析 1.学生状态的分析: 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了解了伯利克里鼎盛时代雅典民主政治基本状况,知道了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在高一必修一第五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学习中,认识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这些都为学生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生通过高一一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素养,但本课涉及哲学问题,较为抽象,就必需要将学习内容通俗化、形象化,并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与现实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对本课的热情,感受历史科的魅力。 2.教学内容的分析: ①本课所学内容对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把“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不断强化民主与法治意识”等列入此次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学习,逐渐“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
( 二)目标内容 1.基础性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并思考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 2.发展性目标 一方面通过对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对比,儒家和智者学派的对比等学习,认识人类文
西 方 人 文 主 义 思 想 的 起 源 智者学派 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 背景:古希腊经济繁荣;民主政治的发展;人的地位的提高 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影响:人文主义的最初体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文化的发展 苏格拉底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思想主张: “美德即知识”; “认识你自己” 影响:是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哲学开始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柏拉图 《理想国》
奠定了西方理性主义发展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 创立逻辑学 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明的多样性,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使学生不仅养成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加深对今天我们提倡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尤其是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二、教学准备 1.教学材料的准备及课件的制作 树立新的教材观,以《课程标准》为核心,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为主,兼采岳麓版教科书之长;收集关于“诡辩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有趣故事等。 2.其他 结合设计制作PPT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告知教学目标 1.内容 本课的重点是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哲学观点比较抽象、难懂,是本课的难点。 2.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供的历史材料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讲故事、思考和讨论教师所提的问题,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的异同点和苏格拉底与孔子异同点的比较,加深对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的理解,并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而且旧知识也因得到了修饰而获得新的知识”。 (二)复习旧知识 1.复习的内容及教学活动的方式 2.复习结果的期望 复习内容:关于希腊的文明成果 方式: ①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言必称希腊”的文化现象? ②提问:同学们在谈到希腊时会想到什么? 导出希腊是欧洲文化的中心,是人文精神的发源地,使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导入新课,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呈现新知识 新知识的内容及教师活动和相应的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活动结果的期望 介绍人文精神的含义以及人文精神的产生、复兴和发展成熟过程。 人文精神 1. 含义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 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 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 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初步认知“人文精神”的含义,并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学生认识到人文精神有一个不断发展的历程,并认识对人文精神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主要历史事件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2.人文精神的产生、复兴和发展成熟的过程 西方奴隶制时代(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人文精神的萌芽——古希腊思想家们(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的思想 14—17世纪人文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所体现的思想; 17—18世纪人文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弘扬——启蒙运动 关于课文导言部分: 提问: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的命题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命题试图在解释什么问题?(世界本原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这种解释与过去的解释有何不同?(从本质上摆脱了宗教、神学的世界观)这种解释意味着什么? (万物是可以理解的,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指出:最早的哲学即自然哲学产生了这标志着古代西方人文精神的觉醒。 为学习智者学派的思想奠定基础 学生认识到人的自主意识的觉醒是一个过程,即由最初的对自然的认识转向对人类自身的认识。
关于“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每一段介绍的主要内容,然后在不断的解剖问题中推进: 如何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 呢?这个命题在强调什么?(强调人对万物的认识和判断。)强调人对万物的认识和判断意味着什么呢?(突出了个人的作用和价值。)普罗泰格拉所说的“人的判断”是如何做出的呢?(根据人的个人感觉。)智者学派探究的主题是什么?还有哪些主要的观点? 智者学派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点?这些观点的产生有何意义和局限? 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对人文精神的内涵的理解最后教师帮助归纳。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文主义的最初体现 1、智者学派的出现(背景): 政治: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使人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引导学生回顾古代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形成发展历程) 经济:工商业发达,城邦经济繁荣 文化:思想自由、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文化传统精神。 地理环境:海洋文明──开拓、冒险、平等、诚信。 个人: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学者的不断努力。 2、“智者学派”的概况: (1)概念: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 公元前五世纪,雅典成为人文荟萃的中心,人们崇尚公开的精神。在公开的讨论或辩论中,必须具有雄辩、修辞、哲学及数学等知识,于是“智者学派”应运而生。 智者以教授文法、逻辑、数学、天文、修辞、雄辩等利用教材或老师提供的条件,使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教材的结构、结论和规律。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形成发展历程,使学生认识结构中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同化,从而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而且旧知识也因得到了修饰而获得新的知识。 故事不仅能活跃课堂,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使学生学会从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等多角度思考一种思想的产生原因,明确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加深了对“诡辩学派”的认识,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认识了“人”不仅有个性,还有共性,“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还是社会意义上的人。 学生明确了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考虑历史事件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科目为业。是一些在哲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讲演术和其他一系列知识领域内深刻而大胆的改革家。他们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也没有统一的学说,只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遂被称为一派。由于智者的观点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相对立,被后者贬称为诡辩家(历史纵横)。 讲述关于普罗泰格拉《半费之讼》的故事 普罗泰格拉教一个学生学习法庭辩论术。事先约定学生先付一半学费,剩下一半,等学生打赢了第一场官司再付,假如第一场官司打输了,则证明教学效果不佳,那么另一半学费就可以免去。 该学生毕业后,迟迟不交另一半学费。普罗泰格拉就向法院提出了诉讼。普罗泰格拉认为:如果学生打赢了这场官司,按照约定,他应该给我另一半学费。如果学生打输了这场官司,按照法庭裁决,他也应该给我另一半学费。 到这可提醒学生,如果你是普罗泰格拉的那个学生,你会怎么为自己辩解呢?使学生们积极参与思考。 但学生认为,如果官司我打赢了,根据法庭裁决,则不应该交另一半学费。如果官司我打输了,根据约定,我也不该交另一半学费。 法官不知所措,无法裁决。 (2).研究主题:人和人类社会。 (他们的哲学研究的中心是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特别强调人的价值。) (3).研究范围:他们以人的眼光去考察和认识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3、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4、思想主张: ①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性。 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讨论,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