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下科学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测试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24.00 KB
- 文档页数:6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1.老鹰的视觉非常灵敏,能在几千米的高空准确无误地辨别地上的动物,如蛇、田鼠等,它形成视觉的部位是()A.眼睛B.视网膜C.大脑D.视觉神经2.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A.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 B.桃花吸收红光C.桃花反射红光 D.以上说法都不对3.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是()A.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B.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入耳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4.在50年前法国有一个人的鼻子在保险公司保了100万美金,相当于现在的亿万富翁。
这个人可能是()A.调香师 B.法官 C.警察 D.调酒师5.学生们正在教室内上课,为了减小校园外汽车的噪声干扰,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在校园周围植树B.将教室的窗户打开C.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D.每个学生都带一个防噪声耳罩6.下列属于光源的是()A.教室里的幕布 B.十五的月亮 C.太阳 D.波光粼粼的水面7.如图所示,水槽的右壁竖直放着一面平面镜。
无水时,射灯从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左壁上会出现一个光点p。
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 b、c、d四个位置时,左壁上分别出现p a、p b、p c、p d四个光点(不考虑水面对光的反射)。
则四个光点在左壁上的排列从下往上依次为()A.p a、p b、p c、p d B.p d、p c、p b、p a C.p c、p d、p a、p b D.p b、p a、p d、p c8.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C.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9.如图,纸筒A的一端蒙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B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卷2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必须在答题卷的密封区内填写班级、姓名、座位号。
3、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罝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 小明感觉不舒服,为初步判断小明是否发烧,妈妈总会触摸他的额头。
妈妈用的是( )A .手心B .手背C .自己的额头D .自己的脸颊2. 右图分析判断:“遇到巨大的声响迅速张口以免被震破的、将鼓膜的振动传到耳内的、将外界的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的、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的”结构依次是( ) A .④①⑦⑧ B .④①⑤③ C .⑧⑥⑤④ D .④⑤⑧⑦3. 早春二月,我们会常吃大蒜以预防流感。
一个正常人吃 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
这是因为( )A .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B .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C .嗅觉细胞接受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D .不同的人嗅觉灵敏程度差异很大4. 关于声现象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使用MP3时,调节音量旋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B .“女高音”歌唱时比“男高音”响度大C .钢琴发声是由于琴弦振动产生的D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 m/s5. 晚上,人在马路上走过一盏路灯的过程中,其影子的长度变化情况是( )A .先变短后变长B .先变长后变短C .逐渐变短D .逐渐变长6. 李白的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涉及到的光学知识理解正确的是( )A .空中的明月是光源B .杯中的人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C .地上的人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D .月光能照射到人说明光的传播需要介质第6题图第7题图7. 如图所示,用硬纸片把收音机的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当你打开收音机时台上一个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关于这个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听到的声音是由广播电台发出,靠电磁波传来的B .纸小人跳舞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C .音乐声越大,小人舞动的越剧烈,说明物体的音调越高,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D .关掉声音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8. 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①②③④⑥⑤⑧⑦B.“闻其声辨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C.超声波能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D.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9.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A.图甲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B.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C.图丙中,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10.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 ) A.桃花能发出红光B.桃花能吸收红光C.桃花能反射红光D.以上说法都不对11.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它的独特魅力给课堂教学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1.如图2-2-2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
这个实验说明了(B)图2-2-2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C.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D.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解析】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是因为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当往钟罩外抽气时,钟罩内由于缺少传播声音的介质而使我们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
2.在较长的一段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如果另一个人耳朵贴在水管另一端能听到先后三次敲击声,则传来这三次响声的介质依次是(A)A.铁管、水、空气B.水、空气、铁管C.空气、水、铁管D.水、铁管、空气【解析】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最快。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填“相同”或“不同”)的,在气温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如果看到闪电后,3s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1__020m。
4.图2-3-1是人耳的结构图,请读图填空:图2-3-1(1)①是鼓膜;④是听小骨;⑤是鼓室。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耳。
(2)⑦内有位觉感受器⑧内有听觉感受器。
这两类感受器神经纤维合在一起组成了听神经。
(3)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经听小骨传到内耳。
(4)当飞机下降时乘客常要咀嚼糖果并不断吞咽,其目的是使咽鼓管开放,使空气由咽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5.图2-3-2表示人耳和脑的联系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看电视文艺节目时,你能听到演员优美动听的歌声。
那么,图中接受声波信息的感受器位于⑤内;听觉产生的部位是①。
(填数字代号)(2)如果某人标号④所示部分受损,则不能(填“能”或“不能”)产生听觉。
(3)乘坐飞机时,乘务员往往要求乘客在飞机降落中咀嚼食物,其目的是为了使⑥(填数字代号)张开,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
(4)跳水运动员参加比赛时,动作协调、姿态优美。
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2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1.野外生存训练班在夜晚急行军时,小丁带领大家迎着月光前进。
在某处,他们避开“暗地”而选择“亮地”,结果跑在前面的同学纷纷掉进水坑。
造成“亮地”的原因是() A.光在地面发生漫反射B.光在地面发生镜面反射C.光在水面发生漫反射D.光在水面发生镜面反射【答案】D2.(盐城中考)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课外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初步得出像的特点是倒立的等大的像。
现他想在半透明纸上看到一个放大的烛焰像,正确的做法是()A.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换一根烛焰更大的蜡烛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小孔扩大至直径约3cm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小孔由三角形改成圆形D.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适当缩短烛焰到小孔的距离【答案】D3.(海宁中考)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开有菱形状孔(边长约为5厘米)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紧贴在甲上,如图所示。
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甲不动。
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
下列实验记录正确的是()A.始终菱形B.从菱形到三角形C.从菱形到三角形最后圆形D.始终圆形【答案】C4.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20°时,反射角也是20°B.如果入射光线向法线靠近,则反射光线也向法线靠近C.当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D.镜面反射遵从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从光的反射定律【答案】B5.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若从玻璃钟罩内抽气,铃声明显减弱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D.发声的音叉把小球弹出去了【答案】D6.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正确的用眼姿势,会导致近视,不当用耳会导致听力受损,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A.看书一小时左右需远眺B.在昏暗或强光下看书C.游泳后及时清理耳中积水D.使用耳机时,音量不宜过大【答案】B7.关于光纤通信,小明同学曾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在漫长的线路上,光纤免不了要拐弯、缠绕,而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激光通信信号怎能从一端传到另一端呢?后来在“研究光纤怎样传输光信号”的活动中,终于明白了:激光信号在光纤中()A.就像水流沿弯曲水管流动那样B.就像电流沿弯曲导线传播那样C.不断地经光纤壁反射而向前传播D.不断地在光纤中折射而向前传播【答案】C8.在森林中旅游时,导游提醒大家不要随意丢弃饮料瓶,否则容易引发森林大火,这是因为()A.饮料瓶中的水可将太阳光折射后会聚到树木上B.饮料瓶中的水可将太阳光平行折射到树木上C.饮料瓶中的水可将太阳光平行反射到树木上D.饮料瓶中的水可将太阳光反射后发散到树木上【答案】A9.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是为了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B.人们小声说话时,声音的音调一定低C.在市区高架桥两侧修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超声“碎石”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答案】C10.有一个点光源S,放在平面镜MN前,若镜MN不动,光源S以2m/s的速度沿与镜面成45°角的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则光源S在镜中的像将()A.以速度4m/s沿SO直线方向向右平移B.以速度2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上平移C.以速度2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下平移D.以速度4m/s沿SO直线方向向左平移【答案】C11.小敏作发光点S的像S′的光路图,如右上图所示。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综合卷A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感觉器官的是()A.嗅神经B.皮肤C.耳D.眼2.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C.我们能区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空气的温度高低无关3.下列耳的结构中,与产生听觉无关的是()A.咽鼓管B.听小骨C.耳蜗D.鼓膜4.以下事例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是()A.将超声波应用到倒车雷达B.医生用听诊器给病人诊断病情C.利用次声波判断地震方位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5.噪声已成为现代城市环境污染重要因素之一。
下列措施不能直接减弱噪声的是()A.在道路两旁、建筑物周围植树B.给摩托车、汽车的排气管安装消声器C.在城市主要道路两旁安装噪声检测仪D.纺织工人在车间工作时戴上耳罩6.一束光是水中斜射向空气,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A.B.C.D.7.晚上,小科在教室里通过窗玻璃看到自己的像,而且室内灯光越亮像就越清晰。
下列对该像描述正确的是()A.所成的像是实像B.室外越亮像就越清晰C.像的形成原因是光的反射D.人越靠近窗玻璃像就越大8.在小孔成像的实验中,若发光体与孔的距离不变,而改变屏与孔的距离,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屏越远,像就越大B.不管如何移动光屏,像总是正立的C.屏越近,像就越大D.不管怎样移动光屏,像的大小总是不变的9.香水的主要成分是易燃酒精,如图所示为四瓶香水,透明玻璃瓶盖形状各异,最容易在阳光下引发火灾的是()A.B.C.D.10.如图是宇航员王亚平太空授课时的一个镜头,若她的脸离水球球心的距离是30厘米,则该水球的焦距可能是()A.8厘米B.15厘米C.20厘米D.40厘米11.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 )A.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白色B.苹果呈红色,瓷盘呈黑色,香蕉呈黑色C.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红色D.苹果呈红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黑色12.小猫在平静的池塘边欣赏自己在水中的像,图中正确的是( )1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光线垂直照射在平面镜上,入射角是90°B.漫反射也遵循反射定律C.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20°,则入射角为60°D.太阳发出的光传到地球约需500秒,则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约为1.5 108千米14.如图所示的四种事例中利用光的反射的是()A.查木板的棱是否直B.用冰透镜取火C.用镜使阳光射入并底D.形成手影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20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烛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B.此时的物距大于20 cmC.当物距是30 cm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D.当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时,光屏上不能呈现完整的像16.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军方将配备一种远程声波安保设备,该设备工作时可以产生高达150分贝的声音,尖锐的声响会让人耳感到刺痛,既可用作高音喇叭,也可用作非致命性武器驱散人群.关于该设备,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该设备产生的是超声波B.该设备产生的是次声波C.“150分贝”是指所产生声音的响度D.“150分贝”是指所产生声音的音调17.小明用半圆形玻璃砖研究光的折射。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检测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 下列感受器中,对环境温度变化刺激最敏感的是()A.眼睛 B.皮肤 C.耳朵 D.鼻子2. 下列哪项不属于皮肤感受器()A.热觉感受器 B.冷觉感受器 C.痛觉感受器 D.味觉感受器3.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
下列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B.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D.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4.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到玻璃罩中,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减小直到消失;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声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说明()A.空气不能传声B.液体不能传声C.真空不能传声D.固体不能传声5. 下列关于光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C.光的色散就是将白光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的现象D.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见电影银幕上的画面,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6. 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1所示);②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
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A 图1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7. 许多照相机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是可调的。
某次拍摄前摄影师已经“调好焦”,使被摄者在胶片上形成了清晰的像。
如果在拍摄前被摄者和摄影者的距离变远了,为了使他在胶片上仍然成清晰的像,镜头与胶片间的距离应()A.变小B.变大C.先变小后变大D.先变大后变小8. 在清澈的湖面上空,小燕子正在向下俯冲捕食。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如图所示,正在向左匀速行驶的小车上有一杯水,一束方向不变的光线从右方斜射向水面,在小车刹车的过程中,杯中水面略有倾斜,则此时反射角将(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都有可能2 . 有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束,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射出,在光的会聚点前遇到一个中间开孔的平面镜,则这束光线的成像情况是( )A .平面镜前后各成一实像B .平面镜前成一虚像,镜后成一实像C .平面镜前成一实像,镜后成一实像和一虚像D .平面镜前成一实像,镜后成一虚像3 . 光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
你认为下面的介绍不符合实际的是( )A .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B .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距镜头二倍焦距之外C .借助放大镜看世界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D .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4 . 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贞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
“人工虹”的形成是下列哪种光现象( )A .光的色散B .光的直线传播C .光的反射D .光具有能5 . 下列是小敏同学所画的四副图,其中正确的是( )A .B .C.D.6 . 池鹭号称“捕鱼高手”,图中所示的池鹭在水面疾速掠过,冲向自己的“目标”,瞬间叼起水中“猎物”——小鱼。
下列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阳光的照射下,池鹭在水面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引起的B.池鹭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引起的C.池鹭看到水中的“目标”是实像D.池鹭看到水中“目标”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7 . 如图,一束光线从左方斜射到一玻璃砖表面,发生反射和折射,若把玻璃砖左端垫高些,则反射角和折射角的变化情况为()A.折射角不变,反射角变大B.折射角变大,反射角变大C.折射角变大,反射角不变D.折射角不变,反射角不变8 . 地球外部的大气有起保护的作用,请设想:如果一旦地球外部的大气消失,下列哪种情况仍然存在?()A.流星雨现象B.蔚蓝色的天空C.阳光普照大地D.建造风力发电站9 . 两块完全相同的平面镜上、下挂在竖直的墙壁上,两平面镜间有一定的距离,一物体放在平面镜前,如图所示,则经过两块平面镜成像后,物体的像可能是图中的()A.B.C.D.10 . 如图是同学们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几种情境。
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区分的B. 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C. 中考期间建筑工地夜间停止施工,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嗓声D. 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闭的广口瓶内,抽出瓶内空气的过程中听到声音变大2. 学校大门旁竖直放置了一块平面镜,小张同学逐渐靠近平面镜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 小张的像逐渐变大B. 小张想通过平面镜看完自己的全身像,则平面镜的高度至少为整个身高的一半C. 小张在平面镜中看见了小王,则小王在平面镜中看不见小张D. 小张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实像3. 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A)A.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204mB.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68mC.汽车的速度约为26.15 m/sD.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1.3s4. 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
上下推拉活塞,并用相同的力吹管的上端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 哨音是由管内空气振动产生的B. 哨音是通过空气传到别人耳朵的C. 向上推活塞时,吹出的哨音响度会变大D. 向下拉活塞时,吹出的哨音音调会变低5. 如图是一辆长达30m的无轨电动列车,它外观采用流线型结构,与燃料汽车相比,行驶时电动机比内燃机的噪声小很多,与有轨电车相比,它拐弯灵活,下列关于无轨电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 流线型结构有利于减小行驶中受到的空气阻力B. 灵活拐弯时无轨电车的运动状态不改变C. 行驶时噪声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 电动车取代燃料汽车可减小对大气的污染6. 如图是同学们在家庭实验室中的一些小制作,它们成的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 )A.针孔照相机——在半透明纸上承接到景物的像;B.潜望镜——在水面下观察到水面上物体的像;C.昆虫观察箱——可同时观察到昆虫的背面和下面的像;D.自制照相机——在半透明纸上承接到远处树木的像7.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C )A. 放大的“金鱼”B. 墙上的手影C. 斑马在水中的倒影D. 雨后的彩虹8. 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40cm处沿主光轴移到20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A)A. 像变大,像距变大B. 像变小,像距变小C. 像变大,像距变小D. 像变小,像距变大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会聚光线经凸透镜后一定还是会聚光线B.发散光线经凸透镜后不一定成为会聚光线C.会聚光线经凹透镜后一定成为发散光线D.发散光线经凹透镜后一定成为发散光线2.户外旅行时,突遇电闪雷鸣的极端天气,人们会迅速寻找安全地点躲避。
其中,人体感知电闪雷鸣的感受器分别是( )A.虹膜、鼓膜 B.晶状体、半规管C.视网膜、耳蜗 D.瞳孔、听小骨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人耳听不到次声波,是因为其响度太小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音调来辨别的4.将手表放在枕头下,人耳贴在枕头上能比在空气中更清晰地听到手表走时的“嘀嗒”声,这一现象说明(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C.固体能将声音放大 D.以上说法都正确5.我们能听到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但听不到蝴蝶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其原因是( )A.蝴蝶飞行时声音响度小B.蝴蝶飞行时音色与蚊子不同C.蝴蝶飞行时振动频率小于20 HzD.上述原因都有可能6.许多照相机的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是可调的。
某次拍摄前摄影师已经“调好焦”,使被摄者在胶片上形成了清晰的像。
如果在拍摄前被摄者和摄影者的距离变大了,为了使被摄者在胶片上仍然成清晰的像,镜头与胶片间的距离应( )A.变小 B.变大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7.如图1所示,在暗室中用手电筒照射挂在白色墙上的小镜子,这时看到被照射部分( )图1A. 墙和镜子都是黑色的 B.墙和镜子都是白色的C.墙是黑色的,镜子是白色的 D.墙是白色的,镜子是黑色的8.下列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图29.下列现象,属于光的色散的是( )A.雨后天空的彩虹 B.凿壁借光C.水中“折枝” D.井底之蛙,所见甚小10.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
初中七年级下科学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痛觉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痛觉使人痛苦,因而对人有害无益。
B .皮肤上分布着许多感受痛觉的神经末梢
C .痛觉可以使人及时发现一些外界对人体的伤害和人体内的异常。
D .人体的指甲、头发上没有感受痛觉的神经末梢
2. 下图分析判断:“遇到巨大的声响迅速张口以免被震破的、将鼓膜的振动传到耳内的、将外界的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的、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的”结构依次是( )
A .④①⑦⑧
B .④①⑤③
C .⑧⑥⑤④
D .④⑤⑧⑦
①
②③④⑥
⑤
⑧
⑦
3.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心情。
”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描述了诗人的感觉正确的是( )
A .听觉和视觉
B .嗅觉和视觉
C .触觉和味觉
D .嗅觉和听觉
4. 张一山在《朗读者》中为大家演绎了《追风筝的人》.关于其中的物理知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B.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约3×108m/s
C.观众主要依据音调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
D.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频率很高
5.用自制针孔照相机观察烛焰,有以下四种说法:
a.薄膜上出现的烛焰的像是倒立的;
b.薄膜上烛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
c.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烛焰的像变大I d.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烛焰的像更明亮。
对于这四句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abcd B.acd C.ab D.cd
6.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悠扬,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发声的琴弦在振动
B.长而粗的琴弦与短而细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相同
C.悠扬的琴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属于乐音
D.布谷鸟的叫声让我们感知季节的更替,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7.在硬纸板上剪出一个三角形的小孔,将它放在阳光下,调整纸板与地面之
间的高度,使得地面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光斑.此光斑的形状可能是()A.圆形B.梯形C.正方形D.长方形8.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时,反射角也为20°
B.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C.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
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二、填空题
9.“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
有诗云“潮来溅雪俗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十分确切的描绘了潮来潮往的壮观景象。
大潮产生的声音是由潮水的产生的,大潮声是通过传到人耳的。
10.置身于油菜花中可以闻到的芳香气味,时间久了就感觉不到了,这是因为嗅觉的(填“适应性”或“差异性”)。
当人感冒时,面对好菜闻不到香味而感觉菜的味道不好,说明了。
11.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如图所示,这个现象叫光的__________。
如果将白色光屏换成红色光屏,我们将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七彩光带。
三、实验探究题
12.盛夏来临,人们又为“怎样才能晒不黑”而犯愁。
资料表明:将皮肤晒黑的罪魁祸首是太阳光中的长波紫外线。
“好奇实验室”为此检测了若干衣服的防晒效果。
检测方法:先用光纤探头和计算机测算出阳光中长波紫外线的强度;再把衣
服挡在光纤探头上,
测算出透射到光纤探头上的长波紫外线强度。
利用前后两次测得的长波紫外线的强度计算出长波
紫外线的透过率。
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是通过比较来分析衣服的防晒效果的。
(2)比较实验1、2或3、4得到的结论是。
(3)根据测量结果,请向你的家人提出一条夏季户外活动时着装的建议:。
四、解答题
13.小明、小华、小强三个同学在家里用实验探究纸片、塑料薄膜、棉布对电视机遥控器遥控信号的阻挡能力.他们的探究过程分别是:小明在自己家里,将纸片放在遥控器与电视机之间,手指按遥控器控制键,如果遥控器能对电视机起控制作用,则增加纸片的数量.如此重复实验,逐渐增加纸片的层数,
直到遥控器不能控制电视机为止,记下纸片的层数.小华在自己家中用塑料薄膜按照与小明同样的方法进行实验,记下塑料薄膜的层数.小强在自己家中用棉布按照与小明同样的方法进行实验,记下棉布的层数.
他们的实验结果已经记录在右面的表格中:
他们的结论是:棉布能比纸片和塑料薄膜更有效地阻挡电视机遥控器发出的控制信号.
(1)电视机遥控器是通过发射红外线并利用光的(填“反射”“折射”
“色散”或“直线传播”)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的,人的肉眼(填“能”或“不能”)看见红外线。
(2)三位同学的探究过程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存在的问题是。
1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1)指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有的规律:
(写出一条即可)。
(2)某测量员在空气温度是15℃的环境中利用回声测距离: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00秒钟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0秒钟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已知声速为340米/秒,则两峭壁间的距离多少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DDAA 6-8 AAB
二、填空题
9.振动、空气振动10.适应性嗅觉对味觉有影响
11.色散不能
三、实验探究题
12.(1)长波紫外线透过率
(2)其他条件相同时,防晒效果与衣服的层数(厚度)有关
(3)穿全棉长袖体恤;穿颜色较深的衣服;穿较厚的衣服
四、解答题
13.(1)反射、不能
(2)没有选择同一台电视机(同一遥控器)进行实验;遮挡材料所放位置不一致;遥控器与电视机的距离不一致;遮挡材料的厚度(性度)不一致……只要指出的问题合理,答对一种得1分
14.(1)①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②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③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气体中的大.
=1.00s第一次听到回声,(2)反射,人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t
1
=v×=340m/s×=170m,
则此峭壁离人的距离:s
1
又经过t
=0.50s再次听到回声,即为从开始计时算起一共用了1.5s听到回声,
2
=v×=340m/s×=255m,
则此峭壁离人的距离:s
2
则两峭壁间的距离:s=s1+s2=170m+255m=42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