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 格式:docx
- 大小:191.45 KB
- 文档页数:5
实验二、电位、电压的测定及电路电位图的绘制
在一个确定的闭合电路中,各点电位的高低视所选电位参考点的不同而变,但任意两点间的电位差(即电压)是绝对的,它不因参考点电位的变动而变化。
根据此性质,我们可以用一只电压表来测量出电路中各点的电位及任意两点间的电压。
一、实验目的
1、用实验证明那个电路中电位的相对性、电压的绝对性
2、掌握电路电位图的绘制方法
二、原理说明
若以电路中的电位值作纵坐标,电路中各点位置(电阻)作横坐标,将测量到的各点电位在该坐标标出,并把标出点按顺序用直线条相连接,就可得到电路的电位变化图。
每一段直线段即表示该两点间电位的变化情况。
在电路中参考电位可以任意选定,对于不同的参考点,所绘出电位图形是不同的,但其各点电位变化的规律却是一样的。
在作电位图或实验测量时必须正确区分电位和电压的高低,按照惯例,是以电流方向上的电压降为正,所以,在用电压表测量时,若仪表指针正向偏转,则说明电表正极的电位高于负极的电位。
三、实验内容
实验线路如下图所示
1.分别将两路直流稳压电源接入电路,令E1=6V,E2=12V。
2.以图中A点作为参考点,分别测量B、C、D、E、F各点的电位值Φ及相邻两点之间的电压值U AB、U BC、U CD、U DE、U EF、U FA及U AD,数据列于表中。
4.根据测量数据,绘制电路中各点组成的电位图。
5.从测量结果中发现了什么?写在讨论与结论部分。
C语言程序设计报告二数据类型,运算符和简单的输入输出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2班王莹0411402011,实验目的(1)掌握C语言数据类型,了解字符型数据和整型数据的内在关系。
(2)掌握对各种数值型数据的正确输入方法。
(3)学会使用C语言的有关算数运算符,移机包含这些运算符的表达式,特别是自加(++)和自减(--)运算符的使用。
(4)学会编写和运行简单的应用程序。
(5)进一步熟悉C程序的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的过程。
2,实验内容和步骤(1)输入并运行教材第3章第4题给出的程序。
○1运行以上程序,分析为什么会输出这些信息。
因为第6行是将c1,c2按%c的格式输出,97是字符a的AS CⅡ代码,98是字符b的AS CⅡ代码。
第7行是将c1,c2按5d的格式输出,所以输出两个十进制整数。
○2如果将程序第4,5行改为c1=197;c2=198;运行时会输出由于Visual C++6.0字符型数据是作为signed char类型处理,它存字符的有效范围为0~127,超出此范围的处理方法,不痛的系统得到的结果不痛,因而用“%d”格式输出,结果是不可预期的。
用“%d”格式输出时,输出c1=-59,c2=-58.这是按补码形式输出的,内存字节中第1位为1时,作为负数。
59和197之和等于256,58与198之和也等于256.○3如果将程序第3行改为int c1,c2;运行时会输出因为97和98在int类型的有效范围。
(2)输入第3章第5题得程序。
即:用下面的scanf函数输入数据,使a=3,b=7,x=8.5,y=71.82,c1=’A’,c2=’a’。
运行时分别按一下方式输入数据,观察输出结果,分析原因。
1,a=3,b=7,x=8.5,y=71.82,A,a↙2,a=3 b=7 x=8.5 y=71.82 A a↙3,a=3 b=7 8.5 71.82 A a↙4,a=3 b=7 8.5 71.82Aa↙5,3 7 8.5 71.82Aa↙6,a=3 b=7↙8.571.82↙A↙a↙7,a=3 b=7↙8.571.82↙Aa↙8,a=3 b=7↙8.671.82Aa↙12345678(3)输入以下程序○1编译和运行程序,注意i,j,m,n各变量的值。
实验2 熔点的测定技术实验二熔点的测定技术一、实验目的1、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2、掌握测定熔点的操作技术二、预习要求理解熔点的定义;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了解毛细管现象;了解尿素的物理性质;了解浓硫酸烧伤的急救办法;思考在本实验中如何防止浓硫酸烧伤、烫伤、火灾等实验事故的发生。
三、实验原理固、液两态在大气压力下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固体化合物受热达到一定的温度时,即由固态转变为液态时的温度就是该化合物的熔点。
一般说来,纯有机物有固定的熔点。
即在一定压力下,固、液两相之间的变化都是非常灵敏的,固体开始熔化(即初熔)至固体开始熔化(即全熔)的温度差不超过0.5~1℃,这个温度差叫做熔点范围(或称熔距、熔程)。
如果混有杂质则其熔点下降,熔距也较长,由此可以鉴定纯净的固体有机化合物。
由于根据熔距的长短还可以定性地估计出该化合物的纯度,所以此法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若某一化合物的固、液两相处于同一容器,这时可能发生三种情况:①固体熔化即固相迅速转化为液相;②液体固化即液相迅速转化为固相;③固液共存即固液两相同时存在。
如何决定在某一温度时哪一种情况占优势,可以从该化合物的蒸气压与温度的曲线图来理解,如图2-1所示。
图2-1(1)中曲线SM表示的是固态物质的蒸气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曲线。
图2-1 (2)中曲线L’L表示的是液态物质的蒸气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曲线。
如将曲线(1)、(2)加合,即得图2-1(3)曲线。
(1)(2)(3)图2-1 化合物的蒸气压与温度曲线由(3)可以看出:固相的蒸气压随温度的变化速率比相应的液相大,两曲线相交于M处,说明此时固、液两相的蒸气压是一致的。
此时对应的温度TM即为该化合物的熔点。
当温度高于TM时,固相的蒸气压比液相的蒸气压大,使得所有的固相全部转化为液相;反之,若低于TM时,则由液相转变为固相;只有当温度为TM时,固、液两相才能同时存在(即两相动态平衡,也就是说此时固相熔化的量等于液相固化的量)。
实验一 银氨配离子配位数及稳定常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应用配位平衡和沉淀平衡等知识测定银氨配离子[Ag(NH 3)n+的配位数n 及稳定常数。
二、实验前应思考的问题1. 测定银氨配离子配位数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如何利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2. 在滴定时,以产生AgBr 浑浊不再消失为终点,怎样避免KBr 过量?若已发现KBr 少量过量,能否在此实验基础上加以补救?3. 实验中所用的锥形瓶开始时是否必须是干燥的?在滴定过程中,是否需用蒸馏水洗锥形瓶内壁?为什么?三、实验原理在AgNO 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即生成稳定的[Ag(NH 3)n ]+。
Ag + + nNH 3[Ag(NH 3)n ]+ (1)K f Θ=[ Ag(NH 3)n ]+/[ Ag +][ NH 3]n再往溶液中加入KBr 溶液,直到刚刚出现Br 沉淀(浑浊)为止,这是混合溶液中同时存在着以下的配位平衡和沉淀平衡:Ag ++Br -AgBr(s) (2)[Ag +][ Br -] = K sq Θ反应(1)-反应(2)得AgBr(s) + nNH 3 [Ag(NH 3)n ]+ + Br -式中[ Br -], [ NH 3], [Ag(NH 3)n ]+都是相应物质平衡时的浓度(单位:mol·L -1),它们可以近视地按以下方法计算。
设每份混合溶液最初取用的AgNO 3溶液的体积为V(Ag +)(各份相同),浓度分别为[Ag +]0,每份中所加入过量氨水和KBr 溶液的体积分别为V(NH 3)和V(Br -),其浓度分别为[NH 3]0和[Br -]0,混合液总体积为V 总,则混合后并达到平衡时:(5) (6) ])([][][][]][)([3333+--+⋅==n n f f nn NH Ag NH K Br K NH Br NH Ag θθ总总总V V NH NH V V Ag NH Ag V V Br Br NH Ag n Br 3033030][][][])([][][⨯=⨯=⨯=+-++--(7)将式(5) ~ (7)带入(4)并整理得以lgV(Br -)为纵坐标,nlgV(NH 3)为横坐标作图,所得直线斜率即为[Ag(NH 3)n ]+的配位数n 。
实验二醋酸纤维膜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目的:1.掌握醋酸纤维膜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意义2.熟悉电泳仪器的使用和操作电泳(一)原理带电的颗粒在外加电场中,向带相反电荷的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生物分子都带电荷,其电荷的多少取决于分子性质及其所在介质(溶液)的pH及其组成。
当溶液的pH小于等电点pH时,蛋白质将带有正电荷,在电场中作为一个正离子移动。
当溶液的pH大于等电点pH时,蛋白质将带有负电荷,在电场中作为一个阴离子移动。
COO-COO-COOH ╱+ H +╱+ H +╱Pr ←————→Pr ←————→Pr ╲+ OH-╲+ OH-╲NH 2NH 3+NH 3+PH>PI PH=PI PH<PI电泳用于分离物质的原理:以生物大分子为例阐明电荷来源:(二)电泳的分类按支持介质的不同可分为:⑴纸电泳(Paper electrophorisis)⑵醋酸纤维薄膜电泳(Cellulose Acetate electrophoresis)⑶琼脂凝胶电泳(Agar Gel electrophoresis)⑷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⑸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按支持介质形状不同可分为:⑴薄层电泳;⑵板电泳;⑶柱电泳(三)电泳的影响因素1.待分离大分子的性质:所带的电荷、分子大小和形状,分子带的电荷量越大、直径越小、形状越接近球形,则其电泳迁移速度越快2. 缓冲液pH和离子强度:pH值距离其等电点愈远,其所带净电荷量就越大,电泳的速度也就越大;但是pH过高或过低引起蛋白变性,缓冲液通常要保持一定的离子强度;强度过低,则缓冲能力差,不易维持PH恒定,离子强度过高,在待分离分子周围形成较强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扩散层(即离子氛),降低了蛋白质的带电量,使电泳速度减慢。
一般所用离子强度为0.02-0.2之间。
HUNAN UNIVERSITY《信息安全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二网络扫描及安全评估实验一、实验目的掌握网络端口扫描器的使用方法,熟悉常见端口和其对应的服务程序,掌握发现系统漏洞的方法。
●掌握综合扫描及安全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进行简单系统漏洞入侵的方法,了解常见的网络和系统漏洞以及其安全防护方法。
二、实验原理●端口扫描原理●端口扫描向目标主机的TCP/IP服务端口发送探测数据包,并记录目标主机的响应。
通过分析响应来判断服务端口是打开还是关闭,就可以得知端口提供的服务或信息。
●端口扫描主要有经典的扫描器(全连接)、SYN(半连接)扫描器、秘密扫描等。
●全连接扫描:扫描主机通过TCP/IP协议的三次握手与目标主机的指定端口建立一次完整的连接。
建立连接成功则响应扫描主机的SYN/ACK连接请求,这一响应表明目标端口处于监听(打开)的状态。
如果目标端口处于关闭状态,则目标主机会向扫描主机发送RST的响应。
●半连接(SYN)扫描:若端口扫描没有完成一个完整的TCP连接,在扫描主机和目标主机的一指定端口建立连接时候只完成了前两次握手,在第三步时,扫描主机中断了本次连接,使连接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样的端口扫描称为半连接扫描,也称为间接扫描。
●TCP FIN(秘密)扫描:扫描方法的思想是关闭的端口会用适当的RST来回复FIN数据包。
另一方面,打开的端口会忽略对FIN数据包的回复。
●综合扫描和安全评估技术工作原理●获得主机系统在网络服务、版本信息、Web应用等相关信息,然后采用模拟攻击的方法,对目标主机系统进行攻击性的安全漏洞扫描,如果模拟攻击成功,则视为漏洞存在。
最后根据检测结果向系统管理员提供周密可靠的安全性分析报告。
三、实验环境●实验室所有机器安装了Windows操作系统,并组成了一个局域网,并且都安装了SuperScan端口扫描工具和流光Fluxay5综合扫描工具。
●每两个学生为一组:互相进行端口扫描和综合扫描实验。
实验2 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2023中考预测与复习建议:本题属于热学板块,本实验2022年版课标相较于2011年版课标做了修改,2011年版课标名称“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本实验应回归教材,熟悉实验操作过程,以全面扎实掌握基础考点、理解实验操作过程,会分析、解释过程和数据为重点,同时实验会和大气压、热传递等知识进行综合考查,有一定的可拓展性,预测2023年中考仍然将会以基础题型的形式出现,最多设置2分稍微难点的分值,但是平时复习时,应该提高要求,做到复习全面、细致、重难点突出,尤其是突出核心素养能力考查,同时复习阶段应提高考查频次来体现其核心地位。
)基础考点梳理1.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2. 实验器材及其组装(1)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小孔的纸板、温度计、秒表、火柴、水. 其中属于测量仪器的有温度计和秒表.(2)实验器材的组装顺序:自下而上.(3)烧杯底部垫石棉网的目的:使烧杯受热均匀(4)硬纸板的作用:①减少热量损失,缩短加热时间;①防止热水溅出伤人;纸板上留小孔的目的:中央孔是用来固定温度计;边沿的孔是为了保持烧杯内与外界大气压相同,如果没有小孔,会使里面气压增大,测出的水的沸点偏高3. 实验过程(1)沸点的判断:加热一段时间后,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温度计示数不变),此时的温度为水的沸点(2)水沸腾前:气泡上升过程中变小,未到液面就消失了;水沸腾时:气泡上升过程中变大,到液面破裂.如图1所示.4. 实验数据处理(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温度-时间图像(如图2所示)(2)分析温度-时间图像或表格数据判断水的沸点、加热时间、总结结论.5. 实验结论水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6. 实验评价(1)水沸腾过程中,温度计上部出现小水珠、烧杯上方产生“白气”的原因: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2)撤去酒精灯后水不能立即停止沸腾的原因:石棉网和烧杯底的温度仍高于水的沸点,烧杯内的水能继续吸收热量(3)实验操作正确但得出水的沸点不是100 ①的原因:a.当地大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低于100 ①;b.当烧杯内的气压高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时沸点高于100 ①,如加热时用硬纸板遮着烧杯口(4)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 a.减少水的质量;b.提高水的初温;c.在烧杯口盖上带孔的硬纸板(5)水蒸气烫伤较沸水更严重的原因:水蒸气液化放出热量(6)当水停止沸腾时,给烧瓶浇冷水或从瓶中向外抽气,水会重新沸腾的原因:瓶内气压降低,水的沸点降低7. 知识拓展(1)酒精灯给水加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水的内能的.(2)水在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虽然温度保持不变,但内能增大(3)热量的相关计算(Q=cmΔt)典型例题赏析2.物理学习小组在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时,装置如图甲所示.(1)图甲装置的某错误之处是温度计玻璃泡接触容器壁.(2)改正错误后,实验中观察到_是否有大量的气泡由小变大__的现象时可判断水沸腾了.要点1. 水沸腾前后气泡特点:①沸腾前:气泡少,上升过程中遇冷收缩变小(气泡内水蒸气遇冷液化)①沸腾时:大量气泡,上升过程中所受水的压强变小,气泡变大.(3)在水温升高到85 ①后,每隔1 min读取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将所得数据记录在下表中.①分析可知:水在沸腾前,_持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_;水在沸腾过程中,_持续吸热,温度不变.①本实验中水的沸点是__98__①,由此可知当地大气压低于(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4)为了探究水沸腾时需要吸热,接下来的操作是将石棉网去掉,观察水是否会继续沸腾.(5)(结论评估)(2022临沂改编)实验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沸腾一小会儿,这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这种判断是错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其中“水还能沸腾一小会儿”的原因可能是石棉网的余温高于水的沸点,会继续对水进行加热.要点2. 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的原因:水还在持续吸热,即可能有其他装置继续给水供热.(6)(2022陕西改编)等水温降至85 ①以下后,另一位同学利用该装置再次进行实验.①(现象解释)第一次实验结束后,烧杯中的水面降低了,原因是水温升高,蒸发加快(选填“加快”或“减慢”).①(绘制图像)图乙是第一次实验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请在同一坐标系中大致画出第二次实验水从85 ①加热至沸腾一段时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要点3. 水的初温和质量对实验的影响:①水的质量较少:从相同温度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更短.①水的初温较高:相同质量的水,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更短(7)(实验改进)(2022临沂改编)学习小组实验后统计了从点燃酒精灯加热到水沸腾共用时22 min,请提出一条减少加热时间的合理化建议:减少水量,提高水温(8)(生活实践)(2022益阳)做完实验后学习小组又探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得到的图像如图丙.如果要喝一杯奶茶(牛奶与茶水的质量之比约为1①2),结合图丙,方案B 的冷却效果更好.方案A.先将滚烫的热茶冷却5 min,然后加冷牛奶方案B.先将冷牛奶加进滚烫的热茶中,然后冷却5 min要点4. 降温情况分析:分析图像,水和环境的温度差越大,水放出热量越快.2.小明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用到的器材如下: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停表等。
实验六 视图
实验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成绩:___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视图的作用及创建视图的注意事项
2、掌握利用T-SQL命令、企业管理器创建视图的方法
3、掌握查看、修改、重命名、删除视图的方法
4、掌握通过视图修改数据(添加、修改、删除)的方法
5、了解加密视图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创建一个视图stuview_1,视图的功能是:在student 表中查询男同学的学
生信息。
创建视图的步骤如下:
(1) 启动企业管理器,在“企业管理器”窗口中,右击stu 数据库的“视图”
节点,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新建视图”命令,如下图所示。
(2) 打开“新建视图”对话框,在关系图窗格中右击,选择创建视图的表,单
击“添加”按钮,如下图所示。
(3) 添加完后单击“关闭”按钮,出现新视图窗口
视图窗口分成4 个区:关系图窗格(表区)、网格窗格(列区)、SQL 窗格(SQL
Script 区)、结果窗格(数据结果区)。
在“视图设计器”工具栏上单击“添加表”按钮,或右击表区,在弹出的快捷
菜单中选择“添加表”选项,也可以选择要使用的表。
(4) 在“表区”或“列区”选择可以在视图中显示的一个或多个字段名,相应
的SQL Server脚本显示在SQL Script 区。“输出”列控制该列是否在视图中出现。
(5) 在“筛选器”列中,输入选择的条件“='男'”,该条件与WHERE 子句中的
条件是对应的。单击“查询设计器”工具栏中的红色惊叹号按钮来预览结果。
(6) 单击“保存”按钮并输入视图的名称,完成视图的创建,如图所示。
2、利用SQL 语句创建第1题中的的视图,视图名为stuview_2。
USE stu
GO
CREATE VIEW stuview_2
WITH ENCRYPTION
AS
SELECT sno,sname,ssex,sage,sdept
FROM student
WHERE ssex='男'
GO
exec sp_helptext stuview_2
3、创建视图stuview_3 时使用内部函数,要求对sc 表统计2 号课程的选修
人数。
USE stu
GO
CREATE VIEW stuview_5(课程号,人数)
AS
SELECT cno ,COUNT(cno)
FROM sc
GROUP BY cno
HAVING cno='2'
在CREATE VIEW 语句中是使用AVG、SUM 等内部函数时,要注意:
(1) 必须提供要创建的视图中列的名称,如课程号、人数。因为视图的列名之
一人数为内部函数COUNT 的计算结果,所以在定义时需要指明列名。
(2) 必须使用GROUP BY 子句。
4、查询视图stuview_1 中年龄为19 岁的学生信息。
SELECT sname,sdept
FROM stuview_1
WHERE sage=19
5、利用视图stuview_1 向 student 表中插入一行数据。
INSERT INTO stuview_1(sno,sname,ssex,sage,sdept)
VALUES('95005','张楠','男', 18,'CS')
6、通过视图stuview_1 中删除student 表中姓名为张楠的学生记录。
USE stu
GO
DELETE FROM stuview_1
WHERE sname='张楠'
GO
三、实验思考
视图作为查看数据的一种方法,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但视图也并非完美无缺,如何根据应
用程序的需要,合理的选择定义视图,通过视图添加、修改及删除数据应值得思考
四、实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