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回扣教材核心考点讲义:专题十二 唯物史观和价值观
- 格式:doc
- 大小:97.50 KB
- 文档页数:7
考前第1天历史观、价值观一、历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发展规律(1)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3.社会历史主体(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二、价值观1.人生价值(1)原理: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原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根本途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客观条件)(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押题29历史观当前我国改革到了攻坚时期、爬坡时期,涉及各种各样的利益。
所以,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来推进改革,要迎难而上,绝不能瞻前顾后,畏惧不前。
(一)把握1个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1.把握1个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2.理解2对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3.了解1个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动力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原因:①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②改革的性质和目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4.明确1个重要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1.老龄化、独一代、流动时代、“指尖”社会……当这些元素叠加,我们看到的不仅有“空巢老人”“异地养老”的心酸与烦恼,还有现代节奏下两代人相处模式的变化与挑战。
或许我们无力改变“分离两地”的状态,也无必要重拾“几代同堂”的方式,但我们可以经常与父母联系,让父母感受子女的存在,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这告诉我们( )①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有其物质原因②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③社会意识应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B 材料中对“空巢老人”“异地养老”等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反映了当今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①③正确;④是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不符合题意;②表述错误。
目录专题一生活与消费 (1)专题二生产、劳动与经营 (6)专题三收入与分配 (11)专题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7)专题五公民与政府 (22)专题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9)专题七国际社会与我国的外交政策 (36)专题八文化的作用与发展 (41)专题九民族精神和先进文化 (47)专题十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 (53)专题十一唯物辩证法 (61)专题十二唯物史观和价值观 (70)专题一生活与消费一、必知四个核心概念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其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汇率: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3.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4.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一个系数。
二、必记四个基本关系1.纸币发行量、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1)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发行量过多,超过限度,会造成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这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
(2)物价因纸币贬值而全面上涨,纸币贬值率越高,物价上涨率也就越高。
纸币贬值是影响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3)通货膨胀必然表现为物价上涨。
但不能认为凡是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只有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才会引发通货膨胀。
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所以价格变化的根本因素要找商品的价值量,要找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要找这种产品生产的社会劳动生产率。
3.供求关系与价格的关系(1)价格变动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2)价格变动会对供求产生影响①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般来说,当商品的价格上涨时,人们就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反之,人们就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但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的影响是不同的。
14.生活与哲学:历史观、价值观一、历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发展规律(1)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3.社会历史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二、价值观1.人生价值(1)原理: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原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1)特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
(2)客观标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根本途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客观条件)(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押题16】树立唯物史观十九大报告提出,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专题三收入与分配一、必知四个核心概念1.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收入分配的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它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分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3.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债、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等。
其常用的工具是税收和支出。
财政政策由国家制定,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
在经济萧条时期,财政政策显然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等,其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还可以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4.货币政策:一国央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措施。
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这个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其常用的工具是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货币政策由央行直接制定。
货币政策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具有比财政政策更为灵活的特点。
二、必记四个基本关系1.多种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1)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存在着矛盾(对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和公平具有一致性。
(统一)(3)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①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③不管哪一种提法,都是与当时的国情相适应的,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财政收支关系(1)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入等于财政支出;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略有赤字。
以上三情况都是财政收支平衡。
(2)财政盈余: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3)财政赤字: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4.税收三个基本特征的区别1.财政的作用(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专题十二历史观与价值观【备考策略】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特点和趋势,复习本专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以及重大意义;分析党和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形成及意义;分析一些名言警句、诗词谚语的哲学内涵。
2.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正确看待我国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农村的“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知识,正确认识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以及农村改革的发展。
4.运用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知识,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时代楷模、弘扬民族精神以及家电下乡、医药卫生改革等党和政府的一系列重大举措。
5.结合当前的先进人物、模范人物的事迹,特别是“双百人物”、全国科技大奖获得者和抗震救灾等先进人物事迹,考查人生价值的实现。
【构建主干体系】【核心要点突破】【典题训练】(2010·江苏单科T3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
我国之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因为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C.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同时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科学人生观、科学价值观。
【规范解答】选D。
核心价值体系属于先进的社会意识,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D项符合题意。
A项也正确,但不如D项更有针对性;B项材料没有体现,C项观点错误,不选。
【类题拓展】选择题答题方法(1)抓住立意。
每个选择题只有一个立意,即一个中心思想。
因而,看到试题后,认真阅读,并很快地总结出它的中心思想,最好用一句话的形式提取出立意。
专题十二唯物史观和价值观
一、必知五个核心概念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3.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4.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是价值判断。
5.价值选择指人们在价值判断基础上作出的选择。
二、必记三个基本关系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两对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
(1)这两对矛盾作为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制
约着其他的社会矛盾,它们的性质规定着社会的本质。
(2)两对基本矛盾相互联结、相互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更为根本,它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三、必明三个基本理论
1.人民群众的作用
(1)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多角度把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哲学依据
(1)唯物史观角度: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2)辩证法角度: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3)认识论角度: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要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社会中创造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四、必背两个答题模板
1.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如何运用人生价值的知识分析问题
(1)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应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4)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要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要努力创造主观条件: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④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五、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正确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内划“√”,若错误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内划“×”。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自然地理环境、人口等内容。
()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就是指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同步性,有时超前,有时滞后。
()
3.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5.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 6.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 7.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
8.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 答案:1.√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同步性,有时超前,有时滞后;同时还包括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 3.√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 5.√ 6.√7.√
8.√
六、下列说法中,有两个说法是错误的,请找出并予以改正。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内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4.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5.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社会对其个人需要的满足程度。
6.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立场不同,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7.劳动着的人和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
8.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9.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10.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应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答案: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5.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