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伊消得人憔悴,肝肠百炼炉间铁——例谈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 格式:pdf
- 大小:360.18 KB
- 文档页数:2
古诗教学中的教学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在语文教学中,古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然而,要让学生真正领略古诗的魅力,充分理解和欣赏古诗的内涵,就需要教师善于开发和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
本文将探讨在古诗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以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一、教材资源的深度挖掘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其中的古诗选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
教师首先要对教材中的古诗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挖掘其中的教学价值。
1、注释与赏析教材中的注释往往包含了古诗中关键字词的解释,这是学生理解诗句的重要线索。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注释,帮助他们通过注释理解诗意。
同时,教材中的赏析部分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方向和重点,教师可以根据赏析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教学内容。
2、插图与背景资料很多教材都配有与古诗相关的插图,这些插图能够直观地展现古诗所描绘的场景和意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古诗中的画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此外,教材中有时也会提供古诗的创作背景资料,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
二、多媒体资源的巧妙运用在信息时代,多媒体资源为古诗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1、音频资源优美的古典音乐、深情的诗歌朗诵等音频资源可以营造出浓厚的古诗氛围,让学生在听觉上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倾听,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古诗打下基础。
2、视频资源通过播放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动画、纪录片或影视作品片段,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情节。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播放庐山瀑布的视频,让学生亲眼目睹瀑布的雄伟壮观,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与豪迈。
3、电子课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精美的电子课件,将古诗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元素有机整合在一起,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临潼铁中王萍内容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彰显,特别是作文教学中,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学生的作文只能出现“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本论文从五个方面倡导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源头活水,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作文教学课程标准教材当地资源现代化资源人力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指的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课程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写作部分的目标中说,“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在写作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笔者在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一、充分利用教材,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部分,二者是吸收与释放的关系,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几年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课程资源。
1、学习优秀文章的谴词、造词、修辞、谋篇布局,进行仿写训练。
达尔文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艺”。
我们教师在对教材的例子剖析中要渗透写法分析,让学生学会立意、构思、谋篇布局。
文章开头、结尾、谴词造句、修辞的运用。
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掌握了写作运用技巧能力,自然会为写出优秀的文章提供保障。
比如高中优秀的散文《荷塘月色》(修辞运用的技巧)《故都的秋》(总分总的结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囚绿记》(清晰的情感线索,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小狗包弟》(以小见大的手法真挚的情感)《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白描手法语言简练、传神),典型的议论文《拿来主义》(严谨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优秀篇章的写作技巧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典范,学生可以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为有源头活水来――谈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源头。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丰富历史课堂,让历史课堂变得活跃高效,是实施历史课程改革和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又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
因此,历史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那么,究竟如何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几种常用课程资源的看法和认识。
一、教材资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
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教材的正文、小字、图片、阅读与思考、名言警句、知识链接等,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利用。
历史教材的编排是以时间为线索,淡化主题教学,教学中还可以进行不同单元之间、不同模块之间的整合。
例如,我校教师在进行九年级专题复习时,完全打破了单元界限,对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如有的是按时间为线索的国别史专题,有的是按事件类型为线索的分类专题。
这样对教材的重新组合和编排,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认知理解。
另外,现在教材是“一标多本”,有岳麓版、人教版、人民版等多个版本的教材,教师备课时可以一本为主,多本参照,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
二、历史教师是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一线历史教师往往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他们的积累本身就是活跃的教学资源。
历史教师应先不断提高自己的史学素养与教育素养,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理论更新,不断丰富自身,才能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发挥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的作用。
同时,教师之间还要进行经验交流、资源共享。
每个教师在处理教材和教学方面各有千秋,各有所长,所以应重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学习。
我校在教学中采用同课异构,择优而用模式,同科教师采纳并在各自实施、课堂评价等方面进行丰富和完善。
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和完善,积累完整的一套教学资料,形成了宝贵的集体智慧结晶。
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XX课件教学片段(笔者曾赴浙江绍兴参加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课观摩讲习会活动,为期一周。
语文教学大师们先进的教学理念让人回味无穷,精湛的教学艺术更令人折服。
回校以后,深受启发的我决定现学现卖,精心构思,上一堂特别的语文课。
)我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
同学们惊喜万分,有的大声叫起来:奚老师回来了!我们今天可以上语文课啦!有的则在一旁细细打量,观察着我的变化。
还有的在座位上静静地做着课前准备,期待着上课铃声的响起……同学们溢于言表的那份欣喜和欢迎真让我心头暖洋洋的。
师:同学们,老师出差一星期,你们想念我吗?生(齐声):想!师:今天见到老师,你们可有问题要问?生:有!我们有很多问题想问您。
师:那好,老师今天就召开一个记者招待会,接受各位小记者的提问。
大家可要畅所欲言!生:老师,这么长时间你去哪儿了?生:你去那儿干什么?生:那儿的学生是否跟我们一样聪明?(对以上三个问题老师逐个回答,但较简单。
)生(显然还不满足):老师,您能为我们具体介绍一下绍兴这个地方吗?因为我从来没去过那儿。
师:好,绍兴是个历史文化名城,那儿人才辈出,名流荟萃……(简要介绍)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就是绍兴人。
对于鲁迅,我想你们是有所了解的。
生:对,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三味书屋》,写的就是鲁迅的故事。
生:鲁迅小时候曾在三味书屋读书。
生:鲁迅小时候读书很认真,曾在书桌上刻了个早字,鞭策自己时时早,事事早。
师:作为大文学家思想家的鲁迅,一生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其中他最喜欢的一篇小说就是《孔乙己》。
小说中的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但在参加科举考试……(具体讲述孔乙己的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师:现在,鲁迅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孔乙己》这篇小说却流传至今,成为经典著作,供我们后人学习。
其中写到的孔乙己茴香豆已成为绍兴的一大特产,深受前去观光的中外游客的青睐。
这回,奚老师特意买了一袋,作为我送给大家的一份礼物。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者:庞军来源:《语文世界(小学版)》2011年第07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强烈的资源意识,积极利用各种资源,为同学们创造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同学们不再局限于薄薄的课本、小小的课堂,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同学们的语文能力。
一、利用现代化媒体,拓展学习资源如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化媒体,为我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如果我们将这些从媒体中获取的信息适时、适度地用到课堂上来,就一定能使课堂变得生动,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水乡歌》是一首描写江南水乡景色的儿童诗,由于我们地处北方,大多数同学都不知道“水乡”是什么样的。
为了让同学们认识“水乡”,我找来了“江南水乡”的一段录像,精心剪辑后播放给同学们看。
同学们观看后,不但知道了什么样的地方叫“水乡”,还初步了解了江南水乡的一些风土人情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为理解课文内容作了铺垫。
现代社会,互联网为我们查阅资料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指导同学们正确利用网络,使互联网成为大家的帮手。
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动物”,两篇主题课文《啄木鸟》和《大熊猫》都非常有意思,同学们很爱学。
大家在学习完课文后,不满足于课本所传达的内容,急需了解更多有关动物方面的知识。
我就上网查找了几个比较适合同学们浏览、图文并茂的介绍动物知识的网站,推荐给大家,并且带大家来到计算机房上网。
同学们在网络上认识了很多动物,加深对动物的了解,萌发出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在浏览网络的同时,同学们还认识了“网站”“搜索”等生字,明白了只要留心,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语文。
语文的学习决不能局限于课本内容,许多学习软件能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
比如,《火星娃学汉字》这个软件寓教于乐,把汉字的历史、演变及一些记字方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激发了大家学习汉字的兴趣。
古诗教学中的教学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
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古诗的魅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深入挖掘教材资源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其中的古诗选文往往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注释、赏析、课后练习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对于注释,不能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读一读,而要引导他们思考注释所提供的信息对于理解诗句的作用。
比如,一些生僻字的读音和解释,能够帮助学生顺畅地朗读诗句;对于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等的注释,则有助于学生体会诗人创作时的心境。
赏析部分通常会对古诗的艺术特色、主题思想进行简要的分析,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例如,通过赏析了解古诗的修辞手法,然后让学生在诗句中找出具体的例子,并尝试模仿运用。
课后练习则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和巩固,教师可以根据练习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如背诵、默写、仿写等。
二、利用多媒体资源多媒体资源能够为古诗教学带来生动直观的感受。
通过图片和视频,可以展示古诗所描绘的场景。
比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播放庐山瀑布的视频,让学生亲眼目睹那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能够更好地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表达的雄伟气势。
音频资源也不可或缺。
优美的古典音乐能够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
同时,专业的朗诵音频可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帮助他们把握古诗的节奏和语调。
此外,还可以利用动画形式来呈现古诗的故事内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比如《游子吟》,通过动画展现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补衣裳的情景,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母爱的深沉。
三、引入相关历史文化资源古诗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教师可以讲述诗人的生平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白诗人创作的动机和情感来源。
《荷塘月色》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要求,语文教学在新课程实验中,应认真贯彻执行,保证课程改革顺利进行,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如果在引导学生学习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时,应该如何开发和利用好课程资源呢,我以为要根据学校、班级、教学、教师、学生的实际来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独特的课程资源优势,凸显这一课的特色教育。
一、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1、海口华兴学校地处风景秀丽的海南大学校园内,海大南门有两方不大不小的荷塘,每到夏季荷叶田田,荷花娇艳,这是学习《荷塘月色》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优势,且就在华兴学校的旁边,三五分钟就可走到荷塘边。
2、美术老师马随太,尤其擅长国画梅花和荷花。
可请其在课前画一幅鱼戏荷叶图。
3、宋代作家周敦颐《爱莲说》。
4、古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农业部为支援西部地区赠送的农业科技光盘,《如何种植莲藕》,其内容不仅传授如何种植莲藕的科学技术,而且有很多镜头是拍摄一碧万顷荷叶,荷花盛开景象的。
6、河北电视台记录片《荷花淀巡礼》及孙犁小说《荷花淀》有关描写荷花、荷叶风光的章节。
7、根据《荷塘月色》的意境,用电脑设计彩色的荷塘月色图。
8、网上查找北京四中特级教师有关《荷塘月色》的教学资料。
9、《荷塘月色》的朗读磁带。
10、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
11、教学参考书。
12、学生中擅长写景抒情散文的喜好者。
13、课文朗读能做到声情并茂、普通话较标准的学生。
14、教师——授课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理解把握程度,有千方百计教好这篇优美散文的激情、知识和教学能力。
二、课前对课程资源的准备在即将引导学生学习《荷塘月色》之前一两天,通知班级学生熟读《荷塘月色》,并认真记录自己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教师不要先出思考题,由学生自己读,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感受分析课文的内容和意境;教师认真设计教案,作好充分准备;提前通知学生到海大现场参观花塘景色;请马随太老师课前画好鱼戏荷叶图;把讲课、学生活动程序编入电脑,特别是用电脑设计好荷塘月色图;找到并调整好《荷塘月色》的朗读磁带;提前通知声音好、口齿清晰、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有针对性地练好某些段落的朗读,以备在课堂教学时,师生互动时朗读课文;备课时,把宋代作家周敦颐《爱莲说》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植,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初中化学谈古诗词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初中化学谈古诗词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古诗词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史中的璀璨明珠,它脍炙人口,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的一朵奇葩。
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引入诗词,引导学生领会其中所寄寓的化学知识,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利用诗词中深厚的思想情感,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一、“诗”为载体,以德激趣古诗词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写下来的,他们会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化学教学中引入诗词,会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比如下面几首诗:《咏煤炭》(明·于谦)“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鼐彝原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我国西汉已知用煤炭做燃料冶铁。
古称煤炭为乌薪、黑金等。
诗中说煤炭原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它蕴藏大量的热量。
燃起熊熊煤火可使人感到春回大地,生起洪炉能照亮漆黑的夜空。
铁鼎等物都是靠煤炭烧炼出来的,从铁器身上就看到了煤的作用。
作者借煤为喻,表达自己拯救百姓,匡时济世的竭诚之志。
《浪淘沙》(唐·刘禹锡)“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淘沙取金是最古老的采金方法。
金化学性质稳定,质地坚韧不锈,十分昂贵。
但它在地壳中含量极少,多以自然金单独存在,也有与其他矿共生,经风化侵蚀,雨水冲刷,在长期的迁徙中同泥沙混合形成沙金矿,其含金量不过几至几十克。
由于金比重为19.3,较石英沙比重2.65大得多,在冲沙淘金中易先沉降,使金沙分离。
诗人深刻的揭露了劳动人民在惊涛恶浪中苦辛采得的稀贵金属,最后又全部化为王侯贵族的奢侈品了。
《咏石灰》(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石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矿物,色青灰,质坚硬,化学成分为碳酸钙。
诗中描绘了石灰石烧制石灰的过程。
关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核心素养是各学科的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高中语文也不例外。
而对于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来说,核心素养不仅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的参与,更在语言的构造、思想的开展、审美的角度、文化的传承和语文的人文性的熏陶和阅读及赏析相互结合,还要培育学生在将来的发展进程中所具备的和综合能力综合素质。
教育的改革发展到今天教育的水平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合理有效的开发课程资源也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才能,而有了丰富且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才能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知识状态,能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学习。
而提高高中语文的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进行相应的研究和探讨。
望能给大家受到一点启发。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资源开发和利用引言:课程资源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如学校的教材、教学模型实验室等,在生活中媒体的资源,如网络、电脑、多媒体课件,在生活中家里的书籍、电视、和社区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我们身边的隐形资源如学生自己学到的知识和在生活中经验,而如何有效的让这些资源达到最大的开发和利用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学习以及利用这些资源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一)发展学生的文化基础素养文化基础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基础,是完善自我的阶梯,没有文化基础的相互交融就在很大限度内限制和提升我们的精神追求。
而很多高中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文化基础素养的培养略显不足,学生在语文的素养方面发展有限。
而部分学生的考试成绩非常优秀但表达、演讲、阅读等方面明显不足。
从核心素养方面来看,教师在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不够重视,因此加快高中语文课程的开发和引导使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在固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延续了以教材为主上课为辅的教育模式,对教学方法和教案的设置也是小异大同,教学空间的局限性以及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欠缺,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