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专家研讨会意见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3
水利水电工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关键问题探讨及案例发布时间:2023-04-25T08:20:31.225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3年1期1月作者:禹满元[导读] 根据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特征禹满元湖南省邵东市水利局摘要:根据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特征,从项目分类、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评价范围确定、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预测评价等方面的技术重点和方法进行探讨,并根据工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预测评价等方面的技术重点和方法进行探讨,并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给出了相关的控制对策。
关键词:水利工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价要点;评价方法水资源利用对地下水的质量、水量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目前《导则》将地下水的流动和地下水位作为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并没有就工程建设和运营中的地下水的作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但由于建设和运营期对地下水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对地下水的影响很大,因此《导则》不够适用,包括户外测试重点不明确,影响预测和评估的项目不够完备,防治中缺乏可替换的水源保护和相应的项目预算。
1.研究背景天然水体中的水分不仅不能满足人的需求,而且会对恶劣气候环境中的生命构成危害,因此,通过修建水利设施来实现对水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洪涝灾害。
水利建设需要修建各种水工结构,如大坝,堤坝,溢洪道,水闸,进水口,渠道,输水管道等,从而实现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功能,以适应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需要。
水利水电工程具有工程量大、施工条件复杂、工期长、施工难度大、受自然条件制约、环境影响大等诸多优点。
水利建设项目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地下水的质量和水平。
该项目的施工和运营期间对地下水的环境有没有什么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论证。
从保护地下水的角度,对建设项目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对其进行了环境保护。
从2011年7月1日开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开始实施《导则》,显示了我国对水资源的高度关注,做好有关项目的环评工作对于保护地下水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开展地下水的环境影响评估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估的一个主要方面。
地下水导则梳理总结1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1、潜水含水层2、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且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2地下水工作程序1、准备阶段搜集和分析有关国家和地方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资料;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识别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开展现场踏勘工作,识别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
2、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工作,进行现状评价。
3、影响预测与评价阶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的法规及标准,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直接影响。
4、结论阶段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控措施,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完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工作流程图3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一览表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评价要求5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5.1调查与评价原则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应遵循资料搜集与现场调查相结合、项目所在场地调查(勘察)与类比考察相结合、现状监测与长期动态资料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深度应满足相应的工作级别要求。
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通过组织现场监测或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等方法获取。
对于一、二级评价的改、扩建类建设项目,应开展现有工业场地的包气带污染现状调查。
对于长输油品、化学品管线等线性工程,调查评价工作应重点针对场站、服务站等可能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的地区开展。
5.2调查评价范围1、基本要求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评价范围应包括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以能说明地下水环境的现状,反映调查评价区地下水基本流场特征,满足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为基本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附件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编制组二00八年十一月目录1.任务来源 (1)2.编制依据 (1)2.1法律法规依据 (1)2.2技术依据 (2)3.编制原则 (2)4.导则结构及内容说明 (3)4.1组成结构 (3)4.2主要内容说明 (3)5.主要工作过程 (8)5.1筹备阶段 (8)5.2实验与研究阶段 (8)5.3导则编制及文整阶段 (9)6.与同类标准的水平对比分析 (9)7.实现本标准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 (10)7.1管理措施建议 (10)7.2技术措施建议 (10)8.导则完成单位 (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编制说明1.任务来源在影响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水作为生产与生活的必需资源、公共卫生的载体和自然生态的核心要素,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地表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剧,致使一些地区对地下水进行掠夺式开发,地下水超采及污染日趋严重。
全国以城市和农村井灌区为中心形成的地下水超采区数量,已从80年代初的56个发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从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华北地区因地下水超采已形成了约3万—5万平方公里的漏斗区。
与此同时,全国有25%的地下水体遭到污染,35%的地下水源不合格,平原地区约有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用水水质标准,一半以上的城市市区地下水严重污染。
因此,对地下水环境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指导和规范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源头控制对地下水的污染与过度开发,保护地下水环境,为规划、区域开发及建设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于2002年下达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以下简称“地下水导则”)的编制任务,项目统一编号158号。
221学术论丛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玄立春黑龙江黑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摘要:危险废弃物通常来说体量较大、成分复杂、多种多样,危害是潜在性的或者能够长时间的产生危害,甚至能够引发灾难性的破坏,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本文主要分析了危险固体废弃物的现状以及其处置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
关键词:危险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评价地下水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生产、生活更是离不开地下水。
现今对水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造成地下水的过度使用以及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为此人们特意开展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来评估和改善地下水当前的状况,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水资源。
我国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探索阶段,人们应该明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找出地下水环境评价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在结合国情的情况下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争取使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有所提高。
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1.1 地下水环境现状地下水环境评价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确定一个明确的评价范围,根据我国出台的相关要求,每一个等级都有一个具体的评价范围,而这些评价等级的划分是根据建设项目行业分类和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来确定的,但是即使是在一个评价范围内,也不能忽视因为地下水环境差异而导致的水质评价差异,是由于当地的土质、地形、人口分布状况不同所导致的。
当前环境污染的情况比较严峻,为了更好地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一定要注意评价工作的全面性。
在确定了评价对象后,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目标、内容和条件。
其中,需要调查的内容比较复杂,涉及到了来自很多专业的数据来源,需要比较详细的步骤:首先要对当地的地形和土壤进行调查,根据比例尺来进行等量的缩放,需要把重点放在全面性上,也就是要明确地下水污染情况以及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其次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地下水的补给、排泄等方面研究其区域性。
1.2 监测点设立随着工业不断地发展,污染源逐渐增多,污染程度也不断加重。
附件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执行有关问题的说明一、资料收集途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应尽可能收集已有相关资料。
资料收集途径为:地质与水文地质图件、调查报告,地质钻孔、水文地质钻孔等基础性资料,可从国土部门收集;场地区大比例尺的建设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及报告,可从项目建设单位收集;评价区地下水水位与水质等动态监测资料,可从国土、水利、建设、环保等部门收集;水源地位置、水源地开采量、水源井分布情况等地下水开发利用方面的资料,可从水利部门收集;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污染源分布资料,可从当地环保部门收集;降水、气温、蒸发量等气象资料,可从当地气象部门收集。
当收集的资料不满足地下水影响评价技术要求时,应补充环境水文地质专题调查,并在满足《导则》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已有的水井、泉等地下水露头点进行现状监测。
二、野外踏勘前的已有资料分析方法为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在野外踏勘前应首先根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任务与相应工作等级的评价技术要求,整理、汇编各类已有资料,对各类量化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编制综合图表。
其次,综合分析评价区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系统了解评价区地下水环境形成、分布、地下水补径排特征与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最后,对污染源进行编录,了解重要污染源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分析地表水、地下水质量、污染情况变化及与建设项目的关系。
三、资料精度与时限不同评价工作等级的水位、水质监测精度及资料时限性按《导则》“8.3.4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规定执行。
对于地质平面图、地质剖面图、水文地质平面图、水文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等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没有时限要求;在水文地质条件未发生大的变化,且能够充分说明评价区水文地质现状的前提下,评价区的水文地质平面图、水文地质剖面图等水文地质资料没有明确时限要求,但应尽可能利用最新的和精度高的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
四、评价等级《导则》“4.1建设项目分类”中定义“Ⅲ类建设项目是指同时具备I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20211.地下水环境评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Groundwater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s a very important task.2.评价工作需要全面了解地下水环境的现状。
The assessment work require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oundwater environment.3.地下水环境评价需要考虑地质条件、水文地质特征及水文地质过程等因素。
Groundwater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needs to consider factors such as geological conditions, hydro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ydrogeological processes.4.评价工作还需要考虑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The assessment work also needs to consider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groundwater environment.5.地下水环境评价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勘探、水文地质等技术手段。
Groundwater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requires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hydrogeology,and other technical means.6.通过评价工作可以及时发现地下水环境中的问题。
The assessment work can timely detect problems in the groundwater environment.7.地下水环境评价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开展地下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工作。
[键入文字]
【观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系列解读之——环境?地下
水环境?
:我们通常说我们是一个环境保护工作者,那我们保护的环境究竟指的是什幺呢?而对于一个环评工作者来说,建设项目环评指的环境又指的是什幺呢?今天,将与您一起探讨!
何为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这里的环境包含十三个因素、城市和乡村。
这里的环境也是指环境保护的对象有三个特点:一是其主体是人类,二是既包括天然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改造后的自然环境;三是不含社会因素,例如治安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等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对于环境保护来说,我们指的环境就是我们为了保护生存空间而需要保护的对象。
那幺对于一个建设项目环评来说,何为环境?其保护的对象是什幺?如何来界定建设项目本身和建设项目环境?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建设项目是如何影响周边环境的。
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可以认为是建设项目对外部环境的作用,这种作用包括物质和能量的作用。
在我国,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对外界环境的作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来界定。
对于大气、地表水、噪声国家已经有明确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废气排放分根据污染源不同可以分为有组织源和无组织源。
在排放标准中规定了有组织源和无组织源的排放标准,那幺我们就可以这幺认为,有组织源以排气筒/烟囱出口以外的为环境,而无组织源以厂界我排放边界,其边界以厂界为环境边界。
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专家研讨会意见
2011年10月16日,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环境影
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1)(以下简称“《导则》”)专家研讨会。
会议由评估中心梁鹏总工程师主持,特邀了9位水文地质专家及评估中心项目负
责人近60位代表参加。与会专家和代表对《导则》执行过程中反映出的主要问
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形成了如下共识:
一、在现状调查时,是否调查范围内的所有已有污染源和污染因子都需要调
查?
《导则》8.3.3.4明确: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因子应根据拟建项目的污染特征选
定。
《导则》8.3.3.1要求:“调查原则 a)对已有污染源调查资料的地区,一般
可通过搜集现有资料解决。b)对于没有污染源调查资料,或已有部分调查资料,
尚需补充调查的地区,可与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同步进行”。
二、进行地下水现状监测时,勘探井已达到相当的深度,如仍未达到含水层,
是否可不再进行更深的钻探?
对于建设项目,《导则》“8.3.4.3现状监测井点的布设原则:a)当现有监测
井不能满足监测位置和监测深度要求时,应布设新的地下水现状监测井。b)监
测井点的层位应以潜水和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的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为
主”。
当勘探井已达到相当的深度,如仍未达到目的含水层,应分析当地的水文地
质条件和建设项目类别判定。对于地面Ⅰ类建设项目,应重点关注包气带(地面
至潜水面)防污性能。对于项目评价区的潜水含水层,必须采集水样;对于项目
评价区的承压含水层,若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或钻孔资料可以证明项目评价区为
承压含水层,上部隔水层厚度巨大,且分布连续、稳定,具备足够的防污性能,
则可以不用进行更深的钻探;对于岩溶区,则应按照地下水系统布设地下水采样
点。
三、一级评价是否必须做水文地质试验(抽/注水试验、渗水试验、淋滤试
验、弥散试验)?
《导则》7.1规定“一级评价要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特点及具体的环境水文
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勘察试验”。为详细掌握建设项目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参
数提供依据。
《导则》“8.3.5.1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是在充分收集已有相关资料和地
下水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某些需要进一步查明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和为
获取预测评价中必要的水文地质参数而进行的工作”,如建设项目场地入渗试验
和抽(注)水试验为基本试验。评价区内如果研究程度较高,以往做过相关试验
的,则可以利用已有的试验资料。
另外,根据已有的地下水研究成果表明,弥散试验的结果受试验场地的尺度
效应影响明显,其结果应用受到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一般不推荐开展弥散试验
工作,其他试验可以根据项目性质及评价深度的需要,必要时适当开展。
四、“地下水水位监测点数应大于相应评价级别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数的2倍
以上”是必须如此吗?
《导则》“8.3.4.3 现状监测井点的布设原则:c)一般情况下,地下水水位
监测点数应大于相应评价级别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数的2倍以上”。该条款不是强
制性的,在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时,水位监测点数可以适当减少;而在水文地
质条件复杂时,为了更准确地刻画地下水径流方向,则应按《导则》“8.3.4.3布
设水位监测点,以满足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需要。
五、位于基岩山区、岩溶区的一级评价项目,是否可应用数值法进行预测?
《导则》“9.5.2一级评价应采用数值法;二级评价中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应
采用数值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时可采用解析法;三级评价可采用回归分析、趋
势外推、时序分析或类比预测法。”
数值法是解决地下水定量评价与预测的有效手段,它可以解决复杂水文地质
条件(如非均质含水层、复杂边界、多个含水层系统等)下的地下水环境预测问
题;地下水各种均衡量的评价问题;不同方案条件下地下水环境的演化趋势,预
报各种条件下的地下水水位和水质随时间变化趋势预测问题,是目前应用最广泛
的一种方法。一般情况下数值法可用于基岩裂隙含水系统和岩溶裂隙含水系统模
拟预测。
但在某些水文地质条件特殊地区(如西南岩溶地区的地下暗河系统),数值
法应用会受到限制,此时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模拟预测。
六、矿山开采项目属于那一类型?如何进行评价?
矿山开采项目属于Ⅲ类建设项目。
矿山开采一方面疏排地下水,会引起地下水流场和水位变化,并有可能导致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另一方面矿区的工业场地区(如矸石场、洗煤厂、尾矿库等)
的生产活动可能影响地下水水质,据《导则》4.1,该建设项目同时具备I类和Ⅱ
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
《导则》6.1评价工作分级中要求“Ⅲ类建设项目应根据建设项目所具有的
Ⅰ类和Ⅱ类特征分别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并按所划定的最高
工作等级开展评价工作”。因此,矿山开采项目评价等级应按Ⅲ类最高工作等级
定级。
矿山开采项目的评价工作则可以根据矿山开采项目不同场地(如矿山疏干降
水、矿石选场和尾矿固废堆场)对地下水水质、水位的影响程度而分别确定相应
的评价工作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