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之一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8.76 KB
- 文档页数:4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7教材解读:《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它主要有三大特点:1、文本语言真挚自然,活泼亲切,琅琅上口。
学生通过反复地多元朗读,能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感悟事小情深,在朗读中陶冶美好心灵。
2、文本思想触及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学生纯真的童心折射着善良的光辉。
关心、帮助他人,使他人得到快乐,这是童心中闪光的金子。
关爱他人的意识一旦与学生的情感世界相碰撞,自然会迸发出共鸣的火花、成功的火花。
3、文本形式“链接”了学生的想象世界。
文本语言文字和两幅插图生动形象,充满情趣,又自然地腾出“空白”,给学生驰骋想象、发挥创造的天地,给学生表达感受、口语交际的空间。
设计理念:课标指出:“诗歌要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
”诗歌本身含蓄凝练,情感丰富。
所以要重视整体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并要能外化为朗读时的语调、表情、动作。
让学生在观看插图,反复诵读后,借助想象和表演,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体验课文的内涵,悟出言中之意,文中之美。
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能根据文本和插图进行合理地想象,并生动地表达出来。
3、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关心他人、尊老爱残的美好愿望。
教学准备:录音机、录音带(蝈蝈的叫声、一段轻快的音乐)、教学挂图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学会字词,读通课文。
第二课时: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本设计为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1、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几个生字宝宝,现在它们排着队来看你们啦!快和它们打招呼吧!2、小朋友们读得真棒,老师要讲一段故事来奖励你们:有一个小男孩,他的邻居是个盲婆婆,已经好多年没有看到美丽的鲜花、明媚的阳光了。
她的世界除了黑暗还是黑暗。
这个小男孩经常去陪这位可怜的盲婆婆,给她带去了很多快乐。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一、前言盲婆婆是我们社区中的一名老人,因年迈而失去了视力。
社区志愿者们每天去探望她,为她读报纸、放音乐,陪她聊天,但她最想做的却是听到蝈蝈的鸣声。
因此,我们决定将这个小小的愿望变成真实的喜悦,为盲婆婆准备一份蝈蝈教案,让她在听声时不再只是听的一片不知所措。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学会:•了解蝈蝈的生长变化过程;•掌握几种蝈蝈常见的鸣叫形式;•知道蝈蝈对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内容1. 蝈蝈的生长变化过程蝈蝈是昆虫动物的一种。
它们和其他许多昆虫一样,经历了一系列变化过程,从蛋孵化出来,到成年后再次产卵。
在这个过程中,蝈蝈会发生多次蜕皮,最终成长为一个长约3厘米、六足爬行的昆虫。
学生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并了解蝈蝈的生长变化过程。
2. 蝈蝈的鸣叫形式蝈蝈的鸣叫声是通过翅膀震动产生的。
在鸣叫时,蝈蝈一般会用前翅抚慰后翅,营造出清晰的声音。
蝈蝈的鸣叫形式有很多种,如“雨蝉哥哥”、“野老虎”等。
学生们可以在生活中听到这些声音,并了解这些声音对蝈蝈种类的区分和识别。
3. 蝈蝈的生态环境蝈蝈是很重要的昆虫类动物之一,其鸣叫能为人类提供很多帮助。
蝈蝈还可以作为食物链的转化者,将植物上累积的能量转移到食肉动物上。
在生态系统中,蝈蝈还有很重要的“哨兵”作用。
它们能感知到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提醒人们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四、教学方法本次教学主要采用“观察-讨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学生可以借助图书、录音和互联网等资源,通过观察蝈蝈的生长变化、听取其鸣叫声和了解其生态环境等方面,逐步学习蝈蝈的相关知识。
教学中还可以利用“边走边看、边听边学”的方式,带领全班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各种昆虫并了解它们的生态作用。
五、教学评价本次教学评价主要采用“自我评价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写下自己的思考和问题。
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互相检查对方的笔记等方式,进行互评和互帮互助,提高学习效率。
12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儿教学目标:1.会读文中6个生字,会写本课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演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这位小朋友的爱心,和盲婆婆的欢乐。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亲身体验1.板书“盲”字。
2.提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个“盲”字的意思吗?3.指名回答。
(“盲”就是“眼睛失明,看不见”的意思。
)4.亲身体验盲人的感受。
请大家闭住双眼,从书包里拿出作业本,然后再在作业本上写几个字。
5.谈谈刚才的感觉。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残疾人的痛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激趣导入:发散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1.看来,我们平常人能很容易办到的事,放在盲人身上是多么困难!盲人整天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他们的生活又是多么孤单,多么寂寞呀!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今天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2.板书课题3.看到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学生也许会提出:“谁送的蝈蝈?”“为什么要送蝈蝈儿?”等问题。
)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景, (三)初读课文:1.师范读。
(带着你的问题听老师读。
)2.自己体会着读一读。
3.(播放课件)去拼音读课文,再找找你的问题的答案。
4.全班交流。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领会(1)小姑娘为什么要送盲婆婆蝈蝈儿?你是从哪里知道的?(2)领会百鸟齐鸣的意思。
(3)小姑娘的心情如何?说出关键的词。
(乐利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和直观生动的音像刺激学生的感官,从整体上强化感知,对于学生认识事物具有积极意义学生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去掉拼音也能达到此要求。
在逐步缩小语言单位的过程中,都能够准确迅速地认读句、词、字。
认读应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本课难度不大,估计学生会容易理解。
因为贴近学生生活,所以,把认读生字放在后边,取而代之的是读后说想法,他们一定有很多要说的。
呵呵,喜滋滋)(4)表示心情高兴的词还有那些?(四)精读课文(重点第二小节)1.(播放课件:出示蝈蝈图片)蝈蝈漂亮吗?蝈蝈真的会唱歌吗?我为什么这么说?(蝈蝈的叫声非常动听)2.(出示图片二:盲婆婆手捧蝈蝈,背景是广阔的田野)(1)师:是啊,蝈蝈的声音多动听啊,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微笑,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播放蝈蝈叫声)她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呢?结合插图自由轻声的读第二节请学生上台手指插图叙述,用上仿佛一词师:盲婆婆是真的能看见吗?师:课文为什么说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小组讨论)(2)因为小朋友的关心,因为蝈蝈动听的歌声让盲婆婆仿佛感受了美丽的大自然,盲婆婆还听到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领会课文内容,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蝈蝈的特点及其与盲婆婆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测和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2)懂得珍惜友谊,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蝈蝈的特点及其与盲婆婆的关系。
(2)引导学生体会到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4. 投影仪或白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蝈蝈的叫声,引导学生关注。
(2)学生分享对蝈蝈的了解。
(3)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讨论与思考(1)小组讨论:课文中的蝈蝈为什么送给盲婆婆?(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拓展作业: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关爱身边的人。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朗读、表达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第一课时)本文是关于《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第一课时),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婆、绿、邻、居”,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3.初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揭题,质疑。
1.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大屏幕出示蝈蝈图)这是什么?(出示:“蝈蝈”)揭示课题: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2.教学“盲、婆”。
3.质疑: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
过渡:课文是一首叙事诗,现在我们来读课文,想一想,文中有没有把答案告诉我们?1.听课文录音朗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交流:(1)蝈蝈是谁送的?(2)为什么他送蝈蝈给盲婆婆?4.小结。
三、教学生字。
1.出示蝈蝈图,这只蝈蝈是什么颜色的?(大屏幕出示“绿”)学生拼读lü。
提问:你觉得“绿”哪儿最容易写错,应提醒大家注意。
用“绿”组词并说话。
(大屏幕出示:______是绿色的。
)绿()_________2.巩固练习。
(1)读生字。
(2)读词语。
四、练读课文。
过渡:刚才这些生字,小朋友读得很准确,学了这几个生字以后,你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吗?1.学生先自由读,同桌互相听。
2.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来。
五、写字指导。
过渡:请大家翻开《习字册》,观察一下,怎样在田字格里把字写漂亮呢?(大屏幕出示生字:婆绿邻居)1.分析字形。
2.范写。
3.学生描红。
4.评价交流。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推理和想象故事的情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心,学会关爱他人。
(2)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
难点:学会推理和想象故事情节,培养爱心,学会关爱他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蝈蝈。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蝈蝈的了解。
2. 初步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深入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
(2)教师引导学生推理和想象,理解故事背后的意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
2. 朗读与表达:学生能否正确朗读课文,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 生字词掌握: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情况。
4. 情感态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表现出关爱他人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课文内容,并讨论故事背后的意义。
2. 拓展作业:学生可以选择一种小动物,进行观察和了解,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实物等,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蝈蝈的特点,分析蝈蝈在故事中的作用。
3.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情感。
4.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蝈蝈的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倾听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引导学生珍惜大自然,保护动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蝈蝈的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课文中的寓意和道理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课文。
2. 教具:课件、生字词卡片、蝈蝈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蝈蝈的叫声,引导学生关注。
(2)学生分享对蝈蝈的了解。
(3)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3)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周围的生活,发现蝈蝈的生活习性,下节课分享。
2. 拓展作业:(1)以“我眼中的蝈蝈”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
(2)调查身边的人们对蝈蝈的看法,了解人们对动物保护的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团队合作表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2.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生字词掌握评价:通过学生造句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蝈蝈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
(3)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懂得珍惜友谊,学会与人为善。
(3)激发对自然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蝈蝈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教学难点:(1)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生字词卡片、图片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蝈蝈的叫声,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物。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蝈蝈的了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想象。
(2)讨论蝈蝈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物。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把蝈蝈送给盲婆婆?(2)讨论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身边的自然生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拓展作业:(1)以“我眼中的蝈蝈”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
(2)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他们对蝈蝈的了解和故事。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朗读和表达水平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有效教学教案一、谈话揭题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生齐读课题。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你知道这个“盲”是什么意思?(生:什么都看不到,失去了光明。
)3、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后体会一下眼睛看不见的感觉,做了吗?4、说说你的感觉。
(什么也看不见,心里难受,不方便)5、这位邻居家的盲婆婆,一个人住在小屋里,她看不到红红的太阳,看不到花草树木,感到非常孤独、难过。
可是今天,盲婆婆怎么样?(课件)(生:她感到高兴。
生:她感到开心。
)二、学习第一节1、今天,盲婆婆的确是非常开心,你知道盲婆婆为什么这么高兴吗?请读一读第一小节再告诉老师。
(生:因为有一个小朋友捉了一只蝈蝈,送给了盲婆婆。
)板书:送蝈蝈盲婆婆2、瞧,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图叫声)3、这么可爱的蝈蝈,小朋友捉到后心情怎样?(高兴、开心)4、再读一读,哪些词写出了小朋友开心的心情?(课件)5、像乐呵呵、喜滋滋这样的词有个专门的形式,我们叫它ABB式,像这样的表示高兴的词,还有吗?(生:笑眯眯、喜洋洋、笑哈哈、美滋滋。
)6、你们看,诗歌的语言都很美,这里的蝈、婆尾音都是O,读起来押韵、琅琅上口,很好听,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再读出乐呵呵、喜滋滋的心情就更好听了,。
7、自己练着读一读,体会一下。
齐读。
三、学习第二节1、小朋友送蝈蝈时会说些什么?(指名说)2、我们书上的小朋友可会说的了,自己读一读书上的话。
3、这一节有几句话?4、指名读第一句5、这只蝈蝈真的会唱歌吗?6、谁读读第二句7、从哪个字看出小朋友有礼貌?8、从哪个字看出小朋友平常不上学时,常常陪伴盲婆婆?9、平时,小朋友不上学时,他都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10、是啊,这位小朋友平日里常常陪伴盲婆婆,他怕自己上学期间盲婆婆孤独,送蝈蝈给代替自己给盲婆婆解闷。
11、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关心残疾人、老人)你能学着这孩子深情地说一说对盲婆婆说的话吗?12、对同座说一说,指名说。
四、学习第三小节3、噢,盲婆婆是什么也看不到的,是蝈蝈的歌声使盲婆婆仿佛看到小溪-----4、如果你就是蝈蝈,你最想把盲婆婆领到哪里去?(树林、山坡-------)5、盲婆婆也曾有过欢乐的童年,也曾在田野里玩耍。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及教学反思之探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课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3.学会关爱他人,乐于助人。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创设情境:播放蝈蝈的叫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1.2谈话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蝈蝈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遇到问题时同桌相互讨论。
2.2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阅读,解答学生疑问。
3.合作探讨3.1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4.情感体验4.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4.2学生谈感悟: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反思1.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是否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否能够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分享讨论成果。
4.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是否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六、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实践作业:关爱身边的人,乐于助人,将所学化为行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之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认识生字。
2、初读课文。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语。
教学准备: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
欢乐童年往日替
2、检查自学效果。
3、齐读生字词。
4、各自试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
6、分小节,理清脉落。
练习。
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
号。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给盲婆婆送蝈蝈。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7、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精读训练。
1、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那两个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3)盲婆婆神情怎样?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这一小节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位红领巾提回
蝈蝈时神情怎样?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
盲婆婆?
(3)小结。
第二小节
(!)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3)小结。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清波想起欢乐)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这句当中的歌声是什么意思?
(3)出示投影片,图上盲婆婆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
第四小节
(1)这一小结有几句话?为什么让蝈蝈来替他做事呢?
(2)红领巾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指名朗读,小结。
二、.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
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爱心。
第
三课时教学内容:指导朗读,背诵,写字。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课文。
教学重难点:指导背诵。
教学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一、朗读指导。
1、把握朗读感情的基调。
2、教师范读。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导背诵。
3、各人轻声试背。
4、指名背诵,评议指导。
5、同座二人交替换背,听给一次。
6、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
四、作业练习。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之一由教案频道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