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实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53.70 KB
- 文档页数:5
瞎压斜技大学论文题目: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学科门类: 管理学一级学科: 工商管理管理学院培养单位:王瑞丽硕士生:导师: 上官鸣年月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摘要在我国,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上市公司数目的逐步增多,证券市场已成为我国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平台,然而,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事例屡见不鲜,个别公司因为出具虚假报告或者对会计信息进行造假而遭到监管部门的处罚或停牌。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对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的影响愈来愈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证券市场发展会产生~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盈余管理相关课题进行深入探讨。
盈余管理的研究对完善我国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盈余造假问题,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对盈余管理工具的研究也有助于监管机构设定相应的监管程序和方法, 及时并准确的发现违法行为,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稳定有序发展。
本文在以往研究成果之上,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盈余管理进行分析。
论文第一部分是针对目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引出本文选题背景与意义,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提出研究框架与内容。
第二部分通过构建盈余管理相关理论体系,阐述其本质内容、动机与目的, 并总结国内外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
第三部分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及其工具的选择做出理论上的分析。
第四部分是本文重点,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呈现出的新动向进行研究,通过构建模型实证研究其选择偏好,以将规范研究得到的结论具体化;然后将同种偏好的上市公司进行归类汇总,发现其存在的规律性。
最后,本文第五部分综合上述研究结论, 运用规范研究的方法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建议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基于各种动机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变更会计政策与估计、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利用收入和费用确认条件的会计处理,还包括关联交易方式、债务重组与资产重组方式、资产评估方式、金融工具的计量方式以及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等各种方式,但随着经济社会因素的发展变化,资产的价值也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因此作为影响盈余管理的主要因素之一??资产评估,已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又一种新工具,它的运用不仅与我国会计准.幂监管政策有关,而且与专业人员素质和公司治理水平密不可分,本文通过选取年公布资产评估报告书的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数据,在实证分析中发现发现负债权益和固定资产的评估是其操纵的重点。
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实证研究随着2007年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和证券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强,采用传统方式的盈余管理受到了限制,并使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企业管理者为了平衡相关者利益,不得不采取更具隐蔽性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但是基于不同盈余管理视角来研究企业财务绩效的研究较少,本文就该现象针对不同盈余管理方式影响企业财务绩效进行了一些探索和论证。
首先本文在梳理有关盈余管理的国内外文献时,发现国外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理解较为全面,将盈余管理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方式,并且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对真实盈余管理进行研究而国内学者理解盈余管理还停留在应计盈余管理。
因此,本文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引入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情况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
然后基于理论基础分析,从盈余管理方式的途径和滞后性来剖析其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最后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创业板2009至2011年上市的281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上市当年的盈余管理与上市第一年到上市第三年连续3年的数据分年度进行回归,比较研究盈余管理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通过实证数据检验了我国创业板盈余管理方式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效果,财务绩效从财务业绩和市场价值两个方面来描述,最后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创业板公司上市当年为了达到上市目的,会同时使用应计和真实两种盈余管理方式。
(2)通过比较不同盈余管理方式对上市当年和未来财务业绩的影响,实证发现随着上市时间的增长,应计盈余管理对财务业绩影响越来越小,但真实盈余管理对财务业绩的影响却随着上市时间增强且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由此本文基于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视角解释了创业板公司上市后财务业绩下滑的原因。
(3)实证没有验证出创业板公司上市当年真实盈余管理与未来企业价值呈负相关的结论。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专业:会计学一、选题的背景、意义(一)背景盈余管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自20世纪末开展企业股份制改造.资本市场逐渐得到发展。
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盈余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
为与国际接轨并保证证券市场的有序运行及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推出了39项会计准则.并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然后逐步在各类企业中推行。
新的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规范了公司会计行为.并对盈余管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鉴于上市公司的利益驱动与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盈余管理现象在我国并未完全得以消除意义。
由于盈余管理的普遍存在,其在企业的日常业务中更多产生的是负面影响,而且,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违背财务报表公正、中立的原则,是可能损害股东、债券人等相关主体的利益的,因此人们常将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混为一谈,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不正当行为。
在实际操作中,尽管盈余管理更多的是损害大部分投资者的利益,而满足一小部分人的私欲,但我们不能否认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
为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什么是盈余管理,什么诱使其发生,什么是其惯用的手段,又能采取怎样的防范措施,将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区分开来,并从治理层面上提出有效的盈余管理防范措施。
(二)意义在实际操作中,尽管盈余管理更多的是损害大部分投资者的利益,而满足一小部分人的私欲,但我们不能否认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
为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什么是盈余管理,什么诱使其发生,什么是其惯用的手段,又能采取怎样的防范措施,将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区分开来,并从治理层面上提出有效的盈余管理防范措施,从而充分发挥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
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有以下几点。
1、由于信息不对称,公司管理人员总是拥有更多的有关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内部信息。
当公司管理人员认为公司未经整理的盈余信息难以准确评价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容易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误导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