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周 可能性一
- 格式:ppt
- 大小:189.50 KB
- 文档页数:22
错误!第一节(共20小题;每小题1。
5分,满分30分)阅读下面短文,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2018届高三·武汉八校调研测试)When we grow up, we pick a career (职业).Does the choice we __41__ at age 20 stay with us until age 65?For many people that seems to be __42__ what happens.However, there's no rule that says you have to stick with it until you __43__。
You can enjoy many different careers.Many people experience this by __44__ (such as when they lose a job),but you can also do it by choice。
As you age, your preference will __45__.The career you choose at age 20 can be a lot __46__ interesting to you at age 35。
Even if you have to take massive pay cuts to do something __47__,it may be worth it for the experience。
The __48__ isn’t going to make you happy anyway if you __49__ love what you do.Go into one career with the __50__ of mastering it,but also feel free to move onto something else when you get __51__.A career switchwill often give you much more __52__ than staying in the same line of work for __53__.__54__ Leonardo da Vinci, a great genius。
周一科学:宝贵的水活动目标:1、萌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初步了解水污染的原因,懂得水与人类、动植物的关系。
3、掌握生活中力所能及的节约用水的方法。
活动准备:1、了解淡水的有关知识,收集水污染的资料2、玻璃杯人手一份,白开水、盐开水、糖开水各一壶,透明水盆2只(分别装清洁的水、被污染的水)。
活动过程:1、了解水具有溶解的特性。
教师:你们喝的水是怎么样的呢?现在请你们再来尝尝加过糖的或盐的水,味道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还有哪些东西能溶解在水里呢 (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小结:因为许多东西能够溶解在水里,当很多脏东西溶解在水里的时候,水就被污染了。
2、了解水污染情况教师提出问题:水是怎样被污染的?幼儿讨论。
课件演示: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河流。
工厂排放出来的废水污染河流。
3、了解水与人类、动植物的关系(幼儿把收集的资料拿出来自由参观、讨论,然后放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观看)。
引导幼儿说出水污染影响人类健康。
水污染影响动植物生长。
教师:如果动植物接触了被污染的水会发生什么情况课件演示:鱼在清洁水和污染水里的生长情况。
小结:人和动植物如果生活在污水的环境中,就会得病,严重的会造成死亡。
4、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讨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健康:环保小卫士目标:目标:1、乐意参与环保小卫士的游戏活动,积极与同伴配合。
2、发展爬、跳、平衡的技能。
准备:1、沙包、多块积木、平衡木等散放在活动场地上。
2、音乐磁带、录音机。
过程:1、带领幼儿听音乐做准备活动。
2、组织幼儿环保小卫士游戏。
●环保小卫士到各处检查环境,看看场地上有哪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建议环保小卫士经常将场地收拾干净。
建议把某些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做成体育用具进行体育锻炼活动。
●环保小卫士表演自己变废为宝的本领:两手拿雪碧瓶(装水的),稳稳地走过独木桥;顶沙包走过独木桥;用报纸卷成棒做棍操;用塑料瓶贴上彩纸做哑铃操。
●组织幼儿玩综合游戏。
将环保小卫士的活动组合起来,集体进行游戏:大胆顶沙包走过独木桥——跳过搭好的连续几块积木——有秩序的用积木搭成房子。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和进度表(第一学期)一、学情分析通过两年的小学生活,小孩们差不多明白得了学习的适应和常规。
但小孩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点及思维进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形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把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
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以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领域,八个单元。
1、数与代数:A、要紧学习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
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探究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会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运算。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两步运算。
B、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
把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C、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定平年和闰年。
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
感受时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刻观念。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A、学习依照指令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观看立体图形。
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B、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运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
探究并把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运算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可能性1、2》(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可能性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事件的可能性。
2. 培养学生运用可能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事件的可能性2. 不确定事件与可能性3. 可能性的大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可能性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事件的可能性。
难点:掌握可能性的大小及其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事件的可能性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一些事件,让学生认识到事件的可能性。
(2)不确定事件与可能性让学生了解不确定事件的概念,并能够判断事件是否为不确定事件。
(3)可能性的大小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可能性的大小,并能够对事件的可能性进行排序。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4.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可能性事件,与同学分享,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程度。
3.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可能性的基本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事件的可能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态度。
重点关注的细节:可能性的大小对“可能性的大小”的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数学中,可能性的大小是指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程度。
这个概念在概率论和统计学中非常重要,它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十二周国旗下讲话:做一个长大孩子第十二周国旗下讲话--做一个长大的孩子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做一个长大的孩子”。
美国兰德公司发布了一份对中国现状分析的报告,引起了热议。
报告中既有肯定,也有批评,据说其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中国人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人不了解他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大多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学到过什么是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意义。
自私和冷酷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也许报告中有的措辞有些过激,但别人有这样的说法,就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今天的这个时代,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可能缺少有信仰的人。
在这个充满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当许多同龄人陷于流俗时候,那些能幸免堕落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
成长需要信仰。
海中的学子,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是未来的精英潜力股,应该有着读书人的气质和信仰。
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全盘接受世俗推荐给你的生活,看护好你自己的信仰,选择坚守,做一个正在长大的孩子。
说到长大,其实与年龄没有必然的直接关系。
这个社会很多成年人,也还没有脱离幼稚和浅薄,总喜欢为了一点点道听途说,争来争去,津津乐道,其实他们永远长不大,他们管不住自己。
我想,长大,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生活的信仰,更是一种渴望成熟的习惯。
做一个长大的孩子,我有几点建议:一、坚守信念,静待成长长大,需要耐心的坚守。
我们需要善良、勤劳、坚韧,急功近利只能让人滋生投机的恶习。
很多人在精神上已经残废了,没有耐心,不能安顿,不会专注,他们首先就输掉了精神。
我想,只要选择是正确的,就不要纠结,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一路专注地往前。
只有春天播种,才会秋天收获。
有的人刚刚付出一点点,就要马上得到回报;没有什么成绩,立即就要放弃。
也许每个人放弃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我知道,放弃是一种习惯,一种典型失败者的习惯。
高二物理第十二章机械波第1~3节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十二章机械波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第二节波的图像第三节波长、频率和波速二. 重点、难点解析1. 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传播过程的特点;2. 了解机械波的分类;3. 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及其传播特征;4. 知道波的图象,知道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物理量,知道什么是简谐波。
5. 知道什么是波的图象,能在简谐波的图象中读出质点振动的振幅。
6. 根据某一时刻的波的图象和波的传播方向,能画出下一时刻和前一时刻的波的图象,并能指出图象中各个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方向。
7. 了解波的图象的物理意义,能区别简谐波与简谐运动两者的图象。
8. 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
9. 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三. 知识内容第一部分〔一〕波的形成和传播质点振动时,由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就带动相邻的质点振动起来,该质点又带动后面的质点振动起来,这样振动的状态就传播出去,形成了机械波。
例如—水波:向平静的水面投一小石子或用小树枝不断地点水,会看到水面上一圈圈起伏不平的波纹逐渐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绳波:用手握住绳子的一端上下抖动,就会看到凸凹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绳波。
〔二〕横波和纵波从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之间关系来看,机械波有两种基本类型:1. 横波:质点振动的方向跟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叫做横波,如绳波。
在横波中,凸起的最高处叫做波峰,凹下去的最低处叫做波谷,横波是以波峰波谷这个形式将机械振动传播出去的,这种波在传播时呈现出凸凹相间的波形。
2. 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跟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叫做纵波。
在纵波中,质点分布最密的地方叫做密部,质点分布最疏的地方叫做疏部,纵波在传播时呈现出疏密相间的波形。
〔三〕机械波1. 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机械波。
2. 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绳子端点在手的作用下不停抖动就是振源。
《科学史》第十二章科学的哲理及其展望读后感《《科学史》第十二章科学的哲理及其展望读后感》篇一《科学史》第十二章科学的哲理及其展望读后感读完《科学史》的第十二章,我就像在知识的海洋里经历了一场狂风暴雨后的独自沉思。
这一章就像是一个智慧的老者,把科学的哲理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一股脑儿地摆在我面前,让我眼花缭乱,又深深着迷。
科学的哲理,这听起来就像是一个超级高大上的概念。
我一开始想,这是不是就像那些数学公式一样,冰冷冷地摆在那里,让人敬而远之呢?但其实不然。
就好比科学像一棵大树,这哲理就是大树的根,深深扎在泥土里,不那么引人注目,却至关重要。
我记得曾经在一次物理实验课上,我们小组试图去验证一个关于电磁感应的定律。
当时,各种线路、仪器摆得满桌子都是,就像一个混乱的战场。
我们按照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做,可是结果总是不对。
这时候我就想,科学怎么这么难呢?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对科学哲理的理解有偏差呢?也许科学的哲理不仅仅是按照既定的规则去操作,还需要有探索和质疑的精神。
我们重新检查每一个步骤,思考每一个可能出错的地方,最后发现原来是一个小小的接线柱松动了。
这就像科学的发展一样,有时候一个小细节可能就影响了整个理论的正确性,就像那松动的接线柱差点让我们与正确的结果失之交臂。
说到科学的展望,我就特别兴奋。
这就像是站在一个岔路口,看着面前几条充满未知的道路,虽然不知道哪条路通向何方,但就是充满期待。
现在的科技发展速度那叫一个“飞起”,就像火箭一样蹭蹭往上冲。
像人工智能,感觉就像是从科幻电影里走出来的一样。
我有时候会想,会不会有一天人工智能变得超级聪明,然后反过来统治人类呢?哈哈,这也许有点杞人忧天了。
但这也说明科学发展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也许在未来,我们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不需要什么飞机;又或许能像鱼儿一样在海底畅游,连潜水装备都不用。
可是呢,这其中也有让人担忧的地方。
科学发展这么快,会不会把一些传统的东西都弄丢了呢?就像现在很多古老的手工艺,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以二叉树或树作为表的组织形式,称为树表,它是一类动态查找表,不仅适合于数据查找,也适合于表插入和删除操作。
常见的树表:二叉排序树平衡二叉树B-树B+树9.3.1 二叉排序树二叉排序树(简称BST)又称二叉查找(搜索)树,其定义为:二叉排序树或者是空树,或者是满足如下性质(BST性质)的二叉树:❶若它的左子树非空,则左子树上所有节点值(指关键字值)均小于根节点值;❷若它的右子树非空,则右子树上所有节点值均大于根节点值;❸左、右子树本身又各是一棵二叉排序树。
注意:二叉排序树中没有相同关键字的节点。
二叉树结构满足BST性质:节点值约束二叉排序树503080209010854035252388例如:是二叉排序树。
66不试一试二叉排序树的中序遍历序列有什么特点?二叉排序树的节点类型如下:typedef struct node{KeyType key;//关键字项InfoType data;//其他数据域struct node*lchild,*rchild;//左右孩子指针}BSTNode;二叉排序树可看做是一个有序表,所以在二叉排序树上进行查找,和二分查找类似,也是一个逐步缩小查找范围的过程。
1、二叉排序树上的查找Nk< bt->keybtk> bt->key 每一层只和一个节点进行关键字比较!∧∧p查找到p所指节点若k<p->data,并且p->lchild=NULL,查找失败。
若k>p->data,并且p->rchild=NULL,查找失败。
查找失败的情况加上外部节点一个外部节点对应某内部节点的一个NULL指针递归查找算法SearchBST()如下(在二叉排序树bt上查找关键字为k的记录,成功时返回该节点指针,否则返回NULL):BSTNode*SearchBST(BSTNode*bt,KeyType k){if(bt==NULL||bt->key==k)//递归出口return bt;if(k<bt->key)return SearchBST(bt->lchild,k);//在左子树中递归查找elsereturn SearchBST(bt->rchild,k);//在右子树中递归查找}在二叉排序树中插入一个关键字为k的新节点,要保证插入后仍满足BST性质。
2024年三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了解可能发生和不可能发生的事件;2.能够根据给定的条件,判断可能和不可能发生的事件;3.能够运用可能性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可能性的概念引入;2.可能性的判断;3.可能性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可能性的概念引入1.引入:通过与学生讨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如天气、运动比赛等,引导学生认识到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较小。
2.展示图片:展示一幅图片,其中包含一些常见的事件,引导学生描述这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3.概念解释: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得出可能性的概念,即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4.练习:给出一些事件,让学生判断它们的可能性大小,并进行简单的解释。
第二课时:可能性的判断1.复习: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可能性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分析事件:给出一些事件,让学生分析事件的条件,并判断它们的可能性大小。
如:-如果天气晴朗,你会选择出去玩还是在家里看电视?-你觉得德国队和中国队的比赛,德国队赢的可能性大还是中国队赢的可能性大?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一个事件,让他们根据给定的条件判断事件的可能性,并给出理由。
然后让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结果。
第三课时:可能性的应用1.引入: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可能性的应用。
2.解题方法:给学生讲解解决可能性问题的方法,包括列出可能出现的情况和计算每种情况的可能性,并对结果进行比较。
3.解题练习:给学生一些可能性问题,让他们利用所学的方法进行解答。
4.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可能性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游戏规则制定、投资决策等。
第四课时:综合应用1.复习:回顾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可能性的理解。
2.综合应用:给学生一些复杂的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小明想要参加一个比赛,但时间冲突了,他必须在两个活动之间选择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