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认识图形
- 格式:docx
- 大小:18.35 KB
- 文档页数:6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认识图形西南师大版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这四种常见图形。
2.能够观察、描述和比较不同图形的特点和相同之处。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和符号表示图形。
教学重点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这四种常见图形。
2.能够观察、描述和比较不同图形的特点和相同之处。
教学难点1.能够用简单的语言和符号表示图形。
教学过程导入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不同物体的形状,问学生哪些物体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图形。
2.老师用图形卡片或投影仪向学生展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常见图形,让学生观察、认识和比较这些图形。
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和相同之处。
让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这些图形,如长方形有四个角,四条边,且相邻的两条边长度不同等。
活动探究1.让学生分组,每组拿到一些有不同图形的物体或图形卡片,让学生尝试将这些图形分类,并整理出每种图形的特点和相同之处。
2.在小组内让学生相互比较和交流,让每个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语言表示自己所观察到的图形。
3.让学生在黑板上或白板上练习画出所学的常见图形,并用简单的语言和符号表示每种图形。
拓展练习1.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建筑物、交通工具等,找出其中的图形,并进行分类和比较。
2.让学生画出一些特殊的图形,如菱形、梯形等,再进行比较和探究。
3.让学生看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题目,尝试用所学的知识求解。
课堂小结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常见图形。
2.学生们掌握了观察、描述和比较不同图形的特点和相同之处的方法。
3.学生们初步掌握了用简单的语言和符号表示图形的能力。
课后作业1.在家中观察周围的物体,找出其中的常见图形,并进行分类和比较。
2.在练习本上画出三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并用简单的语言和符号表示每种图形。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们初步掌握了认识图形的方法和技巧,完成了基础的图形识别和分类任务。
第三册认识图形_二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二册第56~57页“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摸、找、画、说、拼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在拼图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教学过程活动一运用现实素材引入新知。
师:我们学习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日常生活中你所见到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也可以看看我们上课的这个礼堂的周围有什么形状的物体。
生:在老师的讲台上有长方体,有正方体,还有圆柱体。
生:讲台上的黑板是长方体。
生:易拉罐是圆柱体。
生:我的笔盒是长方体。
……师:你们的桌面上也有很多物体,请找出你喜欢的物体。
(学生在桌上各自拿起自己喜欢的物体)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生:我拿的是长方体。
生:我拿的是圆柱体。
生:我拿的是正方体。
生:我拿的是三角体。
师:你为什么说这是三角体呢?生:因为这个物体有一个面是三角形,所以我就叫它三角体。
师:你能给它起这么一个名字真不错,其实这个物体叫三棱柱。
(教师根据学生所拿出来的物体,随机性地在黑板上粘上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师: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认识的物体,请小朋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有什么感觉?把你的感觉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学生摸各物体的面,并和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觉。
想说的就站起来说。
生: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滑滑的,如果不小心,它还会从手上掉下来。
主备教师:备课时间:三、认识图形教材简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安排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初步认识,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
一、教材编排思路:内容方面,从摸长方形、正方形地砖的边,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边,数多边形的边,来初步认识多边形。
又通过围、搭、折、剪、分等操作活动,来加深对多边形的认识。
思维方面,让学生通过体验边的存在到初步认识多边围成的图形,从感知图形间的联系到领悟多边形的变换,将学生从感性认识引入初步理解,从简单判断引入综合变化。
二、教材编排特点:1.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实际体验,知道用边的数量来分类、命名多边形。
2.通过折、剪、拼活动,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变换,培养空间观念。
抓联系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
教材中的平行四边形、梯形和菱形尽管形状、特征各有不同,但“有四条边”是它们的共性,联系这一点来认识四边形,应该说比单纯地识别四边形进了一步。
求变换为的是培养学生在动态中认识事物。
教材正是通过折一折、数一数、想一想,让学生感受图形的变换。
学生每折一次,手中的多边形就发生一些变化,继续往下折,折法有多种,折出的图形也就不同。
这样安排,在突出“变”字中,将学生对多边形的认识引向深入。
3.用开放性问题激活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数学能力。
教材在第27页第2、4、6三题中提出的问题都具开放性。
第4题的开放是通过折的多样化,来讨论所折出的多边形的变化,学生可以在不断变换的折叠中发现,折出的图形在变化,但边的数量时而变化时而又不变;第6题的开放是通过剩下图形的多样化,来确定不同的剪法,使剪去三角形后的多边形符合设想。
这样安排,学生的认识就能在问题的不断变换、开放中获得发展。
三、有关教学思考:1.让学生认真经历“实践认识”的过程。
(实践:摸、数。
意识:围成。
认识:多边形。
)2.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清晰而持久的表象。
(经历:看、围、搭、数、折、涂、剪、分。
建立:实物和图形交替产生的形象。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图形的认识图形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并命名常见的二维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2.学生能够感知图形的形状特征,理解图形形状的关键特征。
3.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图形特征,辨认出不同的图形。
4.学生能够通过图形的特征,进行简单的分类。
二、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室墙上的装饰画、窗户、黑板等进行各种图形的认识,如:长方形窗户、正方形黑板、圆形时钟等。
2.学习内容(1)认识正方形通过让学生观察正方形的外形和特征,如四个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等。
然后让学生手画正方形,并填写正方形的属性。
(边长相等,四个角是直角)(2)认识长方形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观察长方形的外形和特征,如:拥有四条不同长度的边,四个角都是直角。
然后让学生手画长方形,并填写长方形的属性。
(两组相等的边,四个角都是直角)(3)认识三角形通过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外形和特征,如:三条线段组成,三个角的和等于180度等。
然后让学生手画三角形,并填写三角形的属性。
(三条线段组成,三个角的和等于180度)(4)认识圆形让学生观察圆形的外形和特征,如:没有角,仅由一根线组成,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
然后让学生手画圆形,并填写圆形的属性。
(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3.布置练习在黑板上绘制不同的图形,让学生辨认、命名、并简单分类。
4.总结对以上内容进行梳理,回顾所学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方法1.演示教学法通过简单的演示,直观地展示出不同的图形形状,让学生感性认识图形的外形和特征。
2.手工制作法通过让学生亲手制作图形,让他们更深地理解图形的属性和特征。
3.互动教学法设置简单的互动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注意事项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图形。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避免发生错误的信息被强化的情况。
3.节奏把控,不要让学生产生厌烦和失去兴趣的感觉。
认识图形【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4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实物和模型,能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对这些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初步感知这些物体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借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进行简单拼图,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创新意识。
重难点:过实物和模型,能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对这些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初步感知这些物体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片。
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咱们先来看一段录像。
录像中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师:在刚才这段录像中,你们认识哪些物体?学生回答。
(略)教师:刚才同学们看到了这么多物体,今天我们就一块儿来认识这些物体。
教师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探究新知教师:请小组长打开桌子上的盒子,大家看看盒子里的物体,在这些物体中你认识哪个物体,你就把它拿出来,举高一点给大家看。
1.认识正方体教师: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物体,它是正方体。
请拿出正方体来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拿出正方体来观察、交流、汇报。
(略)教师:如果我们把正方体画下来,它就是这个样子。
(出示正方体的标准图)2.认识长方体教师举起一个长方体,让学生也拿出同样的物体,让学生一块儿告诉老师这是什么物体。
教师:仔细观察它是什么样子。
知道它的名字吗?(长方体)想看一看把长方体画下来的样子吗?(出示长方体的标准图)3.认识球教师:(抽认识球的孩子回答)请你告诉大家这是什么物体?学生:这是球。
教师:大家都拿出球来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甲:我觉得球摸起来圆溜溜的。
学生乙:我感觉到球摸起来很光滑。
学生丙:球可以滚动。
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像球?学生甲:玻璃珠是球。
学生乙:我们玩的皮球也是球。
学生丙:我家里的地球仪是球。
教师:想不想看球画下来是什么样子?(出示球的图片)除认识球之外你还认识哪个物体?4.认识圆柱教师:(请认识圆柱的同学回答)这是什么物体?学生:这是我认识的圆柱。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教学目的指要1、教学重点:认识长、正方形、三角形、圆。
2、教学难点:能辨认和区别长、正方形,初步形成三角形和圆的表象,建立空间观念。
二、教学方法建议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并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七的作业。
2.课前要让学生事先准备好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积木、盒子等)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纸、手绢等),并将学生学具袋第25页的下半页剪开,取出里边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除准备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教具以外还要准备其他四边形,如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等。
为了使学生正确地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初步了解它们的边的特点,教师可把事先准备的图形对边染上同种颜色,在折的时候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边长的情况。
3.开始教学长方形,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借助长方体实物画出长方形,让学生观察。
再拿出长方形的实物,如长方形纸、练习本的封面等,让学生观察,指出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彤的。
然后,出示画好的长方形,让学生看一看长方形有几条边。
接着教师借助正方体实物画正方形,让学生观察,再拿出正方形的实物,如手绢、正方形彩色纸等,让学生观察,指出它们的形状都是正方形的二然后,出示画好的正方形,让学生看一看正方形有几条边。
教学建议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三角形、圆的认识,并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七的作业。
2.教学三角形和圆的方法,可以参考长方形、正方形的教学方法。
教学三角形时,要使学生知道它有3条边,课堂上要让学生看各种不同的三角形。
3.教科书第24页上的"做一做",第1题中的"拿一张纸"可以让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出两个三角形。
然后,还可以拿其中的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再折成两个三角形。
三角形的形状不作限制,只要折成两个三角形就可以。
第2题,剪圆的过程比较多,教师可以边示范边指导学生做,折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尽量把边和边对齐;剪的时候,要尽量使角的两边一样长。
三、认识图形(2课时)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形状。
2、通过折一折、拼一拼,使学生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教学重点、难点:辨认和区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实物。
教学课时数:2课时。
第1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及下面的“做一做”的内容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拼一拼能够辨别和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
教学过程:一、复习。
口算。
二、新课。
1、教学长方形。
教师出示教科书,烟盒,国旗等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提问:有几条边?每条边相等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教科书的封面,烟盒的各个面,国旗的面都是长方形。
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得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并且对边相等,然后在黑板上出示长方形图形。
2、老汉正方形。
教师出示手绢,纸片等实物。
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它们都有几条边,每条边相等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象手绢,纸片这些有四条边,并四条边都一样长的图形都是正方形。
然后在黑板上出示正方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正方形有四条边并四条边都一样长。
3、长方形、正方形的比较。
引导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观察后比较得出:正方形的四条边是一样长,长方形四条边有两条长边,有两条短边,而且相对的边一样长,相对的两条短边一样长,然后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做相应“做一做”习题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三第1~3题。
1、第1题。
教师先指导学生选出一样长遥小棒,然后再让学生试着用4根小棒摆正方形,用6根小棒摆长方形。
2、第2题。
在黑板上把图形变换位置,有正放的,有斜放的,指名学生正确辨认,然后让学生做第2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3、第3题。
指导学生给长方形涂红色,给正方形涂黄色。
四、小结。
五、作业。
第2课时教学内容:三角形和圆的认识及下面的“做一做”的内容,并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4~7题。
三认识图形
课时分类
教学内容:教材P42——44
教学目的:1、能按照给定的含有两个因素的标准进行分类,并体会不同的方法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步就养成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学习方法。
培养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在不同的方法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教具准备:教学中所用的图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新授
教学例1
师: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已初步学习了分类的有关知识,谁能说说,以前你是怎样分类的?
请同学门给你们桌上的图形分下类,看谁分得又块又好!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分成了几类?
同学们分得真不错现在按形状不同分类的同学举手。
按颜色分的同学有哪些?请你们将形状相同的分在意。
请你们看看你们所分的,每一组图形中,颜色怎样?形
状呢?就是说我们把形状颜色都相同的图分贼了一起,这样的分发你会吗?
师:请同学们把桌上的图形分一下类
请听要求:把颜色、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分完后说说你是怎样分的,下面小组合作分
同学门,刚才我发现有一些小朋友分得又块又好,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师:同学们真能干,能够通过动手,动脑,小组讨论的形式,掌握了分类的方法,下面老师考考大家
二、练习
P44课堂活动、1
读题,动手操作,抽生演示
P44课堂活动、2
理解题意,先找能飞的,再找有羽毛的
P44课堂活动、3
小组讨论怎样分,交流第二课时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P45——46例1、2P47课堂活动1、2练习四2、3
教学目的:1、将前面的分类方法作用于图形的认识,通过学生分类让生初步感知图形的特征
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和讨论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概念
用说的方法沟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知图形的特征,并能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概念
教具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这节课我们要用掌握的分类的方法给图形分类。
二、新授
教学例1
出示例1图
师:这里有口算卡片,手巾,信封,田字格,日历,你著名被怎样分
师:为什么要这样分?
请你从这几件物品中,选一件“印”着画。
师:像信封,日历,口算卡片,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形,
像手巾,田字格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正方形。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正方形和长方形,你有什么话要说吗?同桌可以交流
说一说
师:请小朋友们拿起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摸一摸它们的每个面,看看每个面,你有什么话想说?
注意:强调生用语的准确,只能是长方体有的面是长方
形,而不能说成长方体就是长方形—)
师:请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面在哪里?这些面是什么形状的?
师: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
教学例2
出示例2图
师:这里有硬币,红领巾,钟,流动红旗,请你将他们分分类,你准备怎样分?
你是按什么分的类?
请你们动手画一画,红领巾,硬币,画硬币时可以将它放在纸下面画
师:像红领巾,流动红旗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圆说一说
师:请仔细观察圆柱体,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生说:圆柱的上下底面都是圆。
师: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呢?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
练习四、3
理解题意,生完成,师巡视
课堂小结:你今天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知识?
三、练习
P47课堂活动、1
读题,师巡视
P48练习四、1
生独立完成
P47课堂活动、2
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小组合作形式,可互相交流帮助第三课时认识图形练习
教学内容:P47课堂活动3、4P48——49练习四、4——7
教学目的:1、能在摆一摆,涂一涂,数一数的活动中辨认和区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回用这些图形拼图。
在图形的拼摆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辨认和区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具准备:小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摆一摆
P47、课堂活动、3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你们能用小棒摆出这些形状吗?
三、拼一拼
P47、课堂活动、
请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可先请生照书上的图形摆一摆
师:你能用自己手中的图形拼出其他有趣的图形吗?请四人组一起合作拼图。
四、涂一涂
P48练习四、4
读题,师巡视
五、圈图形
P49练习四、5
请生读题,生完成,师巡视指导,订正
六、数一数
P49、练习四、6
师:为了使我们数图形时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的图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一起来想想办法。
七、画一画,P49练习四、7
生完成,交流
八、有余力的生可完成P49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