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夏》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初一语文《夏》教学设计及原文初一语文《夏》教学设计及原文初一语文《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感受夏天的特点。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难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这一单元中,作者带我们走进了多彩的四季,有《春》《济南的冬天》。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关于写夏的文章,好,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梁衡走进《夏》,去感受夏的独特魅力!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梁衡,山西霍州人,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奖项荣誉称号。
2.了解背景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
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使夏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象上的寓意。
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
梁衡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3.重点字音主宰(zǎi) 积蓄(xù) 澹澹(dàn)黛色(dài) 匍匐(pú fú) 贮藏(zhù)迸发(bèng) 遗憾(hàn) 芊芊(qiān qiān)磅礴(páng bó) 闲情逸致(yì) 轻飞曼舞(màn)4.解释词语芊芊:草木茂盛。
磅礴:(气势)盛大。
黛色:青黑色。
匍匐:爬行。
主宰:主管,统治。
灵秀:秀美。
终极:最终,最后。
春华秋实:春天开放,秋天结果。
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细滋慢长:细细滋生,慢慢长成。
融融:形容暖和。
《夏》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夏》被编排在了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的上册第四单元,而这一单元主题是:多彩四季,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所以本单元的课文则侧重于从景与物中感悟生活和生命的真谛。
可以说是间接感悟。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本单元教学最终还应该落实到怡情悦性上。
则,【教法学法】根据本文的特点,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法与学法。
教法:1、提问法2、朗读法3、讨论法学法:1、自主勾画法2、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几位很特别的朋友!想不想知道她们是谁啊?想知道她们是谁,同学们得自己来猜猜,好不好!(多媒体展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天。
有春风。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秋天,有霜。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冬天,雪花大如草席。
【11“这是一个的夏天”。
提示: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文中的语句明确:夏天的特点“紧张、热烈”而又“急促”的。
板书:热烈紧张急促【教法解读】填空式的问题设计,使得学习行为指向更加明确,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这是一个可深可浅的问题,旨在面对全体学生,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逐渐提高整体感悟文本的能力。
2、默读:请在文中分别勾画出表现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特点的语句,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致的。
明确:作者是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致的。
通过对这三个方面景致的描写,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夏天的特点。
【教法解读】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这一设计培养学生在默读中能勾画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并将相关信息整合归纳的能力。
3【123(3)朗读。
4、师:现在请哪位同学来示范朗读,做一下小老师。
(朗读交流)5、师小结:这篇文章的朗读,主要要注意读出节奏、感情、感悟。
梁衡《夏》教案教学设计16导读:课题夏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备课时间11.21主备复备执教授课时间一.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2.了解文章由总写到分写(具体描绘)的思路。
3.掌握本文语言的独特魅力,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重点体会前两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想象丰富、构思精巧、语言凝练等特点。
四.授课方法自主预习阅读感知讨论归纳练习巩固五.学法指导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
六.教学过程【亮标明学】齐读本课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合作互学】(一)理清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意思。
第1小节,总写。
第2-3小节,写夏天的;第4小节写夏天的。
第5小节,表达。
(二)深入探讨课文。
1.请你说说,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比如:我从那“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看到一个热烈的夏天,植物蓬勃生长。
2.文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
请你说说,作者用夏天作物生长与春天里的作物生长情况比较目的何在?又用“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进行对比有何作用?3.第4段中“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一句里连用四个“快”字,在表达上是否重复?请作简要分析。
4.农民在夏季收割时非常辛苦,要早起晚睡,可他们半夜醒来为什么要去“听听窗纸,看看窗外”?【释疑助学】1.高骈的《山亭夏日》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2.本文的作者仅仅是赞美夏天吗?(三)总结全文1.文章抓住了夏天热烈、紧张、急促的特点,描绘了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他对夏天的和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也体现了他对的向往。
2.文章善于抓住写景,善于运用、的方法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精练固学】附: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夏》教学设计7-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中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作者观察、描述景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1、教前准备2、:通过对《春》、《三峡》、《济南的冬天》三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春、秋、冬这三季特点有了了解,也掌握了一些描绘季节特色的特点,那么,四季之中的夏具有哪些特点呢?让学生联系实际用一些词语概一下夏天的一些特点。
3、导入新课:正因为夏具有这些特点,所以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
他们笔下的夏是“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燥炎热的风”,“凶恶的嘶叫着”,“人像快干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作品)——一种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是“日常睡起无情思”(杨万里),“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夏感。
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夏季,令人由衷叹服。
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夏》确实能够得上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
(板书夏梁衡)4、交代学习目标5、: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对比、比较的表现作用。
3、了解作者观察、描述景物的特点。
6、研读课文:(1)初读课文,(2)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思考:(1)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具有哪些特点?(紧张、热烈、急促)(2)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热爱、赞美)(3)再读课文,(4)释疑解难。
1、比较、对比。
(1)春夏景物比较:突出夏天的特点。
(2)夏天的色彩与春秋天的色彩比较。
(3)夏天作物生长与春天里得生长情况比较写夏之热烈。
(4)用“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进行对比,(5)强调作者写夏天的原因,(6)在于歌颂劳动,(7)歌颂劳动人民。
2、描写景物(1)夏景——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2)抽象事物具体化——色彩冷、赤(抽象)用“碧波、嫩竹”具体表现冷用“夕阳、红叶”具体表现赤(3)对“旺季”描绘——麦子刚割过棉苗(挑)、高粱、玉米(举)、瓜秧(匍匐)(4)用“五月人倍(5)忙”体现紧张、急促的旋律。
《夏》教学设计执教者:芜湖市无为县昆山中心学校代松刚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热情劳动人民、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2、品味文章关键句子、关键词语3、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学课时:1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年四季,春有春的妩媚,秋有秋的丰腴,冬有冬的庄严。
而夏呢?你喜欢夏天吗?能用一句话或者一个成语来谈谈夏天吗?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梁衡到北方的黄河流域,去感悟夏的紧张、热烈、急促!二、出示学习目标1.体味作者对夏的喜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2.品文章准确的语言,感受其语言魅力。
三、检查预习请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芊芊(qiān qiān )黛色(dài )磅礴(Páng bó)苦涩(sâ)贮满(zhù)匍匐(Púfú)澹澹(dàn dàn )迸发(bâng )春华秋实(huá)四、阅读思考《苦行》王维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思考:1、用《夏》中的原文回答,历代文人不喜欢夏天的原因。
2、梁衡对夏天的感情是怎么样的?用《夏》中的原文回答。
3、梁衡为什么喜欢夏天?五、思考1、文章是如何表现紧张的?(提示:夏天里的人、夏天里的农作物)2、“挑着、举着、匍匐”这些词语表现了什么?3、作者为什么说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六、语句探究“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这句话从逻辑上看是有毛病的。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七、语句寻找如果你在这艘舰船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用文中的原文回答)八、比较阅读山亭夏日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说说这首诗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九、质疑探究梁衡的这篇小文原题目是《夏感》,人教版收录时沿用了《夏感》这个题目,苏教版把题目改为《夏》。
梁衡散文《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梁衡散文《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理解梁衡散文《夏》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掌握梁衡散文《夏》的核心词汇和句型;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表达夏天的感受。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10分钟)
导入一:
教师出示夏天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夏天是什么样的季节,夏天有什么特点。
导入二:
2.阅读与理解(15分钟)
学生分组阅读散文《夏》,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a.文章主要描述了夏天的哪些情景和场景?
d.你从散文中读出了什么?
3.词汇与句型讲解(20分钟)
教师讲解散文中出现的生词和重点词汇,例如静谧、喧嚣、燥热、骤雨等,并结合散文中的句子讲解相关的句型和语法点。
学生跟读跟写,掌握用语和句型。
4.分组朗读和表演(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组内学生轮流朗读整个散文,师生一起分析、评价朗读效果和表演情感传递。
可以邀请学生们到前台进行朗读和表演。
5.写作练习(20分钟)。
《夏》教学设计无为县昆山中心学校代松刚教学目标:1.体味作者对夏的喜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2.品文章准确的语言,感受其语言魅力。
3、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准备1、《夏》视屏朗读2、《夏》的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年四季,春有春的妩媚,秋有秋的丰腴,冬有冬的庄严。
而夏呢?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梁衡到北方的黄河流域,去感悟夏吧!(说明:怎么导入新课,我曾经咨询过很多老师,最后还是采用了余映潮老师的直接导入)二、出示学习目标(说明: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知道这一课学习什么内容)三、检查预习(内容见幻灯片)(说明:初一学生字词教学绝对不能够放松,在这一环节通过读、写的检查了解学生对课文字词的掌握情况)四、一读课文思考:1、历代文人不喜欢夏天的原因是什么?2、梁衡对夏天的感情是怎么样的?(说明:开门见山,让学生了解文章作者的情感)五、二读课文,思考:找出最能概括夏天特点的句子和三个词语。
(说明:一开始就让学生对课文有总体的把握)六、三读课文,思考:文章是如何表现紧张的?(提示:夏天里的人、夏天里的农作物)(说明:先从紧张这个词语讲,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中心。
)(说明:四、五、六三个环节一定要学生读,再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文章的中心)七、四读课文,思考:作者说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中的原文回答。
(说明:这一环节一定要让学生有自己的认识)八、合作探究“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如果你在这艘舰船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让学生在回答中感受文章是如何表现出夏天的特点)九、对比阅读:山亭夏日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说说这首诗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说明:在对比中让学生感受两篇文章不一样的情感)十、仿写训练品味下边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仿照这个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夏》教学设计8夏教学的根本任务:诵读感受、探究发现、语言学用教学重点:感受夏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设想:贯穿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
学习过程:一、诵读感知,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吟咏精段,感受作品的理趣与情趣。
三、探究品味,揣摩富有魅力的语言。
四、语言学用,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
一、导入新课一年四季,春有春的妩媚,秋有秋的丰腴,冬有冬的庄严。
而夏呢?你喜欢夏天吗?能用一句话或者一个成语来谈谈夏天吗?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梁衡到北方的黄河流域,去感悟夏的紧张、热烈、急促!(课题)二、语文活动一:整体感知听读要求:1.作家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2.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一)课前我们做了预习,作者梁衡喜欢这个夏天吗?在文中找出依据。
“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夏季。
”(二)下面请同学们听读课文。
要求:边听边想象文中画面,作家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听读课文)1. 作家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板书景:细草、林带、蝉儿麦浪、太阳、热风(万物勃发)棉苗、高粱、瓜秧紧张、热烈、急促人:割麦打麦、追肥浇水(农民辛劳)2. 说说看,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比方:我从那“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看到一个热烈的夏天,植物蓬勃生长。
(5分钟)学生自由答复。
如:热闹、紧张、热烈、急促、气势磅礴、忙碌、金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4]。
《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夏季的气候特点,知道夏季的主要节气。
2. 通过学习夏季的植物和动物,使学生了解夏季生物的生长变化。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夏季气候特点:炎热、多雨、阳光充足。
2. 夏季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3. 夏季植物:水稻、玉米、蔬菜、水果等。
4. 夏季动物:蝴蝶、蜻蜓、青蛙、鱼儿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夏季气候特点、节气及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
难点:夏季节气的记忆和夏季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实物、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2. 采用分组讨论、问答、游戏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3. 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夏季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夏季的特点,引出课题。
2. 讲解夏季气候特点,介绍夏季节气,让学生了解夏季的气候变化。
3. 讲解夏季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展示相关图片和实物,让学生了解夏季生物的特点。
4. 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夏季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
5. 总结夏季气候特点、节气及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进行问答环节,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夏季植物或动物的生长变化的画作,加深对夏季生物的理解。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问答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夏季气候特点、节气及植物、动物生长变化的掌握程度。
3. 作品展示: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他们对夏季生物的理解和创造力。
七、教学资源:1. 图片:夏季风景、节气标志、植物和动物的图片。
2. 实物:夏季植物和动物的标本或模型。
3. 视频:关于夏季气候、植物和动物生长的视频资料。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魅力,学习“景物描写要突出景物特征”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感受文章语言描写的魅力
2、学习景物描写要突出景物特征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景物描写要突出景物特征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分组分别讨论法、对比赏析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完朱自清先生的《春》,在他笔下,我们感受到了春天是温暖的、美丽的、温柔的、可爱的、充满生机的,那么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近夏天,看看梁衡先生笔下的《夏》,又具有怎样的特征?(板书)
夏梁衡
二、在进入课文之前,我们先请喜欢夏季的同学,给大家谈谈自己对夏天的感悟或印象。
给出句式: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是的,我们可以。
(三四个同学发言之后,总结在同学们眼里夏天具有怎样的特征。
教师继续导入,那么,在作家梁衡先生笔下,他眼中的夏天又是怎样的呢?)
三、朗读课文,思考夏天的特征:
1、根据课件的字词注音,校正刚才朗读中的读音问题。
2、请同学在学案上完成,夏天的特征有些什么。
旋律是紧张、热烈、急促的,色彩是金黄的,是一个蓬蓬勃发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黄金的季节。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朗读、讨论、完成学案:我研读了文章第段,这一段通过描写了,表现了夏天的特征)三个小组的同学发布自己的研讨成果,教师带领大家具体分析。
《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梁衡,掌握生字生词,积累有关夏的诗文。
2、梳理思路,欣赏夏之美景,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语言魅力,学习描述美景,善于表现独特的美。
过程与方法1、筛选关键语句,快速梳理思路。
2、培养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在探究研讨中共享共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不囿于陈俗、敢于打破庸常的审美习惯,欣赏自然,赞美劳动,热爱生命。
教学重点1、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2、学习本文善于抓住景物特点写景,善于运用比较、对比的方法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要点激情交流“我印象中的夏”;情感朗读,整体感知;梳理思路,把握写景层次;欣赏夏之景,体会作者情怀;品味语言,充分感受语言魅力。
学以致用,精彩再现“我心中的夏”。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以夏天最典型的景物图片导入)多媒体播放夏之景,要求学生辨认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感受夏天。
同学们,大家刚才看到的是一幅幅夏景,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呢?(炎热、躁动、勃发等)作家梁衡笔下的夏天会有什么不同呢?请让我们共同走进《夏》。
二、回顾学习写景散文的心得体会,畅谈学习收获。
教师创设话题:前面我们学习了三篇写景散文,三位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时有什么特点?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请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
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师生共同归纳: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观察要讲究方法,一般是按照“整体------局部(重点观察部分)-------整体”的路子进行,不但要观察景物的静态,还要观察它的动态,抓住它的特征。
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由于自身构造因素的不同,不同景物都具有各自鲜明的个性。
因此,我们写景一定要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确定观察点,按一定顺序描写。
写作顺序指从什么写起,依次写什么,怎样结束,动笔前要想好。
写景的顺序要符合表达需要。
写景的文章,通常是用第一人称“我”(作者)观察的顺序描写,即按观察点的转变和时间的先后来安排。
如果是固定观察点,可按空间的顺序来写,也可按观察点的转变和时间的先后来安排。
如果是固定观察点,可按空间的顺序来写,也可按时间顺序来写,还可按作者的行踪来写。
如果是移动观察点,一般是将时间与空间的顺序结合起来写。
景物描写要动静结合。
自然界和社会环境有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有的处于变化状态,既要写出它的静态,例如景物的位置、形状、大小、色彩等方面的变化。
写景要做到有动有静,动静结合,逼真传神,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融情于景,情景感人。
写景文章要把作者对景物的热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才能情景交融,感动读者。
融情于景往往是作者在描写景物的同时,用抒情的笔调,直接或间接地抒发自己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三、激情交流“我印象中的夏”教师创设对话情境:一提起夏天,同学们心头最先呈现的是什么?走进夏季,你感受到了什么?走出夏季,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学生畅谈夏的真实感受。
四、反复诵读,整体感知“作者眼中的夏”1、教师多媒体播放电视散文《夏》,学生听读,感受情境。
2、学生推荐一人示范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力求声情并茂。
学生评点,并积累词语(多媒体显示):字音:磅礴..(dàn dàn)..(púfú) 澹澹..(páng bó)匍匐芊芊..(qiān qiān)迸.发(bèng)字形:主宰.苦涩.轻飞曼.舞闲情逸.致3、学生想象像文中的夏景图,走进画面,从画面中捕捉美景,感受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
4、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预设: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作者喜欢这个夏天吗?在文中找出依据。
学生共建:第一段“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最后一段“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五、欣赏夏之景,感受夏之情、夏之韵,体会“作者心目中的夏”1、教师预设:作者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这些情景是依什么样的次序介绍的?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学生达成共识:作者描绘了夏天的细草、林带、蝉儿、麦浪、太阳、热风、棉苗、高粱,瓜秧等景物,写了人割麦打麦、追肥浇水等劳作。
第一段概括夏天的特点,是全文的总领,下午你紧扣“热烈”“紧张”“急促”三个特点来写。
第二、三段写夏天的热烈:第二段先形象地描写由春到夏的过程,然后抓住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这些典型景物来写夏之沸腾。
第三段由“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推断出夏是“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第四段写夏天紧张、急促的旋律,赞美劳动者。
第五段总结全文,表达对夏天的赞美之情。
教师总结并给予学法指导:文章本有路,遵路识斯真。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要有鲜明的思路。
写景文章的阅读思路和写作尤需如此。
在梳理思路时要善于筛选显示文章思路的标志性语句,捕捉各段思路的内在联系。
比如开头一段的总领性作用,结尾一段的卒章显志揭示主题的作用。
2、教师创设对话情境:从作者的描绘中,我们的收获是满当当的,我们为之紧张兴奋。
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你的收获,比如“我看到了······我嗅到了······我感受到了······”。
学生依句式说话。
师生共同点评。
教师总结:这是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农民辛勤劳作。
这是黄土地的夏天。
梁衡曾作为《光明日报》记者驻扎山西九年,他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对这“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有着多么独到的感受啊!3、教师预设:夏天是一首生命与创造的诗歌。
请让我们驻足夏天,享受夏天。
请你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夏天是什么样的?请以“夏之景”“夏之情”“夏之韵”为话题说出你的感受。
学生自选话题,小组交流。
“夏之景”学生选择的有緑烟图、鸣蝉图、麦浪图、生趣图、劳作图等,体现了美妙之夏、激情之夏。
“夏之情”包括热爱和赞美自然、夏天、劳动、劳动者。
“夏之韵”包括“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这是哲理之夏。
教师总结并引申:作者通过自然景物、农作物、劳动场面来描绘心目中的夏,这是本文的独到之处。
联系前面所学的《春》《三峡》《济南的冬天》三篇文章,我们会发现写景文章,最常见的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赞美。
梁衡善于从人们司空见惯的情景中发现劳动之美,热情地讴歌、赞美劳动,这是非常难得的。
风景和人的关系,许多前贤有真知灼见。
莎士比亚说过:“人啊,你是宇宙的精华,你是万物的灵长!”古哲人说过:“让世界的所有风景都消失吧,只是不要消失了人,在一张张不同的面孔和不同的表情中,我们可以想像世界上所有的风光。
”在梁衡看来,夏之所以美,在于劳动、创造、收获。
歌颂夏天,其实是在歌颂生命。
六、探究品味,感受语言魅力,学以致用,完美表达1、教师情境创设:《夏》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
文字字字珠玑,读之,令人满目生辉,满齿生香。
教师提示:这篇散文选词精致,描写生动细腻,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句子蕴含哲理,既有写景的情趣美,又有议论的哲理美。
请从文中选出你最喜欢的词句,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学生交流鉴赏心得:描述性语句欣赏体会:学生A:第2段对季节的描写,用“一锅水”“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暮春到初夏、盛夏的过程,新奇形象又朴素自然。
学生B:“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一句中的“潜”字勾勒出一位出色的演奏家,声声长鸣悠悠溢出树间,显示着夏的势力,传达着夏的喧闹。
学生C:“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一句,用两个“扑打”写出了丰收的繁盛,昭示着喜人的收获。
一个“涌”形象再现了田野里麦浪翻滚的动态景象,既准确形象,又给人美感。
学生D:“热风浮动着”,热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昭示我们的生活是多么丰硕和饱满啊!学生E:“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酿”一词,揭示夏季酝酿生活的醇香与甘甜。
“滚动”“升腾”和前面的“沸腾”相接,烘托了夏日的气势。
学生F:“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一句,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让读者感受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欣,瓜秧腰肢抖动奋发前行的劲头。
夏天的农作物也具有了人的风采、气度、灵秀。
学生G:第4段对农人劳作的叙述,“听听”“看看”,口语化的语句,几个细节,让我们想像出农民们“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紧张生活!“快割,快割”“快打,快打”“五月人倍忙”,有什么比收获更让人感到充实的!学生H:“黛色长墙”“火红的太阳”“金黄的大地”等描述性的语句,色彩明快,展现了一幅幅气氛热烈的夏之画卷。
哲理性语句欣赏体会:“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排比句式,用色彩表达对季节的感受,独具魅力,写出了夏之热烈。
教师引申:春寒料峭,万物萌发,一切生命都蓄势待发,收获在希望之中期盼;秋色辉煌,硕果累累,然而灿烂终将趋于平淡,生命归于终极。
而夏,这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由孕育到丰登,是人类创造之波的流泻,它教你承受焦灼痛苦,用青春创造财富,用汗水浇灌希望,是生命中创造与奋斗的历程。
它不正是人生最可贵的黄金季节吗?教师总结并过渡:作者把散文当做艺术画卷精心创作,每一词精益求精,每一句意蕴深远。
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美,感悟哲理,这何尝不是一种创造!下面我们也来试试。
2、教师预设:请依照例句仿写。
要求:体现句式特点,修辞运用,例句:(1)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2)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学生凝神仿写,同桌之间交流,教师巡视,及时发现优秀语句,向全班推荐欣赏。
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风景图片,帮助学生设置情境。
七、课堂总结我们从情境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一篇篇美文就像美的使者。
领略、发现生活中的美会让你感觉平凡的生活是趣味多姿的。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同学们也正是金子般的年龄,愿你们在人生的黄金季节激情飞扬,英姿勃发和着这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去抒写辉煌的明天!奏出你生命的华章!八、布置作业1、课文搜集写夏的文章和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