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存款保险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13.09 KB
- 文档页数:3
34 受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内部治理结构失衡等多因素影响,近段时间我国部分中小银行出现集中提取银行存款事件,如果处置不当,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风险意识,保护存款人利益,实施风险早期纠正及有效处置风险,增强社会公众对金融体系信心,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作用明显。
美国存款保险建立时间早、运作时间长、实践经验丰富,其应对银行挤兑的做法对我国完善和进一步发挥存款保险作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存款保险;银行挤兑;启示近期我国中小银行挤提情况及存款保险作用(一)中小银行挤提事件频发2020年以来,受经济增长下滑、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等因素影响,部分中小银行经营困难,叠加内部管理不善、治理结构失衡,辽宁葫芦岛银行、河北衡水银行、山西阳泉农商行、河北保定银行等多家银行因谣言传播出现集中提款事件,频率高于往年,影响了区域金融稳定,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受到疫情严重冲击情况下,极易引发群体效应,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
1.高管涉案产生谣言引发市场恐慌。
6月16日,山西阳泉市商业银行因被谣传“资金链断裂”“行长卷款跑路了”等不实消息引发部分储户前往银行提现,造成银行网点正常营业秩序紊乱。
8月2日,葫芦岛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原行长王学伶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受此影响,谣言应运而生,引致当地群众出现“集中提款”。
2.经营管理失控,不良贷款率高企,市场声誉下滑。
3月30日甘肃银行发布2019业绩报告,2019年该行实现营收72.33亿元,同比下降18.5%;净利润5.11亿元,同比下降高达85.1%。
截至2019年末,甘肃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45%,同比增加0.16个百分点。
受此影响,4月1日,甘肃银行股价出现连续跳水并跌破1港元/股,最低跌至0.58港元/股,较最高价下跌了80.7%。
股价的大幅下挫,导致资本市场恐慌情绪积聚,并很快蔓延至该银行的实际存储业务。
4月5日,甘肃银行在部分小县城的网点出现挤兑现象,大量居民不顾疫情集中排队取钱。
中美存款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研究中美两国都有着针对存款保险的制度,用于保障个人及机构的存款安全。
本文将对中美两国的存款保险制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首先,中美两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的立法背景不同。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立法基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存款保险条例》,该条例于1995年颁布实施。
该条例的主要宗旨是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而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立法基础是《1933年银行法案》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案》。
这两个法案都是在大萧条时期为解决银行和证券市场的危机而制定的,主要宗旨是保护公众投资者,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其次,中美两国的存款保险机构不同。
中国的存款保险机构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存款保险基金,即简称“存款保险基金”。
存款保险基金是由国务院主管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的非营利性的法人机构,主要职责是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提供存款保险服务。
而美国的存款保险机构是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是美国政府机构之一,负责保险美国各银行和储蓄机构的存款。
同时,FDIC还负责监管和解决银行和储蓄机构的问题,以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再次,中美两国的存款保险范围不同。
中国的存款保险基金主要保障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对于单个账户的保险金额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
而美国的FDIC保险范围较广,不仅保险各类银行和储蓄机构的存款,还保险个人退休账户、信托和债券等。
对于单个账户的保险金额限额为25万美元。
最后,中美两国的存款保险基金来源也不同。
中国的存款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缴纳,同时还可以通过国家财政提供的财政拨款和债务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
而美国的FDIC主要来源于由银行和储蓄机构缴纳的存款保险费。
如果FDIC用完了所有的存款保险费用,美国财政部将提供额外的资金。
总的来说,中美两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在立法背景、存款保险机构、保险范围和基金来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不同的制度设计会导致不同的成效和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
存款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对的启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也日益突显,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成为各国政府的共同责任。
为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目的是保护银行存款者的合法权益和金融市场稳定。
本文将探讨存款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分析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概念和目的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由政府和银行合作设立的机构,主要负责保险银行存款者的存款,并为其提供相应的保障。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承担存款风险、提供赔偿保障等方式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防止金融市场失灵,维护金融稳定和社会和谐。
二、国际经验1、美国FDIC存款保险制度美国FDIC(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存款保险制度是全球最为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之一,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存款保险限额美国FDIC存款保险制度针对不同类型的存款,设置了不同的存款保险限额。
对于个人存款而言,最高的保险限额是25万美元。
而对于企业存款,最高的保险限额则为25万美元x每一个法人单位的多个账户,每个账户最多可以有50万美元的保险限额;同时,对于储蓄合同、信托基金等存款类型,其保险限额也分别有所不同。
(2)保证金系统美国FDIC存款保险制度还采用了保证金系统,即银行必须向FDIC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以备不时之需。
这种制度不仅可以保证FDIC及时地为存款者提供赔偿,还有助于银行保持良好的风险管理和财务稳健。
2、欧盟存款保险制度欧盟存款保险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层面上的存款保险制度,即各国政府在其境内设立的存款保险机构;二是欧盟整体的存款保险制度,即欧元区内的存款保险机构EFD (European Deposit Insurance Fund)。
(1)国家层面上的存款保险制度欧盟各成员国的国家层面上的存款保险制度之间有所不同。
例如,在德国,每个存款人的存款最高保险限额为10万欧元;而在意大利,每个存款人的存款保险限额则为10万欧元,如果存款人是家庭,保险限额就可以每人增加到10万欧元;在乌克兰和俄罗斯等国家,其存款保险限额甚至不足1万欧元。
存款保险制度发展历史一、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金融风险不断增加,银行存款的安全问题成为了令人担忧的问题。
为了保护存款者合法权益,各国纷纷成立了存款保险机构。
二、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
当时,世界经济正处于大萧条时期,银行倒闭的现象屡见不鲜,美国民众对于存款的安全问题高度警惕。
1933年6月,美国政府推出了《银行保险法案》,正式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
FDIC的主要职责是为存款者提供保险服务,确保他们在银行倒闭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储蓄,同时也可以促进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
三、欧洲存款保险制度欧洲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
当时,欧洲的国际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银行间交易越来越频繁,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风险。
为了保护存款者的利益,欧洲一些国家成立了自己的存款保险机构。
1969年,欧洲联合银行组织(European Banking Federation, EBF)正式成立,旨在增强欧洲银行业的竞争力和稳定性,也加强了欧洲各国存款保险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四、中国存款保险制度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才开始引进FDIC的制度模式。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批准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存款保险公司(CDIC),并于1998年1月1日起正式运营。
CDIC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存款保险制度进入了新发展阶段。
此后,为了不断完善存款保险制度,中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文件,以规范存款保险公司运营,提高保险赔偿的有效性。
五、存款保险制度的影响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银行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存款保险制度提高了银行业的稳定性和信誉度。
其次,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提升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提高投资者信心,促进金融体系的良性发展。
最后,存款保险制度也成为国际金融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和融合。
六、结论鉴于存款保险制度在保护储户合法权益、提高银行业稳定性和促进国际金融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各国政府应加强对存款保险制度的研究和应用,不断完善其制度框架和运营机制,提高存款保险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中美存款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研究中美两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在保障国内银行存款安全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是两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在具体的政策设计、保障范围、保险金支付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美两国的存款保险制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以探讨两国在存款保险制度方面的异同之处。
我们来看一下中美两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情况。
在中国,由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保监会”)负责监管银行业,该机构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保障国内各类人民币存款。
保险基金由银行业金融机构缴存,以保障银行发生倒闭时能够及时偿付存款保险金。
而在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负责实施,该机构将对银行存款予以最高5万美元的保险保障。
关于保障范围方面,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所保障的存款范围相对较窄,主要包括储蓄存款、定期存款、活期存款等主要存款账户,而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则包括储蓄存款、检查存款、定期存款、借记卡存款等多种存款账户类型。
基本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所保障的存款类型更加全面。
在保险金支付方面,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对受保险银行发生破产时的保险金支付有明确规定。
在存款人提出保险金求偿申请后,保险机构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履行偿付义务。
而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对受保险银行的破产保险金支付也有规定,但是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在保险金支付方面更加灵活,对于特殊情况的处理更加灵活。
在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行机制方面,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由政府主导,由政府机构进行存款保险金的管理和运行。
而在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由联邦政府设立独立的存款保险机构进行管理,相对更加独立。
中美两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在具体的政策设计、保障范围、保险金支付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在政府主导、保障范围较窄等方面与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存在不同,而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在保障范围、保险金支付上表现得更加灵活和细致。
不同的国家在面对金融风险和银行倒闭时采取的制度安排有所不同,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在金融监管和保障存款人权益方面的不同理念和制度建设。
解析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美国存款保险制度(FDIC)是一个由美国政府设立的机构,旨在保护储户的存款免受银行破产和金融风险的影响。
这项制度旨在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并提供一种可靠的方法来保障个人和企业的存款安全。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
在此期间,数百家银行倒闭导致储户的存款损失。
为了防止银行破产引发的金融危机,1933年通过了《银行业法案》,其中确立了存款保险机构的创建。
根据该法案,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简称FDIC)成立并接管了存款保险工作。
FDIC由五位委员组成,其中三位由美国总统任命,两位由美国银行局局长和美国财政部长分别兼任。
根据FDIC的规定,美国境内的银行都必须参与存款保险计划并按照规定交纳保险费。
这确保了所有在FDIC存款范围内的存款都可以获得最高达25万美元的保险赔偿。
如果一家参保银行破产或面临风险,FDIC将对储户的存款进行偿付,并利用储户保险基金进行支付。
FDIC设立了储户保险基金,该基金通过银行缴纳的保险费和资产清算来筹集资金。
如果一家银行面临破产,FDIC将使用该基金支付受影响储户的保险赔偿。
但是,如果基金的资金不足以支付所有受影响储户的赔偿,那么FDIC将从美国财政部获得额外的资金支持。
除了提供资金保障,FDIC还扮演着监管的角色,确保参保银行遵守法规和安全操作。
它有权进行定期检查,以确保银行有足够的资本和流动性来应对风险。
如果银行发现存在问题,FDIC有权采取必要措施,包括要求其增加资本储备或重新组织。
总的来说,美国存款保险制度为储户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使得他们不必担心存款损失。
这项制度对金融体系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它增加了公众对银行的信任并减少了金融风险的传播。
此外,FDIC还确保银行按照法规操作,进一步保护了储户的权益。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FDIC对个人储户的存款提供了保险,但它并不覆盖其他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或投资基金。
美国和日本的存款保险制度美国和日本的存款保险制度美国和日本的存款保险制度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20世纪初的经济大萧条,导致全美先后有9755家银行倒闭,存款人损失约14亿美元。
为了应对危机,美国国会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包括1933年6月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成立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
1933年7月FDIC正式成立,1934年设立了联邦储蓄信贷保险公司,负责向储蓄信贷协会提供存款保险。
美国的FDIC是一个独立的联邦政府机构,直接向美国国会负责,并接受美国会计总署的审计。
FDIC的首要职能是存款保险,它为全美9900多家独立注册的银行和储蓄信贷机构的8种存款账户提供限额10万美元的保险,全美约有97%的银行存款人的存款接受了FDIC的保险。
在美国,当存款机构资不抵债、不能支付到期债务或其资本充足率低于2%时,该存款机构的注册管理机关将作出正式关闭决定并通知FDIC。
值得注意的是,FDIC只对银行存款人提供保险保护,不保护非存款债权人或倒闭银行股东的利益。
FDIC只对支票账户、储蓄账户、存单、退休金账户等银行存款账户进行保险,对共同基金投资、股票、债券、国库券等其他投资产品不予保险。
最初时,保险赔付限额仅限于每位存款人2500美元,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通货膨胀的加剧,保险限额不断提高。
根据1980年的放松存款机构管制和货币控制法,FDIC提高了存款保险限额,对所有种类的存款账户保险限额都提高到10万美元,即存款人的储蓄、支票以及其他存款账户合并在一起,保险的最高额度达到10万美元。
日本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于1957年,日本金融当局当时意识到存款保险对维护金融稳定的作用,向国会提交了存款保障制度基金法案。
1971年,日本国会公布了存款保险法,设立日本存款保险公司。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不断恶化,破产案件不断增加,日本政府通过修改存款保险法,对日本的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了数次改革,日本存款保险公司不断被赋予新的职能与权力,目前已成为稳定日本金融体系的重要机构之一。
解析美国存款保险制度1933年美国政府为应对大萧条对银行业的冲击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后,于1934年成立了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 D I C),并于同年建立联邦储蓄信贷保险公司(F S L I C)专门向储蓄信贷协会(SL s)提供存款保险,但其在1985年被FDIC接管。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80 多年来,总体效果理想,前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4 年FDIC成立到1980 年可以称之为黄金期。
在这47 年中,F D I C 保险的银行破产数量总数为480 家,平均每年有10 余家银行破产,远低于1934 年至2014 年间平均每年破产50 家银行的数量。
首先,这主要得益于美国金融业在这一时期实行的严格分业经营,其间银行很少涉及证券、保险业务,银行交易账户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比极低。
其次,因为严格的Q 条款和金融管制的实施,银行不能为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对定期存款也规定了最高利率上限,并对银行的跨区经营进行限制,银行利率风险较低。
最后,这一时期美国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平均增速达4.74%,银行业生存在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中。
第二阶段,从1980 年至1995 年,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受到了储贷危机的考验。
20 世纪70 年代美国的高通胀(平均C P I 高达7.5%)和高利率(联邦基金利率超过10%)使通过短期储蓄存款融资发放长期固定利率房地产贷款的储贷机构利率风险骤升。
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允许储贷机构投资安全和不安全的贷款,甚至可以投资垃圾债券。
1986 年美国取消了规定存款利率上限的Q 条款,促使储贷机构进行激进的高息揽存。
资产负债期限的错配和存贷利率的倒挂(存款利率20%,贷款利率8%),使美国近30% 依靠吸收短期储蓄存款投放于房地产贷款的储贷机构陷入困境。
1986 ~ 1995 年,FSLIC 关闭了1043 家储贷机构,超过上世纪80 年代初期储贷机构总数的三分之一。
美国1933年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operation ),负责商业银行的存款保险。
起因是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使得美国大约9000家银行破产,存款人的经济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失。
经过70多年的发展,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已经相当成熟,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存款保险制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首先,美国成立FDIC作为一个独立的联邦政府机构,直接向美国国会负责。
肩负三个职能,最主要为存款保险,其次为银行监管和处置倒闭存款机构。
由此达到两个主要目的:保护小储蓄,防止挤兑现象和为处置出现严重问题、破产或濒于破产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
存款保险制度在中国建立初期也可由政府提供资助和进行担保,然后逐渐形成放开政策。
其次,FDIC强制所有联储会员、联邦特许商业银行、储贷机构和部分州特许银行加入。
一方面扩大了保险覆盖面,使得几乎100%的银行和储贷机构都被要求加入了存款保险体系,大部分存款都能得到有效保护。
另一方面,强制性加入也使得FDIC能够获得充足的保险基金,扩大业务,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在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从中小银行逐渐扩大到国有独资银行。
如若能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纳入到存款保险体系,会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起到极为重大的作用。
在美国,存款保险制度也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如存款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道德风险改革中提出的将保险费率同风险挂钩的建议,但此改革措施也可能导致不公平性,和对费率的测定的不确定性等问题。
在中国,一般看法为实行单一费率,但不能否定差别费率在存款保险制度中的作用。
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银行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其信用等级,风险承受能力较其他中小银行显然较高,实行统一费率对国有商业银行确为不公。
除此之外,保险额度,制度推出时机等也为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应考虑因素。
下面,我们就中国在现今历史背景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出几点看法。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银行业危机促使存款保险制度大规模建立。
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法规、中央银行最后借款人制度一起构成了国际上公认的金融安全网。
美国1933年通过立法,成为第一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此后存款保险制度逐渐得到国际认可,并得到大规模发展。
截至XX年3月,世界上共有111个国家建立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1960年之前美国是世界上唯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1961年印度成为第二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而存款保险制度得到国际认可并大规模建立则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与世界银行业危机次数相关性较强。
80年代各国银行所统计的严重系统性银行危机达到45次,90年代全球爆发了63次严重的银行危机。
与此对应,1990年只有34个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XX年达到71个国家,增长209%。
进入21世纪,陆续有32个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在XX年金融危机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数目占这些国家数的%。
目前美国的存款保险由美国存款保险公司(fdic)统一运作和管理,1950年《银行法》赋予其相对独立法律地位,直接对国会负责。
美国实行强制与自愿结合的存款保险制度,用以降低银行的逆向选择对存款保险制度的不利影响。
由于参保银行相比未参保银行有更好的竞争优势,目前大部分存款机构,包括国民银行、州注册银行、住房储蓄银行、储蓄协会、外国银行在美分支机构都加入了存款保险。
存款保险涵盖了大部分的存款品种,但对于股权、债券、互助基金、生命保险、年金、市政债券、保管箱、国债以及国库券等不予保障,对本国银行的国外分支也不予保障。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按账户确定保险限额,每个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按同一类型账户合并计算的存款保险限额为25万美元,并可随着经济形势及通货膨胀进行调整。
自1934年建立fdic后,1980年之前是存款保险制度平稳发展的时期。
1981年以后,随着美国金融改革的深入与银行业发展,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不断提高存款保险限额以应对经济发展与通货膨胀、采用风险差异费率以减少道德风险的产生、确立存款保险基金储备比例的浮动区间以缓解周期性危机压力、扩大存款保险限额、返还保费减少银行负担以及进一步扩大fdic监管与处理银行的权力。
第1篇一、引言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银行存款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国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其银行存钱法律规定具有代表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美国银行存钱法律规定,包括存款类型、存款人权益、银行责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
二、存款类型1. 非利息存款(1)活期存款(Checking Account):活期存款是指客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存入或取出款项的账户。
活期存款通常不支付利息,但具有灵活的存取款功能。
(2)定期存款(Savings Account):定期存款是指客户在一定期限内不得取款的存款。
定期存款通常支付固定利率的利息,但存取款相对不灵活。
2. 利息存款(1)高收益储蓄账户(High-Yield Savings Account):高收益储蓄账户是银行推出的一种定期存款产品,具有较高的利率,但存取款期限较长。
(2)货币市场账户(Money Market Account):货币市场账户是一种结合了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特点的账户,具有较低的存款门槛和较高的利率,但存取款有一定的限制。
三、存款人权益1. 存款保险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为存款人提供存款保险,最高保险金额为250,000美元。
这意味着,如果银行破产,存款人可以在FDIC的保障下,获得最高250,000美元的赔偿。
2. 存款保密银行必须遵守《格拉姆-利奇-布莱利法案》(GLBA)的规定,保护存款人的隐私。
银行不得向第三方透露存款人的个人信息,除非得到存款人的明确同意。
3. 存款利率保护银行在存款利率调整时,应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保障存款人的权益。
例如,在利率上升时,银行不得降低存款人的存款利率。
四、银行责任1. 保障存款安全银行有责任保障存款人的存款安全,包括防范存款被盗窃、抢劫等风险。
2. 保障存款人权益银行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如存款保险、存款保密等。
3. 合理收费银行在提供存款服务时,应合理收费,不得收取不合理的费用。
国外存款保险制度:哪个国家最优?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银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存款保险制度也因此逐渐成为了各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多个国家中,存款保险制度层出不穷,那么哪个国家最优呢?本文将对国外存款保险制度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全球存款保险制度的优缺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是美国联邦政府为防止银行破产带来波及性风险而设立的,FDIC主要保护个人和小型企业的存款,每个账户受保额上限约为25万美元。
同时,美国获得FDIC保险的银行必须定期向FDIC缴纳保险金,以确保保险资金的安全。
从这个制度来看,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覆盖面广,保护力度大,但也存在着保险额度不足的问题,对大型企业的存款保障力相对较弱。
接下来是加拿大的存款保险制度。
加拿大监管系统针对银行的财务稳定性和安全性,采取了一个“三大机构”的制度。
即加拿大央行,加拿大金融监管机构OSFI以及加拿大存款保险公司CDIC (Canadian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CDIC的保险范围覆盖了多数加拿大银行,每个账户的保额上限为10万加元。
CDIC的保险金来源于银行向其缴纳的保险金,同时CDIC有权利向政府融资以保障其稳定运作。
加拿大这个制度的特点是:拆分监管,加强内部监管,以及保障力度明确。
再来看一下英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英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由金融服务补偿方案FSCS(Financial Services Compensation Scheme)来承担,每个账户的保险额度为8万英镑。
FSCS提供的保险覆盖金融机构、保险公司、金融投资商以及P2P借贷平台等。
FSCS在保障存款的同时,也覆盖了金融投资领域的保障。
但FSCS的保障力度相对较低,各个领域的保障金额互相独立,相对较分散。
最后是澳大利亚的存款保险制度。
澳大利亚采取了一种叫做《金融稳定法》的法律来规范存款保险规定,澳大利亚存款保险公司ADIC (Australian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为其承担保险责任。
美国是当今世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最早、运行机制最为完善的国家。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FederalDepositInsuranceCorporation?熏以下简称FDIC)成立迄今72年来,历经金融危机与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成功地维护了美国银行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保持了公众对金融行业的信心,也使美国金融霸主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一、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成立于1933年的FDIC,总部设在华盛顿,目前在全美设有6个大区办事处和80个分区办事机构。
其中,大区办事处向总部负责,分区办事机构向大区办事处负责。
它们按照国会法案,在全美境内为银行和存款机构提供存款保险。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在成立后的72年中,不断改进并日臻完善。
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美国银行业和储贷协会爆发了大规模危机,这场危机不仅暴露出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和美国金融监管的不足,而且事后分析发现由存款保险机构制约权力的缺乏所引发的道德风险也是导致这次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国开始意识到银行监管体制及存款保险制度方面的缺陷,随开始对存款保险制度进行改革,赋予存款保险公司以更大的权力。
其主要的改进措施包括:扩大FDIC的援助方式、限制实行大银行不能倒闭政策、引入立即纠正机制和实行风险差别费率制度。
FDIC成立之时具有重组和经营破产银行的权利与代替破产银行理赔的责任,但处理内容与方式都较为单一,后逐渐尝试新的处理方式,如1968年首次采用收购与承担方式处理破产银行。
1982年以前存款保险机构应付银行倒闭的权力受到限制,面对20世纪80年代存款机构尤其是储贷协会倒闭率增长问题,存款保险机构几乎束手无策。
1982年通过的《加恩-圣-杰尔曼存款机构法》加强了存款保险机构应付银行倒闭的权力。
1987年《平等竞争法》赋予存款保险机构更大的权力,允许对有倒闭危险的银行进行收购。
由于大银行倒闭时对整个金融业的打击甚于中小银行倒闭,所以美国一直实行“大而不倒”的政策,如1984年对大陆伊利诺斯银行的救助即为典型一例。
中美存款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研究中美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中国和美国针对银行存款设立的保险制度。
这两个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下面将从覆盖范围、保障金额、运营方式和制度完善度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中美存款保险制度在覆盖范围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CBIRC)负责监管和管理,覆盖范围包括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
而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则由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负责监管和管理,覆盖范围主要是商业银行和储蓄银行。
可以看出,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覆盖的金融机构种类更多样化。
中美存款保险制度在保障金额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对每个存款人在同一家银行的同一类存款进行保障,保险金额为每人每家银行50万元人民币,包括本金和利息。
而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对每个存款人在同一家银行的全部存款进行保障,保险金额为每人每家银行25万美元,包括本金和利息。
可以看出,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每个存款人的保障金额更高。
中美存款保险制度在运营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存款保险基金采取缴纳保费的方式运营,金融机构需要按照存款额度和风险评估进行保费缴纳。
而美国的存款保险基金则采取支付保险费的方式运营,美国所有受FDIC监管的银行均需缴纳一定比例的存款保险费。
可以看出,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更注重风险评估和个别缴费。
中美存款保险制度在制度完善度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在近年来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和完善,逐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
中国将存款保险基金规模逐步扩大,提高了存款人的保障效益。
而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则较为成熟和稳定,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
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相对于美国还有一些进步的空间。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在抑制金融恐慌、维持银行系统稳定方面获得了较大成功。
从1930年代至1980年代的将近50年间,美国银行平均每年倒闭不超过15家,大大低于1929年- 1933年同的2000家。
如此突出的成就,主要归功于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具体表现在:(1)复合制的职能设计。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职能:一是保护小额存款人利益,二是加强金融监管,事先介人银行风险管理,三是为银行业也提供一种市场退出机制。
这些职能同中央银行的审慎监管和最后贷款人功能,共同构成了.相对完善的美国金融安全网:一方面将银行风险尽量控制在萌芽阶段,另一方面即使有少量银行不得不破产,由于退出机制良好,也不致再现30年代的大恐慌。
(2)独特的保险基金运作,美国FDIC的保险基金可以在特殊情况下向财政部、中央银行及公众融资来拯救银行或银行体系,然后再通过收取保费分摊损失,从而大大减轻了财政和央行进行援助的负担和风险,也不影响财政预算的当期平衡,确保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刺激,避免产生银行与经济的双重危机。
(3)贯彻保护小额存款人的原则。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初衷并非保护大额存款人利益,因为大额存款人拥有信息优势,会自己监测银行风险,而小额存款人投有这种优势且为数众多、社会影响面大,因此FDIC通过强制投保与自愿投保、设定保险限额、对有问题的小银行实行破产救助等措施保护小额存款人的利益。
然而,1980年代美国储蓄贷款保险公司(FSLIC,现已并人FlDIc)的危机导致近2000亿美元损失,也暴露了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局限性:(1)诱发当事人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同任何保险一样,存款保险制度也激励银行过度承担风险,改革前的固定费率制又使风险大的银行首先加人保险;另一方面,FDIC的限额内全部赔付制度又使存款人放松对银行的监督。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保险制度所追求的金融稳定。
(2)对大银行过度保护,导致银行问的不公平。
银登制度
银登制度,即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制度,旨在保护银行存款者的权益和提高金融稳定性。
通俗地说,银登制度就是一种“保险”,类似于人们购买汽车保险、房屋保险等。
只不过这种保险是由国家建立的,用来保障银行的存款者。
在银行出现危机或破产时,银行存款保险基金将会赔偿受影响的存款者,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最初是在美国建立的,其主要目的是避免银行破产对整个金融系统的冲击。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建立自己的银登制度。
在中国,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是于1996年实施的。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中国的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成为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
根据相关规定,每位存款人在同一家银行内的存款金额,可获得人民币50万元的最高赔偿。
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它可以提高人民群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增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防止银行破产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然而,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并不能完全消除银行破产带来的影响。
因此,在投资时,我们还需要关注银行的财务状况、信用评级等方面的信息,以保障自己的利益。
总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是一项重要的金融制度,对于维护金融
市场的稳定、保护存款者的权益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一制度的了解,正确维护自己的权益,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
银行业危机促使存款保险制度大规模建立。
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法规、中央银行最后借款人制度一起构成了国际上公认的金融安全网。
美国1933年通过立法,成为第一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此后存款保险制度逐渐得到国际认可,并得到大规模发展。
截至XX年3月,世界上共有111个国家建立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1960年之前美国是世界上唯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1961年印度成为第二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而存款保险制度得到国际认可并大规模建立则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与世界银行业危机次数相关性较强。
80年代各国银行所统计的严重系统性银行危机达到45次,90年代全球爆发了63次严重的银行危机。
与此对应,1990年只有34个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XX年达到71个国家,增长209%。
进入21世纪,陆续有32个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在XX年金融危机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数目占这些国家数的44.1%。
目前美国的存款保险由美国存款保险公司(fdic)统一运作和管理,1950年《银行法》赋予其相对独立法律地位,直接对国会负责。
美国实行强制与自愿结合的存款保险制度,用以降低银行的逆向选择对存款保险制度的不利影响。
由于参保银行相比未参保银行有更好的竞争优势,目前大部分存款机构,包括国民银行、州注册银行、住房储蓄银行、储蓄协会、外国银行在美分支机构都加入了存款保险。
存款保险涵盖了大部分的存款品种,
但对于股权、债券、互助基金、生命保险、年金、市政债券、保管箱、国债以及国库券等不予保障,对本国银行的国外分支也不予保障。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按账户确定保险限额,每个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按同一类型账户合并计算的存款保险限额为25万美元,并可随着经济形势及通货膨胀进行调整。
自1934年建立fdic后,1980年之前是存款保险制度平稳发展的时期。
1981年以后,随着美国金融改革的深入与银行业发展,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不断提高存款保险限额以应对经济发展与通货膨胀、采用风险差异费率以减少道德风险的产生、确立存款保险基金储备比例的浮动区间以缓解周期性危机压力、扩大存款保险限额、返还保费减少银行负担以及进一步扩大fdic监管与处理银行的权力。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多年来的运作实践证明这一模式基本上实现了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和保持公众信心的目标,成为其他国家设计存款保险制度的样本。
fdic具有明显的监督管理职能。
美国存款保险最大特点在于fdic具有强大的监管职能,fdic目前是州非联储成员银行的主监管者,同时是所有参加存款保险的银行与储贷机构的辅助性监管者。
存款保险制度有效降低了银行倒闭数量。
20世纪20年代,美国每年平均倒闭银行500家左右,“大萧条”使得银行倒闭数在30年代初上升为XX家。
1933年银行倒闭数达到3000家左右,
同年联邦存款保险制度建立,有效提供了银行救助,降低了银行倒闭数量。
在最初的XX年里,美国每年倒闭的银行大约有50家;其后从1945年—1980年,平均每年只有5家左右银行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