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的文献综述 Phoebe
- 格式:docx
- 大小:17.33 KB
- 文档页数:5
《飘》中女性主义研究概况综述《飘》中女性主义研究概况综述《飘》是1936年由玛格丽特·米切尔所写的一部关于南北战争的小说,这部作品不仅以其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情感深度而闻名,更因其在女性主义方面的探讨而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概括和梳理近年来关于《飘》中女性主义的研究概况。
一、背景介绍《飘》以南北战争为背景,描述了战争对一个佐治亚家庭的影响,尤其是对斯嘉丽·奥哈拉这个角色的塑造。
斯嘉丽·奥哈拉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她既是一个受到社会期待和传统束缚的女性,又是一个勇敢追求自己感情和生活的女性。
二、发展历程自《飘》问世以来,学者们便开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斯嘉丽·奥哈拉与其他女性角色的关系,以及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
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后来的研究更加深入,开始探讨斯嘉丽·奥哈拉如何通过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来反抗男权社会的压迫。
三、研究领域和方法在研究领域方面,主要包括文本分析、比较研究、历史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等。
其中,文本分析是研究《飘》中女性主义的主要方法,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象征意义的解读,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义思想。
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则侧重于将《飘》放在更广泛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以揭示其女性主义思想在当时社会中的独特性和普适性。
跨文化研究则注重探讨《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和理解,以揭示其女性主义思想的跨文化共性和差异。
四、重要成果和趋势近年来关于《飘》中女性主义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首先,通过对小说中女性角色的深入分析,学者们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压迫和限制,以及她们在追求自由和平等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其次,学者们还探讨了斯嘉丽·奥哈拉等女性角色如何通过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来反抗男权社会的压迫,从而展现了女性主义的自我主张和主体意识。
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小说中的跨文化女性主义思想,探讨了《飘》在全球范围内的女性主义影响和价值。
《飘》研究报告
《飘》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由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而成。
这部小说于1936年出版,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
这篇研究报告将从几个方面对《飘》进行分析和研究。
首先,我们将探讨小说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飘》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这一时期对美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将研究这段历史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塑造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
小说的主角是一个名叫斯嘉丽·奥哈拉的年轻女性,她勇敢、坚韧,却也充满着矛盾的情感。
我们将深入研究斯嘉丽的性格特点以及她在小说中的发展和变化。
此外,我们还将研究小说中的爱情元素。
斯嘉丽的爱情经历是小说的核心,她与阿什利·威尔克斯和瑞德·巴特勒之间的复杂关系给故事带来了悬念和张力。
我们将探讨这些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他们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背景之间的联系。
最后,我们将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飘》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它也揭示了战争的痛苦和社会变革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我们将对小说中的主要主题进行分析,并研究米切尔试图传达的信息和价值观。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我们希望对《飘》这部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认识到它对文学和社会的重要影响。
内容简介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发表过的惟一小说就是这部《飘》。
小说1936年问世以来,一直畅销不衰,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现已公认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
作品刻画了那个时代的许多南方人的形象,占中心位置的人物思嘉、瑞德、艾希礼、媚兰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他们的习俗礼仪、言行举止、精神观念、政治态度,以至于衣着打扮等等,在小说里都叙述得十分详尽。
可以说小说成功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美国南方这个地区的社会生活。
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思嘉的个性以及她的爱情故事。
她的爱情不是充满诗意和浪漫情调的那一种,而是现实的和功利的。
为了达到目的,她甚至不惜使用为人所不齿的狡诈伎俩。
那么她的爱情故事为什么还那么引人入胜呢?原因很简单,这就是真实。
是小说所设置的情景下完全可能发生的真实情况。
真实的东西可能并不崇高,但更接近人们的生活,因而也更受读者喜爱。
思嘉最初爱上的是艾希礼,却在他人口中听到艾希礼要订婚的消息。
自信而聪明的思嘉决定在婚礼之前向艾希礼告白,却被艾希礼温柔而委婉的拒绝了。
在思嘉最为沮丧的时候却发现她和艾希礼的对话被一个男人(瑞德)无意之中听到了……作者介绍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
曾就读于华盛顿神学院、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
1922-1926年任地方报纸《亚特兰大日报》的记者。
她于1926年开始创作《飘》,10年之后,作品才问世。
《飘》的出版使米切尔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当时美国文坛的名人。
她一生中只发表了《飘》这部长篇巨著,却成了亚特兰大人人皆知的“女英雄”。
她的父亲曾经是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主席。
在南北战争期间,亚特兰大曾于1864年落入北方军将领舒尔曼之手。
后来,这便成了亚特兰大居民热衷的话题。
《飘》翻译评析(一)作者简介玛格丽特·米切尔,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曾获文学博士学位,担任过《亚特兰大新闻报》的记者。
1937年她获得普利策奖。
1939年获纽约南方协会金质奖章。
1949年,她不幸被车撞死。
她短暂的一生并未留下太多的作品,但只一部《飘》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学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二)内容简介《飘》是一部描写爱情的小说。
这本书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南方社会为背景,以郝思嘉为主线,描写了几对青年的爱情纠葛。
作者站在同情农奴主的立场上,描写了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的情况,情节生动、笔调幽默,具有南方浪漫传奇小说的传统。
米切尔以她女性的细腻,精确地把握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成功地塑造了郝思嘉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构思极富浪漫情调,人物和场景的描写细腻生动,语言优美生动,对白个性化,使得整部作品极具魅力。
本书在描绘人物生活与爱情的同时,勾勒出南北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次的异同,具有浓厚的史诗风格,堪称美国历史转折时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成为历久不衰的爱情经典。
(三)译者简介(1)傅东华(1893-1971),本姓黄,过继母舅,改姓傅,又名则黄,笔名伍实、郭定一、黄约斋、约斋,金华曹宅镇大黄村人。
1912年,上海南洋公学中学部毕业,次年进中华书局当翻译员,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14年起,先后在东阳中学、北京平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高等师范教英语。
译有西班牙塞万提斯《唐·吉诃德》,英约翰·弥尔顿《失乐园》,美德来塞《珍妮姑娘》,古希腊荷马《伊利亚特》等。
(2)李野光,原名李光鉴,湖南涟源人。
中共党员。
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
历任湖南春元中学和建国中学教师,北京育英中学教师,中央对外文化部门科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编辑部主任。
美国爱荷华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奥伯曼研究员。
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妻子戴侃也是英语翻译家。
Analysis of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thePerspective of Feminism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AbstractAs a great master in the modern literary world, American female writer Margaret Mitchell gains a world-wide reputation merely on the strength of her singular work Gone with the Wind.As the first novel which depicts American Civil War from women‟s perspective, Margaret focuses on the sufferings from the war of those women who stay at home and their difficult journey of reconstruction.Ever since its publication in 1936, Gone with the Wind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literary world. Literary critics, on the basis of their respectiv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have given different evaluations about this novel. Most of their researches concentrate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American Civil War,the abolitionist thought, Scarlett‟s particular characters and the cultural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Meanwhile many readers only treat this novel as a simple love story, fascinated by its intricate and moving narration yet neglecting its implicit ideological values. Starting from the feministic perspective, this thesis will elaborate on women‟s social status and values, a series of vivid female imag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women, thereby to analyze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self-consciousness reflected in this novel and its immense and positive effect on the cause of women‟s liberation.Key Words:Gone with the Wind women feminism eco-feminism摘要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作为现代世界文坛巨匠,凭借其唯一的一部作品《飘》就名扬天下,成为美国文学史一颗耀眼的明星。
本文是原创论文,需要可以联系客服QQ:799757938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女性主义解构《飘》中塔拉庄园的象征意义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
摘要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生前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作品,自1936年出版以来一直风靡全球。
但是让我们感到困惑的是如此畅销的小说却不能得到文学评论界的肯定。
许多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不能登入美国文学圣神的殿堂,小说的女主人公斯嘉丽是一个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极其自私、虚荣、冷血的女人。
然而本文作者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这位具有争议的女主人公斯嘉丽。
通读小说,我们会发现斯嘉丽从年幼无知的少女到老到成熟的女人,她的女性意识在不断的增强。
她的人生,经历了美国内战的战前,战争和战后的洗礼,塔拉庄园的影子一直贯穿着她的一生并且对她的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就是她“家园意识”成熟的过程。
为了更好的理解她日渐成熟的“家园意识”,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斯嘉丽加以分析。
本文将由引言,正文以及结语组成。
正文将由四章组成。
第一章将简要介绍作者玛格丽特的生平以及传统的南方女性观。
第二章将介绍内战前斯嘉丽的生活以及那时候她对塔拉庄园的感情。
第三张将分析斯嘉丽在内战中面对重重困难誓死保卫塔拉庄园的原因。
第四章将从斯嘉丽战后的言行举止中分析她不服输,勇于打破旧规的反叛精神的根源。
结论将提出本文的中心思想:斯嘉丽在经历战争的洗礼后变得更加成熟,同时她的人生跟塔拉庄园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最终,斯嘉丽成为了一名具有独立意识的新女性的代表。
[关键词] 塔拉庄园;女性主义;家园意识
6600字。
《飘》的相关论文 doc摘要1938版电影《乱世佳人》改编自现代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
总体上看改编忠于原著,但有其优胜和淡化之处。
优胜之处在于电影利用其艺术优势,突显主人公的情感主线,集中塑造女主人公郝思嘉的形象;淡化之处在于电影淡化了郝思嘉的明天意识以及原小说的部分主体。
《乱世佳人》这样处理的目的在于使电影在改编过程中既不失原著内涵又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改编后的电影《乱世佳人》成为经典之作。
关键词:《飘》;蒙太奇;电影改编;淡化IAbstractThe movie Gone with the Wind is adapted from the 1938 edition of \the wind\written by the American female writer Margaret Mitche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uthenticity, the movie is certainly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here are also some intensifying and neglecting aspects. The performance of film is taking advantage of its specialty to highlight the heroine's feelings and mainly shape the image of Scarlett. The neglecting part lies inScarlett’s tomorrow co nsciousness and some of the themes in the novel. The movie dealt in this way can meet the public aesthetic needs and keep the novel’s original meaning during the adaptation. The movie Gone with the Wind becomes a classic work.Key words:Gone with the Wind ;Montage;film adaptation;neglectingII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 一、小说与电影的表现形式的对比 (4)(一)小说:用文字表现曲折的情节 .............................. 4 (二)电影:形象展示人物复杂的情绪 ............................ 5 (三)侧重点由“战争”到“爱情”的变化 ........................ 6 二、电影对小说人物形象的成功再塑造 (7)(一)电影通过肢体语言丰富人物形象 ............................ 8 (二)利用电影艺术优势突显郝思嘉新女性形象 .................... 9 三、电影对小说部分主体的淡化 (10)(一)“明天意识”的淡化 ..................................... 10 (二)淡化的优势:符合电影大众化审美趣味 ..................... 11 (三)淡化的缺陷:减弱小说影响力 ............................. 12 参考文献........................................................... 13 谢辞............................................. 错误!未定义书签。
美国通俗小说经典《飘》研究综论美国通俗小说经典《飘》研究综论《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于193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该作品堪称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也在文学评论界引发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
本文将对《飘》进行综论式的研究,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对美国文学及社会的贡献。
一、作品背景与创作动机《飘》的故事背景设定于美国南方的南北战争及战后重建时期,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以南方白人上层社会与黑人奴隶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展示了当时南方社会的种族歧视、阶级冲突与爱情悲剧。
米切尔借此书揭示了奴隶制度及种族歧视对南方社会的毁灭性影响,并对战争及其后果进行深刻的思考。
二、形象刻画与情感表达《飘》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
斯嘉丽·奥哈拉作为女主角,她的坚强、执着和能干,以及对权力和财富的追求,使她成为一个复杂而有魅力的形象。
她与缪兰、亚希礼和阿什利等男性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纠缠,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
这些人物形象与充满对比的战争背景相互交织,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情感与社会环境的复杂关系。
三、主题与哲学意义《飘》以斯嘉丽的追求与挣扎为线索,表达了一种追求个人利益与爱情的自由的渴望。
小说中同时提到了自由、勇气、流亡与回归等主题,使之超越了一般的爱情小说,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意义的作品。
斯嘉丽的形象代表了个体生命的力量与挣扎,小说对人性、社会及历史进程进行了沉思与剖析。
四、文学风格与艺术手法《飘》的文学风格生动而细腻,擅长通过描述细节来展示人物内心的思绪和情感。
例如,米切尔以描写战争中的生活细节,以及斯嘉丽的独白和内心独白的方式,使读者更加投入和体验故事的发展。
此外,小说巧妙地使用了回忆手法,通过斯嘉丽对过去的回忆,进一步展现出她的成长与变化。
五、社会政治背景与文化影响《飘》以美国南方上层社会为背景,揭示了南北战争及战后时期社会动荡与种族问题。
文献综述参考范文文献综述论《飘》中的现实主义文献综述引言在20世纪的英美文学中,最具轰动效应的,莫过于美国女作家XXX(XXX,1900—1949)的长篇小说《飘》。
该书自1936年问世以来,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考验,依然盛销不衰。
小说以美国南北内战为背景,以战争的发展为线索,主要描写了女主人XXX与XXX和XXX之间的纠葛和恩怨。
小说整体上是以女主人XXX的爱情史为中心,虚写战争,实写战争对人类心灵的影响。
此外,小说里还表现了对十九世纪中期美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和矛盾,既是对当时南北战争中美国人的生活的生动刻画,也表现了当时战争中美国人勇敢和执着的精神。
它是一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相结合的优秀作品。
尽管美国文坛一直有意贬低《飘》的文学价值,但它虽然未能进入文学经典的殿堂,却走进了千百万读者的心中。
一、国内对《飘》的相关评论相对西方而言,我国在《飘》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长期存在着接受与研究的严重脱节。
即使是近年来这部小说获得愈来愈多的肯定评价,并正式进入文学史(以XXX的《美国小说史纲》和XXX的《当代美国小说》为代表),但对《飘》的研究也还是流于外表和简朴。
仅以中译本的序言水平就可见一斑:1990年中国刮起了重译《飘》的旋风,一时出现沪本、京本、浙本三个版本的热闹排场,却没有一个本子的序言水平跨越几十年前XXX的译序。
《飘》作为一部富有争议的小说,吸引了许多文学工作者的目光。
目前已有不少人从不同角度对《飘》进行了分析和欣赏。
XXX在《〈飘〉的流行与寂寞》一文中提到美国小说《飘》之所以能广泛流传的原因:一是艺术上的极高造诣,二是电影的推波助澜。
然而,与小说的畅销和电影的火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文学史或文学手册中有关它的评论极少。
很多人认为它是一部政治上反动的作品,这主要表现在小说对奴隶主和奴隶的阶级地位的描写,以及对南北战争有仇视情绪。
在XXX的《当代美国小说史》中提到,《飘》是一部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创作手法相结合的优良作品。
飘毕业论文摘要本文以《飘》这部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如何通过这部作品展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在历史巨变中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
本文旨在揭示小说中蕴含的女性主义思想,并对《飘》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行评价。
关键词:飘;女性主义;南北战争;玛格丽特·米切尔一、引言《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于1936年出版的一部历史小说,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斯嘉丽·奥哈拉在战争、爱情、家庭和社会变迁中的成长历程。
自出版以来,《飘》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征及其在历史巨变中的生存状态。
二、斯嘉丽·奥哈拉:独立与坚韧的女性形象斯嘉丽·奥哈拉是《飘》中的核心人物,她勇敢、独立、坚韧,具有强烈的生存欲望。
在南北战争爆发后,斯嘉丽失去了丈夫,但她并没有沉沦于悲痛之中,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努力维持家庭的生计。
她敢于追求爱情,不惧世俗的眼光,展现了女性在困境中的独立与坚韧。
三、南北战争时期的女性形象《飘》中不仅塑造了斯嘉丽这一独立女性形象,还描绘了南北战争时期其他女性的生存状态。
战争使女性失去了男性保护者,她们不得不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重任。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多样性,既有勇敢坚强的斯嘉丽,也有柔弱无助的梅兰妮,她们在战争中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女性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地位和心理状态。
四、女性主义思想在《飘》中的体现《飘》中蕴含着丰富的女性主义思想。
作者通过对斯嘉丽等女性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女性在历史巨变中的独立、坚韧和勇敢。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女性在传统观念束缚下的困境,以及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
这些女性主义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五、结论《飘》作为一部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女性主义思想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飘》的写作背景美国一国两制的状况维持了60年。
到了1850年左右,南部和北部之间为奴隶制的争执开始白热化。
但是,要注意,争论的焦点不是美国南方是不是应该废除奴隶制,而是新加入的一些州里是不是允许奴隶制,这关系到自由州同奴隶州在联邦政府内的权力分配上的平衡。
1850年的协议暂时维持了联邦内自由州与奴隶州数目上的平衡,从而继续了一国两制的局面。
然而,这一局面很快就受到冲击。
1850年后,美国共和党在北方崛起。
共和党希望美国辽阔的西部新边疆能够避免奴隶制,实行自由劳工制度,因此坚决反对奴隶制向西部各州扩张。
因此,南北矛盾尖锐化。
1860年,共和党人林肯第一次当选美国总统。
林肯的当选沉重地打击了美国南方人士。
他们失去了对联邦的信心,觉得南方的利益已经不可能得到联邦的保护。
于是,脱离联邦,自立政府的主张获得响应。
为了平息南方人的愤怒和担心,林肯总统在演讲中多次向南方递出橄榄枝。
他声明,他希望南方人士要认识到限制奴隶制的区别。
他说明,共和党并不是废奴党,他的目的不是要废除南方的奴隶制。
他要求南方各州不要脱离联邦,而是在联邦内解决问题。
既然林肯总统已经保证不会废除南方的奴隶制,那就意味着 " 一国两制" 的政策将会继续。
那么,南方就不应该再有独立的理由。
①南北战争的起因。
处理这个问题时要联系以前学过的两处相关内容,再与第二种导课方式相结合,战争起因的焦点黑人奴隶制的存废不攻而破。
美国独立战争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外部障碍,使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都发展起来;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后来扩展到美国,造就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实行黑人奴隶劳动的种植园制越来越成为它的障碍,两种经济制度的冲突闹得不可开交,由于矛盾无法用其他方法解决,最终只能通过战争来解决,也就是美国历史上的内战。
②战争的导火线。
反对并主张逐步废除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在1861年初就任美国总统,南方奴隶主以此为借口挑起内战,是战争的导火线,同时这场战争为南北战争的问题也随之解决。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飘》的女主人公斯嘉丽形象魅力解读1926年,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着手创造了以南北战争为背景的小说《飘》,塑造了斯嘉丽这一经典的女性形象。
目前,学者对“斯嘉丽”这一文学形象关注最多的是其形象意义、性格特征、对“美国精神”的反映、“明天”意识、婚姻观等方面。
本文就斯嘉丽的形象魅力为议题,我将聚焦于其小说女性形象的论述,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阅读文本,对小说《飘》中斯嘉丽这一女性形象进行重新解读,试图发掘新的意义。
我国文学界解放后对《飘》的讨论大体上经历了三次高潮,谈小兰在其《从历史的角度解读<飘>》中提出了“斯嘉丽究竟是没落贵族的继承人还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这一疑惑。
的确,关于《飘》是对奴隶制的缅怀还是揭露了资产阶级必定取代奴隶制的历史趋势,很多学者都试图从斯嘉丽的形象意义中找出答案。
白夜同志认为:“思嘉丽的精神正是美洲大陆的精神,新兴的资本主义精神,金钱经济的精神,所以,斯嘉丽是金钱的女儿”。
“思嘉丽代表了新的南部,南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私人企业开始涌现,这自然同老庄园主,同建立在奴隶制而不是建立在金钱经济和工资制度上面的生活方式分道扬镳。
”白夜认为,不管老庄园主们是否愿意,南部逐渐由奴隶制转向资本主义,在这场转变中,斯嘉丽“不为过去时代的丧失而痛哭,她能够跳出旧的圈子”,她代表了“新的南方”。
丰加云认为“在女主人公斯嘉丽身上,更表现出对奴隶制的无限依恋。
她常常做一个同样的噩梦,梦见她的庄园是一片荒凉,自己在浓雾里奔跑,拼命要找一个安全地方,这安全地方便是奴隶制庇护下的桃瑞,她用尽一切办法要保护这一奴隶主庄园。
”除了关注斯嘉丽的形象意义以外,许多文学工作者和评论家还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和欣赏《飘》以及《飘》中主人公斯嘉丽,就我目前收集的资料来看,以国内为例,黄林涛通过对《红楼梦》中的女主角王熙凤和斯嘉丽这两位世界闻名的文学形象进行比较,发现两位女主角所处的历史背景相似,性格相似,二人都精明能干,治家有方,为聚敛钱财不择手段,最后都落得个机关算尽,红颜薄命。
《飘》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描写了南方两个庄园的兴衰历程以及几个人物之间的爱情波折。
美丽任性的庄园主之女斯佳丽小姐,高傲自信,争强好胜、青春夺人。
在一次酒会上赢得了青年浪子瑞德的青睐.而斯佳丽的心却为另一位庄园公子阿希礼所占据,阿希礼与表妹媚兰情投意合、已结连理。
战争的爆发使斯佳丽两度成为寡妇并最终与瑞德结合,但对阿希礼的爱之梦却依然没有破灭.直到唯一爱女坠马身亡, 瑞德在绝望中离她而去,这位美国南方姑娘在经历战争和生活的磨难后,才终于明白了自己的真正所爱……它又以女主人公斯佳丽的爱情纠葛和人生遭遇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南部种植园经济由兴盛到崩溃、奴隶主生活由骄奢淫逸到穷途末路、奴隶主阶级由疯狂挑起战争直至失败死亡、奴隶制经济为资本主义经济所取代这一美国南方奴隶社会的崩溃史。
因此,它既是一部人类美好爱情的绝唱,又是一部反映当时政治、经济、道德诸多方面的巨大而深刻变化的历史画卷。
它把美国人奋斗于逆境,追求个人独立、尊严、爱情,永远乐观进取的民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斯佳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弱小女子,历经情场失意,内乱战火,家园重建,爱女夭折,丈夫出走等等一连串巨大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她很少胆怯,反而更加坚强,一次次重新把生活的主动权夺回到自己手中。
“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毕竟,明天是新的一天)便是她乐观自强人生的最好表白。
由娇纵刁蛮到历经战火洗礼成为担负重建家园责任的时代女子,敢爱敢恨的斯佳丽的确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
风流倜傥、豪放磊落的典型,执着、忠诚、做事投机取巧,有富家公子哥儿的潇洒,却无纨胯子弟的低俗无知,具有独特处世哲学的是很有魅力的瑞德。
而阿希礼,则温和儒雅、文质彬彬,格守传统礼仪,鲜明表露出绅士风度及书卷气息,内蕴丰富,令人愿意亲近。
贤惠温婉、心地善良、充满女性内在美的媚兰使人心痛垂泪。
世界之大,不及故园。
这与水浒上的一句话颇为相像: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An Analysis of Gone with the Wind fromthe Perspective of Eco-feminism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eco-feminist awareness revealed in Gone with the Wind. The study proves that the author represents an ethic of interconnection and caring located in natural spaces through which human beings construct themselves, as well as the proper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 and women, human and human world.This thesis comprises three chapters with one introduction, a main body and a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scans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Gone with the wind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entral argument of the thesis, the theory of eco-feminism, based in which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as well a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Gone with the Wind is a popular novel. Due to some controversial problems had been discussed in the book so the novel was neglected for a long time by critics, such as its descriptions of the black, of the reconstruction after the war and of ku Klux klan and so on. However, Donald W. Miller praised the book as a great epic which influences a number of people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and nations. Recently people come to realize there is something significant behind the big work so that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addressing themselves to study it from many perspectives.Firstly, there are some essays about female consciousness of tomorrow, which catches people’s attention. Luo minyu considered Scarlett’s consciousness of tomorrow as a kind of expectation: expection the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a peaceful world and happy homeland and a true love.Secondly, another popular topic i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Scarlett and some females in other works, such as Jane Eyre or Wang Xifeng. Zhai Xu compared Scarlett and Wang Xifeng and thought that they were a typical paragon if feminism who possessed the awareness of Women’s Awakening; both were brave, strong-minded, independent and rebellious against the restrictions which set against the females by the society of their own time.Thirdly, the Tara Theme is also noticeable, and Vicki L. Eaklor pointed out that “Tara Theme”was the story’s musical leitmotif as Tara was repeated frequently in the novel and it was Scarlett’s spiritual pillar. The war destroys Scarlett’s family as well as her happy life, but it did not defeat Scarlett as she had Tara beside her which gave her strength, every time she got into trouble she turned to Tara for comfort and encouragement, while Tara had trouble, Scarlett safeguarded it by all means.Besides, a majority of professors analyzed the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Both Wu Shijuan and Xie Jingzhi thought that Scarlett was a heroic female since she dared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prejudice that “females are inferior to males”. She was brave enough to walk out of the house and entered into the “patriarchy’s world” and competed against the men for her economicindependence. In Liu Xiaoyong’s essay, he pointed out that Scarlett was increasingly maturing and in the end became a Southern new woman and industrialization. When it comes to Zhou Yaming, he deeply analyzed Scarlett’s struggle, success and failure and her psychical conflict in her pursuit of material and love, and then he put forward that Rhett,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male, his leaving possibly meant the male’s loss to conquer female; meanwhile, Scarlett suffered great loss: she lost her true love and happy life. And in the game no one won. Therefore, Zhou concluded that this complex bisexual relationship reflected Mitchell’s desire, rebel, conquer and regression toward male, and her wish of a harmony bisexual relationship.Therefore, in this thesis, the eco-feministic point of view will be used to figure out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male and nature in the novel to encourage society especially the patriarchy-centered society to treat feminism seriously and respect them; to encourage the feminists to car for the ecology, and to do more by their strength to be against wars in the world since wars destroy the lands and kill people which both belong to the nature; to encourage the society to build a new environment where female and male, human and nonhuman nature are equal and harmonious.Bibliography:[1]Cao Peihong. A Study of Eco-feminism in Gone with the wind[D].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2007.[2]Gage, Carolyn. Tara and Other Lies-Margaret and the real RhettButler[J]. On the Issues, Vol. 6, No.2; Pg.34;1997.[3]Liu Xiaoyong.Scarlett O Hara: An Increasingly Maturing Southern New Woman[D]. Human Normal University, 2003.[4]Madsen, L. Debirag. Feminist Theory and Literary Practice[M]. Pluto Press, 2006.[5]Miller,W. Donald. “Gone With the Wind : An American Epic.”/miller/miller22.html. 2007.[6]Viciki L.Eaklor. Striking Chords and Touching Nerves: Myth and Gender in Gone with the wind./2002/features/gwtw/[7]Zhou Xianghua. The Fate Concerto of Nature andWomen[D].Nanchang Univeristy,2007.[8]罗闵钰.解读《飘》的“明天意识”[J].昆明大学学报,2005(1):38-42.[9]吴世娟.漫谈《飘》中的女性主义思想.[J].焦作大学学报,2006(10):28-29.[10]谢景芝.《飘》中的赫思嘉形象魅力解读[J].河南大学学报,2005(2):85-88.[11]翟旭.《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与《飘》中的赫思嘉[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5):113-115.[12]张京晨.《飘》中的战争与女性[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62-63.[13]周亚明. 赫思嘉女性意思的深度审视[J].洛阳师范大学学院学报,2006(06):66-68.[14]陆喜培. “飘”不去的“乱世佳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15]谈小兰.从历史的角度解读《飘》[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