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契机与瓶颈第一篇: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契机与瓶颈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契机与瓶颈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旅游业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的精神食粮,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层次。
草原旅游业亦如此,拉动了内蒙古的经济增长,吸纳了许多闲散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进而促进了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一、草原旅游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利与弊(一)草原旅游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1.内蒙古大草原以其广阔无际、自然秀美带给人们独特的视觉享受,“草原旅游是指以草原生态系统为对象,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开发规划、项目选择、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空间配量、游客引导等行为,它包括开发时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各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活动行为。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大片优质草场,是我国温带草原的主体,依托于此而发展起发达的畜牧业,跻身为全国四大牧场之一。
“从东至西由草甸草原逐渐过渡至荒漠,期间亦伴有森林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大漠戈壁,草原类型丰富多样,为旅游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草原景观观赏系统。
”来到草原游玩的旅游者来说,都被它的广阔无垠所吸引,内蒙古草原成为夏季主要的旅游目的地。
2.独特的民族风情时草原旅游文化的另一大特色。
蒙古族独特的游牧方式、独特的宗教信仰与传统的祭祀活动源远流长,华美的民族服饰,精致的装修风格,精彩的歌舞演艺,以淳朴天然的“乌兰伊德”(红食,即牛羊肉为主)和“查干伊德”(白食,即奶食品为主)为特色的餐饮文化,这些都在一代代人的延续与改良中成为了现代草原旅游文化的精髓。
正因为独特而传统的民族文化,悠久源远的历史,让草原旅游文化不同于华夏民族其他的旅游文化,被刻上了天然的民族性。
这是草原旅游文化得到青睐并且具有远大发展前途的重要原因,蒙古民族的智慧结晶与坚忍不拔的精神毅力都融合于草原旅游文化中,向世人展现出其他旅游文化所没有的魅力与不凡。
2023年内蒙古乡村旅游行业市场需求分析内蒙古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的地方,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索和体验。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将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分析内蒙古乡村旅游行业的市场情况。
一、需求解析1.休闲旅游需求休闲旅游是一种轻松、自由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特别是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熙攘,来到乡村享受天然美景和纯净的自然空气。
内蒙古的广袤草原、森林和景色优美的湖泊等景观都为休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受到了众多旅游者的追捧。
2.生态旅游需求内蒙古的独特自然生态环境深受游客青睐,拥有多样化的生物种类和优美的自然景观。
同时,内蒙古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这为生态旅游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近年来,内蒙古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环保实践也得到了积极推进,进一步增加了生态旅游的市场需求和前景。
3.文化旅游需求内蒙古是中国十大民族区之一,拥有着独特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游客会因为这些民族文化的礼仪、歌舞、音乐、语言等方面而感到新奇和吸引。
内蒙古也是中国民族艺术中心之一。
许多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在外国人眼中别有韵味。
这些民族文化和手工艺品也为文化旅游创造了丰富的市场需求。
4.健康养生需求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健康养生,在养生方面花费的钱也越来越多。
内蒙古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是被誉为中国的“草原医学宝库”,具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和民族医学传统。
由此可见,内蒙古的乡村旅游也为健康养生提供了良好的市场需求。
二、需求推动因素1.国家政策的倡导随着国家对旅游业的逐步重视,政府初步实施了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新旅游业态振兴和创新政策,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提供了各种引导和政策支持。
2.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人们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对于精神生活和休闲娱乐需求的增加,致使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逐渐增多,尤其是对于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高品质旅游需求的增加。
呼伦贝尔旅游业的浅思考和设想呼伦贝尔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被誉为中国北方的“瑞士”,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而闻名于世。
呼伦贝尔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大片的草原、湖泊、森林、沙漠和文化遗址等丰富的景观资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将从环境保护、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的多样性等方面对呼伦贝尔旅游业的浅思考和设想进行探讨。
首先,保护环境是呼伦贝尔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呼伦贝尔拥有大片的保护区,包括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等,这些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需要加强保护。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游客数量,科学规划游览线路,合理分布游览压力,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过度破坏。
同时,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引导游客文明旅游,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其次,建设完善的旅游设施是呼伦贝尔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呼伦贝尔旅游设施相对不完善,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
要提升旅游设施水平,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修建高速公路、铁路等,加强交通网络的建设。
在住宿方面,要建设高品质的酒店和民宿,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
在餐饮方面,要推广当地的特色美食,增加餐饮场所的数量和品质,满足游客的需求。
通过完善旅游设施,提升呼伦贝尔旅游的整体品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
此外,要加强呼伦贝尔旅游产品的多样性。
呼伦贝尔旅游目前以草原景观为主导,但草原季节性较强,游客对呼伦贝尔旅游产品的需求也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
要通过丰富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例如,在冬季可以开展冰雪旅游活动,如冰雪雕塑展览、滑雪等;在夏季可以开展水上项目,如划船、钓鱼等;同时可以开展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如牧民生活体验、草原婚礼等。
通过推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类型的游客,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旅游效益。
此外,要加强呼伦贝尔旅游品牌的打造和营销推广。
呼伦贝尔作为中国北方的旅游目的地,还需要加大品牌宣传的力度。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如参加旅游博览会、开展旅游促销活动、制作宣传片等。
基于SWOT分析的呼伦贝尔草原旅游提升策略研究SWOT分析是一种常见的管理分析工具,能够识别一个组织或项目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对于呼伦贝尔草原旅游来说,SWOT 分析的结果将有助于制定提升策略,以进一步发展和促进旅游业。
优势(Strengths):1. 丰富的文化资源:呼伦贝尔草原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民俗活动,如蒙古族马上骑射表演、蒙古族呼麦唱法等,可以吸引游客前来观赏。
2. 自然资源优越:呼伦贝尔草原境内拥有独特的草原生态系统和多种珍稀的野生动物,如东北虎、独角仙、天鹅等,可以吸引生态旅游爱好者前来探访。
3. 丰富的休闲资源:呼伦贝尔草原提供了多种休闲娱乐项目,如骑马、划船、钓鱼等,能够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劣势(Weaknesses):1. 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如酒店、道路等基础设施不足,难以支撑大规模的旅游活动,也限制了游客的数量。
2. 交通不便:呼伦贝尔地处偏远,到达草原需要乘坐长途汽车或火车,旅途不便,游客容易疲劳。
3. 旅游品质不稳定:部分旅游服务经营者缺乏专业经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同时,草原旅游季节短暂,游客流量不稳定。
机会(Opportunities):1. 国家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旅游发展相关政策,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草原生态保护,为呼伦贝尔草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 国内旅游市场需求增长:我国旅游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旅游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呼伦贝尔草原旅游将受益于这种趋势。
3. 与文化产业融合:呼伦贝尔草原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有很好的融合余地,通过开展文化创意、创意设计等与旅游紧密相连的行业,将有望增加旅游度假的种类,提高旅游品质。
威胁(Threats):1. 环境破坏:草原生态破坏加剧,草原退化已经成为全国环境保护的大问题,这对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环境和旅游业带来很大的威胁。
2. 竞争加剧: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呼伦贝尔草原的旅游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游客的选择将更为多样化。
呼伦贝尔旅游SWOT分析课程作业学生姓名:王XX学生编号:20223460学院:旅游专业本科:2022国际旅游类1课程名称:旅游规划专题:呼伦贝尔市旅游开发SWOT分析和整体发展思路指导教师:吴江洲2022年3月呼伦贝尔市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以及总体开发思路文摘: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呼伦贝尔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呼伦贝尔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进行了思考,为呼伦贝尔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SWOT草原旅游发展思路1呼伦贝尔市旅游发展swot分析1.1呼伦贝尔市旅游业发展优势分析1.1.1自然资源丰富独特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富集,是国家旅游局认定的中国六大重点旅游开发区,是中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市境内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有“绿色净土”“北国碧玉”之美誉。
呼伦贝尔市拥有8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地和12万平方公里的天然林地。
呼伦贝尔地处生态屏障地带,有3000多条河流(包括著名的额尔古纳河、克鲁伦河、雅鲁江等)、500多个湖泊(包括著名的呼伦湖和贝尔湖)、3000多种植物(如樟子松)、400多种野生动物(如狍、飞龙、黑熊等)。
1.1.2旅游资源具有良好的空间组合从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组合来看,呼伦贝尔草原、湖泊、河流、森林等多样的自然景观,与各具特色的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在地域上的组合,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然旅游景观单一性与同质性,给旅游产品多样性的开发提供了基础,使得不同地域上开发的旅游产品可以保持鲜明的特色。
1.1.3与周边旅游市场具有互补性呼伦贝尔市的草原、森林、湖泊等自然景观,以及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民俗资源,在周边省市的旅游市场上都不具备。
在现代旅游追求原始生态、回归自然的旅游体验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的背景下,呼伦贝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淳朴的民族风情,正好符合了当代旅游需求的取向和发展趋势,从而使当地旅游市场与东部发达地区具有了资源和市场上的双重互补。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草原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内蒙古旅游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景区开发不够成熟、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
本文将从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论述。
一、问题:1. 景区开发不够成熟内蒙古地处边疆地区,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相对滞后。
很多景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导致游客体验不佳。
2. 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相对较晚,一些地方的旅游服务水平仍然不够高,存在导游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食宿条件差等问题。
3. 缺乏特色旅游产品虽然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草原景观和独特的文化底蕴,但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还存在不足,缺乏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
二、对策:1. 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提升景区的开发水平,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的配套设施,提升景区的整体品质。
2. 加强旅游服务培训内蒙古应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导游、接待员等人员的服务水平,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3. 挖掘特色旅游资源,打造精品线路内蒙古应充分挖掘草原文化、民俗文化等独特旅游资源,开发一批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吸引更多游客。
4. 加强旅游宣传推广内蒙古应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渠道,充分展示内蒙古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提升内蒙古的旅游知名度。
5. 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内蒙古应加强旅游管理,建立健全旅游监管制度,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三、总结: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丰富,但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为了推动内蒙古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宣传推广,提升旅游管理水平。
相信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内蒙古的旅游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以上即是对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的论述。
1332014年3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一、草原旅游及综合分析(一)草原旅游关于草原旅游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
钟林生等认为草原旅游的定义是以草原生态系统为旅游对象的旅游产品;赵雪认为“草原旅游是指在草原地区以草原风光、气候和少数民族的民俗、民情为旅游目标,以具民族特色的歌舞、体育、餐饮、观赏、避暑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以及为这种旅游服务的经营活动”。
这些定义有的是基于旅游者的视角,有的是基于地方政府和社区居民的视角,但都是基于旅游者需求、旅游经营者利益诉求和地方社区的综合利益而确定的一种产业发展战略观。
因此,草原旅游,主要是指以草原生态系统为对象,发展旅游产业的一种战略模式。
(二)草原旅游发展的综合分析1、资源是草原旅游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草原景观是草原旅游发展的载体,草原景观质量是草原旅游资源重心。
另外,草原文化风情已成为草原景观中最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草原旅游将产生深刻的作用。
最后,从草原旅游资源的整体组合情况来看,草原景观与其他一些自然景观相互匹配,尤其是森林、湖泊与草原的结合,互相相辅相成,错落有致,视觉冲击力极强。
2、旅游环境是草原旅游发提升的背景依托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必须是一个风光秀丽,未受破坏和污染,并能够满足旅游者观赏和行为心理活动的地区。
尽管草原旅游景观非常美,但也有其不足之处。
如草原地形相对来说平坦空旷,视眼宽,缺少层次感,;色彩单一,以绿色为主调,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从而降低其吸引力。
但是适宜开展的场面热烈的旅游项目,如那达慕、赛马、射箭等旅游活动,也能满足旅游者寻求刺激的心理。
3、旅游客源市场实现草原旅游价值旅游区的旅游经济价值大小,有时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及大城市的距离。
例如希拉穆仁草原,利用资源经济学研究,它具有很高的草原旅游利用价值,但是,要想实现这种价值,必须建立良好的草原旅游生态系统,需要旅游目的地的政府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确保草原生态系统安全。
内蒙古草原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摘要】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内蒙古草原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了细致剖析,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于改善草原旅游的发展环境,挖掘发展潜力具有指导意。
【关键词】内蒙古;草原旅游;SWOT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对于内蒙古经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内蒙古旅游业在“十一五”期间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在开发的战略机遇,各项发展指标提前完成,发展成果显著,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达到699.39万人次,年均增长7.35%;旅游外汇收入21.86亿美元,年均增长11.33%;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达到14985万人次,年均增长16.78%;国内旅游收入2295亿元,年均增长30.98%;旅游业总收入2483.38亿元,年均增长28.63%。
各项指标的增长速度超出“十五”期间旅游业发展速度。
全区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32.7亿元,比“十五”末的2005年翻了近两番,相当于我区生产总值的6.29%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7.50%。
旅游业已成为该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名符其实的龙头,是促进自治区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
此外,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广袤的草原资源,现有草原13.2亿亩,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2%,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76.5%,居全国5大牧区草原之首,是全国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基地。
草原资源是该地区旅游资源的主体和特色,草原旅游是该地区旅游业的重要支柱,也是提升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
该地区草原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草原旅游开发仍处于低水平阶段,草原资源面临着种种威胁,草原旅游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内蒙古草原旅游的优势分析1、草原资源丰富,品种多样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国北部边疆。
草原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以西,阴山、贺兰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及其边缘地带的丘陵山地及鄂尔多斯高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草地资源和国土的绿色屏障。
内蒙古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的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目前已取得初步成绩,形成了以呼和浩特、包头、海拉尔、满洲里、赤峰等城市为中心的热点旅游地区,推出了草原、沙漠、森林、边境、民族风情、文化遗迹等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吸引了海内外大量游客。
1.优势(1)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衡量,内蒙古旅游资源8个主类全部具备;34个亚类中拥有30种,181个基本类型中拥有112种。
分别占全国旅游资源亚类和基本类型的88.2%和61.9%。
另外,内蒙古气候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空气清新自然,没有工业污染,加之奇特的自然景观,可使游人享受到内蒙古夏季凉爽的气温,新鲜的空气,远离喧闹的都市,是很好的避暑休闲、娱乐、草原体育、享受阳光浴、森林浴的旅游产品。
总体来看,内蒙古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展现了内蒙古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民族的独特性等旅游资源特色。
(2)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氛围浓厚内蒙古地处温带气候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势变化造就了区内温带、温带半湿润、寒温带湿润、温带半干旱和干旱等多样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形成了草原、森林、沙漠、湖泊等多样的生态系统。
如锡林郭勒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赤峰大黑山天然阔叶林自然保护区、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等既是各类生态系统保护区,也是最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区。
目前,我区有自然保护区184处,其中国家级18处,自治区级50处。
这些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加上纯朴的民族风情,为发展回归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提供了良好资源基础。
(3)旅游资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空间组合性从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组合来看,内蒙古草原、森林、沙漠、湖泊、河流等多样的自然景观、各具特色的蒙古族、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文化在地域上的组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然旅游景观单一性与同质性给旅游产品多样性开发造成的约束。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SWOT策略解析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旅游资源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作者依托SWOT策略对内蒙古自治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解析,深入发掘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行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为当地旅游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依据。
标签:旅游资源;SWOT;策略一、优势(S-strengths)1.旅游资源独特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广袤的草原、森林、沙漠,淳朴自然的民族风情,大量的历史古迹,为满足现代旅游者寻求原生态、追求自然的旅游需求提供了条件。
2.区位优势明显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相邻八省(区),毗邻京津都市旅游圈,客源市场庞大;与蒙古国、俄罗斯的国境接壤,每年为全区带来众多国际客源。
3.迟发效应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在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把起步晚、起点低的不足,变为高起点、高层次的规划与开发,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劣势(W-weak)1.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景区的住宿、娱乐、餐饮等设施条件有很大改善,但旅游旺季接待能力不足、交通瓶颈制约问题仍然较突出。
2.产品趋同竞争激烈草原旅游资源在内蒙古地区的地域差异性较小,旅游产品建设缺乏创新,产品的趋同化现象较为突出。
3.环境保护有待加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系统脆弱,隐含着潜在退化倾向。
草原景区的垃圾公害、地表水污染、草场被踩踏,土壤裸露、板结,旅游景区对此尚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
三、机遇(O-opportunity)1.品牌创新潜力大自治区旅游局紧紧围绕自治区“8337”和国家旅游“515”发展战略,推出“643X”品牌体系,将自身资源特色和全域旅游理念相结合。
围绕“643X”品牌体系自治区旅游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环渤海区域主打草原、冰雪等产品和线路,东北区域将结合北京冬奥会继续推出自身的冰雪和草原生态优势。
2.市场空间巨大随着京津冀地区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高速公路网建设的加快,私人汽车的普及,人们休闲度假旅游的需求日益加剧,旅游出游能力迅速上升,旅游活动空间不断向外围扩展,形成了一个以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为中心,以周边区域为目的地的大都市旅游圈。
区域治理调查与发现基于SWOT分析的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塔娜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摘要: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和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内蒙古经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旅游开发进入了快车道。
然而,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仍存在着诸多不足。
文章将在SWOT分析法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据此提出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SWOT分析;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策略一、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1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1.1自然资源丰富内蒙古地广人稀,景色秀美,其自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按照自然资源的类型,内蒙古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两类:其一,以温泉、森林、草原、湖泊、冰雪以及夏季凉爽的气候构成的多样化的自然资源;其二,以内蒙古沙漠、高平原和其他地质奇观闻名的地文旅游资源。
1.2潜在的旅游市场广阔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具有强大的市场优势。
这主要归因于内蒙古自治区与俄罗斯、蒙古、日本等国家毗邻,并且具有二连浩特、满洲里两个大型的陆地口岸。
目前,内蒙古具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主要的国外客源。
1.3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众所周知,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具有以达斡尔、鄂伦春、蒙古和鄂温克文化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同时还具备历史沉淀、传承下来的辽文化、红山文化和蒙元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使内蒙古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2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的劣势2.1文化旅游发展意识欠缺人们把旅游业看成是一种“服务型”行业,这种片面的认识使得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低,从而造成了旅游业在社会上认可度较低。
由于这种原因,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旅行社管理人员不能形成大旅游的观念,认为旅游业就是指的旅行社,只为自己利益着想,进而出现低价团这种恶性竞争,更不能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发展思路⼀、现状问题内蒙古⾃治区拥有我国温带草原的主体部分,素以“⼤草原”以及⽣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民族闻名于世,现有草原13.2亿亩,占全国草原⾯积的22%,占⾃治区⼟地总⾯积的76.5%,居全国5⼤牧区草原之⾸,是全国畜牧业⽣产的主要基地。
草原资源是内蒙古⾃治区特⾊和主体旅游资源,草原旅游是⾃治区旅游业的重要板块和内容,也是⾃治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撑。
开发和利⽤草原旅游资源不仅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中之重,也是提升⾃治区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抓⼿。
经过多年的努⼒,内蒙古草原旅游已经取得了⼀定的成绩,但草原旅游开发仍处于低⽔平开发阶段,草原旅游存在⼀系列问题。
(⼀)产品类型单⼀,内容不丰富,⽂化挖掘浅,开发层次偏低⽬前,内蒙古草原旅游产品较为单⼀、产品体系不丰富、⽂化内涵挖掘不够、开发层次偏低。
依托草原⽣态旅游资源、民族⽂化开发的草原旅游产品⼤多为草场观光、民族风情观光,但草原旅游资源与旅游⽂化的开发深度和⼴度不够,草原旅游产品出现⼤区域的同质化,缺乏明显的特⾊和突出的优势。
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档次低,活动内容不丰富,⽂化含量少,草原旅游就是先看看草原,到度假村去吃⼀顿⼿扒⾁,旅游产品内容显得单调,结构单⼀,缺乏层次感,地域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开发⽅式简单,以观光为主,活动内容雷同,接待档次偏低在开发⽅式、活动组织和规模上严重雷同,没有形成产品的规模等级,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
主要是因为:各地、各景区(点)各⾃为政,以资源为导向展开,忽略了游客深层次需求,忽略了区域草原旅游开发的整体性,没有分级、分类进⾏,致使草原旅游产品组合开发处于低⽔平状态。
在全国乃⾄世界上有⼀定知名度的景点和线路还不是很多,草原旅游资源也还有待进⼀步开发,旅游产业化不够,对相关产业带动不⼤,旅游企业规模⼩,效益低,经营⽅式粗放,市场竞争能⼒差,没有形成旅游龙头企业。
旅游市场企业⾏为少,政府⾏为多,接待型旅游还在⼀定程度上存在。
Tourism Overview150Tourism Economy旅游经济内蒙古会展旅游发展的SWOT 分析及对策白 杨(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摘 要: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会展经济与旅游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会展旅游游客数量和消费比例逐年上升,会展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出现这样的利好局面,是因为内蒙古在发展会展旅游经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但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不足与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本文运用SWOT 分析方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方面对内蒙古会展旅游的发展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对策,为促进内蒙古会展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会展旅游;SWOT 分析;可持续发展;内蒙古中图分类号:F713.83 文献标识码:A一、内蒙古会展旅游现状会展旅游是依托各类会展活动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因其所带来的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被公认为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1]。
内蒙古会展旅游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初以呼和浩特和包头为核心区域,依托各类会展活动,吸引参展商和观众在参展、参会、交流、交易之余进行观光旅游,会展旅游悄然兴起。
内蒙古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浓郁、少数民族风情丰富多彩、草原游牧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富集地,会展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至此,内蒙古的会展旅游也从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地延伸到全区各个盟市,使各盟市的文化特色得以彰显。
内蒙古会展旅游的最大特点是硬件设施优先发展,为此举办城市不断促进硬件设施的全面完善。
1987年,呼和浩特建成内蒙古第一座大型的综合性展览场馆——内蒙古展览馆,之后又建成包头国际会展中心、鄂尔多斯国际会展中心、赤峰国际会展中心、满洲里国际会展中心和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等,使内蒙古大中型展馆数量达20余座,场馆硬件设施建设相对完善。
此外,内蒙古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会展旅游发展,对会展旅游的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安排,与时俱进,积极组织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活动,如中国·内蒙古国际草原文化节、锡林郭勒盟那达慕大会、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节、蒙医药博览会等,都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乌拉特草原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的探讨【摘要】乌拉特草原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但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从乌拉特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和发展可持续的生态旅游项目的解决思路。
通过引导游客认识和尊重自然环境,推动生态旅游项目的发展,可有效保护乌拉特草原的生态环境,实现旅游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未来,乌拉特草原生态旅游的前景值得期待,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开发过程中的问题,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的探讨,为乌拉特草原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乌拉特草原、生态旅游、开发问题、现状分析、解决思路、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前景展望、研究问题、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乌拉特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是中国最大的草原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乌拉特草原的生态旅游开发也逐渐受到关注。
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和开发程度的加深,乌拉特草原面临着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如草原退化、水资源污染、野生动物生境破坏等。
研究背景部分将重点探讨乌拉特草原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及影响,为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奠定基础。
通过深入研究乌拉特草原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可以更好地指导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保护好乌拉特草原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1.2 问题意义乌拉特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资源之一,具有丰富的草原生态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的热门景点。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乌拉特草原生态旅游开发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乌拉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
乌拉特草原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游客数量过多导致生态压力增大,草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违规占用土地、破坏植被覆盖等行为;生态环境管理不到位,监管不力等。
内蒙古草原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摘要】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内蒙古草原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了细致剖析,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于改善草原旅游的发展环境,挖掘发展潜力具有指导意。
【关键词】内蒙古;草原旅游;SWOT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对于内蒙古经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内蒙古旅游业在“十一五”期间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在开发的战略机遇,各项发展指标提前完成,发展成果显著,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达到699.39万人次,年均增长7.35%;旅游外汇收入21.86亿美元,年均增长11.33%;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达到14985万人次,年均增长16.78%;国内旅游收入2295亿元,年均增长30.98%;旅游业总收入2483.38亿元,年均增长28.63%。
各项指标的增长速度超出“十五”期间旅游业发展速度。
全区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32.7亿元,比“十五”末的2005年翻了近两番,相当于我区生产总值的6.29%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7.50%。
旅游业已成为该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名符其实的龙头,是促进自治区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
此外,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广袤的草原资源,现有草原13.2亿亩,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2%,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76.5%,居全国5大牧区草原之首,是全国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基地。
草原资源是该地区旅游资源的主体和特色,草原旅游是该地区旅游业的重要支柱,也是提升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
该地区草原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草原旅游开发仍处于低水平阶段,草原资源面临着种种威胁,草原旅游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内蒙古草原旅游的优势分析1、草原资源丰富,品种多样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国北部边疆。
草原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以西,阴山、贺兰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及其边缘地带的丘陵山地及鄂尔多斯高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草地资源和国土的绿色屏障。
草原总面积达8666.7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达6800万公顷,占中国草场总面积的1/4。
内蒙古截至2010年共有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盖6个著名大草原,生长有1000多种饲用植物。
内蒙古草原包括草甸草原景观、典型草原景观、荒漠草原景观、沙地草原景观4种类型。
2、草原资源与人文景观融合搭配丰富多样的草原资源,搭配别具一格的人文资源,使得草原旅游改变了自然旅游景观单一性与同质性给旅游产品多样性开发造成的约束。
内蒙古草原、森林、沙漠、湖泊、河流等多样的自然景观,各具特色的蒙古族、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文化在地域上的组合,使得不同地域上开发的旅游产品可以保持鲜明的特色。
草原盛会一那达幕:即游艺、联欢的意思,源于七百年前。
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赛马、摔跤、射箭。
多在草原牛羊肥壮、稻谷飘香的8月份举行。
蒙古包,祭敖包,手扒羊肉,蒙古族敬酒使得草原旅游更添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
3、市场需求大,条件便利现代游客由于生活工作压力较大,其崇尚大自然,追求新奇刺激,热衷探险猎奇,向往古朴自然的环境;对参与性旅游活动兴趣浓厚;对异地文化习俗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那些具有独特文化韵味的地方旅游资源更是情有独钟。
内蒙古独特的草原旅游资源正好迎合了现代游客的需求心理。
同时,内蒙古自治区横跨 5 个自然带,东西长2100 公里,与8 个省接壤,与新疆、西藏和蒙古国的草原相比,区位优势非常明显,交通便利。
此外,该地区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享有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少数民族地区政策、扶贫开发政策、边远地区政策等。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家实施西部开发、国家和自治区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大背景下,用足用好优惠政策,是内蒙古加快发展草原旅游的重要保证。
二、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劣势分析1、产品单一,开发不足当前,内蒙古草原旅游产品较为单一,主要现为产品体系不丰富,人文资源与草原资源搭配不尽合理,依托草原生态旅游资源、民族文化开发的草原旅游产品大多为草场观光、民族风情观光,各地、各景区(点)各自为政,以资源为导向展开,忽略了游客深层次需求,忽略了区域草原旅游开发的整体性,没有分级、分类进行,致使草原旅游产品组合开发处于低水平状态。
而且草原旅游资源与旅游文化的开发深度和广度不够,草原旅游产品出现大区域的同质化,缺乏明显的特色和突出的优势。
此外,该地区草原旅游存在严重的开发不足问题,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档次低,活动内容不丰富,文化含量少,草原旅游就是先看看草原,到度假村去吃一顿手扒肉,旅游产品内容显得单调,结构单一,缺乏层次感和系统性,地域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2、市场作用不强,旅游配套资源匮乏该地区旅游市场作用不强,政府行为多于企业行为,导致旅游市场营销手段不足,能力较弱,草原旅游产业化不够,旅游企业规模小,效益低,经营方式粗放,市场竞争能力差,没有形成旅游龙头企业,缺乏地区整体形象和旅游产品的品牌效应。
此外,内蒙古草原旅游发展起步较晚,连接旅游区和旅游景点的道路交通建设严重滞后,宾馆、饭店档次较低,接待能力不足,旅游区高档次的服务娱乐休闲购物设施欠缺、旅游景点缺乏卫生条件好的现代化公厕。
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接待设施严重短缺,已成为内蒙古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重要“瓶颈”。
更为重要的是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旅游业是以服务为主要构成因素的特种行业,是知识含量较高的朝阳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产业地位和性质决定了它的从业人员既要数量多又要素质较高。
内蒙古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旅游专业人才显得缺乏,特别是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旅游管理人才更缺,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急待提高。
3、气候条件多变,生态环境脆弱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冬天长夏天短,使得旅游发展严重受到季节制约,淡旺季明显。
淡季大量旅游设施限制,人力及物力资源浪费严重;在旺季又面临人力及物力资源短缺,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造成很多的旅游投诉。
生态环境脆弱且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不力。
该草原旅游区都或多或少存在垃圾公害,出现了地表水污染、视觉污染等现象,更为普遍的是防止游客直接践踏土壤或草地的措施几乎没有,土壤裸露、板结、流失现象严重。
此外还存在建筑设施与草原景观环境不协调或不和谐的现象。
三、内蒙古草原旅游的机遇分析1、市场需求日益增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长级,加之生活工作压力不断增加,休闲旅游成为当今社会居民消费的重点,其中草原旅游更是居民消费的热点,以致草原旅游需求不断增长。
加之社会福利不断提长,使得居民的闲暇时间日益丰富,为居民的旅游出行提供了可能。
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促进了旅游需求的产生和旅游业的发展。
现代航空运输业的发展,极大地缩短了旅游的空间距离;大型民航飞机、高速公路、空调客车、高速列车等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促使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空间移动更加舒适、方便和安全。
不仅有效地刺激了人们的旅游需求,“催化”人们的旅游行为,而且缩短了旅途时间,减少了途中的劳累及单调,又进一步加快了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业进入一种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
而且,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
该地区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且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逐渐成为现代旅游的热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市场空间。
2、政策支持正值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发展期,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关城市化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整治、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主要内容均与旅游发展息息相关。
同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开发西部特色旅游资源,这将促使形成西部地区旅游业联动发展的格局,推动内蒙古与周边省区全面规划、联片开发,推出和谐互补的高品位旅游产品。
内蒙古地区逐步实现多样化发展,摆脱单一的煤碳资源发展模式,各级政府逐步加大对于旅游业重视程度,并加强扶持力度。
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加强“十二五”规划体系建设,启动对旅游目的地区域的规划,统筹目的地旅游业发展。
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
将政府引导性投资向大项目倾斜,通过大项目带动全区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
加强重大旅游招商引资项目的跟踪指导服务,建立旅游招商引资情况和投资商信息平台,加强对盟市旅游项目推介。
另外,政府还出台促销奖励政策,鼓励旅游企业积极跟进旅游市场开发。
大力开展主题宣传营销和旅游节庆活动,拉动旅游消费增长。
四、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威胁分析1、产品同质化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旅游收益的诱惑,产品同质化问题日益严重,虽然内蒙古地区墓旅游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遗迹,但是草原旅游面临着周边地区旅游产品的替代性和自身产品单一的威胁。
由于作为草原游牧民族,蒙古族与其他存在于西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新疆、西藏等西北和西南地区的众多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生活习性与蒙古族生活习性相同或相近,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歌舞和独特的节庆等仪式,而且,这些地区拥有与内蒙古相类似的自然旅游资源,草原茂盛,容易开发,因此,这些地区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和内蒙古旅游资源有很大相似性,造成旅游产品雷同。
这些雷同旅游产品,使内蒙古旅游业面临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2、草原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近年来,该地区草原生态环境破坏日益明显,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植被退化、沙化,对草原生态系统产生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作用,极大地降低了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削弱了内蒙古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
随着内蒙古市场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对以蒙古族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的保留和发展也提出巨大的挑战。
因此,内蒙古草原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把资源保护放在首位,而对草原生态和民族文化的保护则是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两项核心内容,这对于保证内蒙古旅游业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具有决定性意义。
只有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旅游开发才能长远,草原旅游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及对策建议通过对内蒙古草原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发现,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业内部优势明显强于劣势,外部机会也比挑战多,该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
结合前面的SWOT分析对内蒙古草原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优化产业结构,旅游产品由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度假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发展草原度假旅游。
依据内蒙古各个草原所处环境和依附的资源状况等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整个内蒙古草原地区根据水资源供应和草场资源丰度在空间上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线路串联”格局,各个点的开发选择合适的开发规模和接待方式。
(2)合理布局和开发,加强配套设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