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无词歌》的钢琴织体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门德尔松《无词歌》第一集钢琴教学法分析摘要: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在钢琴音乐史上有着相当高的存在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对《无词歌》第一集进行分析来讨论作品的钢琴演奏教学法,从而解决许多同学在演奏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疑惑。
关键词:门德尔松无词歌演奏技巧一、概述(一)、门德尔松生平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德国著名作曲家,他的作品及其音乐社会活动都对当时德国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7岁创作著名的管弦乐序曲《仲夏夜之梦》,他的作品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文学、绘画等。
除此之外还有对比十分明显的《意大利交响曲》和《苏格兰交响曲》等;他对巴赫的《马太受难曲》的指挥演出使人们对巴赫有了重新认识和进一步挖掘。
他一生所创作的8卷共48首《无词歌》都类似于他的"音乐日记",简单又不乏丰富的内容,其中对艺术的崇高信念和追求,对现实中的轻浮庸俗的不满,都表现的十分明显,作为德国音乐文化的“先知者”,门德尔松为自己的艺术理想奋斗并奉献一生。
(二)、《无词歌》创作背景门德尔松出生于欧洲文学艺术开始新潮流、新风格的“浪漫主义”时期,此时钢琴艺术快速发展,在舒伯特作品中,器乐与声乐开始交织形成新的体裁形式,而门德尔松通过《无词歌》展示他在浪漫派钢琴花园中如何将器乐与声乐结合从而创造出新的钢琴抒情小品。
他对生活、对现实世界的无限热爱以及与歌德的交好都使他的艺术追求发生了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变化。
二、《无词歌》第一集创作本体研究(一)、音乐结构《无词歌》的曲式规模多再现单三部曲式,倾向于较小型并接近声乐曲的结构特点,主要有再现原则、循环原则、奏鸣原则和以上任意两种原则相结合的曲式,他运用钢琴的独特性能,巧妙地将歌唱性的旋律安排在一个紧密的结构空间里,创造性地将声乐曲发展成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钢琴小品。
op.19 no.5 《猎歌》,此曲为活泼的快板,号角声分别由左右手来承担,左手八度要有力,而右手的分解和弦则承担柔弱的部分。
见其作品中的B部分中尽可能地保留了柏林艺术歌曲的旋律,还沿用了其伴奏的基本节奏型与织体,但无论伴奏部分做了何种变化,其主题旋律始终引导着剧情进行。
以Op.19 No.3(猎歌)为例,主题旋律首次出现在第31小节,其伴奏织体由左手的柱式和弦变成了右手的分解和弦,其目的在于烘托主旋律,直至第75小节结尾处,可类比于文学作品中的主线剧情的发展脉络。
《无词歌》套曲中所有曲目均以“codatta”结束,引子及尾声部分健全,经“ritornello”即渐慢处理,在短暂的停止后出现了重复的动机,通过强弱变化,创造了无穷尽的音乐意境。
套曲《无词歌》创作于浪漫主义时期,深受文学艺术的影响,与多个文学著作之间关系密切,以Op.19 No.3(猎歌)为例,门德尔松沿用了诗歌中的文学意象,并将其以音乐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他始终认为音乐有着比语言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表达更朦胧的意境,且不同人对于相同语言文字的理解并不相同,无论是一段简单的对话,还是只言片语,对此,更应当以音乐的形式来进行表达,使得语意更为清晰,尽可能减少歧义,避免被人误解,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也正是因为这一音乐思想,才使得《无词歌》中的音乐形象更为鲜明,且其旋律也更具歌唱性,丰富的内部和声加之相对规整的体裁结构,成了门德尔松钢琴音乐创作最为突出的特征。
门德尔松始终认为相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在作品集中不可过多,以免导致人们感情麻木,为此他也决定不再发表更多同类作品,是时候做出改变,对此,其创作停止了四年之久,最后以Op.38 No.6(二重奏)结尾,四卷由此终止,虽然整部作品的结构、和声极为精致,但也只能代表文德尔松音乐创作生涯的一小部分,并不可以将这一套曲的创作风格与门德尔松的整体创作风格完全等同来看。
《无词歌》的音乐特征极为丰富,真实地展现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其中也对有其美好回忆的细致描述。
三、《无词歌》的和声运用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音乐流派的代表,但从他的《无词歌》来看,在和声应用方面,依然遵循大小调体系,属于传统功能性和声,安排较为简单、技术更加成熟,稍加一些创新,便增加了一份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并无刻板之意,偶尔出现一些意外之音让人感到惊喜,从而感叹于奇妙的和声效果。
无词歌的难易排名[门德尔松钢琴曲集《无词歌》中三首《威尼斯船歌》的分析]1006-026X〔2021〕11-0000-02一、作曲家门德尔松与《无词歌》(一) 作曲家概况门德尔松全名雅各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Jac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1809年2月3日生于德国汉堡一个犹太人家庭,是有名哲学家和学者摩西门德尔松( 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的孙子。
费利克斯的父亲是胜利的银行家,母亲有相当的钢琴造诣,是儿女们的音乐启蒙老师。
殷实的家境和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给孩子们提供了充分的进展机会,也造就了门德尔松与大部分音乐天才迥然不同的气质。
门德尔松从小显示出超人的音乐天赋:九岁登台公演,十一岁开始作曲,十六岁到巴黎闯荡,开始与音乐界名流交往。
门德尔松十七岁回德国主持《仲夏夜之梦》序曲的演出,同年4月去英国,这是他十次大不列颠之行的首次。
或许是个人秉性与民族性格相投吧,门德尔松优雅恬静的风度和不矜不伐的气质在英伦大受欢迎,一路春风得意。
1832年,他在杜塞尔多夫下莱茵音乐节显示了杰出的指挥才能,三年后应邀担任莱比锡布业会堂音乐会常任指挥。
布业会堂音乐会(Gewandhauskonzerte )是系列管弦乐音乐会.创办于1743年,先在私人住宅和旅店举行,1781年移至布业会堂,并因此得名。
布业会堂音乐会在此演出达一百零三年,1885年始迁入一新建的音乐厅。
此音乐会历史悠久,规格很高,在西方素有盛誉。
门德尔松二十八岁娶法国女子塞西尔让莱诺为妻,家庭生活美好,他们的后裔如今遍布世界各地。
他亲自去英国指挥自己的《苏格兰交响曲》,将它献给维多利亚女王,并和皇室成员共度了开心的时辰。
1846年完成清唱剧《以利亚))(Elijah),并在伯明翰音乐节指挥首演.这部戏在英国风行一时,成为他音乐生涯到达顶峰的象征.1847年5月,门德尔松钟爱的姐姐突然死亡,他受到沉重打击,健康状况快速恶化。
门德尔松钢琴曲《无词歌》织体研究
门德尔松的钢琴曲《无词歌》是一首在19世纪非常流行的钢
琴曲。
它的主题非常简单,通常是由5个或6个小节组成,其节奏渐进。
在《无词歌》中,门德尔松使用了不同的织体来创造令人难以置信的音乐效果。
首先,门德尔松在这首曲子中使用了快速的织体,在“无词歌”的高潮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这一段音乐变得越来越快,突然间停止了。
这种快速的织体使得音乐变得充满了紧张和展示能力。
其次,门德尔松还使用了连续的变化的织体。
在这首曲子中,它很快地变化了节奏,来创造一个更加奇特的音乐效果。
这个变化,在最后几个小节中尤为明显。
这个不断变化的织体是一个极好的音乐技巧,它增强了曲子的魅力和创新的性质。
最后,门德尔松还使用了不同的和声和强弱。
在这首曲子中,和声和强弱度也是变化的,来创造一个逐渐递增的效果。
这种变化的和声和强弱度也是门德尔松的音乐特色之一,使得他的音乐更加流畅和令人难以忘怀。
总之,门德尔松在《无词歌》中运用了多种织体和音乐技巧,使得这首曲子成为了一首非常成功、流行的曲子。
它是门德尔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19世纪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一。
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 No.6的结构分析门德尔松三首《威尼斯船歌》的曲式分析门德尔松(1809一1847).出生于德国汉堡,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作为浪漫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一直努力追求全新的创作风格,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中汲取营养.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极富诗意、浪漫情趣。
其作品以简洁、精炼的和声与章法、严谨明晰的曲式和生动优美的旋律见长。
他在短哲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
作品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
由他首创的无词歌无疑是其众多成就中的一颖耀眼的明珠。
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的影响不断扩大。
音乐家们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的创作模式。
他们需要开辟新的创作道路来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
因此产生了许多以钢琴音乐为主要创作题材的特性乐曲和标题小曲,这些题材更具有浪漫主义特征。
无词歌就是代表性的一种体裁形式。
而提到无词,.就必然会让人想到脍炙人口的威尼斯船歌。
船歌原为船家之歌。
18世纪末作曲家们模仿‘船歌“风格来创作,形成一种体裁,习惯上称之为“威尼斯船歌“。
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的三首《船歌》是其最具代表性的钢琴小品作品。
门德尔松在去意大利旅行期间,曾倾听过运河上的船夫们忧伤的歌声,留下深刻印象,并以这种音乐风格陆续创作了多首《威尼斯船歌》。
通过对门德尔松的三首《威尼斯船歌》作初步分析,并从中探寻其“无词歌“之创作特点。
《无词歌》Op.30 No.6的结构分析作品为有引子、连接、尾声、展开中部、静止再现单二部曲式(谱例略)。
“引子”部分有6小节,左手的固定音型已预示了全曲的特点,犹如静静的河水轻轻荡漾,既有动感,又能保持安静平稳的和声进行。
在3、4小节高音声部出现两个歌唱性的旋律音,标记为渐弱,仿佛小船划破水面,泛起的波纹渐渐散去。
因此第5、6小节的左手音型也随着发生变化,从而描写出一种漩涡般的流动。
A乐段:低声区依然保持固定音型不变。
简析门德尔松《无词歌》的曲式特色--以第十二、十四、二十
七首为例
吴红歌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7
【摘要】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是具有歌唱性体裁的钢琴作品,它注重采用适合人声歌唱的旋律、音域以及速度,以其抒情的歌唱性为主要特点。
在《无词歌》曲集中,每首乐曲主要以一种伴奏织体贯穿全曲,高声部如歌的旋律,伴有一个流动稍快的中声部,以及一个明确安静的低声线条这三个织体运动中常常有三个层次,成为《无词歌》曲式的又一特色。
【总页数】3页(P261-263)
【作者】吴红歌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门德尔松《b小调辉煌随想曲》曲式结构简析 [J], 何正
2.论再现二段曲式的结构特征——以门德尔松《F大调无词歌》(Op.85,No.1)为例[J], 谢滨妃
3.论门德尔松《无词歌》第39首(Op.85之No.3)的曲式结构 [J], 吴秉旭
4.门德尔松《无词歌》曲式特点分析——以《春之歌》为例 [J], 井晶
5.简析门德尔松《无词歌》浪漫主义图景的建构 [J], 蔡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作曲家生平与作品简介(一)作曲家生平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德国的著名作曲家,门德尔松是典型的上流社会中贵族式的音乐家,优渥的家庭条件为门德尔松提供了良好的教育。
门德尔松的音乐具有平静的抒情性和优美的浪漫风格。
门德尔松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在钢琴作品方面,首创了高雅纯净、形式短小的钢琴曲《无词歌》;2. 在交响曲方面,为标题交响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仲夏夜之梦》等,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音乐既有古典主义的逻辑性,又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3. 在音乐启蒙运动上,门德尔松使巴赫的《马太受难乐》重放光芒,这是音乐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赫;4. 在音乐教育上,门德尔松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为德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无词歌》Op.19 No.1作品简介钢琴曲集《无词歌》又名《无言歌》,这是在伴奏音型衬托下,形成了旋律如歌的音乐作品,一共分8次出版,每次出版6首。
钢琴作品《无词歌》Op.19 No.1是第一次出版的第一首,音乐作品抒情性较强,根据所呈现出来的音乐特点,也被命名为《甜蜜的回忆》。
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主体结构包含呈示段、对比中段、再现段,其中还包含引子与结尾两个附属结构,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参见表1所示。
门德尔松《无词歌》Op.19 No.1的音乐特征分析文 / 罗浠匀〔摘 要〕门德尔松的《无词歌》Op.19 No.1流传度较广,本文将其作为分析主〔关键词〕《无词歌》;曲式结构;和声特征;音乐主题|音乐世界|Y I N Y U E S H I J I E52钢琴作品《无词歌》Op.19 No.1的音乐织体特征以主调音乐织体形态为主,旋律声部在高声部,旋律线条清晰,音乐主题性强,和声声部在内声部形成上行分解和弦,运用十六分音符,音乐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也加强了音乐的抒情性。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特点及演奏要旨分析作者:乔萌萌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3期摘要: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是19世纪上半叶欧洲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代表。
他的作品简洁精炼,旋律流利生动,音乐语言清新自然。
在钢琴音乐创作方面,门德尔松首创了无词歌,把歌唱性的旋律和钢琴织体结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这些音乐作品形象既鲜明又具体,表达了门德尔松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成为19世纪小型器乐曲的重要体裁,在浪漫主义抒情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关键词:门德尔松;无词歌;演奏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06-02一、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特点19世纪的欧洲无论是在社会意识形态、科学技术领域以及文化艺术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呈现出空前的发展趋势,各个领域的相互影响为19世纪的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相当的空间。
门德尔松的钢琴音乐中既包含了古典主义的理性和严谨,又有着浪漫主义的艺术情怀。
古典主义的形式和浪漫主义情感的结合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音乐风格。
在门德尔松的钢琴作品中,奏鸣曲、变奏曲以及赋格曲的创作体裁与他的钢琴小品相比都有着鲜明的抒情性因素。
《无词歌》听起来似乎很短小没什么技巧可言,但当我们仔细的审视与反复的体味这些看似平淡的钢琴小品后,忽然发现,《无词歌》绝非只是简简单单的休闲小品,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崇高的艺术境界的钢琴精品,这些作品饱含了门德尔松丰富而又宝贵的音乐思想以及独具匠心的艺术魅力。
门德尔松关于继承性和独立性的音乐创作思想是由于他的钢琴音乐所表现的古典与浪漫的二重性特征。
由此看来,音乐的创作风格与音乐家的创作思想和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若要说他的作品开辟了新道路,那在他看来却只是创作家的思想不同罢了。
《无词歌》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物,在浪漫主义抒情派钢琴音乐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结构特点分析门德尔松的《无词歌》(Songs without Words)Op.30是一部由六首独立自成一体的钢琴曲组成的作品。
这六首曲子均没有标题,只用编号来进行区分。
该曲集的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曲式结构多样化:《无词歌》Op.30中的每一首曲子都具有独特的曲式结构。
其中有的曲子采用了传统的ABA结构,如第一首曲子,头段和尾段的内容相同,中段则是完全不同的旋律;有的曲子则是采用了自由曲式,如第二首曲子,没有明确的主题和转换段,通过反复变奏的方式来呈现不同的旋律内容。
2.动态对比鲜明:《无词歌》Op.30中的曲子在动态上呈现出明显的对比。
有的曲子如第三首曲子,节奏明快,音量较大,富有激情;而有的曲子如第六首曲子,则节奏欢快轻快,音量柔和,富有柔情。
3.音域利用巧妙:《无词歌》Op.30中的曲子往往巧妙地利用了钢琴的整个音域。
有的曲子如第四首曲子,钢琴音域上下跳跃,既有高音区的明亮婉转,也有低音区的深沉厚重,音乐的表现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旋律性强烈:《无词歌》Op.30中的每一首曲子都具有鲜明的旋律特点。
旋律简洁明了,容易被听众记住。
有的曲子如第五首曲子,以简洁均匀的音符构筑起一段优美的旋律。
5.情感表达细腻:《无词歌》Op.30中的曲子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有的曲子如第二首曲子,以柔和的音色和动人的旋律展现出深情厚意;有的曲子如第六首曲子,以欢快的节奏和活泼的旋律展示出轻松愉悦的情感。
《无词歌》Op.30是门德尔松一部充满个性化创作风格的钢琴曲集。
通过多样的曲式结构、动态对比鲜明、音域利用巧妙、旋律性强烈和情感表达细腻等特点的运用,成功地展现了不同的音乐形式和情感世界。
门德尔松钢琴小品《无词歌》和声技法研究门德尔松作为德国浪漫主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在当时的整个欧洲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在音乐创作、音乐教学、指挥、复兴巴赫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音乐创作方面,他首创了“无词歌”这一钢琴小品体裁,并花费十数年创作了共49首《无词歌》,几乎贯穿了他的创作生涯,称得上他音乐创作技法的集成,这也是选择《无词歌》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全文主要从三个方向对门德尔松及其钢琴小品《无词歌》进行了研究。
首先对于门德尔松的背景与生平、创作经历、当时与后世对他的评价,以及整套《无词歌》进行了简单介绍。
其后在文章的重点——《无词歌》的和声技法这一章中运用了最多的笔墨,对《无词歌》中简明的自然音和弦配置,浪漫的变音和弦运用,以及虽不复杂却产生不凡的动人音响效果的转调手法,和纷繁多彩的和弦外音的使用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最后对《无词歌》中的艺术特色——作品中调式与旋律发展特色,织体的处理,曲式的选择运用和美学特色等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
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以期对《无词歌》中的和声技法由浅及深,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了解,对其中包含的创作特点能够有较为清楚的认知。
本文以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06月出版的《门德尔松无词歌》乐谱为研究对象,以和声技法为主要视角,从几个方面对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中采用的和声技法,创作特征进行细致研究,深刻体会《无词歌》的艺术特色以及门德尔松的艺术追求。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简介简介浪漫派的时代,钢琴音乐的潮流是从传统的四乐章奏鸣曲,转向随意的、可长可短无拘无束的独立曲式,包括各种舞曲、组曲、夜曲、即兴曲、变奏曲、叙事曲、谐谑曲以及标题诗化的钢琴曲,就像我们在舒曼、肖邦、勃拉姆斯乃至李斯特的作品年表上看到的那样。
虽然这批浪漫派精英也多少都写过几首传统的奏鸣曲,但他们的钢琴音乐的主体部分或者说精华部分,显然不是建立在传统奏鸣曲之上的。
仅是这一点就跟贝多芬和舒伯特有所差异了。
通常这也被认为是古典派和浪漫派的一道分水岭。
而这道分水岭,最初就是出现在门德尔松的键盘上。
他的钢琴作品不很多,《无词歌》要算代表作了。
陆续写了15年的《无词歌》,分为八卷出版,每卷各是六首,加起来总共48首。
都不长,但每一首都有歌唱性旋律及其伴奏,都是完整的歌曲形式,名副其实的“无词歌”,精致、隽永、妩媚可人且富创意。
曲目这一体裁为F.门德尔松首创,他作有钢琴独奏的《无词歌》8集,每集 6首:第一集,Opus19:1,甜蜜的回忆2,优雅感伤的a小调3,A大调猎歌5,升f小调,无标题6,g小调,威尼斯船歌No。
1第二集,Opus30:1,降E大调,无标题2,降D大调,无标题3,e小调,无标题4,b小调,无标题5,D大调,无标题6,升f小调,威尼斯船歌No。
2 第三集,Opus38:1,F大调,无标题2,a小调,失去幸福3,E大调,无标题4,A大调,无标题5,a小调,无标题6,二重唱第四集,Opus53:1,降A大调,海滨2,降E大调,羊毛似的云霞3,g小调,骚动4,哀愁地6,A大调,飞翔第五集,Opus62:1,G大调,五月的微风2,降B大调,无标题3,e小调,葬礼进行曲4,G大调,无标题5,a小调,威尼斯船歌No。
3 6,A大调,春之歌第六集,Opus67:1,降E大调,无标题2,升f小调,失去的幻想3,降B大调,宁静的快板4,C大调,纺纱歌5,b小调,牧人的怨诉6,E大调,摇篮曲第七集,Opus85:1,F大调,田园风格2,a小调,无标题3,降E大调,急板,无标题4,D大调,无标题5,A大调,无标题6,降B大调,无标题第八集,Opus102:1,e小调,无标题2,D大调,田园风味3,C大调,骑马4,g小调,无标题5,A大调,快乐的农夫6,C大调,四部合唱似的催眠曲П.И.柴科夫斯基、C.圣-桑斯、G.福雷等也都写过这一体裁的作品。
门德尔松无词歌伴奏织体分析门德尔松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年2月3日-1847年11月4日) 是19世纪早期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音乐天赋和细腻的作品享誉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门德尔松为声乐作品创作了大量的伴奏音乐。
其中,他的无词歌伴奏织体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文将对门德尔松无词歌伴奏织体进行分析。
无词歌伴奏织体是指伴奏音乐在没有歌词的情况下,以独特的音乐手法展现的一种形式。
门德尔松在其无词歌伴奏作品中巧妙地使用了织体技巧,使得伴奏与旋律相得益彰,呈现出丰富的音乐层次。
首先,门德尔松在无词歌伴奏作品中善于运用双手分工的织体手法。
他巧妙地使用左右手同时进行不同的音乐运行,既强调了旋律线,又增加了音乐的丰富性。
例如,在他的《降A大调小河谈话曲》中,左手负责奏出重复的低音音符,而右手则运用丰富的华彩音符衬托出旋律线,使得整个曲子充满了变化和动感。
其次,门德尔松在无词歌伴奏作品中巧妙地应用了手法的变化。
他通过速度的变化、手指的技巧变化、音符的变化等手法,使伴奏音乐在整体上呈现出变化多样的效果。
例如,在他的《月光小姐的小夜曲》中,他通过运用半音阶的连续上行下行来表达月光的柔和与神秘感。
而在《D大调第一小夜曲》中,他则运用了琶音、键盘滑奏等手法,使得音乐听起来优美而灵动。
此外,门德尔松还善于将伴奏音乐与旋律线进行巧妙的对话。
他通过乐器声音的组合和变化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在他的《E大调小夜曲》中,他巧妙地将钢琴的左手与右手分别演奏不同的音乐运行,使得伴奏与旋律呈现出和谐的对话,使整个曲子充满了浪漫和温婉的气氛。
最后,门德尔松在无词歌伴奏作品中还人工地布置了一些装饰性的音乐元素,丰富了伴奏音乐的层次和变化。
例如,在他的《降E大调圆舞曲》中,他通过运用琶音、颤音、三连音等手法,使得伴奏音乐充满了华彩和变化,使整个曲子显得生动而活泼。
总之,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伴奏织体作品丰富多样,充满了创新和想象力。
无词歌挽歌曲式分析
《无词歌》共49首,分为8整集,每集均由六首乐曲组成,另有一首是没有编号的作品。
《无词歌》以抒情的歌唱性为主要特点,以如歌的旋律打动人心,具有多变且统一的音乐风格。
作品Op.30No.4采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织体来为主声部伴奏,使音乐的风格更加多样化,使乐曲有张有弛,增强乐曲运动的美感,兼容了古典与浪漫主义时代的音乐气息。
作品Op.62No.6是门德尔松最为脍炙人口的乐曲之一,运用大量的装饰音织体,这一特点的运用,使音乐充满活力,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春之景色。
作品Op.102No.2.选择在柔板上进行慢慢的诉说,仿佛潺潺的流水缓缓流淌,使听者可以发挥无尽的想象来感受到音乐中描绘的田园意境,同时,采用大量的复调手法来写作,使音乐更加富有层次感。
一、《无词歌》在有些研究中有的学者认为,这49首无词歌只采取了A+B+A式的简单小型曲式,因此都不再有兴趣对其作深化的研究。
确实,从一般的设想上来看,《无词歌》所采取的曲式构造,应和乐曲的体裁内容相适应,他是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经过作者头脑反映后所产生的一较长的复三部曲式和盘旋曲式等.
二、并列结合类的乐曲数量较少。
三、再现结合原那么曲式构造的乐曲。
1、再现单二部曲式
2、再现单三部曲式
动力化再现,引申和扩大开展的再现,综合再现,复合功能再现,减缩再现,先减缩后扩大的再现。
材料及调性附和的再现.。
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结构特点分析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的《无词歌》(Lieder ohne Worte),作品号Op.30,是他在19世纪初期创作的一组钢琴曲。
全曲共有六首曲目,以简洁明快的风格,展现了门德尔松早期的作曲风貌和钢琴演奏技巧。
这组曲目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曲目多样性:《无词歌》Op.30是一组多样性极强的钢琴独奏曲集合。
每首曲目的风格、情感和技巧要求都不相同,展示了门德尔松在不同音乐表达方面的才华。
他巧妙地运用了各种音乐手法,如对位法、装饰音、变奏等,使每首曲目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
2. 曲式结构:《无词歌》Op.30中的曲目结构多样,涵盖了多种曲式,如奏鸣曲的结构、小步舞曲的结构、变奏曲的结构等。
每首曲目往往由一段引子(Introduzione)引出主题,并通过多段变奏的形式进行展开和发展。
门德尔松善于用变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对旋律、和声和节奏的变化,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
3. 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无词歌》Op.30中的曲目节奏多样,快慢结合并存。
有些曲目的节奏明快活泼,如《无词歌》Op.30 No.1和No.6,展现了门德尔松的特有的轻快和激情;而有些曲目的节奏缓慢柔和,如《无词歌》Op.30 No.2和No.3,展示了门德尔松的细腻和深情。
曲目中还有一些快速的变奏片段,以展示门德尔松卓越的钢琴演奏技巧。
4. 色彩和音响效果:门德尔松善于运用和声和音色来丰富音乐的表现力。
在《无词歌》Op.30中,他利用丰富的音乐手法,如琶音、对位声部、颤音、装饰音等,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响效果。
通过运用不同的音色和音响效果,他把每首曲目中的旋律和和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浑然一体的音乐形象。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Op.30是一组结构多样、风格丰富的钢琴曲。
通过运用不同的曲式结构、节奏和速度的变化、丰富的音响效果,他展示了自己的作曲才华和钢琴演奏技巧,使每首曲目都成为独特的音乐艺术品。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钢琴织体
[摘要]门德尔松是一位浪漫主义作曲家,在论及《无词歌》的风格时,必然涉及到其极具特色的钢琴织体。
这在一定意义上为我们提供了相当宽泛的研究课题。
本文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以证实《无词歌》的深蕴意义的一面。
[关键词]浪漫主义钢琴织体门德尔松
《无词歌》是门德尔松的钢琴代表作,他只活了38年,无词歌却陆续写了15年。
他的无词歌共有48首,无一不是短小精致的钢琴极品,富有隽永妩媚的歌唱性旋律以及无比美妙的钢琴织体。
伴奏织体部分是它惟一的或者说最为重要的钢琴乐器性格的负担者,因此不能单纯看作是独唱与伴奏的关系,而应看作伴奏织体与主题旋律是统一体的组成。
《无词歌》之所以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各种体裁和情趣盎然的内容,是直接与极为丰富的钢琴织体写作有密切关系的。
从人们颇为熟知的三首“威尼斯船歌”里就能看出门德尔松织体写作的娴熟技巧。
虽然这三首乐曲不但内容和节拍调式相同,连节奏和速度也较为接近,织体风格也十分相似,均采用带有和声音程的分散和弦为伴奏音型。
但作曲家在此巧妙地交换了织体运动形式并采用不同的演奏方法,致使三首作品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船歌”效果。
我们从三首“船歌”的音型化前奏中就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微妙变化。
《无词歌》第6首
b.《无词歌》第12首
c.《无词歌》第29首
下面我从不同角度对《无词歌》的织体写法进行一些分析和研究。
一、织体的功能类型造型性
这一类型是使人们通过织体能直接感受到乐曲的基本形象和内容。
如带有猎人般号角的“猎歌”(第3首);描写轻盈划动的“船歌”;用音区对比表现男女声对唱的“二重唱”(第18首);似纺车不停运转的“纺织歌”(第34首);以及“诗人与竖琴”(第15首);“摇篮曲”(第36首)等等,这些造型性乐曲的形象都是直接而确切地通过织体反映出来。
1.背景性的流动音型
这种织体经常出现在Andante速度中。
在流动自由的音型衬托下,主题旋律
更加突出了歌唱性。
典型的实例可见《无词歌》集中每套的第一首。
2.背景性的和弦反复
与上一类型相似,它只是伴奏织体的和声背景,采用有规律的和弦脉动,在表现上加强了乐曲的流动性,从而活跃了情绪。
这种织体对创造激昂慷慨的气氛十分有益(见“曲集”第20、39等首)。
同时在不同的内容和情绪下,也可以表现更为深沉的律动(见“曲集”第22等首)。
3.背景性的固定节奏音型
这是指乐曲的织体应用统一的有特点的节奏型来贯穿全曲,使情绪更加集中。
在第14首中的切分节奏,表现出贯穿乐曲的某种焦虑情绪,而第25首的伴奏织体则以由后16分音符开始的流动节奏型,表现了从容不迫的抒情性。
其它还可以参看第21、26等首。
不同的是这两首乐曲的旋律本身采取了合唱形式,在与固定节奏音型结合在一起时,情绪更加激动不安。
4.合唱式的编配
这是《无词歌》很重要的一种织体编配,它非常适合表现音响丰满、块体发展的声乐合唱体裁(参见第4、9等首)。
二、织体与主题旋律的关系
1.独立于主题旋律之外的伴奏织体
这一类型表现之一是伴奏织体声部完全由左手担当。
三首“威尼斯船歌”就是这一类型的典型实例。
另一种表现是伴奏声部在演奏中由左右手交替进行。
右手由于同时出现了两个不同层次的声部,并在与左手的结合中拓宽了音区的幅度而使演奏难度加大,从而提高了器乐化的弹奏技巧(参见“曲集”l、10、13、19等首)。
独立于主题旋律之外的伴奏织体,同样也体现在和弦式的织体之中。
这样的乐曲往往在力度上表现得较为强烈,如第26首就是和弦式伴奏织体,并完全由左手承担。
由左右手共同演奏和弦式伴奏织体时,将使和弦排列更为密集,使音响更为饱满,并可简化其演奏难度(参看第10、14等首)。
2.与主题旋律结合的伴奏织体
在伴奏音型中的某些音同时也是主题旋律中的音。
这种情况在《无词歌》织体中大量存在。
将旋律与伴奏织体融为一体的写法,其演奏难度大大高于独立于
旋律之外的织体形式。
演奏者需要有较精湛的钢琴演奏技巧,才能演奏出清晰的织体层次,并充分表现了钢琴演奏的艺术特色(参看第7、15首的织体)。
如果在一首乐曲中大段地用右手独自同时演奏旋律和织体音型,将更增强器乐化的技巧,如第5首曾被认为是《无词歌》集中演奏难度最大的一首。
在agitato 的情绪中,乐曲要求用较快的速度奏出。
同样的例子还有第18首“二重唱”、这里右手既要奏出cantabile的旋律,又要平均地奏出三连音的织体。
在第43首中,左手和弦式织体跳动很大,而右手在演奏旋律的同时,还要用和声填充中间音区,和声织体里也包含了主题旋律音的进行。
3.合唱织体
对《无词歌》中合唱体裁的归类与其它独唱、重唱等的归类,同属《无词歌》体裁的一种模拟说法。
它毕竟是钢琴演奏的器乐作品。
因此,在合唱体裁的织体写作上,乐曲并不完全按声乐合唱的固定声部数量来编配的,而是类似用管弦乐队慢板乐章的和声性织体写法来处理的,即声部数量结合音乐的发展、力度及色彩的变化而有一定薄、厚、浓、淡的改变,其至应用一些不为合唱体裁所具备的表现手法。
第27首“葬礼进行曲”的表现最为突出。
它的声部少则一个或两个音,多则七个音,力度变化的幅度也很大。
由动机模进形成的展开中部,在左手用八度弹奏持续低音时,右手于此形成斜向进行,其中动机以连句结构方式不断向上作模进发展,致使旋律由低到高的音区跨度为12度,随后渐强力度记号的出现,将音乐推向高潮。
这种发展气势更具器乐化的表现手法,可以认为这首“葬礼进行曲”通篇带有管弦乐队那种雄壮而浑厚的演奏效果,使人很容易联想到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慢板乐章。
4.特殊织体
与上述织体不同,作曲家在这里追求一种特殊效果。
如第24首织体采用和弦音与半音变化和弦外音的结合,在快速的交替中使这首被称为“飞翔”的无词歌,更带有幻想般的急促畅游之感。
以上从织体的功能类型,与主题旋律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无词歌》织体的多变性,还表现在门德尔松常在相同中的节拍里运用不同的音型组合,又在相同音型组合中运用不同的节拍等手法上。
因而巧妙地设计了48首不同样式的无词歌织体。
《无词歌》之所以能成为具有高度艺术造诣的钢琴文献,与门德尔松丰富的钢琴织体创造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孙佳.门德尔松无词歌集[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于苏贤.歌曲钢琴伴奏的写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3](法)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修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