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格式:ppt
- 大小:481.00 KB
- 文档页数:34
1、中国崛起靠什么?坚持硬实力(军事和经济)和软实力(思想文化)并举的战略(1)对外制定整体的大国外交战略:军事力量和经济文化力量协同发展(2)对内确立新的发展观:经济建设和制度建设齐头并举,即把国家制度建设纳入大国崛起战略,把单纯的经济建设转变为国家制度建设第一讲:政治学的基本问题1、政治与公共性是什么关系?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于政治概念都有着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一类解释就是“管理性解释”。
孙中山先生认为,政治的两个特性是公共性与管理性,即:政治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具有公共性和阶级性的两重性。
(1)从公共管理政策的角度讲:政治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2)从公共管理协调的角度讲:政治是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过程(3)从公共管理参与的角度讲:政治是社会成员从事社会公共活动的方式、方法、途径2、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的区别。
(1)政治哲学(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追求的):主要运用哲学思辨方法,论证某些政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并试图探寻理想的政治生活方案,以民主、自由、正义、平等等政治价值为研究对象,揭示政治的价值基础和根本原则(2)政治科学(现实政治生活是什么样,及为什么是这样的):主要运用经验的、科学的、实证的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量化分析,如对选举、投票、民意调查、政策绩效的分析与评估等。
第二讲: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结合儒家思想特点,说明孔子“政者,正也”的含义。
“政者,正也”,即:政治具有教导、指正之意。
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通知,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儒家的政治思想以研究君主治国之道为核心,其特点是“伦理与政治不分”,即“修己治人,内圣外王”,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己治人在儒家看来是一件事情的两面,即:治人必之修己,修己必归结于治人。
孔子认为,“政治”就是政治领袖“不以自己的私意治人民,而要在自己良好的影响之下,鼓励人民‘自为’”,即:“政者,正也”。
2017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中共党史)考研笔记(2)政治学原理部分:《现代政治分析原理》辅导讲义《现代政治分析原理》核心观点归纳总结概述:全书框架----分四大部分:(一)政治分析的知识体系(1)阐述政治的性质,定义和各种政治观念;(2)描述西方政治研究的历程以及政治学的功能和知识结构。
(二)政治分析的价值定向(1)界定政治分析的八大价值要素(自由,民主,平等,正义,公平,权利,自治,宽容和福利等)及其相互关系;(2)系统梳理有以上八大价值要素而形成的种种政治理论和政治意识形态流派(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法西斯主义,女权主义,生态主义等)。
(三)政治分析的概念方法(如哲学研究方法,经验研究方法,科学研究方法等)(四)政治分析的基本途径全面阐述:(1)政治权力分析;(2)政治合法性分析;(3)政治结构分析;(4)政治制度分析;(5)政治行为分析;(6)政治决策分析;(7)政治文化分析;(8)政治国际分析;(9)政治发展分析的一般方法及由此形成的理论成果。
第一部分政治分析的知识体系第一章政治学:学科定位和知识体系(一)归纳关于政治涵义的四种概念和观点:(1)作为政府艺术的政治;----戴维.伊斯顿(2)作为公共事务的政治;(3)作为妥协和同意的政治;(4)作为权力和资源分配的政治;(二)研究和分析政治的意义:(1)确立共同的政治理念,广泛地形成政治共识;(2)探索合理的政治安排;(3)寻求文明的政治规则;(4)了解他人,学会与别人打交道。
第二章政治研究历史和现状(一)西方政治研究的发展历程:(1)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古典政治学时代”;(2)中世纪时代---“神学政治学时代”;(3)现代时期---“理性主义政治学时代”;(4)当代时期---“科学主义政治学时代”。
(二)西方政治文化的结构性特点以及中西方政治观的差异:(1)基于自由主义基础上的现代西方政治文化是以个人权利为本位的文化,其总体结构性特点:1.基于性恶论之上的法治主义;2.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怀疑主义;3.基于相对主义之上的宽容精神;----“求同存异”(2)中西方政治观的差异:(中国 西方):1.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2.人治主义VS法治主义;3.集体至上主义VS个人至上主义;4.国家权力本体主义VS个人权利本位主义。
第二章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练习与答案一、填空题1、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__________上层建筑和___________三大结构。
2、__________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3、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为以后的____________、绝对主义和专制主义倾向的政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___________与政治不分,正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5、1949年人民民主政权在中国大陆建立以后,________________政治观一直成为中国政治研究和政治实践的主导内容。
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________,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7、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________。
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__________、“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__________。
10、在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___________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
二、选择题1、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而展开。
A 皇位继承B 治民之术C 统治术D 治国之道2、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进途径建立〔〕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
A 君主专制政体B 君主立宪政体C 民主宪政政体D 共和政体3、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
A 民粹主义B 民族主义C精英主义 D 民众主义4、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
A 城市B 民主C 法律D 国家5、古典政治学时代政治学研究的主题是关于〔〕。
A城市国家的观念 B城邦的理论C世界国家论 D直接民主理论6、古罗马时代人们对政治问题的思考主要表达在对〔〕的研究当中。
现代政治分析原理(人大#160;石永义版)现代政治分析原理第一部分政治分析的知识体系一、政治学:学科定位与知识体系二、政治研究:历史与现状第二部分政治分析的概念方法一、政治分析的概念体系二、政治分析的一般方法第三部分政治分析的基本途径一、政治权力分析二、政治台法性分析三、政治结构分析四、政治制度分析第1章政治学:学科定位与知识体系核心问题政治的含义政治学的知识体系一、政治的含义作为政府艺术的政治作为公共事务的政治作为妥协和同意的政治作为权力和资源分配的政治二、政治学的学科定位和知识体系谢谢!提问?第2章政治研究:历史与现状核心内容中国政治研究的历程西方政治研究的历程政治研究的主要成果一、中国的政治研究儒家的政治思想以研究君主的“治国之道”为核心,以处理君臣关系、君民关系为线索,形成了一套将政治研究与伦理道德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修已治人,内圣外王”,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汉武帝时,董仲舒(前179一前104)改造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把它与神的意志相结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得儒家政治学说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宋朝,经过程朱理学的完善,儒家政治学说更加臻于精巧和成熟,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思想。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儒家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
它为以皇权为核心的国家权威和政治结构提供正当性论说。
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政治研究的核心不是选择何种政体来组建国家,而是在君主统治下如何治理国家。
中国古代政治研究所形成的成果,主要是有关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即所谓的“治国之道”,其中心内容是如何处理君臣、君民关系以维护巾央集权的专制统治。
晚清统治者中的“守旧派”,面对内外交困局面,实施所谓“新政”,并于1905年先后派两个代表团前往欧洲考察西方国家政治体制。
“洋务派“,积极推动“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以求“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最终失败告终。
“维新派”试图从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中寻找富国强兵之道。
政治学原理作业(形成性考核)之一及参考答案:导论至第三章浙江电大瑞安分校胡顺哉导论:对政治的思考及由此形成的学问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第二章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三章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1.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
2.政治学中有“政党分肥”一说,指的是议会民主政治中多个政党分享政治果实的状况。
3.政治学的心理研究尤其重视人的潜意识和人的政治本能。
4. 利益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
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缓了2000多年。
6.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村民自治,是确保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途径。
7.古典政治学时代的研究主题是关于城市国家的观念和城邦的理论,而后转变为关于世界国家的观念和理论。
8.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1.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君主的(D )而展开。
A合法性B治民之术C统治术D治国之道2.“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 B )社会时期。
A封建B奴隶C资本主义D原始3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 D )。
A城市B城邦C法律D国家4.( AC )认为:“权力是施加影响力的特例:这是借助制裁背离拟行政策的行为来影响他人的决策的过程。
”A拉斯韦尔B马克斯·韦伯C卡普兰D罗素5.从历史的角度看,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 C )。
A财产权B社会经济权C公民权D社团的群体权6.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人都是从( D )角度定义政治的。
A管理B神权C道德D权力7.根据权力主体的不同,权力可以区分为( ABC )等。
A个人权力B组织权力C政府权力D国家权力8.罗素认为根据组织类型权力可以分为( ACD )。
第二讲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2.1 复习笔记一、政治研究在中国中国人对于政治问题的讨论,几乎与中华文明一样历史悠远。
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而展开。
1.夏、商和西周时期(大约从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771年)记载这一时期的《尚书》中有不少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记载,在商朝,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的思想有所体现,到西周时期,加入了明德慎罚的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出现了诸侯争霸、群雄逐鹿的政治局面,旧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社会政治的大变动,为政治学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一时期主要的政治学说有:(1)儒家政治学说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王道)(2)法家政治学说法家则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霸道)(3)道家政治学说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这些学说,不仅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把中国政治学说从以论证统治的合法性为主要内容推进到了以阐述如何进行统治为主要内容。
3.秦汉到晚清自秦汉到晚清,中央集权的统治是中国皇权政治社会的基本特征。
(1)鸦片战争前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了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就使得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了中国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同时也大大禁锢了其他政治学说的发展。
及至宋朝,经过程朱理学的完善,儒家政治学说更加臻于精巧和成熟。
(2)鸦片战争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社会结构和政治力量的变化,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出现巨大分化,出现了“守旧派”、“维新派”和“民主派”。
《政治学原理》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导论、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一、填空题:、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韩非指出政治就是儒家,“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在西方,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上率先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离开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论是神权政治理论在近代的一个变种,仍是将“政治”的本质归结于一种超社会、超自然的力量。
、“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时期。
、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政治学的心理研究兼顾人的政治心理的潜意识和有意识两个方面。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国家之善的问题,即如何组织安排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
、政治学在研究政治的本质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也对于政治的价值形态、行为形态、组织形态、文化形态、规则和制度形态及其这些形态的发展等分别展开研究。
、政治行为研究属于微观政治研究。
、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理性经济人,他们遵循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微观的政治科学研究技术,是指在政治科学实证研究中所使用的各种具体的工具性的、手段性的方法和技术的总称。
、东方传统的政治学,以中国传统政治为代表,是一种实践性的政治学。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政治学原理》课程说明《政治学原理》是行政管理专业专科阶段的统设必修课,一学期课,本课程总学习时数72学时,4学分。
《政治学原理》是有关什么是政治以及如何认识现实政治生活的政治学入门课程。
该课程在系统介绍政治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讲授分析政治体系的基本方法和概念,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政治分析的基本能力。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政治操作原理;二是政治分析原理。
政治操作原理有一部分涉及实际的经验,属于政治技术和技能方面的知识,有一部分涉及制度安排。
具体分为十章内容: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政治学的学科定位与知识体系、政治研究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中国传统政治观;掌握政治的含义、西方诸种政治观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第二章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进程、西方政治学发展进程;理解行为主义革命及其影响,政治研究的科学化及其局限性;掌握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西方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第三章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政治权力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界限的界定、政治权利的意义及保障。
第四章国家与政府。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家的组织机构;理解宪法与国家组织原则、国家权力关系及结构形式;掌握国家及政府的概念界定、政府的构成及形式。
第五章政党与社团。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党与社团的政治地位、政党的历史演变;理解社团组织的类型、政治社团的作用方式;掌握政党的定义及类型、政党制度。
第六章政治秩序与治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良好社会的标志和条件、政治合法性的意义、政治合法性危机与政治革命、治理模式的变化、社会“善治”的标志和条件;掌握政治秩序的含义、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治理的概念。
第七章政治参与与监督。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治参与的特征及类型;理解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选举与选举制度、政治监督的意义;掌握政治参与的含义、政治监督的途径和机制。
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导论、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一、选择题1、“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社会时期。
A 封建B奴隶 C 资本主义 D 原始2、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哥拉底 D 西塞罗3、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
A法家B杂家C兵家 D 儒家4、下列思想家中权力政治观的代表人物的是()。
A孔子B韩非C庄子D 荀子5、中国古代的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A法B势C术D变6、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根据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行为的互动关系,形成特定的分析模式有(),用来分析和解释政治现象。
A联盟理论模式B博弈对策模式C 制度变迁模式D理性选择模式7、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A政治沟通分析方法B心理研究方法C政治系统分析D社会学研究方法8、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现象的方法有()。
A经济分析方法B历史研究方法C利益分析方法 D 阶级分析方法9、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
A制度研究途径 B 权力研究途径 C 政策过程研究途径 D 政治功能研究途径10、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
A政治哲学研究 B 政治科学研究C政治经济研究 D 政治法律研究1、B2、A3、D4、B5、ABC6、ABD7、ABCD8、ABCD9、B10、AB第二章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而展开。
A 皇位继承B 治民之术C 统治术D 治国之道2、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良途径建立()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
A 君主专制政体B 君主立宪政体C 民主宪政政体D 共和政体3、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
A 民粹主义B民族主义C精英主义 D 民众主义4、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
政治历史和现实表现情况不足之处一、缺乏全面客观的历史认识政治历史在现实表现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缺乏全面客观的历史认识。
在当前社会中,政治历史往往被某些利益集团或政治势力所操控,导致历史的真相被歪曲甚至篡改,民众对历史的认知产生偏颇。
这种情况导致了社会上存在着对历史事件和政治领袖的盲目崇拜或偏见,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二、政治历史教育体系不健全现实表现中政治历史教育体系不健全也是政治历史不足之处的体现。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政治历史教育往往被用作政治宣传的工具,而非客观教育历史的真相和价值。
这样的教育体系容易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政治历史,并且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容易受到政治势力的影响。
三、现实表现的历史虚无主义现实表现中政治历史的不足还表现在历史虚无主义的盛行。
一些政治势力试图通过否认或淡化历史事件的严重性来达到一己私利的目的,这种历史虚无主义严重玷污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也扭曲了民众对历史的认知和评价。
四、制约发展和进步的不足之处政治历史与现实表现之间存在的种种不足之处,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受限于政治历史的不健全教育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民众的思想观念和认知能力受到严重限制,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政治决策中容易受到误导,无法正确判断和应对现实问题,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总结回顾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政治历史和现实表现情况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历史认知的偏颇、教育体系的问题和历史虚无主义的盛行等方面。
这些不足之处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政治历史与现实表现之间的种种不足之处都需要我们深刻反思和解决。
重视社会整体发展和进步,需要我们建立健全的历史认知体系,改进政治历史教育,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盛行,从而使政治历史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推动社会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政治历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记录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和变迁。
《政治学原理》复习指导一、考试题型1、填空题(6分,6空);2、选择题(含单项选择与多项选择)(10题,20分);3、名词解释(3题,18分);4、简答(含辨析题)(3题,36分);5、论述(1题,20分)。
二、考试说明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平时作业考核和期末结业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两者的比例分别为20%、和80%。
平时作业由中央电大统一布置,共安排四次,每次均按百分制评阅,四次成绩平均分的20%计入课程总成绩。
期末结业考试采取闭卷方式,未完成平时作业及平时作业成绩不合格者,不得参加课程结业考试。
期末试卷亦按百分制评阅,其成绩的80%计入课程总成绩。
考核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都有具体的考核要求:“了解”要求学生对所给的问题有一般的认识;“理解”指在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给定的问题有完整的认识;“掌握”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给定的问题能够准确记忆,并针对考题做到灵活运用。
考核要求为“理解”与“掌握”层次的知识点是考试的主要内容。
三、复习重点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复习重点:中国传统政治观、西方诸种政治观、政治学的学科性质、政治学的知识体系、政治研究的途径、政治研究的方法;政治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第二章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复习重点: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西方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政治研究的理论成果。
第三章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复习重点:权力和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界限的界定、权利及权利观念的变迁、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政治权利的保障机制。
第四章国家与政府复习重点:“国家”的不同含意、“政府”概念的不同理解、国家权力关系及结构形式、政府形式及政府制度。
第五章政党与社团复习重点:政党的定义、政党的基本功能、政党制度及政党政治。
第六章政治秩序与治理复习重点:政治秩序的含义、政治合法性的含义、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治理的含义、治理模式的变化:从统治模式向善治模式的转变。
13404班严泽川序言政治学给我们提供了什么知识◇政治学提供的知识政治学涉及两方面的知识:政治分析原理合和政治操作原理。
政治分析原理告诉我们政治生活分析的方法,掌握这种方法能使我们知道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是如何构成的。
政治操作原理涉及政治制度的设置和政治技术和技能方面的知识,他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应该如何建立和如何维护。
政治学为三种人提供帮助:①政治从业人员;②政治学从业人员;③普通公民。
第一讲政治学:学科定位与知识体系一、政治的定义孙中山: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情,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情便是政治。
人们对政治的解释和定义来历不同,对政治概念的解释的大体思路有:①价值性解释;②神学性解释;③权力性解释;④管理性解释。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如下特点:1、认为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之一,政治具有公共性和阶级性两重性;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关之间的关系。
2、认为政治是更为基础的经济关系的集中体现。
3、认为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
4、认为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的定义:政治是人类集体生活的一种组织和安排,在这种组织和安排之下,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实施对集体决策的影响。
二、为什么要研究政治1、确立共同的政治理念,形成广泛的政治共识2、探索合理的政治安排,合理的规划政治生活3、寻求文明的政治原则,文明的解释政治冲突4、了解他人,学会与别人打交道三、政治学科的定位和知识体系要了解政治学的知识结构和学科体系,首先需要从人类文明以及知识的构成谈起:文化(文明)构成及政治学知识结构在我们广义的文化或文明的概念中,作为其构成以素的物质技术→组织制度→思想观念→社会心理呈现出由表及里的关系:处于最表层的物质技术是最容易变动的部分,而处于最深层的社会心理的部分是最不容易变动的部分。
从中国古代关于“知”和“行”关系的角度出发,我们还可以将政治学的知识划分为两个方面的知识,即关于“知”的政治知识和关于“行”的政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