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建筑风格 回族人的住房主要分几种类型
- 格式:docx
- 大小:5.20 KB
- 文档页数:2
xx少数民族住房情况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姿多彩。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的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特点,同一地区居住的不同民族的建筑各有千秋,不同地区同一民族的建筑也大不相同。
云南的少数民族建筑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等特点。
从建筑样式来说更是丰富多彩:有平顶的,例如哈尼族的“土掌房”;有吊脚的,例如傣族、景颇族的“竹楼”;有分层的,例如傈僳族的“木楞房”等,建筑原料基本都是就近取材。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和风俗习惯,他们传承着民族特色,但作为建筑,又更多受地理条件、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的影响,这使得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产生了相互交叉的复杂关系。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建筑样式,住房类型都是统一的,沿袭自己民族几千年来的风格;在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吸取,由此衍生出许多新的建筑样式。
此外,少数民族建筑随汉文化的传入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和本民族的生活习俗,逐步建立和发展了自己特有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建筑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所以,现在我省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住房仍保留着传统的建筑样式,部分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加之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建起了和汉族相同的平顶式楼房,但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
总之,目前云南少数民族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样式更加实用美观,居住环境更加宜人。
(一)彝族云南的彝族人口众多、分布较广,基本上各县市都有分布,尤以楚雄、红河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彝族不同支系、不同地区的民居样式各不相同,与当地的居住现状密切相关。
彝族的村寨多选在地势险要的高地、斜坡或靠近河谷的向阳坡地,彝族的住房大多是土木结构,低矮无窗,阴暗而潮湿。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导游词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的沙坡头旅游区是一处景观独特的游览区。
过去,沙坡头是以治沙成果而闻名。
包兰铁路在中卫境内六次穿越沙漠,其中以沙坡头坡度最大,风沙最猛烈,为了保证铁路畅通,避免路轨被沙埋住,从____年代起,在铁路两侧营造防风固沙工程。
这项工程取得了成功,铁路两侧巨网班的草方格里长满了沙生植物,金色沙海翻起了绿色的波浪,包兰铁路沙漠段几十年来安然无恙。
这一治沙成果引起了全世界治沙界的普遍关注,不少外国专家慕名前来考察。
到了____年代,旅游部门发现沙坡头有着独特的景观,便将它建成一个颇具特色的游览区。
沙坡头游览区的特色之一是滑沙。
游人从高约百米的沙坡头的坡顶往下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结构,滑沙时座下会发出一种奇特的响声,如洪钟巨鼓,沉闷浑厚,称之为“金沙鸣钟”。
特色之二是沙山北面是浩瀚无垠的腾格里沙漠。
而沙山南面则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沙漠绿洲。
游人既可以在这里观赏大沙漠的景色,眺望包兰铁路如一条绿龙伸向远方;又可以骑骆驼在沙漠上走走,照张相片,领略一下沙漠行旅的味道。
特色之三是乘古老的渡河工具羊皮筏,在滔滔黄河之中,渡向彼岸。
这种羊皮筏俗称“排子”,是将山羊割去头蹄,然后将囫囵脱下的羊皮扎口,用时以嘴吹气,使之鼓起,十几个“浑脱”制成的“排子”,一个人就能扛起,非常轻便。
游人坐在“排子”上,筏工用桨划筏前进,非常有趣。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导游词(二)古城中卫城北建在接连城墙的高台上的雄伟古建筑——高庙,格外引人注目。
高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称“新庙”。
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____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后经道光二年、咸丰三年、光绪八年续建,改称“玉皇阁”。
民国初年增建后,改称“高庙”,建筑面积达____平方米,是一处造型完整、气魄壮美的古建筑群。
高庙坐北朝南。
前院为保安寺,进入山门,耀眼的单檐歇山顶大雄宝殿正面屹立;两侧厢房、地藏宫、三霄宫和____座配殿各具特色。
保安寺后就是高庙主体建筑。
《论各民族的风格与精神》(一)民族风俗习惯简介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生产、饮食、起居、服饰、娱乐、节庆礼仪、婚姻、丧葬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民族的形成、发展而逐渐形成和演化的。
它是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反映。
它体现了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是民族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形式。
民族风俗习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区域内是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而风俗则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
一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民族风俗习惯产生的基础。
我国地广物博,各族人民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特点、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条件和生产发展不尽相同。
广袤的大地养育了我国56个民族,而且各民族都有着其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我们社会主义的民族大家庭因这众多而美丽民族而无限多彩。
(二)各民族风俗习惯简述1.饮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占大多数,他们虽然都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但饮食习惯不尽相同。
北方的朝鲜族、回族,新疆的维吾尔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要食用粳米,而傣、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
新疆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朝鲜族的冷面和回族的炸馓子,也都各具特色。
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
2.婚丧反映在恋爱婚丧方面,如深受男女青年喜欢的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和布依族的对歌“丢花包”,回族实行的无棺土葬和藏族实行火、水、天葬。
这些习俗的形成受宗教信仰和传统习惯的影响,有着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
我国民族风俗多种多样,民族文化异彩纷呈3.节庆及娱乐各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其中有按本民族历法计算的新年,如苗族的“吃新年”;有欢庆丰收的佳节,如藏族的“望果节”、鄂温克族的“米阔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2版,第178页。
鲁”节;有纪念民族英雄的节日,如“端午节”;还有宗教节日,如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宰牲节”、“开斋节”和“圣纪节”。
又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4.建筑朝鲜族的房屋屋顶由四个斜面构成。
回族风俗习惯构成回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古文化。
以下是边肖带来的回族风情构图。
欢迎阅读。
回族风俗习惯作文(一)回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古文化。
尤其是回族的习俗和文化丰富多彩,举世瞩目。
回族以汉语为共同语言,但在宗教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夹杂着大量只有穆斯林之间才能交流的词语或短语。
回族人居住的地方,在农村,总是一个个集中在某个堡垒、寨子或者山村;在城镇,他们总是集中在某些地区和街道。
在宁夏,回族多居住在平房、窑洞、砖房等地方。
房子一般朝南。
回族住宅建在水源附近,方便打扫卫生。
回族不崇拜偶像,穆斯林房屋的墙壁上也没有画像,尤其是礼拜堂。
清真寺建在回族聚居区。
清真寺一般举行宗教活动,也是宗教教育和传播宗教知识的学校。
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一般是阿拉伯、中国古典或两种风格的混合,由朝拜殿、水室和经堂三部分组成。
穿衣回族的服饰总体上与汉族相似,但在头饰上仍保留着古老的传统。
回族男性一般戴白色无框帽,表示干净、一尘不染;女人戴圆帽和盖子,通常盖住头发、耳朵和脖子。
头巾可分为女孩、儿媳和老年妇女,女孩穿绿色,儿媳穿黑色,老年妇女穿白色。
大龄妇女的盖头较长,女孩和儿媳的盖头较短,只戴在肩上。
有些盖子上绣有花边和图案。
女装是右排扣上衣和裤子。
年轻人喜欢在正面和胸部刺绣,在衣服上设色,创作优秀的作品--三部关于回族风俗习惯的作品。
男人戴帽子,有白色和黑色两种。
穿着双排扣夹克,穿白色裤子和白色袜子,我喜欢穿白色衬衫和夹克回民非常注重胡须的修饰。
男人一般二十多岁开始留胡子。
因为教派不同,所以形态也不同,有的只留八香,也叫山羊胡,有的留着全脸胡子。
女性保护头部的头巾受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教的影响。
捂耳朵,脖子,头发,只露脸。
年轻女性通常穿绿色,戴短头巾,只在肩膀上;年长的女性通常穿白色的长头巾,一直到腰部。
回族风俗习惯作文(二)回族分布广泛,饮食习俗不完全一致。
比如宁夏的回族更喜欢面食,面条,面条,拌饭。
甘肃和青海的回族以小麦、玉米、青稞和马铃薯为日常主食。
中国各省特色民居建筑的详细解读!中国各省特色民居建筑的详细解读!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民居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由于中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中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
从南方的青砖蓝瓦马头墙,到北方的四合院,直到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的毡包,西藏的碉楼……这些民居无不显示着中国丰富的历史人文,传承着千年的建筑智慧!中国民居,中国人的智慧结晶(一起品读)乡土人文地理北京民居—四合院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最为普遍、历史最为久远的住宅形式。
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
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配以绿化成为休息和家庭活动的中心。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安徽民居—粉墙黛瓦的三合院、四合院徽派建筑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宏观世界与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别。
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参差起伏,有的层楼叠院,精致朴素、堂皇俊秀。
以流畅的飞檐、高翘的马头墙、宁静的街巷、幽深的院落、粗大的冬瓜梁以及精美的雕刻著称。
许多民居的六罩、梁托、门扇及墙壁上都雕刻有人物、鸟、兽、花卉、祥云等图案。
砖、木、石雕融为一体,堪称徽派建筑大观园。
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西递、宏村古民居群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现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四百四十多幢,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为世所罕见。
我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
飞:飞鸟类或虫类等用翅膀在空中往来活动:檐: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房檐儿。
廊檐。
飞檐。
前檐。
檐沟。
檐头。
檐牙。
覆盖物的边沿或伸出的。
飞檐是中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之一,多指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若飞举之势,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所以也常被称为飞檐翘角。
飞檐为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檐部上的这种特殊处理和创造,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仿佛是一种气将屋檐向上托举,建筑群中层层叠叠的飞檐更是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中国古建筑特有的飞动轻快的韵味。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而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
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其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飞檐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屋顶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
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顶形成曲线,不仅坡面是曲线,正脊和檐端也可以是曲线,在屋檐转折的角上,还可以做出翘起的飞檐。
梁架组合形式所形成的体量巨大的屋顶,与坡顶、正脊和翘起飞檐的柔美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最突出的形式特色。
明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谛观之,飞檐列栋,丹垩粉黛,莫不具焉。
”飞檐,指在房檐上行走如飞,也有说法为飞越屋檐。
飞檐常与走壁连用,在武侠小说中用以形容武艺高强,身体矫捷如飞。
临夏的伊斯兰建筑作者:杨沐春涓来源:《西部大开发》2008年第06期[杨沐春涓西行笔记临夏]汉族的木刻,回族的砖雕,藏族的彩绘,共同构成临夏州大多建筑的主体结构和艺术美感。
在那片多民族融合的土地上,除了满大街涌动的小白帽和绿盖头,就是无所不在的回乡回韵,在各种建筑上的凝固和吟唱——从兰州到临夏,用了两个半小时,但是两处的风景和人文已大大不同。
虽然都有着清真寺、白帽子及黑黑绿绿的盖头,但就规模和味道而言,兰州就没有临夏那么大、那么足了。
这给了我一种刺激,仿佛置身于异域,踯躅于彼国的穆斯林世界,被那浓浓的伊斯兰味道给击倒了。
这是一种较为夸张的说法,其实就是又沉浸在一种独特的文化和美学意念当中并为之吸引。
清真寺10米一个,多如珍珠册子上说:临夏市是全国首批实现电气化的城市。
古丝绸之路南线的要冲,唐蕃古道重镇,茶马互市中心,明代著名的四大茶马市之一,有“河湟雄镇”、“西部旱码头”之称……这是说的商业发展,而在临夏深入浅出感受最深的竟是浓厚的伊斯兰文化以及虔诚的穆斯林信仰。
在临夏这个地方,经堂教育发达,著名宗教学者不断涌现,即使是在全国伊斯兰教中也堪称典型。
宗教场所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不亲眼相见难以信服,这从各种风格的伊斯兰建筑上可以窥见一斑。
首推的就是清真寺。
这里是穆斯林礼拜和举行宗教活动、传播宗教知识的场所。
信教群众生老病亡,婚丧嫁娶,衣食住行,都同清真寺密切相关。
在临夏,凡是穆斯林居住的村庄和街道,习惯上被人们称为“者麻提”(阿拉伯语),每个“者麻提”一般都建有一座清真寺。
有人戏说,临夏市的清真寺多,10米一个,多如珍珠,呵呵,漫步街道,的确随处可见。
清真寺大多在明、清及民国时兴建。
建筑风格尤为独特,既吸收了阿拉伯建筑特征,又按中国宫殿式建筑建造,以礼拜堂为主体,水堂、教室、住房为陪衬,四合院式,通常有宫殿式、阿拉伯拱形穹顶式和中阿两种风格合璧式。
清真老华寺因装饰华丽而称“华寺”;清真韩家寺被称做河州“八坊十二古寺”之一。
■岁月钩沉茶马古道上的明珠——曲硐回族/马永欢我的故乡永平县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西南部,境内居住着汉、彝、回、白、苗、傈僳等二十二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县。
永平古称“博南”,自东汉立县至今,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
永平地处古代西南地区重要交通线上,著名的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路段“博南古道”横穿县境,由县内道路崎岖陡险的博南山而得名。
自古以来,这里以博南古道为中心,形成了一条重要的民族文化走廊。
2013年春季的一天,我从永平县城出发,骑着摩托车沿博南路向南疾驰,十多分钟就到了目的地曲硐。
永平县博南镇的曲硐村是滇西最大的回族聚居村落,位于永平坝子南端,大理、保山、怒江三地州交界处,西依小狮山、东傍银江河、南贴大保高速、北靠320国道,距永平县城五公里,远古蜀身毒道博南段穿村而过,被称为博南古道。
全村面积约十平方公里。
目前,村子被划分为温泉区、经济开发区、古镇区、文化城几个部分。
虽然我是地地道道的曲硐回民,但以前对曲硐历史文化的了解是碎片式的。
近两年,我将目光重新聚焦于曲硐,走进曲硐历史文化的深处。
关于曲硐名称的由来,有一个传说,我小时候就听说过。
相传曲硐的小狮山正下方有一个横穿南北的山洞,非常幽深,引起了山下居民的注意。
人们为了探寻山洞之谜,曾多次点起火把,从北面的大口处,进洞试探,洞越深越小,而且忽上忽下,弯曲起伏不平,进不多远就无法前行了。
后来有人提出新的试探方法:用一条狗、一只猫,让猫先进洞,然后放狗。
狗为了咬猫自然拼命猛追,猫害怕狗就一直往前跑,跑到山洞最南端出口处,掉下悬崖摔死了,而狗没有跑通,也无法退回来,死于洞中。
狮山的形状像一只狮子,头朝南,尾朝北,山的东边居住勤劳善良的回民。
由于山里有“奇洞”,人们就把这里叫做“奇洞”,有的村民认为“奇洞”的“奇”字是“大可”二字组成的。
根据风俗习惯,这个字对回民不好,不能取“奇洞”为村名。
就取“奇”字的近音“曲”字,因洞的本身也是弯弯曲曲的,同时,还意味着“曲”字是“回”字近形字,所以狮山脚下的这个村就确定为“曲硐”,“曲硐”二字就成为这个村固定的村名了。
第23卷第2期2009年4月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 i cheng Nor m al College Vo l .23,No .2Apr .,2009 吉林省西部回族清真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尹忠红(白城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吉林白城137000) 摘要:吉林省西部有7座清真寺,在开展宗教活动完成基本功能的同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它们的经济功能具有了时代性、创造性、地方性的特点。
发展吉林西部清真寺的经济功能,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理念正在增强。
关键词:吉林西部;清真寺;经济发展;新思路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118(2009)022*******收稿日期3作者简介尹忠红(6———),女,白城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人力资源管理。
一、吉林省回族人口分布及西部清真寺分布回族是吉林省分布较广的一个少数民族。
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吉林省有回族110673人,占全省人口的0.49%。
全省54个市县区都有回族。
主要居住在吉林、长春、九台、双阳、伊通、扶余、通榆等城镇,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到2000年吉林省有回族人口125620人,主要分布在长春、吉林、松原、四平等地的城乡。
回族迁入吉林省有三百一十多年历史,最早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迁入九台县“北五屯”,探其祖籍,多数来自山东和直隶(今河北省),少数来自河南、天津等地。
而吉林省西部的回族,据《扶余县志》载,居于扶余县区的回族人多自乾隆年间由山东省迁来,初多居城里,后有部分移居五家站、三岔河等地。
1948年,扶余县有回民2076人;1982年,有4300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立了九台市胡家回族自治乡和长春市双阳区双营子回族自治乡。
回族以善于经营著称。
珠宝玉石、运输业、牛羊屠宰和加工业,都是他们的传统行业。
各地回族农产,多附带经营牧业或者运输业、手工业、小商业。
回乡风情一个地方的灵气,不仅在于山山水水,还在于它的民风民情。
吴忠历史悠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回族聚居区,全市127万人有一半以上是回族,是全国地级市中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
吴忠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回族建筑文化之乡”“中国(吴忠)清真食品基地”“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基地”“中国清真美食之乡”,四个“中国号”金字招牌让回乡吴忠扬名天下。
行走在色俩目的福地旅 游精美的回族器皿旅 游关于吴忠回族的历史有很多记载。
在唐代,唐肃宗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在灵州登基,后借回纥、大食军队最终平定叛乱。
平乱后,回纥、大食军队中的一部分士兵便留居在黄河两岸,和当地人通婚,史称番客,这应该是吴忠回族的先民。
唐末至五代,通往西域的丝绸北道经过灵州,许多相继来华的阿拉伯、波斯商人、工匠等在灵州慢慢定居下来,到了北宋、西夏时期达到了鼎盛。
蒙元时期,蒙古帝国三次西征,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西亚人参加了蒙古军队,一部分人后来渐渐融入回回人中。
明初,不断有大批回回人以“归附土达”“来王土夷”等身份被安置在灵州一带,逐渐形成许多回回人的聚居地。
明朝中后期,回回人迅速增长,清真寺普遍设立,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围清真寺而居,并且使用汉语,最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群众做礼拜的主要场所,在穆斯林的心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吴忠境内有大大小小的清真寺1500多座,仅市区就有360多座。
漫步在市区,随处可见建筑风格独特的清真寺,有的气势恢弘,有的精巧别致,有的庄重古朴。
每逢伊斯兰教重大节日,穆斯林们都会聚集到各大清真寺参加活动,这使得节日里的吴忠更加充满了浓郁的回乡风情。
吴忠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天下大集”“旱码头”而闻名。
吴忠市的集市贸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这一点除了历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集贸效应外,还要归功于心性淳朴、有魄力、有胆识、能吃苦、善经营的回族商人,他们世世代代的血脉里就传承着经商的基因,以经商为荣,在从事商贸活动的同时,为回族聚居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回族的饮食文化日期:2005-10-27 来源:不详【发表评论】【加入收藏】点击数:21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没有一个民族像回族那样广泛地分布于中国各地。
据文献记载,唐宋时期利用南方航路来中国华南地区贸易的伊斯兰教商人,在其居住的地区内始终保持着纯粹的伊斯兰教文化。
相反,汉族却开始食用这些商人带来的槟榔。
事实上,即使在色目军的屯营中,作为回教军队,士兵们吃的也是伊斯兰教的饮食。
随着军事驻屯的逐渐永久化,他们的生活也转变为屯田生活在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后,色目人脱离屯田,集体转变为专门从事运输和商业的社会阶层。
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他们逐渐接受了各地的饮食文化。
另外,在元明两代,许多色目人被选为官吏。
告别是在明朝宫廷中,官至二品以上者,在拜谒皇帝时将被赐与陪膳。
皇帝的宴席上自然会出现猪肉,吃了这样的宴席等于触犯了回教教义。
可是,如果辞退皇帝的赐食,等于是对皇帝的不忠。
显然,这种情况使色目人处于教义与皇帝之间,左右为难。
因此,他们一般不再指望发迹高升而辞去官职。
在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城市中的回族人还是农村回族人,当他们在外吃饭时,一般是在标明“清真菜馆”(回族菜)的饭馆中就餐。
家庭烹调时使用的羊肉也是从回教经营的店铺买来的。
至于其它副食品,回族已完全与汉族同化,以至很难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回族的谷粉食品丰富多采。
其中最普遍的是面类,其种类很多(如冷面、汤面、炒面、浇汁面、肉末面、细面、豆淀粉面)。
此外,还有饺子、馄饨馒头、羊肉包子等。
在米食方面,新疆的回民同维吾尔族一样制作抓饭,而内地的回民没有这样的饮食习惯他们一般是同汉族一样吃米饭,或是把米煮成粥。
在肉的烹调方法上,据说回族一般是把羊肉与各种蔬菜搭配在一起,制作成各种副食的炒菜。
这些炒菜除不使用猪肉以外,在其它方面与汉族的菜肴几乎没在差别。
在鱼类方面,回教的教义中规定禁食无鳞的鱼,而内陆河和湖中捕获的鲤鱼、鲫鱼、草鱼等淡水鱼类则是回民餐桌上常见的菜肴。
油香是节日和冠婚葬祭时制作的特殊食品。
关于世界建筑风格的调查与分析 【课题名称】关于世界建筑风格的调查与分析 【指导老师】 【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长】 【课题的来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建筑的审美观念也在发生这历史性的变化。这些问题都是建筑学者和社会十分关注的,因此有必要对世界建筑风格做一些调查和分析,进行研究学习。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大体了解世界各国的建筑风格特点,近一步了解其建筑的构造与实用性。 【活动计划与活动步骤】第一周,选题;第二周,开题;第三周,证题;第四周,结题;第五周,展示成果。 【小组分工】第一小组,调查欧式建筑风格;第二小组,调查中式建筑风格,第三小组;调查伊斯兰建筑风格。第四小组,资料汇总整理。 【研究方法】上网搜索资料,系统总结。
中式建筑风格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地区间(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山区)的封闭性很强,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的风格,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8类: 1、 北方风格。集中在淮河以北至黑龙江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但尺度合宜;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装修比较简单。总的风格是开朗大度。 2、 西北风格。集中在黄河以西至甘肃、宁夏的黄土高原地区。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还有相当多的建筑使用平顶。很少使用砖瓦,多用土坯或夯土墙,木装修更简单。这个地区还常有窑洞建筑,除靠崖凿窑外,还有地坑窑、平地发券窑。总的风格是质朴敦厚。但在回族聚居地建有许多清真寺,它们体量高大,屋顶陡峻,装修华丽,色彩浓重,与一般民间建筑有明显的不同。
3、 江南风格。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河网地区。组群比较密集,庭院比较狭窄。城镇中大型组群(大住宅、会馆、店铺、寺庙、祠堂等)很多,而且带有楼房;小型建筑(一般住宅、店铺)自由灵活。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丽,雕刻彩绘很多。总的风格是秀丽灵巧。 4、 岭南风格。集中在珠江流域山岳丘陵地区。建筑平面比较规整,庭院很小,房屋高大,门窗狭窄,多有封火山墙,屋顶坡度陡峻,翼角起翘更大。城镇村落中建筑密集,封闭性很强。装修、雕刻、彩绘富丽繁复,手法精细。总的风格是轻盈细腻。
1980年以来伴随现代化城市建设带来的地域内涵和城市记忆逐步丢失等城市问题,宁夏作为约35%回族人口的回族集聚地,也面临着城市更新转型与传承本土文化精神的空间优化需求。
银川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具有从西南山地向东北平原倾斜的地形、风大沙多和干旱少雨且日照强烈的气候,是回族、汉族、蒙古族等多民族交融,汉文化、回族文化和西夏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的典型城市 [1],其传统民居所承载的聚落、街巷与地块肌理、庭院空间、建筑形制和细部装饰等形态特征是城市本土文化满足现代人生活需求的同时传承传统生活习俗的城市设计关键[2]。
马歇尔提出对地块形态的控制方法可通过建立建筑指标和相关规定,解决城市功能问题,形成与环境协调的空间形态 [3]。
地块与建筑是人可以直接感知的城市空间[4],地块建筑属性主要包括地块尺度、地块划分数、地块用地和权属边界、建筑高度等,是优化城市形态的关键要素[5]。
因此,在城市设计导则等规定中加载适应当地居民生活与融入地域特征等本土优化的形态指标,对完善相关城市建筑规定、实现将传统融入现代城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基于本土形态的银川居住建筑地块特征分析与样本选取1.1银川居住建筑地块类型、分布及其本土形态特征分析1.1.1银川居住建筑地块类型与分布概况银川的居住建筑主要包括传统的回族、汉族民居,更新摘要 文章聚焦居住建筑地块,在梳理银川市居住地块典型样本选取与本土形态特征分析、相关地块指标规定的基础上,采用法规模型、图示设计演绎与对比方法,分析了居住地块形态特征与地块指标的关联性,提出优化本土形态的城市居住地块的形态指标控制方法。
研究能够为科学认知宁夏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复杂空间、完善地域记忆的城市建筑规定、明确城市设计精细化可控区间和提升城市品质提供参考依据,具有理论探索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 本土形态特征;居住地块;地块指标;建筑布局规定;关键形态指标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A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868064);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2NDJC071YB)DOI 10.19892/ki.csjz.2023.07.41Abstract Focusing on residential building plots, based onthe selection of typical sample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plots in Yinchuan, the analysis of loc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gulations of relevant plot indicators, 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hods of regulation model, graphic design deduction and comparison, analyz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ial plots and plot indicators, and proposes a morphological control method for optimizing local morphology of urban residential plots. The paper i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scientifically cognizing the complex urban space in Ningxia ethnic areas, for improving the urban architectural regulations with local memory, for clarifying the fine control zone of urban design and for improving the urban quali ty.Key words local morphology; residential building plots; plot indicators; architectural layout regulations; key morphological indicato rs作者简介:高彩霞(1977-),女,副教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回族建筑风格回族人的住房主要分几种类型
导语:第一种:根据山大沟深、丘陵纵横的自然条件和地形特征,修成窑洞居住。
如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河南、河北等山区的回民,因本地
第一种:根据山大沟深、丘陵纵横的自然条件和地形特征,修成窑洞居住。
如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河南、河北等山区的回民,因本地林木少,经济基础薄弱,大多住这种窑洞。
修窑洞一般先在依山靠崖的地方铲出一个断面,然后掘窑洞,回民叫这种窑为“崖窑”。
有的断面大,有的断面小,小则能掘三孔窑,大则能掘五六孔窑。
掘窑洞要有一定的技术,一般都由“窑匠”提镐,小工挖土,最后由窑匠再修饰一遍,凿成“人字”形的画纹,最后用泥抹墙。
窑洞的样式为底方顶圆,大小视其土质而定,土质坚硬则窑洞可挖得大些,土质松软沙化则要挖得小些。
土质好的窑洞一般深为十二米左右,宽三至四米,高三米有余。
洞口多用土坯、石头砌成,并镶一门两窗或三窗。
回族窑洞一般中间一孔为主窑或叫客窑、大窑,边上的一孔为火窑,供做饭和居住用。
火窑一般都是进门后在左侧或右侧有炕并连着锅台,中间有土坯砌的梯形高低墙。
炕和锅台同用一个大烟囱,炕角还有一个控制炕的温度的洞,可以插一块板子。
梯形高低墙上一般可放一盏灯,给锅台和炕照明。
火窑顶垴还有个小窑,叫套窑,安放石磨或贮存土豆、萝卜、粮食等。
窑外上侧喜欢挖一个高二米左右、深四米左右、宽二米左右的窑洞,回民俗称“高窑子”或“高楼子”。
高窑一般均为回族老人念经礼拜的地方。
有的在断面两侧挖两孔小窑,作仓库和牲畜圈。
畜圈一般都有栏,厕所一般都在院外。
为了安全,整个院子习惯用土墙围住。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