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浙江高考历史《选考总复习》专题
- 格式:ppt
- 大小:3.56 MB
- 文档页数:45
课后限时训练(四) 辛亥革命及伟大的抗日战争(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21 ·杭州第二中学模拟)武昌起义中起促进作用的先进团体是() A.同盟会B.兴中会C.光复会D.文学社和共进会D[直接领导武昌起义的是文学社和共进会。
]2.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以下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
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A.太平天国运动B.八国联军侵华C.中日甲午战争D.辛亥革命D[此题考察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
由题干中的“革命〞“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很容易得出答案是辛亥革命,D项符合题意。
] 3.有人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这主要是因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A.三权分立B.总统制C.主权在民D.责任内阁制D[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应选D项。
]4.以下图是中国不同历史时代的两面国旗,其变化反映出的政治开展趋势是()图1大清的龙旗图2民国五色旗A.从贵族制到民主制B.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C.从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D.从分封制到郡县制B[大清的龙旗代表的是君主专制,民国的五色旗代表的是民主共和,其开展趋势就是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应选B项。
]5.(2021 ·嘉兴期末检测)1905年,有一群中国人喊出了如下宣言:“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
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对这一宣言的解读,不正确的选项是()A.宣言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应该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C.表达了民族独立的愿望D.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A[?临时约法?公布于191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反映的是同盟会政治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表达了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故B、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同盟会政治纲领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考点考纲内容考核要求备考指南 1.蒙昧中的觉醒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c1.高频考点依然不会回避: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
2.文艺复兴可能会与中国史的新文化运动结合考查;启蒙运动可能会与浪漫主义文学结合考查;有关古希腊和意大利的文化遗产需联系关注。
3.启蒙运动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方向,尤其关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主要政治主张。
2.神权下的自我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三杰”b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b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b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c 3.专制下的启蒙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b 洛克的主张及影响b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主要政治主张b 4.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c 康德的主要思想观点b 考点一 蒙昧中的觉醒——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c)1.智者学派(1)背景①政治:约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高峰。
②经济:希腊工商业发展,平民地位提高。
③思想:个人主义的成长,哲学家关心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
(2)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
(3)主张:普罗塔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4)意义: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1)积极意义:提倡人性,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
(2)局限性:过分强调个人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性,认为认识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2.苏格拉底(1)主张:提出“美德即知识”和“认识你自己”。
(2)意义: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是欧洲启蒙思想的源头。
3.斯多亚学派(1)时间: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
(2)代表人物:芝诺、西塞罗和塞内卡。
(3)思想:认为逻各斯是贯穿万物永存不朽的理性。
得出两个结论,一是“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二是人生而平等。
【创新设计】(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第29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训练1.(2015·浙江学考)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提倡“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该思想家应是( )A.韩非子B.老子C.孟子D.庄子答案 C2.(2014·浙江会考)有学者在评论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时指出:他们的主张,由同情心立脚,但绝对不认亲疏远近的分际,所以最主要的精神在兼爱和非攻。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B.庄子C.墨子D.韩非子解析该学派“最主要的精神在兼爱和非攻”可判断是墨家学派,故选C项。
答案 C3.(2016·义乌高一期末)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节选自中国古代某部典籍中的一句话,其后半句是:“仁在其中矣”。
据此判断,这部典籍是( )A.《周礼》B.《老子》C.《墨经》D.《论语》解析“仁在其中矣”表明该典籍有关儒家思想。
故选D项。
答案 D4.(2016年3月宁波模拟)“他看到了认识中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可是他要舍弃相对,追求绝对,主张齐一万物,未能准确地解决这个理论问题。
”这里的“他”是( )A.荀子B.老子C.庄子D.墨子解析从史料中相对性关系及齐一万物等信息可判断该思想家为庄子。
故选C项。
答案 C5.(2016年9月绍兴适应性考试)易中天先生曾对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的主张进行了总结概括。
下表所列主张,按学派(儒、道、墨、法)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③②④B.③②①④C.④②③①D.④③①②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墨家,②是法家,③是道家,④是儒家。
答案 D6.(2016年9月台州质量评估)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批评先秦某一思想流派“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
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司马谈批评的这一流派是(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解析根据材料“一断于法”“严而少恩”等信息可以判断是法家。
专题十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探考情悟真题【考情探究】考点考试内容、考核要求5年考情考查热度真题示例考查角度学科素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b)②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c)———☆☆☆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模式(c)2016浙江文综,22,4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戈尔巴乔夫改革(c)———☆☆☆分析解读本专题在浙江过去的选考考试中很少出现相关试题。
根据本专题的现实意义,预测今后在考查内容上可能涉及苏联不同时期经济政策的变化及影响,同时可能会将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综合比较。
复习本专题过程中要注意苏联的主要领导人在历史转折点所起的重要作用,更要注意历史的转变关头或改革的初始阶段所处的历史背景。
无论是列宁、斯大林还是其他苏联领导人,他们所采取的政策都针对当时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或主要问题而展开。
因此,无论是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还是其他的改革措施,都有其出现的原因和背景。
而赫鲁晓夫改革及其后改革的失败,不仅与主要领导人的指导思想有关,更与当时苏联社会的具体情况密切相关。
【真题探秘】【考点集训】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2016江苏学考,26,2分)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
”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答案 C2.(2019浙江“五校联考”第一次考试,28)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活动、产品调拨等。
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 ) A.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 B.推行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C.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D.调动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答案 A3.(2018浙江宁波十校9月联考,27)关于在一个落后国家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与改革道路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创新设计】(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训练1.(2016年9月绍兴适应性考试)周初分封而建的晋国,在春秋晚期曾发生了“三家分晋”的故事。
观察下图,晋国位于( )A.①B.③C.⑤D.⑥解析观察地图,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晋在今天山西位置,位于⑥。
答案 D2.(2016年9月金华十校联考)王国维认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新制度”包括( )①王位世袭制②礼乐制度③分封制④嫡长子继承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西周实行的“新制度”是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因此应该选B。
答案 B3.下图是浙江溪口“蒋氏宗祠”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王位世袭制D.礼乐制解析可直接读取图片信息,“祠堂”主要是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一般是一姓一祠,内有旁文记载着姓氏渊源、族人荣耀等。
可见强调的是血缘关系,因此,选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4.(原创)“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中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国、分封制,以下与其含义相同的是( )①“众封建,非以私贤也”②封建土地所有制③秦……废封建而置郡县④西欧封建社会A.②④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对“封建”两重含义的辨析。
其另外一个含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封建社会”的专有概念,如封建主义、封建土地所有制等。
答案 B5.(2016·绍兴高一期末)下图为“西周宗法制结构图”,它体现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 )西周宗法制结构图①权力高度集中②王权与神权相结合③严格的等级差别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分封制实行的结果是地方分权,故①错误;先秦时期的占卜术强调了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这与宗法制和分封制无关,故②错误;图示显示宗法制下嫡长子继承制及严格的等级划分,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项。
第44讲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考点一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梳理·基础知识]一、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1.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b)(1)战国时期,秦、赵、燕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修建长城。
(2)秦始皇为防匈奴南下,命蒙恬大修长城。
(3)汉武帝重修长城,匈奴不敢南下侵扰。
(4)明代最后一次对长城进行大规模修建,应对蒙古贵族和女真贵族威胁。
2.长城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d)(1)长城的文化内涵: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布局巧妙、结构合理,装饰艺术也有很高的成就。
围绕长城,还产生了许多民间传说、说唱戏曲、诗词歌赋、绘画雕塑等文学艺术作品。
(2)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大积极作用和影响①防御作用:保护中原农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②中外关系:保障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③边疆作用:对长城沿线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
④民族关系:促进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二、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秦始皇陵的结构布局和历史文化内涵(c)(1)建制布局:按照“事死如生”的原则,模仿都城的建制布局,宏伟壮观。
(2)文化内涵:开创以陵寝、地宫和陪葬墓等为基本格局的帝王陵寝制度,历代皇帝,延绵不断。
2.秦陵兵马俑的布局、阵容及其所反映的历史状况(b)(1)兵马俑的布局与阵容①三个兵马俑坑大小不等,形状各异。
共约八千余件兵马俑,在坑内编排有序,体现严密的组织。
②一号坑由步兵和车兵组成矩形方阵,面积最大;二号坑分四个不同方阵,兵种、兵器、战斗位置各异,是兵马俑坑的精华;三号坑最小,成“凹”字形结构,是兵马俑的指挥部。
(2)兵马俑反映的历史状况①展现秦军完整的军阵编列体系:一号坑为右军,二号坑为左军,未建成的四号坑为中军,三号坑为指挥部。
②这支规模宏大的地下兵团——兵马俑军阵,生动展现了秦军威武雄壮的豪迈气势。
3.秦陵兵马俑所体现的高超技术和艺术震撼力(c)(1)技术高超:兵马俑的制作,成功把握了整体效果,比例匀称,神态逼真,生动传神。
第44讲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考点一 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一、雅典卫城和奥林匹亚遗址1.雅典卫城的主要建筑及其价值——(c)(1)时间:建于公元前800年。
(2)主要建筑:山门、伊瑞克提翁神庙和帕特农神庙。
(3)高超的建筑艺术成就:顺山势而建,布局巧妙,高低错落,主次分明,精致秀丽。
2.帕特农神庙的建筑艺术成就和人文精神内涵——(c)(1)始建于公元前447年,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代表。
(2)外观宏伟壮丽,雕刻精致华美。
神庙内伫立着雅典娜女神雕像。
3.奥林匹亚遗址在古希腊的主要功能及地位——(b)(1)功能:宗教祭祀场所和体育竞技。
(2)地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祥地。
公元前776年,奥林匹亚举办了第一届体育竞技盛会。
召开期间,不得进行战争。
古希腊人为了防御外敌,通常围绕一座易守难攻的山建城,山顶筑有城墙和庙宇,作为城市的最后一道防御屏障和国家的宗教祭祀中心。
这样的城中城被古希腊人称为“卫城”。
二、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1.罗马古城的悠久历史——(b)(1)公元前8世纪,罗马城逐渐建立。
(2)公元前6世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罗马城徽:母狼雕像)。
(3)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成立,罗马城发展为“七丘之城”。
(4)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形成,罗马城进入辉煌发展时期,大部分建筑杰作,都在这一时期。
2.古罗马建筑群的代表性遗址、建筑特色及艺术成就——(c)(1)古罗马的象征——大斗兽场①结构:观众席、表演区、地下室。
②建筑特色:最宏伟壮观的建筑,希腊柱式建筑和古罗马式拱门建筑融合,建筑的力度和外观的美感融为一体。
(2)图拉真广场和纪功柱①出现: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为自己修建。
②结构:层次分明,功能丰富,拱门、庭院、大厅、图书馆、图拉真广场。
③纪功柱艺术成就:自上而下螺旋状浮雕带是世界罕见艺术杰作。
(3)雄伟的万神殿①地位:罗马最宏伟壮观的神庙建筑。
②目的:崇拜以天上星宿为代表的希腊与罗马的各位天神。
第33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识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汉代儒学成为主流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东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尊’,同时,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焚’,也不‘坑’,而是让其存在”。
——郭志坤《评议武帝的“独尊儒术”》核心论点: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不是独崇儒学排斥其他各学派思想,是以儒术为核心,吸收和杂糅其他各派学说的综合。
知识点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构图解史】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信息提取: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吸收诸子百家思想,改造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
【构图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信息提取: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适应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实质是文化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