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实施规划
- 格式:pdf
- 大小:3.01 MB
- 文档页数:48
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 随着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旅游业更加繁荣,旅游成为一项非常热门的行业。
近年来,旅游事业发展迅猛,每年的出入境旅游人数,国内外旅游人数以及旅游收入都在稳步上涨,旅游业现已成为影响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重要因素。
为此学术堂收集了155个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一: 1、中国旅游扶贫地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 2、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APP的持续性使用意愿研究 3、大陆居民对北京雾霾的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研究 4、高铁网络化下中国城市旅游场强空间格局及演化 5、中国低碳旅游发展效率、减排潜力及减排路径 6、信息化视角下的全域旅游 7、旅游目的地品牌象征性意义对到访意向的影响研究 8、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明旅游路径依赖 9、论旅游的边界与层次 10、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治理研究--基于对四川泸沽湖景区的案例分析 11、旅游信息微博传播网络结构及时空特征 12、区域间旅游需求溢出测度的缺口模型及其验证 13、基于生活美学的旅游审美探析--从观光到休闲 14、“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东北地区边境口岸旅游发展研究 15、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研究 16、红色旅游价值观内化的网络文本研究--兼论国民幸福感的生成机制 17、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 18、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的博物馆文化授权研究 19、我国旅游季节性的区域差异与开发策略研究 20、海南旅游特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21、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异关系 22、山西煤炭经济替代产业探索--兼论重点旅游景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之路径 23、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产业效率的关系研究 24、旅游卫星账户对我国现行旅游统计的影响和意义 25、现象学体验学说及其对旅游体验研究的启示 26、知识论视角审视下的旅游管理研究命题 27、“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研究 28、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以广东林寨古村落为例 29、基于生态标签制度的海洋生态产品生态补偿标准区域差异化研究 30、大都市传统工业区休闲旅游转型发展研究综述 31、大数据背景下旅游系统模型的重构 32、泛珠三角区域入境旅游发展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 33、武陵山片区旅游业与交通协同发展研究 34、西藏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35、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36、云南省旅游线路网络与空间结构特征 37、中国主要入境旅游城市交通通达性对比研究 38、跨境游客往来便利化的制度分析及对策研究 39、旅游网站的粘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双系统认知理论 40、城市旅游休闲公共空间组织及其管治研究 41、中国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对策 42、中国旅游年主题特征及其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分析 43、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 44、近30年浙江省入境旅游周期波动特征及影响机制 45、中部崛起背景下江西旅游景区发展问题与提升路径 46、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现状 47、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调查与生态旅游规划探究 48、我国旅游市场秩序的演变、评价及对策研究 49、高铁网络下的长三角旅游交通格局及联系研究 50、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创新研究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二: 51、乡村旅游新业态的族裔经济现象及其形成机理--以浙江德清地区为例 52、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态势测度与评价 53、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旅游扶贫效应研究方法 54、武陵山区旅游扶贫效率的时间演进与空间分异 55、城市居民雾霾天气认知及其对城市旅游目的地选择倾向的影响 56、在线信息搜索对目的地感知形象演化影响研究 57、桐乡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58、基于文化生态旅游视角的古村落旅游开发--以后沟古村为例 59、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效率测度及其时空演化 60、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61、基于TAM的旅游App下载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62、浙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的多尺度研究 63、中国旅游城市形象感知特征与分异 64、旅游商业化影响下的古镇居住空间变迁研究--以周庄为例 65、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潜力评估研究 66、江苏省乡村旅游景点空间格局及其多尺度特征 67、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探讨 68、旅游地文化空间及其演化机理 69、广东省旅游业依赖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态势 70、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其演化 71、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动态变化 72、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73、中国旅游发展新常态的发展理念与战略选择 74、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 76、社区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子--基于杭州的调研 77、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78、高铁驱动下大尺度区域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以京沪高铁为例 79、以新常态思维谋划“十三五”旅游发展思路 80、中国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 81、旅游运输通道演化对区域旅游空间模式的影响机理--以云南省为例 82、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及机理--以中国京沪高铁为例 83、新常态下国内旅游创业的智慧取向及多种模式 84、旅游安全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85、基于选择实验法的国家森林公园资源和管理属性经济价值评价 86、中国省际旅游发展的多指标综合相似性及时空聚类特征 87、旅游情境下公众低碳旅游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三亚游客为例 88、基于游客视角的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影响机理及创新--以苏州平江路为例 89、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差异及空间结构构建 90、低碳经济下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的演化博弈 91、基于负面IPA的入境游客对华环境风险感知研究 92、旅游时间序列的季节性特征研究--以城市入境旅游为例 93、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格局与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94、南京城市内部景点间游客流动特征分析 95、中原经济区县域碳收支空间分异及碳平衡分区 96、江苏省区域旅游业碳排放测度及其因素分解 97、池州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 98、目的地网络界面对旅游者体验及品牌形象的影响 99、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研究--以泸沽湖为例 100、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研究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三: 101、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102、中国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 103、高速铁路影响下的全国旅游景点可达性研究 104、中国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变化及影响因素 105、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空间格局动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 106、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关系研究 107、产业融合视域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 108、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的智慧旅游概念探讨 109、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110、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自驾游客满意度研究 111、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野三坡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案例研究 112、安徽省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113、旅游目的地品牌差异化定位研究--基于品牌个性视角 114、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115、村落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因素 116、历史村镇的旅游商业化控制研究 117、旅游企业诚信概念及其结构维度--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118、旅游经济增长及其溢出效应的空间面板计量经济分析 119、旅游电子商务成熟度对在线旅游预订意向的影响--以携程旅行网为例 120、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机制研究 121、基于空间集聚的中国入境旅游区域经济效应分析 122、京沪高铁对主要站点旅游流时空分布影响 123、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以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为例 124、中国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 125、山岳型景区低碳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126、地质遗产区旅游产业融合路径探析--以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127、中国入境旅游服务质量时空态势演变与区域影响因素 128、民俗旅游产品创新中的顾客价值需求研究--以湘西自治州为例 129、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与收敛实证研究 130、中国A级旅游景点空间结构的计量地理分析 131、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132、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与游客旅游意向--基于影视旅游视角的综合研究 133、武广高速铁路对湖北省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 134、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135、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北京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研究 136、城际高速铁路对城市旅游客流的影响--以南京市为例 137、城市化推动我国国内旅游发展的时空动态分析 138、山东省旅游经济的时空演变格局探究 139、旅游地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 140、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141、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142、乡村旅游业与大农业耦合的动力效应及发展趋向 143、区域城市旅游效率的空间特征及溢出效应分析--以长三角为例 144、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 145、杭州城市旅游品牌的演化机理及优化 146、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147、低碳背景下乡村旅游功能构建问题探讨 148、海岛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149、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重点旅游城市为例 150、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151、基于旅游系统理论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152、世博建设期上海市旅游住宿产业空间格局演化 153、基于地方感视角的乡村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以安徽省天堂寨为例 154、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 155、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及其应用。
慈利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慈利县人民政府2009年10月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 (7)第一节慈利县概况 (7)一、地理位置 (7)二、自然条件 (7)三、人口与经济发展概况 (8)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8)一、上轮规划编制概况 (8)二、上轮规划实施情况 (9)三、上轮规划取得的成效 (9)四、上轮规划存在的问题 (9)第三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10)一、土地利用现状 (10)二、土地利用特点 (11)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2)第二章规划目标 (13)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 (13)第二节规划目标 (14)一、经济社会主要发展目标 (14)二、土地利用目标 (14)第三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16)第三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16)第一节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16)一、稳步增加农用地 (16)二、合理增加建设用地 (18)三、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19)第二节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20)一、优先安排生态屏障用地 (20)二、优化农业用地布局 (20)三、优化城镇村建设用地布局 (22)第四章土地利用分区 (24)第一节土地用途分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基本农田保护区 (24)二、一般农地区 (25)四、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26)五、独立建设用地区 (27)六、风景旅游用地区 (28)七、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28)八、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 (29)第二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 (40)一、允许建设区 (41)二、有条件建设区 (41)三、限制建设区 (42)四、禁止建设区 (42)第五章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 (29)第一节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29)一、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 (29)二、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30)三、切实落实补充耕地任务 (30)四、强化耕地质量建设 (31)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 (31)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31)二、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32)三、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32)第六章建设用地调控 (33)第一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33)一、加强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33)二、强化新增建设用地管理 (33)三、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34)四、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市场机制 (35)第二节合理发展中心城区 (36)一、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36)二、用地规模控制 (37)三、扩展边界 (37)四、中心城区空间管制 (37)第二节合理安排产业聚集区用地 (38)第三节规范整合农村居民点用地 (38)一、规划目标 (38)二、空间布局 (39)三、用地安排 (39)第四节有效保障基础设施用地 (39)二、交通用地 (40)三、水利设施用地 (40)第七章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44)第一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44)一、稳定生态用地 (44)二、实行清洁生产 (44)三、防止水土流失 (45)第二节积极开展土地生态环境建设 (45)一、构建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 (45)二、多途径安排生态建设用地,保障生态建设用地需求 (46)三、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46)四、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46)第三节划分生态功能区 (47)一、北部中低山林茶果牧业生态经济区 (47)二、中北部丘岗粮油果蔬生态经济区 (48)三、中部中低山林烟疏牧业经济区 (48)四、中南部丘岗河谷粮油果麻及工业生态经济区 (49)五、西南部中低山林药牧及矿业生态经济区 (49)六、东南部丘岗粮油果渔业生态经济区 (50)第八章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50)第一节土地整理 (50)一、农用地整理 (50)二、农村居民点整理 (52)第二节、土地复垦 (53)一、土地复垦潜力 (53)二、土地复垦新增耕地目标 (53)第三节土地开发 (53)一、土地开发潜力 (53)二、土地开发新增耕地目标 (54)第八章乡(镇)土地利用 (54)第九章近期规划 (56)第一节近期规划原则 (56)第三节近期土地利用目标 (56)第四节近期土地利用重点 (57)第十章规划实施措施 (58)第一节法律行政措施 (58)一、强化政府土地管理职能和土地法制建设 (58)二、逐步建立政府领导规划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 (58)三、健全并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监督检查制度 (58)四、加强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管理,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精心整理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印江县国家一般气象站整体搬迁建设项目 360m 2,5人,4按照“四个一流”台站建设要求,建成具有现代化装备、先进科学技术、高素质人才的一流基层台站,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人员整体素质有较大幅度提高,行政和社会管理职能切实得到履行,气象文化氛围逐步形成,社会形象和地位进一步提高,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和职工生活质量达到当地中等以上水平,能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
1.1.5建设规模及内容项目规划建设用地约40亩,建筑面积为235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为1020平方米,其中:1、综合业务楼2100平方米;2、观测报站250平方米;3172 21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3、《气象发展规划》(2011-2015年)4、《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5、《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条例》6、《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8、《》(气办发(2004)36号)9、《全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指导标准》10、《贵州省气象条例》11、《12、13、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12345设要求,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既考虑了当前发展要求,也对“十三五”及以后气象事业发展需求进行展望。
1.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1作。
2、气象台站搬迁建设工作应严格以按照县政府有关会议文件执行。
3、建设新气象观测站,在新址气象观测站和旧址气象观测站进行气象业务对比观测一年。
4、省气象局应加强对新址观测站业务运行、业务用房、仪器安装、通讯保障进行指导。
5、待新站运营正常后,进行业务切换,正式启用新址气象站。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2.1建设背景2.1.1印江县概况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部,地处武陵山脉主峰、佛教名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西麓,全县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辖171998”,“????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好成绩。
贵州:破解缺水困局决胜同步小康王伟康;杨桦【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2页(P55-56)【作者】王伟康;杨桦【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贵州因水而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丰沛的降雨滋养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典型的绿水青山省份。
贵州因水而贫,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蓄水保水难,加上水利基础设施欠账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是典型的工程性缺水省份。
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水利直接关系着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成败。
贵州面临的工程性缺水困局,成为制约贵州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重要短板,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关注,特别是2011年以来,水利部加大了对贵州水利的政策倾斜和定点帮扶力度,为贵州水利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下,贵州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将水利列为大扶贫的基础性战略,决心举全省之力打赢工程性缺水攻坚战。
“十二五”时期,贵州水利投入1 122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到“十一五”末水利总投资的3.1倍,是“十一五”水利总投资的4.8倍。
一时间,一座座水库在黔山大地间星罗棋布,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18亿m3;一股股清泉流进千家万户,1 500万农村人口及学校师生喝上放心水;一条条沟渠穿梭乡村原野,466万亩(1亩=1/15hm2,下同)农田告别“望天水”;一片片绿洲奇迹般重生,1.15万km2的水土不再流失……无疑,这5年是贵州历史以来水利投资强度最大、建设速度最快、改革力度最强、扶贫效益最好、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
扶贫攻坚、同步小康是党中央最大的民生使命,也是贵州最艰巨的历史任务。
为加快推进贵州大扶贫战略,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中央政策机遇,在《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的总布局下,先后启动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小康水行动计划、水利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决心举全省之力补齐水利基础短板。
水利建设“三大会战”是以贵州历史上投资和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工程开工为标志,于2013年10月28日正式启动,这是贵州省委、省政府着眼于基本省情、水情和同步小康建设用水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全省打响骨干水源工程、引提水工程和地下水(机井)开发利用工程“三大会战”,计划 8年左右的时间,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制约贵州发展的工程性缺水难题。
湖南医药学院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一、学校基本概况湖南医药学院是一所国家公办的全日制普通医学本科院校,1924年始创于湖南长沙(仁术护病学校),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湖南医药学院。
学校占地面积1435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2.5万平方米。
学校现面向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全日制大学生7638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44人,其中,教授63人,其他正高职称教师7人;副教授143人,其他副高职称教师63人;博士22人,硕士198人。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17人。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226.53万元。
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67.5万册,电子图书39.9万册,中外文期刊852种,电子期刊2.8万余种。
学校现有直属附属医院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5所,共有编制病床7842张,有教学医院、实习基地70个。
学校现有医学、、管理学2个学科门类,开设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学等6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技术、护理、助产、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针灸推拿、医学美容技术11个专科专业。
学校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2个(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省级重点专业1个(药学专业),省级特色专业2个(护理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医学专业),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侗医药研究中心),湖南省普通高校实践教学建设项目5个(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2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基础医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1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省级精品课程5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天然药物化学、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省级示范实验室1个(人体机能实验中心),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2个(医护技能实训中心、医学检验实验中心)。
湖南省岳阳市2021年中考[地理]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下图为沿86°55'26"E经线的局部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①②两点的相对高度,接近()A.200米B.4000米C.8700米D.10000米(2)图中②地比③地()A.纬度低B.经线多C.经度小D.坡度陡2. 岳阳市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冬至日来到当地气象台,开展参观、观测、体验等活动、结合框图,完成下面小题。
(1)框图中,各数码与填入的内容,合适的是()A.①确定风的来向B.②测量河流流量C.③观测大气温度D.④记录天气状况(2)该学习小组模拟预报当地次日的天气,不可信的是()A.气温49℃B.日降水量10mmC.多云转晴D.北风3~4级3. 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不耐高温,适宜种植于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读2019年马铃薯生产国占全球产量比重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国家中,当年马铃薯产量居全球第二位的是()A.中国B.印度C.乌克兰D.俄罗斯(2)下列各地中,适宜大面积种植马铃薯的是()A.马来群岛B.波斯湾沿岸C.南极大陆D.东北平原4. 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坐落于朝鲜西部,四周群山起伏,苍松翠柏环绕,山下溪水潺潺,花草丛生。
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坐落在()A.山东半岛B.辽东半岛C.雷州半岛D.朝鲜半岛(2)该陵园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可描述为()A.地形平坦开阔B.气候炎热干燥C.河流源远流长D.植被覆盖率高5. 今年新年伊始,英国实施最高级别管控措施,以阻断迅速蔓延的新冠病毒疫情。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各数码所代表的国家,表示英国的是()A.①B.②C.③D.④(2)该国居民相互转告这条措施,大多使用()A.汉语B.西班牙语C.英语D.法语6. 读2020年8月16日我国夜间安睡指数地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各省级行政区中,当日夜凉如水、被子来护体的是()A.重庆市B.青海省C.吉林省D.台湾省(2)图中甲、乙两地夜间安睡指数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D.人类活动7. 某学校为了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食堂门口张贴了一幅漫画。
专业建设报告第1篇1、校企共建专业教学团队品牌特色建设专业通过双带头人(一名来自学院,一名来自企业)培养;教师企业挂职锻炼;骨干教师研修;聘请湖北省楚天技能名师、企业能工巧匠或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对兼职教师开展教学方法培训等措施提高校内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通过培训提升兼职教师的执教能力,校企共建双师素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2、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养学院下发了《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团队管理办法》、《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带头人选拔管理办法(试行)》、《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负责人选拔管理办法(试行)》,对教师进行了定专业、定课程、定教研室、定团队,学院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进行培养,近三年来,全院337人次分别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综合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题研修班、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创新及慕课、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专题研修班、全国高校MOOCs(慕课)课程建设、翻转课堂教学创新模式与教学改革研讨会、全国高校教学督导人员专家化发展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修班等项目的培养学习。
3、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学院下发了《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和《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与企业联姻,为企业服务”活动实施方案》,百名教师进企业,要求教师必须深入企业实践煅炼,体验企业文化,参与企业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等工作,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
近三年来,全院110人次分别到州内外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企业实践活动。
4、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学院与企业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包括了聘用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等内容,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由学院教学部门与企业人事部门共同管理,解决了兼职教师企业工作与学院教学工作在时间上的矛盾。
三年来,全院聘请了267名兼职教师,聘请了50名大学专家教授、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为我院客座教授。
聘请了湖北省楚天技能名师8名,建立起兼职教师资源库。
学院组织对兼职教师进行了教学法、心理学、教育学培训,提高了兼职教师的执教能力。
机场建设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推动作用2014年上半年5个机场建成通航,预计全年我国运输颁证机场数量将突破200个,全国民航运输机场预计全年将完成旅客吞吐量8亿人次以上;此外,机场布局进一步优化,地级城市开始出现拥有两个以上的机场。
新一轮的大型机场扩容改造基本完成,这些机场普遍形成了多航站楼、多跑道的航站区构型。
华北地区的通勤航空试点和拓展通用航空服务试点也取得了预期成效;全国机场安全保障能力得以显着提升,重点机场的除冰雪设施设备建设正逐次完成,中小机场Ⅰ类跑道精密进近系统改造项目基本完成,大型机场Ⅱ、Ⅲ类精密进近系统提升项目建设也全面展开。
当前我国机场发展正面临两大发展困境:一是对整个民航业增长富有龙头拉动作用的大型枢纽机场业务量增长减缓,目前我国旅客吞吐量超过三千万以上人次的6大机场都进入了个位数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行业的平均发展速度,这主要归因于空域容量受限的“天花板效”,使得“空域—大型枢纽机场—中小型支线机场—全国机场”依次构成容量受限、增速受限、增量受限、总量受限的不良循环。
另外,受制于空域协调难度加大、机场选址困难等不利影响,我国现有运输机场的建设数量远低于《“十二五”民用运输机场建设规划》中规划到2 015年全国运输机场总数达到230个的目标。
总的来看,主要受制于空域瓶颈,目前整个民航的增长潜力难以释放,中高端旅客的潜力市场逐渐由高铁所蚕食,低成本的新兴航空市场又尚未成型。
可以预计,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果民航发展无结构性变革,民航业务量指标在“十三五”期间预计也将进入个位数增长的状态。
2014年上半年5个机场建成通航展望机场“十三五”发展规划,机场布局建设在新的形势下需要有新思路,其不仅体现在机场数量、总量及服务范围的渐进式增长,还需要充分发挥航空交通在国民经济转型、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先导和战略作用:一是要顺应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
我国GDP增速为7%可能是未来较长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这预示着中国进入了“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新经济常态时期;2014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预计将超过50%,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接近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
湘西彭氏土司及其族源考(2013-09-28 13:30:07)转载▼分类:武陵文明羁縻制度与土司制度下的溪州彭氏家族湘西古属溪州,2010年,湘西古溪州老司城列为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引起世人关注。
老司城主人翁彭仕愁家族统治湘西818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宋、元、明、清九朝,史跨中国羁縻制度与土司制度,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一、中国历史上的羁縻制度与土司制度中国最早明确提出“羁縻”思想并实践于行政制度的是唐朝。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唐高祖下诏书,其中有:“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遐荒绝域,行政殊于华夏,是以昔王御世,怀柔远人,义在羁縻。
”羁即马笼头,縻即牛缰绳。
显然,唐朝统治者已具有对边远少数民族首领既要给予一定政治、经济利益,又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的“羁縻”思想。
并将这种思想实施于政,“即其部落列置郡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新唐书》记载,这些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其职,世长其民,世领其土的羁縻府州多达856个。
中国以国家政治制度推行的土司制度是元朝。
土司制度完全形成、正式开始是在元代。
元王朝时,实行“参用汉人”为官。
对边疆少数民族首领任用官职的土司制度,已成为一种治理边疆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
土司制度是对羁縻制度的改良,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二者相同点在于,社会背景相同,都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羁縻制度与土司制度下的统治者,都是奴隶主或农奴主;管理模式相同,宽柔相济,恩威并用。
目的相同,稳定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封建王朝,是历代封建王朝的终极目的。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认识观念不同,元朝对少数民族认识观发生了彻底改变,羁縻时期的统治者,认为少数民族是禽兽,蛮夷不可教化,运用管理禽兽的办法,牵上牛鼻绳,套上马笼头。
元朝统治者则把少数民族当作“吾民”。
管理体系不同,羁縻制度下的土官,属国家职官体系中另立的一种体系,元朝则将土官、土司真正纳入了国家机构统一的职官体系,土官成为中央王朝统辖的地方行政官员。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十四五”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8.23•【字号】湘政办发〔2021〕50号•【施行日期】2021.08.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十四五”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湘政办发〔2021〕50号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湖南省“十四五”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8月23日湖南省“十四五”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交通运输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是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促进共同富裕的坚实保障。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全面落实《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构建湖南省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为指导,确定“十四五”时期湖南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动湖南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现实基础“十三五”时期,我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五年完成综合交通投资约5500亿元,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有力支撑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交通运输对重点人员及应急物资运输和复工复产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网络规模稳步扩大。
铁路总里程5630公里,其中高铁1986公里,通达12个市州。
公路总里程2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951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3.18•【字号】渝府发〔2022〕23号•【施行日期】2022.03.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现将《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2022年3月18日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2022年3月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第二节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发展原则第三节发展目标第三章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第一节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第二节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第四章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一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第二节打造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第三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第五章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第一节巩固壮大主流媒体阵地第二节持续推动精品建设和品牌建设第三节构建广电及网络视听技术体系和安全体系第六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第一节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第二节加强考古发掘与研究第三节加强博物馆体系建设第四节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第五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第七章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第一节培育壮大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第二节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第三节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第四节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第八章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第一节传承弘扬巴蜀文化第二节加快发展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第三节着力开展文化旅游走廊市场推广第四节建立和完善共建机制第九章构建“一区两群”旅游发展格局第一节加快建设世界知名都市旅游目的地第二节加快建设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第三节加快建设渝东南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第十章实施旅游精品工程第一节全面提升都市旅游第二节着力打造长江三峡旅游第三节加快推进民俗生态旅游第四节做大做强温泉旅游第五节做优做靓红色旅游第六节转型升级乡村旅游第七节加快发展康养及休闲度假旅游第十一章提升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第一节提升和完善旅游要素体系第二节提升和完善旅游交通体系第三节提升和完善旅游集散体系第四节加快智慧旅游建设第十二章推进文旅融合体制机制创新第一节建立和完善文旅融合发展机制第二节加快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节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第四节培育壮大文旅市场主体第十三章推进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第一节加快文化和旅游科技应用与研发第二节加强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第三节健全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生态第十四章加强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第一节加快提升国际影响力第二节深化文旅区域合作第三节加强文旅品牌营销与城市形象推广第十五章加强规划实施第一节建立和完善投融资机制第二节加强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第三节加强组织协调和政策引导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为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重庆实际,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印江县国家一般气象站整体搬迁建设项目1.1.2建设性质异地新建1.1.3项目建设地点印江县城北部峨岭镇沙子堡,环北输电站旁。
1.1.4建设单位概况印江国家一般气象站始建于1958年9月,现址占地6亩,地处印江县城中心地段,现有业务用房建筑面积521m2,另有住宿房及其它附属建筑面积360 m2,办公设备价值合计约170万万元。
单位法人冉菊华,中央编制7人,在编5人,地方编制5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3人,技术人员1人;其它招聘4人。
自2004年以来,印江土家族自治县政府陆续对气象站东面和北面区域进行旧城改造,县城扩容步伐加快,原来位于县城郊外的气象站已经处于城市扩容的中心,造成印江国家一般气象站探测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1.1.5项目建设目标按照“四个一流”台站建设要求,建成具有现代化装备、先进科学技术、高素质人才的一流基层台站,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人员整体素质有较大幅度提高,行政和社会管理职能切实得到履行,气象文化氛围逐步形成,社会形象和地位进一步提高,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和职工生活质量达到当地中等以上水平,能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
1.1.5建设规模及内容项目规划建设用地约40亩,建筑面积为235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为1020平方米,其中:1、综合业务楼2100平方米;2、观测报站250平方米;3、配套建设气象观测站、道路、文体设施、停车、道路、绿化及给排水、供配电、大门等公用工程和设施。
1.1.6总投资及资金筹措1、总投资项目总投资906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用795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72万元,预备费40万元。
2、资金筹措项目建设资金主要由印江县财政投入,不足部分由业主单位向上级单位申请投资补助。
1.2主要编制依据和建设原则1.2.1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3、《气象发展规划》(2011-2015年)4、《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5、《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条例》6、《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8、《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基层台站建设的指导意见》(气办发(2004)36号)9、《全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指导标准》10、《贵州省气象条例》11、《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12、《贵州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3、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附件:湖南省新增19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试行)2018年11月— 1 —目录1、茶陵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3)2、南岳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11)3、绥宁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19)4、新宁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27)5、城步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32)6、安化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39)7、资兴市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44)8、东安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50)9、江永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56)10、江华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62)11、洪江市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69)12、沅陵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74)13、会同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82)14、新晃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89)15、芷江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94)16、靖州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101)17、通道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107)18、新化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113)19、吉首市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119)— 2 —1、茶陵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茶陵县属于水源涵养型重点生态功能区。
本负面清单涉及国民经济7门类22大类45中类56小类。
其中禁止类涉及国民经济2门类7大类9中类10小类;限制类涉及国民经济7门类19大类34中类46小类。
清单编制的总体原则和要求如下:1、清单所列产业不涉及由国家规划布局的产业(如核电、航空运输、跨流域调水等)。
2、清单所列产业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以下简称《指导目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草案(试点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地方性相关规划、意见、方案中已经明确的限制类和禁止类产业作为底线,从严提出需要限制、禁止的产业类型。
列入清单限制类产业有:《指导目录》中的限制类以及与所处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方向和开发管制原则不相符合的允许类、鼓励类产业。
列入清单禁止类产业有:《指导目录》中的淘汰类,以及不具备区域资源禀赋条件、不符合所处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发管制原则的限制类、允许类、鼓励类产业。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洞庭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攻坚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06.01•【字号】湘政办发〔2022〕29号•【施行日期】2022.06.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污染防治正文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洞庭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攻坚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湘政办发〔2022〕29号长沙市、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人民政府,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有关单位:《洞庭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攻坚行动计划(2022—2025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6月1日洞庭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攻坚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为加强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控制和削减总磷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洞庭湖总磷污染控制及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统筹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
(二)基本原则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
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巩固拓展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成果,继续推进一批总磷削减标志性战役和重点工程项目,持续攻坚、久久为功。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加强源头预防和管控,积极推进工业和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严控涉水重污染行业发展,实行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