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网能源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 格式:docx
- 大小:24.86 KB
- 文档页数:10
2023年热力网运行操作规程热力网是城市供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城市供暖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规范热力网的运行操作,提高供热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制定本操作规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供热系统的管理和运行,确保供暖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程。
第二章供热系统的运行管理第二条供热系统的运行管理由市政府负责,具体职责包括:1. 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供热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行和维护;2. 制定热力网的运行操作规范,监督和指导供热系统的运行管理;3. 制定并实施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情况下供热系统的安全运行。
第三条供热系统的运行操作规范应包含以下内容:1. 供热系统的运行模式,包括供暖期和非供暖期的运行方式;2. 热力网的运行参数,包括进出口温度、压力等指标的要求;3. 运行调度,包括热源的调度、管网的调度等;4. 供热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包括锅炉、换热器、泵站等设备的检修和维护;5. 能耗监测和节能措施,包括对供热系统的能耗进行监测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节能措施;6. 应急预案,包括供热系统的突发情况处理和应急救援等。
第四章供热系统的运行要求第四条供热系统的运行应满足以下要求:1. 热源的供热能力应符合城市的热负荷需求,确保供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 热力网的运行参数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包括温度、压力、流量等;3. 热烟气回收和污水回用应得到合理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 供热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应按照规定进行,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5. 运行调度应科学合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热源的运行方式和管网的调度方案。
第五章供热系统的检修和维护第五条供热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应按照规定进行,包括:1. 定期对锅炉、换热器等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2. 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设备的巡检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的故障;3. 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设备的运行方式。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引言城市热力网是一种将中央供热与城市热能资源高效利用相结合的能源供应系统。
设计规范的制定对于保障城市热力网的正常运行和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旨在为城市热力网的设计和建设提供指导和参考,明确设计规范的要求,并提出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技术要点。
1. 设计原则1.1 热能源的快速、高效和可靠供应是城市热力网设计的基本原则。
1.2 设计应充分考虑城市供热需求的变化,具备一定的供热调控能力。
1.3 设备的选型应综合考虑设备性能、运行成本和安全性能等因素。
1.4 设计应满足环保要求,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2. 设计要求2.1 热力网应能满足城市的最大供热负荷,并预留一定的冗余能力。
2.2 设计时应考虑未来的扩展需求,预留一定的设备及管网的容量。
2.3 热源的选址应尽量靠近供热区域,减少输运损耗和热能浪费。
2.4 管网的设计应合理布局,最小化管道长度,减少热能损失和压力损失。
2.5 管道的材质应具备耐腐蚀、耐高温和耐压等性能,确保运行安全可靠。
2.6 设计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和气候条件对热力网的影响,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
2.7 设计应满足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3. 设计流程3.1 需求分析:根据城市的供热需求和热能资源状况,确定热力网的规模和布局。
3.2 方案设计:综合考虑热源、热负荷、输热介质和管道布局等因素,制定供热方案。
3.3 管道设计:根据供热方案,设计管道的布局、直径和材质等。
3.4 设备选型:根据热负荷和运行参数,选择适当的锅炉、换热器和泵等设备。
3.5 安全设计:考虑热力网的安全性和防冻性能,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3.6 施工图设计:根据设计结果,绘制详细的施工图纸,并明确施工要求。
4. 技术要点4.1 热源的选型应综合考虑热能资源的稳定性、供热能力和经济性。
4.2 管网设计时应优化管道布局,减少压力损失和热能损失。
4.3 管道的材质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确保运行安全可靠。
能源管理规范要求标准一、引言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石,而能源管理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和实施能源管理规范是各行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必然要求。
本文旨在对各行业中能源管理的规范要求和标准进行论述,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能源管理规范的基本原则1. 综合性原则:能源管理要以科学性、可行性、经济性为基础,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和需求,在确保能源供应的前提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可持续性原则:能源管理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取措施减少对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发展。
3. 安全性原则:能源管理要保障设施和人员的安全,确保能源供应过程中不出现事故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影响。
4. 经济性原则:能源管理要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合理控制能源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建筑行业1. 能源审计标准:建筑行业应进行定期的能源审计,并根据审计结果提出节能改造和管理措施。
能源审计应包括能源消耗统计、能源利用分析和评估、能源浪费识别等内容,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制定相应的审计标准。
2. 设备节能标准:建筑行业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选用和使用节能设备,包括建筑外保温材料、高效采暖、通风空调等设备。
同时,建筑行业还应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节能效果。
3. 建筑设计标准:建筑行业应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节能因素,制定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建筑方案,并采用节能建筑材料和技术。
建筑物的照明设计应按照光照度、光色和光束分布等要求进行设计,以减少不必要的能耗。
四、制造业1. 能源计量标准:制造业应建立完善的能源计量体系,对各能源消耗进行准确的计量和记录,为能源管理和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能源计量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确保数据的可比较性和准确性。
2. 锅炉、窑炉节能标准:制造业中锅炉和窑炉是能源消耗较大的设备,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选用和使用节能型锅炉和窑炉,并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如余热回收、燃烧优化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批准:审核:编写:供热系统管理制度(一)普通要求1 .保证供热采暖系统按时供热、停热,实现采暖期内安全、稳定、节能环保运行,确保供热质量。
2. 贯彻有关运行管理制度,检查并考核实施情况。
3 .各类操作人员应熟悉、掌握供热采暖系统有关运行操作规程和安全规定。
4. 各类操作人员应做好相关运行记录并及时归档。
(二)运行制度建设1. 运行管理部门逐步完善制定岗位责任制、交接班制度、巡回检查制度和运行记录制度、安全运行操作规程、水处理化验制度、设备维护保养与定期检查制度、锅炉安全技术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和事故报告制度。
2. 人力、运行、客服等部门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的检查和考核办法,监督规章制度的实施。
(三)运行技术管理1. 运行准备阶段1.1 运行部门应根据供热能力定制整个采暖期的燃料及物资储备计划,并按照计划落实资金,备齐采暖期间常用的消耗物料和设备易损件。
1.2 人力部门应对供热系统操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相应的操作。
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应取得国家特种操作人员证书方可从事相应的操作。
1.3 供热系统运行技术管理部门应根据实际需要绘制供热调节曲线表、供热及供电系统平面图和系统图,并编制所有的运行记录文件及报表。
1.4 客服部门应向采暖用户公示系统上水时间、报修、服务电话,做好系统的上水工作和管网的检漏、排气工作,待系统上压后及时进行冷态试运转。
1.5 正式供热7 日前,城市热网热力站、管线应按运行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全面检查并做好记录;锅炉供热应按运行管理制度的要求,完成对供热采暖系统的全面检查和维修,并对锅炉本体、辅助设备、安全附件和电气设备等进行最后的全面检查和处理,记录检查出的问题和处理结果。
1.6 在规定的采暖期开始前7 日内,进行点火、升温,并做好系统的热态试运行。
1.7 试运行期间,应加强系统调节,解决热网水力失调及局部不热的问题。
1.8 对于新接用户,应提前熟悉相关设备和档案资料,视新接用户规模,在规定的采暖期开始前不少于7 日做好1.6 和17 项工作。
再生能源利用系统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再生能源利用系统(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System)是指采用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发电、供热和供冷等能源利用技术系统。
为了确保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系统的稳定运行,运营管理中需要遵循一系列技术要求。
首先,再生能源利用系统运营管理需要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这包括充分考虑系统可靠性指标,如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平均修复时间(MTTR)等,并确保设备、元件和关键设施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此外,还需要保障系统的安全性,以防止事故发生。
在运营管理中,应加强对设备和系统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排除可能出现的故障和隐患。
其次,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运营管理需要具备实时监测和管理能力。
通过采集、传输和分析系统运行数据,可以及时获取系统的运行状态、能源利用情况以及设备性能等信息,并进行运营决策和调整。
实时监测与管理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提高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能源利用率,并且降低系统运营成本。
再次,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运营管理需要与其他能源系统进行协调和集成。
例如,与传统能源系统(如火力发电系统、燃气系统等)进行协同运行,以确保系统的供能可靠性;与能源储存系统进行联动,实现能源优化和平衡;与电网进行互联互通,实现再生能源的分布式供电和电能交换。
运营管理中需要考虑系统的互联互通性、互操作性和集成性,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系统的综合效益。
此外,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运营管理需要注意节能减排。
在能源转换和利用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能源的浪费和损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同时,要积极采取措施,减少能源的排放和环境污染。
例如,通过优化系统的运行策略和控制方法,减少设备的能耗和热损失;采用高效设备和技术,提高能源的转换率和利用效果;推广清洁能源利用和碳减排技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热网系统培训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供热需求不断增长,热网系统作为供热的重要载体,其运行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供热质量和能源利用效率。
为了提高热网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对热网系统进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热网系统的培训内容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二、热网系统概述1. 热网系统的定义热网系统是指将热源产生的热量通过输热管道传输到用户终端,为用户提供供暖、生活热水等服务的系统。
热网系统主要由热源、输热管道、热力站和用户终端等组成。
2. 热网系统的分类根据热源类型的不同,热网系统可分为锅炉房供热系统、热电厂供热系统、地热供热系统等。
根据输送介质的不同,热网系统可分为蒸汽供热系统、热水供热系统等。
3. 热网系统的运行原理热网系统通过热源产生的热量,经过输热管道输送至热力站,再通过热力站将热量分配给用户终端。
热网系统的运行涉及热量产生、输送、分配和利用等环节,需确保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三、热网系统培训内容1. 热网系统基础知识培训(1)热网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介绍热源、输热管道、热力站和用户终端等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热网系统的分类及特点:分析不同类型的热网系统及其特点,如锅炉房供热系统、热电厂供热系统等。
(3)热网系统的运行原理:阐述热网系统运行过程中热量产生、输送、分配和利用等环节的基本原理。
2. 热网系统运行与管理培训(1)热网系统的运行操作:讲解热网系统启停、调节、监控等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热网系统的维护与保养:介绍热网系统设备维护、管道清洗、防腐保温等保养方法。
(3)热网系统的故障处理:分析热网系统常见故障原因,如管道泄漏、设备故障等,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3. 热网系统节能与环保培训(1)热网系统节能技术:介绍热网系统节能技术,如余热回收、变频调节等。
(2)热网系统环保措施:讲解热网系统排放物处理、噪音治理等环保措施。
4. 热网系统安全培训(1)热网系统安全操作规程:制定热网系统安全操作规程,明确操作人员职责。
热网节能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热网节能管理,推动热网供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热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热力公司、热网供热单位及其相关人员,包括但不限于热网建设、运行、维护、管理等环节。
第三条热力公司是热网节能管理的主体,应当建立健全热网节能管理机制,加强热网节能工作,全面提升热网节能水平。
第四条热网节能管理应当坚持“节约优先、保障供热、改善服务、完善管理”的原则,促进热网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热网节能管理应当遵循科学规划、合理设计、行政管理、经济运行、技术支撑的原则,综合考虑节能、环保、供热质量等因素,推进全过程、全要素的节能管理。
第六条热网节能管理应当积极推广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标准、节能政策、环保政策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热网系统的能效,降低能源消耗。
第七条热网节能管理应当建立健全监测、评估、考核、奖惩等机制,激励相关人员积极参与节能管理工作,推动热网节能工作取得实效。
第二章热网节能管理要求第八条热网节能管理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节能目标和节能措施,制定相应的节能计划,明确责任主体和具体落实措施,确保节能工作有序推进。
第九条热网节能管理应当强化能效管理,建立能源消耗清单,加强能源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能源浪费问题,降低热网系统能耗。
第十条热网节能管理应当加强设备管理,保养好设备、维护好设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节约能源。
第十一条热网节能管理应当优化供热系统运行,合理调整供热温度、流量等参数,提高供热效率,保证供热质量,减少能源消耗。
第十二条热网节能管理应当加强热网维护管理,及时处理热网设备故障,减少停产停供的情况,保障供热系统正常运行,节省能源。
第十三条热网节能管理应当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提高热网系统的功能性、可靠性和节能性,逐步实现智能化、信息化的管理。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2012版前言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50001:201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本标准按照GB/T 1。
1—2008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了GB/T 23331—2009,与GB/T 23331—200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边界"(见3。
1)、“持续改进"(见3.2)、“纠正"(见3.3)、“纠正措施”(见3。
4)、“能源消耗”(见3.7)、“能源管理团队" (见3.10)、“能源措施参数”(见3.13)、“能源评审”(见3.15)、“能源服务”(见3。
16)、“能源使用”(见3。
18)、“相关方” (见3。
19)、“内部审核"(见3.20)、“不符合”(见3。
21)、“组织"(见3。
22)、“预防措施” (见3.23)、“程序"(见3.24)、“记录”(见3。
25)、“范围"(见3。
26)、“主要能源使用”(见3。
27)和“最高管理者"(见3。
28)等术语;- 修改了“能源”(见3。
5)、“能源基准”(见3.6)和“能源绩效”(见3。
12)的定义;—修改了有关“总要求"(见4。
1)、“管理职责”(见4.2)、“能源方针"(见4。
3)、“策划”(见4。
4)、“实施与运行"(见4.5)、“检查”(见4.6)、“管理评审”(见4.7)等各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删除了“能源因素”和“能源管理标杆"术语.本标准中“能源”、“能源使用"、“能源消耗"等术语与我国能源领域中的习惯定义存在差别,此类术语仅应用于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应用过程,从而确保与ISO 50001协调一致。
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的修改:—删除了部分有关术语来源参考文件的批注;—删除了部分与我国应用情况无关的批注;—附录B中,将ISO相关标准修改为等同转化的国家标准并进行比较.本标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
2019年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主要耗能设备能源绩效参数和关键运行特性监测技术要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厂主要耗能设备能源绩效参数和关键运行特性的监测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厂主要耗能设备经济运行的过程控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589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YC/T199 卷烟企业清洁生产评价准则GB/T 13234 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GB/T 15587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GB/T 16614 企业能量平衡统计方法GB/T 16615 企业能量平衡表编制方法GB/T 16616 企业能源网络图绘制方法GB/T 6421 企业能流图绘制方法GB/T 17166 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GB/T7119 评价企业合理用水技术导则GB 19762 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T3486 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GBT 17954 工业锅炉经济运行GB24500 工业锅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TSG G0003 工业锅炉能效测试及评价规则GB/T15910 热力输送系统节能监测DB33 800 锅炉运行能效限额及检测技术GB/T3485 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GB/T16664 企业供配电系统节能监测方法GBT13462 电力变压器经济运行GB 24790 电力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0052 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GBT 12497 电动机经济运行GB 18613 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5958 小功率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9153 容积式空气压缩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DB33 805 压缩空气站运行电耗限额及节能监测技术要求GB27883 容积式空气压缩机系统经济运行GB/T16665 空气压缩机组及供气系统节能监测方法GBT 13466 交流电气传动风机(泵类、空气压缩机)系统经济运行通则。
热网调度中心能源管理系统技术要求第一部分概述一、总则1 本技术规格书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对一切技术细节做出规定,也未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条文,投标方应提供符合本技术规格书和有关工业标准,并且功能完整、性能优良的优质产品及其相应服务.同时必须满足国家有关安全、环保等强制性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2 如投标方对本技术规格书条文没有异议,则视同为投标方的设备完全符合本规格书的要求;如果有异议,不管是多么微小,投标方应在技术偏差表中加以详细说明。
3 本技术规格书所用的标准如遇与投标方所执行的标准不一致时,按较高标准执行。
4 投标方所有文件应使用国际单位制(SI)。
5 本规格书未作要求的,但按照完整成套供货的原则属于设备正常使用所必需的部件和资料,属投标方供货范围中的内容.投标方必须保证供货,不发生费用。
6 若本技术规格书前后有不一致的地方,应以有利于设备安全运行、工程质量为原则,由招标方确认。
7 设备采用的专利、商标涉及到的全部费用均被认为已包含在设备报价中,投标方应保证招标方不承担有关设备专利、商标的一切责任。
8 本技术规格书未尽事宜,由招、投标双方协商解决.二、工程概况本工程是XX热电联产项目的配套项目,包括隔压换热站、一次供热管网和热力站的建设。
设计供热面积1060万m2,供热负荷622MW。
采用三级热水管网系统的供热方式,一级管网设计供、回水温度为140/80℃,设计压力为2。
5MPa;二级管网设计供、回水温度为130/70℃,设计压力为1。
6MPa;三级管网设计供、回水温度为85/60℃。
本工程设置热力站75座,所有热力站全部为间联方式供热,即电厂送出的高温水经隔压站由二级网送至各换热站,由换热站转换成85︒C/60︒C的热水供给各热用户.三.标准和规范投标商所提供给使用方的产品在制造、验收过程中应符合下面规定的执行标准及与其相关的其他配套规范要求。
《城市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2004《城市供热管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38-90《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3-2002《工业计算机监控系统抗干扰技术规范》《供热工程术语》,CJJ55-93《国际机柜结构尺寸标准》,IEEE1101/78《国际可编程控制组态语言标准》,IEC1131-3《微型电子数字计算机通用技术条件》,GB9813-88《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上述标准是完成合同工作所应达到的最低标准,标准均指最新的现行版本。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28-0283-02在城市集中供热工程中建立能源管理系统收稿日期:2012-07-27作者简介:姚杰(1979-),男,工程师姚杰(太原市热力公司,山西太原030001)摘要:针对在城市集中供热工程中引入能源管理系统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分别介绍了能源管理系统的功能、组成及特点,并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阐述,指出在城市集中供热工程中引入能源管理系统,能确保供热系统的水力、热力平衡,提升设备运行效率,并优化运营成本,值得推广。
关键词:集中供热,能源管理系统,组成,功能,子系统中图分类号:TU995文献标识码:A0引言随着社会能源需求的不断攀升和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对能源供应商、企业以及消费者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尽可能以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能源成为了当务之急。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集中供热市场,供热需求增速每年超过14%,由于大部分项目都没有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手段,导致供热行业普遍存在高污染、高能耗、高二氧化碳排放的现象,节能潜力巨大。
在城市集中供热工程中引入能源管理系统,可以帮助供热企业挖掘现有供热系统设施潜力,提高其利用效率;对供热能耗全程监控,制定相应的节能策略,有利于热能的高效生成、输送和分配,推进节能减排的持续发展。
1能源管理系统简介1.1概念能源管理系统是指以帮助工业生产企业在扩大生产的同时,合理计划和利用能源,降低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信息化管控系统。
1.2热网能源管理系统及其功能热网能源管理中心以能源管理系统为核心,结合能耗实时监测子系统、热网资产管理子系统、能源分析子系统、供热管网能源平衡模拟子系统、财务管理及收费经营子系统等其他子系统的平台,将供热热量消耗、水耗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在保证用户供热效果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合理利用热源,提供平衡管网热负荷决策依据,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能耗,以实现安全、高效、合理地应用能源的目的。
同时对用户的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并结合用户的收费系统及财务管理系统数据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
新能源电池热管理系统技术方案以下是 7 条关于新能源电池热管理系统技术方案:1. 嘿,你知道吗,新能源电池热管理系统就像是给电池们请了个专属保镖!比如在炎热的夏天,它能防止电池过热“发火”,就像在大太阳下给你撑了把遮阳伞!这个热管理系统能精确控制电池温度,确保它们稳定运行,这多重要啊!在寒冷的冬天,它又能给电池保暖,让它们活力满满,不就跟咱冬天穿厚棉袄一样嘛!能让新能源电池发挥出最佳性能,这技术方案是不是超厉害?2. 哇塞,这个新能源电池热管理系统技术方案简直逆天了呀!就好比是给电池打造了一个舒适的小窝。
比如说,当电池工作累了,热管理系统马上给它来个“放松按摩”,调节温度让它舒服得很呢!而且它超级智能,随时监控着电池的状态,难道这还不够牛吗?有了它,新能源电池才能安心工作,这就是保障呀!3. 嘿呀,你想想看呀,新能源电池热管理系统技术方案那可是新能源汽车的大功臣呐!就像给汽车的电池装了个智能空调一样。
好比车在高速上跑久了,这热管理系统迅速出手,给电池降温消暑,太贴心了吧!这效果,谁能不喜欢呢?它让新能源汽车更稳定、更可靠,这可太了不起啦!4. 哇哦,新能源电池热管理系统技术方案呀,那可真是个神一样的存在!就如同给电池配备了一个消防队。
当电池温度有一点点异常的苗头,它马上行动起来灭火啦!比如在极端气候下,它就是电池的保护神,确保它们安然无恙。
这技术方案可不是盖的,难道你不想深入了解一下?5. 哎呀,这个新能源电池热管理系统技术方案厉害得很呢!简直就是电池的贴心小棉袄呀!就说充电的时候吧,它能让电池不冷不热刚刚好,这不就跟咱人睡觉要温度适宜一样吗?有了它,电动汽车才能跑得更远更稳,这技术方案真的太重要啦,不是吗?6. 哇,新能源电池热管理系统技术方案,这可真是个宝贝呀!相当于给电池打造了个四季如春的环境。
就举个例子,不管外界环境怎么变,它都能让电池在舒适的温度里工作。
这多厉害呀,能大大延长电池寿命呢!这样的技术方案,你还能不心动?7. 嘿,新能源电池热管理系统技术方案,那绝对是牛哄哄的存在呀!简直像个魔术大师一样。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说明:安全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科学。
安全管理的对象是生产中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安全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
可以下载修改后或者直接打印使用 (使用前请详细阅读内容是否合适)。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供热企业(单位)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建设和标准化管理、运行管理、维修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服务管理、经营管理和档案信息管理等工作的要求。
本标准合用与锅炉房、热力站、室外供热管线和室内采暖系统的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者修订版均不合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为文件,其最新版本合用于本标准。
GB/T16811 工业锅炉水处理设施运行效果与监测CJJ/T88 城镇供热系统安全技术规程JB/T10354 工业锅炉运行规程DB11/097 低硫散煤及制品DB11/139 锅炉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1/381 既有居住建造节能改造技术规程DB11/T466 供热采暖系统维修管理规范3 管理工作总体目标3.1 供热企业(单位)应在保障供热质量的同时,规范对采暖用户的服务。
3.2 供热企业(单位)应采用节能技术措施,实现供热系统的节能减排,保障各项环保指标达标。
3.3.供热企业(单位)应确保整个供热系统的设备完好,在安全状态下运行。
3.4 供热企业 (单位) 应供热系统在采暖季节内的能耗进行计量和统计,建立成本核算体系。
能源管理系统1 总则1.1本技术规范书适用于新建宁安城际铁路工程范围内的能源管理系统的技术要求。
1.2本技术协议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对一切技术要求作出详细规定,也未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及规范的条文。
投标人应保证提供符合本技术协议和相关的国际、国内工业标准的优质产品。
1.3如未对本技术协议提出偏差,将认为投标人提出的设备完全符合技术协议和标准的要求。
1.4本技术协议所引用的标准若与投标人所执行的标准发生矛盾时,按较严格的标准执行。
1.5按本技术协议投标人提出合同设备的设计、制造、检验/试验、装配、安装、调试、试运、验收、试验、运行和维护等标准清单给招标人,供招标人确认。
2 工程概况2.1 工程名称:新建宁安城际铁路芜湖站2.2工程范围新建南京至安庆铁路芜湖站房、雨棚及相关工程。
3 环境条件和运行条件3.1环境条件3.1.1 环境温度:-24.5︒C ~ +37.5︒C(户外),-24.5︒C ~ +37.5︒C (户内)3.1.2 相对湿度:日平均值不大于95%;月平均值不大于90%(+25︒C);3.1.3 海拔高度:≤1000 m3.1.4 地震烈度:8度3.1.5 最大风速:35m/s3.1.6 覆冰厚度:10 mm(覆冰时风速:30m/s)3.1.7雷电日:20≤40天3.1.8振动:水平0.3g,垂直0.2g3.1.9污秽等级:当量附盐厚度0.25 mg/cm23.1.10安装条件:户内。
4 执行规范标准●《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建设分项能耗数据采集技术导则》●《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分项能耗数据传输技术导则》●《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楼宇分项计量设计安装技术导则》●《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软件开发指导说明书》中附件1、2 的要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楼宇分项计量设计安装技术、分项能耗数据采集、分项能耗数据传输技术导则以及系统建设、验收与运行管理规范》●《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规程》DGJ32/TJ111—2010;●《公共建筑能源审计标准》DGJ32/TJ 138-2012●《多功能电能表》DL/T614—1997●《多功能电能表通信规约》DL/T645—1997●《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 DL/T5137-2001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3)5 技术参数要求5.1能源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功能如下:●系统可分别监测、分析、统计照明/插座、动力、空调以及特殊回路的电压、电流、功率因数、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等参数。
热力网运行的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热力网运行管理,确保供热供水稳定和安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维护环境和谐,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热力网是供热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热水管网、供热管网和供水管网等。
为保障热力网正常运行,减少能源浪费,确保供热质量和安全,做好运行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三条热力网运行规章制度适用于热力网运行管理工作,具体包括供热管道清洗、换热站管理、设备维护保养、异常情况处理等方面。
第四条热力网运行规章制度的内容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热力网的正常运行,同时要求严格执行,确保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第五条本规章制度的解释权归热力网管理部门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解释或违反规定。
第二章机构设置第六条热力网管理部门是专门负责热力网运行管理工作的机构,其主要职能包括热力网设备维护管理、操作监控、事故处理等。
第七条热力网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为:(一)负责制定热力网设备的维护保养计划,并组织实施;(二)负责热力网设备的日常巡检、保养和维修工作;(三)负责热力网运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报告;(四)负责热力网异常情况的应急处理和协调工作;(五)负责热力网设备的更新改造和技术支持。
第八条热力网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流程,明确工作责任,保证热力网的运行安全和稳定。
第三章热力网运行管理第九条热力网设备应当按照规定定期进行清洗、检修和防腐处理,维持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十条热力网设备的巡检应当有专人负责,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内容进行,确保设备的安全和稳定。
第十一条热力网的运行监控应当做到实时、准确、高效,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确保供热供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第十二条热力网设备的保养维护工作应当由专业人员负责,严格按照设备使用和保养手册的要求进行,确保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
第十三条热力网设备的更新改造应当根据设备的实际情况和使用期限,经过评估和论证后进行,确保设备的高效运行和节能减排。
热网运行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热网的正常运行和安全运行,经过与相关单位研究商定,制定本运行操作规程。
第二章热网运行责任第二条热网的运行责任由能源公司负责,热网运行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相应的操作资质。
第三条热网运行人员应当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一)熟悉热网的基本结构、工艺流程和设备的操作规范。
(二)熟悉热网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理程序。
(三)具备基本的应急处理能力和故障排除能力。
(四)具备热网设备的维护和保养能力。
(五)具备热网监测和数据管理的能力。
第三章热网运行工作第四条热网应定期进行巡视和检查,巡视和检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热网设备的工作状态、水质情况、温度和压力等重要参数的监测和记录。
第五条热网运行人员应按照设备操作规范进行设备操作,严禁进行违章操作,不得进行未经授权的设备维护或修理工作。
第六条热网设备发生故障时,运行人员应及时报修,做好设备维修前的准备工作,确保不影响热网的正常运行和安全运行。
第七条热网运行人员应定期进行热网数据的采集和监测,做好热网数据的管理和分析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四章热网运行安全第八条热网运行人员应遵守热网的安全操作规程,不得违反规定操作,确保热网的安全运行。
第九条热网运行人员应做好热网设备的安全检查工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不出现安全隐患。
第十条热网运行人员应做好热网的防冻和防爆工作,保证热网设备在低温和高温环境下的安全运行。
第十一条热网运行人员应定期进行热网的安全演练和技术交流,提高运行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安全意识。
第五章热网运行管理第十二条热网运行人员应按照相关规定,做好热网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定期进行设备巡视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十三条热网运行人员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热网运行情况和发现的问题,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检查。
第十四条热网运行人员应做好热网的记录和档案管理工作,及时整理和归档热网的相关文件和资料。
第六章附则第十五条本运行操作规程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供热网格管理制度1.依法管理:供热网格管理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合法地进行管理运营。
2.科学规划:根据城市热负荷需求、热源资源和管网条件,科学规划供热网格的建设和发展布局。
3.合理配置资源:合理配置供热资源,优化供热网格的结构,提高供热系统的运行效率。
4.保障安全性:加强供热网格设施的安全监管,保障供热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5.提高服务水平:优化供热服务流程,提高供热服务水平,满足用户需求。
6.环保节能:推广清洁供热技术,减少供热网格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供热网格管理制度的内容1.建立健全供热网格管理机构:设立专门的供热网格管理机构或部门,负责供热网格的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管理。
2.制定供热网格管理规章制度:明确供热网格的管理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规范供热系统的管理运作。
3.加强供热设施监管:加强对供热设施的安全监管和维护管理,保障供热系统的安全运行。
4.建立供热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供热信息管理数据库,实现对供热网格的信息化管理和监控。
5.加强供热服务监督:建立供热服务监督机制,及时处理用户投诉和意见,提高供热服务质量。
6.推广清洁供热技术:推广清洁供热技术,减少供热系统的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供热系统的节能效益。
三、供热网格管理制度的实施1.加强供热网格建设管理:加大对供热网格建设的投入和管理力度,完善供热系统规划和布局。
2.加强供热设备运维管理:建立健全供热设备的定期检测和维护管理制度,确保供热设备的正常运行。
3.加强供热用户管理:建立健全供热用户管理制度,规范用户的供热使用行为,确保供热服务质量。
4.提高供热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动供热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实现对供热系统的智能监控和管理。
5.加强环保节能管理:加大对供热系统的环保节能投入,推广清洁供热技术,减少供热系统的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建立完善的供热网格管理制度,对于提高供热系统的运行效率、保障供热系统的安全运行和提高供热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热网调度中心能源管理系统技术要求第一部分概述一、总则1 本技术规格书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对一切技术细节做出规定,也未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条文,投标方应提供符合本技术规格书和有关工业标准,并且功能完整、性能优良的优质产品及其相应服务。
同时必须满足国家有关安全、环保等强制性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2 如投标方对本技术规格书条文没有异议,则视同为投标方的设备完全符合本规格书的要求;如果有异议,不管是多么微小,投标方应在技术偏差表中加以详细说明。
3 本技术规格书所用的标准如遇与投标方所执行的标准不一致时,按较高标准执行。
4 投标方所有文件应使用国际单位制(SI )。
5 本规格书未作要求的,但按照完整成套供货的原则属于设备正常使用所必需的部件和资料,属投标方供货范围中的内容。
投标方必须保证供货,不发生费用。
6 若本技术规格书前后有不一致的地方,应以有利于设备安全运行、工程质量为原则,由招标方确认。
7 设备采用的专利、商标涉及到的全部费用均被认为已包含在设备报价中,投标方应保证招标方不承担有关设备专利、商标的一切责任。
8 本技术规格书未尽事宜,由招、投标双方协商解决。
二、工程概况本工程是XX热电联产项目的配套项目,包括隔压换热站、一次供热管网和热力站的建设。
设计供热面积1060万m,供热负荷622MW 采用三级热水管网系统的供热方式,一级管网设计供、回水温度为140/80 C,设计压力为2.5MPa;二级管网设计供、回水温度为130/70 C,设计压力为1.6MPa;三级管网设计供、回水温度为85/60 C。
本工程设置热力站75座,所有热力站全部为间联方式供热,即电厂送出的高温水经隔压站由二级网送至各换热站,由换热站转换成85 C/60 C的热水供给各热用户。
三.标准和规范投标商所提供给使用方的产品在制造、验收过程中应符合下面规定的执行标准及与其相关的其他配套规范要求。
《城市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2004《城市供热管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38- 90《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3-2002《工业计算机监控系统抗干扰技术规范》《供热工程术语》,CJJ55- 93《国际机柜结构尺寸标准》,IEEE1101/78《国际可编程控制组态语言标准》,IEC1131-3《微型电子数字计算机通用技术条件》,GB9813-88《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上述标准是完成合同工作所应达到的最低标准,标准均指最新的现行版本。
对于某些属于国家性或地区性的标准和规范,经使用方认可后,可以采用等同于或高于招标文件中所列标准和规范的其它权威性标准和规范。
※投标商所选用的标准和规范与招标文件中所列标准和规范有不同之处时,投标商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说明,并送使用方审批。
四、控制方案技术要求本工程热网控制采用均匀性调节方式。
将电厂所供热量经热网隔压站平均分配给各热力站,以保证热量分配的均匀性,达到供热合理调节的目的。
二级供热管网采用质- 量结合的调节方式,热网循环泵采用调速泵,根据二次水供回水压差调节二次水循环泵转速,同时应留有扩展余地,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及回水温度,确定二次水供水温度,进而通过控制一次水阀门实现二次水温度的调节,达到供热的高效、节能化。
三级网采用质- 量结合的调节方式,根据室外温度、回水温度和气候补偿曲线确定三次水的供水温度,通过对站内二次侧调节阀的控制实现三次水供水温度的调节,在回水压力不足的情况下,在二级网增设回水加压泵,变频控制,以满足其水力工况要求。
当热源供热量不足时,根据中央管理工作站给定的三级网供、回水平均温度设定值来调节。
根据本工程的现状,控制方案应包括以下与供热系统有关的内容:1、应能最大限度的消除热力站中的水力失调,提供其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案及措施,并且说明所达到的程度。
2、控制系统应具有充足的扩展空间,当与电厂协商实现互联的情况下,能够对系统进行扩展改造,通过控制一级水网调节阀实现对二级水温度的调节。
3、应能保证热网安全、可靠、最大节能的运行,提供具体的措施及实现仪表自动化后节能的具体指标。
4、具有热量、水量、电量统计、计算功能,说明具体的能耗统计、计量方法。
5、应能对热力站中的主要故障进行报警,例如,停泵、漏水、堵塞、换热器故障等等。
6、热力站就地控制系统能够达到无人值守站的要求。
7、结合热网实际情况,论述如何解除各热力站的相互影响,提出具体的解耦措施,配置相应的分析功能,达到稳定控制。
8、结合热网实际情况,考虑将城南已建成投运的部分热力站纳入整个热网监控系统。
五、热网调度中心能源管理系统建立能源管理系统,结合热网监控系统、能耗数据监测与分析子系统、供热资产管理与地理信息子系统、能源平衡与管网模拟子系统、财务管理子系统等其他子系统的平台,将供热热量消耗、水耗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在保证用户供热效果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合理利用能源,提供平衡管网热负荷决策依据,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能耗,以实现安全、高效、合理地应用能源的目的。
同时对企业的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并结合企业的收费系统及财务管理系统数据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
主要发挥以下方面的功能:1. 能源消耗统计与展示:统计展示与分析各种能源消耗的数量及质量。
2. 系统能耗关键指标评价:供热系统经济运行评价指标的评定功能。
3. 用能设备维护与管理计划:辅助制定用能设备台帐及维护管理计划。
4. 供热管网经济运行与优化辅助决策。
第二部分能源管理系统功能及设备性能和规格要求一、能源管理系统软件部分1.1 热网资产管理子系统(1)数据管理: 系统的地图数据涵盖地理背景地图(如道路,建筑物,河流等)。
热网以及设备的数码图片、技术说明书以及热源、隔压站、热力站、井室内部的设备信息都需作为附件添加并显示在系统中。
(2)热网设备的规划与设计: 系统可以用于规划和设计管道和设备。
系统需提供作图工具, 可根据用途将设备和管道分类并进行距离和角度的标注。
制图结束后, 图形可以保存到系统中便于检查信息的准确性. 系统还可以以专用模板的形式按用户的需求进行打印输出;(3)维护管理: 系统可以记录管道、设备、井室等的维护历史。
操作员在任何时候可以修改和增加检修记录,根据系统中的故障记录,可以方便提出年度的检修计划和故障统计;(4)热用户管理: 基于热用户管理对于热源的重要性,系统可以显示建筑物的正面图、规划图以及热用户信息。
系统也可以显示温度记录,如果收费系统允许,也可以显示收费系统的相关信息;(5)负荷统计: 基于管网、隔压站、热力站以及设备的数据,系统可以检查和统计结果。
根据已知的条件,系统可以很快查询到所需数据以及以表格方式统计数据;(6)工控系统数据显示: 系统应可以监测到关于热源、隔压站、热力站和热力管道的运行数据,这些数据也可以显示在地理信息的界面上。
(7)制图和输出: 系统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了多种输出模板,用户也可以自己定义输出的模板。
(8)数据转换功能:操作员可以从CAD中导入或者导出DXF文件,系统也允许把数据转出到其他格式的地理信息平台中。
1.2 能耗实时监测子系统1.2.1 总体要求:(1) 对热网的实时运行状况进行监测。
包括温度、热量等热力参数,压力、流量等水力参数。
(2) 对热网的实时能耗状况进行监测。
包括供给负荷侧的热量,热网一、二、三次侧的水耗。
(3) 对热网的关键绩效指标进行监测。
可以评价热网的各种经济运行指标,辅助能源调度管理及为相关决策提供支持。
(4) 系统应采用Window 平台,并严格遵循行业标准和生产标准。
监控组态软件全面考虑系统的安全问题,分级用户操作口令;具有简洁、直观的用户界面,具有在线帮助功能;具有功能强大的编辑功能,可在线编辑各种画面;具有多媒体声光报警功能。
1.2.2 数据采集(1)系统能够与热网监控系统设备通信,对所有的模拟量、开关量、脉冲量、进行实时和定时数据提取。
定时数据可根据设定的时间间隔自动转存于硬盘,作为历史记录存档。
(2)配置数据采集时候,应采用模型的配置方式,将同一类设备的进行统一的模型定义,在进行I/O 定义时候,仅仅调用设备模型即可。
(3)系统需支持以下通讯协议:以工业OPCDA2.0 通讯接口标准,与热网监控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Modbus TCP1.2.3 图形显示功能系统应能支持显示整个热网的总揽画面,以及各区域各换热站的详细画面。
动态刷新显示在线运行参数、能耗参数、关键绩效指标、报警及事件等。
系统应采用图库一体化的配置方式,在定义统一类型的设备模型后,应该能够重复引用此类模型,在编辑用户界面的时候,可以直接套用模型完成,方便用户在后期进行自己维护。
动态着色:通过颜色区分热网的压力、温度状况。
在每一个图形界面的顶部,应该显示最新的5 条报警信息,帮助操作员随时能够监测系统的最新报警信息;每个设备应具备详细画面信息,完成对该设备数据量的完全显示,在上层界面上仅显示关键的信息量(如瞬时压力、温度、热量、功率、电压等);1.2.4 趋势分析功能趋势曲线支持鼠标拖拽、Zoom 功能,包括实时曲线和历史曲线两类。
实时趋势曲线:能够绘制系统中任意实时量的实时趋势曲线。
数据采集频率可设,默认采集间隔为1秒。
可以保存为*.CSV 文件。
历史趋势曲线:用户可以选择任意预定义的量,查看其历史趋势。
数据采集频率可设。
历史趋势曲线应至少保存两年,并支持先入先出(FIFO)模式。
1.2.5 事件记录与报警当出现运行参数、能耗指标越限等报警信号时,系统能发出音响提示,并自动推出报警画面。
报警需经操作员确认后方能手动复位,报警音响能根据报警等级发出同的音响提示。
报警事件记录入监控系统数据库。
事件顺序记录显示(SO)将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和开关跳、合闸按动作顺序进行记录,分辨率1ms。
1.2.6 时钟同步系统要求支持NTP协议,由其进行全网时钟的校对,确保系统使用统一的标准时钟,并通过权限设置,除最高管理员外,系统时钟不可更改。
127远程WEB^览功能监控系统提供远程WEB^览服务,使人机界面可以通过局域网、广域网进行浏览。
只需要在任意一台安装了网络的计算机上运行IE 浏览器,在地址栏中输入主机地址以及需要浏览的画面名称就可以实现这项功能。
在浏览的时候,画面上的实时监测参数是会随着现场数据的变化而变化,两者是同步的。
1.3 能源分析子系统1.3.1 总体要求能耗分析及管理:热耗、水耗、能源单耗、能效KPI 指标的柱状图、线图、饼图显示能源成本管理,支持能源费率的配置。
采用SQLServer 或Oracle 等大型、成熟的关系型数据库存储数据。
数据库的架构设计必须满足工业应用的要求。
集成来自能源实时监测子系统的热网运行及能耗数据,来自收费子系统及模拟子系统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