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案例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1782016年/第二十八期/十月(上)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案例报告付霞(天津城建大学天津300384)摘要因适应不良导致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现象。
求助者在大一下学期出现了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人际交往不适、焦虑烦躁、失眠等问题,内心烦躁前来咨询,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采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逐渐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认知,经过5次咨询,求助者的焦虑情况基本消失,能愉快地生活和学习。
咨询结束后半年,求助者已充分融入大学生活,成绩优秀,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人际关系良好。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不良一般心理问题认知疗法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10.085A Case Report of a Case of College Freshmen Maladjustment ProblemFU Xia(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Tianjin 300384)Abstract As a result of maladjustment,anxiety is a common psychological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Patient appeared mo-odiness,interest,and interpersonal problem such as discomfort,anxiety,irritability,insomnia in the next semester freshman ,He was upset for consultation,,He was diagnosed with general psychological ing Baker and Remy cognitive ther-apy changed the patient's mistake cognition.After 5times consulting,patient's anxiety disappeared ,can live and study happily.After half a year,patient had fully integrated into the university life,took an active part in community activities,had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Keywords college freshmen;maladjustment;general psychological problems;cognitive therapy 1一般资料求助者,男,20岁,汉族,大一新生,独生子,从小学习成绩非常优秀。
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案例报告作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成为每个大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之一。
然而,在我们寻找真正的友谊和爱情时,亲密关系可能很难建立。
在本文中,我们将要介绍一个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案例,通过该案例,深入探讨适应社交场合的技巧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本案例中的主人公是王明明(化名),他是一名大学生,面对着由于缺乏自信心、拘谨等问题,导致人际交往困难的问题。
他的课余时间经常是独自一人,甚至连自己班上的同学也很难与之建立亲近的关系。
王明明曾在社交网络上发过一篇感慨文章,认为自己是个“孤僻的人”,生活中没有朋友,也没有女朋友,想要改变自己的境况却不知从何开始。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建立在交流中的。
如果个人缺乏自信、交际能力、拘谨等,势必会导致与他人互动受限,也会直接影响到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
对于王明明这样的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我们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
1. 充满自信缺乏自信是王明明面临的难题之一。
然而,自信是逐渐建立的过程,并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训练自己。
因此,建议王明明可以通过以下实践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1)不要害怕和别人交流,大胆地先与同学们打招呼。
(2)在日常生活中,在合适的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要害羞。
(3)参加几场大小不一的聚会活动,勇敢地结交新朋友。
2. 塑造积极乐观的态度积极乐观的态度是吸引他人的首要条件。
建议王明明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训练自己的积极思考:(1)在遇到困难时,不要简单放弃,而是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2)了解不同的事物、文化和思想,增长自己的知识,使自己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信。
(3)多看一些积极向上、鼓励向上的书籍,如《心理学与生活》、《如何与人相处的艺术》等等,能够很好地帮助王明明形成更加积极的态度。
3. 学会倾听与表达人际关系的建立并不是单向的,它需要双向的沟通和倾听。
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案例报告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是与同学和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由于缺乏经验和未成熟的社交技巧,大学生可能会面临一些人际交往问题。
本文将报道一个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案例,以帮助其他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类似的情况。
这个案例涉及一个名叫小明的大学生。
小明是个内向而害羞的人,他很难主动与人交流。
他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里,几乎没有与同学们建立起任何的友谊。
他常常待在宿舍里,与自己独处,而不是去参加课外活动或社交聚会。
由于他的孤立,他感到沮丧和孤独。
小明的问题渐渐引起了班主任的注意。
班主任意识到小明需要帮助,便约他谈话并提供一些建议。
班主任建议小明积极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例如运动队或学生组织。
班主任还鼓励他多与同学们交流,例如主动找人讨论学校的课程或寻求学习伙伴。
班主任还鼓励小明充分利用大学提供的资源,例如辅导中心或职业咨询服务。
班主任还建议小明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尽量展现自己友好和开放的一面。
小明接受了班主任的建议,并开始积极参与一些课外活动。
他报名参加了学校的篮球队,并加入了一个学生组织。
在这些团队中,他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们分享共同的兴趣,一起讨论学校的课程和其他话题。
小明开始感到更加自信和满足,他逐渐克服了之前的孤立感。
通过参与社交活动,小明的人际交往技巧也得到了提高。
他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打开话题和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他学会了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同时也能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经历。
他发现,与人交流对于建立友谊和提升自己的学习经验非常重要。
在大学的剩余时间里,小明继续寻求机会与不同的人建立联系。
他参加了一些学术研讨会和社交活动,并与更多的人成为朋友。
他变得更加外向和开放,同时也学会了解决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困难。
通过班主任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小明成功地克服了他的人际交往问题。
他现在享受着与大学同学建立起的友谊,同时也在学业上有了更好的支持和合作伙伴。
小明的经历也给其他大学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自己的人际交往问题。
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案例报告一、案例简介大学生作为成年人群体的一部分,面临着诸多人际交往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来自于学业压力、社交困难、自我认知不足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案例对象:小明(化名),一名大学二年级学生,性格文静内向,平时不善于与人交流。
二、案例分析小明在大学的人际交往中遇到了一些问题。
他因为性格内向,不善于主动与人交流,导致他在班级中没有太多的朋友。
他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但却难以向同学或老师寻求帮助,因为他觉得自己会给别人添麻烦。
他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了怀疑,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心,无法展现真实的自我。
这些问题给小明的大学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扰,他感到孤独、焦虑、自我怀疑、乏力等负面情绪。
这也进一步恶化了他的人际交往问题,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解决方案针对小明所面临的人际交往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 增强自信心小明需要通过自我认知训练、自我心理疗法等方式,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他需要明白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接受自己的不足,并且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2. 主动参与社交活动尽管小明是个内向的人,但是他需要主动参与一些社交活动,和班级同学、室友多交流。
可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团活动,这样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拓展人脉。
3. 建立人际关系小明需要学会主动和同学、老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敢于向他人求助,无论是学业上的问题还是情感上的支持,都可以向周围的人求助。
4. 学会沟通小明需要培养自己良好的沟通技巧,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善于和他人沟通交流。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小明的人际交往问题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他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专业帮助可以帮助他更好的认识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结论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普遍存在的现象。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生本人以及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
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咨询案例报告【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咨询案例。
王某进入大学适应不良,伴有间断性的焦虑、抑郁、人际交往不良,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咨询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基本消失,人际关系逐渐融洽,预期目标基本实现。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合理情绪疗法1.一般资料求助者王某,女,20岁,大学一年级学生,独生子女。
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
父母均为公务员,家庭和睦,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2.个人陈述心情郁闷、情绪低落,不能与人进行良好的交往,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好好学习。
这个学校学习气氛不好,觉得不公平,高考分数比其他同学多,却都来到一个学校,心里很不甘心,现在整天都被这些想法所困扰,很烦恼。
3.个人成长史和目前状态个人成长史:父母自幼对其要求严格,小学时学习优秀。
中学以后,成绩不如以前。
由于高考时没有考入理想学校,在新学校适应不良前来就诊。
目前状态:感知觉正常,思维清晰,情绪低落,带有焦虑、抑郁情绪。
社会交往减少,人际关系处理不好。
4.家长反映和咨询师观察家长反映:女儿自幼学习成绩不错,家里人都对她期望很高。
高考时可能没发挥好,没上一本线。
录取时还犹豫要不要让她去读,结果还是让她去了。
她经常打电话诉说对学校的种种不满,说没心思学习。
咨询师观察:求助者随父母前来咨询,衣着整洁,举止得体。
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性格稍内向,情绪低落,言语逻辑性强,无幻觉、妄想,自知力完整,有明确求助要求。
5.心理测验结果sds:标准分56分,提示有轻度抑郁。
sas:标准分53分,提示有轻度焦虑。
6.评估和诊断诊断:一般性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6.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来访者知、情、意统一、一致,自知力完整,有主动求医愿望,无逻辑混乱,无幻觉、妄想,属于心理咨询的范围。
6.2该求助者的不良情绪由对新环境的适应不良引起,间断出现不良情绪反应将近半年,未发生泛化。
6.3经社会调查显示来访者的社会功能正常。
一例高校生人际干系不良的咨询案例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介绍一例高校生人际干系不良的咨询案例,通过接受咨询技术和适当的调整,援助客户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干系,增强自信心和社交技巧。
一、案例概述该咨询案例的客户为一名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就读的大四同砚李明(化名)。
李明在校期间一直表现出人际干系不佳的问题,严峻影响了他的进修和生活质量。
本报告将盘绕他的问题背景、咨询过程和咨询结果进行详尽阐述。
二、问题背景分析李明在与人沟通时常感到紧张和不自信,缺乏表达自己的能力,容易陷入社交尴尬和孤立的局面。
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内向且害羞的人,较难与他人建立深度的干系,这使他感到懊丧和自卑。
他期望能够改变这种逆境,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咨询过程3.1 初步接触与李明初次晤面时,我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他畅谈他的苦恼和期待。
在此过程中,我用耐心和关切的态度倾听他的埋怨,并重申了他寻求咨询的决心和重要性。
3.2 自我分析在接下来的几次咨询中,我引导李明进行自我分析,并对他的个人特点,对人际干系的期待以及逆境产生的原因进行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提问援助他熟识到一些问题,如他的自我设限和对他人的过度焦虑。
3.3 角色扮演为了提高李明的人际交往技巧,我接受了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常见的社交场景,并引导他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面对这些场景。
通过屡次的练习,李明逐渐精通了乐观、自信和有效地与他人沟通的技巧。
3.4 社交技巧培训此外,为了增加李明的社交技巧,我提供了相关的培训。
包括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的运用,简易问候和礼貌用语的使用等。
通过再三模拟和练习,李明能够更加自然地与他人沟通,并展示他的友好和真诚。
四、咨询结果经过几个月的咨询,李明逐渐克服了自己的社交逆境,提升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他能够乐观主动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并且不再感到紧张和不自信。
他建立了一些近期的友谊,也有了更多的社交机会。
通过咨询的援助,李明的进修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09心理(二)班李振环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1 一般资料孙某,女,20岁,湖北人,大学二年级学生。
来访者自幼成长在农村,身高1.58m,体型适中,肤色偏黄,无不良嗜好,体质好,很少生病,性格偏内向。
无家族精神病史,无器质性伤病史。
父亲初中学历,母亲小学学历,父母经商,家里经济条件一般,另有一弟弟读高中。
父母感情不错,家庭关系协调。
自小父母对自己学习要求严格,期望很高,自己学习刻苦,成绩一直很好,有完美主义倾向,做什么事情都力全做得很好。
高中开始住校,与同学关系一般。
上大学后,内向性格有所好转,跟几个外省的同学玩得较好,但仍不太热衷参加集体活动,时常感到自己压力大,每天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上。
觉得跟本地同学难以沟通,目前没有男朋友。
因最近与舍友闹矛盾,感觉在宿舍受排挤,被孤立,导致情绪烦躁,晚上睡眠不好,身体疲惫,学习效率下降,自己觉得很焦虑,情况已持续三周,不知如何处理,主动前来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咨询。
2 主述和个人陈述主述:最近三个星期以来由于宿舍人际关系困扰导致情绪低落、焦虑。
个人陈述:最近不想呆在宿舍,感觉宿舍同学有意在跟自己作对,要排挤自己。
感觉“她们都挺虚伪的,一回到宿舍,就胸口发闷”,感到最近睡觉不好,有时看不下书,心里很着急。
宿舍共住四人,除自己外,其他三人都是南京本地人。
大一的时候宿舍同学关系还好,也许是一开始大家还不太熟悉,所以都比较客气。
大二下学期,很多同学学习放松了,宿舍另外三个同学更是不在乎学习,有时还逃课,只顾玩,找男朋友什么的。
上个星期三晚上熄灯后,我用台灯在看书,宿舍一同学觉得影响了她,她就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上课呢?我就关灯了。
第二天早上早起,我还在睡觉,她洗脸、上厕所什么的就会故意弄出很大声响,不让我安静睡觉,我想她肯定是在报复我。
我想如果我跟她提意见,宿舍其他同学就会帮着她,“她们是一伙的”。
宿舍就只有我一人来自其他省份,大一时大家基本都还讲普通话,但现在她们基本都用南京话交流了,有意不让我知道她们谈话的内容,好孤立我。
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案例报告摘要:在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转变的过渡时期 ,大学新生会产生诸多不适应和矛盾困惑。
本文在分析大学新生刘某适应不良的表现以及内心矛盾困惑的基础上 ,提出了大学新生尽快适应新生活的心理调适的方法。
关键词:新生适应不良一般心理问题情绪ABC理论一般资料刘某,女,21岁,某大学二年级化工系学生。
爱好写作。
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父母均为企业职员,自小对刘某要求严格。
刘某为家中独女。
刘某小学时成绩优秀,其父母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女儿。
到中学后,成绩不如从前。
由于高考时没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在新的学校适应不良前来就诊。
一、求助者主诉这是什么学校啊?就跟高中似的,要求我们上晚自习,新校区周围什么都没有,学校的配套设施也不全。
还有,学习气氛一点都不好,班上的学生经常逃课、不上晚自习、谈恋爱,没人学习。
我很看不惯他们这样的做法。
感觉自己被骗了一样,那些同学的高考分数比我低那么多,好像还有一些没有上线的也都进来了。
以前跟我一起的朋友最次的都去了工大这样的本科院校。
每次听她们说她们学习有多紧张,大学的生活有多么的丰富,我就很难过。
我觉得自己一直都是一个不错的学生,以前成绩一直在中上,我应该在一个学习氛围很好的大学里,不知道怎么就来到了这样一所破学校。
我以前在高中的时候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现在也没有人关注我这些了,我也懒得写东西了。
我觉得自己十分的堕落。
这段时间,我根本不能好好学习。
我真是受不了,想回去复读,可是担心压力太大,也怕自己来年考不好,可在这边又待不下去,真是烦恼。
现在和宿舍同学的关系也不是很好,真不知道怎么办。
现在,除非天气突然变得很好,或者家里有重大喜事,以及老同学来找我玩以外,我都高兴不起来。
我都这样浑浑噩噩的过了一个学期了,觉得很难受,希望可以得到帮助。
二、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的反应:求助者父母:女儿自小成绩就不错,很好强,家里对她期望很高,高考时可能发挥不好,没能上一本线,连本科线都没上,录取时家里气氛很沉重,但听说这所学校的就业情况很好,还是让她去读了。
案例模板二一例大学生人际关系不良的案例报告一、一般人口学资料刘某,女,18岁,大一学生,身高164cm,长相端正,发育正常,无重大疾病史。
从小在县城长大,家中有一个妹妹,父母都是工人,家庭和睦,家庭经济条件属于中等收入水平,家庭无精神病史。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主诉:和宿舍同学关系紧张,学习成绩下降,思想上、心理上压力都很大,睡眠不好,头痛,记忆力下降,无法静心学习,内心痛苦、焦虑、烦躁一月有余。
个人陈述:经常一个人独来独往,除了学习,基本上很少参加活动。
一个半月前,自己晚上一个人去上自习,刚好那天下了大雨,却忘记了自己在宿舍阳台上(露天的)晾的衣服和被褥。
等到晚上回宿舍时被褥都被淋湿了衣服也被风吹丢了一件,感到非常生气,觉得几个室友都在宿舍却没有人帮忙收一下,想发作但是又觉得和她们争论很无聊,于是便忍住了。
随便又拿了一套被子爬上了床,却睡不着,越想越觉得人与人之间感情冷漠,关系复杂,难以相处。
自从这件事情之后,就经常睡眠不好,头痛,记忆力下降,越发沉默寡言。
临近期末考试,她们平时不好好学习,上课也不记笔记,现在临时抱佛脚,就来拉拢自己,要求一起上自习,抄写课堂笔记,自己虽然不愿帮助她们,但也没办法,内心痛苦,烦躁,无法静心复习,这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学习。
三、咨询师对问题过程的描述来访者刚进入咨询室时,显得很紧张,稍微有些内向,情绪较低落。
坐下后心神不定,不愿与咨询师对视,交流还是比较配合的,比较紧张,情感表现压抑。
在咨询师的询问下开始叙述,说话声音比较小,犹豫不决而不时的停顿,明显缺乏自信。
表达能力尚可,叙述问题条理清晰,逻辑思维正常。
叙述过程注意力能够集中,思维、记忆力都好。
自感这样持续下去不是办法主动前来进行咨询,对咨询结果怀有良好期望。
四、评估与鉴别诊断(一)对来访者心理状态的评估求助者能够主动寻求帮助,智能完整,感知觉正常,注意力能够集中,烦恼、焦虑,情绪比较低落,记忆和学习效率下降,意志行为一致,人格稳定,自知力完整。
一例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引发焦虑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一例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引发焦虑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引言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新的人际交往环境。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大学生在面对人际关系时会出现敏感,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
本文通过一例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引发焦虑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探讨其中的问题、原因和咨询干预方式,以期对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案例背景与问题描述小明是一所985高校大二学生,主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虽然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他在人际交往方面一直存在一些困扰。
他告诉心理咨询师他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他人的评价和看法过于在意,对自己的看法不自信;二是在与同学、社团成员等群体交往中总觉得自己处于被排斥的地位,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问题分析与原因探讨在初次咨询中,小明逐渐透露出他儿时的一些不良经历。
他说自己性格内向,儿时很少与同龄人交往,因此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障碍。
此外,他认为自己在大学生活中的适应能力较弱,对于新环境和新人的接纳存在困难。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得小明对他人的看法过于在意,缺乏足够的自信,并在群体交往中表现出较强的社交焦虑。
咨询干预方法与过程心理咨询师在分析了小明的问题后,制定了以下咨询计划: 1. 探索与强化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通过咨询引导,帮助小明了解自己的需求和价值,提高自我意识。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引导小明回顾过去的成绩和经历,使其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提升自信心。
2. 逐渐暴露于社交环境中:通过逐渐暴露于社交环境中,帮助小明逐渐适应并减少对社交的敏感和焦虑情绪。
心理咨询师建议小明主动参与一些校园活动、社团活动或志愿者活动,与更多的同学接触,促进自己与他人的互动,培养社交能力。
3. 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通过认知重构和情绪管理训练,帮助小明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帮助小明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教导他应对他人评价的策略、减轻焦虑情绪的方法。
一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咨询案例报告7篇第1篇示例:大学生人际交往咨询案例报告【背景描述】小明是一名大一新生,自从进入大学以来,他感到人际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在高中时期,他的朋友圈比较固定,大家都是同学或者邻居,关系十分简单明了。
但是来到大学后,他发现自己周围的人变得多样化,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不同专业的同学以及各种社团中的成员。
这让小明感到困惑和无助,他希望能够调整自己的人际交往方式,让自己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
小明发现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他觉得自己的社交能力不足,不知道如何主动和陌生人建立联系,更不知道如何维持这种联系;小明发现自己在面对不同类型的人时感到紧张和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如何和他们交流;小明觉得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很容易感到孤独,想要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不知道应该从何着手。
【解决方案】经过咨询师的引导和建议,小明制定了以下解决方案:他决定要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主动和不同的人建立联系。
他打算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或者志愿服务,以此来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
小明决定要扩大自己的交际话题,学会更好地倾听别人的故事和分享自己的见解,从而能够更好地和不同类型的人交流。
小明决定要主动发现潜在的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社交网络或者课堂上的交流,找到和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
【治疗过程】在咨询师的指导下,小明开始主动尝试和陌生人交流,刚开始的时候感到有些紧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其实很多人都非常乐意和他进行交流,这让他的信心得到了提升。
在参加了几次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后,小明发现自己认识了不少新朋友,这些人和他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让他觉得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小明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学会了更主动地和不同类型的人进行交流,他发现只要换个角度思考,其实并不难和别人沟通。
在咨询师的建议下,小明也意识到要加强与家人和老朋友的联系,增加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减少在大学生活中的孤独感。
【效果及总结】第2篇示例:一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咨询案例报告背景介绍:小明是一名大二的大学生,性格开朗,和同学关系很好。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个例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由于不适应,大一新生面临着来源于学习、人际关系、宿舍环境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本文以某高校一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一新生环境适应不良为案例,分析该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通过一系列措施帮她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国家的繁荣,因此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高校工作者应对症下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标签:大学新生适应不良案例分析一、案例简介李某是某高校数学与计算科学系的一名大一新生,她出生在安徽萧县的一个镇上,父亲是银行职员,母亲在一家服装厂上班,家中经济情况良好。
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全家人自她出生就对她非常疼爱。
在新生军训时,未发现她有异常。
但新生开学一个月之后,班级团支部书记向我反映该同学最近出现的一些状况:她常常茫然地望着地面,害怕,总是感觉身后几个人跟踪她,觉得同学们都不喜欢她,她很少与人交流,喜欢一个人独处在宿舍,经常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偶尔还会独自流泪。
作为李某的辅导员,我也感觉到她的异常变化,我每次去班里的时候,她的眼圈都红红的,人瘦的厉害,总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
我让班干部和宿舍同学了解情况,并试着与她接触,但效果不明显。
她说害怕老师,在我三番四次的邀请下,才在一个室友的陪同下来到办公室。
在我们的交谈中,她躲在室友的后面,只是点头或者摇头回答我的问题,在回答我问题的时候,甚至不敢直视我。
二、成因分析和措施通过李某寝室同学的了解和与家长的沟通,发现李某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进入大学后的不适应所造成,由此表现出来一系列抑郁、焦虑等症状及行为,原因如下:第一,李某一直以来都是老师、家长和同学心目中的乖乖女,从小学到中学,家长从来没有操心过她的学习,但是进入大学之后,由于数学专业课抽象、难懂,她经常听不明白,久而久之,她的自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使她动摇了对自己原来的评价,由于强烈的自尊心,她开始自卑。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精选5篇)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篇1小张是大一新生,性格较内向,从来没有住过校,从小都住在属于自己的房间里,进大学后与7 名同学同住,在条件优裕的环境中成长的他,看不惯的是同寝室同学“不良”的卫生习惯,更不喜欢他们随便的作息制度,尤其不喜欢他们的高谈阔论,总之,看谁都不顺眼。
由于内向的他本来就不擅长与人沟通,再加之看不起那些同学,于是,就以独来独往来减少与同学们的交往,时间一长,他发现寝室同学说说笑笑,进进出出都结伴而行,似乎视他不存在,他开始感到失落了,孤独感油然而升,曾经多次萌发过主动与他们交往的念头,可都事与愿违。
他回寝室时总觉得同学们都在议论他,对他评头品足,还窃窃私语,一副嘲笑、鄙视的模样,他觉得受不了了,想过换寝室,但没有得到批准。
为了不和他们交往,他很少回寝室,只有睡觉时才回去,即使这样避开他们,似乎还是没有减少他们对自己的议论与不满,他开始失眠,食欲下降,精神状态越来越差,身体急剧消瘦,在寝室,话越来越少,甚至连笑声都很少听见,他感觉到听课的效率也越来越差,最后终于病倒了。
在住院期间,寝室同学轮流守护在病床旁,看到那些平时让自己反感透顶的同学都忙着照顾他,送水喂饭,就象自己的家人生病了似的,他的心被震撼了。
他把内心的苦闷与孤独告诉了他们,才知道原来一切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同学们只是觉得他不愿与他们交往,并不知道由此引发了他内心如此大的震荡。
1、郁因子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我们常常遇到高2、郁低交往动机与交往水平的案例,尤其是社交恐惧症患者,多属于抑郁因子得分偏高的学生,改善社交认知,提高交往频率,培养交往能力是降低抑郁的有效措施,这也是团体辅导在改善交往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中效果显著的原因。
3 、焦虑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焦虑程度高的大学生在社交中往往表现为回避的社交态度与行为或产生焦虑的情绪体验,相反,社交回避与苦恼又常常是造成焦虑的重要原因,二者交互影响。
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案例报告引言大学生活是一个人生阶段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大学生们在这个阶段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际交往问题。
在大学生活中,大家需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比如同学、老师、室友等等,人际交往问题在大学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展开讨论,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探讨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案例描述小明(化名)是一名大一新生,来自一个小城市。
他在大学里非常优秀,成绩优异,性格开朗,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小明却遇到了人际交往问题。
在班级里,小明经常和一名同学发生摩擦,由于一些小事情引发了矛盾,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
小明感到非常困扰,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一时间甚至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问题分析小明的问题反映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和地区,他们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很容易出现意见不合和冲突。
大学生正处在一个青春期的成长阶段,情感容易波动,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大学里的学习生活压力较大,加之社交圈子的扩大,人际关系问题很容易成为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解决方案针对小明的案例,为了解决他的人际交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建议和方法。
尊重对方。
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是最基本的原则。
尊重对方的权利和意见,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
小明可以试着和那名同学进行沟通,了解对方的想法和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会妥协和包容。
在人际交往中,妥协和包容是非常重要的。
小明可以试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可以试着接受对方的意见和建议。
只有双方都能够妥协和包容,才能够找到共同的解决方案。
寻求帮助。
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人际问题,大学生可以向身边的老师、辅导员或者学长学姐寻求帮助。
这些人都有丰富的人际经验,可以给予适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培养积极的心态。
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案例报告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学生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一群人,他们的人际交往问题尤为关键。
本文通过一个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案例,分析了该问题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方法,旨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他与班上同学相处得并不愉快。
他在班上缺乏朋友,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常常处于冷淡状态。
他的人际交往问题给他带来了很多困扰。
问题分析:1. 自闭性格:小明的性格比较内向,他不善于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缺乏与他人建立深入的联系。
2. 社交技巧缺乏:小明在面对同学的时候,总是不知道如何与他们交谈,如何建立更亲密的关系。
3. 自卑感:小明在与同学相处时,总是感到自己不如他人,缺乏自信,因此经常回避与他人交流的机会。
问题影响:1. 学业成绩下降:因为无法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小明在团队作业中面临较大的困难,导致他的学业成绩下降。
2. 情绪不稳定:因为缺乏社交的支持,小明常常感到孤单和沮丧,情绪起伏较大。
3. 就业压力增加: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至关重要。
小明由于缺乏人脉和自信心,很难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
解决方法:1. 提升自身社交能力:小明可以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加入社团组织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学习如何与不同的人交流和建立联系。
2. 培养积极自信的心态:小明可以通过自我肯定和积极思考来培养自信心,改变自己对待他人关系的态度。
3. 寻找共同爱好:小明可以通过寻找与他人共同的兴趣爱好来建立更深入的联系,通过共同的兴趣使彼此之间更加亲密。
案例总结: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通过提升自身的社交能力、培养自信心和寻找共同的兴趣爱好来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人际交往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发展。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咨询案例分析引言:大学生活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全新的挑战和体验。
离开家乡,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新生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有些大学新生在面对这些挑战时会出现心理适应不良的情况,需要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本文将以一个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的案例为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大一新生,他在家乡过着简单的生活,和父母依靠种地为生。
他考上了一所城市的大学,对未来充满期待。
然而到了大学后,小明却面临了很多困难。
首先是学习压力,他发现自己在高中时的学习习惯和大学的学习要求差距很大,感到无法适应。
其次是生活环境,城市的喧嚣和繁忙让他感到压力巨大,他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外星人。
最后是人际关系,小明由于来自农村,和城市同学的交流常常受到障碍,觉得自己被孤立了。
这些困难让小明变得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对未来失去了信心。
咨询过程:小明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预约了一位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
在第一次咨询中,小明向心理咨询师倾诉了自己的困惑和焦虑。
心理咨询师先是倾听了小明的陈述,然后对小明的状况进行了分析。
心理咨询师认为小明的困难主要来自于对新环境和新生活的不适应,需要帮助他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在接下来的几次咨询中,心理咨询师和小明一起制定了一系列的适应计划,包括学习时间管理和方法、放松和调节情绪的技巧、社交技巧等。
心理咨询师也鼓励小明多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增加自己的人际交往机会,并对小明进行了认知行为疗法的指导。
咨询效果: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小明逐渐开始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他开始按照心理咨询师提供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发现自己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他也在学校里参加了一些社团活动,结识了一些新的朋友,感到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变化。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小明也减少了失眠和食欲不振的症状,情绪也逐渐恢复了稳定。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小明感到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有了明显的改善,对未来也开始充满信心。
大学新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案例报告
摘要:在由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的过渡时期,很多的大学新生会出现诸多不适应的矛盾与困惑。
本文就是在分析大学新生王某适应不良的表现与内心矛盾困惑的基础上面,开展相关的心理咨询活动。
在开展咨询的过程中,利用收集与整理相关的资料,与来访人员建立信任的咨询管理,对于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鉴别与诊断,最后确定来访者问题是一般心理问题。
本文之中涉及到资料的收集、诊断技术以及测试技术、咨询技术的灵活使用与心理咨询与辅导等相关的问题。
通过对于求助者的心理帮助,最后促进其成长,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
最后,来访者的情绪症状基本得到了改善,对于自身身份有了正确的认识,紧张焦虑的情绪消失了,人际交往的能力稳步提升。
因为人际关系的适应不良在高校新生之中是普遍存在的,本案例的成功咨询,可以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人员面对类似的情况提供很大的借鉴。
一般资料
刘女士,是某大学一年级计算机系的学生。
喜欢写作,体态健康,父母都是企业员工,对刘某一直严格管教。
由于刘某小学成绩非常优异,又是家中独女,父母则经常在别人面前夸赞其女儿。
然而在升入中学后,刘某成绩下滑,再加上高考的时候没能够考入理想的大学,使其在不如大学后适应不良,因此来就诊。
一、求助者主诉
这一所大学跟像高中似的,还要上晚自习,学校面积也非常小,配套设施也很差,较为缺乏,周围尽是荒地。
而且学校也没有应有的学习气氛,学生翘课、上课时间各自玩、不上晚自习以及谈恋爱等现象非常多,几乎没有人在真正的学习。
对于这种做法我是非常看不惯的。
我在这所大学的感觉就是被骗了,大部分同学的分数都是比我低的,甚至还有一些同学的高考成绩都不够线也来到了这所大学。
而群殴之前的同学和朋友大部分去到了本科院校就读。
每每和他们聊天,听他们说起他们的大学生活如何的丰富多彩,学习怎么紧张,就让我感到非常低落和难过,感觉自己低人一等。
我的成绩一直是处于中上游的,以我的分数应该可以去一所更好的大学里上学的,但是为何就来到了差距这么大的一个大学。
之前我喜欢写作,而且文章也经常会在报纸中发表,现在我也没有继续写作的动力了,并且感觉越来越堕落了。
我在这里无法好好学习,我想过回校复读,不过过大的高考压力又让我望而却步,我担心明年考的更差,但是这所大学又真的太差,我现在非常苦恼。
而且和同学间的关系处的也并不好。
现在我的学习生活非常消极,已经快过去一个学期了,这个学期我什么都没有学到,我希望获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