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庄子的自由观
- 格式:pdf
- 大小:119.59 KB
- 文档页数:2
庄子的核心思想_庄子的三言介绍庄子思想非常渊博深厚,对我们后世的影响非常之远。
你问我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我觉得“道”和“自然”是他的思想里的核心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庄子的核心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思想家庄子的核心思想庄子主张尊崇天道,还提出了一个“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主张。
那么这是啥意思呢,他觉得道是宇宙间所有事物的本源;此外在政治思想上他还倡导“无为而治”,就是说人应该对社会上的事物有一种超然的态度,管他什么乱七八糟的烦恼对他的心情并没有什么破坏力。
在天人关系上,他觉得要超脱社会的纲常伦理的束缚,把复归“自然”当做寄托身心的唯一门径。
先停一下啊,庄子在这里所说的“自然”并不是我们现在嘴里所说的那个“自然”,他是一种超功利的境界。
庄子所尊崇的是一种逍遥的人生态度,他喜欢自由无拘无束,不慕名利,同时还非常注重养生之道,做人做事不偏不倚顺其自然,让我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的人很是羡慕啊。
他的“逍遥处世”学说给后代留下的印象挺深刻的!他还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这个观点主张万物齐一,他认为世上的东西都没有客观的判断标准;同时他还觉得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这一观点的辩证法思想挺强的。
庄子的三言介绍庄子曾经提出三言,并且加以运用,来着重表现出他超脱现实的想象和无拘无束的理念。
他说:“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表现他不同于寻常的理念和观点。
他的代表作《逍遥游》,就是这“三言”的交替使用,相互结合。
这样子的作品在当时掀起了一股三言的作品风潮,使很多人认同并且运用。
其中“寓言”“重言”是叙述描写手法,“卮言”是议论方法。
庄子的“三言”,不是简平常的并列关系,而是包扩和交叉的关系。
必须相互结合使用,才能表达。
这三言没有所谓的先后之分和主要之分,只能交融合并,互相辅助。
在特殊环境中,既不能用庄严,肃穆的言词来谈论,又不能玩笑似的说明,提示。
这就需要运用三言的方式来阐述了。
因此,《庄子》用“寓言”来广泛地表明事理,开拓思路,扩大影响范围,这是“以寓言为广”;用“重言”来使人信以为真,在潜于默化中乐于接受,这是“以重言为真”;用“卮言”来点悟、引用、发挥,这是“以卮言为曼衍”。
谈谈《庄子》中的人生境界及价值观摘要:庄子是我国伟大的哲学智者,世世代代的后人都在学习其思想的精髓,从后人对他的著作的解读来看,他的主张和思想深深影响着喜爱并探寻《庄子》的人们。
本文主要从庄子自我标榜的独特的人生境界和开阔的价值观体系两方面来论述庄子的思想,以及庄子思想对现代人们的影响。
关键字:庄子;人生境界;价值观庄子精通哲学、文学,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的思想体现在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
他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没有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
庄子追求精神无限和绝对自由的境界,他认为达到以无限游于无穷,“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种个人与宇宙合一的自由境界,人也就成为了永恒的无限自由的存在。
庄子坚持的价值观体现在外化内不化,“内化”就是不要受变化万千的外部世界的影响,要求我们的内心有所坚持,否则会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左右,而丧失了自我。
“外化”就是对于外在的社会环境要通达顺应,否则将无法在社会中安身立命。
而要真正做到内心的支持与外在顺应,则必须有一个安定的内心。
一、境界有大小庄子的确是一个圣人,他生活于距今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那时候的社会动荡,经济不发达,生活落后,他能对生死、名利有深刻独到的领悟,实属不易。
庄子主张“乐生”与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不谋而合;孔子主张“活在当下”;儒家看重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永远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一个人的境界大小决定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以世俗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有用和无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教给我们要拥有境界和眼光。
当我们以世俗小境界去观察事物时,常会以眼前的有用和无用来进行判断,当你拥有大境界时才能够理解什么叫天生我材必有用,重要的不在于客观上,我们有什么样的际遇,而在于主观上,我们有什么样的胸怀;不在于客观提供给我们哪些机会,而在于我们的心智,在有用和无用的判读上,关键是主观确立了什么样的价值观。
浅析庄子的自由观作者:张亭轩溯悦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8期摘要:自由是人人都无限向往的理想境界,古今中外对自由实现的问题进行探索的哲学家浩如繁星,而其中尤以庄子最为突出。
本文以庄子的自由思想为主线,形成了庄子自由观的逻辑起点——自由的异化。
关键词:庄子;自由观;逍遥游作者简介:张亭,女,1989年8月生,河北省廊坊市人,河北大学研究生政法学院2012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轩溯悦,女,1988年6月生,山东省郓城县人,河北大学研究生政法学院2012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8-0-01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一、逍遥游——庄子自由观的逻辑起点逍遥游实际上就是思想在心灵的无限中遨游,就是无累、无待的精神自由。
逍遥游既是一种精神体验,又是与万物浑然一体的最高境界。
庄子把能够达到这种自由境界的人称为至人、神人、圣人,这些就是庄子追求的理想人格。
庄子对先前自由思想的吸收主要体现在了对老子之言和隐士思想的继承上。
1、老子之言和隐士思想(1)、老子之言。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体,是世界的起源。
人要想得到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就需要按照道的要求去做。
老子的“无为”思想表现出了老子用自然原则否定人为原则,体现出了脱离现实、否定实践的空想特质,却揭示了纷扰的世事对人的伤害和冲击。
老子认为,与道合一是人格的理想状态,由于“道法自然”,而且万物和人都是由道产生而运动变化,所以实现理想人格的根本就是遵循道的自然本性,应该以自然为本,按照人之道去做以达到与道合一的理想人格。
(2)、隐士思想。
隐士在上古时代就已经出现了。
像庄子这样的道家隐士和一般隐士是不同的。
他们一方面保持着先前隐士不攀王侯、不图富贵、隐退野外的习惯;另外,他们还著书立说,有着很高的理论修养和理论自觉性。
3收稿日期:2006-09-28 作者简介:马作武(1960-),男,湖北大冶人,法学博士,中山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研究中心教授。
① 严复说:“晚近欧西平等、自由之旨,庄生往往发之,详玩其说,皆可见也。
”参见严复:《庄子・寓言》评语,载伍杰编著:《严复书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章太炎则说《庄子》“内篇以《逍遥》、《齐物》开端,浅言之,逍遥者,自由之义;齐物者,平等之旨。
”参见章太炎:《国学讲演录・诸子略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007年第1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 .12007第47卷JOURNAL OF S UN Y ATSE N UN I V ERSI TYVol .47(总205期)(S OC I A L SC I E NCE E D I TI O N )General No .205庄子平等、自由观发微3马作武(中山大学法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摘 要:庄子的道论,具有一种对传统及世俗的以贵贱有等、上下有别为精神的社会等级秩序观念予以颠覆和解构的理论因素。
从人性的真谛便是自然性出发,庄子强调各种社会关系及规范都是对人性的桎梏和斫伐,并意识到人人平等不仅是自然所赋,也是人性的本质要求。
庄子将自由表述为“逍遥游”,即心灵的无拘无束,自由翱翔。
表面看,这仅是精神的自由,但庄子的自然主义与自由哲学一旦与社会政治话语相衔接,必然走向政治自由的诉求。
庄子在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对平等、自由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是中国古代个人意识觉醒的标志,其所包含的对君主专制政治的批判与声讨精神乃是中国古代政治法律思想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关键词:庄子;平等自由观;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法律思想 中图分类号:DF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07)01-0040-06 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庄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像不少先秦诸子一样,生平寂寞而身后显隆,两千多年来所受之关注以及所引发之研究不仅不曾消沉,而且随时历日而递增。
总结庄子的主要思想及观点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和观点体现在他的著作《庄子》中。
庄子主要强调了自然无为、自由自在、心境淡泊的思想,与儒家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庄子看来,人们应该摒弃功利主义的追求,通过达到无为而自然的境界,来实现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庄子的思想主要以“无为而无不为”为核心,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达到无为的境界。
庄子认为,自然界中没有人为的行为,万物都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
人们应该效仿自然,不要强求,不要过度干涉。
只有顺势而为,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庄子提出了“大道至简”的观点,认为真实的境界是简单而自然的。
他通过比喻胡蝶与朱雀的故事,告诫人们应该摆脱烦恼和欲望的困扰,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庄子认为,只有心境淡泊,才能摆脱生活的烦恼,体验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庄子对人性的看法与儒家有所不同。
儒家强调人性本善,需要通过教育和规范来引导人们的行为。
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就是邪恶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改变的,通过修炼和心灵的觉醒,人们可以超越自我,达到无为而自然的境界。
庄子还提出了著名的“梦蝶”理论,意味着我们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在做梦或者是在别人的梦中。
他认为,现实与虚幻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世界的真相很难被人们完全把握。
因此,庄子主张人们应该放弃对对象的判断和执着,而是心无所执,保持开放和平等的心态。
庄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无为而遇、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国政治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无为而遇强调顺势而为,倡导尊重自然规律,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变化。
无为而治则是要求政府不要过度干预社会,尊重市场机制和个人自由,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庄子的思想进行了广泛的解读和应用。
无论是西方的自由主义还是东方的佛教禅修,都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启发。
庄子的观点对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掌握庄子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找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逍遥与自由严复《庄子评语》篇一: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影响11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影响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汉族。
名周,字子休(也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一、庄子的简介:庄子所处的战国时代,适“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时代。
庄子说:“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悲夫,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
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庄子所处的战国中晚期,以周礼为根本制度而延续了数百年的政治格局,早在春秋时期便已经开始崩坏,而到了庄子时代则到了最后溃亡的前夕,社会处于激烈动荡之中,诸侯战争,臣下弑君之事层出不穷,道义被赤裸裸的暴力代替。
这样的时代,容易让人产生对政治的憎恶感,乃至对生命变幻,人生无常的绝望感。
庄子的无为适己,与这样的政治局面直接相关。
当政治暴力发展到可以极大地随意地摧残个人生命的时候,个人的抗争变得微不足道形同尘芥,这时便只有被逼转入个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以求得精神世界的舒展与张扬。
庄子以后的历史上,中国文人拥抱老庄之学,走向上水田园的时候,往往就是在面对政治,个人的力量苍白无力,由拯救的激情转入绝望的时候。
现存的《庄子》一书中,多次写到战争、内讧、弑君。
《逍遥游》、《齐物论》、《人间世》、《让王》诸篇,都有战乱记载的痕迹,可见时代现实对庄子思想的刺激及其形成的影响之大。
庄子对这一系列的战争以一句著名的话作为总结:“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他说:“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耶?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
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不乃窃齐国,并与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面对这样的政治局面,庄子愤怒而且无奈。
庄子与卢梭的自由哲学之比较摘要:庄子和卢梭都从社会现状入手,阐述了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其目的在于回归个体的自然人性。
但两人在论述获得自由的途径和手段上,以及对自由的理想社会的描述上却截然不同,庄子要回归的是被动的、消极的“绝智去欲”的自然状态;卢梭要回归的是主动的、积极的建立“社会契约”的法制社会。
关键词:自由观逍遥游社会契约自由一直是人类内心深处最迫切的愿望,它与人类同生同在,关于自由问题的探讨是哲学中永恒的话题。
最早提出自由思想的人是中国的思想家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追求自由也是庄子哲学中反复申述的一个主要命题,庄子哲学之所以得到后人的不断探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自由问题的人,此后对自由的关注成为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法国启蒙运动中极富个性的一位思想家,其绚丽璨然的文采、激情奔狂的思想成为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思想武器,至今仍有着撼人心魄的魅力。
庄子和卢梭虽然生活的时代和所处地域相差甚远,但他们却思考着同一个困扰人类的问题:自由人性。
自由是庄子哲学的基本思想,也是卢梭社会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把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庄子与近代西方的哲学家卢梭做一番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
一、自由观提出的社会背景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庄子的声音最为独特惊人,他并不像其他各家那样提出各自治理社会的方案,如“礼”、“仁”、“兼爱”、“非攻”等等主张,而是以人本身为出发点,对社会文明进行反思。
庄子认为:自由人性的沦丧是从社会文明的产生开始的,文明观念各不相同,但人性受到伤害这一点却是共同的。
庄子云:“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庄子·骈拇》)庄子因此呼吁人应当摒弃文明的栓桔,回到自己的自然本性中去。
西方哲学界对庄子的看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其所撰写的著作《庄子》中,阐述了他对人生、自然、道德等方面的独特见解。
庄子的思想深受后人的推崇,不仅影响了中国哲学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哲学。
在西方哲学界,庄子的思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许多西方哲学家通过研究庄子的著作,尝试理解和评价他的思想。
他们认为庄子提出的观点具有独特性和深刻性,对于当代哲学也有着一定的启迪意义。
本文将探讨西方哲学界对庄子的看法,并分析其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 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要探讨的主题——西方哲学界对庄子的看法,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 正文部分包括三个小节:首先会概述庄子的思想,介绍其主要理念和观点;其次探讨西方哲学界对庄子的评价,分析西方哲学家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和评价;最后讨论庄子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探究庄子思想在西方哲学领域的影响和意义。
- 结论部分将总结西方哲学界对庄子的看法,总结庄子思想在西方哲学界的影响,并探讨庄子思想在当代的意义。
通过这样的结构,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整个文章的框架和内容安排,使得阅读更加有条理和明了。
1.3 目的本篇文章的目的是探讨西方哲学界对庄子思想的看法和评价。
通过对庄子思想的概述,以及西方哲学界对其的评价和影响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庄子思想在西方哲学界的地位和价值,探讨其对当代哲学的启示和影响,从而探索庄子思想的当代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促进中西哲学的交流与对话,丰富哲学研究领域的多元化,并为当代哲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
2.正文2.1 庄子的思想概述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庄子》中,这部著作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收稿日期:2010-11-19作者简介:陈晓晨(1985-),女,辽宁铁岭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对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解读陈晓晨(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哈尔学滨150025)在中国传统各派思想家中所着力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怎样才能从各种束缚、羁绊、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并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
庄子的人生哲学可以说是极具代表性的。
它提供了一种特殊的生活模式,引导人们不必采取激烈的发泄,就可以在内心消除外界所给予的一切精神压力。
庄子人生哲学的理论主体是对自然和个人、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人类精神现象中的一个经常发生的、具有危机性质的方面。
所以,庄子在这方面提供的个体体验,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在今天对于人们摆脱精神折磨,安顿好自己的精神家园,更好地安身立命,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一、庄子人生哲学的产生庄子的思想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可以说,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最早和最全面地展开对人的境遇的理性探索。
庄子对于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探讨,最终落脚点在人生,因此,“庄学”可以说是一部人生哲学。
从生命困境中超脱出来实现心灵的绝对自由,则是其人生哲学基本的理论方向。
庄子人生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在中国社会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一方面,社会动荡带来残酷的人类争夺,给高尚的人带来更强烈的冲击,使其深感忧惧不安;一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在寻求变法革新,招揽人才。
社会变迁和各国战争,为士人猎取政治功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得战国时代的社会生气勃勃,文化空前繁荣。
但公元前4世纪—3世纪,大规模战争频频发生,加之水旱灾害、统治者不顾农时抽调力役,使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在战祸连绵的战国时代,危机感是普遍存在的,庄子对这极端情境的深切而敏锐的感受,是形成避世态度的根本原因。
庄子的人生哲学又与他的社会地位紧密相关。
随着战国中期经济的变革、阶级的改组、知识分子阶层也在分化,有的坚守着领主贵族的立场,有的依附于新兴地主阶级,而庄子处于痛苦、迷惘,不愿依附于任何集团的尴尬地位,他饱尝了人间的忧患坎坷后,冷静地探索着人生,“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思考着个体生命在特定情境中应有的抉择。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著名代表,是中国古代最卓越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内容深邃,形式独特,极其丰富多彩."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写生,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游乎四海之外"--庄子哲学的人生观中国哲学之中央局部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央局部是人生理想论.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外表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其哲学的突生特点是对人的个体精神亦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征.庄子以其特有的诗意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美好理想的无限憧憬,肯定了个体人格的价值和独立,并通过对"道"的熟悉、体悟和追求,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把无限自由的人生作为其哲学探索的终极目标, ?庄子?实质上是一部人生哲学的著作.?逍遥游?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是庄子理想人格的集中表达,也是其整个哲学所要到达的最终的目的. 所谓"逍遥",是指一种无为身外之物所累的精神境界,"逍遥游〞,即指超然物外而无所凭待,从而到达一种无往而不适的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在庄子的思想中,"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是一无所待、宁静和谐的自由天地,是人与天地万物合一的情感体验,是人与大自然融合的宽阔情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O庄子认为人生苦恼和不自由的原因是在于“有所待"和"有己"o所谓"有所待"是说事物的存在和开展依赖于另外的事物和条件,这些事物和条件那么成为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和束缚;所谓"有己"是指意识到"自我"即意识到自身和环境的对立."有己〞的意识使人去区分和计较生死、美丑、荣辱、得失,从而引起人生的苦恼.庄子在?逍遥游?里生动地描绘了大鹏"怒而飞,其翼假设垂天之云 :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拎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可谓形象及其高大雄伟,而小小的斥玄昌翱翔于蓬篙之间,大小之殊,何其遥远.但大鹏要高飞,不但要有“垂天之云〞式的翅膀,还要靠大风,"且夫水之积也不厚,那么其负大舟也无力 ","风之积也不厚,那么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那么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所以大鹏也是有所待的,还不能说到达了自由的境界."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句有五日而后反 ;算是自由的人了,但还是有待于"风:还不是真正的自由.至于象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他"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因其尚有内外之分,也还未到达自由的极致.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游于"无何有之乡"的"逍遥游"."假设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假设能顺着自然的规律,摆脱现实的一切束缚和限制,忘却功名,忘却自我,与"道"完全融为一体,返归自然,与宇宙同体,与永恒同在,就能遨游于无穷的领域, 到达真正自由的境界.这正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也即"道"的自由境界.所以庄子笔下的神人不但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入水不湿,入火不热,而且能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位神人就是庄子理想人格的化身,他身上体现的也正是"道"的超然物外、独立无待的精神.所以,庄子的理想人格最终又是根基于"道:并通过"道"来展开和论证的.何谓"道"?"道"是老子第一个提由的哲学范畴,在他那里,"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其特征是自然无为.庄子继承了这一思想,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 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 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是宇宙的"本根",它是宇宙万物的总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依据,同时又是他自身产生和存在的终极原因,并且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万物有始有终,唯有"道"无始无终,超然物外.在此,老庄的"道"确乎是一样的.然而,与老子不同的是,庄子所讲 "道"并不在于为了探讨和论证宇宙的本体是什么,而在于探讨人的本体,论证人的生存和开展应象宇宙的本体那样,到达无限和自由.庄子哲学处处都力求从宇宙本体"道"的高度来论证人生的哲理,把人的生活放到整个无限的宇宙中去加以观察,以此来探求人的精神到达无限和自由的道路.在先秦哲学中,庄子最为明确地强调了无限的观念,并且把人的生活同宇宙的无限联系起来,把人提到了"天地与我并生"的地位.认为人是宇宙自然的一局部, "道"是万物的本体,也即为人的本体,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 所以它表达在人身上就是自然之性,人应当按自己的自然本性去生活,应效法那支配宇宙万物的无所不在的"道:使自己成为永恒的无限自由的存在.在庄子哲学中,"道"的学说,是直接为它的要求个体的无限和自由的人生哲学作论证的.?庄子?一书对于"道"反复屡次地加以描述和赞颂. 从中可以看到,庄子哲学的"道"既不是宗教迷信的人格神,也不是黑格尔式的绝对理念,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它是普遍存在和永恒存在的.?知北游?记载有东郭子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一定要庄子指明道"究竟在哪里,庄子作了 "每况愈下"的答复:"在蟋蚁"、" 在梯稗"、"在瓦凳"、"在屎溺".东郭子感到不可理解.庄子说"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道的"实质"就是指道的普遍性, 即道"无所不在","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道的实质又是指道的永恒性,"道无终始,物有死生".因此,"道" 并非是不可到达的此岸世界,也不是抽象的观念、精神,由于无形的道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并赋予一切事物以生命.然而它又不是天地万物的主宰者、统治者,不是与人相敌对的东西. 相反,它是无私的,无为的,"泽及万世而不为仁"o它是人可以而且应该亲近的东西,是同人的力量和幸福密切相关、不可或离的东西,"猫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勘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 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道"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在于它是无限和自由的.它使世间的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根据必然的规律开展,但却又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如果得到了"道",也就是到达了无限和自由."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人也应该这样,对生活中的一切纯任自然,不去有意识地追求什么,不因得到而特别快乐,也不因失去而特别悲伤,他就象"道"那样不受任何事物的支配而得到无限和自由了.所以庄子说:"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假设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哲学的熟悉论既然道能引导人们走向无限和自由,那么,如何才能得道呢庄子认为,这首先要解决熟悉上的问题.人只有把握道的品格,以道的观点认知“万物与我为一: 超越好生恶死的局限,方能真正理解"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在庄子看来,道既然是一种根源性存在,是人和社会的初始状态,因而是无差异的,因此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人是有富贵贫贱的差异和对立的, 当时的一般人包括一些重要的思想家认为贵贱有别是天经地义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而庄子那么否认之.至于大小、美丑、寿天的差异,庄子认为决定于人以什么样的参考座标来观察."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那么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那么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梯米也,知毫末之谓丘山矣,那么差数睹矣."从至大的宇宙空间看地球,当然地球就象梯米;从至小的微观粒子看毫末,那么毫毛也是丘山.所以他说:"天下莫大于毫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殛子而彭祖为天."泰山为大,秋毫为小,这是一般人的看法,庄子那么认为既然大小寿天是相对的,泰山就不一定大,秋毫就不一定小,彭祖不一定寿,殛子不一定天.他说: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蛾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彭祖比起冥灵和大椿,自然是短命的,而殛子比起朝菌来也算是长寿的.所谓 " 大小天寿;都是在有限的时空中比拟得来的,假设从无穷的时空观点来看,所有性质的差异都只有相对的意义.这就是庄子的相对论,其目的是破除人以自我为中央,使人从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解脱由来.例如?秋水?篇中批评“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河伯型心态,就是反对偏狭的自我满足和自我中央意识.?齐物论?批评人们"终身役役"而不知其所归,就是唤醒人们不要在庸庸碌碌之中迷失了自我,应从更高的层次上熟悉外界事物和个人价值,以使人的思想熟悉和精神内涵到达物我齐一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认知"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认为除掌握相对论的思想方法外,还应懂得气化论,体认生死一如,物我同化.庄子的气化论表达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庄子认为,宇宙间充满着气,气是构成万物的基始元素,气在自己的演化过程中,形成阳气和阴气,阳气和阴气相互作用而产生万物;万物都是处在不停变化之中的气的存在形态,万物的产生不过是气的聚集, 万物的死亡不过是气的离散,人的生死也是如此."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那么为生,散那么为死.假设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死生,命也,具有夜旦之常, 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死生是必然的,象永远有黑夜白天一样,是自然的规律,和万物之情一样是人所不能干预的.?至乐?篇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那么方箕踞豉盆而歌."它对生死抱着一种乐观放达的态度."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生,以顺从的态度对待死.明白一个人的死,是由自己怎样的生来肯定的,要善于掌握自己的死,更要善于把握自己的生."息我以死"即是回归自然,所以庄子临死时,果断反对弟子对他实行后葬."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见,万物为赍送."庄子用气的聚散说明人的生死,这是深刻的唯物主义观点. 由气化论而产生对迎送死生很安然的态度,领会"生死存亡之一体",既不必悦生,也不必恶死,让生命随着自然而循环变化.因此,真正理解了庄子的生死观,才能真正破除我执,视天地万物为一,体认理解"物化"之境.内游于心,外游于世--庄子哲学的实践论如果说齐万物、同生死是人到达无限和自由境界的认识论路径的话,那么,内游于心、外游于世那么是到达无限和自由境界的实践论路径.庄子哲学不光要用理智来熟悉,更要用行动来实践."道"仅靠"认知〞是无法完全得到的,更要"体悟",身体力行方可"得道".内游于心,就是"体道"根本方法.内游于心,是靠"心斋"和"坐忘〞来实现的.何谓心斋"假设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何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心斋和坐忘都是个人人格修养的内省功夫.心斋突生一个"虚"字,虚即空明之心境,能容涵万物,唯道集虚.庄子在?天道?篇中盛赞"虚"我万物之本和道德之至.坐忘突生一个"忘"字,忘即"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可见,心斋、坐忘的修养方式和目标指向是一致的、相同的.究极言之,坐忘实已把心斋的内涵包容在自身之内. 坐忘的修养进程是一个由外而内、层层深入、层层递进的过程. 简言之,它有三个互为关联的步骤:一日忘物.庄子成认物各有所用,所用成认人有根本的物质需求和感官欲望,但他更意识到,正是物的诱惑导致人们感官欲望的无限膨胀,导致人们"物于物",为物所伤.因此,他希望人们以空明的心态审视万物,甚至在主观上忘却物的存在,"未始有物".他认为这样才能"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O二日忘己.忘己乃忘物的继续和深化.忘己所要求的"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 ;并非真的要人抛弃形体,灭绝人的欲望和知觉."离形"的要义是忘形忘利,使人的精神、心灵不为人之自然形体及其生理欲望的存在所囿,这也就是?德充符?篇所说的"有人之形,无人之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去知〞的要义是忘心忘知,使人心免受源于人的知觉活动的是非争辩的搅扰,永处于虚静的状态.这也就是?在宥?篇所说的"解心释神,莫然无魂".庄子在?齐物论?提到"吾丧我", “丧我"与这里所述“忘己"同义."我"指为物的存在、人的存在所迷惑,以致人的自然本性受到扭曲伤损的偏执之我、假我, “丧我"便是摒弃偏执之我、假我,唤醒和恢复本我、真我.三日物我同化,同于大道.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那么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那么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以其自身的体悟告诉人们,物我可以契合交感,契合交感的极致便是物我界限的消解,不知有物,不知有我,我即为物,物即为我."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虽属疑问的口吻,实即暗喻物我之相互转化、契合、交感.同时, 蝴蝶之遨游自如,自适其志,实即表达人在冲破物我的阻隔、与物冥合为一后所达之纯粹的逍遥自由.这种"物化"的境界,纯粹逍遥自由的境界,非得道者不可真正体悟也.庄子?大宗师?篇借女偶之口论述学道体道的过程说: "三日而后能外天下“,"七日而后能外物 ; "九日而后能外生 ; "而后能朝彻 ; "而后能见独","而后能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外天下"、"外物"相当于"忘物"「外生"、"朝彻"相当于"忘己";"见独"、"无古今"、"入于不死不生"相当于物我同化,同于大道.庄子在这里对学道体道的步骤作由先后的表述,是由于方便人们理解、践行需要的考虑.其实,忘物、忘己以至物我同化乃是一个相互包涵、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过程."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当然,庄子清醒地明白体道的实践、高远的人生追求,尽管显得但并不能超然世外.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实际上无论在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上,人都是不可能存在于"无何有之乡"、"无人之野".如何在尘世中追求无限和自由现实中就有一个如何处世的问题.庄子不主张弃世、逃世或隐世,而主张外游于世,虚而待物,与时俱化."知不可奈何而安之假设命,唯有德者能之.""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假设夫乘道德而浮游那么不然,无誉无詈,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那么胡可得而累邪 !"可见,在庄子看来,安于命、化于时、顺于人的处世态度,是有极高精神修养的人才可能具有的.从功用的角度看,和顺于人,虚己游世,可免害保身,无疑是游世主要的价值所在.但是从更高的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看,游世也是得道的精神境界的一种自由的表现.庄子游世态度根本表现为"游世不僻,与时俱化","虚己游世,以和为量"."虚"与"化"是游世的本质内涵.而"唯道集虚"、"万物皆化"."虚"与"化"也正是"道"的存在特征.所以"虚而能和 ","化而不僻〞,也就是得道者的处世态度.如庄子说:"故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炀和,以顺天下,此谓真人. ""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涮,其合之也,假设之何!〞无所亲疏就是心无成见而虚己游世,"与世偕行而不替"就是游世不僻而与时俱化,这就是"真人"、"圣人"的处世态度.可见,庄子将游世态度作为一种得道的精神境界的 "虚"和"化"的表达时,不是对外在力量的被动的顺从和由此而换得的生命的平安,而是在与这些外在力量消除了主观上的对立情况下的自然的吻合和精神上的宽裕自如,如同"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的"环中",如同"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游刃",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这样从任何必然的间隙里执着地追求着自由.庄子的哲学思想,可简明地概括为:以 "道"为其理论根底,相对论和气化论为其熟悉论根源,内游于心外游于世为其实践论方法,以期到达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庄子的哲学思想。
探析庄子心道契合下的自由赖永兵(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摘要:庄子之。
道”既超越又内化于万物.它的独特性为庄子所期许的个体精神的绝时自由提供了可能。
而个体的。
心”通过自身的不断澄明迭至与。
道”同一的高度.当。
心”与。
遣”真正契舍无间之时正是“体道”过程展开之际.庄子设定的逍遥之游的目标也由此最终实现。
关t词:庄子;近;心灵;澄明;逍连游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指标性人物.始终高举。
道”之大旗。
琢深邃的心灵哲学为中国后世历代文人建构起心中永远的圣洁殿堂。
庄子学说在传统文化中何以有如此持久深远的影响?在笔者看来,所有的答案都离不开。
心“道”二字,庄子的。
心”与。
道”将视角投向作为个体的人.为深处宦海俗世的社会人提供了一套回归本真个体自我的全新。
法门”。
庄子在心道契合条件下为个体生命指明了一条通向逍遥之游的道路。
,一、庄。
道”之辨庄子之。
道”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对于这个。
道。
庄子。
热忱豹爱慕它”.他曾在<天缝>㈨篇当中用。
象玛得珠。
的神话寓言来暗示对。
道”的喜爱与重视。
在‘庄子)一书中,。
道。
出现过约三百二十次[2】.频率可谓全书之最。
其中。
最为我们熟知、庄子论述最为全面系统的一次出现在‘大宗颊>篇里:‘一夫道。
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侍而不可爱,可得而不可见;自拳自根。
未有天地。
自古以目存:神鬼神幸,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这段经典的。
道”论.是认识和把握庄子之。
道”内涵的主要凭据。
为历代庄学家所看重。
从中,我们可以大致明晰庄子之“道”的整体风貌.包括它的特征、起源、作用及存在状态等。
“有情有信.无为无形”是。
道1的主要特征,成玄英对之的解释颇为合理:“明鉴洞照.有情也。
趣机若响,有信也。
恬淡寂寞,无为也。
视之不见。
无形也。
1C3]。
明鉴”和。
趣机”类似于老子所说的。
大象”和。
大音”.投有形体、没有声响,显得寂静而无形.但又超验存在。
从《人间世》看庄子的处世之道【摘要】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在《人间世》中提出了他独特的处世之道。
本文从庄子对待世俗的态度、人生态度、随遇而安理念、无为而治观念以及自由自在境界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庄子主张超然物外,以平和的心态应对世间琐事,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安定。
他认为顺应自然、顺势而为是达到真正的自由与境界。
文章通过探讨庄子的思想,探寻他的处世之道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以及《人间世》对庄子思想的呼应。
庄子的思想透过千年的时光,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庄子, 《人间世》, 处世之道, 世俗, 人生态度, 随遇而安, 无为而治, 自由自在境界, 启示, 哲学, 社会。
1. 引言1.1 庄子的思想简介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道家哲学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探讨具有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思想强调自然而无为,主张随遇而安、自由自在。
他认为世俗的追求和功利的心态会让人陷入困境,而真正的自由和平静应该来源于内心的安宁和心灵的自由。
庄子的思想包含了对人类生活的思考和教诲,他认为人生应该随遇而安,不要过分执着于世俗的名利,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他主张人应该超脱于俗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庄子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处世之道,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以此启迪我们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庄子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1.2 《人间世》的主题《人间世》的主题是关于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烦扰和挣扎,以及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困境。
这部作品通过描绘人们在社会中的种种境遇和困境,剖析人们在追求名利、权力、利益等物欲之时所带来的种种痛苦和困扰,从而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真谛和处世的方向。
作品中通过各种人物形象和事件,展现了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种种虚妄和无常,以及人生的苦难和无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庄子自由思想的产生与表达 作者:顾熠男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8期
摘 要:庄子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作为自由精神的代表,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其自由思想主要来源于他对个人在世界中所处的种种困境的认识。而如何破解这些困境的思考,《庄子》用了大量的寓言和重言来阐述。《庄子》的寓言通过诡奇的想象,塑造了大量的艺术形象;而重言多通过对话体,实现了晓畅明白的说理。
关键词:庄子;自由思想;产生;表达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69-01 一、庄子自由思想的产生 (一)个人自由与社会现实的困境 庄子的自由思想并非凭空产生的虚构理论,其来源于战国时代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和生存艰难的个人境遇。
庄子生于约公元前369年,正值战国中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分裂最严重和持久的时期之一。此时周王朝和诸侯国中的老牌霸主魏国已经衰落,新兴强国秦、齐、赵先后崛起,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于数量和规模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孟子·离娄上》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可见战争之残酷。庄子也在《人间世》中谴责君主.“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焦。”
除了战争,当时的统治阶级信奉主张严刑峻法的法家,刑罚制度严酷迫害着普通民众,紧紧束缚了个人自由。庄子在《人间世》中借楚狂接舆之口评价当时的社会“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并在《德充符》描写过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等受过断足刑罚(跀刑)的兀者。由此他在《在宥》中深深感叹“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这样的社会中,民众时刻处于动荡、忧患的环境气氛,能逃避战争和刑罚已是幸运,遑论个人自由了。
(二)生之渺小与死之难免的困境 在广袤的天地间和漫长的历史里,人生是无比的短暂、渺小和无助。庄子对此有深刻的理解体会。他在《知北游》中说“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盗跖》中也有类似的表述:“无异于骐骥之驰过隙也。”我们作为单独个体的人,有生之年与不存在的时间相比,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而这样的一生却依然要在疲惫和茫然和之中度过,恰如《齐物论》所言“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也难怪庄子发问:“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
第34卷第2期 2012年3月
泰山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SHAN UNⅣERSITY Vo1.34 N0.2
M8L 2Ol2
庄子自由观念的具体样式 万勇华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理论部,上海201620) [摘要】 自由作为人类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构成庄子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从内容 上看,庄子标识的自由观念具体表现为行动自由、实践自由、精神自由、思想自由、经济自由和政 治自由这些样式。对此我们应当全面把握,不能失之片面。 [关键词] 庄子;自由;样式 [中图分类号] B2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590(2012)02—0043—06
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庄子以其汪 洋恣肆的文字形式和不拘常理的思想内容,吸引 着无数人的目光和心灵。在这当中,尤以他所提 出的自由观念 格外引人人胜,成为人们关注的 重要论题。那么,庄子探讨的自由观念具体表现 为哪些样式?又是如何加以实现的?本文试就这 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行动自由 在《马蹄》篇中,庄子形象地描绘了上古时代 人们的行为方式:“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 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②,鼓腹而游,民能以此 矣。”赫胥氏属于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行不知所 之”,强调了行为的无目的性,“含哺而熙,鼓腹而 游”,意味着行为超越了现实的功利考虑。二者 表明,上古时代百姓的行为已经摆脱了实用目的 而显示出自由自在的特征。这种特征再现于“至 德之世”:“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 民如野鹿。”(《天地》)“至德之世”乃是庄子心目 中的理想社会,“上如标枝”③说明统治者虚静恬 淡,没有施行任何政治举措,完全任民自为。正因 为生活于这种宽松的政治环境中,老百姓才能够 不受约束地自由行动(“民如野鹿”)。从更深的 层面来看,人的行动自由本于人的“常性”。《马 蹄》篇云:“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 德;一而不党,命日天放。”这里,“常性”是指本然 之性,“天放”意谓自由放任。正是本然之性决定 了人民能够充分享有行动的自由与放任。 在庄子看来,个体要想实现行动的充分自由, 必须疏远于社会的政治关系。这一主张直接体现 于庄子的生活过程。《秋水》篇形象生动地叙述 了庄子辞聘的事件:“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 二人往先焉,日:‘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 顾,日:‘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 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日:‘宁生而曳 尾涂中。’庄子日:‘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类 似的记述亦见于《史记》当中:“楚威王闻庄周贤, 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日:‘千金,重 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 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 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
庄子的哲学思想论文(2)庄子的哲学思想论文篇二摘要:庄子哲学思想的博大深远已是人所共识的,而人生哲学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思想不仅在道家心性理论的发展史是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面对现世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极度扩张的情势下,它可以为人们在精神层面上提供一种矫正的力量,促使人们不断反思自己的价值追求,避免向外追逐,使人为物役的心性异化和扭曲。
本文着重探讨庄子的人生哲学,同时加深了对他的哲学思想的理解,对现代社会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一、《庄子》概说《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在唐朝又被尊称为《南华经》,由庄子及其后学所著,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此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现今已失传。
目前所传的三十三篇,已经是由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所不同。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做。
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的思想核心,而外篇、杂篇的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了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
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架构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
二、庄子哲学思想的特征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的人生哲学典型地代表了道家的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很是巨大。
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谋求个体精神独立自然的人格理想,这种理想人格的人生实践实际上就是企图克服、摆脱必然性的一种努力,它同时具有真实性、理想性和幻想性的三重特性。
首先,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具有真实性,它实际上是指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
摆脱由生死之限、时命之囿、哀乐之情而产生的精神纷扰,从而形成一种宁静的心理环境。
简论庄子的自由观陈阳全摘 要:人生得道始自由,天放本真是自由,人欲自律才自由,治世人生有自由,通向自由之门:无为而无不为———组成了庄子的自由思想系统。
庄子的自由观对于建设人性化的生存环境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庄子;自由观;人性化;生存环境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04)03-142-02作 者:湖南大众传媒学院成人教育部高级讲师;湖南,长沙,4101001.人生得“道”始自由。
“道”是什么?尽管它涵义深奥宽泛,但它的基本思想是道理规律———万事万物的构成,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
“得道”是一个知行的统一体。
人生只有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并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去办事,去行动,才能获得最大的自由。
庄子的这一思想首先阐述在《逍遥游》里。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彼且恶手待哉?”这是人生得道始自由的经典论述。
庄子在这里道破了人生自由的天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驾御事物的客观规律。
庄子在《养生主》里描述了庖丁解牛之刀在牛体中运动行走,“枝筋肯綮之未尝”,“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为什么“游刃有余”呢?是因为“依乎天理,批大 ,导大 ,因其固些”,是因为依照牛体的自然结构在大空隙处动刀。
庖丁解牛形象地寓意了人生得道始自由。
庄子在《大宗师》里描述了得道的种种自由:“夫道, 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
庄子把得道自由描述得极为神奇。
庄子关于人生得道始自由的思想的特点可分为两个层面、三重境界。
两个层面是指人身自由(行为自由)和人心自由(精神自由)。
三重境界是指人身自由的三种状态。
(1)人身自由(行为自由)。
庄子在《逍遥游》里说:“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神人、圣人都是得道之人,获得人生自由之人,处于三种不同境界的自由状态的人。
无己、无功、无名,既是获道的条件,也是获道的三种状态。
首先是“至人无己”的人生自由态。
“至人”是民众中拥有至能至技的人,他们掌握了某一领域或几个领域的客观规律,从而使自己在这些领域获得最大的行为自由。
“无己”,一是指忘我专神;二是指“无己则顺物,顺物则至矣”(郭庆藩语)的无自我的主观意志,顺着外物的客观规律行事,从而获得人生的行为自由。
“至人无己”的人生自由态对后世专门科技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是“神人无功”的自由状态。
“神人”是全面得道之人,庄子在《逍遥游》中描述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容熟”。
“无功”一是指得道后,不执着于自己的某一事业的成功,而无不成功,这是自然演化之功。
二是指无劳身之功,凭“神凝”(意念力)就可达到行为的目的,使人身处于一种神化的自由境界。
“神人无功”的人生自由态为后世人们追求神仙的自由境界提供了理想的典型。
其三是“圣人无名”的人生自由态。
“圣人”当指尧舜一类帝王以及高位当权者。
他们掌握治国之道,在他们的统治下人们有各得其所的自由,而他们自身也获得了人身自由。
“无名”是不图有政绩的名誉,一切以天下人民的自由生存为主,不图“王”天下的王名,一切以“民情”为重。
如在《应帝王》中描写道:“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这就是“圣人无名”的形象注释,圣人无名的自由态,揭示了民情民利与圣人的人身自由的密切关系,也为人民获得人生自由提出了社会政治理想。
这给后世帝王或高位之人指出了人身自由的坦途。
(2)人心的自由(精神自由)。
人心的自由是说人的精神无执着、无束缚、无忧虑,在认识上看透人生,了悟天地人生的规律,以此实现心的得道,精神的逍遥游。
庄子悟得了人生的是非得失之道:其一,看透是非心。
庄子在《齐物论》里写道:“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有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庄子提出了“齐物论”,认为世间和物质世界的因果发展、转移是不存在是非差别的,是非差别是以人自己的观点为标准来确定的,是人为的。
其二,堪破生死心。
庄子在《齐物论》里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里把生死看成是一个互相联系的自然过程。
庄子在《大宗师》中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这里把死生看成是一种客观规律。
庄子在《大宗师》里认为人“是天地的委形”,强调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的产物。
庄子在《齐物论》里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不周与。
”这里庄子以梦为求 索/2004/3 142寓,揭示了生死之道———现实与理想、生与死、物质与精神互相转化,圆融无别。
庄子堪破了是非生死,也就破除了是非得失对人的囚禁、捆绑,使人心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2.天放本真是自由。
人们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并按客观规律去做去想,人就可能获得行为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却不完全是人性的自由。
人生的自由不能离开人性的自由。
人性的天放本真才是彻底的人生自由。
庄子对于人性的自由有他独到的见解:(1)天真放任是自由。
庄子认为人的生存常性不可摧残束缚。
他在《马蹄》里以马为喻说:“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纥草饮水。
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络之,连之以羁绊,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摧残束缚马之真性,马则死矣,寓意不可摧残人之真性。
庄子又说:“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他在这里说出了人性自由的本质。
浑一无偏的自然天性,即是天真放任。
完整的人性是让人的自然天性放任。
(2)真情无累是自由。
庄子的人性自由还指人要释放真情,解除矫情伪饰给人带来的负累,人才有自然真性,才有人性的自由。
庄子在《渔父》中说:“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笑者,虽笑不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谓贵真也。
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乐,处丧则悲哀”。
这是说人的喜怒哀乐要自然释放,不可虚伪做作,负累人生,束缚人性自由。
(3)全生尽年是自由。
庄子了悟生死之道,从人的天性应该按照自然规律放任的思考出发,主张人的生命应享尽天年而不应“人为”损益。
庄子有专门讨论养生主旨的《养生主》,认为人的生命在社会上应像解牛之刀在牛体中一样顺应生命的规律“游刃有余”。
其目的是“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在《达生》中说:“汝得全而形躯,具有九窍,无中道夭于聋盲跛蹇而比于人数,亦幸矣”。
庄子把全生、尽年作为万幸之事。
3.人欲自律才自由。
人性的天真放任容易导致人欲的放纵。
庄子的“天放”思想曾招致“放纵主义”的批评。
然而庄子正是在提倡人性天放本真的同时又极力反对人欲的放纵。
(1)人欲贪纵不自由。
庄子在《楚桑庚》中说:“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
庄子认为人的欲望贪求会扰乱人的意志自由,束缚人的心灵自由,损害人的天性自由,阻塞人对大道的获得。
庄子在《齐物论》里描述了贪欲薰心的人:“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这样的人欲望交炽,他得到的是恐惧和痛苦,怎能获得人生自由呢?(2)人生自由须节欲。
庄子在《达生》中对人欲放纵进行了警告:“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戒者,过也”。
这是对色欲、口欲放纵之人的告诫。
4.治世人生有自由。
(1)环境和谐任自由。
庄子的治世是一个人性天放本真的和谐的生存环境。
庄子在《马蹄》里描述:“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在庄子所说的理想社会里,人与人和谐(恶乎知君子小人);人与动物和谐(同与禽兽居);人与环境和谐(族与万物并);人性得到了自由放任(民性得矣)。
(2)乱世人生无自由。
庄子在《山木》中说:“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也”。
庄子指出当时人民“非遭时也”———没有遇到治世,处于昏庸的君上和祸乱人民的官僚之间,要想自由(无惫)哪里能得到呢?特别是统治者的故意加害,“匿为物而愚不识,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 而诛不至”(《庄子・则阳》)。
在这样的黑暗统治下,人民难道会有自由吗?(3)社会文明限制自由。
庄子认为他那个时代的道德精神是乱世害民之源。
庄子在《 箧》中指出:“圣,勇,义,知,仁”是盗贼之道;庄子在《盗跖》中历数了“忠,信,廉,义”对人生自由的残害,“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直躬证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鲍子立干,申子不自理,廉之害也;孔子不见母,匡子不见父,义之失也”。
庄子在《 箧》中写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庄子还认为人道有为的社会物质文明损害人的自然天性,有害人生自由。
他在《 箧》中说“挞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议论”。
庄子对社会文明的批判,看似狂悖,却立意深远。
追根究底,庄子是从社会文明损害了人的自然天性从而损害了人生自由这一基点来立论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庄子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石破天惊地揭示出了一个事实———人类文明中隐含着反人类因素———一个文明时代的悖论:人类为了生存自由而创造文明,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反过来限制人的自由生存。
庄子对社会文明的批判向人类提出一个永远的问题:建设现代化的生存环境,如何消解社会文明与人生自由的二律背反?5.通向自由之门———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在《庚桑楚》中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这里的“正”即事物客观规律;“明”是“得道”,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虚”是主观意志被消解,一切顺从客观规律。
这样人生就能“无为而无不为也”。
“无为而无不为”,庄子的本义是:社会自然的运行变化有它本来固有的铁定不移的不可人为改变的客观规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应是无为的,只有顺应客观规律,人要干的事,要实现的目的无不在事物的客观规律中完成。
其引申意义就见仁见智了:积极者认为是人不干那些违反客观规律之事,人生就能无所不为,无事不成;消极者认为人什么事都不要干,一切听从自然演化不了了之。
消极论是极其荒谬的,庄子为人类开启的是通向自由之门,他笔下的种种人生无一不是弹奏着“无为”的乐章,配以“无不为”的诗篇,高唱着人生自由之歌:“众人”的人生,无为那些违法乱纪之事,就能无所不为,无事不顺;“至人”的人生,无为那些专注于己、主观武断之事,就会拥有至能至技,在某些领域无不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神人”的人生,无为那些功业之事,就成就了自然之功,无为那些有害“神凝”之事就能凭意念无所不为;“圣人”的人生,无为那些执著名位、有损“民之常性”之事,就会治下无事不顺,人生无所不为;人心,无为那些世俗的欲念,潜意识就能无所不为;人欲,无为纵欲之事,人性无不“天放”;治世,无为害人之事,人民无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