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谈起——东西方文化差异一瞥
- 格式:docx
- 大小:18.63 KB
- 文档页数:4
从汉语语法角度阐释中西文化差异第一篇:从汉语语法角度阐释中西文化差异从汉语语法角度阐释中西文化差异《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2年3月21日作者:邵晶【小中大】这些例子均说明了汉字的字体不会随着汉字的用法而改变,是体用一源的。
在英语当中,每个词都有不同形式的变化(6种),它是随着句式时态的不同而变化。
不仅如此,而且英语中类似例子5的形式几乎没有,这也是汉语不同于英语的一个方面。
B.虚实相间汉语语法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虽说虚词是主要手段,实词也是不可或缺的。
例如:那是他在感情方面所作出的很少的几次表示中的一个例子。
这句话,很明显不是中国人所讲的,听起来有种很奇怪的感觉,总觉得不符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
如果让中国人来讲的话,那就是:他很少表露感情,那是难得的一次。
“提不动你就滚吧”这句话,乍看是在骂人,其实并非如此。
这是一个高年级同学在接待新生的过程中,帮忙提箱子,箱子很沉,这位新同学就说了这句话,说明箱子下面有轮子,是让轮子来滚动。
“谁的肠子?”这是去饭馆吃饭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尤其是人多繁忙时。
一次,点了一份肥肠,服务员端着那份肥肠就在大声地喊:“这是谁的肠子?”我左看右看,没有人理会,恍然大悟:是我的。
只好硬着头皮喊道:是我的。
先卖老师,再卖学生,卖完即止。
一所高中有两家食堂:一是教师食堂,一是学生食堂。
学生食堂的饭菜不是特别可口,很多学生就跑到教师食堂去打饭,就使得教师食堂很挤,教师也很难打到饭。
教师食堂为了避免这种拥挤的情况,就写了一个告示:同学们:欢迎你们来教师食堂就餐,但是为了保证拥挤现象发生以及教师打不到饭,我食堂现决定:先卖老师,再卖学生,卖完即止。
看了这个告示后,我们忍俊不禁,这个学校的师生就这样被食堂卖完了,还要卖完即止。
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
这句话,我们让男生和女生分别来加标点符号,男生的是一样的,女生的是一样的。
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
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
东西方文化差异(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基石。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它深深地植根于它所属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
同时,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反映文化的现状。
她反映该民族的特征,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体现该民族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2)西方文化特点A、以人为本:在西方,一切都以人为本,一切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具体表现为尊重个人兴趣和选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西方比东方人做得更好;儿童成人一视同仁,强调儿童都为独立个体,授之以成人待遇;尊重他人私生活。
B、坦率写实:西方社会重诚信,人与人交流言语简单,直截了当,不会拐弯抹角。
C、重独立,淡名利:西方人强调个人价值,注重经济、人格和个性的独立。
淡薄名,却重利,因为在西方文化中,视财产和金钱为个人成功的标志和个人存在的价值的延伸。
所以,:“亲兄弟,明算帐。
”西方人做得最地道。
(3)东西方文化差异A、交流语境与语言观的差异美国人霍尔提出了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的观点,他认为东方文化属与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即交际中注重语境,语言传达不了的信息,多通过语境来完成,让人有暇想的空间,故其交流特色是婉转而含蓄,注重礼貌而不真诚坦率。
而西方文化习惯于低语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即交际中坦诚而直率,其信息主要溢于言表。
其次,西方人视语言为圣物。
《新约》中说:“语言与上帝同在,语言就是上帝,并认为上帝用语言的力量创造了世界。
”而东方文化中则更强调人格和榜样的力量。
B、时空与体态语言的差异西方文化背景下,西方人注重守时,并认为这是价值观中最重要的品质,因为在他们眼里,时间就是生命,就是金钱。
由英汉习语角度审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习语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
本文通过几组典型英汉习语对中西文化之差异进行了分析比较,说明英语学习时还应树立文化意识,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
标签:习语文化差异溯源一、引言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都包含有大量的习语。
本文所指的习语是广义的,它包括人们习惯使用的成语、引语、俗语、歇后语、谚语、俚语、格言等。
本文拟从几组典型的英汉习语入手来比较中西文化差异,以达到提高我们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目标。
二、几组典型的英汉习语英汉习语具有民族性,其中尤以表达数字、颜色和动物的习语最有代表性。
1.数字习语在英汉习语中,数字的应用极为普遍。
在汉语中,有“三长两短、五湖四海、七上八下、八仙过海、九九归一”等。
在英语中也有许多与数字有关的习语,如:,tow cents(自惭形秽),three-ring circus(热闹非凡),fifth column(内奸),have one over the eight(喝醉了)等。
语言中的数字词本无所谓凶吉,但由于各自的文化传统,人们对数字的感知取向也不同,从而赋予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
汉语的“四”和英语的“十三”就是很好的例子。
数字“四”在中国被视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因为其发音与“死”相同。
而在欧美国家,人们对数字“十三”的忌讳已经达到了恐惧和非理性的程度。
中国人喜欢双数,对偶数情有独钟,追求“双喜临门”。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构成,只有阴阳交合,才能滋生万物。
在这种文化观下,事物都是从一化为二,从二化为四,四化为八的几何梯阶发展。
因此,双数在汉语中蕴涵着吉祥的文化内涵。
与之相反,英语国家的人往往视单数为吉利。
在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再加上一,如: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 (十分感谢),have one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
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两大主要文化体系,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差异。
这种差异性在语言、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首先,中西方文化在语言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中文是象形文字,注重意象和象征性的表达。
而西方语言,如英语、法语等,是字母文字,注重抽象概念的表达。
这种差异导致中西方人对于语言的运用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
此外,由于中文拼音的普及,中西方的语言差异正在逐渐减少,但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差异。
其次,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方面差异明显。
中西方宗教差异主要体现在宗教的种类和影响力上。
中国传统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它们强调个人修养、命运和社会责任。
而西方主要信仰基督教,基督教教义强调上帝的救赎与个体的信仰,强调个人的经历和感受。
此外,西方还存在众多其他宗教信仰,如伊斯兰教、犹太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在道德伦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再次,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的价值观念差异主要体现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的冲突。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和追求自我充实。
而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利益、家庭观念和社会公德。
这种差异也在家庭观念、婚姻、教育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最后,中西方在社会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社会结构注重等级和秩序,家族和世袭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
而西方社会结构则强调平等和自由,没有家族和世袭制度。
这种差异导致中西方在政治结构、法律制度和社会组织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总体而言,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在语言、宗教、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
这种差异性不仅反映了中西方古代文化的传统差异,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差异。
了解和尊重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交流与合作,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要对中西方语言文化进行对比,首先要了解中西方文化上的不同之处,只有全面理解文化的差异,才能够更深刻体会到语言文化上的异同之处。
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人口多,有很多的农谚。
如:对牛弹琴(cast pearls before swine)众人拾柴火焰高(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而英国人喜欢航海,故很多谚语都源于航海。
如: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
好风快扬帆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小洞不堵要沉大船二、风俗上的不同中国人把“龙”视为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因而龙在中国文化里是至尊无上的帝王的象征,因而有“望子成龙”的说法,但是在英美却把龙当作是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
相反,中国人把猫头鹰当作不吉祥的象征,而英语中却说as wise as an owl,把猫头鹰当作智慧的象征。
三、联想上的不同语言是表达思想的,而思想又是客观的反映。
人类有许多共同的生活经验和共同感受,所以文化中有很多相似之处。
如英汉两种语言中都用狐狸比喻狡猾,用猴子比喻灵活。
但有时候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同的民族也常用不同的比喻表达同一思想。
如;汉语用“一箭双雕”,而英语中用“一石二鸟”。
英汉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异类似的还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In the land of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king。
挂羊头卖狗肉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rabbit四、制度,信仰和世界观的不同自然界是五颜六色的,绿色的田野,蓝色的天空,红色的玫瑰,人类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但颜色可以在人们的心目中产生特定的意义,引起特殊的联想。
由于特定环境和文化的不同,各种颜色的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
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简介: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不少英语爱好者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外浯埂可与外国入交流其实不然.如果不了解中阳文化的差异.对西方礼仪矢『]之甚少.那么在与外围入交流中会造成许多误会.本人就从包括“迎送...不少英语爱好者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外浯埂可与外国入交流其实不然.如果不了解中阳文化的差异.对西方礼仪矢『]之甚少.那么在与外围入交流中会造成许多误会.本人就从包括“迎送、会谈、宴请、交际、接待”等几个方面略谈中两文化的差异、语言的交流。
一、称谓礼数。
称呼恰当,是尊重对方。
与外宾初次见面,最安全的称呼是男子称先生(Mr·),女子称夫人(Mm·),女士称(Ms·),小姐称(Miss)。
这些称呼均可冠于姓名、职称、衔称等前面。
如“怀特夫人(MrS White)”、“秘书小姐(Miss Secretary)”;而我们中国入出于对客人的尊重.不肯直呼客人的姓名或父母的姓名。
两方入则不同,除非在正规场合.在⋯般场合中.他们更愿意别人直呼其名。
例如:Lindalane Chapman.如果你称呼她Miss Chapman(Chapman 女士)或者Miss Linch (Linch小姐),她会感觉你与她不熟。
二、交往语言。
假如你是一家公司的翻译,陪同老板去机场迎接来自美国的生意人,你不能说:“你一路上辛苦了”.而J立该说:“Did you have agood night?”或“Did you have a good flight?”如果你说:“You must be very tired.或You must be exhaust—ed.”客人会觉得自己的身体很差,人家才这样说。
外国朋友到家中做客,中国人会说:“欢迎,欢迎”,客人会一笑。
点点头。
如果翻译成英语,就是“Wel—come!W elcome[”或“你来了?(You have come!)”这种英语在外国不常用。
中西方文化差异之语言差异初探摘要:众所周知,各国文化有一定的共性,但由于地域、环境、历史背景、民族心理等诸多因素,不同民族在文化上更多是差异性。
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语言折射出一个民族纷繁多彩的文化形态。
基于此,从中西语言差异的视角来探讨文化差异现象。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词汇差异结构差异思维差异1 引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西方不同的语言决定了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交流上的障碍,即文化差异。
而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历史文化的沉淀。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有自己的独特历史、文化、宗教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等。
这些内容反映在语言中,又通过语言予以表达与传播。
不同民族的语言及其文化都有特殊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反映出的不仅是各自语言所代表的特定民族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因素,更是其观察世界、看待事物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
任何一种语言的习得都是在一定社会文化下的行为。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文化也离不开语言。
2 文化与语言2.1语言的文化本质对于语言的概念, 语言学家曾从不同的视角作出不同的定义。
有人认为, 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 也有人说, 语言是构成思维的工具。
Adaskou , Britten 和Fahsi列出了语言的四个方面的含义:美学含义, 指电影、文学、音乐和媒体; 社会学含义, 指家庭组织与性质、人际关系、风俗习惯、物质条件等; 语意含义, 指调节意识和思想的概念体系; 语用含义或社会语言学含义, 指背景知识、社会和语言技巧、成功的语言交际所需的语言编码等。
这个定义虽然并非无所不包, 但是其中提到的四个方面的含义从不同方面反映了语言的文化属性。
语言的文化属性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文化对语言的制约。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 E. Sapir) 的语言决定论认为, “语言都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 这些作法和信念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
浅谈东西方语用文化的差异摘要:东西方在语用文化方面存在很多差异,使得东西方人在交际中形成了诸多障碍,甚至造成文化冲突。
该文试从地理环境和经济制度角度介绍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并从称谓、打招呼、赞美等语用文化方面具体阐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希望能够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人们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文化差异称谓打招呼赞美跨文化交际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处于这种环境的制约之下,对生活的某种感受,就在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予以强调,而其他方面却被忽略,形成了自身的文化。
东西方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之中,受各自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等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东西方人不同的文化。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所独有的社会遗产,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指导着人们的一切行动,文化既有传承性,又有变化性。
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而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
1 东西方文化形成的原因—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的不同中国是个大陆国家,在中国古代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所以中文“普天之下”“四海之内”就是中国人表述的“世界”。
与西方大多是海洋国家不同,他们早就知道国家之外的世界还有很多国家。
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而且古代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维持生存,商品是以农业生产为前提的。
这种以农为上的思想显示出时代的经济背景。
农民靠土地生活,土地无法移动,地主阶级的读书人也无法离开土地,除非做官。
所以中国的社会制度便是家族制度,传统中国把社会关系归纳为五种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关系中三种是家族关系,另两种也是家庭关系的延伸。
而生活在海洋国家的西方人,靠贸易维持繁荣,他们首先是商人。
商人就要与账目的抽象数字打交道。
然后,他们才和数字所代表的具体事物打交道。
商人同时又是居住在城镇中的人。
他们的活动要求他们在城镇聚居,因此他们的社会组织不是根据家族的共同利益,而是更多地反映城镇的共同利益。
浅析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摘要:中西方在诸如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同,这使得中西方语言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给东西方文化学习与交流带来了很多困扰。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随着联系的日益加深,中西方文化冲突也逐渐增加。
语言交流是交流最主要的形式,语言的使用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该文通过对中西方道德观、世界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分析,探索中西方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语言文化社交礼仪教育方式语言学的发展已经走进了全球化时代,语言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突出。
中西方语言文化交际已不简单停留在语言形式没有错误的层面,而是更为注重语言交际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1.1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多元化的,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更细化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
1.2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语言和文化的研究方面有两种提法:“语言的文化”和“文化中的语言”。
由于中西方文化间存在着诸如思维方式、世界观与人生观、生活习俗等诸多房门的不同,作为文化的载体和流传媒介的语言,也直接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 道德观、世界观不同带来语言文化差异中西方的世界观不同。
中国思想是“中庸之道”,崇尚忍让、顺从和顺其自然。
而西方哲学则强调人应该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崇尚理性,激励人上进,注重探索。
2.1 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Personal Honors VS Modesty西方人倡导个人努力,并为此产生的成就而自豪,毫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及在获得成就后的喜悦。
而与此相反,中国文化则提倡谦虚。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No,I don´t think so.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中国文化的这种谦虚在西方是行不通的。
从语言差异看文化差异——跨文化沟通心理学论文摘要:中国有句俗语说道,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的生活环境孕育出了各自独特的文化。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
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离不开语言。
关键词:中西文化语言交流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和历史文化的沉淀。
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人类的生活的环境,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因而各自的文化被赋予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色,有浓厚的地域风采。
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语言便清晰的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1.价值观中国文化产生于大河文明,崇尚农业,因而衍生了一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主张群体利益凌驾于个人价值之上。
中国人尤其崇尚儒家思想,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准则,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谦逊,注重温、良、恭、俭、让,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而西方国家价值观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
我们常说美国电影具有鲜明的个人英雄主义,这也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特点,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
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
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
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2.年龄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
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
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从语言学角度来对比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交际方式、礼仪习惯等方方面面。
本文将结合语言学角度,对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读者在阅读本文后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英语言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
从语音、语调方面来看,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文是汉语的标准化形式,它的语音系统包括四个声调和一个轻声。
而英语是一种重音语言,强调单词的重音部分,语调起伏较大。
在语音的表达上,中文往往以轻声为主,语气平缓,而英语则更倾向于以重音为主,语气鲜明。
这种语音差异反映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在交际方式上的不同,也影响了双方在交流中的理解和表达。
从词汇、语法方面来看,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也存在很多的不同之处。
中文词汇丰富,文字繁体,而英文则单词拼写规则简单,但语法复杂。
中文有很多成语,俗语,谚语,比如“一箭双雕”,“寸步不离”,“言犹在耳”等,这些成语在交流中经常使用,而英文中则鲜有类似的词汇。
中文语法讲究语序,重视修辞手法和修辞艺术,注重修饰和婉约,而英文语法则更加注重时态和语态的使用,逻辑性更强。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也影响了双方在交流中的表达效果。
从句式结构、修辞手法方面来看,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中文句式灵活多变,重视修辞手法和比喻的使用,注重情感色彩和抒情意味,而英文句式则更加注重逻辑性和严谨性,语法结构更加简洁明了。
在修辞手法方面,中文善于使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以达到修饰语言,提高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而英文则更多地使用比较句、条件句、虚拟语气等修辞手法,强调逻辑推理和语言的准确性。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在表达风格上的不同,也影响了双方在交流中的语言表达效果。
从交际习惯、礼仪风俗方面来看,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也存在很多的差异。
中国人喜欢使用委婉语言,注重语言的礼貌性和尊重性,而英国人则更加注重语言的直接性和实用性。
浅谈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发表时间:2012-02-08T16:04:36.13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11期供稿作者:叶阳普[导读] 中西方因为地域和地理环境及民族的不同,使得语言存在巨大差异,也就形成各自独有的文化。
叶阳普信阳广播电视大学 464000 摘要语言文字之间的不同造成文化的不同,也造成说话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
语言作为一种纵向的诱导或者暗示因素对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在很多场合表现为制约因素。
语音、语形、语义、语法的差别对文化产生一定作用,引发相关文化效应。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音语形语义语法互构语言学中西方因为地域和地理环境及民族的不同,使得语言存在巨大差异,也就形成各自独有的文化。
人文环境、只是、科技、语言文字等都属文化因素,但就语言文字讲,其对语言文化有制约、暗示、引导等作用。
首先,文字的渊源、起因、发展造成语言文化的差异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远古的文字起源都是一些国画形式的文字,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自独有的文字。
比如中国,国画文字到象形文字,从繁体到简体,现在依然可见诸多象形文字,包括已被多元转化来的象形字,属视觉转化、意向转化。
而西方,从国画汉字到流线型文字,到符号化的文字,强调的是一种运行轨迹,是事物间的转化联系,文字语言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文字发展的不同势必造成语言的差异,中西语言文化不同的差异也就不可避免,甚至是有很大差异。
就常见的中西方语言习惯来讲不尽相同。
西方习惯称呼是把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写信时先写收件人,后写地址,可按中国的习惯是称呼时姓在名字前面,不可以颠倒,写信是地址为先,收件人置后。
西方可直呼家长辈的名字,认为这样更切亲,而放在中国就是不懂礼,严重的就是大逆不道、不孝。
可见,语言文化体现也制约了其价值观。
其次,具体到语言的语音、语形、语义、语法,其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1.语音差异。
语音分为语调、音调、音节。
中国语调有感叹、疑问、陈述等。
摘要:中西方不同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导致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随着相互间了解的加深,中西方间的文化冲突也日益增多。
语言交流是交流的主要形式,而语言的使用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已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议题。
在未来,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将成为我们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与语言;跨文化交际Abstract:Chinese and western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developing process lead to the great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link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are getting closer. With the deepening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e conflict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ountries are increasing. Language exchange is the main form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use of language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culture. So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language reflects” has became an important issu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future, the ability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us to move towards the world。
从广告语言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
文化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按照地理位置,文化可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以中国为代表,西方文化以西欧、北美为代表。
广告语言是广告中所运用的语言,是广告借以传递商品信息和服务信息的各种符号,包括文字语言、声音语言、图画语言和动作语言。
一、广告语言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哲学观中国传统哲学观念是天人合一。
大陆农业型经济使先民们意识到丰收离不开风调雨顺,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恩赐,进而从男女关系、天地交合和日月交替等现象悟出阴阳交感、“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意识,认为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的有机整体。
在实践中,人们强调主客一体,实现“尽善尽美”的整体和谐境界。
如:太阳神口服液——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保险公司——天有不测风云,我有人生保险;绿得饮料——自然的饮料,自然的选择;爱护绿地——花草有情人有爱。
西方传统哲学观念是天人二分。
西方的海洋工商型的经济模式决定了西方人“主客而分”的思想,他们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
在实践中,承认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同时,重视人对外物的征服和改造。
如:万宝路香烟——横扫美国,再创高峰,万宝路销量第一;取暖器——阳光属于你;灯具——我们愚弄了太阳。
二、广告语言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告诫人们什么是值得为之献身的,什么是值得保护的,什么是使人害怕的,什么是应该学习的,什么是应该耻笑的,什么样的事情会使人们团结起来。
价值观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标准,是人们在选择或评价某一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取向原则。
中国文化以“整体”作为价值基础,个体包含在整体之中,整体利益是每个个体所围绕的核心及追求的共同目标。
当代中国尽管国门大开,各种观念纷至沓来,但维护整体利益仍然是主流的价值取向。
如:长虹——产业报国;中华牙膏——四十年风尘岁月, 中华在我心中;脑白金——送爷爷、送奶奶、送外公、送外婆、送叔叔、送阿姨、送哥哥、送姐姐、送弟弟、送妹妹;青岛啤酒——喝了一口青岛啤酒,等于喝了一口家乡水。
从英汉语言对比谈中西文化的差异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英汉语言对比来论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深感英语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加强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对比。
经过多年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论述:一. 词汇的联想意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语境不同,联想意义各异及联想意义为A 文化语境所特有,为B文化语境所空缺。
二. 比喻意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英汉谚语成语方面的比喻差异及典故方面的差异。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中西方语言文化对比与渗透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
关键词:词汇的联想意义的差异、比喻的差异作为一名外语工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深深感到外语教学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系统而又艰巨的工作,它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课内课外的综合;语言与技能的综合;语言与教学法的综合;语言与文化的综合。
这四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外语教学中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笔者在本文中主要谈谈语言与文化的综合。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由文化组成的,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文化又是一个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和丰富也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既然语言与文化有了这种密切的关系,不了解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的文化,想要学好该语言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在外语教学中有必要有意识地进行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让同学们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即自然环境,生产劳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思维方式乃至生活细节等。
笔者在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中西文化差异。
一.词汇的联想意义的差异词汇的联想意义是文化的一部分,跨文化语境除了存在共有联想,也存在特有联想。
特有联想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文化语境不同,联想意义各异;二是联想意义为一文化语境所特有而为另一文化语境所空缺。
1、文化语境不同,联想意义各异不同语言文化由于在历史传统、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思维方式,地理环境,生产劳动等的差异会使词汇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产生各自特有的联想意义,引起的情感也往往因文化不同而各异。
浅谈中西语言文化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使用的语言也不同.“语言使用除了受到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制约,还会受到使用规则的制约。
这里的使用规则是指语言所属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的方式和内容是否得体.”(选自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正是由于社会文化的迁移和发展,语言也随之拓展、转化.在发展过程中,其地区差异十分明显,距离越远,地区差异性就越大。
国际间的语言文化差异就源于此,宗教信仰、价值观、历史文化、种族、气候、地域等方面的不同都为不同的语言文化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拿中国与西方国家来说,语言的差异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一、问候语的差异见面打招呼问候是最普通的礼仪。
但是中西的问候对象、方式、内容却是不一样的。
在西方国家见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即使是不认识的路人。
他们打招呼的目的,无关对象,也不是为了要跟你有进一步的交往,只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礼仪形式。
而在中国,如果无缘无故的对这陌生人打招呼会引起人家的警惕,以为你有什么不好的目的.所以,在中国一般不会理会陌生人,最多只是一笑而过,没有语言上的交流。
其实不论任何人,面对有人微笑打招呼,都会受到感染,像是见到阳光心情跟着好起来一样,很自然会一笑回应。
因此,在西方国家旅游的时候,如果迎面而来的人对我们说哈啰,别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甚至置之不理唷!那可是非常失礼的.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比较独特,十分贴近生活和个人,一般常说"你上哪去呀?"或"你去干什么啦?"或是“吃饭了吗?”“这段时间忙吗?”虽然用的疑问句,但并不需要确切的回答,因为它只是一种问候方式,为了表示看见了对方,以此语代替一切语言,不代表问题本身。
但是在西方国家看来,这是想要探知别人隐私的失礼行为。
如果你一见面就问:”你吃饭了吗?”他们往往会误解成你要请他们一起用餐。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从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谈起——东西方文化
差异一瞥
导读
:本文从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谈起——东西方文化差异一瞥,仅供
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从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谈起——东西方文化差异一瞥
曹炯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江阴214400
【摘要】本文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一方面简单阐述了东西方文
化反映在语言上的共通性,另一方面,也从语言中反映出来的文化因
素,阐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Abstract】This article states the consistence in language
between west culture and east culture by means of
enumerating several typical examples; meanwhile, it also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 culture and east
culture through the cultural elements in language.
【关键词】文化因素 语言 文化差异
【Key words】cultural element; language; differences in
culture
在《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课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 (《潦而不倒的女士们》)一文中,讲述了一群生活再 纽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约的孤独而奇特的女人们,她们或无家可归,或离家出走,她们既不
公开乞讨,也不骚扰别人,这些人追求自由,自得其乐。文章在谈到
街坊邻居对她们所持的态度时,写到:If she chooses your doorway
as her place to sleep in the night, it is as morally hard to turn
her away as it is a lost dog. 在此,作者用“丧家之犬”的 比喻来
说明对她们报以同情的态度,并给予她们接济。对作者的这一比喻,
如果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因为“丧家之
犬” 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用来描述那些做了坏事,走投无路且令人
厌恶的人。然而,在英美文化中,人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在西方善待动物的大气候下,把一只无家可归的狗从家门口赶走就是
一件极不道德的事情。因此,只有了解了英美国家这一文化知识,才
能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那么,什么是文化?国内外学术界对它的定义不下两百个,有的
侧重于文化的物质性,有的侧重于文化的精神属性。一般认为,文化
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风格与传统。实际上,
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充满了文化色彩,可以说,文化几乎无处不在,
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殊关系。一方面,语言是形成整体
文化的要素之一,另一方面,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要通过语言来表现。
语言中的文化现象除狭义地指社会意识形态外,还泛指社会历史、自
然地理等方面的内容,离开了文化因素或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要全面
地掌握或正确地理解某一民族的语言是不可能的。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J.C.Catford指出:“Meaning is a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property of language.”(意义是一种语言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
这种意义(meaning)即代表了文化。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
奈达在其《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
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仔细
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本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他
认为:“无论在笔译还是口译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为
词语表达不当所造成的,而是因为错误的文化假设所导致的”事实上,
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正如前苏联符号学家Juri Lotman所说:“No language can exist
unless it is steeped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 and no culture
can exist which does not have at its corner, the structure of
natural language.”即一定的语言以一定的文化万恶灵魂,一定的
文化也以一定的语言结构为依托。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密不可分性在语
言中表现出的文化是相通的,它反映到实际中,就成了交流顺利进行
的基础。例如:两个人初次见面,英语中说:“I’m glad to meet
you ” 或“I’m pleased to meet you.”汉语中也有“幸会、幸
会。”或是“见到你很荣幸。”的说法;再如,英语中分手时说“See
you later.”或“See you tomorrow.”,汉语则说“再见。”或“明
天见。”还有,由于气候原因或人们缺乏安全感,美国人分手时说
“Take care.” 或“Take care of yourself.”而汉语中也有“珍重”
或“多保重”之类的说法。再看下面的例子: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眼不见,心不烦。
Barking dogs don’t bite.
会叫的狗不咬人。
A penny’s worth of quality, a penny’s worth of price.
一分钱一分货。
Bring up your beloved child with a stick.
棍棒之下出孝子。
A fall in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吃一堑,长一智。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