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过程控制实训

过程控制实训

过程控制实训
过程控制实训

一、实习的主要内容

图1 系统总貌图

实验设备

1.实验对象及控制屏、SA-11挂件一个、SA-13挂件一个、SA-14挂件一个、计算机一台(DCS需两台计算机)、万用表一个;

2.SA-12挂件一个、RS485/232转换器一个、通讯线一根;

3.SA-21挂件一个、SA-22挂件一个、SA-23挂件一个;

4.SA-31挂件一个、SA-32挂件一个、SA-33挂件一个、主控单元一个、数据交换器两个,网线四根;

5.SA-41挂件一个、CP5611专用网卡及网线;

6.SA-42挂件一个、PC/PPI通讯电缆一根。

1)单容自衡水箱液位特性测试

控制要求:

1.掌握单容水箱的阶跃响应测试方法,并记录相应液位的响应曲线;

2.根据实验得到的液位阶跃响应曲线,用相应的方法确定被测对象的特征参数K、T 和传递函数;

图1 单容自衡水箱特性测试系统(a)结构图(b)方框图

图2 单容水箱的阶跃响应曲线

2)双容水箱特性的测试 控制要求:

1.掌握双容水箱特性的阶跃响应曲线测试方法; 2.根据由实验测得双容液位的阶跃响应曲线,确定其特征参数K 、T1、T2及传递函数;

图3 双容水箱对象特性测试系统

(a)结构图 (b)方框图

双容对象两个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可按下述方法来确定。在图4所示的阶跃响应曲线上求取:

(1) h2(t )|t=t1= h2(∞)时曲线上的点B 和对应的时间t1; (2) h2(t )|t=t2= h2(∞)时曲线上的点C 和对应的时间t2。 图4 双容水箱液位的阶跃响应曲线

〈t1/t2〈

由上述两式中解出T1和T2,于是得到上式所示的传递函数。

在改变相应的阀门开度后,对象可能出现滞后特性,这时可由S 形曲线的拐点P 处作一切线,它与时间轴的交点为A ,OA 对应的时间即为对象响应的滞后时间τ。于是得到双容滞后(二阶滞后)对象的传递函数为:

G (S )=

)

1)(1(21++S T S T K

S e τ-

阶跃输入量

输入稳态值

=∞=

O h x )(K 2 2.16

t t T T 2

121+≈

+ )55.074.1()T (T T T 2122121-≈+t t

3)电动调节阀流量特性的测试

控制要求:

1.了解电动调节阀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电动调节阀的流量特性

图5 电动阀流量特性测试系统结构图

图6 电动阀连接示意图

电动调节阀包括执行机构和阀两个部分,它是过程控

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执行元件。电动调节阀接受来自调节

器的4~20mADC信号u,将其转换为相应的阀门开度l,

以改变阀截流面积f的大小,从而改变流量。

调节阀的静态特性Kv=dq/du,其中u是调节器输出的控制信号,q是被调介质流过阀门的相对流量。

调节阀的动态特性Gv(s)=Kv/(Tvs+1),其中Tv为调节阀的时间常数,一般很小,可以忽略。但在如流量控制这样的快速过程中,Tv有时不能忽略。

调节阀结构特性是指阀芯与阀座间节流面积与阀门开度之间的关系,通常有四种结构,即快开特性、直线特性、抛物线特性、等百分比特性。

调节阀的流量特性,是指介质流过阀门的相对流量与阀门相对开度之间的关系,因为执行机构静态时输出l(阀门的相对开度)与u成比例关系,所以调节阀静态特性又称调节阀流量特性,即q=f(l)。

式中:q=Q/Q100为相对流量,即调节阀某一开度流量Q与全开流量Q100之比;

l=L/L相对开度,即调节阀某一开度行程L与全行程L之比。

4)水箱液位串级控制系统

1.通过实验了解水箱液位串级控制系统组成原理。

2.掌握水箱液位串级控制系统调节器参数的整定与投运方法。

3.了解阶跃扰动分别作用于副对象和主对象时对系统主控制量的影响

图9 水箱液位串级控制系统

(a)结构图(b)方框图

干扰均要求扰动量为控制量的5%~15%,干扰过大可能造成水箱中水溢出或系统不稳定。加入干扰后,水箱的液位便离开原平衡状态,经过一段调节时间后,水箱液位稳定至新的设定值(后面三种干扰方法仍稳定在原设定值),记录此时的智能仪表的设定值、输出值和仪表参数,下水箱液位的响应过程曲线将如图9所示。

图10 下水箱液位阶跃响应曲线

水箱液位的串级控制系统,它是由主控、副控两个回路组成。主控回路中的调节器称主调节器,控制对象为下水箱,下水箱的液位为系统的主控制量。副控回路中的调节器称副调节器,控制对象为中水箱,又称副对象,中水箱的液位为系统的副控制量。主调节器的输出作为副调节器的给定,因而副控回路是一个随动控制系统。副调节器的的输出直接驱动电动调节阀,从而达到控制下水箱液位的目的。为了实现系统在阶跃给定和阶跃扰动作用下的无静差控制,系统的主调节器应为PI或PID控制。由于副控回路的输出要求能快速、准确地复现主调节器输出信号的变化规律,对副参数的动态性能和余差无特殊的要求,因而副调节器可采用P调节器。

5)单回路控制系统 控制要求:

单回路控制系统方框图的一般形式,它是由被控对象、执行器、调节器和测量变送器组成一个单闭环控制系统。系统的给定量是某一定值,要求系统的被控制量稳定至给定量。由于这种系统结构简单,性能较好,调试方便等优点,故在工业生产中已被广泛应用。

图7 单回路控制系统方框图

1.比例(P)调节

纯比例调节器是一种最简单的调节器,它对控制作用和扰动作用的响应都很快。由于比例调节只有一个参数,所以整定很方便。这种调节器的主要缺点是系统有静差存在。其传递函数为: GC(s)= KP =

δ

1

(3-1) 式中KP 为比例系数,δ为比例带。 2.比例积分(PI)调节

PI 调节器就是利用P 调节快速抵消干扰的影响,同时利用I 调节消除残差,但I 调节会降低系统的稳定性,这种调节器在过程控制中是应用最多的一种调节器。其传递函数为:GC(s)=KP(1+

s 1I T )=δ1(1+s

1I T ) (3-2) 式中TI 为积分时间。

3.比例微分(PD)调节

这种调节器由于有微分的超前作用,能增加系统的稳定度,加快系统的调节过程,减小动态和静态误差,但微分抗干扰能力较差,且微分过大,易导致调节阀动作向两端饱和。因此一般不用于流量和液位控制系统。PD 调节器的传递函数为: GC(s)=KP(1+TDs)=

δ

1

(1+TDs) (3-3) 式中TD 为微分时间。

4.比例积分微分(PID)调节器

PID 是常规调节器中性能最好的一种调节器。由于它具有各类调节器的优点,因而使系统具有更高的控制质量。它的传递函数为 GC(s)=KP(1+

s 1I T +TDs)=δ1(1+s

1

I T +TDs) (3-4)

图8 各种控制规律对应的响应过程

二、实习取得的经验及收获

通过这一周的实训,加深了对像串级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比值控制系统等这样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理解,以及对这些控制系统的PID参数的调整方法更加的熟悉。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但是它让我真正地理解了复杂控制系统参数的整定方法和系统结构,这是一次实践和理论的接合。我们初步认识了过程控制系统在实际生产中的工作过程和重要作用。通过学习我们了解,每一个过程控制系统都是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指挥官,而我们作为操作人员,更加应该对自己的每一次操作负责,要知道任何一次操作的失误,轻则影响产品生产的效率,重则会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通过几天的练习,我们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同时我们更加明白了做事情必须一丝不苟,任何一小小的差错都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

最后,感谢瞿曌老师在这一周时间中对我们的耐心指导和帮助。

三、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本次实训,还是存在些许不足之处的。我事先没有仔细阅读书籍,对反馈控制系统没有深入了解,以至于,在实训中对出现的不能很好的解决,可以说有些措手不及。没能及时的分析出问题的根源,后来还是老师指导才得以完成。我应当在动手前多查看书籍,翻阅文献,对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在分析问题时准确到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